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一、背景分析:“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二、诵读提示: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三、诗歌内容分析: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四、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五、练习提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六、对比拓展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李白杜甫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来从楚国游危樯独夜舟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月涌大江流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云生结海楼官应老病休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万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鸥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些?(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里?(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的诗文。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杜甫的思想感情。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背诵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旅夜书怀》。
2.2 诗文分析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理解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3.1 诗文内涵学生能够深入领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3.2 诗文背景学生能够了解杜甫创作《旅夜书怀》的背景。
四、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4.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分享对杜甫思想感情的理解。
4.3 分析法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杜甫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课堂初始,教师可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5.2 诗文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旅夜书怀》,感受诗文的韵律美,体会杜甫的情感。
5.3 诗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探讨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
5.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杜甫思想感情的理解,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5.5 诗文背诵在课堂尾声,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旅夜书怀》的背诵,巩固学习成果。
5.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有兴趣深入学习杜甫诗歌的学生提供拓展建议。
六、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分析等环节,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理解诗文。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总结和学生作业(如作文、练习题等),评估学生对《旅夜书怀》的理解程度和诗歌鉴赏能力。
七、作业布置7.1 背诵《旅夜书怀》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诗文的背诵,加强记忆。
7.2 诗歌鉴赏练习选取其他杜甫的诗作,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意象和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完整版)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旅夜书怀》教案【设计说明】“自学、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合作的教学机制,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组织导学、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品味杜甫诗歌中高度精练的语言,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课文,学生讲解,教师引导,感知本诗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感受杜诗中的忧国伤时及身世凄凉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把握作者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想问一下大家,在以前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中,你们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呢?(学生背诗)通过这些诗歌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再去品读一首杜甫的诗——《旅夜书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二.整体感知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三. 细品精读㈠、学生自品: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
㈡、学生讲解:(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并归纳总结)1.通过“旅”字知背景(学生介绍背景)“旅”是旅居、寄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
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
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
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2.通过“夜”字品意境(1)作者在这其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明确:共有两组:①细草、微风、危樯、舟/②星、平野、月、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作品《旅夜书怀》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分析《旅夜书怀》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学生阅读《旅夜书怀》并分享感受。
第二章:诗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旅夜书怀》的诗意和主题。
分析杜甫的诗歌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旅夜书怀》的诗句和意境。
探讨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怀旧、忧国忧民情怀。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意。
学生讨论杜甫在诗中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诗歌手法分析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手法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分析《旅夜书怀》中的意象、比喻、对偶等手法。
3.2 教学内容分析《旅夜书怀》中的意象和寓意。
探讨杜甫运用比喻、对偶等手法表达情感的特点。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手法。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和欣赏。
第四章:诗文创作背景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和重视。
4.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创作《旅夜书怀》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分析作品与杜甫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关系。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
学生讨论作品与杜甫生活经历的联系。
第五章:综合实践活动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杜甫诗中的情感。
5.2 教学内容设计一项与《旅夜书怀》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体验杜甫的诗意。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写一篇以《旅夜书怀》为灵感的现代诗。
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并进行分享。
第六章:诗歌主题探讨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旅夜书怀》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探讨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6.2 教学内容分析《旅夜书怀》中所体现的杜甫的思想感情。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 - 话题作文】【篇一】杜甫旅夜书怀教案杜甫律诗五首(教师中心稿)邓浩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诵读、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思想。
3.能力培养目标:诗歌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的理解。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教学过程与步骤:客至一、诵读提示先说读这五首诗的共同要求:杜甫的律诗章法极其严格,都是以两联为一层,诵读时应根据诗的内容在两层之间作适当的停顿。
凡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者,停顿宜稍短;内容深沉、跳跃性较大者,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显豁。
再说这首诗:诗的内容浅显易懂,难得的是,诗人一反往常沉郁的心态,显得开阔明朗而又轻松愉快,这是全诗的基调。
要读得亲切、平易,切忌夸张,因为诗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对一位极要好的朋友说的,是友情的表示。
但要分清主次:就全诗来说,后一层为主,前一层为欢;就各层来说,最后一句为主,前三句为次。
“次”是为“主”蓄势的,突出“蓬门今始为君开”和“隔篱呼取尽余杯”这两句,才能渲染主客之间喜悦、融洽的气氛。
二、整体感知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院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
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
旧时注家以为,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此说有理。
证明是,一年前,也就是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尔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
诗人为这两位朋友都写了诗,前者以《有客》为题,后者以《宾至》为题;再看诗的内容,也确实有“亲之”和“敬之”之别。
而《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
《旅夜书怀/杜甫》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旅夜书怀/杜甫》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人民的关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
2. 诗歌意象的分析与意境的感悟。
3. 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含的意境与情感的理解。
2.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利用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旅夜书怀》这首诗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7. 作业布置:(1)背诵《旅夜书怀》。
(2)写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旅夜书怀意境国家民生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状况等,以便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和优化。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精选5篇)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精选5篇)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篇1【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结合高考考纲,熟悉意境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诗歌语言,诵读诗歌,走进诗歌意境,聆听诗人心声,感悟诗人情怀;学生展示预习问题,老师点评、补充;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在检测训练中再次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中反衬、反语和比喻辞格表现出来的沉郁风格。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二、请同学们谈谈鉴赏诗歌的方法。
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知人知世据意推志(展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意象意境思想情感三、走进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题目与诗句怎样对应?2、通过“旅”字看背景:“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3、通过“夜”字察实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吟诵---意象---想象和联想----意境-----明情。
(1)诵读(2)预习成果展示A、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中情景交融、以乐写哀、欲扬先抑等手法。
3、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深沉感慨,并汲取其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1、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
2、感受诗人的艺术风格和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这种情感如何通过诗歌语言表达出来。
2、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孤舟”、“独”、“凄冷”等词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诗人简介、诗歌背景、创作风格等内容。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3、安排一次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通读全诗并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以及他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杜甫诗歌,并简要评价其创作风格。
3、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朗读诗歌,感受韵律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并模仿。
2、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技巧,并强调抑扬顿挫的感觉。
3、学生自由朗读,并选取几名同学展示朗读成果。
三、分析诗歌,深入理解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景交融的手法,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
2、探讨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这种情感如何通过诗歌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句诗中,诗人用反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3、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
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1、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诗句,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如“飘飘何所似?”、“一卧沧江惊岁晚”等。
2、学生自由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品味和分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教师对学生的品味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强调诗歌语言的精炼和优美。
杜甫诗《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诗《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其生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2. 杜甫诗歌风格的分析。
3. 诗歌意象和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释义。
2. 杜甫生平背景的了解。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全文、注释、背景资料等。
2. 准备相关杜甫诗歌的资料,以便进行比较学习。
3. 安排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介绍杜甫生平背景。
1.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杜甫诗歌,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2.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感知意象。
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诗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2 分析诗中的意象,解读诗句,体会诗人情感。
4. 品析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朗读背诵5.1 学生齐读诗文,加强语音语调的把握。
5.2 学生自愿上台背诵,给予表扬和鼓励。
6. 课堂小结6.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杜甫的其他作品,如《春望》、《登高》等,与《旅夜书怀》的异同。
2. 邀请专家讲座,深入解读杜甫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3. 组织学生参观杜甫草堂等文化遗址,增强对杜甫的了解。
七、课堂实践1. 仿写练习:以“旅夜”为主题,让学生尝试仿写诗歌。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这首诗;(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3)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旅夜书怀》;(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文中所表达的孤独、忧国忧民的情感;(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古典诗词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2. 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所表达的孤独、忧国忧民的情感的理解;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旅夜书怀》的课件和教学资料;2. 学生准备《旅夜书怀》的诗文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齐读《旅夜书怀》诗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教师朗读诗文,感受诗文中的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5. 欣赏与借鉴(1)学生欣赏其他杜甫的诗作,了解其文学风格;(2)学生借鉴杜甫的写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旅夜书怀》,确保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2)学生选择一首杜甫的诗作进行欣赏和分析,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3. 采用分组合作探讨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4. 利用欣赏与借鉴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旅夜书怀(杜甫)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杜甫)教学设计旅夜书怀(杜甫)教学设计一、引言“旅夜书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作品。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杜甫的诗作,引发学生对于旅途中的思乡情感的共鸣与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课堂导入1. 示范朗读:“旅夜书怀”(教师仪态庄重,语调抑扬顿挫,突出诗歌的节奏感和抒情情感)2. 学生共读:“旅夜书怀”(分组或全班共读,培养学生对于诗歌韵律的感知和理解)三、诗歌解读1. 结构分析(教师呈现“旅夜书怀”的整体结构图)诗歌共分四节,每节七言绝句。
全诗共28个句子。
第一节描述诗人旅途中的生活困难,落寞背景;第二节情感转抒,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忧伤;第三节扩大情感,对比故乡与异地的差别,揭示思乡之痛;第四节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往昔友情的怀念。
2. 文本解读(教师指导学生逐句解读,分析诗中的字句、修辞手法、意象等)例如:“即事辛勤终不赡,离家太苦兼辛酸”(第一节):运用“太苦兼辛酸”表达离家之苦。
“麦田村落虽云乡,长作长歌此恨伤”(第二节):虽然在异地,但依然称之为家乡,表现思乡之情。
四、情感体验(教师聆听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于离乡的思念和忧伤)五、创作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创作实践,例如:写信给故乡的亲人表达思念之情)六、诗歌赏析进行其他杜甫的相关诗歌赏析,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七、课堂总结学生对于杜甫的诗歌和思乡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拓展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离乡、思乡的作文。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亮点在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感体验,通过解读杜甫的《旅夜书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杜甫丰富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诗歌韵律的理解和感知,并进一步扩大课堂的互动性,提高学生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的能力。
这样设计的文章长度可以满足1500字的要求,同时按照教学设计的格式来呈现。
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
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忧愁,理解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2)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积极面对人生的困境。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文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文艺术特色的分析。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旅夜书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语气。
(2)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文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行情感交流。
5.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阅读。
(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杜甫的诗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旅夜书怀》。
2. 写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赏析文章,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和分析,下周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正确表达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4.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旅夜书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旅夜书怀》,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旅夜书怀》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通过引导,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旅夜书怀》的内容,掌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2 教学难点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运用诗歌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
第四章: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课堂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对《旅夜书怀》的兴趣。
5.2 新课展示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5.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运用诗歌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
5.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5 课后作业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讨论环节,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及时给予反馈。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提交,评估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和个人的感悟能力。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材《旅夜书怀》全文及其注释、译文。
7.2 多媒体资源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诗人杜甫的生平等,可通过PPT或视频形式展示。
7.3 网络资源如有必要,可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学术讨论或诗歌解读,以丰富教学内容。
第八章: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教学时间为45分钟,具体分配如下:8.1 导入:5分钟8.2 新课展示:15分钟8.3 合作探讨:20分钟8.4 课堂小结:5分钟8.5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第九章:教学拓展9.1 诗人生平介绍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旅夜书怀 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篇一: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旅夜书怀》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2.理解并分析《旅夜书怀》的主题和寓意;3.学习欣赏《旅夜书怀》的艺术特点和语言风格;4.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旅夜书怀》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2.理解并分析《旅夜书怀》的主题和寓意;3.学习欣赏《旅夜书怀》的艺术特点和语言风格;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旅夜书怀》的主题和寓意;2.学习欣赏《旅夜书怀》的艺术特点和语言风格;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师简要介绍《旅夜书怀》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2.教师通过导读、分析和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旅夜书怀》的主题和寓意;3.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旅夜书怀》,通过讲解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旅夜书怀》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与讲解:教师通过导读、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旅夜书怀》的主题和寓意。
引导学生思考,揭示诗中表达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3.欣赏与讲解: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旅夜书怀》,讲解其中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
通过讲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魅力所在。
4.诗歌背诵与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随后,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就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展开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5.归纳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括诗歌的主题、表达方式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发言,评价学生对于《旅夜书怀》的理解和感受;2.通过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深度,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课后作业:1.背诵《旅夜书怀》;2.就《旅夜书怀》的主题和寓意分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篇二: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旅夜书怀》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2.理解并分析《旅夜书怀》的主题和寓意;3.学习欣赏《旅夜书怀》的艺术特点和语言风格;4.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杜甫诗《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诗《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翻译诗句。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掌握杜甫的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出发,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关爱苍生的情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掌握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出发,深入解读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象。
(2)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出发,深入解读诗歌。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旅夜书怀》。
3. 调查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创作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翻译诗句。
3. 学生能够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掌握杜甫的诗歌风格。
4.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象。
5.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如唐朝安史之乱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旅夜书怀/杜甫》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旅夜书怀/杜甫》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这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旅夜书怀》的内容和意境。
2.2 诗歌技巧的分析: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引导学生欣赏其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3.2 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引导学生掌握杜甫的写作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杜甫的生平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旅夜书怀》的兴趣。
4.2 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旅夜书怀》,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4.3 分析与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4 欣赏与创作:引导学生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能够正确地背诵《旅夜书怀》。
5.2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境。
5.3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5.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诗歌创作。
六、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熟悉《旅夜书怀》的内容和杜甫的诗歌风格。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诗歌解读材料。
6.2 学生准备:预习《旅夜书怀》,了解诗歌的背景信息。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感悟。
七、教学方法:7.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7.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旅夜书怀》教案
在他去世前两年所作《登岳阳楼》中也有这样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虽然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种种苦难;但是,杜甫却用他那枯瘦的手蘸起了人民像墨汁一样浓黑的悲哀,记录了盛唐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走向没落,并且在这种艰难中执著地怀有满腔热血。可以说,无论哪个朝代都需要像杜甫这样有着强烈历史责任感的人。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① “垂”和“涌”用得尤为传神。“垂”是低垂的意思,“涌”是滚涌的意思。
②平野茫茫,群星低垂地面;江涛滚滚,月光在江中翻滚涌动。
③诗人表现了夜色中原野的辽阔和江流的奔腾,以此来反衬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
(三)通过“书怀”悟实情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全文。
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旅夜书怀》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意境的把握。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对诗歌中较为复杂的比喻和意象的理解。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掌握。
诗歌情感的深入解读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准备《旅夜书怀》的文本材料。
准备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准备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和《旅夜书怀》的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2 朗读与背诵带领学生朗读《旅夜书怀》,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5.3 文本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一句的意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意象,解释其深层含义。
5.4 情感解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
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如何通过语言和意象表达出来。
5.5 文化背景讲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旅店文化和书信文化。
六、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情感,进行分享和讨论。
6.2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表达的方式,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七、作业与评估7.1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读后感。
作业应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出对诗歌的思考和体会。
7.2 评估通过学生的作业、讨论和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旅夜书怀/杜甫》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旅夜书怀/杜甫》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全文。
1.1.2 分析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1.1.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分析诗歌的主题、结构、意象等。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1.2.2 学会使用文学鉴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1.2.3 培养阅读古诗文的兴趣,提升古典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3.2 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1.3.3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2.1.1 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
2.1.2 诗文创作背景:唐代安史之乱后,杜甫流离失所,写下这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旅夜书怀》。
2.2 诗文朗读与翻译2.2.1 学生齐读诗文,体会节奏和韵律。
2.2.2 教师讲解生僻字词,确保学生理解。
2.2.3 学生翻译诗句,教师点评并讲解重点句子。
2.3 诗文鉴赏2.3.1 分析诗文主题:抒发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2.3.2 欣赏诗文意象:水、月、星、野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诗人的情感。
2.3.3 评价诗文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布局,以及诗句间的联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3.1.1 图片展示:杜甫画像和《旅夜书怀》诗意图。
3.1.2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杜甫生平,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圈点勾画不懂的字词。
3.2.2 小组合作:共同翻译诗句,讨论诗文主题和意象。
3.3 课堂讲解3.3.1 教师讲解诗文背景,分析诗文主题和结构。
3.3.2 重点讲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4 课堂实践3.4.1 学生模仿杜甫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旅夜书怀》教案(优秀2篇)
《旅夜书怀》教案(优秀2篇)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1、学会鉴赏诗句;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教学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设想: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
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教学流程:一、导学1、导入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
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
“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
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旅”有“旅居”的意思。
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与“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对应。
3、整体感知(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
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
最后,老师给出诗句的参考译文。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
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
诗人就舟而居。
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讨论(多媒体展示)2、颈联如何理解?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篇一:杜甫《旅夜书怀》教学设计】陈冬枝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
——缓慢、低沉的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
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
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
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
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
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
“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
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
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
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
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8226;杜甫五律例解》)。
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四、练习提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
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 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
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
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李白杜甫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来从楚国游。
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
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云生结海楼。
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万里送行舟。
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
《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
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
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
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
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
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
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
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
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
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
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作者163【篇二:杜甫旅夜书怀教案1】杜甫《旅夜书怀》教案一、背景分析:“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
——缓慢、低沉的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
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
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
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
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
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
“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
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
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
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
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四、练习提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
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 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
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
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拓展(3)这首诗的气象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
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
两诗的《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
杜甫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
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
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
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旅夜书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2.掌握融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教学重难点】缘景明情,乐景衬哀情【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探讨一、导入大诗人杜甫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