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本文将重点复习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及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是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类需要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利用和保护。

马克思主义着重强调了人类的社会实践对于自然界的改造和保护的重要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只有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也是其独特之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状态。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对工业化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关注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业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但同时也需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强化环境监测和评估,推动环境教育和宣传,加强国际合作等。

这些措施旨在全面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六、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环境保护的关联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思想对于当代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下,我们需要积极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适合当代社会的环境保护路径,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有着深刻的思考与论述。

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必须得到有效控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分析如何在实践中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主张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同时也受到自然的制约和限制。

他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二、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保护和维护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马克思主义倡导建设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通过共产主义的实现,解决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环境破坏的根本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将其视为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的表现。

资本主义的追逐利润和扩大规模的逻辑,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恶化。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打破资本主义的桎梏,探索一种新的社会经济模式,更好地保护和治理环境。

四、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中国还建立了环境保护领域的专门机构和部门,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观还在国际层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联合国环境署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就是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这些目标包括减少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治理等,旨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

五、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的现实挑战虽然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观点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现实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制约和限制。

因此,探讨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1.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生产活动中,人们通过改造自然界来满足物质生活需要。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马克思强调了“生产力”、“劳动”和“物质资料”的重要性。

2.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程度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决定了一个社会对自然界影响程度最根本的因素。

生产力的提高会导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3.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也有制约作用马克思同时也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也有制约作用。

在自然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类社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来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否则,将会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启示1. 倡导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才是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2.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只有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这意味着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 倡导科学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倡导科学技术创新,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环保水平。

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四、结论总之,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和社会哲学体系,强调社会制度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下,环境保护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辅相成。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分析其实践意义和挑战。

1. 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视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强调,自然资源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环境,创造出社会财富。

然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和利润追求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及科学规划来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2. 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强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认为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生态观的核心是矛盾统一论,即人与自然之间既存在矛盾又存在统一。

在生态观的指导下,人类社会应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3.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理念在一些国家得到了实践。

例如,中国将"生态文明"列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加强了环境监管和治理,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

此外,古巴和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也积极推进环境保护,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环境质量。

4. 马克思主义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尽管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但环境保护仍然面临挑战。

首先,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其次,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存在使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需要跨国合作来解决。

同时,环境保护还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意识提升,而这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教育的发展。

5.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环境保护理论的融合为了更好地应对当代环境问题,马克思主义需要与现代环境保护理论相融合。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是指对环境与社会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思想体系,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基础上,旨在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本质及其规律。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出发,探讨环境学基本原理,并剖析其重要性和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和影响。

马克思指出:“人类只有在与自然界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够生存下去”。

马克思主义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反对人剥削自然的观念,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基本原理1.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而自然环境则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马克思主义环境学通过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规律。

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马克思主义环境学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确保人类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3. 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合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的追逐利益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因此,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重要性和应用1.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径和措施。

2. 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构建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与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的理论体系,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自由和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观点和建议。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和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依赖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来生存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而不是对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

环境保护观念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基础之上。

我们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资本主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马克思主义分析了资本主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剥削。

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资本主义的竞争和追求无限增长,导致了过度消费和资源浪费。

在资本主义体系下,环境问题往往是外部成本,不计入企业的经济考虑范畴中。

这导致很多企业忽视了环境保护,不负责任地排放废气和废水,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社会主义与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富裕和社会公正,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更好的资源配置和环境管理机制,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在社会主义体系下,环境保护可以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考量中,通过法律和法规来规范企业行为,促使企业更加关注环境问题。

同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源可以更加公平地分配,避免了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的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其次,我们应该反思资本主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促使企业更加关注环境问题。

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保护是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其对环境保护的观点,并解释其对环境问题的独特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及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工业革命的兴起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和发展,但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煤矿开采、工厂污染、激增的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成为世界各地普遍面临的难题。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恰逢其时,其理论体系中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提高。

然而,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对环境的破坏是无法避免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 私有制与环境问题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导致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常常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环境问题的加剧。

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私有制,实行共产主义社会,并通过国家的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

3. 历史唯物主义与环境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环境问题是社会制度发展的产物。

只有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二、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观点基于上述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原则和观点。

这些观点为我们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行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1. 以人为本的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保护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保护环境不是为了环境本身,而是为了人类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其核心原则是以社会发展为基础,追求人类共同富裕和社会公正。

环境保护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并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对绿色发展的倡导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张。

一、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唯物史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水平,环境保护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唯物史观的指导,我们可以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目标导向的指引: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共同富裕和社会公正的目标,环境保护旨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和生存环境。

马克思主义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方向和原则。

3. 阶级斗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环境问题是阶级斗争的一部分。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经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利益,而无产阶级需要通过环境保护来保护自身权益和生存环境。

二、马克思主义对绿色发展的倡导绿色发展是一种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马克思主义为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倡导和指导原则:1. 生产方式的转变: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必须转变生产方式。

绿色发展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物排放为基础,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公有制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反对私人所有制对环境资源的滥用。

在绿色发展中,公有制可以有效调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避免了私人所有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3. 民主参与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劳动者和公众的民主参与是环境保护的基础。

在绿色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倡导广泛的参与和民主决策,保障公众利益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三、马克思主义对可持续发展的主张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经济发展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生态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生态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生态与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充分发展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在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下,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思想。

一、社会主义生态的核心观点社会主义生态学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探讨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其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生态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社会主义生态学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既要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也要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其次,社会主义生态学强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全局的、长远的眼光来考虑,不能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社会主义生态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再次,社会主义生态学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传统的发展模式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环境的保护,社会主义生态学则提出要通过改革和创新,寻找一种既能够实现经济增长,又能够保护环境的发展路径。

只有在这样的统一下,人类社会才能够持续不断地进步。

最后,社会主义生态学强调环境保护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政府或特定群体的问题,而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应对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实践与启示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实践与启示是社会主义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理论基础。

近年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探索环境保护的新路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逐渐得到改变,实行了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型生产方式,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这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其次,马克思主义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环保与马克思主义

浅谈环保与马克思主义

浅谈环保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就环保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

一、环境问题的忽视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的分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往往被忽视和牺牲。

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使得对环境的破坏成为无法回避的结果。

这种市场经济思维的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往往导致了严重的环境灾难。

二、环保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理念。

首先,马克思主义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社会主义理想中,人们的根本利益与自然环境的保护是一致的,通过共同的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可持续共存。

其次,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公平与环境公平的统一。

环境问题不应仅仅视为一种自然资源的问题,而应考虑到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平分配和社会正义。

只有在消除社会不公的基础上,环境问题的解决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科学与技术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科技创新往往被用于推动经济发展,并未充分发挥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潜力。

而在社会主义理论中,科学与技术应该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持。

三、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保实践在实际环境保护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理念也得到了一些国家和组织的积极倡导。

例如,中国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在实施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管、推动绿色能源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等。

另外,一些国际组织也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四、环保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必然伴随着环境保护的需要。

因为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保证人们生活的质量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关系,
人类不仅处于自然界之中,而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存在着与日俱增
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与自然界密切关联的。

人类通过生产,可
以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新的价值和财富,但同时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例如:过度开
垦土地、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采矿产等等,这些都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必须在生产实践中尊重自然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


有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放到一个合理、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准则:
首先,要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从而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在人类的生产和发展中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学习和
探索更加环保、节能、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让人类社会在实现自身未来发展的同时,更好
地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

最后,要坚持生态优先。

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优先保障和维护自然环境,让自然回归自然,实现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责任,只有让人类和自然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这种状态的实现,需要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转变发
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多种环保措施,加大社会资金投入,推动普及环保知识,形
成人人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局面,共创人类和谐、共赢的美好未来。

马克思“人环境教育”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环境教育”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环境教育”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人环境教育”关系思想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应当对环境负责,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从根本上引发了对人环境教育的重视。

人环境教育是一种有机的整体教育,旨在启迪人们的生态意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与环境和谐共生。

当前,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马克思的“人环境教育”关系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推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环境教育中的指导作用,积极倡导人与环境共生共荣的理念,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环境教育、人与环境关系、人本观、环境观、当代意义、和谐发展、指导作用、共生共荣、理念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产生的一种革命性思想,其基本精神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人类解放的追求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阶级斗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且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辩证运动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的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来改变社会,进而改变自身。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被看作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造者,人的价值和尊严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改变、对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追求,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探索。

这些思想对马克思的人环境教育关系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2 人环境教育关系的重要性在《人环境教育关系的重要性》这一话题下,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对生态环境问题所持的观点和态度。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强调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环境问题实质上也是这些矛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表现。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追逐利润为唯一目标,无视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彻底改变生产关系,摒弃资本主义的盲目追逐利润的逻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必须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才能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将环境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才能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只有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才能实现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告诉我们,要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要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清洁、美丽的地球上。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利益,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希望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美丽的地球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和观点。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本文将从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原理、实践意义和发展路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原理包括: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生态环境的社会属性、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指出生态环境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存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追逐利润最大化,无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应该以人的需要为基础,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明确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

马克思主张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污染的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二、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实践意义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提醒我们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环境保护。

当前,全球变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引导我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思想,引导我们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注重环境保护,既要追求物质文明,又要追求精神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环境保护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环境保护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环境保护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它包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思想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在环境保护这一重要议题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指导的思想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一思想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人类的影响,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倡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人们的需要,并保持社会可持续的发展。

在环境保护中,我们不能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要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利用。

只有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改变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基础。

在环境保护中,我们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权益,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环境保护格局。

只有通过广泛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倡导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应该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公正。

在环境保护中,我们需要关注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层的影响,保障每个社会成员享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活条件。

只有实现环境的公平正义,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并倡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倡导社会的公平正义。

我们必须坚持这些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彻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为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

论马克思人与环境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人与环境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人与环境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片面夸大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并提出科学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论断,突出了人创造环境的主体作用。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应重视并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马克思人与环境群众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旧唯物主义的有关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环境决定人的观点必然导致唯心史观,他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详细阐述了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并得出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经典论断——“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①马克思所揭示的人与环境的辨证关系,对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重视人在改造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自从古代猿人开始直立行走,将劳动的伟大使命赋予了自己的双手,自从人真正地成为人,与客观环境开始了真正的物质交换时,人类即开始了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直至马克思揭示了科学的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

古希腊哲学里包含了人为宇宙主体的思想,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该命题确立了人相对于客体的主体地位。

近代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进一步阐述了主客观二元论,强调了人的理性的至上地位,主张征服和驾驭自然。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性格,进而决定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他将环境狭义地理解为地理环境,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此外,爱尔维修提出“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教育所致。

”②他们都是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重视社会环境特别是国家的法律、制度对人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以唯物辨证法为指导,对环境决定论作了扬弃,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谈到“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③马克思承认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但反对环境决定论者否认人的社会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教育者本人必须受教育,教育者的知识和才能,归跟到底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

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旨在分析和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环境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关注焦点,旨在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环境状况。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阐述马克思主义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发展的矛盾规律。

它认为,社会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而且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对环境的剥削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它强调资本主义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可持续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产物,它的出现与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

因此,要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启示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通常会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环境破坏。

因此,保护环境要求我们转变生产方式,建立协调发展的生产关系。

2. 承认环境成本:马克思主义强调对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要有充分的认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许多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往往忽视了环境成本。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环境问题应该纳入社会经济计划的范畴,并对环境成本进行全面的考虑。

3. 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念,认为社会主义是与环境保护相适应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可以掌握对环境资源的管理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转变生产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1. 国家环境政策:许多国家在制定环境政策时,参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

这些政策旨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态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态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态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和准确反映。

生态学则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学观点,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学观点,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辩证联系的。

人类通过对自然界的劳动,改变了自然环境,满足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因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同时也受制于自然的限制和制约。

这种辩证关系要求人类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学观点认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基本状态,否则将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未来世代也能满足其需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强调了人类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平衡。

3. 生态经济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提出了生态经济的观念,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强调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生态经济的构建需要采取科学规划和管理,推行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4. 生态文明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文明形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态学观点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5. 绿色发展与绿色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学观点呼吁推动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及其意义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凭借其深邃的理论洞察力、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及科学的研究方法, 从早期对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的人道关注, 到中晚期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学考察和哲学反思 ,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 分析了其深层原因 , 探索了其解决途径 , 并展望了人与自然真正统一的未来美好社会 , 形成了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建构为核心内容的生态理论。

深入挖掘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 , 对于我们今天反思人与自然关系 ,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建设生态文明 , 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实践首先使自然界人化。

自然界的人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然对象化过程。

以一种物质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界,改造自然界,这一过程就是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占有自然界的过程,其结果则产生了获得人的本质的自然界。

这种获得了人的主观性、人的本质的自然界,就是所谓的“人化自然”,从外延上来说,就是纳入人类社会活动、纳人人的文化或文明之中的自然界,这种自然当然包括人自身的自然。

它充分表明了人的主观性的超越性本质。

于是,自然界本身则成为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的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实践不仅是自然界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而且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实践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两个过程,它们在实践中的统一就是社会历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盲目性和反自然性,主要体现在对待外部自然界和人自身的自然上。

就前一方面而言,人们对自然的无限制的开发,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及其意义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凭借其深邃的理论洞察力、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及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早期对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的人道关注,到中晚期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学考察和哲学反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了其深层原因,探索了其解决途径,并展望了人与自然真正统一的未来美好社会,形成了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建构为核心内容的生态理论。

深入挖掘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反思人与自然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实践首先使自然界人化。

自然界的人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然对象化过程。

以一种物质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界,改造自然界,这一过程就是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占有自然界的过程,其结果则产生了获得人的本质的自然界。

这种获得了人的主观性、人的本质的自然界,就是所谓的“人化自然",从外延上来说,就是纳入人类社会活动、纳人人的文化或文明之中的自然界,这种自然当然包括人自身的自然.它充分表明了人的主观性的超越性本质。

于是,自然界本身则成为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的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实践不仅是自然界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而且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实践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两个过程,它们在实践中的统一就是社会历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盲目性和反自然性,主要体现在对待外部自然界和人自身的自然上.就前一方面而言,人们对自然的无限制的开发,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就后一方面而言,“肮脏,人的这种腐化堕落,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意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及其意义
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凭借其深邃的理论洞察力、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及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早期对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的人道关注,到中晚期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学考察和哲学反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了其深层原因,探索了其解决途径,并展望了人与自然真正统一的未来美好社会,形成了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建构为核心内容的生态理论。

深入挖掘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反思人与自然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实践首先使自然界人化。

自然界的人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然对象化过程。

以一种物质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界,改造自然界,这一过程就是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占有自然界的过程,其结果则产生了获得人的本质的自然界。

这种获得了人的主观性、人的本质的自然界,就是所谓的“人化自然”,从外延上来说,就是纳入人类社会活动、纳人人的文化或文明之中的自然界,这种自然当然包括人自身的自然。

它充分表明了人的主观性的超越性本质。

于是,自然界本身则成为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的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实践不仅是自然界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而且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实践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两个过程,它们在实践中的统一就是社会历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盲目性和反自然性,主要体现在对待外部自然界和人自身的自然上。

就前一方面而言,人们对自然的无限制的开发,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就后一方面而言,“肮脏,人的这种腐化堕落,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意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

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却又是对人的活劳动的巨大浪费,值得提出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机器对人的奴役等,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背离关系是一种真正的异化,它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

人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但这种改造是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

恩格斯就曾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异化的解决关键,在于人与人(社会)的异化的解决,即人与社会冲突的解决。

这就是马克思曾经设想过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统一起来,“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
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这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的条件下,人们不仅会合理地调节人际关系,而且会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的关系,使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协调进行,因为那时的劳动在彻底摆脱了异化状态之后,将成为人的自由和自觉的活动。

这就是说,生态问题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问题,而是一个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发展问题,必须将这一问题放在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总体的历史进程中来考虑。

而作为共产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则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光明的前景。

二、解读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意义
第一,系统研究马恩经典著作中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使之成为更新认识视角、创新概念范畴、形成规律体系的哲学基础。

在内容上要研究马恩如何从本体论角度提出自然界的先在性理论,如何从认识论角度提出人与自然之间的认识、实践、生存、审美等多重关系,如何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提出有节制地利用自然、用科学的方法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合理交换、在社会中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及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本质统一的思想,在这个基础上了解他们逻辑地提出的建立实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矛盾双重解决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

在范畴上要研究人与自然的相互包含、相互制约、相互生成的辩证关系,研究作为中介的实践、劳动、科学技术,研究“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物质”“自然”向“地理环境”的概念过渡、研究社会平等、公平正义、资本制度、劳动异化对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影响,研究社会生产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思想,本课题立足于对原著文本的解读,在对一般篇目泛解的前提下,重点研究《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资本论》、《人类学笔记》等,特别关注马恩晚年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第二,挖掘和整理马恩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使之成为构建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观的哲学基础。

马恩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和环境伦理思想,如《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乌培河谷来信》、《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较早地提醒社会注意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恶化对人生存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等谈到人对自然的“支配”和“胜利”与大自然对人的“惩罚”和“报复”的辩证关系;马恩关于道德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更相联系的理论说明了环境伦理的产生历史根源,从人类的整体性、社会性,从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视野讨论环境问题和道德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思想的特点和优势。

第三,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使之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历经近一个世纪,先后产生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都遭遇到特殊问题、有要解决的特定矛盾、有要把握的特定认识对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政府相应的政策上我国经历了一个从见“物”不见人到“人的全面发展”、从“征服自然”到“和谐相处”、从“GDP崇拜”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进入21世纪,我们对人类社
会发展的本质和动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要件、人类文明样式等都会有新的醒悟和思考,通过对马恩思想的再研究吸取其养分,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哲学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