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力学第五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静力学专题》课件
02 静力学分析方法
力的平衡分析
力的平衡分析
通过分析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 的受力情况。
力的平衡分析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建立平衡方程、求解未知量。
力的平衡分析的应用
解决各种工程实际问题,如桥梁、建筑、机械等领域的结构稳定性 问题。
力矩平衡分析
力矩平衡分析
01
通过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力矩,确定物体在旋转或角速度运动状
态下的受力情况。
力矩平衡分析步骤
02
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建立力矩平衡方程、求解未知
量。
力矩平衡分析的应用
03
解决各种工程实际问题,如旋转机械、航空航天、车辆等领域
的设计和稳定性问题。
力的分布分析
力的分布分析
通过分析物体上力的分布情况,了解物体在不同位置的受力情况 。
学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广泛的应用。
静力学与流体力学
要点一
总结词
静力学与流体力学在研究流体平衡和稳定性方面有共同之 处,两者在理论和方法上相互借鉴。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流体力学主要关注流体(液体和气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 情况,而静力学则关注物体在静止或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力 。在研究流体平衡和稳定性方面,静力学中的一些基本原 理,如力的平衡和力矩平衡,可以应用于流体的平衡和稳 定性分析。此外,流体力学中的一些概念,如流体压力、 流速和流量等,也为静力学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广泛 的应用。
《静力学专题》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静力学基础 • 静力学分析方法 • 静力学应用 • 静力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01 静力学基础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工程力学教学课件静力学基础教学PPT
⑤.解方程
二.平衡方程的其它形式
注意:不论采用哪
基本形式
X 0 一矩式 Y 0
m o
0
种形式的平衡方程, 其独立的平衡方程 的个数只有三个, 对一个物体来讲,只
二矩式
X 0 mA 0 mB 0
AB⊥x轴 能解三个未知量,不 得多列!
三矩式
mA mB
0 0
m C
0
A、B、C不共线
逆正 + - 顺负
F • x F (d x) Fd
O. x
三要素: 大小、转向、作用平面
d
③.只要保持力偶矩不变,力偶可以在
作用平面内任意转移; 只要保持力偶
矩不变,可以调整力偶中力和力臂的大 小,而不改变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二.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R
R’
结论: 平面力偶系可以合成, 合成的结果为一合力偶,合力偶的力偶 矩等于各个分力偶的力偶矩的代数和。
N
§1-2. 静力学公理(补充)
1、二力平衡原理 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平
衡的必要充分条件是----等值、 反向、共线。
F
F '
F=F'
重要名词: 二力杆(二力体,二力构件): 仅在两点受力而处于平衡的 物体或
构件. 用途: 已知两力的作用点,确定其作用线.
2.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在作用于刚体的任何一个力系上,加 上或减去一对平衡力系,则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R
R F1 F2 F1
也可用三角形法则表示: F1
F2
F2
R
4 . 作用与反作用力定律: 任何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 并且等值,反向,共线, 分别同时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静力学:第5章:摩擦
静摩擦力(未达极限值时),可象一般约束力那样 假设其方向,而由最终结果的正负号来判定假设的 方向是否正确。
Theoretical Mechanics
返回首页
5.3 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例5-1 图表示颚式破碎机,已 知颚板与被破碎石料的静摩擦 系数f=0.3,试确定正常工作的 箝制角α 的大小。(不计滚动 摩擦)
例题
解:为简化计算,将石块看成球形,并略去其自重。 根据破碎机正常工作时岩石应不被挤压滑出颚板的 条件,用几何法求解,岩石只在两处受力,此两力 使岩石维持平衡必须共线,按自锁条件它们与半径 间的最大角度应为ϕm。
Theoretical Mechanics 返回首页
5.2 摩擦角和自锁现象
5.2.3 摩擦角在工程中应用
静摩擦系数的测定
f = tanϕm = tanα
把要测定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分别做成可绕O轴转 动的平板OA和物块B,并使接触表面的情况符 合预定的要求。当α角较小时,由于存在摩擦, 物体B在斜面上保持静止,逐渐增大倾角,直到 物块刚开始下滑时为止,此时α=ϕm 。
Theoretical Mechanics 返回首页
5.2 摩擦角和自锁现象
5.2.3 摩擦角在工程中应用
螺旋千斤顶的自锁条件
螺纹的自锁条件是使螺纹的升角α m小于或等于 摩擦角ϕ m。α≤ϕ m
Theoretical Mechanics
返回首页
5.3 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静摩擦力的大小在零与极限值Fmax之间变化,因而相 应地物体平衡位置或所受的力也有一个范围。 极限摩擦力(或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 与相对滑动或滚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不可任意假定。
Theoretical Mechanics 返回首页
《大气静力稳定度》PPT课件
运用气块模型,令气块离开平衡位置作微小的虚拟位 移,如果气块有回到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则这种大气 层结是稳定的.
如果气块既不远离平衡位置也无返回原平衡位置的 趋势,而是随遇平衡,就是中性的.
如果气块到达新位置后有继续移动的趋势,则此气层 的大气层结是不稳定的,它表明稍有扰动就会导致垂 直运动的发展.
平衡高度
自由对流高度 B
潜在不稳定型〔不同高度
T
与Tve关系不同〕,分
v
为:
真潜不稳定型〔"+">"—"〕
特点:在这种气层中,其底部只要受 到较强的扰动,迫使气块移到自由对流高 度B以上,气块的上升运动得到发展,其称 为真潜不稳定型;
ln<p00/p>
真潜不稳定型
p4
E
平衡高度
对流有效位 能CAPE
2、静力稳定度仅指气块处在该气层中,铅直 运动发展的趋势与可能;
3、稳定气层中可以有对流运动,但不利于对 流发展;不稳定气层中若无扰动,亦不可能 发展对流,但利于对流发展.
大气的垂直运动产生,主要决定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动力 原因,一个是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飞机飞过,高山阻档,槽前和槽后等
热力原因 由于地表面局部受热不均匀,使得近地面层的空气温 度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温度较高的空气就因密度较小而 上升,周围较冷空气因密度较大而下沉补尝.
E'
E
平衡高度
se0
seH q0
自由对流高度 B Hc 0
1 H
P〔E'〕 P〔E〕
P<H> P<Hc>
p0
Td0
T0 T1 Tg
T
5.2.3 热雷雨的预报〔1〕
如果气块既不远离平衡位置也无返回原平衡位置的 趋势,而是随遇平衡,就是中性的.
如果气块到达新位置后有继续移动的趋势,则此气层 的大气层结是不稳定的,它表明稍有扰动就会导致垂 直运动的发展.
平衡高度
自由对流高度 B
潜在不稳定型〔不同高度
T
与Tve关系不同〕,分
v
为:
真潜不稳定型〔"+">"—"〕
特点:在这种气层中,其底部只要受 到较强的扰动,迫使气块移到自由对流高 度B以上,气块的上升运动得到发展,其称 为真潜不稳定型;
ln<p00/p>
真潜不稳定型
p4
E
平衡高度
对流有效位 能CAPE
2、静力稳定度仅指气块处在该气层中,铅直 运动发展的趋势与可能;
3、稳定气层中可以有对流运动,但不利于对 流发展;不稳定气层中若无扰动,亦不可能 发展对流,但利于对流发展.
大气的垂直运动产生,主要决定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动力 原因,一个是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飞机飞过,高山阻档,槽前和槽后等
热力原因 由于地表面局部受热不均匀,使得近地面层的空气温 度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温度较高的空气就因密度较小而 上升,周围较冷空气因密度较大而下沉补尝.
E'
E
平衡高度
se0
seH q0
自由对流高度 B Hc 0
1 H
P〔E'〕 P〔E〕
P<H> P<Hc>
p0
Td0
T0 T1 Tg
T
5.2.3 热雷雨的预报〔1〕
第五章_机器人静力学
求微分变换dA。
0
0
0
1
解:
0 z y dx 0 0 0.1 1
z
0
y
0
x
0
x
dy
0
00
0
0 0
dz 0
0.1 0
0
0
0 0
0.5
0
0 0 0.1 1 0 0 1 10 0 0.1 0 1
dAA00.1
0 0
0 0
0 1 0 0 0.50 1 0
5 0 0 0
首先来看一个两自由度的 平面机械手,如图所示。
位移方程
x
y
l1c1 l1s1
l2c12 l2 s12
式 中 : C 1cos1, S 1sin1, C 12cos12, S 12sin12
图 两自由度平面机械手
微分得
矩阵形式
d dy x l1lc1s11l2 l2 cs11 22
l2s12d1 l2c12d2
所以得 d T T T r a n s ( d x , d y , d z ) R o t ( k , d ) I 4 4
令 T ( d x , r d y , d z ) a R ( k , d n ) o I 4 4 s t
规定,当微分运动相对于基系进行时,上式记为Δ0;当运 动相对于坐标系i时,上式记为Δi 。
J若是6×n的偏导数矩阵,它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为 :
Jij(q ) x iq (q j),i 1 ,2 ,...,6 ;j 1 ,2 ,...,n
式中,x代表操作空间,q代表关节空间。
若令J1,J2分别为上例中雅可比矩阵的第一列矢量和 第二列矢量,即
•
《静力学专题》课件
解释力矩的概念,并说明它与力 的大小、点线位置的关系。
力矩臂的计算
介绍计算力矩臂的方法和应用, 并提供实际示例。
力偶的性质
解释力偶的概念和性质,并说明 它在静力学中的应用。
静力矩的计算方法
1 力矩的数值计算
给出计算力矩的数值的方 法,并提供相关实例。
2 力矩的平衡条件
说明力矩平衡条件矩和转矩的概念, 并说明它们在实际工程中 的应用。
非重力力矩的考虑
1
弹性力矩的影响
2
说明弹性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解
释它在静力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3
浮力和浮力矩
探讨浮力和浮力矩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并给出实际案例。
风力和风力矩
介绍风力和风力矩对建筑物和结构物平 衡的影响。
平面上的静力平衡问题
吊桥的平衡
塔吊的平衡
探讨吊桥在三维空间中的平衡问 题,并说明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
解释塔吊在三维空间中的平衡原 理和应用,并提供实际案例。
其他三维平衡问题
介绍其他三维空间中的平衡问题, 如天然平衡的岩石结构。
静力平衡的应用
1
静电场中的平衡
讨论静电场中物体平衡的原理和条件,
刚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应用
2
并给出实际应用示例。
斜面上的物体平衡
解析物体在斜面上的平衡问题,并展示斜面角 度对平衡的影响。
摩擦力的作用
讲解摩擦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并说明摩擦力 的计算方法。
绳索和滑轮系统
介绍绳索和滑轮系统在静力学中的应用,并提 供实际情景示例。
坡道和坡面的平衡
详细解释坡道和坡面上物体平衡问题,并提供 实际案例。
对于三维空间中的平衡
《静力学专题》PPT课件
力矩臂的计算
介绍计算力矩臂的方法和应用, 并提供实际示例。
力偶的性质
解释力偶的概念和性质,并说明 它在静力学中的应用。
静力矩的计算方法
1 力矩的数值计算
给出计算力矩的数值的方 法,并提供相关实例。
2 力矩的平衡条件
说明力矩平衡条件矩和转矩的概念, 并说明它们在实际工程中 的应用。
非重力力矩的考虑
1
弹性力矩的影响
2
说明弹性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解
释它在静力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3
浮力和浮力矩
探讨浮力和浮力矩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并给出实际案例。
风力和风力矩
介绍风力和风力矩对建筑物和结构物平 衡的影响。
平面上的静力平衡问题
吊桥的平衡
塔吊的平衡
探讨吊桥在三维空间中的平衡问 题,并说明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
解释塔吊在三维空间中的平衡原 理和应用,并提供实际案例。
其他三维平衡问题
介绍其他三维空间中的平衡问题, 如天然平衡的岩石结构。
静力平衡的应用
1
静电场中的平衡
讨论静电场中物体平衡的原理和条件,
刚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应用
2
并给出实际应用示例。
斜面上的物体平衡
解析物体在斜面上的平衡问题,并展示斜面角 度对平衡的影响。
摩擦力的作用
讲解摩擦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并说明摩擦力 的计算方法。
绳索和滑轮系统
介绍绳索和滑轮系统在静力学中的应用,并提 供实际情景示例。
坡道和坡面的平衡
详细解释坡道和坡面上物体平衡问题,并提供 实际案例。
对于三维空间中的平衡
《静力学专题》PPT课件
工程力学完整ppt课件
第一篇 静力学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与物体受力分析 第二章 汇交力系 第三章 力偶系 第四章 平面任意力系 第五章 空间任意力系 第六章 静力学专题——桁架、摩擦、重心
引言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平衡规律的科学。
静力学主要研究: 物体的受力分析; 力系的简化; 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与物体受力分析
F
G
FN2
G
约束力 特 点:
①大小常常是未知的;
FN1
②方向总是与约束限制的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反;
③作用点在物体与约束相接触的那一点。
二、约束类型和确定约束反力方向的方法: 1. 柔索:由柔软的绳索、链条或皮带构成的约束
绳索类只能受拉, 约束反力作用在接触点, 方向沿绳索背离物体。
约束力方向与所能限制的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 力的效应: ①运动效应(外效应) ②变形效应(内效应)。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牛顿(N) 千牛顿(kN)
FA
5. 力系: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群力。 6. 等效力系:两个力系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F1
F3 C AB
7. 力系的简化:用一个简单力系等效代替一个复 F2
一、概念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自由体: 位移不受限制的物体叫自由体。
非自由体: 位移受限制的物体叫非自由体。
约束:对非自由体的某些位移预先施加的限制条件称为约束。 (这里,约束是名词,而不是动词的约束。)
约束力:约束与非自由体接触相互产生了作用力,约束作用于 非自由体上的力叫约束力或称为约束反力。
杂力系。
8. 合力:如果一个力与一个力系等效,则称这个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与物体受力分析 第二章 汇交力系 第三章 力偶系 第四章 平面任意力系 第五章 空间任意力系 第六章 静力学专题——桁架、摩擦、重心
引言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平衡规律的科学。
静力学主要研究: 物体的受力分析; 力系的简化; 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与物体受力分析
F
G
FN2
G
约束力 特 点:
①大小常常是未知的;
FN1
②方向总是与约束限制的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反;
③作用点在物体与约束相接触的那一点。
二、约束类型和确定约束反力方向的方法: 1. 柔索:由柔软的绳索、链条或皮带构成的约束
绳索类只能受拉, 约束反力作用在接触点, 方向沿绳索背离物体。
约束力方向与所能限制的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 力的效应: ①运动效应(外效应) ②变形效应(内效应)。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牛顿(N) 千牛顿(kN)
FA
5. 力系: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群力。 6. 等效力系:两个力系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F1
F3 C AB
7. 力系的简化:用一个简单力系等效代替一个复 F2
一、概念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自由体: 位移不受限制的物体叫自由体。
非自由体: 位移受限制的物体叫非自由体。
约束:对非自由体的某些位移预先施加的限制条件称为约束。 (这里,约束是名词,而不是动词的约束。)
约束力:约束与非自由体接触相互产生了作用力,约束作用于 非自由体上的力叫约束力或称为约束反力。
杂力系。
8. 合力:如果一个力与一个力系等效,则称这个
《结构力学静力学》课件
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航空航 天、车辆工程等领域,用于分析 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结构力学静力学的重要性
工程安全
科学研究
静力学分析是确保工程结构安全性的 基础,通过分析结构在静力载荷作用 下的响应,可以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
静力学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材料的力 学性质和结构的变形规律,为科学研 究和新技术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力的传递性原理
要点一
总结词
力的传递性原理是指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这个外 力会在物体内部传递,使得物体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 力。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力的传递性原理是静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它说明了物 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这个外力会在物体内部传递,使得 物体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力。这个原理可以用于解释 各种实际现象,如桥梁的弯曲、建筑物的振动等。在结构 力学中,力的传递性原理是分析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基础之 一。
力矩的概念
总结词
力矩的三要素
详细描述
力矩是描述力对物体转动效应的物理量,由力的大小、力臂(即力的作用点到转动中心的距离)和旋 转方向共同决定。在结构力学中,力矩平衡条件是分析结构稳定性和平衡状态的重要依据。
力的平衡概念
总结词
平衡状态的判定条件
详细描述
在静力学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是指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平衡状态的条件是作 用于物体的合力为零,即所有力的矢量和为零。这一条件是分析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出发
优化设计
静力学分析有助于优化结构设计,通 过分析不同设计方案的结构性能,可 以选出最优方案,降低成本并提高结 构效率。
结构力学静力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结构力学静力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古代的建筑实践和工程经验。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实验方法的进步,结构力学静力学得到了迅 速发展。
化工原理流体静力学课件5-阻力计算
⑤ 进口阻力损失:容器
流体 (a)
管 = 0.5
(a)
(b) 流体 (b)
⑥ 出口阻力损失:管
容器 = 1
Yang Yanzhao
SHANDONG UNIVERSITY
2. 当量长度法
le u hf d 2
/
2
J kg
le – 当量长度,m d – 与管件相连的管路内径
Yang Yanzhao
1.09 10
取
5
0.2 mm
0.2 mm 0.002 d 吸 100 mm
Yang Yanzhao
SHANDONG UNIVERSITY
查 0.025
H f吸
2 u吸 l ( 0.75 0.5) d 2g
H f吸
20 m (0.823m s ) (0.025 0.75 0.5) 0.1 m 2 9.81m s -2
A
B
②
如何通过实验装置测量直管段阻力损
失?并画出实验装置图。
Yang Yanzhao
SHANDONG UNIVERSITY
将式 (1) 代入式 (2) 得:
4l hf d
4 l hf d
(3)
2 u2 2 u 2
令
8 2 — 摩擦系数 u J l u2 hf (4) kg d 2
SHANDONG UNIVERSITY
例1-8 有一套管式换热器,内管为 25 mm1.5 mm,外管为45 mm2.0 mm。套管环隙通以冷却用的盐水,其 流量为2.5 t∙h-1, =1150 kg∙m-3, =1.210-3 Pas。试判断该盐水的流动型 态。 解: de = 41 mm – 25 mm = 16 mm
第五章 摩擦(静力学专题)
A
FAN FA
FW
FR
解得:FR=20kN
B
(3) 假设A、B点处于极限状态
F F
FBN
FB
iy ix
0 : FAN FW FBN 0 0 : FR FA FB 0 FB f s FBN
FA f s FNA ,
解得:FR=27kN
★理论力学电子教案
第4章 摩擦专题
A
FAN FA
FW
FR FB
B
FBN
假设平衡:∑MB= FR · r – FA · 2r = 0 , (25- FA ×2)r=0 FA=12.5 > FAL =12 可见 A点有相对滑动。
假设平衡:∑MA= FR · r – FB · 2r = 0 , (25- FB × 2)r=0 FB=12.5 < FBL=15 可见B点无相对滑动。
FN2 - FPmax sin - FQ cos = 0 补充 FL2 = f · FN2
sinα+ f cosα FPmax = cosα- f sinα
FPmax
FN1 FL1
FQ
= FQ tan(α+φm )
★理论力学电子教案
第4章 摩擦专题
30
FQ FP
∵ F Pmin = FQ tan(α-φm )
解:∵ m ∴ FP 太小,物块有下滑趋势。 FP 太大,物块有上滑趋势。
★理论力学电子教案
第4章 摩擦专题
28
1°求FPmin 由 F ix = 0, FPmincos + FL1 - FQ sin = 0 由 F iy = 0, FN1 – FPminsin - FQ cos = 0 补充 FL1 = f · FN1
FAN FA
FW
FR
解得:FR=20kN
B
(3) 假设A、B点处于极限状态
F F
FBN
FB
iy ix
0 : FAN FW FBN 0 0 : FR FA FB 0 FB f s FBN
FA f s FNA ,
解得:FR=27kN
★理论力学电子教案
第4章 摩擦专题
A
FAN FA
FW
FR FB
B
FBN
假设平衡:∑MB= FR · r – FA · 2r = 0 , (25- FA ×2)r=0 FA=12.5 > FAL =12 可见 A点有相对滑动。
假设平衡:∑MA= FR · r – FB · 2r = 0 , (25- FB × 2)r=0 FB=12.5 < FBL=15 可见B点无相对滑动。
FN2 - FPmax sin - FQ cos = 0 补充 FL2 = f · FN2
sinα+ f cosα FPmax = cosα- f sinα
FPmax
FN1 FL1
FQ
= FQ tan(α+φm )
★理论力学电子教案
第4章 摩擦专题
30
FQ FP
∵ F Pmin = FQ tan(α-φm )
解:∵ m ∴ FP 太小,物块有下滑趋势。 FP 太大,物块有上滑趋势。
★理论力学电子教案
第4章 摩擦专题
28
1°求FPmin 由 F ix = 0, FPmincos + FL1 - FQ sin = 0 由 F iy = 0, FN1 – FPminsin - FQ cos = 0 补充 FL1 = f · FN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力学 运 动 学
运动学:研究物体运动几何性质(轨迹、运动方程、速度、 加速度等)的科学。或从几何(数学)的角度研究运动本 身,而不涉及运动产生的原因。
几个基本概念: 1、参考体、参考系或坐标系; 2、点、动点、质点。 3、运动方程、轨迹、速度、加速度;
动点在空间运动,我们用什么方法或者数学工具来描述呢? 主要研究三种方法。
§5-2 直角坐标法 用直角坐标来描述点的运动
1、运动方程
x x(t)y y(t)z z(t)
直角坐标与位置矢量之间的关系
r (t) x t i y(t) j z(t)k
2、速度
v
dr dt
dx i dt
dy dt
j
dz dt
k
vxi
vy
j
vzk
vx
dx dt
vy
dy dt
vz
dz dt
例5-1 凸轮顶杆机构如图,OC =e ,偏心轮可绕定轴O 转动,
为t, 常数,求顶杆上A点的运动方程、速度、加速度。
解:1、运动方程
yA AB R e sin t
2、速度
vA
dyA dt
e cost
3、加速度
aA
dvA dt
d 2 yA dt 2
e2 sin t
4、轨迹:直线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3、加速度 a lim v dv d2r t0 t dt dt 2
大小为矢量的模
单位 m/s2
加速度的方向?
沿(速度)失端曲线的切线, 指向轨迹凹的一向。
M1
v1
—
r1
M2 v2
r2
Or +
位置矢端曲线
O1
v
v1 M1
v2 M2
速度矢端 曲线
M a1
v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ax
dvx dt
d2 x dt 2
加速度的大小为
ay
dvy dt
d2 y dt 2
az
dvz dt
d2z dt 2
a
ax2
a
2 y
az2
x2 y2 z2
其方向余弦为 cos(a, i) x , cos(a, j) y , cos(a, k) z
a
a
a
4、轨迹: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ds
为曲率半径
t tsin dt limt
2
d s0
dt
ds
的方向:就是 t
的极限方向:
趋于
n
dt dt ds dt n 则 a dv t v2 n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速度的大小为 v vx2 vy2 vz2 x2 y2 z2
其方向余弦为 cos(v, i) x , cos(v, j) y , cos(v, k) z
v
v
v
3、加速度
a dv dt
dvx i dvy dt dt
j dvz k dt
axi
ay j azk
b t n
当点的运动轨迹已知时,用动点处轨迹的切向和法向来表示 动点的速度、加速度的大小与方向有时很简单。例如:卫星 的轨迹是圆或椭圆,定轴转动的刚体上任一点的轨迹是圆, 机械工程中某些点只能沿确定线路运动等等。
理论力学
3、速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v lim r dr
t 0 t dt
v dr dr ds ds t vt
例5-3 如图所示,一直杆以匀角速度ω0 绕其固定端O 转动, 沿此杆有一滑块以匀速v 0 滑动。设运动开始时,杆在
水平位置,滑块在点O。求滑块的运动方程、速度、加速度。
0t
解:1、运动方程
xM OM cos v0t cos t
yM OM sin v0t sin t
2、速度、加速度:求导、 再求导
3、轨迹?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5-3 自然(坐标)法
自然法:当点的运动轨迹已知时,利用点的运动轨迹建立弧 坐标和自然轴系,来描述和分析点的运动的方法。
1、弧坐标
设动点M 的轨迹为如 图所示的曲线,则动点M在
轨迹上的位置可以这样确定: 在轨迹上任选一点O 为参考点,并设点O的某一侧为正向,动 点M在轨迹上的位置由弧长s 确定,视弧长s为代数量,称它为 动点M 在轨迹上的弧坐标。当动点M 运动时,s 随着时间变化, 它是时间的单值连续函数,即
dt ds dt dt
v ds为速度的大小,方向与t同。
dt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4、加速度 a dv d(vt dv t v dt
dt dt dt dt
分析: dt 的大小
ds
dt dt d d ds d ds ds
dt dt ds dt
dt ds dt ds t
d 1 为曲线在M点的曲率
称主法线。令主法线的单位矢量为n,指向曲线内凹一侧。过点
M且垂直于切线及主法线的直线称副法线,其单位矢量为b,指
向与t 、 n构成右手系。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自然坐标系是一个运动的坐标系: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当点的运动轨迹为一平面曲线时,自然轴系确定相对简单:
—
M t
n 轨迹 +
b
t
切线
理论力学
在点的运动轨迹
曲线上取极为接近
的两点M和M1,这 两点切线的单位矢
量分别为t和t1。将 t1平移到点M,则t 和t1’决定一平面。
令M无限趋近点M1, 则此平面趋近于某
一极限位置,此极
M1
t t1 t'1
限平面称为曲线在
点M的密切面.
过点M并与切线垂直的平面称为法平面,法平面与密切面的交线
s f (t)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2、自然坐标系
以点M 为原点,以切线、主法线和副法线为坐标轴组成的 正交坐标系称为曲线在点M 的自然坐标系,这三个轴称为自然
轴系。且三个单位矢量满足右手法则,即
切向单位矢量 t 主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单位矢量 n
副法线单位矢量 b t n
副法线
主法线
法面 密切面
n
M
1、矢量法: 2、直角坐标法: 3、自然坐标法。 数学的极坐标,柱坐标等等都可以用来描述点的运动。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5-1 矢量法:
用矢量 来r 描述点的空间位置,当时间t变化时, 也r随时间变
化,点的位置(矢量r的终端点,即失端)亦随时间变化。
• 点在空间运动 1、运动方程 r r t z
O
x
r
M
y
矢量 r t 称为动点的位置矢或矢经。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2、速度
r
dr v
dt
M
O
单位 m/s
Mv
r(t)
Δr M' 矢端曲线
r(t+Δt)
O
v lim r dr
t 0 t dt
速度等于矢经对时间的导数。
速度的大小为这个矢量的模,
速度的方向? 沿矢端曲线的切线,指向运动一向。 其实就是沿轨迹的切线,指向运动一向。
运动学:研究物体运动几何性质(轨迹、运动方程、速度、 加速度等)的科学。或从几何(数学)的角度研究运动本 身,而不涉及运动产生的原因。
几个基本概念: 1、参考体、参考系或坐标系; 2、点、动点、质点。 3、运动方程、轨迹、速度、加速度;
动点在空间运动,我们用什么方法或者数学工具来描述呢? 主要研究三种方法。
§5-2 直角坐标法 用直角坐标来描述点的运动
1、运动方程
x x(t)y y(t)z z(t)
直角坐标与位置矢量之间的关系
r (t) x t i y(t) j z(t)k
2、速度
v
dr dt
dx i dt
dy dt
j
dz dt
k
vxi
vy
j
vzk
vx
dx dt
vy
dy dt
vz
dz dt
例5-1 凸轮顶杆机构如图,OC =e ,偏心轮可绕定轴O 转动,
为t, 常数,求顶杆上A点的运动方程、速度、加速度。
解:1、运动方程
yA AB R e sin t
2、速度
vA
dyA dt
e cost
3、加速度
aA
dvA dt
d 2 yA dt 2
e2 sin t
4、轨迹:直线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3、加速度 a lim v dv d2r t0 t dt dt 2
大小为矢量的模
单位 m/s2
加速度的方向?
沿(速度)失端曲线的切线, 指向轨迹凹的一向。
M1
v1
—
r1
M2 v2
r2
Or +
位置矢端曲线
O1
v
v1 M1
v2 M2
速度矢端 曲线
M a1
v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ax
dvx dt
d2 x dt 2
加速度的大小为
ay
dvy dt
d2 y dt 2
az
dvz dt
d2z dt 2
a
ax2
a
2 y
az2
x2 y2 z2
其方向余弦为 cos(a, i) x , cos(a, j) y , cos(a, k) z
a
a
a
4、轨迹: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ds
为曲率半径
t tsin dt limt
2
d s0
dt
ds
的方向:就是 t
的极限方向:
趋于
n
dt dt ds dt n 则 a dv t v2 n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速度的大小为 v vx2 vy2 vz2 x2 y2 z2
其方向余弦为 cos(v, i) x , cos(v, j) y , cos(v, k) z
v
v
v
3、加速度
a dv dt
dvx i dvy dt dt
j dvz k dt
axi
ay j azk
b t n
当点的运动轨迹已知时,用动点处轨迹的切向和法向来表示 动点的速度、加速度的大小与方向有时很简单。例如:卫星 的轨迹是圆或椭圆,定轴转动的刚体上任一点的轨迹是圆, 机械工程中某些点只能沿确定线路运动等等。
理论力学
3、速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v lim r dr
t 0 t dt
v dr dr ds ds t vt
例5-3 如图所示,一直杆以匀角速度ω0 绕其固定端O 转动, 沿此杆有一滑块以匀速v 0 滑动。设运动开始时,杆在
水平位置,滑块在点O。求滑块的运动方程、速度、加速度。
0t
解:1、运动方程
xM OM cos v0t cos t
yM OM sin v0t sin t
2、速度、加速度:求导、 再求导
3、轨迹?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5-3 自然(坐标)法
自然法:当点的运动轨迹已知时,利用点的运动轨迹建立弧 坐标和自然轴系,来描述和分析点的运动的方法。
1、弧坐标
设动点M 的轨迹为如 图所示的曲线,则动点M在
轨迹上的位置可以这样确定: 在轨迹上任选一点O 为参考点,并设点O的某一侧为正向,动 点M在轨迹上的位置由弧长s 确定,视弧长s为代数量,称它为 动点M 在轨迹上的弧坐标。当动点M 运动时,s 随着时间变化, 它是时间的单值连续函数,即
dt ds dt dt
v ds为速度的大小,方向与t同。
dt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4、加速度 a dv d(vt dv t v dt
dt dt dt dt
分析: dt 的大小
ds
dt dt d d ds d ds ds
dt dt ds dt
dt ds dt ds t
d 1 为曲线在M点的曲率
称主法线。令主法线的单位矢量为n,指向曲线内凹一侧。过点
M且垂直于切线及主法线的直线称副法线,其单位矢量为b,指
向与t 、 n构成右手系。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自然坐标系是一个运动的坐标系: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当点的运动轨迹为一平面曲线时,自然轴系确定相对简单:
—
M t
n 轨迹 +
b
t
切线
理论力学
在点的运动轨迹
曲线上取极为接近
的两点M和M1,这 两点切线的单位矢
量分别为t和t1。将 t1平移到点M,则t 和t1’决定一平面。
令M无限趋近点M1, 则此平面趋近于某
一极限位置,此极
M1
t t1 t'1
限平面称为曲线在
点M的密切面.
过点M并与切线垂直的平面称为法平面,法平面与密切面的交线
s f (t)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2、自然坐标系
以点M 为原点,以切线、主法线和副法线为坐标轴组成的 正交坐标系称为曲线在点M 的自然坐标系,这三个轴称为自然
轴系。且三个单位矢量满足右手法则,即
切向单位矢量 t 主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单位矢量 n
副法线单位矢量 b t n
副法线
主法线
法面 密切面
n
M
1、矢量法: 2、直角坐标法: 3、自然坐标法。 数学的极坐标,柱坐标等等都可以用来描述点的运动。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5-1 矢量法:
用矢量 来r 描述点的空间位置,当时间t变化时, 也r随时间变
化,点的位置(矢量r的终端点,即失端)亦随时间变化。
• 点在空间运动 1、运动方程 r r t z
O
x
r
M
y
矢量 r t 称为动点的位置矢或矢经。
理论力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学
2、速度
r
dr v
dt
M
O
单位 m/s
Mv
r(t)
Δr M' 矢端曲线
r(t+Δt)
O
v lim r dr
t 0 t dt
速度等于矢经对时间的导数。
速度的大小为这个矢量的模,
速度的方向? 沿矢端曲线的切线,指向运动一向。 其实就是沿轨迹的切线,指向运动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