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服饰文化共35页

合集下载

7例谈汉字中的服饰文化

7例谈汉字中的服饰文化


绔也写作袴,裤子的意思。 古代的裤子只有两个裤筒,没有 前后裆,有点像今天的运动员穿 的护腿,功用在于防寒。纨绔是 有钱人穿的,纨是织造得较为细 致的生绢,纨绔专指富贵而又不 务正业者。

最初指衣的交领,后来指衣的前幅,古代作 品中提到的襟,一般指前幅,《伶官传序》中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就是指的前襟。襟 是形声字,形旁是“衣”,声旁“禁”兼表义, 因为袒胸露怀是不礼貌的,故以襟禁之。因为襟 当胸,所以可用来指胸怀(如胸襟)。 “襟”又叫“衽”,中原地区交领之服衣襟 向右掩,即左襟压右襟,而边远不发达的地区正 好相反,叫“左衽”。后代即以“左衽”指不服 从朝廷的远方敌人。
服装,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自 有人类,就有服装。为己的实用性和为人的审 美性的双重功能,使服装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必 需品。同时,服装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能展现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衣服的主要作用应该 是护体、御寒和遮羞。从和服饰有关的汉字所 表示的意义总体来看,不仅古人重视服装的服 饰美,而且大多与古代礼制有关。可见,在我 们的古人眼中,衣服的文化意义十分重大,在 某种程度上,它已超过了它的物质价值。
2.体衣

甲骨文写作“ ”,象形字。
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 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 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
衣的狭义是上衣,裳是下衣。《诗 经· 东方未明》》中是 “常”的异体字。裳就是裙。《说文解字》 巾部:“常,下裙也。”《孔雀东南飞》写刘 兰芝即将离开焦府时,这样写道“著我绣夹 裙,事事四五通”,此处的裙即“下裳”。 《木兰诗》:“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裳用几幅布帛连接而成,魏晋以前男女 都穿裳,隋唐时代裙为妇女专服。后来文学 作品中就用“裙钗”代称妇女。

汉字与中国服饰文化

汉字与中国服饰文化

二、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服饰的色彩、款式、材质等都反映了人们的等级和社会 地位。例如,古代官员的官服颜色越深,代表地位越高。同时,不同历史时期的 服饰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心态。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 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崇尚自然、洒脱,服饰风格也以宽袍大袖、飘逸自然为主。
三、艺术魅力
一、汉字的历史
一、汉字的历史
汉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这些文字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 历史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了小篆、隶书、楷书等书 写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汉字的形态和笔画逐渐规范化,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
二、汉字的形态变化
二、汉字的形态变化
汉字的形态变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汉字的 形态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篆书优雅婉转,隶书方正庄重,楷书端 庄秀丽。此外,汉字的笔画也具有独特的韵味,如横平竖直、撇捺舒展,展现了 中国文化的平衡和和谐。
四、现代意义
其次,中国服饰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许多设计师将传统 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了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服饰。 例如,“上下”品牌的服饰就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设计元素,深受消费者喜爱。 此外,中国传统的图案和色彩也被广泛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如龙凤呈祥、牡丹 花开等图案以及红色、黄色等传统色彩。
其次,汉字的功能也与古代服饰文化息息相关。一些汉字本身就是古代服饰 文化的符号,如“冠”字表示帽子,“履”字表示鞋子,这些字都直接体现了古 代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另一些字则描述了古代服饰的质地、色彩和工艺,如“锦” 字表示华丽的丝织品,“绣”字则描述了精美的刺绣工艺。
三、古代服饰文化对现代时尚和 文化的影响
汉字与中国服饰文化

汉字与服饰文化ppt

汉字与服饰文化ppt
汉字与服饰文化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文化内容,服饰从
遮羞御寒的实用功能逐渐发展为展现生命个体
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服饰文化绚
烂多彩。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
史长河中,汉字很好地保留了很多跟服饰文化
有关的信息,这是块活化石,通过汉字看中国
古代服饰文化,能使我们很准确也很方便地把
②冕 (免)——天子、诸侯、大夫祭祀时戴的礼帽
头衣 体衣 足衣
(一)头衣
古代帽子叫做“头衣”,又叫“元服”
与头衣有关的汉字,主要有冠、冕、弁 (biàn)、胄、帽、巾、帻、笄、簪
1、冠 冕 弁 —身份的象征
①冠 是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
冠——《说文》:“冠,絭 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 也。” 冠主要由冠圈、冠梁和缨 组成。
冠的文化含义: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 贵族身份的标志; 男子成年的标志。
3、丝织过程:
1 缫丝 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2 练丝 对蚕丝进行沤煮漂白 已练之丝叫熟丝,未练之丝叫生丝 绡,生丝也。纥,丝下也。缅,微丝也。级,丝次第也。 3 纺织 纺,网丝也 织,作布帛之总名也 纪,丝别也 绝,断丝也。继,续也。续,连也。经,织从丝也。纬,织横丝也。 4 染色 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紫(青赤色)、缥(青白色)、绛(大赤色)、
《墨子·辞过》云:“古之民未知为衣服, 衣皮带茭(干草),冬则不轻而温,夏则 不轻而凊。”
衰蓑
《说文·衣部》:“衰,草雨衣。 秦谓之萆。从衣,象形。”
《说文·裘部》:“裘,皮 衣也。从衣,求声。
2、手工时代
我国古代的纺早于织。纺起源于旧石 器时代的制绳,到新石器时代已有陶纺 轮。织起源于织席、结网,河姆渡文化 中已有原始腰机和引纬工具。

汉字在服饰设计中应用研究——评《汉字与服饰文化》

汉字在服饰设计中应用研究——评《汉字与服饰文化》

第2期皮革科学与工程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其独特的形态和内涵始终影响着各种文化形式。

汉字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服饰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汉字与服饰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服饰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服饰新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在服饰设计中,汉字的运用无疑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新的灵感来源。

由冯盈之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10月出版的《汉字与服饰文化》一书,是服饰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成果,该书使用专业理论联系实际案例的方式,重点阐述了汉字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引发了人们对此领域的思考。

《汉字与服饰文化》主要是通过甲骨文以及中国较早的几种文字形态,对汉字独具的象形特点和悠久历史进行研究,了解古代纺织、服装文化的早期状态。

本书体例上主要通过对比较典型的文字进行研究。

《汉字与服饰文化》“上篇”基本上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包括个别会意字),以金文形体、甲骨文为主,考察古代纺织、服装文化的原始形态,如“玉”、“丝”、“巾”。

“下篇”则介绍一些常用字的不常用义项,推究其纺织、服装文化内容,如“的”还有“红点面饰”的意思;《汉字与服饰文化》介绍一些非常用字,这些字反映了传统服饰特色,如“钏”。

《汉字与服饰文化》整体配有相关图案。

该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能够帮助阅读者在了解服饰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透过案例掌握代纺织、服装文化。

1汉字在服饰设计中的意义1.1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形态和意蕴代表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将汉字应用于服饰设计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还能使服饰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汉字与服饰文化》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汉字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对甲———战士的护身衣的研究,这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能使中国的服饰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汉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就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浅谈。

汉字艺术能够为服饰设计提供丰富的符号和意义。

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寓意,透过汉字的图形和意义,可以将其运用在服饰设计中,使得服饰更具有文化内涵和个性魅力。

汉字“福”具有祝福和吉祥的含义,可以将“福”字的图形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服饰的设计中,既能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给人带来祝福和好运。

汉字艺术能够传递独特的审美和情感。

汉字的形态和结构非常独特,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将汉字的艺术元素运用到服饰设计中,能够赋予服饰独特的审美价值,使得服饰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由于汉字的纵横结构和笔画的表现力,通过设计表达出汉字的线条之美,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汉字艺术能够展示独特的文化特征。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服饰设计中运用汉字艺术,能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独特风格,使得服饰具有浓厚的中国味道。

通过汉字艺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把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传递给世界。

汉字艺术能够为服饰设计带来创新和开拓的空间。

汉字艺术可以通过改变汉字的形态、结构和排列组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图案和装饰效果。

将汉字的艺术元素与服饰设计相结合,能够为服饰设计带来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表现形式。

可以将汉字的诗句、古文等元素巧妙地运用到服饰的图案中,打造出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的服饰。

汉字与服饰

汉字与服饰

黔首,孔颖达疏《礼记》:‚黔谓黑也,凡人 以黑布覆头,故谓之黔首。‛ 苍头,绿帻,黄巾军
6.陌头 又作帞头、络头、幧头、帩头,是一种类似现 在陕北农民用羊肚毛巾包头的头衣。 ——帩头,或谓之陌头,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 《释名》,即从后往前,在额上打结。 ——络头,陌头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郊曰络 头,南楚江湘之间曰陌头,自河以北,赵魏之 间曰幧头。《方言》 ——向栩少年书生,性卓绝不伦。恒读《老 子》,状如学道,又似狂生。好被发著降帩头。 《后汉书》
初,祖约性好财,孚性好屐。同是累而未判其 得失。有诣约,见正料财物,客至,屏当不尽, 以身蔽之。有诣阮,正见自蜡屐,因叹曰: ‚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于是胜负始分。 《世说新语· 雅量》
4.躧,又作屣、蹝,草鞋。 于是天子曰:‚嗟乎!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 子如脱屣耳。‛《汉书· 郊祀志》颜师古注: ‚屣,小履。脱屣者,言其便易无所顾也。‛
2.冕 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纩。从冃免聲。
3.弁 也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头衣,有皮弁、爵弁之分。 《说文》作 ‚覍‛,像皮有缝, 覆于人之上。
4.胄 胄,兜鍪也。从月,由声。《说文》 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胄是古名,秦汉以后教 兜鍪,后代叫盔。 鍪是一种炊具,圆底敛口反唇,即肚略大,鍪 边翻卷着,很像现在带翻边的锅。
6.袜,古代的袜子用布帛、熟皮制成,写作韈、 韤。 卫侯……与诸大夫饮酒焉,褚师声子韤而登席。 公怒,褚师辞曰:‚臣有疾异于人,若见之, 君将嗀之,是以不敢。‛《左传· 哀公二十五 年》
• 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 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韤 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韤!‛释之跪 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 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 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 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 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史 记》 •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垢 腻脚不袜。杜甫《北征》

汉字中的服饰文化

汉字中的服饰文化

《说文·革部》:鞣,软也,从革,从柔, 柔亦声
皮革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先秦 设置有“掌皮”的官员负责革的收藏和使用, 并且还有负责治理皮革的工人 《说文·革部》:鞄,柔革工也
纺织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制绳,到新石器时 代已经出现陶纺轮 织起源于织席、结网,河姆渡文化中已经 有原始腰机和引纬工具 纺织是受编织启发而来的 古代的纺织品原料主要有两类,植物性纤 维(葛藤、麻)和 看
汉 字 中 的 服 饰 文 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外语学院 09041002
李彦仪
一、主题摘要
二、主要内容
1.革、糸、丝织 2.冠、巾、头衣
3.衣、裳、体衣
4.履、襪、足衣 三、相关图片赏析
四、引用文摘
一.主题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具有很强的礼仪性和文化性 中国古代服饰在式样、纹色、用料方面都有鲜 明的特色 服饰,在衣食住行中居首位,自古与饮食并称 为“生民之本” 服饰起源于实用,先是避寒暑、蔽形体,然后 是遮羞耻、增美饰、表仪态。《说文解字》云: 衣者,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说文解字》作为研究汉字历史与文化的首选 素材 其革部、糸部、衣部、履部汉字及其相关字群 字义反映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演变进程和鲜 明特点
《说文· 桑部》:桑,蚕所食叶木,从木
2 冠、巾、头衣
3 衣、裳、体衣
4.履、襪、足衣
三、相关图片赏析
雍 容 华 贵 的 唐 装
汉 服 的 清 秀 可 人
简 洁 大 方 的 明 代 袄 裙
四、引用文摘
《汉字与服饰文化》冯盈之著 东华大学出版社
《说文解字》之汉字民俗文化溯源研究 黄宇鸿

汉字与服饰文化

汉字与服饰文化
汉字与服饰文化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文化内容,服饰从 遮羞御寒的实用功能逐渐发展为展现生命个体 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服饰文化绚 烂多彩。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 史长河中,汉字很好地保留了很多跟服饰文化 有关的信息,这是块活化石,通过汉字看中国 古代服饰文化,能使我们很准确也很方便地把 握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说文·衣部》解释“衣,依也。上曰衣,下曰 裳。”段玉裁注:“叠韵为训。依也,倚也。衣者, 人所依以蔽体者也。”《释名·释衣服》亦云:“
(一)头衣
古代帽子叫做“头衣”,又叫“元服”
与头衣有关的汉字,主要有冠、冕、弁 (biàn)、胄、帽、巾、帻、笄、簪
明清 “补子”
《说文》完衣也。从衣甫聲。
服饰颜色与等级关系的演变
• 先秦时期:产生了以服色区分贵贱的观念,但只 能区分贵族与庶民、奴隶之间的界限,而不能严 格区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的等级差别, 还未形成以服色区分社会成员的具体身份和官职 高低的等级序列。
• • 上古殷商时,白色还曾为贵族所喜,同时是一种吉服,在严肃、庄重的场 合才穿着。 服色以赤、玄二色为尊。贵族常用黑色衣料来制作礼服,于祭祀、婚仪、 冠礼等庄重场合穿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在古代传 说中就有黄帝之妻嫘祖教民养蚕取丝的故事。新石器时 代晚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丝织品残片。 据统计,甲骨文中与蚕桑直接有关系的字就有135个。


到了汉代,由于缫丝和纺织技术的不断改进, 已能生产出非常精致的丝织品,曾令世界各国为 之倾倒。
马皮蚕女【桑】

1 缫丝 2 练丝
3、丝织过程:
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对蚕丝进行沤煮漂白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汉字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字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服饰设计中,汉字艺术的应用可以赋予服饰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汉字艺术的来源、特点以及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汉字艺术的来源与特点汉字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象形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金文等,这些古老的文字形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汉字逐渐演变为更加统一和规范的文字系统,形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汉字。

汉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态多样:汉字的形态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直线、弯曲、交叉等形状,并且形状之间可以相互组合,形成新的汉字。

2. 象形意义: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很多汉字的形状与其所象征的事物有一定的关联。

“人”字的形状就像一个站立的人体,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的形象。

3. 文化内涵:汉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每个汉字都可以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1. 汉字图案的应用:在服饰设计中,可以将汉字作为图案纹饰,加入到服饰的设计中。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美好寓意的汉字,如“福”、“爱”等,将其设计成独特的图案,置于服饰的正面或背部。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赋予服饰一种寓意,还可以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汉字的组合与排列:汉字的形态特点使得它们可以相互组合和排列,形成新的意义和形象。

在服饰设计中,可以将不同的汉字组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图案或文字排列。

可以将一些具有寓意的汉字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形成具有个性和创意的服饰设计。

3. 汉字的刺绣与绣花:汉字的形态可以用于刺绣和绣花的设计中,丰富了服饰的装饰效果。

通过刺绣和绣花的方式,可以将汉字的形状和意义转化为具体的图案,使得服饰更加精美和独特。

刺绣和绣花可以运用在服饰的不同部分,如衣领、袖口、裙摆等,提升服饰的整体艺术效果。

1. 丰富服饰的文化内涵:汉字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汉字与服饰文化

汉字与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
许慎 (约58年—约147 年),字叔重,东汉汝 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 人,有“五经无双许叔 重”之赞赏。是汉代有 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 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 学的开拓者。
六书:汉字构字的六种方法
• 象形 • 指事 • 会意 • 形声 独体字 四体 合体字
• 假借 • 转注
在古代元服中,冕的级别最高,接着是冠, 最后是弁。
巾帻是平民老 百姓的头衣, 是用来包裹头 发的头巾。
三、“衣”“裳”与体衣
• 《说文· 衣部》:“衣,依也,上曰衣, 下曰裳。” • 《诗· 齐风· 东方未明》:“东方未明, 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三、“衣”“裳”与体衣
古代的体衣包括上衣和下衣,上衣称为衣,下衣称为 裳,合称衣裳。 《周易.系辞下》: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服饰与政治、道德紧密相联,在形制、色泽、质料及 图案上有着严格的区分。 古代帝王礼服的纹样,王权的象征。共有“十二章”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前六章作绘,后六章刺绣。 十二章纹样以天地山川为代表, 是儒家学派服饰理论的核心。
汉字形体的演变⑤
草书大约始于汉朝初期,早期的草书是书 写隶书时的快捷变体,称为“草隶”,后来又 叫“章草”。草书打破了隶书的笔法,大量使 用连笔,只存字的轮廓,以求书写神速。
汉字形体的演变⑥
楷书,是汉朝末年开始出现,盛行于魏晋 南北朝,一直通行到今天的一种字体。楷书的 特点是字的笔画横平竖直,结构紧凑,气势流 畅,形体优美。由于它的形体端正,笔画平直 ,足为楷模,所以被称为“楷书”。

食 住

甲骨文“衣”字款式领导了中国服装潮流达数千年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服饰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在服装设计中,汉字艺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汉字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独特的美感和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得它在服装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汉字艺术的魅力、汉字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以及汉字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创新性等方面探讨。

一、汉字艺术的魅力汉字艺术由于其独特的美感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具有无比的魅力。

它不仅是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汉字艺术在艺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书法、篆刻、绘画等。

而其美学特性也是其魅力的体现。

首先,汉字的字形非常丰富,包含了自然风景、人物形貌、动物花卉等各种元素,非常可爱具有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上的独特感觉。

其次,汉字的线条和构造非常工整,其形状和大小的规范化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精益求精和追求完美的精神,使其工整而规范的字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或图案体现了人类创造精神的高度凝聚。

最后,汉字的字形背后还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使得每一个字形都有自己的独特意义,产生了意象意境,赋予了文化意义,这种内涵和情感的传达使得人们在接触和欣赏汉字艺术时感受到了更深沉的文化底蕴。

二、汉字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变迁,服装文化的审美和风格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汉字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得服装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产生更加深远的艺术效果。

在服饰设计中,汉字艺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饰图案设计。

设计师运用汉字的线条和造型,将其中的形状、符号等元素进行创意组合,形成各种有意义的图案,在服装上构成图案设计。

这些图案通常具有文化意义,如各种动物图案、花草图案、民族图案等等,均植根于遥远的中华文化,为时尚产业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

2.字型设计。

汉字在字形上具有丰富的变化和美学的特色,因此在设计中可以将汉字当做字体来运用,运用字体的韵味、粗细、曲直等复合雕刻的技法,创造出独特的字体。

汉字中的衣饰文化

汉字中的衣饰文化

汉字中的衣饰文化原始的远古时期,人类是不穿衣裳的,随着人类文明发展,人们从衣不蔽体到衣锦还乡,所谓“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人们的“头衣”“身衣”“足衣”随着文明发展逐渐丰富起来,又随着创造了一大批有关衣装的汉字。

下面分别叙述。

上古的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

《说文》:冠,絭也。

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

从冖、从元,元亦声。

冠有法制,从寸。

可以看出古人的冠并不是任何人都可戴,是一种贵族所戴的帽子。

《礼记·曲礼上》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是男子长到二十岁要行冠礼。

在古人中不戴冠的只有四种人:小孩,罪犯,异族人和平民。

小孩未冠以前则垂发;罪犯被剃去头发而用青布束头;远离中原的异族人则以披发为常;平民则上罩头巾。

由此可见古人的这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在头上的体现,即“冠有法制”。

冕,《说文》:“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纩。

”延:又写作“綖”,是一块长方形的板。

“邃”的意思是深远,这里指其长形,延覆在头上。

“旒”又写作流,延的前沿挂着的一串串小圆玉。

冕开始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

后来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于是“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称。

冕旒的数量及其质量是区别贵践尊卑的标识;天子在冕板前后各悬挂十二串五旒,每串五旒穿有十二颗五石长为十二寸。

弁,古文像双手捧弁之状。

“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

爵弁据说就是没有旒的冕。

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

鹿皮各个缝合的地方缀有一行行闪闪发光的小玉石,看上去像星星一样,所以《诗经·卫风·淇奥》说“会弁如星”。

古代武士的战帽又叫兜鍪。

叫兜鍪是因为它的形状像鍪,一种炊具,像现代带翻边的锅。

辛弃疾词中《南乡子》中讲“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君王大臣等贵族头上戴冠,而广大平民则是戴巾,据史料记载,秦汉以前庶民或卑贱执事者束巾而不戴冠。

巾,《说文》:“佩巾也,从冖,象系也。

”巾是一个象形字,是佩带在衣服上的丝巾,字的形象也很像佩巾挂在腰间下垂的样子。

汉字与服饰文化课件

汉字与服饰文化课件
创新
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科技手段,对汉字与服饰进行创新设计,创造出既具有传统 文化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服饰。
汉字与国际时尚的融合
融合
汉字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可 以成为国际时尚界的重要灵感来源。 通过将汉字元素与国际时尚相结合, 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
跨文化交流
借助汉字与服饰的融合,开展跨文化 交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华 文化的独特魅力。
汉字与服饰文化的未来展望
数字化技术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汉 字与服饰的结合将更加紧密。通 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 段,为汉字与服饰的创意设计提
供更多可能性。
多元化发展
未来汉字与服饰文化的发展将更 加多元化,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服 饰和汉字形式,还将拓展到更多
领域,如家居、艺术品等。
可持续发展
汉字在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应用
地域特色
在少数民族服饰中,汉字的应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将汉字融入 服饰的设计和装饰中,既展现了汉字的艺术魅力,也突显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汉字在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应用
文化交融
在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汉字在少 数民族服饰中的应用。一些汉族的工艺技术和文化符号被吸 收到少数民族服饰中,汉字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也得 以在少数民族服饰中广泛流传和应用。
汉字在古代服饰中的文化内涵
传承发展
汉字在古代服饰中的应用不仅仅是装饰和图案设计,更是 一种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体现。通过服饰上的汉字,人们可 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等方 面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汉字在古代服饰中的文化内涵

汉字与服饰文化(文字学)

汉字与服饰文化(文字学)

我国最早的旅游鞋 是什么?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屐,是一种木底有齿的鞋子。 史书记载南朝诗人谢灵运经常穿着木屐, 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舃 xì :复底鞋,在鞋子底下再加钉一层
木底。
《诗· 豳风· 狼跋》: 公孙硕肤,赤舃几几。 毛传: 赤舃,人君之 盛屦也。
孔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 商周时代是奴隶社会的兴盛时期,衣服的 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奠定了中国服装的 基本形制,“衣裳”成为服装的通称。 • 《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 • 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 的记录。“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 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 志,后世称为蔽膝。
弁 古时的一种官帽。
分为文弁和武弁 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 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 后泛指帽子
胄 也就是古代士兵作战时戴的头盔
在古代元服 中,冕的级别 最高,接着是 冠, 最后是 弁。 巾帻是平民 老百姓的头 衣,是用来 包裹头发的 头巾。
三、“衣”、“裳”与体衣
3000年前甲骨文“衣”字款式领到了中国时装潮流
• 初 • 本义是开始,字形由“衣”和“刀”两部 分组成。意为用刀裁衣。 • 《说文· 刀部》:“初,始也。从刀,从衣。 裁衣之始也。” • 用刀裁衣构造字形来表示“开始”的意义, 这是因为人类最早的衣服无非是用刀裁割 过的兽皮,虽然表达简单,但它却表明人 类开始穿衣,而穿衣正是人与动物区别的 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 标志之一,所以用刀裁衣可以表示“开始” 之义。隶书之后,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 “衣”字皆变成了“礻”。(示字旁)
关于丝织的用字,《说文》也有许多记载:

浅谈汉字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摘要:服饰是人类日常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的历史朝代演变中,服饰文化也是极其重要的部分,服饰的变化也见证了朝代的更替。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中华历史文明和文化在汉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因此,在文章中我们将通过汉字,成语等来探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关键词:服饰;文字;文化;演变一、服饰的演变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处于群居生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装束较为简单,男女老幼均采用树叶,兽皮为衣,仅仅只是为了遮挡阳光,抵御风寒,蚊虫和野兽。

可以看作是服饰的雏形。

旧石器时代——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为了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开始以兽皮,植物,用骨针来缝制简单的衣服。

新时期时代——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制成衣料,为制作成形的衣服制造了条件。

夏商周服饰——在现存的商代甲骨文中,记录纺织,服饰方面内容的文字有百余个。

这些文字,反映了商代社会对纺织和服饰是比较重视的。

中国的冠服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初步确立,至周代趋于完善。

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已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的东西,标志着权力和等级的冕服和官服以及各种饰品逐渐成为服饰发展的主流。

战国时代——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以致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一次的大变革。

秦汉时期——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个各项制度,其中包括衣冠制度。

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废周代六冕之制,只着“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绶。

汉代秦之初,大体上沿袭了秦制,但现成了佩绶制度。

魏晋南北朝——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

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

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

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常服。

宋代——宋初服饰制度大体沿袭唐制,但由于受统治者倡导的传统礼制的影响,在传承中又有发展。

汉字与服饰文化

汉字与服饰文化

漢字與漢服文化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12140011079趙麗萍漢字與漢服文化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12140011079 趙麗萍摘要: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先人根據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而創造的文字,它具有圖像性,因此也能生動的反映漢字產生中所存在的文化背景。

在離我們生活最近的事物中,漢服(漢族人所著服裝),在漢字的產生與發展演變中也有深刻的體現。

漢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們展示著漢服的文化。

关键词:汉字汉服文化在漢字中,部首是其系統的“根”,不僅反映著漢字的構造規律,而且也集中反映著漢民族的基本認知結構,體現著漢字的屬性。

要講漢服文化,當然是要從“衣”入手,漢字,也要從部首“衣”開始。

衣,甲骨文寫作,象形字。

最初像蓋著兩個人的形狀,最後定型的“衣”像一個人穿著衣服的樣子。

作為結構變體,構成會意字。

作為功能變體,表示衣服之屬、與衣物有關、與布帛有關。

1《說文解字》: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象履二人之形。

凡衣之屬皆從衣。

2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常用的、以“衣”為部首的漢字吧。

衽, ,衣也。

從衣,壬聲。

2為衣襟,漢民族傳統服飾衣襟為右衽,即左襟壓右襟,體現以右為尊的思想;裾,,衣袍也。

從衣,居聲。

讀與居同。

2指衣服的前襟,通常有直裾、曲裾之分。

1節選自王玉新《漢字部首認知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2選自許慎《說文解字》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3選自蔣玉秋《漢服》青島出版社2008年版袂,,袖也,從衣,聲。

2指衣袖,有寬窄之別,成語“連袂成蔭”即是對寬大衣袖的描繪。

衫,,衣也,從衣,今聲。

2衫屬於袍衫範圍,圓領、大袖,長度過膝,是士人所穿的禮服。

因為在膝蓋處縫綴有一道橫襴而得名,最早出現于唐代初期。

3《宋史〃輿服志》:“襴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襴為裳。

進士及國子生、州縣生服之。

”補,,完衣也,從衣,甫聲。

2“完衣”指補綴衣物,屬於與衣物有關的活動。

以上都是以“衣”作為左偏旁“”的字,還有將衣分開,做“”的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