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学前教育原理》教学精品课件第四章学前儿童的
《学前教育原理》教学精品课件第四章学前儿童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学前教育原理》教材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学习。
具体内容包括:儿童认知发展、情感与社会性发展、语言能力发展以及儿童学习心理特点与策略。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实际教育工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学习基本理论。
2. 培养学生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设计适宜教育活动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儿童心理发展中难点与重点认识,以便于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引导儿童学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应用。
教学重点: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儿童在幼儿园活动照片,引发学生对儿童心理发展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1)学生观察照片,分享自己观察心得。
2. 新课导入:详细介绍本章内容,包括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以及语言能力发展基本理论。
(1)讲解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分析儿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
(3)探讨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特点与策略。
3.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本章重点与难点。
(1)展示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案例。
(2)教师讲解案例,解答学生疑问。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反馈练习结果。
(2)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学前教育原理》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学习2. 内容:(1)儿童认知发展(2)情感与社会性发展(3)语言能力发展(4)儿童学习心理特点与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分析儿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
(3)结合实际案例,谈谈如何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设计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程序重点提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与常用方法。
难点提示: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程序,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的设计以及活动方案撰写的要求。
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随机性、长期性、实践性的特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是指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它是指社会教育基本规律的反映。
一、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指进行社会教育活动时,应以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学前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结合学前儿童的自身特点,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其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
(一)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是综合的学前儿童需要逐渐理解和掌握的行为规则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挖掘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内容,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避免简单说教,理解社会学习的渗透性,避免单一的“社会课”。
(二)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应多种多样综合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综合上。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如参观、谈话、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育内容的不同特点灵活使用。
二、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是指社会教育活动要为学前儿童创设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儿童在各种活动中与人交往、积极主动地发展社会性。
活动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活动和交往是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贯彻活动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为学前儿童创设社会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活动内容设计成各种自主性活动,要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尽量留给学前儿童足够大的社会活动空间,使它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社会活动,让他们主动体验、观察、操作以获得社会认知,形成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
(二)要激发学前儿童社会活动的动机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学前儿童活动的愿望、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外,还可以根据学前儿童的活动水平,给他们提出更高的社会活动要求,激发他们更高、更多的社会活动需求。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一)学习情境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学习情境的含义及其理论依据 学习情境是指都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 高效学习的方式。 情境学习是由莱夫和温格提出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它 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 情境学习强调两条学习原理:第一,在知识实际应用 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合起来,让学习者像 专家、“师傅”一样进行思考和实践;第二,通过社会性 互动和协作来进行学习。
(二)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1、观察模仿学习。 2、语言理解学习:在成人讲解和指导下对行为与态度的学 习。包括倾听、提问、对话等。 3、操作尝试学习 (1)操作学习及其特点 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操作学习能够弥 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操作学习可以提高幼儿运动技 能; 操作学习使幼儿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 (2)操作学习的类型 手把手的操作; 尝试错误的操作;模仿示范的操作; 反复练习的操作
自我中心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 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 例:三山实验
该实验的设计时,在桌子上放置三座 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 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时, 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A边,然后 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C边。此 A 时实验要幼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 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上是什么样子? 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到的三座山是 什么样子?
二、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幼儿学习方式的发展 1、换位:换位反应指选择“较大图形”;绝对反应是选出 和训练中的正刺激图形同样大小的图形。 2、辨别换位学习; 3、概念学习; 4、解决问题的学习; 5、偶发学习:幼儿有时也会得到一些和所给课题并无直接 关系的其他反应和信息。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幼儿教师心理 (2)第三章学习的概述 (3)第四章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4)第五章幼儿知识学习与教育 (5)第六章幼儿技能学习与教育 (7)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8)第八章幼儿创造性学习与教育 (10)第九章幼儿教学心理 (12)备注:除了识记这些内容外,一定要详细完整的看书,能够理解相关概念。
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研及的基本内容: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包含两层含义:(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既有基础性,又有实践指导性。
2、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经的四个时期:(1)20世纪20年代以前(初创期);(2)20世纪20-50年代(发展期);(3)20世纪60-70年代(成熟期);(4)20世纪80年代以后(完善期)。
3、教育心理学发展新趋势:关注教与学两方面问题,教育心理学兴起;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关注实际教学策略和元认知研究;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和个性化教学研究。
4、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创始人)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由此建立。
5、卢梭写的《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的宣言”。
6、裴斯泰洛齐创造以直观事物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即“直观教学法”。
7、欧文1816年在苏格兰设立“性格形成新学园”,在新学园中设立“幼儿学校”。
8、福禄贝尔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提出活动教育思想,教育以游戏为基础,设计一套教玩具“恩物”。
9、蒙台梭利创办了“儿童之家”,强调“感官教育”。
10、学前教育心理学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走向独立,其发展源于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教育心理学结构性分化;二是现代幼儿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整合。
第四章 第四讲 学前儿童智育
一、学前儿童智育的概述
(2)技能
技能:
②技能是行为和认知活动的结合。 斯诺(R.F.Snow)认为技能是由与行为及认知有关的事项的结构系 列组成。该观点突出了技能结构中各因素的相互联系。但未能揭 示技能的真正内涵,行为和认知到底是怎样结合的没有明确的回 答,令人难以正确理解技能的真正含义。 ③技能属于知识范畴。 在认知主义广义的知识观中,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被 认为是不同形式的程序性知识,将知识、技能和策略都统一在知 识范畴中。技能作为知识分类突出技能在对活动的指导作用,但 混淆了知识与技能的概念,难以说明技能的本质并否定技能训练。
学前儿童智育的基本阶段
概括阶段
概括:幼儿将动作或表象的共同之处归纳在一起 的过程。概括是思维的一种方法。
培养一般性思维的方法: 1.匹配法 2.归类集合法 3.寻找关联法 4.排序法 5.守恒法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材料扩散 2.功能扩散 3.形态扩散 4.组合扩散 5.方法扩散 6.关系扩散 7.因果扩散
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一、学前儿童智育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智育
学前儿童智育幼儿教师根据学前儿童认识活动特点和认 识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探索活动, 让学前儿童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求知兴 趣,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教育过 程。
1.向幼儿展示丰富的、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和内容 2.让幼儿体验学习成功后的快乐 3.让幼儿理解学习的意义 4.教师的评价因素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制定并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2.反复呈现统一榜样 3.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4.反复练习并给与一定评价
学前教育心理学
学前教育心理学
•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必修课,基础课,是研究 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学习心理与教学心理现象 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
• 幼儿学习心理 • 幼儿教学心理 • 幼儿教师心理
第二节 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 1982年,日本学者若井邦夫等编著《幼儿教育
心理学》,我国引进的最早一本以“幼儿教育心 理学”命名的专著。 • 二、发展历程 • 思想研究——实践研究——形成
• 一、创建
• 1531年,琼·魏维斯提出“教育心理学”一词。
• 1879年,实验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验教育学运动”兴起,成为教育 心理学诞生的“催化剂”。“实验教育学运动”提倡对
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理论
家梅伊曼。
•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 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 体系由此建立。
第一章 绪论 考核知识点
• 知记: • 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学科性质、研究对象、
独立的年代与标志; •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 • 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
法、调查法、测量法的定义。
第二章 幼儿教师心理 考核知识点
• 知记: • 幼儿教师能力的层次、教师人格的含义; • 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含义,情绪管理的概念; • 师幼互动的概念;应激的概念; •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界定。
• 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 60年代初,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 文化大革命,“伪科学”。
• 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 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文 化研究。
《学前教育原理》PPT教学课件-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七)重视幼儿的心理保健
1、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2、以积极情绪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3、通过游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调动家长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 幼儿体育 第二节 幼儿智育 第三节 幼儿德育 第四节 幼儿美育
第二节 幼儿智育
一、幼儿智育的概念与意义 二、幼儿智育的任务与内容
二、幼儿体育的目标及 任务
1. 对幼儿进行最基本和最必须的安全教育,保护幼儿的 生命和健康,锻炼身体,促进身体正常生长发育 ;
2. 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基本动作如走、跑、跳、钻、爬、投、攀登等)
3.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三、幼儿体育的内容和手段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条件,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 1. 合乎卫生标准、安全标准及活动要求的房屋、设 备和场地。
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
4. 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幼儿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和 主要动力,我们要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并将其培养发展 为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促使幼儿积极主 动、乐观的学习。
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供能引起幼儿兴趣的学习内容、难易程度恰当的学习 任务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和好奇心,再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促 使幼儿思考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培 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要善于发问、培养幼儿合作学 习的精神、勤于动手和动脑等等。
幼儿园必须将幼儿园设置在安全区域内,严禁在污染区和 危险区内设置幼儿园;
幼儿园应当建立卫生保健制度,防止发生食物中毒和传染 病的流行;
慢性传染病、精神病患者不得在幼儿园工作; 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玩教具等。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前儿童学习概述
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
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往往凭着直觉去考虑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地区分出事物之间存在 着的本质联系和偶然联系。当两件事连续发生时,幼儿就会以为第一件事是引起第二件事的 原因。
延迟模仿
接近两岁的婴儿,他不仅能当场模仿人或动物的动作,而且还能在事后凭记忆去模仿这些 动作。这种仅凭事后记忆就能模仿出来的能力,称为延迟模仿。
第四章 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第一节 学前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婴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婴儿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
过程。 (一)婴儿学习方式的发展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 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习惯化表明婴儿已经习得了这种刺激,如果这时有新异刺激的出现, 婴儿的注意就会转向它。对新异刺激的反应的增加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适当 运用是促进婴儿学习的有效手段。
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尽管能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但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辩证逻辑推 理。而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他们不仅能从逻辑上考虑现 实的情境,而且考虑可能的情境 (假设的情境) ,即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决问题。
发展阶段观点总结
• 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 • 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 • 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 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
环境中的事物做出反应,从而获取知识。这里个体用以了解周围世界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可 称为图式。
2、因果关系 3、使用工具:(1)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工具; (2)将养育者作为工具;(3)将物体作为工具,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重点内容第四章
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法上一、本章提要:本章包括观察、小实验、种植与饲养、分类等四方面的内容;二、本章重点:观察、小实验;难点:观察的运用;三、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四种方法的概念2、掌握四种方法的类型3、把握四种方法的运用4、能够自行设计方法运用的方案四、本章辅导:1、观察观察是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观察的方法可以保证学前儿童在直接接触自然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了解自然事物和规律的特性,提高他们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培养其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环境的习惯,并为发展学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所以,观察的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前儿童经常运用的学习科学的方法;1观察方法概述观察: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观察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观察,是指借助于感官对物体进行直接观察的方式;另一种类型是间接观察,间接观察是通过仪器间接的对物体进行观察;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具体情况出发来合理运用;观察的类型从不同角度可有多种分法,现将其中最主要的几种观察类型介绍如下:个别物体观察:是指学前儿童对单个的物体或一类物体或现象的观察;学前儿童通过有目的地运用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直接接触,从而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属性、习性等;比较性观察:指学前儿童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并进行比较,以找出物体间的异同点;如:学前儿童各年龄班进行比较性观察时要求有所不同:中班可以仅比较物体明显的不同点;大班不仅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长期系统性观察是指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长期系统性观察对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要求较高,所以一般在中班才开始采用这种观察类型,而且主要在大班进行;间或性观察:是指间隔一定的时间,带领学前儿童对某个物体或现象进行的观察;间或性观察在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均可采用,根据间或性观察的要求及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大班学前儿童采用间或性观察较多些;室内观察与室外观察:室内观察:在室内开展的各种观察活动,一些需要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观察,适宜在室内进行,如观察鱼类、种子等;室外观察:是指在实地进行的观察,一般与散步、参观、旅游活动相结合,如参观城市建筑,到海滨捉蟹,参观菜地和捡树叶等;2观察方法的运用在运用观察方法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学前儿童年龄特点之外,还应该特别注意应尽可能进行现场的观察、调动学前儿童的各种感官参与观察、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地观察事物与景象、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前儿童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在学前儿童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2、小实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小实验的方法,能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和知识,培养学前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实验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小实验的方法,也培养了学前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让学前儿童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本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实验与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法不同,仅是让儿童重复前人的实验,不要求有新的科学发现,往往是一些有关事物明显的、表面的因果关系;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以及对变量的操纵和控制比较简单,学前儿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见到实验结果;实验常采用游戏的形式,学前儿童是在十分有趣味的活动中生动活泼地进行科学的探索;小实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3、种植与饲养1种植与饲养方法概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种植方法:是指学前儿童在园地、自然角或用泥盆、木箱等种植花卉、蔬菜和农作物等的活动;饲养方法:是指学前儿童在饲养角里喂养和照管习性温顺动物的活动;2种植与饲养方法的运用学前儿童年龄小,种植、饲养的技能差,因此在选择种植、饲养的内容时,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以及动植物本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具体说来,在选择种植的植物时,应选择一些易生长、易照顾、对种植的土质肥料要求不高、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植物;在选择饲养的动物时,应选择一些比较温顺、对饲料要求不高、不易死亡,而且对学前儿童没有伤害的,包括不会传染病菌的小动物;例如,金鱼、小蝌蚪、蚕、兔子等;4、分类1分类方法概述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分类的类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分类类型有挑选分类、二元分类、多元分类等三种;挑选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将具有某一种或几种共同特征的物体挑选出来,成为一类;二元分类:又称是与否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选择出具备某一属性的物品,排除其他物品;多元分类:是指将物品按一些共同的标准分成两类或几类;2分类方法的运用一般来说,对于3——4岁的孩子来说,只要求他们按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量的差异来进行分类,因为这些特征都是外在的、易观察到的;而对事物内在的、物理特性的分类宜放在大班进行;同时,还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学习把一大堆物体用两套标准分类,例如,要学前儿童找出既是红色的,又是木制的纽扣;不过,这样的活动至少到中班下学期才能进行;因为对于3—4岁的学前儿童来说,同时在头脑中考虑两件事与从不同方面来描述事件是比较困难的;在让学前儿童学习用两套标准进行分类时,可以要求学前儿童先根据一个特定属性给一组物体分类,然后再根据另一个属性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五、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1、观察: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2、小实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3、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六、本章要求掌握的问题:1、分类的类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分类类型有挑选分类、二元分类、多元分类等三种;挑选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将具有某一种或几种共同特征的物体挑选出来,成为一类;二元分类:又称是与否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选择出具备某一属性的物品,排除其他物品;多元分类:是指将物品按一些共同的标准分成两类或几类;2、以实例说明观察活动的指导要点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引导幼儿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指导幼儿学习观察方法;3、简述在观察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哪几点1尽可能进行现场的观察2调动学前儿童的各种感官参与观察3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地观察事物与景象4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发现科学规律和培养科学思维的过程。
为了有效地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我们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儿童参与科学活动,并促进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本章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法。
一、探究方法探究方法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让儿童亲自观察、实践和尝试,发现科学规律和解决问题。
探究方法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儿童自己发现答案,并通过交流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二、游戏方法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和需求,也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模拟真实情境,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培养观察、想象、解决问题等能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游戏方法常用于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三、故事方法故事是学前儿童喜爱的一种形式,通过讲述故事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故事方法可以用于引入科学知识和概念,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一些与科学相关的故事和实例,让儿童在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实践方法实践方法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要求儿童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验证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
在实践方法中,教师应该引导儿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让他们亲身经历科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并从中获得直观的实践经验和知识。
五、体验方法体验方法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提供真实、具体的实践环境和情境,让儿童亲身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体验方法强调儿童的感受和体验,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 第四章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 生活自理能力教育概述
二、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 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内容
(一) 生活卫生方面 (二) 清洁卫生方面 (三) 环境卫生方面 (四) 器官保护卫生方面
第二节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 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实施
一、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原则
(二) 游戏活动 (四) 家园互动
第二节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 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实施
三、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方法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 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方法
示范讲解法
随机教育法
表扬激励法
环境教育法
分步学习法
作品感染法
活动比赛法
第二节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 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实施
四、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注意事项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 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原则
(一) 全面性原则 (二) 主体性原则 (三) 安全性原则
第二节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 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实施
二、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生活自理能力动的实施实例
(一) 以教师计划为主的健康领域活动
(一) 课程 (三) 日常活动
第四章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 生活自理能力教育
•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内容
1
•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实施
2
第一节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 生活自理能力教育概述
一、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目的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目的
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健康 促进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促进学前儿童良好个性形成
学前儿童身体保护和 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注意事项
自考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章节精讲课件复习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幼儿教师心理第三章学习的概述第四章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第五章幼儿知识学习与教育 第六章幼儿技能学习与教育 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第八章幼儿创造性学习与教育第九章幼儿教学心理本章重难点分析本节重点1:教育心理学的界定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学校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两层人(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现象心理规律。
本节重点1:教育心理学的界定答案:A本节重点1:教育心理学的界定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本节重点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学习与教学的五个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学习与教学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教育心理学的四个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本节重点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答案:A本节重点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1879年,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本节重点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本节重点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答案:A本节重点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
乌申斯基最早在教育中系统运用心理学知识,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本节重点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学习理论。
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弗洛伊德影响,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卫生问题也进入维果茨基在《教育心理学》中主张教育心理学应该作为一门独立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 我本节重点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认知心理学兴起并逐步成为心理学的主流。
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直接推动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本节重点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布鲁纳精辟总结了教 育心理学取得成果:主动性 研究、反思性本节重点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答案:B本节重点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学前儿童数的认知发展与教育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计数与基数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教育第二节序数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三节数的分解组成能力发展与教育第四节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计数与基数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教育一、计数与基数的含义计数是把被数物体这一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这一集合的元素,建立一一对应的过程。
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策略和有结果的操作活动,其结果以基数的形式呈现出来。
基数是指集合(一组相同属性的事物)中元素的多少,它是通过计数活动来确定的。
因此,在数学上,基数是集合论中刻画任意集合大小的一个概念。
二、学前儿童计数及基数认知能力的发展(一)2-3 岁儿童数概念及计数能力的发展2-3 岁阶段是儿童从感知事物阶段向数概念萌芽阶段迅速发展的时期,即从对事物的笼统感知到开始出现计数能力。
(二)3-4岁儿童数概念及计数能力的发展1.数概念的掌握离不开动作参与的计数活动2.经过数前集合感知经验的积累,3岁半左右的幼儿表现出对计数的兴趣,而且具备了学习计数的条件。
3.学前儿童掌握计数的过程。
(1)口头说数,俗称“顺口溜”,是口头按顺序说出自然数的能力。
(2)按物点数,即用手逐一指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说出数词,使说出的一个数词与手指点的物体一一对应。
(3)说出总数,指按物点数后,将说出的最后一个数词代表所数过的物体的总数量,即回答“一共是几个”。
(三)4-5岁儿童数概念及计数能力的发展1.较好地掌握了计数活动。
2.认数范围扩大到10,能做到按数取物。
3.初步感知、理解10以内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
4.有了初步的守恒能力(四)5-6岁儿童数概念及计数能力的发展1.很好地认识了10 以内数及相邻数。
所谓相邻数是指在自然数列中相邻三个数相差为1的关系的基础上,相邻的三个数存在着多1和少1的关系,即某数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
2.能按群计数按群计数就是计数时不以单个物体为单位,而是以数群(物体群)为单位。
三、计数的原则(一)一一对应的原则在进行计数活动中,儿童口中说的数词只能对应一个要数的物体。
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一)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内容
幼儿园大班自然教材体系
动物
植物
季节
小实验
昆虫、鱼
收获、菊花、落叶
秋
空气、风
动物过冬、家禽、家畜 树木花草过冬、水仙花
冬
冰和雪
青蛙、燕子、野兽
春暖花开、种植
春
种子发芽、声音
动物分类
美丽的花
夏
太阳、云雨
四季总结
(二)采用单元式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内容
5.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量的比较 6.在空间方位上,能分清上下、左右、前后、里外
、远近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人体
– 结构功能 – 生长衰老 – 生理心理 – 健康保护
数动学植初物步
• 大小 • 长短 • 顺数 • 倒数 • 组合
自然科学现象
生态环境
• 天文 • 气候季节 • 物理 • 化学
– 环境要素 – 环境污染 – 环境保护 – 动物 – 植物
第二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
0—3岁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范围 3—6岁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范围
幼儿科学教育的具体内容与要求
➢第一,引起对常见事物现象探究的欲望; ➢第二,为幼儿探索创设环境,支持鼓励提问; ➢第三,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运用多种感官;
➢第四,参加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第五,引导幼儿对周边数、量、形、空间等产生兴
1.幼儿科学教育要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现代科技 广泛运用的形势;
2.优秀的民族传统要通过幼儿科学教育发扬光大。
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内容
幼儿园大班自然教材体系
动物
植物
季节
昆虫、鱼
收获、菊花、落叶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重点内容第四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重点内容第四章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法(上)一、本章提要:本章包括观察、小实验、种植与饲养、分类等四方面的内容。
二、本章重点:观察、小实验;难点:观察的运用。
三、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四种方法的概念2、掌握四种方法的类型3、把握四种方法的运用4、能够自行设计方法运用的方案四、本章辅导:1、观察观察是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
观察的方法可以保证学前儿童在直接接触自然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了解自然事物和规律的特性,提高他们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培养其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环境的习惯,并为发展学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所以,观察的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前儿童经常运用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1)观察方法概述观察: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观察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观察,是指借助于感官对物体进行直接观察的方式;另一种类型是间接观察,间接观察是通过仪器间接的对物体进行观察。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具体情况出发来合理运用。
观察的类型从不同角度可有多种分法,现将其中最主要的几种观察类型介绍如下:个别物体观察:是指学前儿童对单个的物体(或一类物体)或现象的观察。
学前儿童通过有目的地运用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直接接触,从而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属性、习性等。
比较性观察:指学前儿童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并进行比较,以找出物体间的异同点。
如:学前儿童各年龄班进行比较性观察时要求有所不同:中班可以仅比较物体明显的不同点;大班不仅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
长期系统性观察是指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
第四章 学前儿童学习概述 复习试题
第四章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一、婴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婴儿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或由此引起变化的过程。
学习活动最早发生的时间是。
(一)婴儿学习方式的发展婴儿学习的最早方式表现为与的形成。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在婴儿时期经常出现的、二者有着密切联系的学习现象。
2.习惯化:是指。
去习惯化:是指。
3.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1)经典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是,这种反应主要出现在。
(2)操作条件反射:这是在下形成条件反射的学习方式。
以为重点。
(二)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1.学习图式:、、。
2.因果关系3.使用工具:、、。
4.理解空间二、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一)幼儿学习方式的发展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由或向发展。
1.换位邱纳:两个刺激条件的2.辨别换位学习:逆迁移与顺迁移3.概念学习:奥斯勒和菲维尔4.解决问题的学习维尔:问题解决测验5.偶发学习(二)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操作学习: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对物体的研究与发现,对周围世界的探索都离不开幼儿的操作活动。
为什么说操作学习是幼儿红药的学习方式?答:(1)操作活动是;(2)幼儿的操作学习还可以;(3)幼儿的学习很多体现在,而操作学习是提高最为重要的方式;(4)操作学习会使幼儿获得。
操作学习作为学习方式,类型/内容包括:、、、。
第二节幼儿学习的途径与类型一、幼儿学习的途径幼儿学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即在活动中学习;另一个是,即在关系中学习。
(一)活动中的学习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与基础。
是幼儿进行学习和发展社会性、情绪及认知能力的基本活动。
(二)关系中的学习主要体现在:中的学习、学习、学习、中的学习。
二、幼儿学习的类型(一)按学习内容分类:学习、学习、学习和学习。
(二)按学习方法分类:学习、学习。
第三节幼儿学习的特点幼儿学习的特点有:、、、。
幼儿的学习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尤其是在中进行的。
第四章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1
学前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 幼儿学习的途径与类型
2
3
4
幼儿学习的特点
3
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学前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婴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婴儿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 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 化的过程。
一、婴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婴儿学习方式的发展 婴儿学习的最早方式表现为习惯化与条件 反射的形成。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在婴儿时期经 常出现的、二者有着密切联系的学习现象。 2.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1) 经典条件反射 (2) 操作条件反射
一、幼儿学习的途径
(一)活动中的学习 活动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与基础 (二)关系中的学习 1.同伴游戏中的学习 2.交往学习 3.合作学习 4.冲突中的学习
二、幼儿学习的类型(一)按学 Nhomakorabea内容分类 1.知识学习 2.技能学习 3.社会性学习 4.创造性学习 (二)按学习方法分类 1.发现学习 2.接受学习
二、影响学前儿童学习的内部因素
(三)动机发展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学习动机及其种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2)辅助性动机与主导性动机 2.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动机的强弱会影响学习的成效。 动机并非绝对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它与学习 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互为因果关系。
三、影响学前儿童学习的外部因素
二、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二)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操作学习作为学习方式 分为 (1)手把手的操作 (2)常识错误的操作 (3)模仿示范的操作 (4)反复练习的操作
第二节 幼儿学习的途径与类型
一、幼儿学习的途径
第四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
第四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健康的内涵;学前儿童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学前儿童智能教育的定义;学前儿童家庭美育的任务。
2.掌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构成;实施学前儿童家庭情感教育的措施;学前儿童家庭智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3.理解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措施;父母在学前儿童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学前儿童家庭美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第四章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的健康教育一、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的涵义(一)健康及健康教育“健康”(Health)一词的本义是体格与精神的健全(Soundness)和完整(Wholeness)。
对“健康”一词的认识应该包含着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维度,三方面的健康状态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明确提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
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健康为目标,以促进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
(二)学前儿童健康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健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前儿童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没有身体缺陷;二是具有开朗、乐观等健康的心理品质;三是对环境的较快适应能力。
身体的健康是学前儿童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适应是学前儿童身心健全的关键。
学前儿童的健康,意味着学前儿童持续的正常发展。
其中,学前儿童的生理健康是指学前儿童各个器官、组织的生长发育正常,没有生理缺陷、能够有效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体质不断增强。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通常可以用一些形态指标来进行测量,如体重、身高、头围、臂围、坐高、皮下脂肪等,其中,体重、身高和头围三项指标,不仅测试起来非常方便,而且也可以为评价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水平提供重要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幼儿学习的种类 (一)按学习内容可分为:
1、知识学习 2、 技能学习 3、 社会性学习 4、 创造性学习 (二)按学习方法可分为: 1、发现学习 2、接受学习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节 幼儿学习的特点
一、活动性与游戏性 二、直观性与操作性 三、指导性与模仿性 (一)学习主动性需要成人保护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最容易学习和 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 补的特定阶段,这就是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 期”。是指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个体做好最充 分准备来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发展时期。儿童行 为学习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已有研究表明,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 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 言的关键期。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尚不能证明除语言和感
知觉以外的其他方面是否存在关键期,而且事实 上,儿童心理发展的有些方面在错过特定时期后, 并非不能弥补,因此关键期的概念不能普遍适应, 后采用“敏感期”一词。是指个体比其他时候更 容易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指儿童学习某 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面发展最为迅 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则学习起来较为困 难,发展比较缓慢。一般来说,2-4岁幼儿语音学 习的敏感期,在掌握数概念方面,敏感期在5岁-5 岁半,4岁前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表现为:好奇;好问;好探 究;好模仿 (二)学习积极性依赖兴趣激发 四、情绪性与依存性
第四节 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学习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首先,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
格塞尔的经典实验“双生子爬梯”
其次,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二)学习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自我中心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 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 例:三山实验
该实验的设计时,在桌子上放置三座 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 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时, 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A边,然后
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C边。此 A
时实验要幼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 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上是什么样子? 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到的三座山是 什么样子?
(二)认知发展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前运算阶段(2~7 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前运算阶段(2~7 岁)
认知特点:1、自我中心 2、只能片面地看事物 3、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4、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 5、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 6、能做出延迟模仿 7、能进行象征性游戏
4、理解空间:距离、运动、视角也是早期学习的重要方面。
二、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幼儿学习方式的发展
1、换位:换位反应指选择“较大图形”;绝对反应是选出和 训练中的正刺激图形同样大小的图形。
2、辨别换位学习; 3、概念学习; 4、解决问题的学习; 5、偶发学习:幼儿有时也会得到一些和所给课题并无直接
启示: (1)单调的、不断作用的刺激引起婴儿厌烦,失去兴趣, 不利于学习经验的及时增长。 (2)单调的、不断作用的刺激不利于婴儿提高对外界刺激 的选择性和接受上的灵活性。 (3)习惯化与新异反应性的适当运用是促进婴儿学习的有 效手段。
2、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二)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1、学习图式:简单图式;混合图式;社会性图式
B
C D
守恒
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 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研究表 明,儿童掌握数量守恒的平均年龄为6-7 岁;掌握长度、物质守恒的平均年龄为7- 8岁;掌握面积、重量守恒的平均年龄在9 -10岁;掌握体积守恒的平均年龄为12- 13岁。
不可逆性
关系的其他反应和信息。
有人从发展过程考察儿童学习,把幼儿学习划 分为三种方式:自然学习、非正式学习、结构化学 习。
自然学习主要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萌发出来的 非正式学习是成人在儿童进行自然学习的过程中逐 渐引发而进行的学习。
结构化学习即是成人进行正规的教学活动。
第二节 幼儿学习的途径与类型
一、幼儿学习的途径 (一)活动中的学习 (二)关系中的学习
个体身心发展的已有水平为学习提供必要的生 理与心理基础和可能;而学习又使个体身心发展 的可能变成现实,从而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格塞尔的经典实验“双生子爬梯”
二、影响学前儿童学习的内部因素
学习准备,又称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 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 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第四章 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第一节 学前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婴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婴儿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 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一)婴儿学习方式的发展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 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 习惯化表明婴儿已经习得了这种刺激,如果这时有新异刺 激的出现,婴儿的注意就会转向它。对新异刺激的反应的 增加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适当运用是促进 婴儿学习的有效手段。
这里的适合性包括三个因素:一是个体生理因 素的发展,特别是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这是 学习准备的物质基础;二是个体智力因素的发展, 包括智力与技能两方面,这是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三是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学习动机、学习态 度以及兴趣等。
(一)脑的发育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脑的神经系统发育
2、关键期与敏感期
图式:按皮亚杰的解释,婴儿出生不久,就开始运用 他与生俱来的一些基本行为模式来对环境中的事物做出反 应,从而获取知识。这里个体用以了解周围世界的原有的 认知结构就可称为图式。
2、因果关系
3、使用工具:(1)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工具; (2)将养育 者作为工具;(3)将物体作为工具,年龄大一些的婴儿 开始自己使用物体作为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