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设计
课题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
课时)
主备人课型新授
教材第6 章第2 节授课
时间
月日年级班

学目标1.通过练习、观看视频,讨论与交流准确认识金属与非金属发生反应;
2.通过练习、观看实验、讨论与交流准确认识金属与稀酸的反应。

教学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现象的描述教学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具
准备
教案课件实验仪器
教学
方法
实验事实→归纳实验→讨论




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常用金属的冶炼年代
为什么它们的发现和利用的年代差距如此。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文档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文档

“金属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与金属材料课题2.) 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置换反应以及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化学问题。

2.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学习,能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1.课堂中通过教师组织、引导与点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剖析与讨论交流,认识金属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化学现象观察,保持与增强对化学现象好奇心与剖析欲,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科学精神。

3.化学与日常生活与生产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剖析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1.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判断;2.用置换反应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化学问题。

三、教学设计思路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观察问题、剖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对事物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最好方法。

因此我采用实验剖析――讨论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观察、剖析,让学生去剖析、交流与思考。

在教师层层诱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特点。

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转变。

四、教材处理本课内容较多,系统性强,若按教材内容与顺序进行授课,第一课时只能进行到金属与酸反应活动与剖析以及置换反应概念教学。

这样,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剖析就显得不够紧凑、有效,内容不够完整,从而不能充分突出本课题教学重点,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归纳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二)讲授新知
1.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师通过PPT展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讲解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引导学生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
2.金属与氧气反应:教师以铁为例,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
3.金属与酸反应:教师以锌与稀盐酸为例,讲解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强调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反应中的作用。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2.知识体系构建:教师引导学生将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已学的化学反应类型、实验操作等知识进行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强调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参与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份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
6.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次“金属资源保护”的宣传活动,提高同学们对金属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意识。
-宣传形式不限,可以是海报、演讲、短视频等,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金属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
2.新课导入: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让学生了解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步。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学案(南京市西善桥中学何乐群)学习目标(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2).初步掌握常见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Mg Fe Zn Cu )(3).置换反应的定义一、课前预习1.完成家庭小实验学生准备:把镁条、铝片、铁片、铜片(先用砂纸除去表面氧化膜)和黄金饰品(自备)挂在家中(干燥的空气中)观察现象并记录到下表中。

2. 铝的抗腐性能良好。

为什么呢?3.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写出铁、镁、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置换反应:。

二、自主体验活动: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1.在一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条,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2.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少量锌粒、铁丝和铜丝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3.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并记录在下表中。

1.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反应发生的剧烈程度,将以上金属按活泼性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上述探究也可以得出:________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强,它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弱,它不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关于金属与酸溶液反应,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上表中镁、锌、铁与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方程式,比较它们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由一种________与一种________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___与另一种_________。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材分析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一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一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在于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目标1.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

3.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4.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2.掌握置换反应的定义,能够判断并区别三种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认识金属与酸反应的实质,分析实验现象,通过反应的剧烈程度,比较金属活动性。

◆课前准备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稀盐酸、稀硫酸、试管、酒精灯、木条、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金属的用途不仅与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关,而且还与它们的化学性质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饮料罐用铝制作为什么比铁更好?黄金饰品中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常常使用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

而黄铜单纯的从颜色、外观上看,与黄金极为相似,难以区分。

那么我们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去区分它们吗?【导入】想要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要更多的去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

今天我们就开始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

3.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3.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思 考
(Na)
[必记结论]
三维p45
Na长时间暴露空气,最后生成什么物质?
银白色金属钠
H2O 出现白色固体 O2 表面变暗 (生成NaOH) ① (生成Na2O) ②
③ H2O
白色粉末状物质 风化
CO2 表面变成溶液 10H2O) ④ (NaOH潮解) (生成Na2CO3) ⑤ (生成Na2CO3· • 4Na+O2==2Na2O • Na2O+H2O==2NaOH 注意 潮解:物理变化 风化:化学变化 • 2NaOH+CO2==Na2CO3+H2O • Na2CO3+10H2O==Na2CO3 · 10H2O • Na2CO3 · 10H2O== Na2CO3+10H2O
三维p45
[成功体验] 1.下列关于金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有的金属都是固态的 B.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C.常温下所有金属都能与酸反应 D.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存在的 (
B)
金属与氧气反应是不是一定要加热呢?同学们 【开动脑筋】 想过用小刀就能切开金属块吗?
实验3-1: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
Cu+2Ag ===Cu2 +2Ag
4.金属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关系
4 M – ne- = Mn+ 失去 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还原
还原
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1、活动性排在氢前的金属元素与酸反应得到盐和氢气 2、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 溶液中臵换出
切割金属钠要注意实验安全!
注意:
☆钠的取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 ☆煤油要用滤纸擦干 ☆切割用小刀在滤纸或玻璃片上进行 ☆剩余的钠应放回原瓶。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基础知识】一、金属的通性1.物理性质:属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像,有、、、等。

2.化学性质写出下列金属与非金属、酸、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⑴Mg与O2反应:;⑵Zn与盐酸反应:;⑶Al与CuSO4溶液反应:;⑷Cu与AgNO3溶液反应:;3.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最外层电子,容易。

金属的这一特点,使得单质往往表现出,因此遇到有氧化性的物质,如氯气、硫时,能发生氧化反应。

练习1下列描述的一定是金属元素的是()A.易失去电子的物质B.能与酸反应的物质C.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D.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的元素练习2下列有关金属元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金属元素原子只有还原性,离子只有氧化性B.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一定显正价C.金属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均不同D.金属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固体二、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1.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现象:取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切去一端的外皮,可以看到钠具有色金属光泽,在空气中很快。

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加热,钠先熔化为银白色的小球,火焰呈现,最后生成色固体。

实验结论:⑴钠的物理性质是:钠是具有色光泽的金属,硬度,可以用小刀切割,熔点。

⑵保存方法:钠保存在或中,以隔绝空气。

因为常温下钠在空气中就会发生变化,说明钠比铁、铝、镁等活泼的多。

⑶写出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物不同的化学方程式。

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生成色的固体氧化钠:;加热时,与氧气反应生成色固体:。

2.铝与氧气的反应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有的氧化膜,不能保护,如铁表面的铁锈;有的氧化膜,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例如铝表面的氧化层能够保护铝,构成薄膜的的熔点比铝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

【知能检测】1.从生活常识角度考虑,试推断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A.Na B.NaCl C.NaOH D.Na2O2.下列物质中,有一种物质的颜色与其它三种物质的颜色不同,这种物质是()A.NaOH B.Na2O C.Na2O2D.Na2CO33.下列关于金属铝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Al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Al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C.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发生剧烈燃烧D.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铝并不滴落4.通过你的观察和推理,判断下列实验室中对于少量Na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A.保存在水中B.密封,保存在广口瓶中C.用铝箔包裹,密封在广口瓶中D.密封,保存在煤油中5.在空气中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是()A.铝的活泼性差B.铝的还原性差C.铝与氧气不反应D.铝表面有氧化7.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燃烧匙中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①钠先熔化②在空气中燃烧,有黄色火星四射③燃烧后得到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⑤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⑥不能燃烧A.①②B.①②③C.①④⑤D.④⑤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A.CuOB.Al2O3C.Fe2O3D.SiO29.等质量钠,第一块在足量氧气中加热,第二块在足量氧气(常温)中充分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块钠失去电子多B.两块钠失去电子一样多C.第二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最大D.两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一样大4. 关于Na2O与Na2O2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白色的固体B.都是碱性氧化物C.都能和水反应形成强碱溶液D.都是强氧化剂12.一小块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可能有如下现象发生:①生成白色粉末②光亮的银白色表面变暗③生成白色块状固体④发生潮解变成液体这些现象的先后顺序为:,按照顺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⑴;⑵;⑶;⑷;⑸;。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道了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到燃料的燃烧给人类会带来的幸福或灾难;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微观粒子概念,认识到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等。

也就是说:同学们已接触了较多的非金属元素的知识。

而本单元对“金属元素”的系统研究,是在初中阶段化学教材中首次出现的。

对“金属与金属矿物”的系统认识,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且与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金属——铁的研究,就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了。

本章内容主要是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围绕“金属的性质、金属矿物存在的形态、怎样冶炼、金属的特点和用途、如何防止金属腐蚀和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活动与探究”,使学生从熟悉身边的物质及现象入手,并通过相关资料的交流、动手实验、大胆猜测,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向生活以及走向社会。

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的处理,要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地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有条件的话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将科学探究向深层次推进。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气,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初步了解到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学生已经学过了“镁带的燃烧”、“加热铜丝”、“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酸雨对金属制品的腐蚀”、“实验室制取氢气”、质量守恒定律中的“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等。

学生虽对金属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这些知识分散在教材中,而且以零散知识点的形式平铺直叙,学生的认知中缺乏方法论上的组织结构。

学生重感性的认知轻理性的归纳总结、重现象的感知轻原理的认识,因此,教师应通过联系生活、做实验、观察信息、思考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认识到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Cu . 此子不愧真君子, Au .
脸不改色心不跳。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有这样一 【查阅资料】这是因为苹 个现象: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 以后,表面会变黑。请同学们想 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 一想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 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 什么启发 ?
【提出猜想】 金属与酸可能会发生反 应
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 鞣酸铁。
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标准!
我为什么不能 做国王?晕! 镁 铁

通过竞选”金属 国王”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
金铜铁铝四兄弟
遇氧表现有差异。
Al . 常温见氧脸披纱;
纯氧炉中火星射;
火中见氧红变黑;
真金不怕火炼
Fe .
从已知知识入手 ,复习回顾,自 主学习为后续探 究金属活动性强 弱建立初步概念
共享实验 成果,互 相展示
铝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
“玩卡片”游戏







玩卡片排金属:以“玩“的形式用卡片排序创设一个思维的 载体,发展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进行信息处理的科学方法 和能力。并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交流讨论
为什 么受 伤的 总是 我!
我得意的 笑,又得 意的笑…Biblioteka God Save me!!
盐酸
无所谓, 我无所谓…
多媒体Flash动画“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创设轻松和谐的 探究氛围,发展学生想象力,将真实事物以“图景“形式与 学生的认知特点协调。
探究二: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金属的化学性质》评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评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评课稿辉南四中孙波《金属的化学性质(1)》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课题第一课时,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杨雪教师的汇报课非常成功,听过之后,给我很多启发。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教师能够从故事“如何区分市场上的真假黄金”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出新课。

亮点二: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够很好地完成了复习与归纳、体验生活与化学、活动与探究、知识规律与应用四大板块的教学设计,抓住了金属的两大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强弱两条主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并加以应用:1、学生学会用图表的方法,把一类物质变化过程进行对比和分析,并从中发现它们的差异,获得了知识规律。

2、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能应用掌握的知识解释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学生在实验中,感受了分工与合作的实践乐趣,提高实验技能,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亮点三:教学组织自然得体,整个课堂氛围跌宕起伏,有张有弛,效果较为明显,教师能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氛围热烈、和谐.亮点四:板书清晰,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不足之处:1、实验探究环节中,应该是通过对比实验,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在做实验之前,教师首先讲注意事项和同学们交代清楚:酸的量,加药品时先固后液。

3.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3.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实验探究]分别加热未打磨和已打磨的铝箔,有何现象?现象有何不同?如何解释?写出反应方程式。
【实验探究方案】——铝在空气中燃烧研究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未打磨的铝箔
在酒精灯上加热
已打磨的铝箔
在酒精灯上加热
若要观察到铝的燃烧,可采取哪些措施?
小结
学生讨论后归纳:加热未打磨的铝箔,铝箔发红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表面有氧化膜,因此不能燃烧)。加热已打磨的铝箔,铝箔也发红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打磨后的铝箔表面又很快形成氧化膜,阻止了铝的燃烧)。
(7)通过对钠与氧气、铝与氧气的反应的学习,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自实验或观看演示实验: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复习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对比实验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2)金属表面的氧化膜,能保护其内层金属,如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不跟氧气反应的一种金属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活泼金属容易与活泼非金属 反应,如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膜,氧化膜疏松就不能保护内层金属 (如铁等),氧化膜致密就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铝、镁等)
6、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钠在常温下就容易被氧化B.钠受热后能够着火燃烧
C.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能自燃D.钠在氧气中燃烧更为激烈
7பைடு நூலகம்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结构的关系。

2、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结构的关系
【学习难点】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
1、金属的物理通性?
状态→常温下,是液体,其余为固体。

色泽→除Cu、Au等外,大多数金属为色,有金属光泽。

三性→良好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讨论与交流]
1、以上体现了铝、镁、铜等金属的什么化学性质?
2、上述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金属做氧化剂还是还原剂?还原剂具有什么性质?
3、请画出铝、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有什么特点?与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关系?
【归纳与整理1】
[倾听]: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观察实验]仔细观察学生演示的实验,总结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归纳与整理2】
[思考]新切开的钠表面颜色为什么会变暗?请同学们先画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再分析其原因。

[回忆并猜想]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而铁在空气中生锈的产物是红棕色的铁锈,说明反应条件与产物有很大的关系,那么钠与氧气如果在加热条件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观看]钠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视频资料),仔细观察现象。

【归纳与整理3】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
我们知道实验室的钠是保存在煤油中的,那么能否保存在汽油或四氯化碳中呢?[观看]金属铝与氧气的反应。

【听课随笔2】
[实验探究] 小组完成
[思考与交流]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自主学习] 阅读48页至教材49页资料卡片
【本节小结】
【课堂检测】
1. 保存金属钠时,应放在()
A.水中
B.煤油中
C.棕色瓶中
D.酒精中
2.关于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钠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很大
B. 金属钠的熔点很高
C. 金属钠的密度比水的小但比煤油的大,故通常钠保存在煤油中
D. 钠在空气中加热时,先熔化,再燃烧,最后所得产物为Na2O
3.对于金属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点燃Mg、Al之前,应先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B. 用砂纸打磨的铝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融化的铝会滴落下来
C.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物的主要成分是Fe2O3
D. 金属单质在自然界中多以化合态存在,因为它们大多有较强的还原性
4.将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铝箔熔化,失去光泽
B. 铝箔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C. 铝箔熔化,火星四溅
D. 铝箔燃烧,有黄色火焰
5.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金属钠先熔化;②钠燃烧时生成氧化钠;③燃烧后得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⑤燃烧后生成浅黄色固体物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④⑤
【布置作业】
1、拓展题:钠露置在空气中,其变质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的物质是()
A. Na2O
B. NaOH
C. Na2CO3
D. NaHCO3
分析转化过程,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2、利用钠与氧气的反应,写出Al分别于氯气、硫的反应和铁分别于氯气、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