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ed1ee3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7b.png)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Ⅰ《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
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
本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
通过本节以及后面章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另外,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材处理本节内容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为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第二课时为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第三课时为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本节课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
(3)了解活泼金属(Na、Mg、Al)与O2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习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金属及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知道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15adf2176c66137ee0619d2.png)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安鹏辉一、教材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是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的第一部分,在编写上体现了分类研究的思想:将金属这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抓住一些典型物质发生反应的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最后形成规律。
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
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初中和高一必修中的要求是不同的。
初中对金属是一种近乎静态的描述,而高中的学习则要赋予动态的“生命力”,让学生学会研究金属的反应规律,理解这条规律的归纳得来和外延拓展;同时,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了解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在高中第二章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知识,这些为本章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究Na、Al与O2反应条件和产物。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发生反应的内在原因,提高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初步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逐步掌握分析与归纳、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观看和自己动手实验,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交流过程和体验给他们带去分享的快乐,用生产中实际问题提升知识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
五、教学方法六、教学过程七、【课后作业】P53-54 2、3、4、6、8、9题八、板书设计: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1、钠: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是热和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化学性质:活泼4Na + O2 = 2Na2O(白色)2Na + O2 = Na2O2(淡黄色)2、鋁:化学性质:4Al+3O2=2Al2O3Al2O3结构致密,保护内层金属与其他非金属(如:Cl2、N2、S等)的反应九、课后反思。
3.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3.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49f7ac0aff00bed5b9f31d39.png)
思 考
(Na)
[必记结论]
三维p45
Na长时间暴露空气,最后生成什么物质?
银白色金属钠
H2O 出现白色固体 O2 表面变暗 (生成NaOH) ① (生成Na2O) ②
③ H2O
白色粉末状物质 风化
CO2 表面变成溶液 10H2O) ④ (NaOH潮解) (生成Na2CO3) ⑤ (生成Na2CO3· • 4Na+O2==2Na2O • Na2O+H2O==2NaOH 注意 潮解:物理变化 风化:化学变化 • 2NaOH+CO2==Na2CO3+H2O • Na2CO3+10H2O==Na2CO3 · 10H2O • Na2CO3 · 10H2O== Na2CO3+10H2O
三维p45
[成功体验] 1.下列关于金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有的金属都是固态的 B.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C.常温下所有金属都能与酸反应 D.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存在的 (
B)
金属与氧气反应是不是一定要加热呢?同学们 【开动脑筋】 想过用小刀就能切开金属块吗?
实验3-1: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
Cu+2Ag ===Cu2 +2Ag
4.金属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关系
4 M – ne- = Mn+ 失去 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还原
还原
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1、活动性排在氢前的金属元素与酸反应得到盐和氢气 2、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 溶液中臵换出
切割金属钠要注意实验安全!
注意:
☆钠的取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 ☆煤油要用滤纸擦干 ☆切割用小刀在滤纸或玻璃片上进行 ☆剩余的钠应放回原瓶。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doc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doc](https://img.taocdn.com/s3/m/ecbfefe2a8114431b80dd8a9.png)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结构和内容解析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其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此后。
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试一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研究(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根源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入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能够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授课目的和授课重难点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授课的目标:1.知识和技术目标:认识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研究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研究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经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穿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感神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经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优秀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觉化学世界的美好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授课目的,我认为:我们不能能在一节课中左右逢源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重视,其中钠在不相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穿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
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获取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别,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相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解析是本节授课的难点。
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详尽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亲近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授课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打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重点,经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1.边讲边实验。
这是化学授课的常用方法,也是特别适用的方法,能够充分展见告识的建构过程,充分表现建构理念。
详尽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方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够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虑,这样做完好吻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是在启示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575b85637e21af45b307a82d.png)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基础知识】一、金属的通性1.物理性质:属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像,有、、、等。
2.化学性质写出下列金属与非金属、酸、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⑴Mg与O2反应:;⑵Zn与盐酸反应:;⑶Al与CuSO4溶液反应:;⑷Cu与AgNO3溶液反应:;3.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最外层电子,容易。
金属的这一特点,使得单质往往表现出,因此遇到有氧化性的物质,如氯气、硫时,能发生氧化反应。
练习1下列描述的一定是金属元素的是()A.易失去电子的物质B.能与酸反应的物质C.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D.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的元素练习2下列有关金属元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金属元素原子只有还原性,离子只有氧化性B.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一定显正价C.金属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均不同D.金属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固体二、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1.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现象:取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切去一端的外皮,可以看到钠具有色金属光泽,在空气中很快。
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加热,钠先熔化为银白色的小球,火焰呈现,最后生成色固体。
实验结论:⑴钠的物理性质是:钠是具有色光泽的金属,硬度,可以用小刀切割,熔点。
⑵保存方法:钠保存在或中,以隔绝空气。
因为常温下钠在空气中就会发生变化,说明钠比铁、铝、镁等活泼的多。
⑶写出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物不同的化学方程式。
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生成色的固体氧化钠:;加热时,与氧气反应生成色固体:。
2.铝与氧气的反应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有的氧化膜,不能保护,如铁表面的铁锈;有的氧化膜,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例如铝表面的氧化层能够保护铝,构成薄膜的的熔点比铝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
【知能检测】1.从生活常识角度考虑,试推断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A.Na B.NaCl C.NaOH D.Na2O2.下列物质中,有一种物质的颜色与其它三种物质的颜色不同,这种物质是()A.NaOH B.Na2O C.Na2O2D.Na2CO33.下列关于金属铝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Al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Al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C.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发生剧烈燃烧D.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铝并不滴落4.通过你的观察和推理,判断下列实验室中对于少量Na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A.保存在水中B.密封,保存在广口瓶中C.用铝箔包裹,密封在广口瓶中D.密封,保存在煤油中5.在空气中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是()A.铝的活泼性差B.铝的还原性差C.铝与氧气不反应D.铝表面有氧化7.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燃烧匙中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①钠先熔化②在空气中燃烧,有黄色火星四射③燃烧后得到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⑤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⑥不能燃烧A.①②B.①②③C.①④⑤D.④⑤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A.CuOB.Al2O3C.Fe2O3D.SiO29.等质量钠,第一块在足量氧气中加热,第二块在足量氧气(常温)中充分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块钠失去电子多B.两块钠失去电子一样多C.第二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最大D.两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一样大4. 关于Na2O与Na2O2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白色的固体B.都是碱性氧化物C.都能和水反应形成强碱溶液D.都是强氧化剂12.一小块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可能有如下现象发生:①生成白色粉末②光亮的银白色表面变暗③生成白色块状固体④发生潮解变成液体这些现象的先后顺序为:,按照顺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⑴;⑵;⑶;⑷;⑸;。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51f4ad2e3f5727a4e9624c.png)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查阅人类使用金属的历史资料,了解不同时代常用金属使用状况的变化。
2.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钠及铁与氧气及钠与水的反应原理。
3、了解钠的物理性质及钠的保存方法4、注意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钠及铁与氧气及钠与水的反应原理。
难点: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导课 ]材料 1、冶金工厂美丽夜景;材料2、金属材料发展史阅读教材: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金属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约公元前4000~ 1000 年,人类进入金属文化。
先是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2000 年就进入铁器时代,已开始用铁作犁了。
直到20 世纪铝合金成为仅次于铁的金属材料。
[ 设问 ]铝是一种常见金属,具有金属的一般性质,高温时燃烧,而氧化铝却可以作优良的耐火材料,为什么性质有如此大的差异?[ 板书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投影 ]图 3— 1 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讲述 ]金属元素占总元素的4/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Al : 7.73%,第二位Fe: 4.75%。
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
[反问 ] 金属元素绝大多数以化合态存在,请同学们做出合理解释?[集体回答 ] 金属元素做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电子,因而性质活泼。
[回扣练习 ] 根据初中所学内容填写化学反应方程式:举例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与盐置换反应金属与酸反应[交流 ] 答案。
[板书 ]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回扣 ]Mg 、Al 、Fe 与氧气的反应条件: Mg 空气中点燃燃烧、铝去掉氧化膜纯氧中燃烧、铁高温下与氧气反应。
[设问 ] 金属与氧气反应是否一定加热?[实验 3—1] 老师演示学生模仿:金属钠的切割方法:虑纸吸干煤油—小刀切割—切外皮露出庐山真面目。
[思考 ] 钠表面暗物质是什么?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观察 ] 描述物理性质:色态密度保存[设问 ] 钠比 Mg Al Fe 活泼得多,加热情况下会发生时么变化呢?[实验 3—2] 老师说明操作要求,学生做实验:[学生描述 ] 反应程度、火焰颜色、生成物状态并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了解常见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3.了解金属的通性。
2
阅读教材P46~49填充有关内容。
一、金属的通性
1.物理性质
外观 不透明、有金属光泽
2.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的反应
导电性 良好
导热性 良好
延展性 良好
点燃 2MgO; Mg 与 O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
11
二、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金属钠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2
写出Na、Al、Fe、Cu金属单质分别与Cl2、S非金属单质在一定 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交流] 【提示】
13
14
为防止药品变质,实验室通常采用密封的 方法保存,少量的金属钠存放在盛有煤油的广口试剂瓶中,而不是直
3
(2)与酸的反应 ①Mg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
②Fe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H2SO4===FeSO4+H2↑ (3)与盐的反应
①Al与Cu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3CuSO4===3Cu+Al2(SO4)3 ; ②Cu与Ag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AgNO3===2Ag+Cu(NO3)2 。
)
C.金属与非金属发生反应时,被氧化的一定是金属 D.铁丝不论在空气还是纯氧中都不会燃烧 【解析】 Na与O2的反应产物是由反应条件决定的,常温下生成Na2O, 点燃时生成Na2O2,与O2的用量无关,A错误;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熔化,
但由于表面形成熔点很高的Al2O3,故不会燃烧,B错,铁丝可在纯氧中
口瓶中,Na也可以与瓶内空气中的O2和少量水蒸气反应,而放在煤
油中,因Na的密度大于煤油,且不与煤油反应,所以沉在煤油下面, 通过煤油与空气隔绝。
若Na露置在空气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如下:
【答案】 (1)钠的密度比煤油大,沉在煤油下面,煤油起到了隔 绝空气的作用。(2)②④③①
16
2. 关于金属表面氧化膜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表面的氧化膜都很致密,能对金属起到保护作用
4.钠的过氧化物(Na2O2)有它的特殊用途,可以作为水下作业、高空作业时
氧气的来源。有关反应为: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接存放在密封的广口瓶中。
(1)请解释原因。 (2)若金属钠直接露置在空气中,有下列现象:①变成白色粉末;②变 暗; ③变成白色固体;④固体表面变潮湿,上述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思路点拨】
根据钠的物理、化学性质 选择保存方法 推断在空气中的最终产物
15
【解析】 Na有强还原性,可直接与空气中的O2和H2O反应,因 此在保存少量Na时,必须禁止Na直接与空气接触。若直接放在广
4
二、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5
2.铝与氧气的反应
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Al O 。 4Al+3O2===== 2 3
3.金属与Cl2、S的反应 金属与Cl2S等物质反应生成相应的 氯化物 、硫化物 。 金属钠要如何保存?为什么? 【提示】 金属钠需保存在煤油中。因钠易与空气中的O2、H2O等发生反应,
)
B.金属表面的氧化膜的形成都需要金属暴露在空气中很长时间才会形成
C.金属表面的氧化膜薄层的厚度会随着金属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增长而 加厚 D.某些金属表面氧化膜的形成对这些金属的广泛应用起到关键作用
【解析】 由于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
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有的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致密 金属氧化膜的厚度一般不会随时间的增长而加厚。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10
【解析】 有些金属离子有还原性,如Fe2+,①错;金属元素只有 正化合价,金属原子越容易失去电子,其对应的离子(Fe对应 Fe2+)
就越难得到电子,②、③正确;位于硼-砹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有金
属性也有非金属性,④错;Al的最外层电子数比Na多但Na的金属性比 Al强,NH4Cl等离子化合物中不含有金属元素,⑤、⑥错。 【答案】 B
17
18
【点拨】 1.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金属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电子,
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并进一步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故自然界中绝大部分金 属元素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只有极少数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单质(游离态)的形 式存在如(Au、Pt等)。 2.金属在参加化学反应中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常作还原剂。 3.活泼的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物,这层氧化物 有的蔬松,不能保护金属(如铁),有的致密,可以保护内部金属(如镁、铝等)。
而Na不与煤油反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比煤油密度大,存于煤油中,可隔绝空气,防止反应的
发生。
6
一、金属的通性
下列性质属于金属的物理通性的是________。 ①常温下汞为液体,其他金属为固体。 ②一般具有银白色光泽。 ③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优良的延展性。 ④金属易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⑤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中金属只有正价,没有负价。
[学生交流] 【提示】 ①②③
7
下列性质属于金属的化学通性的是________。 ①金属易失电子,表现为较强的还原性。 ②金属易与非金属发生化合反应。 ③金属可以与酸发生置换反应。 ④金属可以制成合金。 ⑤金属可以用来制造飞机、轮船、交通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学生交流] 【提示】 ①②③
8
下列关于金属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钠与氧气反应时,产物是由O2的用量决定的 B.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会发生剧烈燃烧
燃 烧生成Fe3O4,D项错误;金属与非金属单质反应时,只能失电子被氧化, C正确。 【答案】 C
9
1. 下列关于金属元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金属元素的原子只有还原性,离子只有氧化性;
)
②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显正价;
③金属性越强的元素相应的离子氧化性越弱; ④金属元素只有金属性,没有非金属性; ⑤最外层电子数越多,金属性越强; ⑥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A.①②③ C.①⑤⑥ B.②③ D.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