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F技术 (2)
关于PNF技术
关节
肩胛骨
起始位
前伸、上提 表 2-9-3
终止位
后缩、下沉 肩胛骨前伸-下沉运动模式 终止位 前伸、下沉
关节 肩胛骨
起始位 后缩、上提
表 2-9-7 关节
肩胛骨 肩 肘
伸展、内收、外旋 伸展 跖屈、内翻 屈曲
谢谢聆听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中枢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科损伤性疾 病、运动创伤和关节炎所致的功能障碍等。 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定,关节内未完全愈 合的骨折,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所致的肿胀,骨关节结 核和肿瘤等,以及婴幼儿,意识障碍及听力障碍者。
三、操作方法与步骤
PNF 技术主要包括的内容:
(一)基本技术:
1)皮肤刺激(手法接触):治疗师的手以蚓状肌抓握,摆放于患者运动相反 的方向。 2)最大阻力:患者运动过程中,治疗师给予适宜的最大阻力。 3)扩散和强化:治疗师通过对较强肌肉的抗阻,把强化效应传送到较弱肌肉 。 4)牵伸:治疗师在每个动作的开始给予主动肌快速的牵伸至最长位置。 5)牵引和挤压:治疗师利用对躯干和四肢的拉长(拉长肌肉,分离关节面) 以诱发牵张反射,利用对躯干和四肢关节负重(压缩)以激活关节感受器。 6)时序:运动的先后顺序,促进正常顺序及通过“强调顺序”增加肌肉收缩。 7)体位和身体力线:治疗师的身体和手的力线引导和控制运动或稳定。 8)言语和视觉刺激:有效地使用语言指导和视觉反馈以诱导运动。
(二)特殊技术: 1)节律性起始:先被动、缓慢、有节律地活动肢体数次, 并让患者感受运动的感觉,再让患者参与运动。 2)等张组合:治疗师令患者在整个活动范围内做主动抗阻 运动(向心性收缩),在关节活动末端,令患者停留并保持 在这一位置(稳定性等长收缩),当达到稳定后令患者缓慢 地向起始位运动(离心性收缩)。 3)拮抗肌反转 ①动态反转:治疗师在患者运动的一个方向施加阻力,至理 想活动范围的末端时,远端手迅速转换方向,诱导患者向相 反的方向运动,且不伴有患者动作的停顿或放松。 ②稳定反转通过抗阻进行交替等长收缩,阻止产生关节运动, 增加关节稳定性。 4)节律性稳定:令患者肢体保持某一位置不动,治疗师交 替的给予患者主动肌与拮抗肌产生等长收缩的阻力。
一、PNF的概述
3、PNF的发展: 半个世纪以来,PNF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
经成为多种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的有效康复治疗手段。 目前,广泛应用于欧美,日本等康复医学发达的国家, 成为康复治疗师基本治疗手段之一。
(3)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增强; 例如,伸肘肌力较弱时,可以病人注视患侧,通过非对称型紧张 性颈反射来增强。反之,也可以通过反射影响姿势,如,当病人 从侧卧位坐起时,可借助身体的调整反射。反之,也可以通透反 射来影响姿势,如,当病人从侧卧位坐起时,可借助身体的调整 反射。
基础PNF治疗时遵循的理论
(4)早期的动作是在屈肌和伸肌优势交替转换中向前发展的, 在治疗中,如偏瘫病人上肢多以屈肌占优势,应以训练伸肌为主; 下肢多以伸肌占优势,则应以训练屈肌为主。
(5)早期动作是有节律性的,可逆转的自发性屈伸动作:在治 疗中要注意到两个方向的动作,如,训练病人从椅子上站起的同 时,也要训练有站到坐下;同样,在日常训练中,如,更衣,病 人必须练习更衣和脱衣这两方面。如果病人不能进行方向的逆转, 他的功能活动肯定受到限制。因此,在治疗中必须进行方向节律 性逆转,这样可使拮抗肌重新建立平衡。
我国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使用PNF技术。 目前,一些大型的康复医疗机构和康复中心,把PNF 技术应用于治疗偏瘫,截瘫和肢体功能训练上,但还 没有得到普及。
注: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 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只要 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
PNF技术
➢ 同时作用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弱(阈下)刺激 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
连续诱导
➢ 主动肌强烈的兴奋之后,可引起拮抗肌的兴奋 。
交互支配(交互抑制)
➢ 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相互作用。
临床应用
适应证
适用于多种神经疾患 : 中风后偏瘫、脑瘫、脑外伤、脊髓损伤、 帕金森、脊髓灰质炎后的运动功能障碍的 恢复。
D1E伸展
屈曲(肩) 外旋(肩) 旋后(前臂) 桡侧屈(腕)
肩
伸展(肩) 内旋(肩) 旋前(前臂) 尺侧屈(腕)
D1F屈曲
内收(肩) 腕屈曲 指屈曲
D2E伸展
D2F屈曲
外展(髋) 内旋(髋) 足外翻
D1E伸展
屈曲(髋) 踝关节背屈 足趾伸展
髋
伸展(髋) 踝关节趾屈 足趾屈曲
D1F屈曲
内收(髋) 外旋(髋) 足内翻
➢ 起始运动困难; ➢ 位置觉迟钝的患者; ➢ 运动缺乏节律性或不协调; ➢ 意识低下、僵硬、痉挛的患者。
2. 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n)
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点进行; 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缩的一种训练方法
; 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情况下,增加双侧
肌群的肌力,提高关节的稳定性; 增强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 运动后肌肉可获得放松; 适用范围
5. 保持-放松(hold-relax)
将患者的肢体被动置于关节受限处,做主动 肌(或旋转肌)的等长抗阻收缩, 保持6~10 秒,然后放松3~5秒;
再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活动; 可做主动肌的等张收缩; 适用范围
➢ 由于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 肌肉在疼痛点处,可获得充分地放松; ➢ 等张收缩太强以致于难于控制。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章PNF技术(基本技术)
PNF技术的应用领域和适用对象
PNF技术广泛用于康复治疗领域,适用于各种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例如中风后遗症、脊髓损伤、关节炎等。它 也常用于运动训练和改善运动表现。
PNF技术的基本技术及手法介 绍
PNF技术包括斜坡放松、反张放松、快速抵抗运动和正协调抵抗运动等基本技 术和手法。这些技术通过不同的方法激活肌肉、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 章PNF技术(基本技术)
本章将介绍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技术的定义、原理、 应用领域、基本技术和手法,以及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同时也提醒 风险和注意事项,并展望PNF技术的发展趋势。
PNF技术的定义与概述
PNF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
PNF技术可以帮助康复患者改善肌肉功能、增加关节范围、提高身体平衡和协调性,从而促进康复治疗的效果, 并提高生活质量。
PNF技术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尽管PNF技术非常有效,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需注意患者的疼痛感、肌肉疲劳和过度伸展的风险。合理评估和个 性化设计方案非常重要。
PNF技术的发展和趋势
PNF技术在康复治疗和运动训练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对神经肌肉系统理 解的深入,PNF技术的应性的治疗技术,通过刺激神经肌肉系统,提高肌肉力量、肌肉协调性和关节范围, 促进康复治疗的效果。
PNF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PNF技术基于神经肌肉肢体的生理和神经生理特点,主要包括节奏性运动、抵抗运动和伸展运动。这些方法通 过刺激肌肉神经连接和运动模式的调整,实现康复治疗的目标。
PNF技术
PNF技术是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的英文简称。
由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Herman Kabat 在40年代创立,当时主要用于治疗脊髓灰质炎和多发性硬化引起的继发性瘫痪。
50年代,物理治疗师Margaret Knott 和Dorothy Voss 先后参加了这一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工作,并共同出版了《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的专著,其应用范围也扩大到多种神经疾患,例如: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帕金森氏病。
一、理论基础PNF技术以正常的运动模式和运动发展为基础,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身体和躯干的螺旋形和对角线主动、被动、抗阻力运动,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活动,并主张通过手的接触、语言命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动模式。
其基本的治疗原则如下:1. 每一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这是PNF技术的基础。
2.正常的运动发育是按照由头向足或由近端向远端的顺序发展,因此,当严重残疾存在时,应注意头、颈部的位置,并借助于视觉、听觉和前庭感觉器来促进肢体远端的运动。
3.早期的动作以反射活动占优势,成熟的运动可以通过姿势反射来维持或增强。
4.早期动作的特征是一种节律性的、可逆转的、自发性的屈、伸运动,因此,在治疗中要注意到两个方向的动作。
5.动作发展的顺序是按照整体的动作模式和姿势顺序发展。
6.动作的发展具有在屈肌和伸肌分别占优势中交替移动的趋势。
7.正常运动的发育有一个顺序,但并非按步就班,每一过程都必须经过,期间可以有跳跃。
8.运动取决于屈肌和伸肌的交互性收缩,维持姿势需要不断调整平衡,而相互拮抗的运动、反射、肌肉和关节运动则影响着动作或姿势。
这一原则再次强调了PNF的一个主要目的——在拮抗中达到平衡。
9.动作能力的改善取决于动作的学习。
治疗中的多种感觉输入会促进病人动作的学习和掌握,这是PNF技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PNF技术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neuromuscularfacilitation)PNF技术王一君一,概念PNF理解:PNF成为PNF技术以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躯干和肢体的螺旋和对角线助动,主动和抗阻运动,类似于日常生活的功能活动。
下面从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两方面介绍一下PNF所遵循的理论基础。
发育学方面的理论基础(1)每个人都有发育和再发育的潜能。
治疗时,利用患者较有力的运动模式来增强其无力或较弱的运动模式。
举例,在给截瘫患者,俯卧位下训练屈膝的时候,开始阶段,当肌力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往往通过曲髋,才能做到屈膝,在这时,根据较有力带动无力的模式,没必要去抑制这个代偿,当他力量恢复到一定阶段,再去抑制这个代偿。
(2)正常运动是由头向足或由近端向远端发展的。
治疗时,首先要发展头和颈的运动,其次是躯干,最后是四肢。
在四肢,应先发展近端运动,再逐渐发展远端运动。
举例:在发展手的精细运动之前,要先发展颈,躯干和肩胛带的功能。
(3)(4)(5)(6)PNF注:这些不仅理论不仅是PNF方面的理论基础,更是我们在给病人做治疗方面的一些指导思想,我们在给病人做治疗的过程,应该都会涉及到。
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理论基础:(1)交互神经支配:主动肌兴奋的同时伴随着拮抗肌的抑制。
当主动肌收缩的时候,肌梭的纤维将兴奋信息传送到运动神经元,同时将抑制信息传送到拮抗肌。
在人体的协调活动,交互神经支配是必要的组成部分。
(2)连续性诱导:在主动肌强烈兴奋过后可以引起拮抗肌的兴奋。
治疗时可以通过拮抗肌的收缩促进另一个运动模式的展开。
举例:患者在做伸肘的过程中给予阻力,到关节活动的末端,嘱患者连贯的不间断地做伸肘的动作,相对来说,患者容易做到一些,这就是应用了连续性诱导的原理。
(3)扩散和强化:扩散是指肌肉组织受到刺激后所产生的反应扩散至其他肌肉组织的现象。
此种反应可以诱发或抑制肌肉的收缩和动作模式的出现。
pnf技术的名词解释
以的感觉,例如肌肉的张力、关节的位置和身体的方向感等。
对侧抑制:指在肌肉收缩时,通过同时刺激对侧肌肉来达到放松的效果。
PNF技术通常由训练师或物理治疗师来进行指导和操作,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身体姿势、运动功能和身体协调性等方面的问题。
神经肌肉:指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关系,包括神经传递到肌肉的信号和肌肉对神经的反应。
促进法:指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和肌肉,促进身体机能和协调性的训练方法。
压力和放松:PNF技术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即在肌肉收缩时施加一定的压力,然后在松弛时缓慢地放松。
周期性重复:指在训练中,通过多次重复同一动作或动作序列,来增强神经和肌肉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性。
PNF技术
6、PNF易化技术与有目的的活动相结合,可 促进步行及自理活动等整体模式和精细动作的 学习。
最新课件
8
PNF技术的治疗原则㈠
充分调动人体运动发育内在潜能;
遵循运动功能发育顺序;
增加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
运动后获得放松
最新课件
32
反复牵拉
起始范围的反复牵拉 全范围的反复牵拉
最新课件
33
起始范围的反复牵拉
肌肉被拉长的张力引出牵张反射
最新课件
34
全范围的反复牵拉
从肌肉收缩紧张状态引出牵张反射.
最新课件
35
重复收缩
(repeatal contraction)
理论: 在CNS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 激,可使神经冲动传导变得容 易。反复牵拉 主动肌,增加 其等张收缩的能力,以达到提 高主动肌肌力的目的,是强化 主动肌肌力的一种技术
44
增强肌力
等张组合 动态反转 稳定性反转 节律性稳定 在活动范围开端的反复牵拉 全范围的反复牵拉
最新课件
45
增加稳定性
等张组合 稳定性反转 节律性稳定
最新课件
46
增加协调和控制
最新课件
9
PNF技术的治疗原则㈡
正常的运动和姿势都是依靠肌群间的相互平衡与协调 收缩完成;
运动行为的发育表现为运动和姿势总体模式的规律性
程序,包含在综合性活动中,总体活动模式的发展包 括:对称——不对称——反转——单侧——对侧—— 斜线反转;
正常运动具有规律性的程序(如由坐到站),但各步 之间可以相互交叉重叠;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章PNF技术基本技术
PNF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运动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PNF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为康 复医学和运动训练领域提供更多可能。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 章PNF技术基本技术
介绍《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章PNF技术基本技术,包括定义、起源、基本原 理、技术步骤、应用领域、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发展前景。
PNF技术的定义
PNF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是一种通过刺激感觉机制 和肌肉神经系统,达到增强神经肌肉活动与运动控制的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
PNF技术能够提高运动控制 和肌肉协调性,适用于各类 运动训练。
身体功能评估
PNF技术可用于评估个体的 运动功能和肌肉协调性。
PNF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
1 优点:
2 局限性:
PNF技术有助于增强神经肌肉连接,提高运动 控制和协调性。
PNF技术需要专业培训和指导,且在特定人群 和疾病状态下可能存在限制。
PNF技术的起源
PNF技术最初在20世纪40年代由瑞典物理治疗师卡布斯(Herman Kabat)和瑞 典医生康特拉尔(Margaret Knott)共同开发。
PNF技术的基本原理
PNF技术基于神经肌肉适应性和神经肌肉连接的原理,通过刺激肌肉神经系统 和感觉机制,促进肌肉的功能恢复和改善。
PNF技术的主要技术步骤
1 抗阻抗
在动作执行中,施加适当的阻力,刺激肌肉 的力量和肌肉收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增加范围
通过定向的牵拉和伸展动作,逐渐增加关节 活动范围。
3 促进反射
利用感觉刺激和牵拉,引发肌肉反射,提高 运动的控制和效率。
4 动作模式
PNF技术
PNF技术一、理论基础(一)基本理论1、神经生理学基础PNF以Sherrington得神经神经生理学理论基础,Sherrington在有关脊髓反射得研究中发现,外周神经与感受器所产生得输入信号,可以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得兴奋性。
凡就是引起运动神经元发放冲动得刺激,均可以使与该运动神经元相邻得运动神经元处于阈下兴奋状态,而能引起处于阈下兴奋状态中得运动神经元发出冲动得刺激则被认为具有易化作用;凡就是能使已经处于兴奋状态中得运动神经元停止释放冲动重新回到阈下兴奋状态得刺激则被认为具有抑制作用。
2、解剖学基础在解剖学上,大多数肌肉纤维得附着与排列表现为螺旋形与对角形,这种排列方式符合神经生理与生物力学原理。
大脑支配得就是肌群得运动而非单一肌肉得收缩,即运动由运动模式组成,而不就是由单一肌肉得收缩产生。
只有整个肌群得协同运动,才能完成螺旋或对角线运动,而螺旋或对角线运动又可以增加对运动神经元得刺激,提高其兴奋性.3、发育学基础在正常得运动发育模式中,螺旋或对角线运动就是动作发育得最后阶段,这就是因为所有得对角线模式总有旋转得成分,而旋转就是肢体发挥正常功能所不可缺少得,例如,洗脸,梳头,吃饭,行走.由于对角线运动都越过中线,也有利于身体双侧运动得发展。
4、基本技术PNF以正常得运动模式与运动发展为基本技术,强调整体运动而不就是单一肌肉得活动,其特征就是肢体与躯干得螺旋形与对角线主动、被动、抗阻力运动,类似于日常生活中得功能活动,并主张通过手得接触、语言命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动模式。
神经生理学方面得理论基础:(1) 交互神经支配:主动肌兴奋得同时伴随着拮抗肌得抑制。
当主动肌收缩得时候,肌梭得纤维将兴奋信息传送到运动神经元,同时将抑制信息传送到拮抗肌。
在人体得协调活动,交互神经支配就是必要得组成部分。
(2) 连续性诱导:在主动肌强烈兴奋过后可以引起拮抗肌得兴奋.治疗时可以通过拮抗肌得收缩促进另一个运动模式得展开。
pnf技术基本手法
pnf技术基本手法
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即本体感觉神
经肌肉促进)是一种康复技术,旨在增强运动、平衡、柔韧性
和力量。
PNF技术基本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展延(Contract-Relax Stretching):在运动范围的末端进行
轻微而持续的牵拉,直到产生一定的舒适感。
接着,让患者用力收缩被牵拉的肌肉,然后松弛,并在此期间要维持牵拉状态。
2. 对抗(Hold-Relax Stretching):让患者外展受伤的肢体,
并让患者用力抵抗你的推力。
然后,患者松弛,同时你坚持推力,以牵拉肌肉。
你可以在此期间与患者交流,以获得合适的力度。
3. 不对称收缩(Asymmetric Contraction):让患者同时用力收缩对侧的肌肉,并保持5-10秒钟。
然后,让患者松弛,并同
时对需要进行牵拉的肌肉施加推力。
这应该在特定的角度下进行,以有针对性地牵拉目标肌群。
4. 快速伸展(Rapid Alternating Movements):通过快速来回
的动作,帮助肌肉快速收缩和松弛,从而增加灵活性和协调性。
这可以在床上、平板上或使用其他设备进行。
5. 对称收缩(Symmetric Contraction):让患者用力收缩两侧
对称的肌肉。
然后,让患者松弛,并按照需要施加推力。
这些基本的PNF技术手法通常应用于不同的肢体和肌肉组合,以产生针对性的拉伸和增强效果。
PNF技术
PNF技术一、理论基础(一)基本理论1、神经生理学基础pnf以sherrington的神经神经生理学理论基础,sherrington在有关脊髓反射的研究中发现,外周神经和感受器所产生的输入信号,可以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凡是引起运动神经元发放冲动的刺激,均可以使与该运动神经元相邻的运动神经元处于阈下兴奋状态,而能引起处于阈下兴奋状态中的运动神经元发出冲动的刺激则被认为具有易化作用;凡是能使已经处于兴奋状态中的运动神经元停止释放冲动重新回到阈下兴奋状态的刺激则被认为具有抑制作用。
2、解剖学基础在解剖学上,大多数肌肉纤维的粘附和排序整体表现为螺旋形和对角形,这种排序方式合乎神经生理和生物力学原理。
大脑支配的就是肌群的运动而非单一肌肉的膨胀,即为运动由运动模式共同组成,而不是由单一肌肉的膨胀产生。
只有整个肌群的协同运动,就可以顺利完成螺旋或对角线运动,而螺旋或对角线运动又可以减少对运动神经元的提振,提升其兴奋性。
3、发育学基础在正常的运动发育模式中,螺旋或对角线运动是动作发育的最后阶段,这是因为所有的对角线模式总有旋转的成分,而旋转是肢体发挥正常功能所不可缺少的,例如,洗脸,梳头,吃饭,行走。
由于对角线运动都越过中线,也有利于身体双侧运动的发展。
4、基本技术pnf以正常的运动模式和运动发展为基本技术,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肢体和躯干的螺旋形和对角线主动、被动、抗阻力运动,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活动,并主张通过手的接触、语言命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动模式。
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理论基础:(1)交互神经支配:主动肌兴奋的同时伴随着拮抗肌的抑制。
当主动肌收缩的时候,肌梭的纤维将兴奋信息传送到运动神经元,同时将抑制信息传送到拮抗肌。
在人体的协调活动,交互神经支配是必要的组成部分。
(2)连续性诱导:在主动肌猛烈激动过后可以引发拮抗剂肌的激动。
化疗时可以通过拮抗剂肌的膨胀推动另一个运动模式的进行。
pnf基本操作技术-手法基础
pnf基本操作技术-手法基础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是一种基本操作技术,主要用于康复训练,帮助改善肌肉功能和运动模式。
本文将介绍PNF的手法基础,包括其原理、常用手法和训练步骤。
一、PNF的原理PNF基于神经肌肉系统的原理,通过刺激身体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以促进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从而增强运动能力和改善肌肉功能。
PNF的原理基于以下几点:1. 反射机制:PNF利用人体固有的反射机制,通过刺激肌肉和关节,引发肌肉的正常反射性收缩。
2. 神经可塑性:PNF可以通过刺激神经系统,使其重新建立适当的运动模式,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
3. 肌肉平衡:PNF可以通过刺激对侧肌肉群,重新平衡身体的肌肉力量,改善姿势和运动控制。
二、常用的PNF手法1. 对抗性收缩:该手法包括激活和抑制两个阶段。
激活阶段通过主动收缩目标肌肉,刺激其正常反射性收缩。
抑制阶段通过对抗性收缩对侧肌肉群,实现肌肉平衡。
2. 斜向抑制:该手法通过斜向拉伸和对抗性收缩,刺激对侧肌肉群,以改善肌肉的平衡和协调性。
3. 融合模式:该手法结合了多个动作,包括对抗性收缩、拉伸和旋转,用于改善肌肉的力量、灵活性和协调性。
三、PNF训练步骤1. 准备阶段:在开始PNF训练之前,应确保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包括适当的热身和舒适的姿势。
2. 激活阶段:通过对目标肌肉进行主动收缩,刺激其正常反射性收缩。
可以使用肌肉收缩的动作,如屈曲、伸展、旋转等。
3. 抑制阶段:通过对抗性收缩对侧肌肉群,实现肌肉平衡。
可以使用对抗肌肉群的力量进行抑制,同时保持目标肌肉的收缩。
4. 拉伸阶段:在激活和抑制阶段之后,进行拉伸动作,以增加肌肉的灵活性和舒展度。
可以使用伸展动作,如拉伸、扭转等。
5. 休息阶段:在完成一组PNF训练后,应给予适当的休息时间,以便身体恢复和准备下一组训练。
PNF基本操作技术-手法基础是康复训练中常用的技术之一。
pnf技术临床应用
pnf技术临床应用PNF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是一种通过神经肌肉反应来改善肌肉功能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
PNF技术结合了运动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通过特定的模式和动作来增强肌肉的力量、灵活性和协调性,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PNF技术原理PNF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刺激肌肉的本体感受器和神经肌肉连接,促进神经肌肉系统的互动,从而提高肌肉的收缩力和协调性。
PNF技术主要包括对称对等对拉、对称逆向对拉、斜对等对拉和斜逆向对拉等技术,这些技术通过增强肌肉的伸展和收缩,促进神经肌肉系统的整合,有效改善肌肉功能。
二、PNF技术的临床应用1. 康复治疗:PNF技术常用于康复治疗中,帮助中风、骨折、运动损伤等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通过多种PNF技术的结合运用,可以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协调性和平衡感,加快康复进程。
2. 运动康复:运动员在受伤后常常需要进行康复训练,PNF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恢复肌肉功能,减少康复时间,更快回到比赛状态。
PNF技术还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肌肉爆发力和灵活性,提高竞技表现。
3. 预防伤病:定期进行PNF技术训练可以增强肌肉的稳定性和弹性,改善身体的运动功能,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对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者高强度运动的人群来说,PNF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预防伤病的方法。
4. 改善姿势:一些人由于长期不正确的姿势或者习惯性动作,导致肌肉紧张不平衡,PNF技术可以通过增强和伸展肌肉,调整姿势,改善身体的平衡感和姿势。
5. 心理康复:除了对肌肉功能的改善,PNF技术还可以通过恢复运动和锻炼的乐趣,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增强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三、PNF技术的注意事项在使用PNF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由专业人员指导:PNF技术是一种专业的治疗手段,需要由专业的康复医师或者理疗师指导才能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PNF技术
PNF技术一、理论基础(一)基本理论1、神经生理学基础 PNF以Sherrington的神经神经生理学理论基础,Sherrington在有关脊髓反射的研究中发现,外周神经和感受器所产生的输入信号,可以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凡是引起运动神经元发放冲动的刺激,均可以使与该运动神经元相邻的运动神经元处于阈下兴奋状态,而能引起处于阈下兴奋状态中的运动神经元发出冲动的刺激则被认为具有易化作用;凡是能使已经处于兴奋状态中的运动神经元停止释放冲动重新回到阈下兴奋状态的刺激则被认为具有抑制作用。
2、解剖学基础在解剖学上,大多数肌肉纤维的附着和排列表现为螺旋形和对角形,这种排列方式符合神经生理和生物力学原理。
大脑支配的是肌群的运动而非单一肌肉的收缩,即运动由运动模式组成,而不是由单一肌肉的收缩产生。
只有整个肌群的协同运动,才能完成螺旋或对角线运动,而螺旋或对角线运动又可以增加对运动神经元的刺激,提高其兴奋性。
3、发育学基础在正常的运动发育模式中,螺旋或对角线运动是动作发育的最后阶段,这是因为所有的对角线模式总有旋转的成分,而旋转是肢体发挥正常功能所不可缺少的,例如,洗脸,梳头,吃饭,行走。
由于对角线运动都越过中线,也有利于身体双侧运动的发展。
4、基本技术 PNF以正常的运动模式和运动发展为基本技术,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肢体和躯干的螺旋形和对角线主动、被动、抗阻力运动,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活动,并主张通过手的接触、语言命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动模式。
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理论基础:(1) 交互神经支配:主动肌兴奋的同时伴随着拮抗肌的抑制。
当主动肌收缩的时候,肌梭的纤维将兴奋信息传送到运动神经元,同时将抑制信息传送到拮抗肌。
在人体的协调活动,交互神经支配是必要的组成部分。
(2) 连续性诱导:在主动肌强烈兴奋过后可以引起拮抗肌的兴奋。
治疗时可以通过拮抗肌的收缩促进另一个运动模式的展开。
举例:患者在做伸肘的过程中给予阻力,到关节活动的末端,嘱患者连贯的不间断地做伸肘的动作,相对来说,患者容易做到一些,这就是应用了连续性诱导的原理。
PNF
PNF技术主要是应用本体感觉刺激促进肌肉收缩,增强肌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增加功能活动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神经肌肉的生理特点,在活动中予以刺激,激发尽可能多的感受器兴奋,从而增强肌肉活动,促使功能性运动实现。
它的特点是运用螺旋对角线模式运动,通过主缩肌和拮抗肌间的交互收缩、放松,促进肌力的平衡与协调。
关键技术为:徒手施加阻力,刺激本体感受器,肌肉牵拉,外感受器辅助和要求患者配合。
常用方法主要有:(1)节律性启动(Rhythmic Initiation):在预定的关节范围内,治疗师边用言语节奏引导患者被动运动,边要求患者集中注意力于所做运动,然后进一步在节律性运动中要求患者主动用力,逐渐进展到治疗师在患者主动用力时,在训练的肌肉上施加阻力。
适用于精神紧张、运动启动困难、运动不协调者。
(2)复合等张运动:指训练某一肌群相继进行抗阻向心性收缩、离心性收缩、等长收缩,中间无肌肉放松。
这种方法对增强肌力、拮抗肌间运动转换及扩大关节活动范围都有帮助,适用于运动控制能力差,协调不良及关节活动范围下降1。
(3)缓慢逆转技术(Slow Reversal):指主缩肌与拮抗肌间缓慢、交替、节律性向心性收缩或等长收缩,前者称为动态逆转,后者称为稳定性逆转。
根据需要在相应的肌肉上加阻力。
其优点是通过主缩肌、拮抗肌间的相继诱导作用,加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稳定关节。
适用于肌无力,肌肉易疲劳,关节稳定性差及变换运动方向不良者。
(4)重复收缩技术(Repetition Contraction):是指在患者进行某肌群单方向等张收缩的过程中,再给予肌肉快速牵拉刺激,强化肌收缩力量的方法。
适用于肌无力、疲劳及运动意识低者。
(5)收缩放松(Contract-Relax)技术:要求患者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尽力抗阻等张收缩,然后放松,保持5秒以上。
这样不仅可增强肌力,还可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因此适用于关节活动范围减低者。
(6)保持-放松(Hold-Relex)技术:指患者先放松,治疗师被动运动患肢关节至可动最大范围后,肢体抗阻等长收缩,然后放松,该方法可显著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PNF技术
(三)拮抗肌反转 (Reversal of Antagonists)
动态反转 稳定性反转 节律性稳定
1. 动态反转技术 (Dynamic Reversals)
方法
主动运动从一个方向(主动肌)转变到其相反 的方向(拮抗肌),不伴有停顿或放松
2.稳定性反转技术 (Stabilizing Reversals)
四、特殊技术
PNF基本技术
节律性起始 等张组合 拮抗肌反转 反复牵拉 收缩-放松 保持-放松 重复
(一)节律性起始 (Rhythmic Initiation)
1.方法
在要求的范围内做节律性运动,开始做被动运动,逐 步转向主动、抗阻运动。
2.目的
帮助运动起始;改善协调和运动感觉;运动速度正常 化,或增加或 降低;指导运动;帮助患者放松。
10.模式(Patterns)
谢谢大家!
三、基本运动模式
PNF技术模式主要包括:
对角线运动模式 整体运动模式 临床可根据病人的不同功能障碍情况和治疗目 的选用不同治疗模式
1.对角线模式概述
对角线运动模式(简称为D)
是一种在多数功能活动中部可以见到的粗大运 动 身体每一个主要部位都可以出现2种类型的对 角线运动(Dl,D2)
肢体对角线模式
2.方法
把患者置于主动肌被缩短的活动位置之“末端” 并 保持那个位置,被动地回到相反方向,然后让患者返 回到‘末端’位置
五、PNF促进的基本技术
PNF在确定技术模式和治疗技术后,按照一 定促进程序进行治疗,以达到提高功能活 动的目的
1.阻力(Resistance)
能帮助肌肉收缩和运动控制,增加肌力,帮助患 者获得运动和运动方向觉。 阻力不能引起疼痛和不必要的疲劳。 治疗师和患者都应避免屏息。 有节奏的 和有控制的吸气和呼气能增加患者的 力量和主动活动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技术王一君一,概念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时产生的感觉,位置较深,又称,深部感觉。
举例:在闭眼时能够感知身体各部位置。
PNF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的本体感受器,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促进瘫痪肌肉产生收缩;同时调整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性,改变肌肉的张力,缓解肌痉挛。
理解:通过中文名称,就可以理解PNF技术,强调的是本体感觉,通过对本体感受器的刺激促进神经肌肉的康复。
PNF是由美国神经生理学家,内科医师Herman Kabat博士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并首先在脊髓灰质炎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使用。
半个世纪以来,PNF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多种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的有效康复治疗手段。
目前,广泛应用于欧美,日本等康复医学发达的国家,成为康复治疗师基本治疗手段之一。
我国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使用PNF技术。
目前,一些大型的康复医疗机构和康复中心,把PNF技术应用于治疗偏瘫,截瘫和肢体功能训练上,但还没有得到普及。
注: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只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
二,理论基础PNF技术以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躯干和肢体的螺旋和对角线助动,主动和抗阻运动,类似于日常生活的功能活动。
下面从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两方面介绍一下PNF所遵循的理论基础。
发育学方面的理论基础(1)每个人都有发育和再发育的潜能。
治疗时,利用患者较有力的运动模式来增强其无力或较弱的运动模式。
举例,在给截瘫患者,俯卧位下训练屈膝的时候,开始阶段,当肌力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往往通过曲髋,才能做到屈膝,在这时,根据较有力带动无力的模式,没必要去抑制这个代偿,当他力量恢复到一定阶段,再去抑制这个代偿。
(2)正常运动是由头向足或由近端向远端发展的。
治疗时,首先要发展头和颈的运动,其次是躯干,最后是四肢。
在四肢,应先发展近端运动,再逐渐发展远端运动。
举例:在发展手的精细运动之前,要先发展颈,躯干和肩胛带的功能。
(3)运动功能的发育具有周期性倾向,屈肌优势和伸肌优势可以转换,并且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
治疗时,可利用这一原理,在屈肌优势时选择刺激伸肌的方法,在伸肌优势时刺激屈肌的方法。
举例:偏瘫患者上肢多以屈肌占优势,应以训练伸肌为主,下肢多以伸肌占优势,则以训练伸肌为主。
(4)运动取决于主动肌与拮抗肌的之间的协同作用。
要维持良好的姿势需要两者之间不断的平衡,若没有拮抗肌的平衡,运动质量就会下降,因此,取得拮抗肌的平衡是PNF的主要目标之一。
举例:对于偏瘫手部的屈肌痉挛,治疗时必须首先考虑抑制屈肌,刺激伸肌。
(5)正常的运动功能的发育有一定的顺序。
虽然运动功能的发育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但不是每一个过程都必须经过,可以跳跃,治疗时,患者并非必须在熟练地掌握了一种运动技能之后才能开始学习另一种高级的运动技能,而是要考虑患者正常的整体运动模式是否允许。
举例:偏瘫患者站位平衡一级的时候,可以训练步行,比如利用减重平衡步行治疗仪。
(6)运动功能的改善取决于运动的学习,不断的刺激和重复的活动可促进运动的学习和巩固所学的技能,患者需要频繁的刺激和训练的机会,以便巩固所学过的运动技能。
提倡在治疗过程中运用多种刺激促进患者运动的学习和掌握,如言语,视觉和适当的环境等,这是PNF的特征之一。
注:这些不仅理论不仅是PNF方面的理论基础,更是我们在给病人做治疗方面的一些指导思想,我们在给病人做治疗的过程,应该都会涉及到。
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理论基础:(1)交互神经支配:主动肌兴奋的同时伴随着拮抗肌的抑制。
当主动肌收缩的时候,肌梭的纤维将兴奋信息传送到运动神经元,同时将抑制信息传送到拮抗肌。
在人体的协调活动,交互神经支配是必要的组成部分。
(2)连续性诱导:在主动肌强烈兴奋过后可以引起拮抗肌的兴奋。
治疗时可以通过拮抗肌的收缩促进另一个运动模式的展开。
举例:患者在做伸肘的过程中给予阻力,到关节活动的末端,嘱患者连贯的不间断地做伸肘的动作,相对来说,患者容易做到一些,这就是应用了连续性诱导的原理。
(3)扩散和强化:扩散是指肌肉组织受到刺激后所产生的反应扩散至其他肌肉组织的现象。
此种反应可以诱发或抑制肌肉的收缩和动作模式的出现。
强化是通过对较强肌肉活动阻力的施加,使其所产生反应的强度增加或影响范围扩大。
举例:通过对双侧髋关节屈曲施加阻力,引起腹部肌肉产生收缩等。
(4)后续效应:停止刺激后,其反应仍会持续。
随着刺激强度及时间的增加,延续的作用也随之增加。
举例:嘱患者握哑铃,做屈肘静力收缩,当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患者肌力的增加就是后续效应的结果,当给患者哑铃重量的增加,或者握哑铃的时间延长,患者肌力增加的效果更加明显,这也是后续效应的结果。
(5)时间总和:在特定的时间内,连续阈下的刺激的总和造成神经肌肉的兴奋。
(6)空间总和:同时在身体的不同部位给予阈下的刺激,这些刺激可以相互加强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
注:阈刺激是指最低引起神经肌肉兴奋的值,阈下刺激就是不足以引起神经肌肉兴奋的刺激。
对于较大运动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可以相互结合。
三,基本技术(1)手法接触在进行治疗时,最好能够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以便更好的刺激本体感受器,治疗师手的方向与患者肢体的方向相反。
通过压力的方向引导动作的进行。
在PNF治疗中,几乎所有的动作都要求治疗师保持蚓状握法,所谓蚓状握法,就是当蚓状肌收缩的时候,掌指关节屈曲,近端,远端指间关节伸展,保持这种手形能为治疗师控制运动提供良好的作用,并且不会因为挤压而造成患者的疼痛。
(2)阻力大多数PNF技术都是从阻力的疗效中发展起来的,在肌肉收缩时,给予阻力,肌肉对大脑皮质的刺激增加,由抗阻产生的主动的肌肉紧张是最有效的本体感觉刺激,而且还可以通过本体反射影响同一关节和相邻关节的协同肌的反应。
PNF 强调“最大阻力”,但要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最大阻力”应该是患者能接受的,可平稳移动或维持等长收缩的最大阻力,不要因为阻力过大,完不成动作,使患者丧失信心。
对某些患者来说,可能仅仅是一轻微的接触。
(3)牵张肌肉被拉长时会自动产生牵张刺激,该刺激又反过来促进被拉长的肌肉,同一关节的协同肌和其他有关的肌肉收缩。
牵张刺激可用于激发自主运动,增强较弱肌肉收缩的力量和反应速度,同时有利于姿势的控制。
在实际操作中,治疗师对牵拉后肌肉产生的收缩给予一定的阻力,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4)牵引和挤压牵引是使躯干或四肢被拉长,通过牵引,能过激活关节感受器,关节周围的肌群被拉长。
可引起牵张刺激,一般牵引主要用于关节的屈曲及抗重力的运动。
挤压是通过对躯干或四肢关节的推挤,使关节面接近,关节间隙变窄,通过挤压,关节部分感受器受到刺激,从而引起肌肉收缩,另外,挤压使关节间隙变小,有利于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其主要应用于下肢的伸展模式,提高肌肉的抗重力运动。
(4)时序时序是指运动发生的先后次序,一方面正常的运动的发育遵循着一定的顺序(由头向足,由近端到远端),运动控制能力也遵循着一定的顺序(即可动性,稳定性,控制性,技巧)另一方面,日常的功能活动也是具有一个平滑的过程以及身体各部协调运动的顺序。
PNF技术中的顺序的含义除了包含上述内容以外,还预示着治疗师在实际操作中,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诱发或者抑制身体各部进行活动的次序。
一般先由肢体较强部位的活动开始,之后把其产生的效应逐渐扩散到弱的部位。
(5)视觉刺激治疗时,治疗师要告诉患者注视运动侧肢体的远端,通过视觉刺激来帮助患者控制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提高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变换患者颈的位置利于动作的完成,带到躯干的肌肉收缩。
(6)口令与交流口令是治疗师和患者沟通的直接的方式,告诉患者做什么,发力的时机,大小和方向,要求我们语言简单易懂,我们在给病人做治疗的过程中,在适当的时候发出口令,可刺激患者的主动运动,提高动作的完成的质量。
四,运动模式(1)PNF的运动模式是在三个层面同时发生的组合运动模式,即在矢状面实施肢体的屈曲和伸展,在冠状面肢体的外展和内收,在横断面实施肢体的旋转。
因此,可称之为“螺旋对角交叉”模式,由于有交叉运动成分,其活动必须跨越人体的中线,从而促进了身体两侧的相互影响和认知,“螺旋对角交叉”运动模式与日常生活动作中最主要的动作模式最为符合,在大脑皮质中也最为熟悉,最易巩固的运动模式,所以,对于患者康复也是最为有效的。
注:运动模式强调“旋转”,因为“旋转”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最高形式。
(2)PNF模式是根据肢体近端关节的运动命名的。
分为D1模式和D2模式,每一个对角线又由两个互为拮抗的运动模式所组成,并以近端关节的运动命名,对四肢来说,每个肢体总共就有D1屈曲,D1伸展,D2屈曲,D2伸展。
举例:上肢肩屈曲-内收-外旋(为D1屈曲),拮抗肌模式肩伸展-外展-内旋模式(即上肢D1伸展),肩屈曲-外展-外旋模式(即上肢D2屈曲),其拮抗肌模式肩伸展-内收-内旋模式(即上肢D2伸展)。
注:大写之母D,代表diagonal,对角线的意思。
(3)PNF模式对于肢体近端和远端关节的位置有严格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肌肉的收缩才能最为有效,而对中间关节则无特别的规定,屈伸均可。
例如:指屈曲,腕屈曲,前臂旋后是肩屈曲-内收-外旋模式中必要的组成成分,而对肘关节则既可以伸展或屈曲,或者任意维持在某个位置。
(4)PNF模式正常运动的节律。
①远端部分(手,腕和足,踝)首先通过全范围运动并维持相应位置。
②紧接着肢体其他部分平衡的运动并完成整个活动。
③旋转是运动的关键,应始终给予抗阻。
五,临床应用适应症:适用于多种神经疾患。
脑卒中后偏瘫,脑瘫,脑外伤,脊髓损伤,脊髓灰质炎等。
禁忌症:伤口和手术刚缝合的部位,皮肤感觉缺乏的部位,听力障碍的患者,对命令不能准确反应的婴幼儿患者,无意识的患者,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血压非常不稳定的患者,本体感觉障碍的部位。
操作部分(具体操作见现场演示)1,基本模式(1)肩胛带模式(与肩胛骨相关的肌肉参与控制和影响颈部和胸部的功能活动,另外上肢功能的行使也需要肩胛骨具有正常的运动和稳定性。
因此,肩胛骨的训练对于颈,躯干和上肢的功能康复十分重要)前伸模式;后缩模式;前缩模式;后伸模式;(2)骨盆模式(下肢躯干和下肢功能的行使需要骨盆具有正常的活动和稳定性,因此,要改善下部躯干和下肢的功能必须首先对骨盆训练)前伸模式;后缩模式;前缩模式;后伸模式;(3)上肢模式(用于治疗肌无力,协调障碍,关节活动受限而引起的功能障碍,也可以通过抗阻对身体其他部分的肌肉产生扩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