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英中“翻译意识”的培养
汉英互译中句子翻译意识的构建及翻译技巧
汉英互译中句子翻译意识的构建及翻译技巧要理解汉英翻译中句子意识的构建,我们首先就是要理解句子意识的含义。
句子意识是指译者要能“忘我”,并能尽量再现作者的意图和风格,是指译者在接受和译出句子时对其内容的可接受性、结构的约定性和语言的通达性的感性认识,而不是用自己的风格取而代之的理性认识。
句子意识是能够较贴切地领悟原语和译语所反映的不同文化的认知能力,是可以较准确地表达译语(英语为译语)和较透彻地理解原语(汉语为原语)的运用能力,是语言运用者在翻译的一般原理和原则指导下所具备的语言翻译能力,以及尊重作者和读者的思想,并尽力使自己成为沟通他们心灵桥梁的“转换”能力。
我们要尽可能地在阅读时学会认知、鉴别、欣赏,从而有所领会和吸收。
对句子认知意识和运用意识只是把握句子意识中较为基本的要求。
事实上,具体的句子翻译远比要复杂、多样。
通过运用、认知、强化、吸收,不断潜移默化,掌握句子意识的重要方法,是翻译中的句子意识真正变为翻译技能的一部分那幺,句子吸收意识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吸收意识的培养是靠们平时在阅读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纳、积累、摘抄、背诵地道的英语句型,并不断地仿和实践它们而形成的。
学过几年英语的人,也许不一定能写出或出一篇漂亮的英语文章,但当他读到一篇地道英语文章时,他却能感觉得到。
产生这种感觉是我们所说的吸收意识。
据此,我们可以有针性地建立模仿意识,模仿一些例句的框架,形成吸收意识,并且强化运用意识。
如:至今还无人知晓墨索里尼的可耻下场有少具体细节传到了元首的耳朵里。
翻译为:ItisnotknowhowmanyofthedetailsofMussolini’sshabbyenwerecommunicatedtotheFuehrer.通过对比得知:Itisnknownhowmany…却是从前一句型中引申出来否定被动句表达,而Itiswellknownthat…是以作形式主语的肯定被动句式表达。
后者多在含有“至今无人知晓/发现/决定/报导/提及”字眼时,译成英语时往往用“Itis/was+过去分词+疑问关联词引导的从句”句型。
汉译英教学中翻译思维的培养
汉译英教学中翻译思维的培养刘莉【摘要】汉译英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翻译思维是一种双语交互思维,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转换思维,文章从中英思维差异对汉英语言影响的角度切入,提出汉译英教学中的思维转换模式,并归纳主要的转换方法。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9【总页数】3页(P166-168)【关键词】汉译英教学;翻译思维;思维转换;转换方法【作者】刘莉【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H319美国翻译家M.S.Peden曾形象地将翻译比喻为一块冰融化成水再结成冰的过程,当原作这块“方方正正的冰”融化成液体,每个分子都“变换了位置”,有的分子“逃逸掉”了,于是,新的分子涌进来填空补缺,如此慢慢成形,直至在另一种语言中凝结为“一块新的方方正正的冰块”[1]11。
这个比喻揭示了翻译是一项先“破”后“立”的创造性活动,从原文到译文看似悄然的转换,却隐逸着译者对结构与意义等“分子”不断调整和修补的高强度思维运动。
翻译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在汉译英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指导其进行有效的思维转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汉译英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汉译英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译者,向世界输出和传播中国文化。
然而,目前汉译英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笔者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发现,学生即使具备一定双语知识,在实践中仍会犯一些类似的倾向性错误,主要体现在语法错误、搭配不当、结构不合理、“翻译腔”、中式英语、缺乏连贯等方面。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体现,这些语言问题的根源在于译者的思维方式。
对学生而言,汉译英往往比英译汉困难。
英译汉时,学生准确把握原意,按照熟悉的汉语思维方式,用较强的母语能力表达出来;汉译英时,学生需要的远不止字斟句酌, 对原文正确解码后,他们要用一种与母语习惯对立的陌生的英文思维重新编码。
英语翻译的十大技巧
英语翻译的十大技巧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冠词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
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英语翻译的十大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英语翻译的十大技巧一、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
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
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
二、省译法:这是与增译法相对应的一种翻译方法,即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
增译法的例句反之即可。
三、转换法: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
具体的说,就是在词性方面,把名词转换为代词、形容词、动词;把动词转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把形容词转换成副词和短语。
在句子成分方面,把主语变成状语、定语、宾语、表语;把谓语变成主语、定语、表语;把定语变成状语、主语;把宾语变成主语。
在句型方面,把并列句变成复合句,把复合句变成并列句,把状语从句变成定语从句。
在语态方面,可以把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
四、拆句法和合并法:这是两种相对应的翻译方法。
拆句法是把一个长而复杂的句子拆译成若干个较短、较简单的句子,通常用于英译汉;合并法是把若干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一般用于汉译英。
汉语强调意合,结构较松散,因此简单句较多;英语强调形合,结构较严密,因此长句较多。
所以汉译英时要根据需要注意利用连词、分词、介词、不定式、定语从句、独立结构等把汉语短句连成长句;而英译汉时又常常要在原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主谓连接处、并列或转折连接处、后续成分与主体的连接处,以及意群结束处将长句切断,译成汉语分句。
如何做好汉译英
如何学好做好xx从中国人进行翻译的定位上看,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根本问题都在译者的英语水平或者造诣上。
在英译汉方面,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原文,在于译文中如何摆脱原文的拘束,避免洋腔洋调。
这时候是使用汉语重写,所以对汉语的要求大一些。
而在汉译英方面,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英文知识,将我们原本理解得相当明白的汉语文字,以准确的英语通顺地表达出来。
这时候汉语对于我们是阅读的工具,应当说大部分人还是够用的,因而汉译英的时候难在英语的表达上。
以下希望就五个方面的问题谈谈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1.关键仍在英语能力如果说英译汉要与中国接轨才能既信且雅,那么汉译英就应当与世界接轨,即英语文字要尽量自然、流畅一些。
固然我们作为外国人不可能做到像英语作为母语的人那么自如,但这不是大量存在的死译乱译的理由。
这一点至关重要。
翻译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测试,翻译中的种种现象与难点体现在一字一句的具体之中,但归根结底都会反映出这一点来:英语基础,或曰基本的英语水平,是做好翻译的根本。
从学生的作业和考生的试卷中可以看出,汉译英最能暴露学生的表达缺陷。
汉译英考试题材广泛,对英语基本功的应用比较全面。
“译”是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汉译英,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和英语运用能力,顺利通过社会上的、今后将面临的求职、资格、职称评定、研究生入学等各种测试和考试,并能胜任就业之后的多种业务翻译需求。
如果说作文题目的制定可能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而容易雷同和上靠的话,那么汉译英练习和考试中具体的句子却不容易事先准备,实际翻译中,问题往往不会分门别类地出现,而是各种情况都有,学生不容易事先背写框架式的套语而致使评分难分轩桎。
做好汉译英关键在翻译之外,具体技巧只有在充分熟悉汉英两种语言基础上,并且积极主动地应用于学习和工作之中才能逐渐掌握,不可能指望通过两三个月的突击,围绕某些“秘诀”而真正掌握汉译英这个工具。
如何学好做好汉译英
如何学好做好汉译英从中国人进行翻译的定位上看,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根本问题都在译者的英语水平或者造诣上。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如何学好做好汉译英,希望可以帮到大家1.关键仍在英语能力如果说英译汉要与中国接轨才能既信且雅,那么汉译英就应当与世界接轨,即英语文字要尽量自然、流畅一些。
固然我们作为外国人不可能做到像英语作为母语的人那么自如,但这不是大量存在的死译乱译的理由。
这一点至关重要。
翻译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测试,翻译中的种种现象与难点体现在一字一句的具体之中,但归根结底都会反映出这一点来:英语基础,或曰基本的英语水平,是做好翻译的根本。
从学生的作业和考生的试卷中可以看出,汉译英最能暴露学生的表达缺陷。
汉译英考试题材广泛,对英语基本功的应用比较全面。
“译”是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汉译英,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和英语运用能力,顺利通过社会上的、今后将面临的求职、资格、职称评定、研究生入学等各种测试和考试,并能胜任就业之后的多种业务翻译需求。
如果说作文题目的制定可能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而容易雷同和上靠的话,那么汉译英练习和考试中具体的句子却不容易事先准备,实际翻译中,问题往往不会分门别类地出现,而是各种情况都有,学生不容易事先背写框架式的套语而致使评分难分轩桎。
做好汉译英关键在翻译之外,具体技巧只有在充分熟悉汉英两种语言基础上,并且积极主动地应用于学习和工作之中才能逐渐掌握,不可能指望通过两三个月的突击,围绕某些“秘诀”而真正掌握汉译英这个工具。
2.遵循常用方法多做练习翻译是按照原文的句型、精神、意义、情绪再现原稿整体效果的艺术性再创作。
实际上它比写作还要费时费神费力。
因为写作中作家占有主动,可以自由发挥,而在翻译中则受原文局限,不能避此就彼,随意发挥。
提高翻译技巧不能仅靠阅读翻译理论和技巧的书籍。
正如茅盾先生所说,如对两端语文功底不够,那些条条你用不上;但若功底深厚,那些条条便成了不足取的桎框。
翻译中“独立成篇”意识之培养
翻译中“独立成篇”意识之培养曹万忠;李依【摘要】译文“独立成篇”的理念早已有之,国内学者刘季春将其梳理成一个有机的体系.“独立成篇”之精髓在于译文要符合翻译的整体性和有机性要求,这可以看作是衡量译文质量的一个新尺度.无论是注重译文的整篇衔接与连贯,还是注重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都要符合整体性和有机性要求,都必须能够独立成篇.译者应将该理念贯穿翻译过程始终,高校外语教师应以该理念指导翻译教学,力求让学生形成“独立成篇”的思维惯性.【期刊名称】《天中学刊》【年(卷),期】2017(032)001【总页数】4页(P145-148)【关键词】独立成篇;翻译;思维模式【作者】曹万忠;李依【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H319“何为好的翻译”,是翻译界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它涉及翻译标准等问题。
国外众多翻译学派的理论,如等值论、等效论、目的论、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陆续涌入我国翻译理论界,为译文质量的评价标准注入了更具活力的元素。
国内自从严复提出“信、达、雅”,直到今天广为认可“忠实”与“通顺”,翻译界一直在围绕翻译标准进行激烈讨论,但仍未脱离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框框。
2010年,国内学者刘季春在其论文《独立成篇:超越“忠实”的忠实》中提出的“独立成篇”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本文拟结合这一理念,分析一些较成功的翻译案例,探讨该理念在翻译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以期为我们的翻译教学提供一个新模式、新理念,为译文质量评价提供一个新视角。
“独立成篇”这一理念不是对“忠实”翻译标准的颠覆,而是对其进一步的阐释和引申,是对这一传统标准的一种超越,是更高层面——语篇层面上的“忠实”。
如何理解“独立成篇”呢?“总的来说,一篇好的译文,它必然是一个不依赖于原文的独立存在,一个新的、和谐的有机体。
汉译英译者的素养及其提高途径
汉译英是一项需要高素养的工作。
一个优秀的汉译英译者不仅需要精通汉语和英语,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翻译技巧。
提高汉译英译者的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不断的学习,以下是一些提高汉译英译者素养的途径:1. 丰富的语言能力汉译英译者必须具备优秀的中文和英文语言能力,包括词汇量、语法结构、句型表达和修辞手法等方面。
译者需要不断地积累词汇,熟悉各类语法结构和句型,掌握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惯用法,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2. 深厚的文化底蕴汉译英译者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
不同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译者需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3. 扎实的专业知识汉译英译者在进行专业领域的翻译时,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比如在医学、法律、金融等领域的翻译中,译者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领域的专业术语和知识,才能准确地翻译相关文档和资料。
4. 过硬的翻译技巧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还涉及到译者的表达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
汉译英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字组织能力,能够准确地把握原文的意思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同时还需要具备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能够根据上下文和背景进行合理的译文选择。
5. 持续的学习与实践提高汉译英译者的素养需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译者可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报纸、杂志和专业资料来不断积累知识和提高语言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参加翻译培训、研讨会等活动,与专业人士交流、学习和提高翻译水平。
译者还可以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翻译技巧,比如参与各种翻译项目、为专业机构或媒体翻译文章等。
提高汉译英译者的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不断的学习,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底蕴、专业知识和翻译技巧等方面。
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汉译英译者。
6. 注重翻译实践的重要性在提高汉译英译者的素养过程中,翻译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译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翻译的技巧与要领。
汉翻英翻译技巧
汉翻英翻译技巧汉英翻译技巧的培养(translation competence development)应涉及以下内容:一.要培养对英语的语感和悟性(language intuition – open and alert mind to pick up idioms, specific expressions, etc.);二.要培养对英语的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evaluation capacity –judgment);三.要培养对英语的洞察能力和剖析能力(power of observation –insight);四.要培养对英语细微特征的反应能力(linguistic nuances alertness); -五.要培养对社会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social-cultural sensitivity –cross-cultural awareness);六.要培养对英语和汉语之间差别的意识 (sens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七.要培养对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awareness of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八.要培养对英语“洋为中用”的意识(“use things foreign to serve Chinese purposes”);九.要培养对英语“学以致用” 的意识 (apply what you have learned in your translation);十.要培养对翻译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思维方式 (a multi-tier approach )。
十一.一名称职的翻译工作者必须懂得什么是翻译的真谛(a clear conception of what translation is)。
十二.一名优秀的翻译人员必须具有高屋建瓴的视角 (great powers of conception)。
英汉互译英汉互译
英汉互译英汉互译这是对我的能力提出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我将努力尽力以满足您的要求。
英汉互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语言技能,尤其在今天全球化的社会中。
无论是在国际贸易、跨文化交流还是学术研究方面,掌握英汉互译都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因此,培养良好的英汉互译能力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英汉互译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单词翻译,而是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运用。
在进行英汉互译时,除了准确掌握单词的意义外,还需要考虑语境、文化背景和习惯用法等因素。
只有当我们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其中的含义和情感,才能做到准确地翻译。
其次,英汉互译需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工具,掌握一门语言需要不断跟进最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通过阅读英语和中文的书籍、报纸和杂志,观看外语电影和纪录片,交流和讨论等方式,我们可以不断提升我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有针对性的练习和实践也是培养英汉互译能力的重要手段。
我们可以参加英语角或英语辩论社团,与母语为英语的人互动,提升我们在实际交流中的翻译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参加翻译比赛或学术会议,锻炼我们的翻译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习英汉互译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汉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差异,这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翻译质量。
因此,除了语言技能,我们还需要学习和掌握英国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两种语言的含义。
最后,英汉互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技能,更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不断地分析和推理,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亦可以培养我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和职业环境。
总之,英汉互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且具备广泛应用价值的语言技能。
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良好的英汉互译能力对于个人的成长与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英汉互译,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汉互译的方法及其能力的提升
英汉互译的方法及其能力的提升【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
对于翻译的原则看法很多但大多数人认同“忠实、通顺”这一基本观点文章主要强调以英汉互译过程为导向的一些方法便于增强翻译技能意识及提升翻译的能力。
【关键词】翻译;方法;技巧一、翻译的方法(一)直译法就是按照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过来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结构形式且一定要明白“直译"不等于“死译”。
例如汉语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是贴切所以现已成为正式的英美民族语言。
另外我们口中的“丢脸"也被直译为“losefEice'';“走狗"译成为"runningdog".由于中国热而大为外国人欢迎的“功夫"音译成“kungfu”等也算是直译法的一种。
(二)意译法就是在忠实原文内容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规范特别要注意是:“意译”也不等于“乱译”。
例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用来表示被打得大败之意译成英文便是"tobeshatteredtopieces” ;"乌烟瘴气"形容情形混乱不堪可用"chaos"来表达。
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基础上运用相应翻译方法以调整原文结构用规范汉语加以表达这才真正做到“意译”。
翻译实践证明大量英语句子汉译都要采取“意译法”。
(三)词类转换法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性类别大体相似英汉互译时往往可以进行词性对等翻译。
但在实践中为更准确完整地传达原文思想内容并避免翻译腔需进行大量的词性转换翻译将源语中的一种词性转换为译入语另一种词性的翻译方法称为词性转换。
例如:Ilisbehaviorimpressedmeverydeeply.此句当中的 deeply 是——个副词意为“深刻地”但是想要忠实的表达出原句的含义整句话应译为“他得言行举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显然这里的deeply 已经转换为形容词词性了。
如何提高汉英翻译水平
汉英翻译,是把汉语原文的意思吃透了之后重新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过程。
它不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创造性劳动。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必须用心地对汉语原文的特点进行理解和分析,这就要求翻译者对汉语语言及其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具有深厚的功底。
翻译者还要考虑到译出语即英语的语法规则、写作风格、表达习惯等。
要想把中文的意思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出来,用比较通顺的英语来表达地道的汉语,翻译者还必须对英语的语法、语义、句法、惯用法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深刻的了解。
衡量翻译的质量主要看两条基本要求:忠实性与可读性。
忠实性就是准确性,要求翻译出来的内容意思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既不能加强,也不能减弱。
对准确性的要求要看情况,要考虑到原文的题材内容、表达的准确性、体裁类别、功能作用、文学品位、社会和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
可读性就是通顺性和地道性,要求译文符合英语的语法、句法和表达习惯等,使译文让外国读者喜闻乐见。
如果翻译的英语不地道,读起来就不是滋味儿,我们常常发现,字对字的翻译有时会让人感到啼笑皆非。
要做一名合格的翻译,首先应打好汉语和英语的基本功,还要学习和研究中外不同的文化,同时还要再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
既然汉英翻译是如此艰巨复杂的任务,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对自己进行培养和训练,来提高我们的汉英翻译能力和水平呢?汉英翻译能力的培养涉及以下诸多方面,我们必须加强多方面的翻译意识的锻炼:要培养对英语的语感和悟性;要培养对英语的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要培养对英语的洞察能力和剖析能力;要培养对英语细微特征的反应能力;要培养对社会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要培养对英语和汉语之间差别的意识 (sens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 nd English);要培养对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awareness of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 nd English);要培养对英语洋为中用的意识 (use things fo reign to serve Chinese purposes);要培养对英语学以致用的意识 (apply what you learn to your expressions);要培养对翻译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思维方式 (a multi-tier approach )。
汉英语篇翻译中语篇意识的培养
( ) 者 采 用直 译 的 翻 译 方 法 。 1译 忽视 了原 文 语 篇 的 重要 性 。
缺 乏语 篇 意识 造 成 的 。
应该 是 一 桶 鱼 的总 重 量 , 然将 “ 有 五六 斤 ” 为 “v vi 显 约 译 i t e l f eos e cte c e h” 符 合逻 辑 。 a i e hiw i t tsa n g 不
() 4 忽略 文 化 语 境 。语 言 是 文 化 的 组 成部 分 , 是 文 化 的 载 也
视 了文 化 语境 , 显然 是 错误 的。
相 似 , 然也 不 排 除在 短 语 层 次进 行 一 些 调 整 。但 是 , 当 这样 字对 说笑笑 , 像一群喜鹊 , 叫人好生羡慕她们啊。 字 的 翻译 常给 人 一种 生 搬硬 套 之感 。例 如 : 这 只 猴 子没 有父 母 和 亲人 , 乏管 教 成 了他 最 大 的缺 点 。当 缺 个 叫释 迦 的和 尚用 一座 大 山压 了 五百 年 。
识, 即把 握 全 局 的意 识 。翻译 时 要 着 眼 于整 个 语 篇 , 析 其 文 体 和礼貌。 清茶” 分 “ 该如何翻译呢?《 汉英词典》修订版) ( 中有两条译 类 型 、 际 功 能 和 风 格 特 征 , 求 使 译 文 在 文 体 、 能 和 风 格 上 文 :r n e t r d io te eh et 据对 原 文 的理 解 , 交 力 功 ge a和 e s v t u f sm no根 et ae e w h rr 与原 文 保持 一致 。
《英汉互译》教案与讲义
《英汉互译》教案与讲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提高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英汉互译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1.1 忠实于原文1.2 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语气1.3 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2. 英汉互译的技巧2.1 词汇翻译2.2 语法翻译2.3 结构翻译2.4 文化背景翻译3. 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3.1 词汇差异3.2 语法差异3.3 表达习惯差异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英汉互译实例,引发学生对英汉互译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对比分析: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并讲解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调整。
4. 练习:布置适量的英汉互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技巧和语言差异。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英汉互译的方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英汉互译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英汉互译练习质量和数量。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英汉互译的认识和困惑。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英汉互译教程》2. 辅助材料:英汉互译案例集、多媒体课件3. 网络资源:相关英汉互译的在线资料和论坛七、教学环境1. 教室:宽敞、安静,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2. 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2. 第二课时: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3. 第三课时:讲解英汉互译的实践操作4. 第四课时:布置练习题,进行课堂练习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布置的英汉互译练习题3. 收集英汉互译相关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十、教学反思2. 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整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3. 不断更新教学资源,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难点解析: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英语翻译技巧(英译汉,汉译英)
英语翻译技巧英译汉:一、词义的选择和引伸技巧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类和一词多义的现象。
一词多类就是指一个词往往属于几个词类,具有几个不同的意义;一词多义就是同一个词在同一词类中又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我们在弄清原句结构后,就要善于运用选择和确定原句中关键词词义的技巧,以使所译语句自然流畅,完全符合汉语习惯的说法;选择确定词义通常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来选择和确定词义2、根据上下文联系以及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来选择和确定词义。
词义引伸是我们英译汉时常用的技巧之一。
翻译时,有时会遇到某些词在英语辞典上找不到适当的词义,如果任意硬套或逐词死译,就会使译文生硬晦涩,不能确切表达原意,甚至会造成误解。
这时就应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从该词的根本含义出发,进一步加以引伸,引伸时,往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考虑。
1、词义转译。
当我们遇到一些无法直译或不宜直译的词或词组时,应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引伸转译。
2、词义具体化。
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把原文中某些词义较笼统的词引伸为词义较具体的词。
3、词义抽象化。
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把原文中某些词义较具体的词引伸为词义较抽象的词,或把词义较形象的词引伸为词义较一般的词。
二、词类转译技巧在英译汉过程中,有些句子可以逐词对译,有些句子则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不能逐词对译,只能将词类进行转译之后,方可使译文显得通顺、自然;对词类转译技巧的运用须从四个方面加以注意。
1、转译成动词。
英语中的某些名词、介词、副词,翻译时可转译成汉语中的动词。
2、转译成名词。
英语中的某些动词、形容词,翻译时可转换成汉语中的名词。
3、转译成形容词。
英语中有些作表语或宾语的抽象名词,以及某些形容词派生的名词,往往可转译成汉语中的形容词。
另外,当英语动词转译成汉语名词时,原来修饰该动词的副词也往往随之转译成汉语中的形容词。
4、转译成副词。
英语中的某些名词、形容词,翻译时可转译成汉语中的副词。
学生汉译英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xx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一翻译部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受中文影响,翻译时通常按中文的思维和语序来表达,因此往往只是把中文的意思表达出来,而没有按英语的习惯表达;2.时态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将不同时间发生的动作用不同的时态表达出来,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误用时态;3.忽视一些细节性的错误,如冠词的使用以及某些短语中的固定搭配。
二书面表达部分的主要存在问题:1.审题意识淡薄,没有通篇考虑文章的主要时态;2.表达不符合英语的习惯;3.出现较多的双谓语现象;4.段落或句子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词语;5.卷面不够整洁,书写不够规范(字体偏草、偏小,不够美观)对策:高度重视考试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明确高一阶段英语学习的主要任务和途径。
1.主要任务:进行大量有效、地道的输入,为未来的综合运用储备足够的基础知识。
2.主要途径:1)在“读”字上面狠下功夫。
一是朗读,二是阅读。
每天坚持20-30分钟的朗读,朗读的内容可以是佳句、范文或美文,其主要目的是进行地道的输入和模仿,从中模仿地道的表达和培养应有的语感:每天坚持读一些来自英语报刊和课外读物的文章,其主要目的同样是为了增加输入量,与此同时还可以扩大词汇量和提高阅读的速度。
2)在记和写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摘记课本中的好词好句,二是摘录课外读物中的好词好句。
经常做一些翻译练习(包括中英的互译),适当进行仿写,写课文摘要以及改写。
必须明白:好的文章都是从有效模仿开始的。
3)高度重视平时出现的典型错误,力求做到有错必改,有错必纠。
特别要注意中英在表达上的差异,重点关注时态、语态、主谓一致、名词的数、谓语与非谓语以及语序的问题。
4)坚持每天练习书写十分钟,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保持卷面整洁。
力求书写规范,纠错符号规范,标点符号规范以及大小写规范。
英语翻译技巧培训:翻译意识和技巧培养方法
英语翻译技巧培训:翻译意识和技巧培养方法英语翻译技巧培训:翻译意识和技巧培养方法第一:要对翻译的重要性有深刻的、充分的认识,翻译的对与错、好与坏有时会产生绝然不同的效果。
例如,天涯海角:不是the End of the World(应为Land’s End / End of the Earth) 。
再如,一小时内免费送机票上门:不是We give you tickets free ofcharge within one hour.(应为We offer free delivery of your air tickets within onehour after your booking confirmation.)第二:要善于仔细地、深入地、准确地理解中文原文的意思。
这是因为准确的理解是做好翻译的前提。
例如,摸着石头过河:不是crossing the riverby feeling the stones。
(而是wade across the stream by feeling the way)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照下面的步骤去做:1.“摸着石头过河”的字面意思如何理解?2.它有什么暗含或延伸的意思?3.英语里有没有相同或类似的说法?.如果有,就可以直接借用;如果没有,是进行直译还是意译?4.如果直译为 crossing the river by feeling the stones是否能被外国人理解?5.过河是乘船过(crossing by boat)还是淌水过(wading across),动词用什么形式?6.这里的河是大河、中河还是小河 (river, stream, brook, etc.)?7.摸的方式是用手摸还是用脚触?8.石头是大石头还是小石头(rock, stone, pebble, etc.)?9.如果意译为 learning by experiment / by trial and error是否可取?10.直译和意译相结合wading across the stream by feeling the way如何?第三:中文和英文的对应词有时意思并不相同或者不完全相同,不能照字面翻译。
汉译英教学中学生自主翻译能力的培养
似乎只有学会了方法才会翻译 , 而现代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在
习。 因为 在翻 译 的 过程 中 , 生必 须 综 合运 用原 有 的知 识 经 学
收 稿 日期 :2 1 一 1 一 1 0O O 5
章一节认真研读课本 , 积极探索 , 乐此不疲地提供 自己的原
基金项 目:本论文为 20 0 8年度湖南城市学院教改立项
【】 l
在教学环节上, 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枯燥乏味 教 的翻译理论作生动的讲解 , 用贴近 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 自
主思考。 还可让学生 自主地从所学地基础英语 或高级英语课 文中选一些句子进行书面的回译练 习, 并说 明所使用的理论
法到具体抽象法 ,或从报纸杂 志名家作 品中摘录一些句 子 段落供练 习, 然后给出参考译文。在教学过程 中,常常是教 师在 台上一板一眼 , 学生在 台下沉默无语 ,自顾 自地埋头做 笔记 。 遇到精彩的泽文 , 没有惊喜的感叹; 发现不妥的译文 , 也没有重译的热情。 这些汉译英课程教学 中未尽如人意之处 让我们不得不思考 : 如何利用翻译课 的优势让学生积极 自主 地发展兴趣 ,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 中领略语言的魅力。 笔 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打破传统 , 创新教学 , 以现代教
和标准 , 从词 语 译 法到 句 子 译法 再 到 段 落 译法 , 增 词减 词 从
验 ,多方查 阅资料 , 这一过程便是经验累积 的过程。正如王 京平所指 出:每一次翻译 实践都是运 用知识的过程 , ‘ ’ “ 即 练 的过程 ,翻译教学要 ‘ ’字当先,强调翻译的技能意识。 练 ”
第 3卷 第2 2 期
21 年 2 01 月
湖 南科技 学 院学 报
J u n lo na ie st fSce ea o r a fHu n Unv riy o inc ndEngn e ig ie rn
汉译英中翻译意识的培养——汉英语言对比分析
第23卷第12期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月Jour na l of H i ghe r C o r r es pon denc e E du cat i o n(Phi l osop hy a nd So c i al Sci ences)V01.23N o.12 D e c em be r2010●翻译研究●汉译英中“翻译意识”的培养——汉英语言对比分析谭华(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79)摘要:汉英两种语言根植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体系,它们之间的行文表达习惯存在明显差别。
本文从汉英语言及其文化的差异入手,提出在汉译英过程中,进行语言对比分析,培养各种“翻译意识”,以提高译者的素质和译文质量。
关键词:翻译意识;语言对比分析;译文质量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87(2010)12一0054一04一、引言“语言各有所长”,C133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独特之处。
然而,两种语言之间纵然有天壤之别,其间也一定存在某些相通之处,语言间的可译性也缘于此。
“正因为有了‘同’,才可以互译;正因为有了‘异’,才产生不同的方法与技巧。
,,[2]卜“同”固然重要,它决定了能否进行互译,“异”更需要关注,它探索怎样进行互译,决定如何操作。
陈宏薇也说过,“语言的共性保证了翻译的可行性,语言的个性决定了翻译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技巧性。
,,[3]28可见,研究对比两种语言的差异对两者之间的翻译十分重要,并决定着译文质量的高低。
本文拟从汉英语言对比的角度,谈谈汉译英时几种翻译意识的培养。
二、翻译意识汉英两种语言跟植于不同的文化,其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
汉民族倾向于整体思维,注重综合;而英语民族则倾向于个性,注重分析;汉民族人信直觉长于形象思维;英语民族则讲求实证,擅长逻辑论证。
这些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了很大影响。
总体来说,汉语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以词序、虚词等表达语法关系和意义,以意统型,讲求意合;英语则处于综合型向分析型过渡的阶段,借词本身的形态变化表达语法意义,以形驾意,讲求形合。
汉译英教学中的意识培养
文本意识 、 指称意识 、 连贯意识和 自然意识 文本意识 可 以分为三 个方面: 分析原 文、 清理 原 文和 阅读 同类 文章 ; 称意识 指 指 翻译时要 能在头脑 中构建起译 文的情景 , 能将翻译的对 象和 自己的经历 、 象适 当地结 合起 来; 贯意识 指熟悉连接 前 两个 想 连
文 本 意识 指 原 义 这 个 层 次 , 弹 从 这 坐 J始 . 译 过 程 翻 f 翻 中 d斋 婴 断 M 又 对照 。这 个层 次 最 基 本 , 土 因此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尤 其 重 要 具 体 来 说 , 个 意识 可以 分 为 三 个 方面 。 这 第 一分析 原 文 : 语 和 英 语 差 别 非 常 人 , 句 式 上 米 , 汉 从
一
、
该 合并 , 哪些 应该 分 开, 这样 把握 了篇 章 的整体框 架才能 做
胸有成竹。
翻泽要经过 系统 的培训才能逐渐提高 , 衙系统 培训一 个 很重婴的 内容就是 翻译 意识 的养 成。很多学 者 、 师都曾提 教
出过 意识 培 养 的 重 要 性 及 种类 我 这 里 介绍 的 是 本 人 在 教
( o. . o3 V |8 N . )
教育 研究
汉 译 英 教 学 中 的 意 识 培 养
罗雅 琴
(如京航 空航 人 大 , I 南 12 0 5 00)
[ 摘
要]
英 国翻 译学者彼 得 ・ 纽马克 曾提 出翻译 的四个层 次 , 者将 之应 用到汉英 翻译教 学 中, 出要培 养 四种意识 : 笔 提
仃 直 该 已 经 体 会 j这 些 意 识 的 重 要 性 , 这 个时 候 总 结 可 J 在 以 起 列 承 前 后 的 效 果 这 四 种 意 识 分 别 是 文 本 意 识 (e— t x t 1 、 称 意识 (e rni )、 贯 意识 (o ei ) 【 u )指 a re t1 连 fe a chs e 卡 自然 意 识  ̄ l (aua) 由 英 国 翻译 学 者 彼得 ・ 马 克 ( ee e m r ) ntr , 1 纽 P t N w ak 在 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译英中“翻译意识”的培养——汉英语言对比分析摘要: 汉英两种语言根植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体系, 它们之间的行文表达习惯存在明显差别。
本文从汉英语言及其文化的差异入手, 提出在汉译英过程中, 进行语言对比分析, 培养各种“翻译意识”, 以提高译者的素质和译文质量。
关键词: 翻译意识; 语言对比分析; 译文质量一、引言“语言各有所长”,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独特之处。
然而, 两种语言之间纵然有天壤之别, 其间也一定存在某些相通之处, 语言间的可译性也缘于此。
“正因为有了‘同’, 才可以互译; 正因为有了‘异’, 才产生不同的方法与技巧。
”“同”固然重要, 它决定了能否进行互译, “异”更需要关注, 它探索怎样进行互译, 决定如何操作。
陈宏薇也说过, “语言的共性保证了翻译的可行性, 语言的个性决定了翻译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技巧性。
”可见, 研究对比两种语言的差异对两者之间的翻译十分重要, 并决定着译文质量的高低。
本文拟从汉英语言对比的角度, 谈谈汉译英时几种翻译意识的培养。
二、翻译意识汉英两种语言跟植于不同的文化, 其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导致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
汉民族倾向于整体思维, 注重综合; 而英语民族则倾向于个性, 注重分析; 汉民族人信直觉长于形象思维; 英语民族则讲求实证,擅长逻辑论证。
这些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了很大影响。
总体来说, 汉语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 以词序、虚词等表达语法关系和意义, 以意统型, 讲求意合; 英语则处于综合型向分析型过渡的阶段, 借词本身的形态变化表达语法意义, 以形驾意, 讲求形合。
因此, 汉英翻译中, 以两种语言的这些差异为基调, 培养种种“翻译意识”对提高汉英翻译水平大有帮助。
1. 主语意识英语求“形”, 汉语重“意”。
“英语句子好比一棵参天大树, 一串葡萄, 一串珍珠, 一树荔枝。
而汉语好比一根竹子, 一盘珠子, 一江波涛。
”英语句子讲求严格的主谓机制, 凡英语句子无不以主谓结构为基调; 而汉语句子结构则比较松散, 不求严格的主谓结构。
因此, 在汉译英过程中, 把握这种区别, “记住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 句子构建在主谓轴上”, 培养主语意识, 是提高汉译英质量的重要保证。
例: 沉默呵, 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死亡。
Silence,silence! Unless we burst out, we shall perish in this silence!一把菜刀闹革命。
H e beg an his revolut ionary career with a chopping knife.以上两例, 原语句子主语隐含, 是典型的汉语主题型句子, 而译成英语时, 我们需要考虑到英语句子的主谓明显性, 培养主语意识, 在译文中找回句子主语, 使其由隐变显。
又如: 幸亏这些青年妇女, 白洋淀长大的, 她们摇得小船飞快。
小船活像离开了水面的一条打跳的梭鱼。
It was lucky that all these young wives had growup by the river;their boat went like the wind. It shot forward like some flying fish, hardly skimming the water.译语句子中, 对主语进行了改动, 将“她们”替换为“their boat”, 同下文“It”紧密相连, 使整段文字流畅, 上下文衔接自然。
以上各例, 无论是增添主语, 使其由隐变显, 还是重新确定, 替换主语, 都遵循了译语, 即英语句子的特点: 主语明显, 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2. 搭配意识英语重“形”, 以形驾意, 汉语重“意”, 以意统形。
故英语结构严密显化, 汉语结构松散隐含。
英语形合, 汉语意合的特点不仅从字句段落上明显地反映出来, 在词汇层面上也可以找到痕迹, 这主要反映在英汉词汇搭配差异上。
英语词汇之间搭配要求严格, 能否互相搭配由彼此的本质特点决定, 搭配关系比较固定; 而汉语词汇之间搭配则比较宽松, 词语之间能否搭配不由其本质特点决定, 搭配关系比较灵活, 往往汉语中能够彼此搭配的词语, 在英语中则不能搭配。
汉语一个词可以与许多词语搭配, 形成“博配”关系, 而英语中往往需要选择不同的词语与之搭配。
由于英汉语言在词汇搭配上的这种差异, 在汉译英中, 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在理解原语词汇意义的基础上, 将其模糊隐含的搭配关系明朗化, 在译文中进行调整, 选择恰当的词语与之搭配, 以使译文表达符合译语习惯。
因此, 培养词语搭配意识对与提高汉译英质量, 译出地道的英语译文十分必要。
例:①那位司机听不懂我说的话。
②他懂礼貌。
③干部必须懂政策。
以上三句中文均用到“懂”一词, 与之搭配的是三个不同的名词“话”, “礼貌”, “政策”, 其搭配关系比较松散, 须结合全句语境才能理解其内涵, 不能简单的都用“understand”一词, 译者将其分别译为: ①That driver could not understand me. ②H e has good manners. ③Cadres must have a good grasp of policies.译文中对原文词语搭配进行调整, 根据原文语境, 分别选用了地道的译语词语搭配关系, 符合译语表达习惯。
又如: “身体好, 学习好, 工作好。
”中文里“好”可谓最具“博配”性, 其具体的搭配意义也十分广泛, 翻译时必须根据具体语境, 将其隐含、模糊的搭配意义明朗化, 选择译语中地道的搭配关系。
因此以上原文分别译为: “Keep fit, study w ell and work hard.再如:“打电话, 打的, 打毛衣, 打篮球, 打水。
”中文中可以“打”的东西太多了, 很多事物都可以用“打”作为动词。
可见汉语中词语搭配比较松散灵活, 译为英语却不能通通译为“make”什么的, 需按英文的搭配要求, 选择地道的符合其语言表达习惯的搭配。
因此, 上述词语分别译为: “make a phone call, take a taxi, knit a woolen sweater , play basketball fetch water.”以上诸例告诉我们, 英汉语言中词汇在搭配关系上差异明显。
英语词汇搭配比较固定, 要求严格, 而汉语词语搭配比较灵活, 要求宽松。
因此, 在汉译英过程中, 须结合原文语境, 理解其内涵, 在此基础上选择英语中地道的词语搭配关系,培养词语搭配意识, 提高译文质量。
3. 形合连贯意识英语是一种形合显著性语言, “造句注意形式接应, 要求结构完整, 句子以形寓意, 以法摄神, 因而严密规范, 采用的是焦点句法”。
可见, 英语句子结构严密, 上下衔接, 句子关系要求明确的词汇手段显化明示; 而汉语是一种意合显著性语言, “造句注重意念连贯, 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 以神统法, 因而流泻铺排, 采用的是散点句法”。
汉语句子结构松散, 句子之间关系“含而不露”, 上下文衔接很少采用词汇手段显化明示, 而是以“意”统“形”, 让读者“意会”而不直接“言传”。
因此, 在汉译英过程中, 铭记汉英组句特点, 把握英语形合连贯特性, 在译文中化“隐”为“显”, 培养形合连贯意识, 有利于提高我们汉译英水平, 增强译文效果。
例: 我常见许多青年的朋友, 聪明用功, 成绩优异, 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 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通顺, 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
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bright and diligent young friends who have done exceedingly well in t heir studies, but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They cannot even write a letter in correct Chinese. When I asked them why, they said they w ere not interestedin the Chinese language.上例中, 汉语原文句子以“我常见许多青年的朋友”开头引出话题, 谈论青年朋友的一些特点, 从其优点出发, 转入缺点, 进而引起作者忧虑, 过渡到作者句末发问。
整个句子思路清晰, 句间关系隐于其意, 没有显化的词汇等连接手段, 主语也藏于“意”间, 符合典型的汉语行文特点, 中文读者一目了然。
在译文中, 译者根据译语即英语形合连贯的特点进行处理, 让原文隐含的句子关系和主语显化,添加适当的连接词和衔接手段, 使上下文关系清晰, 体现了英语形合连贯的行文方式。
又如: ( 陆) 贾仍粗述存亡之征, 凡著十二卷。
每奏一篇, 帝未尝不称善, 号其书曰“新语”Lu Jia wrote a book dealing generally with the causes o f the rise and fall of states, in twelve chapter s, which he read one after another to the Emperor, who never failed t o praise them. The book was called Xin Yu ( New Discourse)同上例一样, 本例译文中适当添加的连接词以及其它连接手段, 使原文句子中隐含的逻辑关系显化, 符合译语行文特点。
可见, 在汉译英过程中, 把握英语的形合连贯性, 培养形合连贯意识, 对于我们译出符合译语行文和表达习惯的译文是十分必要的。
三、结语汉英两种语言根植于东西方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
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 文化习俗, 传统习惯, 思维方式等必将反映到语言上来, 并通过两者语言的差异表现出其背后所处文化的特点。
在汉译英过程中, 译者要了解两种文化, 熟知其差异, 培养文化意识。
由两种文化差异带来的两种语言上的不同特点还要求译者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手段和方法, 对原文进行处理和转换, 以使译文符合译语行文特点和表达习惯,完成两者之间的交流, 传达好原语文化。
参考文献:[ 1]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M ]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 2]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M ]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7. [ 3] 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Z] .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 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