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复习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人类学复习大纲
整理、排版:XLK
1导论 文化的性质
1A文化的特征
• 文化是习得的
• 文化是象征的
• 文化包罗万象
• 文化是共享的
• 文化是整合的
• 文化未必是适应的
文化是习得的
• 所有文化都是习得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
• 文化习得和通过代际传递的过程称为1A01濡化(enculturation): • 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
• 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
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
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
• 1A02涵化(acculturation):当有着不同文化的一些群体开始频繁而直
接接触的时候,其中的一个或两个
群体原有的文化模式内部随之发生
极大的变化。
1B文化与调适/适应(adaptation)
• 调适:指有机体对现存的环境达到有益调整的自然的过程。
• 人类通过文化的手段来适应各种环境。
• 调适不一定成功。
1C社会的定义(理解)
•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
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
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
机总体。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
修》
• 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类生
活共同体。
——陈国强、石奕龙《简
明文化人类学词典》
1D社会的特点(实体)
• 第一,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 第二,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 第三,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 第四,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 第五,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 第六,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1D02理解文化与社会区别
• 文化:观念、象征、价值、信仰、意义、精神……
• 社会:社区、组织、群体、关系、结构、……
• 社会中心:强调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合理性和优先性
• 文化中心:文化是超有机体的。
• 平行并列:社会指共享文化的人的相互交流,而文化指这种交流的产
物
1E社会与文化的“波粒二象性”
• 从“人类”的概念出发,社会和文化是“人类”这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抽
象。
社会强调实体思维( 实物) 的抽
象; 文化偏重信息思维( 虚物) 的
抽象。
借用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原
理,文化与社会恰恰是波粒二象性
的关系。
1F文化相对论(结合案例)
• 研究具体文化时,应根据该文化自身的条件来考察,探讨其是否满足
人们自己的需要和期望等,而非从
另一文化的标准来对该文化进行评
判。
• 人类学更为强调方法论上而非道德论上的相对性:为了全面了解另一
种文化,人类学家试图理解其成员
的信仰和动机。
(虽然坚持文化相对
论,但)方法论层面的相对论并不排
除做出道德评价或采取行动。
• 关于纳粹文化:用文化相对论认识(方法论层面),但不否认文化价值
判断和价值选择(道德层面)
概念
文化相对论又称文化价值理论,是指两个连锁的观念:
(1)文化或文化的形象是取决于保持该文化的社会群体或民族的独特表现;
(2)由此而否定放诸四海皆猴的价值标准的存在。
该方法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一切文化价值同等,没有高低之分。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象征该民族文化中最主要特征的“文化核心”。
尽管各民族文化特征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即它们熊起到对内团结本民族,对外表现一个整体的作用。
任何一种文化行为如果脱离了其文化背景则毫无意义。
必须联系它在某种文化中所处的地位,联系该文化的价值系统方能做出价值判断,并认为文化判断的标准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文化价值。
基于这种理论的文他人类学研究方法,称为文化相对论方法。
意义
文化相对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它能
够抵消民族中心主义的消伊面,反对种族
歧视,保护弱小民族的利益。
当然,文化
相对论并不是意欲全盘肯定特定人群中的
种种习俗与行为,而对其不作任何分辨。
它只是告诉研究者,倘若想真正认识人类的不同文化(文化变异),就必须把一种文化类型放到特定的背景中去研究。
倘若过分
强调“相对”,走向极端,也是违反科学
原则的。
长期以来,文化相对论与文化普
同论的探讨和争端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2田野工作与民族志
2A田野工作(fieldwork)
•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
观察和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
资料的研究工作。
•由于语言、生计活动、季节与社区周期等因素,成功的田野工作通常需
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以便深入和
完整地了解当地社会。
•因此,田野工作是民族志搜集的主要途径,是人类学面对多样性文化
建立比较理论的基础;人类学家不
断处在对他文化多面向认识、寻求
法则、诠释与建构的过程中,同时也
加强了对其自身文化的理解,以及
推进对人类整体性综观的学术积累。
2A02
田野工作在人类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田野工作远远不只是一种方法,它已经成为人类学家以及人类学知识
体系的构成部分。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看家本领”?
•人类学家的成年礼?
•人类学得以存在的基础?
•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2B田野工作方法
•1观察与参与观察
•2主位与客位
•3访谈
•4关键报道人
•5生活史 、6系谱学
•7定性与定量
2C主位与客位
•2C01主位(emic)
•关注当地人的解释和意义标准的研究策略。
•2C02客位(etic)
•强调研究者而非本地人的解释、分类和意义标准的研究策略。
•主位不等于主观,客位不等于客观。
2D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
•生活于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
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2E资料辨别
三种资料:
1、人们自己对他们共享规则的理解——他们对社会应当是什么的观念;
2、人们相信他们遵守这些规则的程度——他们如何思考他们实际的行为;
3、可直接观察到的行为。
另:研究者的体验——“不浪费的人类学”。
2F民族志撰写
田野资料整理出来的形式:民族志
•田野工作基础上
•的文化撰写
•科学民族志
•反思民族志
3 婚姻与家庭
3A婚姻是什么?
婚姻的定义有着十分多样的版本。
婚姻的非种族中心主义的定义是:社会认可的一个或多个男人(男性或女性)与一个或多个女人(女性或男性)的关系——相互之间有持续的性接触的权利。
因为性别是文化界定的,所以“男人”可以是女性,或者“女人”可以是男性。
尽管在许多社会,丈夫和妻子生活在一起成为同一家户的成员,但并不是所有社会都是如此。
而且虽然世界各地大部分婚姻通常包含单个配偶,但是大多数社会允许个体与多个配偶结婚,而且认为这是最可取的婚姻。
——哈维兰 文化人类学
3B婚姻为什么是普遍的?
• 所有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需要控制性关系,使得对性接触
的竞争不把分裂、好斗的影响引入
社会内部。
由于婚姻涉及的问题是
普遍的,因此得出婚姻是普遍的。
婚姻采取的具体形式关系到谁对因
正常性交而出生的后代拥有权利,
也关系到财产如何分配。
——哈维兰 文化人类学
3C内婚制与外婚制
• 内婚制:婚姻配偶的选择局限于特定的社会群体(阶层和宗族等)。
• 外婚制:婚姻配偶必须从自己所属的某种社会群体之外来选择。
3D乱伦禁忌
乱伦禁忌的范围:不同文化对乱伦有
不同的界定
乱伦禁忌的原因:
• 童年亲密理论
(爱德华·韦斯特马克)
• 家庭破裂理论
• 合作理论
• 近亲繁殖理论
•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是对无意识的乱伦欲望的反动
3E初级群体的模塑
传统中国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由家庭内发展出的伦理常常渗透和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中,儒家伦理其实就是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的统一体。
针对这一特点,学者们把传统中国的社会关系概括为“家国一体”或“家国同构” ,这一思路的逻辑即是把家庭和家族关系及其伦理文化推展到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
3E02: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一切。
3F以小见大的研究逻辑
• 格尔茨论摩洛哥政治体制:
与其说它是且一直都是单极的专制政体,
不如说它是由一些微型政体所构成的不规
则场域。
在行为的各个领域上将其推而广之,通过建立同样直接的类似关系,就形
成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3F02许烺光 家庭之轴:
家庭“是所有三种文化中的一种基本
的传承与教育机制。
家庭,就其体现着集
中的、有时也是广泛的人间关系而言,是
一切文化的基础学校”。
3F03
所谓家是什么含义,就概念的大体轮
廓来讲,是不言自明并且在人类社会之中
是普遍的,不需要特别加以说明。
但是,
在大致轮廓的范围内,人们心中具体地显
现出来家的意象,大概由于民族以及时代
的原因也还是有各种各样的不同。
3G 家庭
• 由两个或更多的人通过血缘、婚姻或收养关系所组成。
——哈维兰《文化人类学》 • 人类的初级群体
• 人类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3H 家户
• 家户:经济生产、消费、继承、子女养育和提供住所等活动得以组织和
落实的基本居住单位。
(哈维兰) • 注意!
一般而言,有家庭构成家户,但是家户成员有时并不止于家庭成员。
(如
保姆、佣人等属于家户成员)
家庭的功能
• 性、生育、经济、心理、教育······ 3G02家庭的形式
1按人口和代际:
大家庭和小家庭
2按配偶数:
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和多夫多妻 3按权力分配:
父权家庭、母权家庭、舅权家庭和
平权家庭
4按家庭结构:
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扩大家庭、
联合家庭
5按居住方式:
从父居、从母居、两可居、从舅
居、新居制
3G03人类学家庭的形式(要理解) • 核心家庭
指由已婚夫妇和未婚子女或收养子
女两代组成的家庭。
• 主干家庭stem family
当核心家庭的一位男性子嗣已婚,
在亲子联结系列上的这一家庭结
合,称为主干家庭
• 扩大家庭extended family
扩大家庭由不同代的有亲子关系的
多个核心家庭组成,每代仅含嗣子
(或女、可长或幼)一个核心家庭者
为主干家庭
• 联合(组合)家庭
由同一代的两位以上的亲属及其配
偶子女所共同组成。
4 亲属与继嗣
4A继嗣群体(descent group)
• 继嗣群体:是一种亲属群体,一个持续的社会单位,其成员资格的标
准在于必须是某一特定的真实或神
话祖先的直系后代。
• 继嗣规则:在任何社会中,人们强调亲属之间的一部分联系而忽视另
一部分联系,使每一个人只和一部
分划分清楚的亲属发生关系的一套
计算亲属的规则。
•
• 继嗣可能只计男性,也可能只计女性,还可能根据个人的决定计二者
的任一方。
在某些情况下,两种不
同的计算继嗣的方法同时使用,以
便为不同的目的把个体归入不同的
群体中去。
• 继嗣规则两大类:
单系继嗣和复系继嗣
4B继嗣规则/继嗣形式
单系继嗣:
只通过男子一系或者只通过女子一系来确立继嗣群体的成员资格。
分为父系继嗣(patrilineal)和母系继嗣(matrilineal)。
复系继嗣:
可分为两可继嗣和双边继嗣。
两可继嗣:
个人可选择父方或母方的任何一方来确定其与亲属间关系的继嗣规则。
在两可继嗣的社会中,一部分人通过其父亲而归属于某一亲属群;而另一部分人却通过其母亲而归属到某一亲属群。
双边继嗣:
个人同时通过父方和母方来确定其与亲属间关系的继嗣规则。
双边继嗣与两可继嗣的不同在于它要求计算世系必须同时地、平等地、对称地进行。
4C01世系群(lineage)
• 一个世系群是一个由血缘亲属组成的继嗣群体,这些亲属经由已知的
联系环节,按系谱追溯他们源自共
同祖先的血统。
4C02氏族(clan)
• 氏族(或血统氏族),一般是由若干个世系群组成,是扩大了的单系继
嗣群体。
• 其成员假设他们源自一个共同的
(或许是真实的,或许是虚构的)
祖先,但无法追溯他们与那个祖先
的清晰准确的系谱联系。
•
• 氏族一般分散而非集中居住,无法拥有有形的财产,往往只是举行庆
典和政治活动的单位。
4C03联族和半偶族
• 联族(phratry):由至少两个氏族构成的单系继嗣群体,这两个氏族之
间假设拥有一个共同祖先,而不论
是否真的如此。
和氏族中的个体一
样,联族的成员也不能精确地把他
们的继嗣关系追溯到一个共同的祖
先,尽管他们坚定地相信有这个祖
先存在。
• 半偶族(moiety):如果整个社会只分成两个主要的继嗣群体,其中每
一个群体就叫作半偶族。
5 生计·生产·交换·分配
5A适应策略
•适应/调适(adaptation)
人类学家叶赫迪·科恩(Yehudi Cohen)用“适应策略”这一术语来描述一个群体的经济生产体系。
认为两个(或更多个)无关联社会的相似性在于他们拥有的类似的适应策略。
基于经济和社会特征的相互关系,科恩发展了他的社会类型学,其类型学包括下面5种适应策略:觅食、园艺、农业、牧业和工业。
•适应策略---生计模式
5A02生计模式/适应策略
a寻食社会 b觅食社会
生产食物的社会:园艺、农业、牧业、工业
5A02a寻食生活方式
一万年前,人类普遍是采集者和狩猎者。
今天约25万人口还采用寻食生活方式,不到世界总人口的0.005%。
只有在世界的边远地区——冰天雪地的冻原、沙漠和难以进入的森林——才能见到。
考察今天寻食者的生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们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
5A02a寻食生活特点(“觅食关联”)
1生活在“队群”中,规模较小
(人口控制)
2经常迁移
3劳动分工以性别和年龄为基础
4食物共享
5平等主义
5B“原始富(丰)裕社会”?
寻食者的日常饮食是相当均衡和充裕的,而且这些人和农民相比不太可能体验到严重的饥荒。
理查德·李上世纪60年代在撒哈拉深处的昆布须曼人中做调查发现:
肉类和坚果构成了饮食的主要部分,分别占到总量的31%和28%。
大约20种根、瓜、树胶、球茎和干花……组成了剩下的41%。
昆布须曼人的劳动可以支持每天每人2355卡路里的食物能量,以及96.3克蛋白质的份额。
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主要吃居住地约100种可食植物中的20种,50种可捕猎动物中的17种。
他们付出很少的劳动,就能获得保证他们舒适生活的食物。
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休闲度日:吃东西、休息、同孩子玩耍和串门子。
5A02b生产食物的社会
从寻食者到产食者的变革始于9000-11000年前。
生产食物比寻食需要更多的劳动,是更加单调的工作,往往是不太安全的生存手段,而且要求人们比寻食者吃更多的食物,若非人们别无选择,他们不太可能自愿成为食物生产者。
——哈维兰 文化人类学
5A02b生产食物的社会
1园艺
2农业
3畜牧
园艺和农业时出现在非工业社会的两种栽培技术。
——科塔克 372页
园艺:
又叫初级农业, 用比较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对一切作物进行的栽培。
这些工具通常是手持工具,如点杆或锄头,而不是犁和其他由动物和拖拉机牵引的工具。
一般不会施肥和灌溉等。
土地不是永久耕作,肥力耗尽则更换土地,因此土地会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处于休耕状态。
*游耕、刀耕火种 (也会狩猎、采集和捕鱼等)与寻食方式相比:
获得的食物更多
人口更多、人口密度更大
虽然也迁移,但更倾向于定居
社会结构趋于复杂
农业:
是一种比园艺需要更多劳动力的栽培类型,因为农业需要集中和持续利用土地。
农业类型常使用家畜、灌溉和梯田等,这些都需要较多的劳动力。
从事农业的人采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来保证土地能够长期使用,而不必依靠自然来恢复地力。
因此人们会施肥、灌溉、以及使用畜力、犁、甚至机械等更复杂的农业技术。
农业土地的产量不需要比园艺土地高。
农业的主要优势在于每块土地的长期产量是很大的,而且更为稳定。
5B生计与环境
1.北极和亚北极地区:占地球面积16%,人口占世界人口0.5%,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生活。
2.草原覆盖地区:如美洲、非洲、亚洲西伯利亚、蒙古高原等广阔的无森林地带,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0%,主要从事狩猎和游牧。
3.温带森林地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43%,主要从事精耕细作的农业。
4.高山地区:占陆地面积的12%,人口占世界总人口7%,主要从事畜牧与粗放农业。
5.热带森林地区:占陆地总面积10%,人口占28%,主要从事园艺农业。
6.干旱地区:占陆地28%,人口占6%,主要从事狩猎、采集,部分地区有水利设施,从事集约农业,人口密集。
5C异化
•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对产品不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个体认同感,他们
将自己生产的东西看作是属于他人
的东西。
•当工厂的劳动者是为了销售产品和雇主利益来进行生产而不是他们自
己使用的时候,他们与他们的劳动
产品就是一种异化关系。
——科塔克 379
5D-5F分配与交换
5D互惠5E再分配5F市场交换 5D互惠
a泛(概)化互惠/一般性互惠
不计算所赠东西的价值,偿还时间也不确定的交换。
或者说是一种不会立即得到回报甚至是根本不想得到回报的馈赠。
b平衡互惠
平衡互惠比概化互惠对回报的期望更为明显,时间也更短。
事实上,这是一种直截了当的、现实的或有时间限制的交易。
在平衡互惠系统中,交换的动机通常是想得到或需要某种物品。
c消极互惠
一种为了自己的利益占别人的便宜的企图,即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赠予。
通常包括讨价还价、操纵或者欺骗。
•概化互惠可能是家庭成员和近亲成员之间的通则;
•平衡互惠一般可能是在非近亲但地位平等的人们中间实施;
•消极互惠主要在陌生人或敌人之间实行。
5D02库拉圈
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书中对太平洋特罗布里恩岛居民一种仪式性交换的描述。
参加库拉交易的库拉伙伴在群岛范围内顺时针交换项链,逆时针交换手镯,串联起各个岛屿的人们,形成连贯的库拉圈。
在这种仪式性交换之外,还伴随其它礼物的交换及物品的贸易。
库拉圈是一个包含仪式、社会关系、经济、旅行和巫术等因素的复合体:
作用:
1.库拉交易建立与维持了终身的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使原先陌生甚至是敌对的群体能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从事真正的经济交易。
2.库拉交易相互抬高参与者的名气和声望,把群岛上的头面人物联合起来,有利于巩固阶层等级制。
3.使一个区域走向整合与和平。
4.充实当地人的生活。
5D03礼物
“礼物之灵”:
在古代或初民社会,为什么
收到礼后必须回报。
5E 再分配 redistribution
物品流通到中心地点,在那里对它们进行分类、计算并分配的一种交换形式。
在有足够的剩余供养某种政府的社会中,收入以礼物、赋税和战利品的形式流入国库,然后重新分配出去。
再分配有利于首领获得和保持权力与声望,有时也是一种调节机制。
再分配的目的可包括:获取支持或维持权力地位;使支持者的生活质量得以保证;建立与其他首领的联盟。
5E02 夸富宴(potlatch)
北美西北海岸各印第安人部落中的一
种宴饮和赠礼习俗。
在仪式性的宴饮盛会中,主人请来四方宾客,慷慨地馈赠礼
物。
夸富宴举办得越浪费,分发的物品价
值越大,主人获得的声望越大。
作为一种再分配机制,夸富宴有鼓励
超额生产并把剩余产品转用于政治目的的
附加功能,也有在全体人民中把财物从一
个群体分配到另一个群体的功能。
因此,夸富宴除了是个人获得声望的
手段外,还具有生态和经济适应的功能。
5F市场交换(考到概率较低)
市场交换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购买和销售的组织过程。
收益最大化和讨价还价。
*一般是食物获取技术较发达,以致所生产的产品经常超过生产者的生产需要时,市场交换便容易产生。
6 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
6A政治制度类型
• 按照决策形式和权力使用情况等,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 01队群 02部落
03酋邦 04国家
(四种基本概念要清楚)
前两种是非集权的,后两种是集权的。
6A01队群(band)
队群是指人们在觅食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以血缘为基础的小群体(所有的成员通过血缘或婚姻纽带联系起来)。
• 队群是一小群尽管有亲属关系,但在政治上独立的家户,它是人类最
简单的政治组织形式。
• 人数从几十到几百人不等,因人数较少,内部结构简单,看不到明显
的社会分层现象,也缺乏正式的领
导人。
• 一般存在于寻食社会和某些游牧社会。
6A01队群社会特质
• a第一,队群社会没有什么政治整合,即不同队群相互独立,并不属于较
大政治结构的组成部分。
仅有的整
合大多基于亲属和婚姻纽带。
• b第二,队群社会中的政治决策通常嵌于更宽泛的政治结构之中。
因为
队群是由亲属组成的,所以政治决
定与那些家庭的、经济的或宗教的
决定之间难以做出区分。
• c第三,队群社会没有专门的政治角色或明确权威的领袖。
头人经常是
因其经验、智慧、判断力以及狩猎知
识而受到尊重的长者。
大多数决定
是通过成人的讨论而做出的。
6A02部落(tribe)
• 部落的经济建立在非集约的食物生产者(园艺农业和畜牧业)基础上。
它以同一继嗣群的方式(氏族和世
系)组织成血缘群体并生活在村庄
中,它没有正式的政府以及可靠的
手段来执行政治决策。
——科塔克 396 页
• 部落中的主要管理人员是村庄头人、大人物、继嗣群的领导者、村庄委员
会,以及泛部落联盟的领袖。
• 部落的领导权也是非正式的,靠人格魅力和个人能力等获得。
*集体协商决策
部落与游群
• 部落与游群的在政治组织上的最大区别在于部落中存在着某些“泛部
落因素”。
• 泛部落因素,即在部落的纵向组织原则之外起作用的因素(年龄级、亲
属纽带、会社等)。
• 泛部落社群:建立在非亲属基础上的延伸至整个部落并跨越好几个村
庄的群体。
6B 年龄组与年龄级
• 年龄组:在一个确定的时间段内出生的所有男性和女性的集合,这个
群体会控制财并且通常具有政治和
军事功能。
p417
• 年龄级:指不同年龄段的部落成员及与之伴随的特定角色和任务。
6A03酋邦(chief dorms)
• 处于部落和国家之间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酋邦中存在持久的政治结
构,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是建立在
亲属关系基础上。
• 酋长是个实权人物,一般是终身和世袭的。
酋长居于社会最高层,其他
成员的地位往往基于与酋长的关系。
• 酋长管理分配和消费。
劳动产品或财富先集中到酋长那里,然后再由
酋长进行分配。
• 酋邦和古代国家有相似的经济,它们都是建立在集约种植和地区贸易
的管理体系基础上。
• 劳动分工有较多专门化,出现社会分层,经济体系建立在再分配基础
上。
• 是部落向国家转变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组织。
6A04国家(state)
• 是存在社会阶层和正式政府、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自治性的政治实体。
• 与队群、部落和酋邦相比,国家面积更为广阔,人口数量也更多。
所有的
国家都出现了具有专门功能的特定
地位、制度和子系统。
他们包括如下
几种:人口控制、司法、强制力和财
政。
• 国家一般出现于集约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6C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
• 在社会生活中,个人行为受制于一些无形的社会力量的控制,约束和
引导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秩序的
维持。
• 社会控制是通过社会的力量让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
程。
• 它既指整个社会,或社会中的群体、组织对成员的指导、约束和制裁,也
指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监
督、相互批评。
6C01内化控制与6C02外化控制
• 内化控制:社会文化通过各种影响,在其成员内心建立起来的控制机制。
(例子?)
• 外化控制:通过外在力量控制社会成员行为。
(例子?)
• 【扩展资料】所谓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的力量让人们遵循社会规范,
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
按照社会控
制力量的来源进行划分,可将其分
为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前者指的
是社会文化通过各种影响在其成员
内心建立起来的控制机制;后者是
指人们求助于外在的力量,从而起
到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
从效果来
看,内部控制的作用常在外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