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官制制度-明朝官制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官制制度

10公共事业管理刘敏 0100688

目录

1明代的宦官专权 (2)

1.1明朝宦官的发展 (2)

1.1.1明太祖时宦官开始干政 (2)

1.1.2明成祖时宦官开始专权 (2)

1.1.3明中叶后宦官专权误国,愈演愈烈 (2)

1.2 宦官专权的原因 (3)

1.3 宦官专权的历史影响 (4)

2 明朝的科举制度 (4)

2.1考试的具体内容 (4)

2.1.1考试的步骤及时间 (4)

2.1.2考试科目及内容 (5)

2.1.3考试与任用相结合的制度 (5)

2.2明代与隋唐科举的区别 (5)

2.3明代科举的弊端 (6)

3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与设立内阁 (6)

3.1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 (7)

3.2明朝废除宰相的原因 (7)

3.3设立内阁 (8)

特色一:明代的宦官专权

一、明朝宦官的发展

1.明太祖宦官开始干政

明太祖在建国之初对宦官防范极严,禁止其干预政事并对宦官作了种种限制,规定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穿戴外臣衣服、帽子,官阶不得超过四品,政府各部门不得与宦官公文往来,等等。但洪武八年(1375年),他遣中官赵成携带

罗绮绫绢等物前往河州与少数民族部落互市,首开中官出使之先河。从此以后,宦官干政开始。

2.明成祖宦官开始专权

明成祖朱棣时,宦官愈益受到重用,权势越来越大。洪武时期的宦官虽已干政,但尚未专权,而永乐时期,宦官的地位越来越高,逐步开始专权。宦官正式走上明朝政治舞台,是在“永乐靖难”之后,即明成祖登基时开始的。在朱棣起兵时,宦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提供了大量南京方面的政治军事情报;另一方面成祖手下的宦官立下了军功。因此“以为忠于己”,“即位后遂多所委任”。成祖夺取帝位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不得不大量启用其所亲信的宦官,担任要职及进行特务活动。永乐十八年(1421年),东厂做为特务机构正式成立,令宦官刺探臣民隐事,这就为宦官的特务活动开了方便之门。而在此之前,还有如郑和率舟师下南洋,马靖镇甘肃,马骐镇交趾[zhǐ]等由宦官负责的政治活动。拉开了明代宦官专权的序幕。

3.明中叶后宦官专权误国,愈演愈烈

在成祖首开宦官干政的恶端之后,到了明中叶,宦官的情况比起明初来,就大不相同了:把持国柄,专权误国,横行无忌,已是愈演愈烈。其中的代表人物始于王振,而后又有汪直、刘瑾等,最著名是魏忠贤。王振被中国古代史学家认为是有明以来第一个全面干政擅权的宦官。他诱导年轻的英宗用重典来统御臣下,使得当时的大臣下狱者不绝,并因此掌握了大权。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抵

御瓦刺对明的入侵的战争中,王振裹挟英宗御驾亲征,导致“土木堡之变”,使英宗为瓦刺所虏。汪直是明宪宗的近臣,任特务机关西厂的督办。汪直在领西厂期间,“屡兴大狱”,并且使西厂的威势凌驾于东厂之上。刘瑾为明武宗时“八虎”之首,执掌司礼监,控制了东厂、西厂,打击朝臣,私自批改奏章,设置比东西厂更残酷的内行厂。在刘瑾之后,明代的宦竖势力在明熹宗时因为魏忠贤而达到了顶峰。他大肆捕杀东林党人,并恢复廷杖威吓群臣以排除异己,而后又网罗亲信,使宦竖阉党尽掌朝廷大权。一时之间,他的亲信尽布朝堂之上。全国各地建起了大量他的生祠,朝臣都呼其为“九千岁”。魏忠贤的擅权专政、倒行逆施,终于使内外交患的明王朝彻底的一蹶不振,给明王朝敲起了丧钟。

终明一朝,宦官从一开始的“不及百人”到末期的总数超过两万;品秩从“五品至七品不等”到蟒袍加身,最高级的宦官地位与最高级的文武官员相埒[liè],其势力一直处在膨胀的态势之中,而其专权干政的程度,亦是愈演愈烈。

二、宦官专权的原因

要分析明代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必须从制度方面分析。

首先,是明代君主集权专制制度发展的结果。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到明清时期已发展到了鼎盛期。自古以来君权和相权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要加强君权.必须削弱相权。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就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成为空前的独裁者,并将此规定制度化,要求以后的储君都不可以立宰相,相权削弱了,于是就利用宦官处理政务和防范权贵大臣,在明代中后期皇帝疏于朝政,给宦官专权以可乘之机。有野心的宦官正是利用这样的机会来狐假虎威,加强自己的权威。另外,那些帝王们为了能有充够的财物挥霍,也是想方设法地让宦官们帮助聚敛财富。皇帝的穷奢极欲是宦官专权的直接原因。

其次,是宦官机构完备的结果。早在朱元璋尚为吴王时,宫中的宦官人数相对较少。随着宦官机构和有关职官设置的频繁变动,宦官的人数不断增加,相关机构也在逐步膨胀。明代的宦官机构是以“二十四衙门”为基本主体的组织形式(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四司、八局)。在二十四衙门外,宦官还拥有其他相当多的组织机构。如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承运库、广盈库、御酒房、御药房等.这就使得他们不仅掌管了宫廷内的一切饮食起居。还掌握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

再次,是宦官对厂卫的操纵。厂卫是东厂、西厂与锦衣卫的合称,是为了加强皇权,监视官民动向设立的。厂卫在组织上相互渗透,在行动上相互配合。宦官操纵厂卫控制司法,一些廉洁不阿的正直士大夫因此遭到了宦官的残酷镇压。明代宦官操纵厂卫,建立起完备的机构组织,进而专权。通过对明代宦官专权形

成及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是依附在君主专制制度上的毒瘤。君主专制不消除,宦官之祸就无法消除。在君主专制制度的庇护下,明代的宦官专权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结局必然是随着君权的消失而消失。

三、宦官专权的历史影响

政治上: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剧化。

经济上:横征暴敛,使社会经济遭受严重摧残。

军事上:宦官监军,加速了军队的腐败,边防大为削弱,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

特色二:明代的科举制度

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一、考试的具体内容

1.考试的步骤及时间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后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