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宦官刘光琦家族考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唐宪宗 一个害死生父赶母出宫的最不孝的皇帝

历史趣谈:唐宪宗 一个害死生父赶母出宫的最不孝的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宪宗一个害死生父赶母出宫的最不孝的皇帝
导语:对生身父亲如此不孝,唐宪宗不是历史第一人,因为权力的斗争历来相当残酷,利欲尚且熏心,何况九五之尊!父子相残、手足搏杀等案例在历史上
对生身父亲如此不孝,唐宪宗不是历史第一人,因为权力的斗争历来相当残酷,利欲尚且熏心,何况九五之尊!父子相残、手足搏杀等案例在历史上非常之多。

但是,将生身母亲赶出家门,十年而不去看望,如此忤逆不孝的皇帝,翻遍典籍,也找不到第二个,唐宪宗无疑是绝无仅有的第一个。

常言道: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中国人讲孝道,不光是指在物质上赡养父母之晚年,还应晨昏定省,经常陪伴父母左右,在精神上给予父母以天伦之乐,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即是这个意思。

可是,历史上却有一位号称“唐代三宗”之一的唐宪宗(与唐太宗、唐玄宗齐名),将亲生母亲赶出家门,整整十年而不见面,其忤逆之举实令人齿冷。

唐宪宗的母亲王氏,史称“顺宗庄宪皇后”。

这位女子很命苦,出生没多久,父亲王子颜就死掉了,由祖父王难得抚养。

唐代宗宝应二年,王难得死于军旅,十三岁的王氏因祖父有功于社稷,被遴选为代宗才人。

这是什么家庭关系?代宗是宪宗的曾祖父,名义上的曾祖母咋成了曾孙的母亲?原因在于代宗太老,而王氏则太小,这种夫妻没法做。

于是乎,代宗就把王氏赐给了皇长孙李诵,就是后来的短命皇帝唐顺宗,初为孺人,生下唐宪宗李纯。

如此混乱的家庭关系,在有唐一代不算新鲜事,唐顺宗自己就曾把一个儿子交给父亲德宗为养子,和血缘上的儿子做了“兄弟”,也就是说,唐宪宗有个同父的弟弟在名义上是自己的“叔叔”。

王氏因为生下李纯,德宗李适即位时,立李诵为太子,王氏被封为生活常识分享。

寒江雪赏析

寒江雪赏析

寒江雪赏析《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于永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寒江雪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雪朝代:唐代作者:柳宗元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赏析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从枢密使到枢密院--唐代枢密使演进轨迹的再考察

从枢密使到枢密院--唐代枢密使演进轨迹的再考察

从枢密使到枢密院--唐代枢密使演进轨迹的再考察黄楼【摘要】枢密使是唐代极为重要的宦官使职。

关于唐代枢密使始置年代、有无从使到院的发展过程等问题,学界分歧较大。

通过对枢密使的演进轨迹的考察可知,唐代枢密使始置于代宗时期,最初不置司局,设施简陋,宪宗时期始置枢密院,但是仍为一使,至穆宗时期始设立两使,分上下两院,并最终发展出与翰林学士院并立的一套文书系统。

唐代枢密使的权势上升过程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卑品官升为宰相的轨迹并无二致。

%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eunuch post in Tang Dynasty ,the original date of setup and the developmental phases of privy councilor aroused great academic divergence .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traj‐ectory showed that the privy councilor was set up initially with poor facilities and without any divisions in Daizong‐era of Tang Dynasty .Privy Council was set up in Xianzong‐era and remained only one branch until Muzong‐era when two branches were set up with upper and lower councils ,and eventually developed into a parallel civil system with theIm perial Academy .The power trajectory of the privy councilor in Tang Dy‐nasty was similar to those who were promoted from the humble eunuchs to prime ministers in any other dynasties of Chinese history .【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7页(P39-45)【关键词】唐代;枢密使;枢密院【作者】黄楼【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新疆吐鲁番 8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唐代枢密使与神策两军中尉并称“四贵”,权牟宰相,是中晚唐时期极为重要的宦官使职。

中国古代保密故事四例

中国古代保密故事四例

专业的公文在线写作平台
中国古代保密故事四例
历朝历代,围绕秘书工作的保密与泄密发生了许多令人深省的故事:秘书们或谨慎行事,防患未然;或身居高位,自觉自省;或里应外合,朋比为奸;或有名无实,请人代劳。

时至今日,这些耐人寻味的故事折射出来的道理仍值得广大秘书工作者认真思考。

不言温室之树
孔光是汉成帝时期的名臣,自幼秉承家风,饱读诗书,年未二十,即步入仕途。

汉成帝即位后,孔光因才能卓越,被任命为尚书(西汉时期在宫中主管文书的官员)。

短短几年,孔光将前代政事及汉代法规烂熟于心,备受皇帝信任。

后来,孔光领尚书事,成为尚书机构的领导。

上任以来,孔光工作兢兢业业,小心谨慎,遵守国家法度,不坏前代成规。

在这种为官原则指导下,孔光在领尚书任上一干就是十余年,这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

当时,领尚书事又被称为“典枢机”,意为掌管机密。

该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即是保密,孔光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

孔光有销毁发言草稿的习惯,凡涉及与皇帝之间对话内容的草稿事后一律销毁,以防机密外泄。

同时,如果孔光推荐某人做官,也不会让其知道是自己推荐的,以防结党营私。

孔光每每回到家中,对自己的家人闭口不提朝中政事。

家人们没去过皇宫,为了长长见识,便向孔光提了一个并不过分的问题:长乐宫温室殿前种的是什么树啊?孔光听罢,先是沉默不语,继而环顾左右而言他,完全答非所问。

家人们也想不到,孔光的保密意识竟然强烈到这种地步。

严守朝廷机密,是历代统治者对身边秘书人员一个最基本的。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诗名《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浩初上人”: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

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

这个"龙安海禅师"事实是住在“龙安山”的”海禅师”:(湘潭“仙女山”原名“龙安山”,唐代陕西高僧“海禅师”来此结茅而居,随即,善男信女便动手盖了一座寺院,取名“龙安寺”。

)“京华”:京城。

如此,诗名就是:柳宗元与“浩初上人”一同看山,写下这首诗寄给在京城的亲朋故友。

作为柳宗元诗歌系列赏析的第一首诗,我们还是列一个柳宗元人生的时间表,在本文的后面。

对照柳宗元的时间表,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柳宗元创作于815~819年间,创作于柳州。

之前,韩愈因为“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到“永州”十年。

本以为回京后能够有所安顿,不想却被贬到更加偏远的“柳州”。

柳宗元恐怕此时真的是觉得自己这辈子就废了。

等到819年宪宗大赦,他却已经病得差不多了,病死了。

所以这首诗就是柳宗元在柳州的绝唱之一了,所以写得如此感人,来看原诗:“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字词典故“铓mang2”:刀剑的尖端,锋刃。

赏析柳宗元说,这里是海之畔的尖山啊,就好似刀剑的锋尖,秋天来了,眼前处处都是这样的剑铓在割着我的愁肠!柳州的山形和桂林是一样的,事实整个广西,甚至到境外越南的下龙湾都是这样的山形。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么美的山景到了柳宗元的眼中,却成了一把把割他愁肠的尖刀,真可谓伤心欲绝啊!“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字词典故“若为”:怎样。

“化身”:(佛之三身或四身之一。

指佛菩萨为了教化救济众生而变化示现各种形相之身。

)“千亿”:极言其多。

赏析柳宗元说,怎样才能够将身子化成千亿个,那我一定会将之散上那些山峰的上头去望故乡。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

唐代宦官管理制度述论

唐代宦官管理制度述论

唐代宦官管理制度述论作者:杜文玉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7年第03期摘要:唐代宦官管理机构前后变化颇大。

唐前期主要由内侍省进行管理,唐后期分别由枢密院与宣徽院进行管理,内侍省仅负责对宫廷内部事务及杂役的管理。

南衙诸司只是针对宦官的勋爵、品阶、荫补、俸禄等方面进行协调,并不过问宦官的选用、升迁、差遣、奖惩等事,一切均以皇帝的制敕为准。

关键词:宦官阶层;内侍省;枢密院;宣徽院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宋时期职官管理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2BZS032)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7)03-0086-08中外学术界对唐代宦官专权以及内诸司使制度的研究较多,但是对有关唐代宦官管理制度的研究却极少,即使对枢密院、宣徽院有所研究,也很少从宦官管理制度的角度切入。

遂使有些相关问题至今说不清楚,而这些问题又比较重要,有必要将其一一论述清楚。

一、内侍省的管理职能唐朝前期的职官制度实行的是分块管理的体制,即朝官归宰相管理,宦官归内侍省(或内坊)管理,宫人归宫官系统管理,即所谓六尚二十四司。

这三个系统互不统属,平行发展。

即使针对它们的监察体制也不相同,朝廷文武官员由御史台监察,宦官阶层由内寺伯负责,宫官则由宫正负责,御史台不能干预内寺伯、宫正的工作,甚至连工作指导关系都不存在。

《后汉书·宦者传》载:“《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

’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故《周礼》置官,亦备其数。

”古人认为宦官的设置取于天象,“后世因之,才任稍广”。

①因此宦官的出现与设置,自古以来就与朝官不属于同一系统,在管理上也有异于朝官。

唐内侍省在设置之初,唐太宗出于对历史经验的借鉴,防止出现宦官专权,故不为其置三品官,内侍仅为从四品上的官阶,有意使内侍省的地位低于三省六部、九寺等南衙机构,“但在閤门守御,黄衣廪食而已”。

②在这一时期由于宦官并不出宫充使,与南衙其他机构没有多少事務往来,双方长期相安无事,内侍省所属人员自然由其内部管理,也很少见士大夫们对宦官提出指责。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46集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46集

第46集中晚唐困局主要内容:讲述唐朝中晚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政权,以至最终唐朝灭亡的历程。

背景公元763年,长达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得以平息,遭受重创的唐王朝开始了新一轮重整山河之路,然而往日繁华已逝,统一局面不再,盛唐气象成为消逝的风景,此后的唐王朝在长达一个半世纪中努力重建,试图恢复盛世的辉煌,也一度让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是它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灭亡。

藩镇割据公元756年,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离长安,同年,其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

公元762年四月,玄宗、肃宗先后去世,新即位的唐代宗为了迅速结束叛乱不得已对安史降将采取妥协政策,对幽州、魏博、成德、相卫四个藩镇予以安慰,相卫镇后被魏博镇所并,四镇成为三镇,由于这三镇均在黄河以北,因此通常称为河朔三镇。

三镇名义上服从朝廷,实际上却各自拥兵、自署官吏、截留赋税,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政治势力。

同时一些参与平叛的唐将也纷纷邀功行赏,有的升为节度使,这样唐朝节度使的设置由边镇扩及内地,形成越来越严重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不仅不听朝廷招呼,而且联合对抗朝廷,藩镇彼此之间则由于利益之争而相互火并,使得唐朝政治更加动荡,这种形式正是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面临的最大困局——藩镇割据。

对于任何一个志在恢复大唐帝国荣耀的皇帝来说,藩镇割据的局面都是不可接受的,中晚唐一百多年一直贯穿着中央政府和地方藩镇之间你死我活的较量,规模最大的是德宗和宪宗对藩镇势力的两次用兵。

公元779年,德宗即位,德宗一改其父代宗纵容藩镇的政策,不惜使用武力讨伐不臣藩镇,但苦于财力不逮,因而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德宗在全国推行两税法,以取代早就徒具空文的租庸调法,两税法原则是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改变了之前中国历代赋税制度中以人丁征税的制度,从此以后按财力大小分配赋税负担,就成为唐以后历代税制的一个基本原则。

两税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用钱来征收赋税,用货币来运转整个国家,靠税茶、税酒、税商等积累了很多财富,因为德宗需要更多的钱来支持他的平叛。

雅安中学高二历史6月月考期中试题含解析

雅安中学高二历史6月月考期中试题含解析
11。西汉初期,不定期的派遣御史分行各郡,监察地方官政绩。汉武帝时划分天下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依皇帝制订的《六条问事》监察辖区内豪强、官吏及其子弟。汉宣帝时派使臣“循行天下,存问鳏寡,览观风俗,察吏得失”.这反映了西汉时期
①监察方式 不断丰富、完善②刺史的设立不利于中央集权
③政府扩大了地方的信息来源④政府重视对地方的监察工作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置十三部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因此②错误,ABC排除;从汉初不定期的派遣御史分行各郡到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刺史可知西汉时期的监察方式不断完善,①正确;材料“依皇帝制订的《六条问事》监察辖区内豪强、官吏及其子弟”体现的是汉朝通过刺史制度扩大了皇帝对地方了解的信息来源,③正确;通过西汉政府对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置,可知政府重视对地方的监察,④正确,因此D正确。故选D。
7.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 )
分布地区
贡绢州数
该路州数
贡绢州所占比例
华北地区
49
68
72。1%(占全国总州数21%)
四川地区
21
62
33.9%
江南地区
24
93
15。8%(占全国总州数10%)
A. 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B。 华北地区 丝织业最为发达
C。 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D。 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A. 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成效不大B。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
C。 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D。 汉中后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答案】D

唐宋八大家之宗师列传柳宗元观后感600字

唐宋八大家之宗师列传柳宗元观后感600字

唐宋八大家之宗师列传柳宗元观后感600字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

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

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

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

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

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

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

古文大致为五类。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

笔锋犀利,论证精确。

《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

《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

《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

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

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

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

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

先前,霍光生活奢侈,茂陵徐福说:“霍氏一定会灭亡。

(因为)奢侈就会不谦逊,不谦逊就一定轻慢位尊的人。

轻慢尊上,是违背道理的。

地位在人家之上,人家就会妒忌。

霍氏掌握政权已经很久了,妒忌他的人太多了。

天下的人妒忌他,却又背道而行,不灭亡还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上疏向皇上进言,说:“霍氏安泰兴旺,陛下您要是怜惜厚待他,就应该不时加以抑制,不使他(生变)导致灭亡。

”三次上书,总是回报所陈述之事已经知道。

后来霍氏(获罪)被诛杀,那些告发霍氏的都封赏。

有人就为徐生(感到不平)向皇上上书,说:“我听说有客人拜访主人,看到他的烟囱笔直,旁边放着干柴。

客人就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曲的,远离那些干柴,否则会有火灾。

主人笑笑着不回答。

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都来救火,幸亏把火扑灭了。

于是就杀牛设宴,答谢邻居们。

烧焦烫伤的就坐在上边,其他的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座,却不邀请那建议把烟囱改曲的人。

人家就对主人说:‘你如果听那客人的话,不用花费牛肉酒食,终究没有火灾。

现在论功宴请宾客,那建议把烟囱改曲,远离干柴的人没有功劳,为救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却成为座上宾吗?’主人才醒悟了,邀请了那客人。

现在茂陵的徐福屡次上书,说霍氏会有变故,应该及早防止杜绝。

如果原先徐福说的能得到实行,那么国家就没有分裂土地、赏官赐爵的花费,臣民没有叛逆作乱的败迹。

事情已经过去了,徐福却独独没有蒙受功劳,希望陛下能够明察,尊崇那些迁徙柴火弯曲烟筒(有先见之明、防范于未然)的建议,让这样的人地位在烤焦了头发烧伤了额头(只会效死力的人)之上。

”皇上就赐给徐福十匹帛,后来让他做了官。

宣帝刚被立为皇上时,到高庙祭祀,大将军霍光以骖乘的身份跟从,皇上心理害怕他,像背上长了芒刺一样。

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光任了骖乘,天子才能从容地面对,感觉安全在身旁。

一直到光死去。

而他一族之人竟然全部被杀。

因此民间流传说:“威严震主的人不能活。

霍氏的祸,是从骖乘开始的。

” 文中成语:曲突徙薪【解释】曲:弯;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

小石潭记背后的恐怖故事 小石潭记的恐怖真相

小石潭记背后的恐怖故事 小石潭记的恐怖真相

小石潭记背后的恐怖故事小石潭记的恐怖真相人生三重境界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总结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其中列举的三句词,从表面看,写的都是婉约情事,但王国维借词引申,却有了另一番哲思韵味。

在中国文学史上,另有三篇名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都是脍炙人口之作,都是作者在被贬失意的人生旅途中写就,相似的境遇下,三人呈现出的状态,恰好符合了王国维所说的三重人生境界。

本文我们就来一一聊过。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之《小石潭记》:柳宗元的迷茫“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词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一夜西风,树叶零落,萧索之景,衬托出人的孤独心境。

接着出人意料地,作者又展现出一种阔远之境:登高远眺,前路苍茫,一个孤单怅惘的背影,跃然于读者脑中。

此一境界,是人生迷茫,不知前路几何。

刚踏入社会时,我们都梦想做一番大事业,但却找不到的方向,或者在人生的某个低谷阶段,看不到未来的出路。

就像被贬永州的柳宗元。

柳宗元,我们之所以记住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因为他的《捕蛇者说》、《黔之驴》、《永州八记》。

正因如此,我们会恍惚以为,他就是个唐代的文人。

其实这些文章,不过是他失意人生中的副产品。

作为出身河东柳氏的世家官宦子弟,柳宗元从小就是个成绩优秀、理想高远的“三好学生”。

写诗写文,不过是他茶余饭后的甜点,他的理想是匡扶社稷,回到那个让人怀恋的大唐盛世。

我们都知道,唐朝以“安史之乱”为界,被拦腰分成了两截。

前半段,大唐是一个辉煌的世界性帝国,开放、繁盛、万国来朝;后半段,大唐内被宦官架空,外被藩镇倾轧,苦苦挣扎在泥潭之中。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分层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分层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4. [2023江苏泰州期末]“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唐代科举考试进士科还允许“公荐”
和“通榜”,即人们可以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这说明唐朝科举制( A )
A.可能存在不公平情况
B.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C.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
D.考试科目明显增多
【解析】根据“唐代科举考试进士科还允许‘公荐’和‘通榜’,即人们可以向主考官推荐
——摘编自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并分析唐初实行这一 制度的意图。 [答案] 职责: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 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 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工作效率;巩固唐王朝的统治。 (2)根据材料,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 [答案] 调整:多任用低品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职权;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 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 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
13. [2023江苏苏州期中]《容斋随笔·四笔》之《韩文公荐士》载:“唐世科举之柄,颛
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
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这反映了
唐朝科举制( B )
A.有利于促进社会合理流动
B.不够成熟完善的时代特征
——《新唐书》
材料二 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 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他们。安史之乱后,“军国 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 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 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怒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 “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柳宗元的藏头诗江雪赏析和翻译

柳宗元的藏头诗江雪赏析和翻译

柳宗元的藏头诗江雪赏析和翻译(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柳宗元的藏头诗江雪赏析和翻译藏头诗,又名”藏头格”,是诗歌中,一种特殊形式的诗体,它以每句诗的头一个字,嵌入诗人想要表达内容中的一个字,是谓藏头诗。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之二十二——蝜蝂传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之二十二——蝜蝂传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蝜蝂传》) 蝜蝂,是喜欢背东西的一种小虫。 2.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完了力气仍不停止,以致跌 倒摔死在地上。 3.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断绝,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 位,使自己的俸禄优厚
①蝜蝂[fùbǎn]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立即,就) 持取,卬(同“昂”,仰,抬头)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 (非常困倦疲累。困,疲乏。剧,很,非常 )不止也。其背甚 涩(不光滑),物积因(因而)不散,卒(最后,最终)踬仆 [zhìpū](跌倒,此指被东西压倒)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 (除去,拿掉)其负。苟(只要,如果)能行,又持取如故 (原来)。又好上高,极(用尽)其力不已(停止),至坠地死。
(3)蝜蝂身处危急之时,“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 又持取如故”;而人类中的嗜取者亦如此,因贪得无厌而生活 遭逢变数,但只要有峰回路转的机会,使自身免于困顿之境时, 却又“持取如故”。 (4)蝜蝂“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而死”,无止境的 贪念使其最终步上绝路;而人类中的嗜取者“日思高其位,大 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和蝜蝂同样自取灭亡,实 在是既可怜又可悲。 文中末尾提到,贪得无厌的人,“虽其 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人一向以“万物 之灵”自居,而柳宗元却认为嗜取者的智慧只不过像小虫一样 罢了,可谓极尽讽刺。
②今世之嗜(贪,喜好)取者,遇货( 泛指财物)不避,以
厚( 使…丰厚,增)加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
怠( 通“殆”,松)懈而踬( 跌倒,指垮台失)败也,黜弃 (罢官)之,迁徙(贬斥放逐,流放)之,亦以(通“已”,已经) 病(疲惫)矣。苟能起,又不艾(止息,停息,悔改)。日思高 (使…高 )其位,大(使…丰厚)其禄,而贪取滋(更加)甚, 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以前因贪财而死的人),不知戒 (吸取教训)。虽其形魁(壮伟)然大者也,其名人(被叫做人) 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关于柳宗元的生平经历

关于柳宗元的生平经历

关于柳宗元的生平经历柳宗元,唐朝文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之二。

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自成一路。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家世祖籍柳宗元祖籍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着姓”,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

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官居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

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

柳宗元没有亲兄弟,只有两个妹妹。

关于柳宗元的生平经历:秉承家学773年,柳宗元生出生于京城长安。

幼时的他生活在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

四岁时,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

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

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

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

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柳镇到江西做官。

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

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父亲柳镇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

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于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少年成才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

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

不久,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去世,柳宗元在家守丧。

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

798年,26岁的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

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正六品)。

803年十月,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

《小石潭记》 教案

《小石潭记》 教案

《小石潭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诵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背诵文章。

能力目标: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情感,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情感目标: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中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寄情于景的写法和作者由“乐”而“凄”的感情变化。

柳宗元被贬永州①柳宗元在自己二十一岁的时候去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因为他优秀的成绩,一举获得了进士,让他成功入朝为官。

可惜在他做官没多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只能辞去官职,回到家乡看自己的父亲。

三年后,柳宗元再一次回到了朝廷当官,可惜那时候的朝廷已经极度的腐败,在皇宫当中掌权的都被一众宦官控制。

柳宗元和王叔文等大臣有相同的政见,他们都认为只有进行改革,才能让现在的朝廷重新活过来,于是他们等人就开始准备改革运动。

②柳宗元和王叔文等一些大臣,为了这一次的改革,准备了大量的研究来进行这一次计划。

柳宗元后来留下来的一些叙事散文表述的就是当时老百姓们的心情,反映的就是当时老百姓们渴望他们早日进行革新的迫切希望。

在朝的皇帝唐顺宗也是意识到了如今的朝廷问题,很顺利地就听从了王叔文和柳宗元他们提出来的一些建议,自此改革从朝廷内部开始再到百姓群众,进行了全方面的革新。

但是好景不长,在公元805年,刘光琦等一众人拥护李纯上位为太子,唐顺宗也因此被挤了下来。

李纯登基以后,对这一些改革人士予以狠狠打击,这一群大臣都受到了程度不一的伤害,改革因此以失败告终。

③后来柳宗元就被贬到了当时非常偏远的永州,在那个地方任职为司马,虽然有官,却是一点职权都没有。

柳宗元感叹这朝政的黑暗,心中的不甘和无奈都想大声喊出来,可惜不行。

于是他借着他的文字,写下了一篇篇的创作,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不满以及对朝廷的丑陋行为事物讽刺。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作业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据下表可知()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2.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

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3.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

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经济特权4.历史学者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评价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中正之弊,果如何乎?论者皆曰:‘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

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

’”这一评价说明九品中正制()A.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B.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C.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D.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5.据东汉《曹全碑》记载,曹氏家族从曹敏至曹全历五代,几乎全以孝廉入仕,从县令起步,逐步高升;曹氏族人“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叶.分布,所在为雄"。

这一现象反映出A.地方势力膨胀动摇中央集权B.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主要依据C.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遭破坏D.察举制度在实施中弊端显现6.汉代的许清、许劭为当时著名贤士,他们开办讲坛,每月初一命题清议,评论乡党,褒贬时政。

评后验证,众皆信服,凡得好评之人,无不声名大噪,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

唐朝宦官掌权年表

唐朝宦官掌权年表

唐朝宦官掌权年表李辅国(756-762)程元振(762-763)鱼朝恩(763-770)左军中尉(796年置)右军中尉(796年置)窦文场(796-804)霍仙鸣(796-798)杨志廉(804-804)第五守亮(798-803)俱文珍(805-806)孙荣义(803-806)吐突承璀(806-810)薛盈珍(806-807)俱文珍(810-812)第五国珍(807-811)彭献忠(812-817)刘光琦(811-812)吐突承璀(817-820)梁守谦(818-826)马进潭(820-822)魏弘简(826-827)马存亮(822-824)王守澄(827-835)刘洪规(824-826)鱼宏志(835-843)魏从简(826-833)西门季玄(843-847)韦元素(833-835)吐突士晔(847-852)仇士良(835-843)王元宥(852-855)杨钦义(849-852)王茂玄(855-862)宋叔康(852-853)吐突士晔(862-867)刘行深(853-857)西门季玄(867-873)王宗实(857-862)韩文约(873-875)杨玄价(862-866)田令孜(875-877)刘中礼(866-873)西门匡范(877-879)刘行深(873-877)杨玄寔(879-883)田令孜(877-888)西门思恭(883-886)杨复恭(888-891)杨复恭(886-888)刘景宣(891-895)西门重遂(888-891)刘季述(895-901)骆全瓘(891-895)韩全海(901-903)王仲先(895-901)第五可范(903-904)张彦弘(901-903)仇承坦(903-904)。

唐代的二王八司马

唐代的二王八司马
唐代的二王八司马
革新派官僚士大夫
●二王八司马指的是唐顺宗年间推行一系列善政的一批革新派官僚 士大夫,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其中的“二王”指王叔 文、王伾,“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 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
主要人物
● 王叔文,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善棋;王伾,杭州人,善书法。唐德宗李适时,二王以其 所擅侍候太子李诵。李诵常与东宫的侍读们谈论时事,独有王叔文的见解得到赏识。经过多年的 接触,李诵对王叔文深为信任。当时一批有才能的士大夫如陆质(原名淳)﹑吕温﹑李景俭﹑李 谅﹑李位等及上述十人,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领袖,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集团。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病死。李诵继位,死后庙号顺宗。在顺宗的支持下,王叔文集 团掌权,以韦执谊为宰相,颁布一系列明赏罚、停苛征、除弊害的政令,史称“市里欢呼”, “人情大悦”。为了统一事权,革除弊政,王叔文集团特别注意掌握财权和从宦官手中夺取兵权, 乃以与刘禹锡有联系的宰相杜佑兼度支使及诸道盐铁转运使,王叔文为副使,韩晔﹑陈谏﹑刘禹 锡﹑凌准判案,李谅为巡官,程异为扬子院留后。又以与凌准有联系的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 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马,李位为推官,以便夺取宦官掌握的京西诸镇神策军 兵权。因遭到宦官集团的强烈抵制,夺兵权计划未能实现。
● 六、不善于妥协。对立双方都陷入了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的斗争哲学之中,不能自拔。王叔文憾。
● 据史学家漆侠考证,“二王八司马”实际执政只有146天。这146天,电光石火,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启示和 教训,成为绵延千年的一个沉痛话题。
● 不久,唐顺宗中风,经过治疗后哑了,失去执政能力。而王叔文因为母亲死了,按例要告假回家 守丧,王伾也突然患了中风,革新派失去了中坚力量。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和剑南西川(今四川 成都)节度使韦皋、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使裴钧、河东(今山西太原南)节度使严绶串通起来反对 王叔文集团,策动神策军将官拒绝范希朝接权,又暗中策划宫廷政变;宦官俱文珍等遂和外藩剑 南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人联合反对改革派。并乘机纷纷上表,胁迫 顺宗禅位。先于三月迫使顺宗立李淳为太子,顺宗久病失语,又遭宦官与藩镇激烈反抗,八月被 迫禅位,并改元“永贞”。第二年的正月,顺宗李诵便因病去世了。唐顺宗在位仅8个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