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板块及其边界

合集下载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8)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8)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8)胡经国二、岩石圈、软流圈与板块边界㈠、岩石圈与软流圈1、岩石圈与软流圈概述1926年,地质学家古登堡提出,在地下100千米、200千米深处存在较软低速层。

20世纪50、60年代,证实地幔低速层的存在。

在地幔低速层,高频横波强烈衰减,表明这里物质较热、较轻、较软,具有一定的塑性,这就是所谓的软流圈或软流圈的上部。

软流圈以上的地球表层,称为岩石圈。

在地球内部,温度、压力随深度增大而增高。

在地球上层温度增高快,在一个合适的深度,形成了塑性的软流圈。

再往下,压力的增高效应超过了温度的增高效应,以下的地幔重新变得十分刚硬。

地震横波能通过地幔。

软流圈也是固体。

在长时间(数万年、数十万年或更长)压力作用下,软流圈物质可以发生缓慢蠕动,表现出某种流体状态。

2、岩石圈⑴、岩石圈的范围岩石圈包括刚性地壳和由橄榄岩组成的部分上地幔。

莫霍面仅仅是地壳与地幔的化学成分的界面,它位于岩石圈内。

⑵、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的差异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的物理性质和厚度存在差异。

①、厚度差异及其原因大陆岩石圈厚度大,约为150~180公里左右,在古老地盾之下可厚达200公里。

大洋岩石圈厚度一般为60~80公里。

在大洋中脊下面,由于软流圈物质上升,因而其洋底岩石圈厚度不过数公里。

大洋岩石圈的厚度通常随地壳年龄增大而增大。

岩石圈厚度与地温梯度有关。

高热流地区岩石圈厚度小;低热流地区岩石圈厚度大。

在高热流的洋中脊轴部,热的软流圈物质向上涌升,形成低密度的“异常地幔”。

灸热的局部熔融的异常地幔一直上升到地壳底部。

洋中脊轴部岩石圈厚度不到10公里。

自洋中脊向两侧,热流值逐渐降低,岩石圈厚度随之增大。

大洋岩石圈平均厚度为50~60公里。

最老洋底的岩石圈厚度接近100公里。

②、对流的地幔推动岩石圈底部地幔对流发生在软流圈中。

对流的地幔推动岩石圈底部而不是地壳底部。

3、软流圈⑴、软流圈及其特性地球内部存在着一个可塑的、缓慢流动的软流圈。

板块间的边界名词解释

板块间的边界名词解释

板块间的边界名词解释在地理学中,板块是指地球上相对稳定的大块岩石,板块间的边界是指不同板块之间的分界线。

板块间边界常常被认为是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形成的主要地点。

下面将对几种常见的板块间边界进行名词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质现象。

1. 转换边界转换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形态,其中两个板块沿着相互滑动的方向或方式移动。

由于两个板块并没有相对移动方向的不同,转换边界并不会造成地震和火山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转换边界是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这是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的边界。

2. 隆升边界隆升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形态,其中两个板块相互移动并使地壳上升。

隆升边界通常伴随着火山活动和地震频发。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形成,该山脉是由于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隆升边界形成的。

3. 俯冲边界俯冲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形态,其中一个板块相对沉入地幔,而另一个板块相对上升。

俯冲边界常常伴随着火山活动和强烈地震,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地质边界之一。

例如,太平洋火山带是一个由多个俯冲边界组成的区域,沿着它形成了许多火山和海沟。

4. 隐沉边界隐沉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形态,其中一个板块下沉到地幔中,但没有产生明显的冲突和碰撞。

隐沉边界通常没有显著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一个著名的隐沉边界是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该边界被称为地中海隐沉带。

5. 平移边界平移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形态,其中两个板块在相互滑动的方向上平移。

平移边界常常伴随着地震,是地球上造成重大破坏的主要地震带之一。

加州的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是一个著名的平移边界。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板块间边界及其名词解释。

通过理解这些边界形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地质现象,并为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提供重要参考。

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们一直在不断研究这些边界,并努力寻找更多关于板块间边界的信息,以加深我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表基本面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表基本面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基本面貌一、知识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基本面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2.板块边界与地貌(1)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等)、海岭(即大洋中脊、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2)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如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二、例题分析某同学利用铝盒、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实验模拟的现象与下列海洋和边界组合正确的是A. 地中海生长边界B. 红海生长边界C. 印度洋消亡边界D. 大西洋消亡边界2. 下列地理事物可能产生这种板块运动交界处的是A. 渭河谷地B. 海沟C. 青藏高原D. 海岭【答案】1. B 2. D【解析】1.读材料分析可知,实验中蜡烛加热区的水受热会上升,顺着流动的水体,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由此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为张裂作用,板块边界为生长边界。

地中海为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A错误;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B正确;印度洋、大西洋都位于生长边界,CD错误。

故答案选B项。

2.渭河谷地主要是由于地壳断裂下陷,后经流水沉积作用而成,A错误;海沟位于陆地板块与海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错误;青藏高原位于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C错误;海岭位于海洋的生长边界,D正确。

地球的地震和板块边界

地球的地震和板块边界

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突然地壳运动,通常伴随着地面的震动和释放的能量。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过程,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地震的原因主要与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有关。

地球的外部被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以不断移动和相互碰撞的方式运动着。

当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受到阻碍时,由于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能量会积聚到一定程度,最终导致地壳的破裂和能量的释放,形成地震现象。

地震还可以由其他因素引起,例如火山活动、岩石的变形和断裂、地下水的注入和抽取等。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和岩浆运动引起的地震现象,其能量释放与岩浆的运动和地壳的变形有关。

岩石的变形和断裂也可以导致地震,当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应力的作用超过其强度时,岩石会发生破裂和位移,产生震动。

地下水的注入和抽取也可以改变地壳的应力分布,从而引发地震。

总之,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过程,其原因主要与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有关。

除了板块运动外,火山活动、岩石的变形和断裂、地下水的注入和抽取等因素也可以引发地震。

对地震的深入研究和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和预测地震的可能性,进而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板块边界的分类和特征:板块边界是指地球表面上相邻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它们是地球板块运动的主要界限。

板块边界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和运动方式进行分类,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海底扩张边界。

1.构造边界:•构造边界也被称为边缘型边界或碰撞型边界。

•在构造边界上,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或下沉。

•构造边界的特征是地壳的抬升、折叠、山脉的形成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频繁发生。

•著名的构造边界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区域和太平洋火环地带。

2.转换边界:•转换边界也被称为剪切型边界或滑移型边界。

•在转换边界上,两个板块相互平行滑动,没有相对的垂直运动。

•转换边界的特征是地壳的水平位移、剪切应力和频繁的地震活动。

•著名的转换边界包括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和北安德烈斯断裂带。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

台湾岛 马里亚纳海沟
( 运

动 方

向 不

同 )

使地表隆起抬升 使地表发生断裂
裂谷和海洋
①大陆板块张裂——裂谷、海洋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②大洋板块张裂——海岭
用来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
地球上大部分地震和火山发生和分布于板块交界处。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本堂课主要内容
1
板块构造学说
2
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
一.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 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
1: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 2: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中 3:板块内部 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壳活跃
A
E
D B
C
F
红色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绿色的消亡边界:板块挤压
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洋 块
( 运

动 方

向 不

同 )

使地表隆起抬升
高山
板块1
板块2
①板块挤压——陆与陆相撞:山脉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②板块挤压——陆与洋相撞:山脉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 块
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 块
③板块挤压——洋与陆相撞:岛屿海沟体系
阿留申群岛 千岛群岛
日本群岛
琉球群岛
菲律宾群岛

世界上有哪些地质板块?

世界上有哪些地质板块?

世界上有哪些地质板块?一、欧亚板块欧亚板块是地球上最大的板块之一,其西部边界与非洲板块相邻,南部与印度板块接壤,东南部与菲律宾海板块相连,东部与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相接。

欧亚板块包括大陆和部分海域,涵盖着世界上许多国家,如中国、俄罗斯、印度、蒙古等。

该板块地质活动频繁,包括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

1. 地震活动欧亚板块地震频繁,尤其是靠近板块交界处的地区。

其中,地中海地震带是该板块活动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

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相互挤压,导致了山脉的形成和地震的发生。

2. 火山活动欧亚板块上也存在一些活跃的火山,如意大利的埃特纳火山、印度尼西亚的克拉孟火山等。

火山的喷发不仅造成了人类生活的困扰,同时也为土地带来了肥沃的火山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是地球上最大的板块,几乎囊括了整个太平洋地区。

其西侧与美洲板块接壤,东侧与澳大利亚板块相接。

太平洋板块是一个典型的构造边缘,沿着板块边界形成了众多的火山和海沟。

1. 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板块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地震带,称为环太平洋地震带。

在这个地震带上,经常发生强烈的地震,甚至会引发海啸。

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地震活动往往与板块的俯冲和断裂有关。

2. 环太平洋火山带太平洋板块还是一个火山带,沿着板块边界分布着许多活跃的火山,如日本的富士山、菲律宾的马尼拉火山等。

这些火山通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俯冲所致。

三、北美板块北美板块位于北美洲地区,包括了北美洲的大陆和部分海域。

该板块南部与南美洲板块接壤,北部与欧亚板块相邻。

北美板块地质活动相对较弱,但仍然会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1. 地壳抬升北美板块有一些区域性的地壳抬升现象,包括落基山脉和北美高原。

这些地形的形成和北美板块与其他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2. 美国西部地震带北美板块的一部分位于美国西部地区,这个地区是美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之一。

美国西部地震带从加利福尼亚州延伸到阿拉斯加州,地震频率高,震级较大。

地球岩石圈板块边界及其分类

地球岩石圈板块边界及其分类

地球岩石圈板块边界及其分类胡经国㈡、板块边界1、概述按照板块构造学说,大体上可将板块边界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⑴、分离型边界建设性或分离型边界,又叫做离散型边界、扩张边界(Divergent Boundary):两个相邻板块向互相分离的方向运动,如大西洋著名的大洋中脊(简称洋中脊、中脊)。

⑵、汇聚型边界破坏性或汇聚型(聚合型)边界(Convergent Boundary):当两个板块碰撞在一起时,其中一个板块受到挤压而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隐没带)。

例如,菲律宾海板块隐没到太平洋板块下面,形成全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⑶、转换型边界存留、转换型(剪切型)的边界(Transform Boundary):这种边界相当于转换断层,与分离型边界都是近乎垂直的面,最典型例子为美国加州圣安德烈斯断层。

2、汇聚型边界汇聚型(聚合型)边界,是指两个相互汇聚的板块之间的边界,相当于海沟和活动造山带。

鉴于地球表面积基本不变,因而分离型边界岩石圈的增生必然以某些地方岩石圈的破坏所补偿。

而岩石圈的破坏或压缩就发生在汇聚型边界。

汇聚型边界有两种亚型,即: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

⑴、俯冲边界俯冲边界在地形上表现为海沟,相邻板块相互叠覆;由于大洋板块较之大陆板块往往具有密度大、厚度小、位置低的特点,因而大洋板块一般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

但是,也有大洋板块俯冲于另一大洋板块之下的情况(如沿马里亚纳海沟)。

俯冲边界主要展布于太平洋的周缘,包括岛弧-海沟系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前者有边缘海与大陆相隔;后者海沟直接滨临大陆。

通常,在海沟附近出现浅源地震,向陆侧依次出现中源、深源地震,构成一条倾斜的震源带,称为“贝尼奥夫带”;其倾角变化在15°~90°之间。

贝尼奥夫带标出了板块俯冲的形迹。

贝尼奥夫带具有很高的Q值,接近于岩石圈,从而也证明岩石圈板块是沿贝尼奥夫带向下俯冲的。

在板块俯冲过程中,上覆的大洋沉积物可能随板块潜入地下;有时,部分沉积物被刮落下来,添加于海沟陆侧坡,构成所谓的“增生楔形体”。

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简介

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简介

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简介1. 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许多不同的板块组成。

地球板块构造理论是研究地球上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将对地球板块构造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包括板块构造的定义、板块边界类型、板块运动机制等内容。

2. 板块构造的定义地球板块构造是指地球上由岩石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大块区域,它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和运动。

根据地球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岩石壳被分为若干个大型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移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动和地震、火山等现象的发生。

3. 板块边界类型根据地球板块构造理论,板块边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3.1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发生挤压、拉伸或剪切等构造变形的边界。

在构造边界上,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会导致地震、山脉的形成以及岩浆的喷发等现象。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作用。

3.2 转换边界转换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发生水平滑移的边界。

在转换边界上,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会导致地震和断层的形成。

例如,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就是一个著名的转换边界,它位于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

3.3 扩张边界扩张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发生拉伸和分离的边界。

在扩张边界上,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会导致地壳的裂谷和火山活动。

例如,大西洋中脊就是一个典型的扩张边界,它将北美板块和欧亚板块分隔开来。

4. 板块运动机制地球板块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对流驱动的。

地球内部的热对流是指地幔中的热量不均匀分布,导致了地幔物质的上升和下沉。

这种热对流作用使得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主要有三种机制:推挤、拉伸和剪切。

4.1 推挤推挤是指板块之间发生挤压作用,使得一块板块向另一块板块移动。

这种推挤作用通常发生在构造边界上,例如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推挤,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4.2 拉伸拉伸是指板块之间发生拉伸作用,使得一块板块从另一块板块中间分离出来。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aps for Office插件将这些E_cel记录的地震数据绘制到地图上。

将世界地形图作为底图,把火山和地震的分布图层向上叠加,然后通过火山、地震和不同地形的分布情况绘制出了大致的板块边界,将绘制图和实际图进行叠加对比。

可以看到,其形状走向大致吻合,但一些地方存在差异。

这说明,地震和火山并不一定是在板块边界发生的,板块边界也可能没有地震和火山。

依此思路,他又利用ArcGIS Online上丰富的资源制作了全球古冰川图、古生物分布图、古地质构造图、以及地壳板块轮廓图,为“大陆漂移学说”寻找直接证据,并用时间轴进行播放,直观动态的看到从泛大陆到现在的陆地板块分布变化。

最后他还将自己制作的地图和查到的相关资料制作成地图故事,并通过ArcGIS平台分享给他的老师和同学。

黄海轩最后表示:地理信息被直观地展现在了地图上,其空间特征立刻变得易于观察和分析,让地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5相信提起地震,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

一次次的电影和现实经历告诉我们,要如何选择三角加固地带保护自己,如何尽快跑到宽敞开阔的地方。

记得我写过《我曾那么近地感受地震》,里面详细记述了当时我在长安大学里做毕业设计时遭遇“5·12”大地震的情形。

可是经历了这些事情,好多人还是对地震不太了解。

今天我想说说板块运动的知识。

其实好多上过中学地理课的人都知道,板块运动是一个地质概念,那时候学得浅,还会讲很多关于国家版图的知识。

记得初中时,学校举办国家版图拼图大赛,大家每天就跟把地图印在脑子里一样练习。

后来有人因此选择了上大学学习地理专业,或者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还有人会将地质学和地理学搞混,殊不知,上了大学之后,学科分支更细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光地质学一个专业就要开设二十几门专业课,例如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相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宝玉石鉴定、测量学……但是板块运动和地震是如何引起的,永远是每个学生热衷的学说。

认识一下地球的结构与板块运动

认识一下地球的结构与板块运动

认识一下地球的结构与板块运动知识点:地球的结构与板块运动一、地球的结构1.地壳: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

2.地幔:位于地壳下面,由硅酸盐岩石组成,温度较高。

3.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呈液态。

4.内核:地球最内部的部分,主要由铁和一些镍组成,温度极高。

二、板块运动理论1.板块:地壳被分割成多个大小不等、相互运动的板块。

2.板块运动: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包括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运动。

3.板块运动驱动力:地球内部的热对流。

4.板块边缘类型:a.生长边界:板块间的距离不断扩张,如海洋中脊。

b.消亡边界:板块间的距离缩小,如海沟。

c.transform边界:板块间的运动方向相互交错,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

三、板块运动与地质现象1.地震:板块边缘相互挤压、拉伸或摩擦,导致地壳断裂、岩层错位,从而产生地震。

2.火山:板块边缘的地壳较薄,岩浆上升至地表形成火山。

3.山脉:板块间的挤压作用使地壳抬升,形成山脉。

4.海沟:板块间的俯冲作用,一条板块进入另一条板块下方,形成深海沟。

5.岛屿链:海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下方,形成火山岛屿链。

四、地球板块运动的意义1.重塑地表:板块运动导致地壳的抬升、折叠、断裂等,形成各种地形地貌。

2.环境影响:板块运动影响气候、水文、生物等环境因素。

3.资源形成:板块运动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

4.生命演化:板块运动为生物的迁移、演化提供了条件。

五、板块运动的研究方法1.地质学:通过研究地层、岩浆、构造等,了解板块运动的历史和过程。

2.地球物理学:利用地震波、重力、磁力等地球物理场,探测地壳和地幔的结构。

3.卫星遥感: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地表形变、地形地貌等变化。

4.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质、地形、气候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揭示板块运动的规律。

六、板块运动理论的应用1.地震预测:通过研究板块运动,预测地震危险区域。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胡经国一、基本概念㈠、板块构造说1、概念板块构造学说(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又叫做板块构造理论,简称板块构造说,是指从全球角度研究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形成、结构、运动和演化规律等的一种新兴而重要的大地构造学说。

它是现代地球科学重要理论之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在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和海底地貌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大地构造学说。

它源于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J.T. Wilson,1908-)提出的“板块”(Plate)概念。

1965年,他指出,大洋中脊、转换断层和岛弧-海沟系是三种类型的构造活动带;它们首尾相接、连绵不辍,从一种活动带转换成另一种活动带,形成地壳运动;地壳被这些活动带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板块”。

板块构造说囊括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地球科学概念,为解释全球地质作用提供了颇有成效的格架。

2、发展简史1912年,德国A.L.魏格纳首先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1960至1962年期间,美国H.H.赫斯、R.S.迪茨,在大陆漂移和地幔对流说的基础上创立了海底扩张说。

随后 F.J.瓦因和英国 D.H.马修斯等,通过海底磁异常的研究,对海底扩张说作了进一步论证。

1965年,加拿大J.T.威尔逊提出了转换断层的概念;并且首先指出,连绵不绝的活动带网络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刚性板块。

1967至1968年期间,美国W.J.摩根、D.P.麦肯齐、R.L.帕克与法国X.勒皮雄,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地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说的基本原理。

1968年,美国B.L.艾萨克斯、J.奥利弗和L.R.赛克斯,进一步阐述了地震与板块活动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这一新兴理论称作“新全球构造”。

现今常用的术语“板块构造”术语,是麦肯齐和摩根在1969年提出的。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逐步渗透到地球科学的许多领域。

小学科学中的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小学科学中的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小学科学中的地球的构 造和板块运动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地球的构造 板块运动
01 板块边界类型 04
02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05
03
添加章节标题
地球的构造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壳:地球的最外层, 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是地球表面地貌的主 要形成原因。
地幔:位于地壳之 下,由高温岩石组 成,具有流动性。
转换边界
定义:两个板块沿 垂直于洋中脊的线 相互滑动,导致海 沟的形成或消失
特点:板块相互滑 动时,不会发生大 规模的物质交换或 岩浆活动
实例:日本海沟、 菲律宾海沟等
影响:形成海沟、 岛弧等地质构造, 影响地震、火山等 自然灾害的发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边界
简介: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边界是地球构造的重要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板块运动和 地震等现象。
板块漂移:板块在地球表面 缓慢移动的现象
板块俯冲:一个板块向下俯冲 进入地幔,形成海沟、火山等
现象
板块裂解:板块之间的张力超 过其粘结力,导致板块分裂,
形成新的边界
板块运动的规律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地幔热 对流和地球自转
板块运动的基本形式:水平 运动和垂直运动
板块边界类型:离散边界、 汇聚边界和转换边界
类型: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边界主要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两种类型。俯冲边界是指大洋板块 向下俯冲进入地幔的区域,而碰撞边界则是大陆板块相互碰撞的区域。
特征:在俯冲边界,大洋板块的岩石圈俯冲进入地幔,导致海沟的形成和火山活动的减少。在碰撞 边界,大陆板块相互挤压,导致山脉的形成和地震活动的增加。
影响: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边界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和地貌特征有重要影响。这些边界的存在和变 化可以影响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等自然现象的发生和分布。

地球大陆边缘构造与板块俯冲带(1)

地球大陆边缘构造与板块俯冲带(1)

地球大陆边缘构造与板块俯冲带(1)地球大陆边缘构造与板块俯冲带(1)胡经国第一节活动大陆边缘一、大陆边缘概述㈠、大陆边缘的大地构造特征根据所属构造环境,大陆地壳可以分为两部分:①、大陆边缘地壳;②、大陆内部地壳。

大陆边缘处于陆壳与洋壳的过渡地带,大陆边缘地壳属于过渡性地壳。

大陆边缘是陆源成因和海洋成因沉积物的交汇处。

陆壳的垂直运动和洋壳的水平运动在大陆边缘同时发生。

这里成为内外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的集中地带。

㈡、大陆边缘按构造活动性分类按构造活动性,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活动(俯冲)大陆边缘和被动(张裂)大陆边缘。

1、活动大陆边缘的结构划分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汇聚型大陆边缘)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火山(岛)弧体系以及海沟-岛弧向陆侧的边缘海盆(大陆隆不发育)。

2、被动大陆边缘的结构划分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离散型大陆边缘、拖曳型大陆边缘)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二、环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基本特征活动大陆边缘代表汇聚型板块边界。

它又分为环太平洋型和喜马拉雅型两种类型。

其中,环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具有以下3个基本特征:1、洋侧存在深度达6000米以上的深海沟;洋壳沿着海沟-俯冲带消减,而陆壳则增生加厚。

2、陆侧有强烈的火山活动;紧靠大陆一侧,向深部下插的洋壳板块受热熔融,产生岩浆,导致安山岩质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岛)弧。

3、深部经常有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上的深源地震发生;海沟底部大洋板块沿震源分布面即贝尼奥夫带下插(向下俯冲),因而地震都沿贝尼奥夫带发生。

三、环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分类㈠、按有无边缘海盆地分类按弧后盆地是否进一步拉张破裂并发育成为具有洋壳特征的边缘海盆地,环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可分为以下两种型式:1、发育有边缘海盆地的型式该型式即是发育有边缘海盆地的、组成西太平洋型沟-弧-盆的型式。

2、没有发育边缘海盆地的型式该型式即是没有发育边缘海盆地的、组成东太平洋型沟-弧山链的型式,又叫做安第斯型沟-弧系活动大陆边缘。

板块边界

板块边界

转换断层的提出为证 实板块构造学奠定了重要 的理论基础。岩石圈板块 在地球表面运动的轨迹就 是转换断层,其运动特征 符合欧勒定律。岩石圈板 块运动的转换断层具共同 转动极,证明岩石圈板块 运动具球面刚体转动性质。
灾难的回顾:
团结就是力量

人类 我

资源0901班李晓超主讲 班李晓超主讲 资源
6607天线宝宝 6607天线宝宝2队 天线宝宝2
板块边界
Company
LOGO
探讨问题:
地球上有哪几种板块边界,各有什 地球上有哪几种板块边界, 么特点? 么特点?
Company
LOGO
板块边界
1
地球上存在的板块种类 2 3 4
my content
三种类型的板块边界
三种板块边界定义及特点
带来的灾害及其深思
5
地球板块
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 块
Company
LOGO
三种类型的板块边界
天线1 天线1号 天线2 天线2号 奇 天线3 天线3号 龙 鄙人
离散边界 汇聚边界 转换边界
岩石圈板块之间的接触边界
天线4号甲 天线5号江 天线6号凯
代表
洋中脊 岛弧海沟系 转换断层
典型的代表
释疑:
不同板块之间的 结合部位,表现为持 续活动的火山带和地 震带,是全球地质作 用最板块边缘类型为 活跃的地区。可分为 三种类型:洋中脊代 表的离散边界、俯冲 带代表的汇聚边界和 转换断层代表的转换 边界。一般认为缝合 带代表古板块的汇聚 和碰撞边界。
பைடு நூலகம்

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

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

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表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许多不断运动的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停地移动,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地壳构造板块运动。

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是地球内部热量的释放和地壳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着地球上的地质活动、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

本文将从地球板块的构造、板块运动的类型、板块边界的特征以及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地球板块的构造地球的地壳被分为若干块状的板块,这些板块被称为地球板块。

地球板块主要分为大陆板块和洋板块两种。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洋板块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地球板块的厚度大约在5-100公里之间,它们漂浮在地幔上,可以自由地在地球表面上移动。

地球板块的构造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表面的地质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球内部主要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地幔由硅、镁、铁等元素组成,地壳则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球板块的构造是地球内部热量的释放和地壳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地球板块的运动。

二、板块运动的类型地球板块的运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板块的辐合运动、板块的辐散运动和板块的横向滑移运动。

板块的辐合运动是指两个板块相互靠近,其中一个板块被另一个板块挤压,形成地质构造,如山脉、地震等。

板块的辐散运动是指两个板块相互远离,其中一个板块从另一个板块下沉到地幔中,形成地质构造,如海沟、火山等。

板块的横向滑移运动是指两个板块在水平方向上相互滑动,形成地质构造,如断裂带、地震等。

三、板块边界的特征地球板块的运动主要发生在板块的边界上,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即板块的辐合边界、板块的辐散边界和板块的转换边界。

板块的辐合边界是指两个板块相互靠近,其中一个板块被另一个板块挤压,形成地质构造,如山脉、地震等。

板块的辐散边界是指两个板块相互远离,其中一个板块从另一个板块下沉到地幔中,形成地质构造,如海沟、火山等。

板块的转换边界是指两个板块在水平方向上相互滑动,形成地质构造,如断裂带、地震等。

地球板块运动学说

地球板块运动学说

地球板块运动学说一、地球板块的划分地球的表面被坚硬的岩石所覆盖,这些岩石构成了地球的板块。

地球板块可以根据其地质特征和地理位置进行划分。

根据目前的划分方法,地球板块被分为七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南极洋板块。

二、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

这些边界可以根据其特征分为三类:离散边界、汇聚边界和转换边界。

离散边界是两个板块向两侧分离的边界,常常形成裂谷和山脉;汇聚边界是两个板块向中心聚合的边界,常常形成火山和地震带;转换边界是两个板块沿着一个断裂带相对移动的边界,常常形成地震带和山脉。

三、板块运动地球板块是在不断运动的,这种运动被称为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是地球内部的热能,这种热能通过地幔对流的方式传递出来。

根据目前的估计,地球板块每年移动约10厘米。

这种运动可以解释许多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山脉和裂谷的形成等。

四、地震与火山活动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地球板块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地震是由于地下岩石突然断裂而产生的震动,常常导致地面变形和建筑物倒塌。

火山活动是由于地下岩浆涌出地表而产生的现象,常常形成火山口和火山岩。

这两种现象都是地球板块运动的结果,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向外释放的方式之一。

五、地形与地貌地球板块运动也可以解释许多地形和地貌的形成。

例如,山脉的形成可以归因于板块之间的碰撞或挤压;裂谷的形成可以归因于板块之间的分裂或拉张。

此外,河流的形成也可以归因于板块运动,因为河流切割了地壳,形成了峡谷和河谷。

六、气候与环境地球板块运动也可以影响气候和环境的变化。

例如,离散边界形成的山脉可以阻挡风和水分,从而影响气候和环境。

此外,火山活动也会释放大量的气体和颗粒物,从而影响气候和环境。

这些影响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但它们都是地球板块运动对气候和环境的重要影响之一。

七、资源分布地球板块运动也可以解释许多资源的分布。

例如,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主要分布在古生代沉积盆地中,这些盆地是由地球板块运动形成的。

地球的结构与板块构造

地球的结构与板块构造

地球的结构与板块构造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星球,它拥有独特的结构与板块构造。

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地质变化等。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结构以及板块构造。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分为陆地和海洋两种类型。

其中,陆地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而海洋地壳则由较重的玄武岩组成。

地壳相对较薄,位于地表以下约10-40公里深度。

2. 地幔地幔是地球结构的中间层,位于地壳之下,它约占地球体积的84%。

地幔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包含许多矿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是硅酸盐矿物质。

地幔温度较高,可以发生流动,被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3. 地核地核是地球结构的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是固态的铁和镍。

地核的温度极高,主要由于地球的热量来源于内部。

二、板块构造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地壳变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根据这一理论,地壳被分为许多大块,称为板块,它们类似于拼图一样拼接在一起。

1. 构造板块构造板块的边界可以被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边界、转换边界和消亡边界。

- 边界:两个板块直接相互碰撞形成的边界。

当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时,会产生山脉和地壳变形。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 转换边界:两个板块之间水平运动形成的边界。

当两个板块沿着相互滑动的断层面移动时,可能会发生地震。

旧金山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就是一个著名的转换边界。

- 消亡边界:一个板块在另一个板块下方向内部下沉的边界。

在消亡边界处,一个板块会被大气压力和高温所熔化,然后沉入地幔中。

太平洋海沟就是一个消亡边界的例子。

2.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是地球动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块运动是由地幔对地壳施加的推力与拉力所产生的。

地球上的大陆移动也是由于板块构造的运动。

板块运动可以引起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山脉的形成。

地理板块知识点

地理板块知识点

地理板块知识点
地理板块是指地球上的大型地壳块状结构,主要包括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以下是地理板块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1. 大陆板块:地球上的大陆地壳被分为多个大陆板块,主要包括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和南极板块。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移动,形成了大陆漂移和地震地带。

2. 海洋板块:地球上的海洋地壳也被分为多个海洋板块,主要包括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海洋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也相互移动,形成了海底扩张和海沟等地质现象。

3. 板块运动:地球上的地壳板块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相互移动。

板块运动是地球的一种重要地质现象,与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密切相关。

4. 板块边界:地质板块之间的接触处被称为板块边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或分离的地方,常常伴随着地壳的抬升或沉降,形成了山脉、地震带等地质现象。

转换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滑动的地方,常常伴随着地震。

扩张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分离的地方,常常伴随着海底扩张和火山喷发。

5. 板块漂移理论:板块漂移理论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地块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壳板块的作用下相互移动。

魏格纳提出的最早的大陆漂移理论后来演化为现代的板块构造理
论。

这些是地理板块的一些主要知识点,研究地理板块的科学称为板块构造学,它对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震、火山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地理-地球的结构和板块运动

初中地理-地球的结构和板块运动

初中地理-地球的结构和板块运动地球的结构地球是一个由多个层次组成的行星。

它由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它的厚度在不同的地区有所变化,平均约为30-35公里。

地壳是岩石和土壤的主要构成部分。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大约从35公里到2890公里的深度。

地幔由岩石和熔融物质组成,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

地幔的运动和热量传递对地球的板块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3. 地核:地核位于地幔的中心,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是液态的,而内核是固态的。

地核的高温和高压是地球内部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板块运动地球的外壳被分为几个大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的运动作用下不断漂移。

这种板块运动被称为板块漂移或板块运动。

1. 板块分布:地球上的板块分布不均匀。

主要的板块包括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非洲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等。

2. 板块边界:板块之间存在三种主要的边界类型:构造边界、交错边界和扩张边界。

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碰撞或远离的区域,交错边界是两个板块擦过而不碰撞的区域,扩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产生新地壳的区域。

3. 板块运动的影响:板块运动导致地震、火山爆发和山脉的形成。

当板块碰撞或远离时,会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在一些板块边界上,岩石的融化和释放的气体会导致火山爆发。

板块的碰撞还会导致地壳的抬升和山脉的形成。

结论地球的结构和板块运动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

了解地球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能量来源。

而板块运动则解释了地球上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变化和演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板块及其边界
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层是由为数不多的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块拼合起来的。

板块的块体很厚,既有大陆地壳,也有大洋地壳,只有个别板块没有大陆地壳。

每一个板块都“浮”在地幔的某些粘性层之上,彼此都能独立地运动,并相互挤压、摩擦。

板块运动时,许多动力活动常集中在其周边。

目前一般认为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地幔对流和海底扩张作用。

大陆是板块的一部分,而且同板块一齐运动,正如木头冻结在冰块中的运动一样。

板块之间常以洋中脊、大陆裂谷、岛弧、海沟以及转换断层等地壳构造特征为其边界,
该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板块是运动的。

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分离运动、会合运动和平移运动(剪切运动)。

板块运动的原因各家说法不一,目前归纳起来,大致为:1.大板块边缘的增长和板块的分离是地幔物质上升流引起的。

地幔物质的上升流可能有不同的形状和形式。

它可以是沿延伸很长的裂隙升降的对流,也可以是体积比较大的等轴状地幔底辟(几万和几十万平方公里),或规模较小的喷流。

2.中、小板块的运动取决于大板块的运动,在大板块的移动控制下可以引起小板块的运动。

由于板块是以球形壳体的形式在地球上部运动,它们的运动也会受到
地球的旋转极和旋转角速度的制约。

地球的岩石圈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所分割,形成若干个不连续的板状块体。

这些板状块体被称为板块。

每个板块的厚度由41—51 公里到641 公里不等。

其范围大小也各不相同,有人按其大小划分为大、中、小板块,而有人则划分为巨板块、板块、微板块和亚板块。

全球地壳最初分为欧亚、太平洋、印度洋、非洲、美洲和南极洲六大板块图)。

后来美洲板块又被分成南美板块和北美板块,后又分出南太平洋、阿拉伯、加勒比海、可可斯、菲律宾等小板块二十个。

以后,还可能分得更多些。

小板块是位于大、中板块会合之间的板块。

板块的下部,即由上地幔上部组成的那一部分,成分比较稳定,相当于橄榄岩成分,而板块的上部、即莫霍面以上的地壳,成分和厚度变化都很大,因为其中的陆壳部分和洋壳部分的成分是不相同的。

板块的形态相对于大陆和海洋的分布来说,是没有方向性的,因为一个板块可以既有大陆也有海洋。

只有太平洋板块、纳斯卡板块和可可斯板块三者全部为大洋地壳。

会聚边界-安第斯山脉:南美洲板块与纳斯卡板块在此碰撞
转换边界-新西兰南岛的阿尔卑斯断裂: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之间的走滑断层
会聚边界-印度板块和亚洲碰撞在喜马拉雅山
上方红点:古板块会聚边界-阿巴拉契亚山脉
中间红点:分离边界-大洋中脊
下方红点:会聚边界-加勒比火山弧,加勒比板块东缘与南美洲板块
在此接触
资料整理:马志飞(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本文引用地址:/m/user_content.aspx?id=2625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