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先言行片断复习试题(含答案) (11)
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 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节选自《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74.请你说说选文中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出了哪些成就。
75.从闻一多先生的语言中,概括他作为学者方面的特点。
(限8个字)76.“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句中“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含义是什么?77.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开门见山,直接点题,运用对比手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和“做”态度的不同。
B.“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加粗词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时的如饥似渴、执着追求,他一定要将中华文化史研究透彻。
C.“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衬托了闻一多先生废寝忘食的钻研精神。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记恩师冯蒸先生(汉语言文字学)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记恩师冯蒸先生(汉语言文字学)当你走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一区的文科教学楼中,相信你经常会听见一个洪亮的声音,这个声音的主人说着一口地道的京腔,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激情地讲着语音学的知识。
精力充沛,热情随和,这是很多学生对他的第一印象。
你寻着声音走进教室,坐下来,打开课本,认真的听课,课本上那些著名的语言学家好像从课本走出,他们和你眼前这位讲述人一起工作的场景就好像发生在昨天。
这时候,你发现原本书本里枯燥无味的文字,突然有了生命力。
幽默风趣,阅历渊博,却可以深入浅出的把知识讲述出来,这是上过他的课学生自然而然就感知到的他的魅力。
他就像一本有关音韵学的书,渊博、充实、每一次接触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
他就是自2001年起到现在连续被评为“优秀主讲教师”的,历届学生都公认的好老师——冯蒸。
一、先生讲授课程之法从踏上讲堂的第一天起,先生一直勤恳教学,如今数十载如白驹过隙,他在这三尺讲堂辛勤耕耘,向一代代学子传授着知识,把原本很难理解的音韵学的基础知识,耐心生动地讲给学生,让音韵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悄然萌生。
先生每周都要给学生上课,面对的学生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还有成人教学,每个年级的学生因材施教,会学习到不同的课程。
因为先生在本科就是我的导师,于今我作为先生的学生已四年,所以我经历了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不断向先生学习的过程,就更能体会到先生教学方法之妙。
面对本科生,先生讲授古代汉语以及音韵学。
我听先生的音韵学课程,到现在为止有四遍了。
最初,我也像很多本科新生一样,会问先生:“听说音韵学这课,很难,是不是很难学会呀?”先生面对每一个学生都笑着回答:“不会,只要你认真听讲,就一定可以有所收获。
”我从第一次听课的怀疑,到一遍比一遍更深层次的理解。
虽然至今仍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但是我认为我的收获真的很大。
也许你会有疑问:“音韵学本来就很难懂,有人说韵书就像天书一样,你是怎么能入门呢?”,这时我一定要带你一同来听先生讲授音韵学。
《乡土中国 礼治秩序》读后感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读后感《乡土中国礼治秩序》读后感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颜渊在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后,我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本书“法治秩序”一章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的认识:约之以礼,人间正道。
首先,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有了更新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力量,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秩序。
这种秩序并非通过强制力来维持,而是通过人们内心的道德约束和社会的舆论压力来实现。
这种礼治秩序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社会能够在没有现代法律制度的环境下,保持相对稳定和和谐。
正如颜渊所说:我老师的学问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
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
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我们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其次,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观念有了更广的涉猎。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伦理观念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受到伦理观念的深刻影响。
在这种伦理观念中,尊重长辈、尊重权威、尊重传统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尊重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行动上。
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万世师表,就是因为他在伦理观念的教育理念和个人执行方面都很出色,身先士卒的他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进而造就了儒家的辉煌;无独有偶,清华大学第一位女院士——钱易教授尊重环境领域权威,躬耕讲台六十载,耄耋之年仍步履不停。
他们正是拥有这种尊重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品德和行为,才使得中国传统社会能够保持稳定与和谐。
再次,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亲情、友情、邻里关系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辽宁省大连市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方阵巡礼
方阵扫 描 实 践 “ 体 定 读 , 读 促 写 ” 读 运 用 能 力 。 次 新 课 改 后 , 以 往 以 以 的 本 在
“ 之 弥 高 , 之 弥 坚 ”, 论 写 教 学 方 法 ,所 教 学 生 的 阅读 和 创 建 的 制 约 教 学 法 和 主 动 尝 试 教 仰 钻 《
一
代代 大连 高 中语 文教 育工 作者 内容 的确 定上 存在 着 问题 ,同一 习 , 别 是将 教 案设 计 的原则 、 特 原
对 语 文 教 学 的 一 种 精 神 ,也 是 非 学 校 的 教 师 在 教 同 一 课 时 ,教 学 理 和 方 法 等 逐 步 教 给 学 生 ,指 导 常 恰 切 的 。 教 研 和 教 学 都 是 一 种 内 容 的 选 择 大 不 一 样 。所 以在 教 他 们 设 计 学 案 ,使 学 生 掌 握 一 个
工 作 者 有 着 扎 实 的治 学 态 度 、 独 研 员 , 中学 语 文 特 级 教 师 , 连 市 师 工 作 室 理 事 长 ,在 各 类 语 文 期 大 特 的教 学 风 格 ,他 们 以 自 己 的 人 中 语 会 秘 书 长 ,辽 宁 省 中 语 会 常 刊 上 发 表 教 育 教 学论 文 多篇 。 )
钱 国 利 :探 索 读 写 教 学 的 规 的 发 展 律 , 究语 文 课 的性质 , 力提 高 探 大
教 研 水 平
不 断 创 新 教 法 ,逐 步 形 成 了 以 语 读 中 热 爱 读 书 、 涵 养 情 操 并 成 长
越 研 究 越 觉 得 高 深 ,越 钻 研 越 觉 研 活 动 中 , 利 用 教 材 分 析 、 教 自我 教 习 的 理 念 和 要 领 。 学 生 会 我 观 得 不 可 穷 尽 的 事 业 。 踏 踏 实 实 做 评 课 等 方 式 引 领 教 师 研 究 教 材 , 学 又 会 教 ,突 破 了 以 往 的 “ 要 我 教 研 , 认 真 真 搞 教 学 , 大 连 市 发 掘 课 文 独 特 的 “ 文 价 值 ” 厘 学 ” 层 次 , 自学 且 自教 、 认 是 语 , 的 向 自可 中学 语 文 教 学 一 贯 的 传 统 。 在 这 正 对 语 文 课 性 质 的 认 识 ,把 语 文 为 师 方 面 发 展 。
《论语》诵读活动解说词
《论语》诵读活动解说词(一)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以前,从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生(齐):泰山岩岩,华夏所瞻。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其文煌煌,其名煊煊。
主持(男):有一个名字,传颂了两千五百年;主持(女):有一部著作,治国定邦安天下。
主持(男):有一个名字,与中华文化紧相连;主持(女):有一部著作,浸润在炎黄子孙的血液。
主持(男):有一个名字,是师的楷模;主持(女):有一部著作,是仁的诠释。
主持(男):有一个名字,我们为他骄傲,主持(女):有一部著作,我们因它而自豪。
主持(齐):让我们共同走近孔子,走近《论语》;让我们共同亲近中华文化的源头,聆听历史的声音……片段一:论学课堂。
孔子领学生读书(作摇头晃脑状)。
生齐读《诗经》之《关关雎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孔子:宰予,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吗?宰予:先生,我已经懂了。
孔子:那你说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是什么意思。
宰予:(沉默片刻,吞吞吐吐地说)先生,其实,我还不太理解。
孔子:(语重心长地)宰予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宰予:(惭愧地)谢谢先生。
请教先生,为什么我总是没有其他弟子学得好呢?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你要一边学习,一边思考,这样才会学到更多知识啊。
宰予:是啊,可是有时我也很努力,却总觉得自己只是一知半解,没有颜回、子路他们学得好。
孔子:这是因为你的学习兴趣没有他们浓厚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宰予:谢谢先生。
那么,我学过的课文常常会忘记,那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这就要多多温习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宰予:哦,原来是这样。
孔子:除了多思考,多温习以外,多向别人请教也是学习的好方法。
赞美老师的句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_好词好句
赞美老师的句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您是严冬里的炭火,是酷暑里的浓荫洒湍流中的踏脚石,是雾海中的航标灯――老师啊,您言传身教,育人有方,甘为人梯,令人难忘!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
――〖清〗郑燮
致谢
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
谢谢您,老师!
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
老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老师,您是海洋,我是贝壳,是您给了我斑斓的色彩……我当怎样地感谢您!
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
— —
读宋 才发教授《 惟寻真知启 后人一 我的执教 生涯 4 O年》
李 梦
(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 0 0 0 8 1 )
摘 要: 宋才发教授 , 是一位令我“ 仰之 弥高, 钻之 弥坚” 的师长。他从 穷山沟里走 出来 , 以坚强的毅 力和奋力拼搏 的精神 , 在教 师 的 岗位上勤奋耕耘 。奋 斗, 是他毕 生的信仰 ; 教育, 是他无尽的追求 ; 弟子, 是他永远的期盼。他就是 我人 生的楷模 , 努 力的方向。
关键词 : 宋 才发 ; 终 生执 教 : 培 育 后 生
“ 仰之 弥高 , 钻之弥坚” 。 《 论语 ・ 子罕》 中的这两句话 , 是孔子 的弟子颜渊对孔子 的学问道德高深不可穷 尽的赞 叹。 在他看来 , 老师 的学 问和人德 , 愈仰望愈觉得其高深莫测 , 愈钻研愈觉得坚 不可破 。老师善于一步 步引导我们 , 用文化典籍 开阔我们 , 用礼 仪制度来规范我们 。 而我们想停止学习都很难做到。 敬爱 的导师宋才发教 授 , 就是这 样一位令 我“ 仰 之弥 高 , 钻 之弥坚 ”的师 长。宋 教授于 1 9 5 3年 5月 l 0日生于湖北省武穴 市 。目前是华 中师 范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 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历任华 中师范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研究 中心常务副主任 , 中央 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秘 书长 、 法学 院院长 兼 民族法学研究 所所 长 、 科研处 长兼 学校 “ 2 1 1工程 ” 办 公室 主 任、 民族博 物馆长等职 。 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 国少数民族研究 中心特聘教授 . 全 国著名法学 家、 著名法学博士 生导师 , 享受 国务 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省部级有突 出贡献 中青 年专家 、 国家 民委首届有突 出贡献专家 。 在取得 如此 多的光环和 荣誉之后 , 宋教授 在其花 甲之年沉下 心来 , 以一本厚 重 的《 惟寻 真知启后人一我 的执教 生涯 4 0年》 ,对其执教生涯进行 了认真 总结和深刻反思。 细 细研读这本书 , 发现 书中不仅仅记 录了宋才 发教 授的童年历练 、 求学生涯 以及执教 4 0年的艰辛足迹和奋斗 拼搏 的人 生历程 ,而且还讲述 了许 多为人 处世之道和成功 的经 验教 训 , 深受启发 。 奋斗 。 是他毕 生的信仰 宋教授一直把奋斗作为他毕生 的信 仰。我们虽然无法选择 决定 自己前半生命运 的平 台 。但是 我们要 学会的是真诚地正视 它和接受 它 , 从而改变 自己后半身的处境和生存方 式。 宋才发教 授在书 中坦言 , 自己出生于湖北省广 济县宋巷村宋家垸一个普 通的农民家庭 里, 出身和家境 条件并不是特别优越 ,父母亲文 化程 度不高, 可谓是平 台非 常之低 , 但他一直坚 信: 苦难是人生 最好 的老师。 所 以他 自幼对学 习知识 的强烈渴望 , 并不 因为条件 的恶劣而放弃 自己对知识 的追求 , 而是立志成为一名人 民教师 . 希望能够脚踏实地 ,为祖 国的现代化建设 培养 出更多的优秀人 才。宋才 发教授认为 , 一个人 最终能否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 能否 赢得 社会 的赞誉与尊严 , 并不 取决 于他的外貌和家庭背景 , 而取 决 于在苦难面前 的顽强态度 和惊人毅力 。 正因为如此 , 宋教授凭 借 自己坚强 的意志, 历 经生活 的坎 坷, 终 于从偏僻 的农村走 进省 会城 市武汉再到首都北京 ,并 圆梦成 为一 名令 人敬仰的人 民教 师。他始 终相 信 : 成功 的秘诀 在于做任何一件事情 的时候 。 你 比 别人更执着 、 更拼命 。到 中央民族 大学工作后 , 宋教 授继续发扬 其“ 拼命三郎” 的工作作风 。 每 年的教学科 研业绩考核 , 其年终奖 励基本位 居全校 前列 , 他 的论 文和著作 在国 内外 的检索率 、 引证 率、 转 载率 稳居全校第一 。这些 “ 社会 影响力 ” 是宋 教授挑 灯苦 战, 钻研学问所理应得到 的回报 , 无不体现 了他一步 一步艰辛的 奋斗历程 。 但是 , 宋教授并没有 因为 已所取得 的成绩而延缓前进 的脚 步 , 他 对于学术领域 的勤奋 、 执着 与坚持 还在继续 , 并 将永 不停 息。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感激于永正老师的“教诲”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感激于永正老师的“教诲”作者:李丽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2017年第11期李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此话为颜渊感叹老师孔子——越是仰慕,越觉得无比崇高;越是钻研,越觉得坚实深厚。
于我而言,这名句也适合表达我对于永正老师的感激之情。
是“感激”,没有错。
虽然于老师并不认识我,但他是我教育生涯的启蒙老师。
记得上师范时做语文教师的二姨给了我一本于老师的《教海漫记》,那是我看的第一本师范教材以外的教学类书籍。
至今还记得《教海漫记》有四个篇章——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
这本书让我不知不觉就置身在于老师的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老师言语生动,循循善诱;课堂上琅琅书声不绝于耳,阵阵笑声时而迸发。
书中的于老师和蔼可亲、充满童趣,语言训练扎扎实实,学生学得更是快乐活泼。
让当时那个对教学一片迷茫的师范生喜欢上了语文教学,对教师生涯产生了无尽的向往。
记忆犹新的是书中于老师说:“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
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存乎一心。
”是啊,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
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
这也变成我做老师后的习惯思维。
他和学生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配合。
这也使得我乐于和学生“打成一片”。
他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激励学生,这也成为我做班主任的动力源泉。
现在回想《教海漫记》这本书,突然明白于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是他在用自己教育实践的经验、教学生涯的实例、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耐心启迪我辈。
对于老师的感激始于《教海漫记》,迷于教学录像。
还记得刚工作的我常常在屏幕前奋笔疾书,恨不得把于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字、每一个表情,包括学生的回答都一五一十记下来。
《新型玻璃》《圆明园的毁灭》《水上飞机》《翠鸟》《给予树》《劝告》……我在这些于老师的课堂实录中得到的启迪不计其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原文及解释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原文及解释名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摘自:《论语·子罕篇》解释:仰望孔夫子和他的儒道,真是高不可及,钻研孔子之道,越钻研越觉得其艰深,看它好像在前面,忽然间又像在后面。
子罕篇原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文言文《史记-孔子世家》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史记-孔子世家》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
”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
”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
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
观殷夏礼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
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
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祠焉。
..卒。
高皇帝过鲁,以太牢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摘编自《史记·孔子世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房/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B.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C.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D.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艺,文中指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能,和《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不同。
浙江高考语文名著阅读模拟专项训练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材料二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论语·子张》材料三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1.材料一中,孔子对“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2.材料二子张认为“士”要“见危致命”,而材料三孔子却认为,“士”要“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请谈谈两者观点是否矛盾。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3.(1)材料一中,“割鸡焉用牛刀”比喻;(2)材料二颜渊说“约我以礼”,请用“颜渊问仁”章的原句回答孔子如何以礼约之。
4.从上述材料可见,孔子将礼作为治国之本和日常行为的准则。
但当时违礼现象普遍存在,孔子极为担忧。
请举例分析。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①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孟子·离娄下》)【注】①由:同“犹”。
5.颜回之“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乡人”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
6.“人不堪其忧”的“忧”与“所忧则有之”的“忧”有何区别?请简析。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与年轻教师共勉
我向往的为人境界 草萌净土,花开天堂; 如来睿智,菩萨心肠; 真实坦诚,平和执著; 名利如云,做人永恒; 山水依旧,青春不老; 知足常乐,快乐源远。
与大家分享:快乐工作的十种途径
(快乐的本质: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是喜欢做自己 正在做的事情。)
1.把工作当作实现价值的过程。 2.品味成长中的点滴进步。 3.从成功中获得满足和快感。 4.体会人际关系的真挚情谊。 5.有节律地安排生活与工作。 6.倾心做好每一件事。 7.分享团队的努力与成就。 8.珍惜每次合作机会。 9.不忘感恩。 10.忘掉烦恼,把心事交给清风。
需改进或提高的方面: 1、教学经验不足。 2、“案头功”不够。 3、向指导教师或前辈请教不多。 4、完成教学常规不够规范,甚至“瞒天过海”。 5、板书的基本功较弱。 6、承担任务的主动性不强。
7、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以自我为中心)。 8、耗费大量精力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甚至
完全沉浸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11、学会乐群,不能自我封闭。学会合作,善于 分享。
12、学会把握机遇(我校的良好氛围),爱生、 善研、求真、树人,勇于尝试、敢于挑战。
我的期望
莫留遗憾给明天
勇敢点:敢担当,拿得起!(不会要了我们 的命!)
大气点:莫计较,放得下!(不要被别人看 扁!)
想开些:名无常,看得开!(是得是失,走 着瞧!)
--埃德加·施恩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彼得·圣吉:五项修炼 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愿景 团队学习 系统思考
建立个人愿景是自我超越的前提,保持创 造性张力则是自我修炼的重要方法. (注:创造性张力是指愿景与现状之间的差距.)
10.、勤于自我反思,提高自身的教育智慧 与真情。
我们的自我反思不是检讨,是要公平的对待 自己,有收获有所得、也有失;反思是一种 行为习惯,是一种思维的方式。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胡春洞教授学术思想对当今外语教育教学的启示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胡春洞教授学术思想对当今外语教育教学的启示张同冰(陕西省宝鸡市岐山高级中学,陕西宝鸡722400)摘要:胡春洞教授生前系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外语(俄语、英语)教学法。
胡教授治学严谨、视域开阔、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他关于外语教学方面的很多论著,继承创新,独树一帜,通篇充满哲学原理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发展思维、实践思维等。
在我国外语教育事业急遽转型的关键关头,胡老的理论极具前瞻性、建设性和指导性,是他留给中国外语教育事业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
本文试从胡春洞教授教学法论著一篇代表作,对当下英语教学的启示及价值借鉴方面略作归纳总结。
关键词:胡春洞;外语教学;教学法;智学英语一、引言胡春洞教授生前系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外语(俄语、英语)教学法。
他学识渊源,博采众长,继承创新,独树一帜,在外语教学法教学、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成果丰硕。
其主编的《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曾荣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是全国各类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法教材及卫星电视教育英语专业指定教材。
胡教授曾负责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担任教育部教材审查员、2003版国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审查员。
他是与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西南师范大学张正东等资深教授齐名的我国外语教学法领域承前启后的重要学者(光明网-光明日报)。
胡春洞教授倡导的外语教育思想,从他公开发表的文章标题便清晰可见。
如《坚定不移地走阅读领先之路———谈外语教学路子的改革》(《外国语文》1988年03期)、《外语教学要全面运用科学规律》(《人民教育》1998年05期)、《总体统筹多元综合》(《人民教育》2001年02期)、《小学英语教学要科学化、规律化、智慧化和效率化》(《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05年01期)等。
另外,他还主张“哲学完全应该成为认识外语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有力武器。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作者:于洋来源:《音乐生活》2016年第07期“只有了解了本课题范围内全部研究成果,才能确保在此基础上做有创新、有价值的音乐研究”,这是李虻教授在近三个小时的讲学活动中,给现场听众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
2016年5月18日下午,作为第六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系列活动之一的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虻教授的讲座“音乐研究与论文写作及科研课题之间的关系”在沈阳音乐学院长青校区第一教学楼16楼会议室隆重举行。
张晓燕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活动,来自沈阳音乐学院、东北大学音乐学院等高校的近百名师生,在现场聆听了李虻教授的讲座,并针对自己在科研、论文及教学等方面的问题与李虻教授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讲座伊始,李虻教授以“研究、论文与课题的相互影响”为序曲,开始了他的讲学。
他认为“创新性研究与科研课题、论文写作及成果申报”是四位一体的,要做科研就必须要创新,而课题的成果都是以论文的形式申报,有了论文就可以申报成果奖,这是一个封闭的圆环结构,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开宗明义之后,他以肖邦《前奏曲》No.1的“塔式结构”研究、陈培勋钢琴曲《思春》的粤曲“苦音”在钢琴改编曲中的研究、小提琴协奏曲《粱祝》的“边缘性自由奏鸣曲式”研究、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复杂化复三部曲式”研究、叶小纲《地平线》的“由雅乐G宫系统与清乐bE宫系统综合形成的十二音序列”研究等五个实例,详细说明了音乐研究究竟该怎样创新。
在肖邦《前奏曲》No.I的“塔式结构”研究中,以其中4个小节为例,在看似伴奏织体的音型中,隐伏着5个声部的线性旋律,这5个声部的旋律在纵向关系上构成了一种“塔式结构”。
如果没有这样的分析,在弹奏时就很难将肖邦的音乐风格完全表达出来。
就在现场听众沉浸在怎样进行音乐研究创新之中时,现场的焦点又聚焦到了教学与教材编写上。
李虻教授以他本人编写的《钢琴即兴伴奏与弹唱》《钢琴实用教学法》两部教材为例,详解了“培养对象的需求、教材现状的分析、以有效教学为目标的课程设置、教材特色”等四个问题。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用法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用法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一个成语,用以形容人们对事物的赞美
或称赞之情不断升高,并且坚定不移。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用法:
1. 形容对某个人特别崇拜或称赞的程度很高:"他的歌唱实力
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无人能及。
"
2. 形容对某个事物或成就的认可程度很高:"这次比赛的组织
工作做得太好了,大家对你们的评价可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3. 形容某个观点或思想在人们中间得到广泛认同,并且坚定不移:"那位科学家的理论经过实验证明是正确的,确实令人仰
之弥高钻之弥坚。
"
总之,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对事物的赞美或认同程度的不断升高,并且持续坚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阅读: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阅读导语】斗转星移,岁月不居。
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大师。
所谓“大师”,指的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
是的,他们多为民族的脊梁,其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留给我们的无法企及的高雅、文采和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度,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赏析一】孔子的洒脱周国平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
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
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
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
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
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
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
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
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
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
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
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
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
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
”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
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
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
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
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
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
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
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
“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
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
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
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选自《瞭望周刊》)[赏析]本文作者阅读《论语》时,读出了自己的见解,对孔子有全新的发现——他认为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两个方面。
这对我们读书、作文有颇多启示,比如读书要用自己的心去读,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不先入为主;又如作文要表达自己独特的认识,不人云亦云,并且要言之有据,等等。
【赏析二】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骆玉明任安下狱前所任之职为军队高级首领,司马迁当时的职务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如此人物在狱内外书信往来,实在不能理解为寻常的私人通讯。
它会被武帝看到,应属常理;而要说司马迁写信时没有想到这一点,那近乎是把他当成白痴了。
明白这样的背景,对于理解《报任安书》是要紧的。
《报任安书》开头只简单地提到对方来书的内容:“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清人包世臣推测,“推贤进士”并非任安来书中原话,他本来所说应是向司马迁求援之言,而司马迁不愿直白地言及对方求援,“故以四字约来书之意”。
包氏此言有一定道理;而且不管怎样,司马迁此时是武帝身旁近臣,在至交好友无辜蒙冤将要丧命之际,他应该考虑到自己有相助的义务。
然而这封近三千言的长信,却毫无对任安的安慰,除了解释为什么自己不合适担起向朝廷“推贤进士”的责任,大部分内容是在述说自己往日的遭遇和悲愤心情,以及《史记》一书的撰作情况。
这是合道理的吗?有一个彻底的理由让司马迁可以这样对将遭巨大不幸的友人说话:死亡也已是自己当下的归宿。
正因如此,此刻他需要向任安、同时藉此向皇帝刘彻和天下人解说他的生与死。
我读书少,未曾见中国人有谁对生与死作过如司马迁那样深痛的思考。
在这数年前,李陵率孤军长驱大漠与匈奴数万骁骑一战再战直至无以为战而被俘,武帝心愿其死,群臣则交口痛诋李陵以抚慰君主的不快,独有在职份上与此毫无关系的司马迁愤于人心的凶险丑恶挺身为之辩护,于是触痛了武帝因任用无能的裙带之亲李广利为主帅导致战事失利而隐生于心的羞恼,成为他泄愤树威的对象。
《报任安书》明白说自己的罪由是“诬上”,所得的惩罚是宫刑;简而言之,侮辱性地用刀切割这位史官的下体是为着满足皇帝暴虐的私心。
对于凭借智慧而拥有高贵精神的司马迁来说,这样的耻辱超出他的想象和能够忍受的限度。
《报任安书》用“每下愈况,循次九而至底”(钱钟书《管锥编》)的文句描摹了内心的不可忍受之状。
其实死可以结束这一切。
当时司马迁如果不愿接受宫刑,他也可以选择死刑。
但在那一刻,生或死却成为司马迁最困难的抉择。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这是说此时就死,也就成全了残暴的权力对自己的人格和存在价值的彻底抹杀。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无数的生命存在过然后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富贵者也不能逃脱身死名灭的结局,唯有卓杰之士在这世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此刻司马迁需要一个卓杰的证明,这就是有待完成的《史记》。
如果说撰作《史记》曾有过各种其他的理由,此刻它成为对君主的淫威和残酷的命运的有力反抗。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为《史记》设定的目标是知识者有可能提出的最宏大的人生意愿。
在实现这一目标时,他证明了思想的力量足以下视帝王虚妄的神圣与无理性的威权。
然而苟活的耻辱一刻也没有被忘记,由自己决定的死亡作为人拥有自由的最后一次证明,常在司马迁的怀念中。
所以,我们从《史记》中看到许多壮丽的死亡场面:屈子披发徜徉,抱石沉江;荆轲悲歌易水,一去不返;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会中,以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只因不愿以久经征战的余生受辱于刀笔吏,横刀自刎……他的笔墨中倾注着慷慨的激情,至今尚能震撼人心。
因为这不仅仅是他和历史人物的对话,写作本身也成了司马迁自己对死亡的心理体验。
所以《史记》一旦写成,残缺的生命顷刻间变得微不足道。
《报任安书》最后一句说得清楚:“要之死日,是非乃定。
”这是与朋友相约共死,要告诉他死不足道,可以不必以死为憾;而就自己的生死而言,这也是对权力者的宣言。
总之只有理解这句话,我们才能理解这封信整体的笔调。
(节选自《史记人物传记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赏析]此文既是著名学者骆玉明对《报任安书》一文的深度解读——作者层层剥茧,有理有据地阐明了“这封信整体的笔调”是“与朋友相约共死……也是对权力者的宣言”,更是对司马迁生死观的精到评述。
文章娓娓叙谈,旁征博引,“此刻他需要向任安、同时藉此向皇帝刘彻和天下人解说他的生与死”“此刻它成为对君主的淫威和残酷的命运的有力反抗”“写作本身也成了司马迁自己对死亡的心理体验”等言简意赅的点睛句,更是认识独特,振聋发聩。
【赏析三】爱因斯坦的书信王栎钧爱因斯坦五十寿辰时,弗洛伊德给他来了贺信,称之为“幸运儿”。
弗洛伊德解释说,他之所以把爱因斯坦看成一个幸运儿,是因为没有哪个不精通物理学的人胆敢评判他的理论,而男女老少都可以评判弗洛伊德的理论,不管他们是否懂得心理学。
很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爱因斯坦的部分书信,竟异常喜欢。
忍不住,就成了弗洛伊德所腹诽的“男女老少”。
我不懂物理学,看到商务版《爱因斯坦文集》,只是游人似的浏览一下,没有兴趣,也不敢置喙。
事实上,我也是还没有接近他的中心思想就过早失去耐心与勇气的读者之一。
但打开爱因斯坦的书信,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印象:条理清晰,感情真挚,就像老友面晤,无须拘礼;或是聆听老人正直的负责任的忠告或引导。
他对你的提问娓娓作答,很亲切很睿智,甚至有股机警的幽默。
周有光回忆起见到的那个爱因斯坦,外表粗疏,不修边幅,但说话始终带着平和的态度,没有丝毫架子。
这跟他的行文如出一辙,散发着温暖的关爱的口吻。
或许,这一点深深打动了我。
在苏黎世求学期间,爱因斯坦的家境不宽裕,1898年写给妹妹的信中,他坦露了那个年纪的人对家人常有的忧虑与歉疚:“我已长大成人,可是仍然无所作为,一点忙也帮不上,这真使人肝肠欲断。
我只能加重家庭的负担……确实,如果当初根本没有生我,情况也许会好一些。
惟一使我坚持下来、惟一使我免于绝望的,就是我自始至终一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全力,从没有荒废任何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读书之乐外,我从不允许自己把一分一秒浪费在娱乐消遣上。
”信里蕴含的感情,在很长时间内引起了我的共鸣。
1915年,爱因斯坦在柏林完成了广义相对论。
在1919年的一次日蚀观察中,一些英国科学家特别是阿瑟·埃丁顿,证实了爱因斯坦的论断。
这消息一经宣布,爱因斯坦一夜之间成了名扬全球的人物。
但他一直没弄清楚这荣誉是怎么回事。
他在给苏黎世朋友粲格尔的信中写道:“自从出名以来,我变得越来越笨,当然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在一个人同他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之间,至少在他人所说的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之间,确实有着天壤之别……但他却不得不以一种诙谐幽默的心情来接受这一事实。
”爱因斯坦成名之后,无数人给他寄来信件,这些信件无奇不有,而他的回答也是解惑解疑两者兼而有之,但也有直抒胸臆的。
例如,有一小姑娘问他地球什么时候会毁灭。
爱因斯坦的答复极为简洁,不乏风趣:“地球已经存在了十亿年有余。
至于它何时终了的问题,我的意见是:等等看吧!”有一位自称为政治家和阿德勒学派心理分析家的人,写信问他是否愿意接受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