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朗读,在学习语文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它既有吸收课文语言、内容的功能,又有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激发朗读者情感的功能,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充分表明了朗读的重要性。
要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应该做到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只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才能有语气、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如果字音还读不准,还不知道在哪里断句,学生就不会读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体会。
1、从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当众发言,当中朗读。
并且及时纠正他们朗读中出现的错误。
给予及时的指导,从每一次的训练中使他们得到进步。
2、借助一些朗读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通常对先进的课件或者一些朗读软件比较感兴趣。
适当的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这些工具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乐趣还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去朗读课文。
他们在听优秀的朗读案例时,教师要带领他们去感受和体会文章所赋予的思想感情。
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去体味朗读的乐趣。
如何朗读有感情
【篇一】如何朗读有感情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要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教学中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朗读,却是需要老师的引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呢?一、运用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在学生自己读后指名读,点了几个学生读都没能读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
在低年级进行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语音是日耳之学,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如,在教学第11课《我们成功了》时,我利用举国欢庆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
我激动、自豪的读书声,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置身于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欢呼出“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运用比较、揣摩,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
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得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
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只能读出字音,没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意。
所以教师务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
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步训练法)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步训练法)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吕淑湘老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感情朗读抓起。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体会,我总结出了朗读教学四步训练法,即“理解——范读——练读——评读”,现分述如下:一、理解课文,把握感情的基调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感情的基调是朗读的基础。
领会了课文的内容,会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激发学生美的情感。
比如《春天来了》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要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一种扑面而来的春天的气息,作者流露出一种欣喜的心情,使学生感到自己仿佛也投入到春天的怀抱。
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情感得到激发,感情就有所依托,朗读起来就特别有感情,而且反过来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师范读,形成朗读的规范教师范读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发挥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其作用有两个,一是为学生提供朗读模式,二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创设氛围。
范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事先录音,一种是当堂示范。
教师的范读,应重在“范”,由“示范”而成学生的“典范”,进而形成学生朗读的“规范”。
三、指导朗读,把握朗读的技巧教师范读课文以后,学生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
这时候,教师应在布置学生朗读之前,提出具体要求。
这就是声音洪亮,表情自然,抬头挺胸,眼观前方。
这一点很重要,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然后,要求学生揣摩朗读技巧,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触摸到课外的灵魂。
特别是有些词句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要注意指导学生依靠语感的模糊识别功能,在朗读时进行适度的把握。
四、师生评述,落实训练的效果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
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前,必须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认识,能透彻地理解人物的道德品质,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才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以《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抓住“纹丝不动”四个字,启发学生体会邱少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高贵品质,并理解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纹丝不动”?(2)为什么要“纹丝不动”?(3)邱少云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讨论,体会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虽然剧痛难忍,但他“仍然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并感悟到这种为了大局而牺牲自己的伟大献身精神。
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怀着对邱少云的敬佩、热爱,用坚毅刚强、有力度的语气进行朗读,同时作者对战友的同情、无奈以及对敌人的仇恨,也会深深地印在学生心里,并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二、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指导。
有时只靠理解课文内容,还激不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果用录像、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上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将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有助于指导学生朗读。
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中,有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文字。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时,可以通过放录像、课件,充分展示草原独特的自然风光,同时教师运用丰富形象的语言加以渲染:“同学们,假如我们和老舍先生一起来到了草原上,看到了那可爱而明朗的天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放眼一碧千里的绿色,欣赏着那柔美的小丘、如白色大花的羊群、静立沉思的骏马和大牛,我们是否同作者一样,也想高歌一曲或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上述优美的导读语言,把学生直接带进了那可爱的草原,学生进入情境,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朗读效果自然会好。
三、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
在课堂上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带入情境指导学生朗读,有时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经过几年的课改,语文新课程理念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与期待。
语文课堂,也因此而展现出了许多新气象。
其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能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从实际教学活动的角度出发,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教师范读,为学生树立榜样“情景朗读法”是指在朗读教学中创设一种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去想象,去联想,在“以情带声”中产生感情的共鸣,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为使学生明白朗读的方法和要求,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教师应该深情范读课文,采用多种手段展示自己最美的声音。
教师范读时,不仅仅让学生听见教师的声音,还应该注意到学生的神态和动作,特别是眼神和表情的变化,以及背景音乐的选择,都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尽量多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进入情景,感悟课文。
三、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当然,学生只有读准字音,把握好句子停顿节奏,才能做到流畅朗读。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山、水、田、村、城市、房屋、树木等景物的词语,再让学生读一读。
可以说,没有一定的感情基础,要把这么长的课文读流畅,读得恰到好处,并且不读错字音,那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教师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有目的的设计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做到整体感知课文,以便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这样的朗读效果好,那是一种无声的情感熏陶和心灵净化,它使学生入情入境,有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朗读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感受,一种审美。
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感情朗读的培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增强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的情感视野,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课堂里享受语文,亲近母语,提升语文素养。
四、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激励学生尝试读在大力推行“有效教学”理念的今天,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要想朗读有感情,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
了解诗歌:学生应该先认真阅读诗歌,在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表达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
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和诗歌解析,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及其情感。
熟悉词语:诗歌中有些生僻或古怪的词汇可能会让学生不知如何发音或者理解。
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读音,同时解释词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把自己融入到诗歌情感中:学生可以试着把自己融入到诗歌情感中,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感受诗歌情感。
比如可以教学生在不同情绪下进行朗读练习,以此加深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把握语速节奏:正确的语速,以及音乐般的节奏感很重要。
教学生如何通过掌握语调、语气、音量、节奏等技巧来表达好诗歌中不同的情感。
反复朗读:学生可以多次朗读同一首诗歌,不断调整语速、语调、音量等因素,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和理解自己的表达。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实用5篇)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实用5篇)1.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第1篇一、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朗读是一门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让文章"复生"过来,赋予文章生命力。
让文章"复生",所以朗读时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技巧。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是从朗读方式上讲,要让学生能通过轻声朗读、放声朗读、诵读等方式训练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感悟。
二是从朗读方法上讲,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能够注意停顿,声音的轻重、速度和节奏、语调等技巧来领略朗读的妙处,提高朗读的水平。
在朗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技巧是必要的。
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有效指导体现了一个出色教师应有的素质。
然而有的教师为了快速、简捷、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便直接传授学生朗读秘诀:什么地方重读,什么地方轻读,什么地方停顿长些,什么地方停顿短些,什么地方带着微笑读,什么地方读出伤心来……这是纯技术性的朗读技巧的灌输,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不加解释,学生的朗读便成了"邯郸学步"。
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技术指导,他们就无所适从了。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千万不能滑向形式主义泥潭,既要重视技巧,又要不"唯技巧"。
"唯技巧"即声音上形似,而没有内心的情感依据。
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
如果我们不告诉学生应该在什么地方注意什么,而是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体验,获得真切的感受,拥有情感的体验,那么,学生朗读动情时声音自然有高低之分,轻重缓急,有了变化就成了艺术。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迁移体验,感情朗读。
即使低年级学生的经验不丰富,但并不是一张白纸。
假设我们启发学生将生活中已有的表象再现,将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我们所要指导的课文朗读上来,必会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使之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唤起其获取知识的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使用图画,感情朗读。
低年级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指导感情朗读是培养学生观察水平、思维创新水平,语言表达水平的有效手段。
《北京亮起来了》是一篇讲读课文。
图文结合,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那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
使用插图和多媒体课件可让学生充分感知北京夜景的明亮与辉煌,再利用启发性的导语和设问,把学生带进文本,使学生进入一个迷人的境界,朗读的促动就是直接的、迅速的。
三、扮演角色,感情朗读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的指向性较差,这样,表演的手段正好适合了他们的心理特点。
在感情朗读时,让学生恰当、合理地实行表演,能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课文,读出感情。
读《笋芽儿》一文,可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笋芽儿,学生在表演中能揣摩角色的神态、心理。
学生实行表演,就是对课文的理解创作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水平、实践水平、观察水平、审美水平都得到培养。
四、音乐渲染,感情朗读低年级生活阅历浅,对所处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课文往往会产生情感情验的障碍,而跨越这个个障碍是凭借音像。
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的体验。
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
但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这样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范读引领,感情朗读。
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最好引领。
学生模仿力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着老师读,他们觉得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方法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表达能力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以下是几种指导小学生朗读的方法:一、听读结合法听读结合法是指通过听读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朗读训练。
教师可以首先朗读一段文章,引导学生仔细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表达,然后再让学生跟读。
在跟读时,教师可以逐句逐句地朗读,让学生模仿发音、语调,注意语速和停顿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
二、分段朗读法分段朗读法是将一篇较长的文章分成若干个段落,让学生按照段落进行朗读。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在分段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先通读一遍,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然后再逐段逐句地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根据情感变化做适当的停顿和语气调整。
三、情感朗读法情感朗读法是指通过表达情感的方式来进行朗读训练。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情感的文本,例如诗歌、故事等,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对文本中的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在情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声音、语调、语速等来传达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
四、合作朗读法合作朗读法是指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朗读练习。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适当的短文进行朗读。
小组内的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交流,共同完成朗读任务。
在合作朗读中,学生可以相互观摩,互相改进,提升朗读水平。
同时,合作朗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五、自由朗读法自由朗读法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文本进行朗读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课外阅读书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在自由朗读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评述、感悟,分享自己的朗读感受和体会。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自由朗读展示,提供一个相互欣赏和学习的平台。
通过以上的朗读方法指导,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朗读技巧,增强语感,培养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小学生语文朗读方法有哪些
小学生语文朗读方法有哪些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读清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生语文朗读研究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小学生语文朗读研究方法一、正确认读,养成习惯在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
宋代的朱熹曾对此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记。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就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朗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
二、熟练朗读,掌握节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读清晰。
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然后准备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不同。
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桎梏,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
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
这就会加大读的次数。
朗读量的加大,必定会引起质的变化,即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它文字的理解。
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在学生预习之后,教师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然后让学生分组试读,大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
一篇诗词的含义,就会在学生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中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就会让学生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三、感情朗读,体验情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学、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坡头一小刘静《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可见,朗读已成为阅读教学重要的教学手段及任务。
如何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时候,让学生朗读课文,读了好几遍,仍然效果不好,学生语气平淡、表情漠然。
学生为什么读不出感情?要如何指导朗读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经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在这方面有一点小小的感悟,现与各位教师分享交流。
我觉得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范读,创设感情朗读的情境。
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如果教师能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特别像《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
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重点段落,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
”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
”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
关于小学生的朗读技巧指导_朗诵稿_
关于小学生的朗读技巧指导朗诵训练与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生的朗读技巧指导,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小学生的朗读技巧指导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
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
学生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
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
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教师的朗读水平高,才能正确地指导、点拨学生、感染学生。
教师的表情丰富了,学生才可能做到声情并茂。
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
二是讲中范读。
三是讲后范读。
四、迁移体验,感情朗读尽管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丰富,但也不是一张白纸。
如果我们启发学生将生活中已有的表象再现,将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我们所指导的课文朗读上来,必定会使学生产生同感,从而化难为易,自然地进入创设的环境,融入自己的感情。
五、掌握技巧,灵活运用要使朗读获得生动感人的效果,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1、停顿合理。
停顿是语调的组织要素,在朗读中有调节气息,显示句意,突出重点的作用。
朗读时在什么地方停顿,应停顿多长,除了标点符号外,还要根据语句结构,感情表达的需要来确定。
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正确朗读课文涉及的不仅是把字读准确,而且还应有感情的朗读。
把感情投入到课文之中,让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编者之间感情交融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做到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不读错字,我们努力后很轻松就做到了。
但是要把课文读得有感情却不那么简单。
究其原因主要有:1.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经历有限,有些情感他们未必经历过,他们没有真正体会过某些情感,自然也就谈不上怎样表达了。
2.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联系不上,他们没能很好的进入课文,进入文中的场景,角色。
3.有些学生由于自尊心的影响,觉得在读书时落泪了,情绪悲伤了是自己懦弱的表现,是件丢人的事。
针对以上分析的原因,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能忽视,我们要面对,要寻找解决的途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阅读课文。
⑴.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多阅读,多体验,丰富教师情感。
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⑶.加大阅读量,反复朗读,诵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下面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深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何把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厚意写具体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爱护野生动物。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
2.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厚意写具体的。
教材简析《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情感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情感朗读课文情感朗读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让他们通过声音和情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以下是一些指导学生有情感朗读课文的简单策略:1. 准备阶段在开始有情感朗读之前,学生需要对课文进行充分的准备。
这包括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感受,以及查找生词和理解难点。
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讨论或导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主题。
2. 感受情感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去感受和体验其中的情感。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关情感的问题,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和想象,将自己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场景中。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表达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3. 声音表达声音是情感朗读的重要工具之一。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调整声音的音量、节奏、语调和语速,以展示课文中所代表的情感。
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声音效果,如快慢、高低、明亮、低沉等,来增强情感的表达力。
4. 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在情感朗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生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姿势来表达情感,并使之与声音表达相协调。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朗读时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以增强情感的传达效果。
5. 引导讨论朗读后,教师可以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朗读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所呈现的情感,并帮助他们将个人与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感联系起来。
通过指导学生有情感朗读课文,可以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些简单的策略可以被教师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并通过练习和反馈不断完善学生的情感朗读能力。
指导小学生朗读的方法
指导小学生朗读的方法(一)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在老师指导下实现的,所以老师要重视朗读技巧和方法的训练,重视朗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
在这方面,我有如下的思考。
一、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
所以教学生学习朗读课文,指导正确的读音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学习课文,培养朗读课文的需要,也是养成认真朗读的需要。
1.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在朗读中轻重、停顿都是非常的重要的。
重音是指在课文中需要突出强调的词或词组,是句子的精华所在应进行强调。
当然重读的突出方法不只是加强声音的强度,有时轻读也可达到理想的效果,一篇课文如果轻重、停顿都能够分的清楚,这篇课文的感情就能充分地表达出来。
2.速度的快慢要合适。
朗读的速度是指在读的过程中音节的频率的快慢。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应根据课文的意思进行朗读。
一篇课文如果在朗读是速度快慢不合理,好的一篇文章听起来都会变的很难听。
3.语气、语调要恰当。
语气指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及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的气息状态、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也是表达思想感情得一个重要的手段。
同样的一段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就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
所谓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声调。
如朗读《狼牙山五壮士》的口号声“打倒!”、“中国共产万岁!”时,就须以高亢的声音、短暂的气息读出豪迈之情。
4.发音要正确、清楚。
发音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如:“好奇”中的“好”读“hào”,不能读成“好人”中的“hǎo”。
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万万不能读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声母读得短促而有力,韵母要读得充沛而响亮,声调要读得正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
二、在不同的朗读教学阶段,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整体。
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初读课文,并能说出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根据小学生的注意易分散的心理特征,教师启发一要生动有趣,二要结合实际,提出初步目标。
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论文
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论文: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传授感情朗读技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感情朗读。
可从语调、语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它给我们指出了正确朗读的两个要素。
但我们也发现:有时候,教师在语调、语速上都指导得不错,但为什么学生朗读的效果却小见得好呢?究其原因,是缺少了对“停顿”这一技巧的指导、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评价学生的朗读应包括语音语调的准确、语速的适当、停顿的合理三个要素。
1.1语调须读准确。
对不同文章中不同的情感,语调的处理也小同。
是高昂振奋的语调,还是沉重悲痛的语调;是孩子们淘气嬉闹的语调,还是老一辈安慰规劝的语调,都要根据文章的内容而定。
如《慈母情深》一课:“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学生在读的时候,把“我的母亲”都读成了高昂的语气。
仔细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并不是在直接地赞颂自己的母亲,而是看到母亲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劳作的一种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情,所以在朗读时,语调不应该上扬,语气应该是深沉的、感动的。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得到位,读得恰当。
所以,我们在备朗读的时候,要读到文字里边去,要深入理解课文,揣摩作者的用意,把自己和作者、文小融为一体,才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渎文本,让学生和教师、作者、文本四者融为一体,达到一种心灵的沟通和熏陶。
1.2语速须读适当。
情感的正确表达一般通过语速、语渊来实现,语速大体分快速、中速、慢速三种情形。
表现急切、紧张、激动、惊奇、恐惧、愤怒、急切、欢畅、兴奋心情的,或者用于叙述急剧变化的事物与惊险的场景,或者用于刻嘲人物的机警、活泼、热情的性格等,速度可以怏一些(快速);用于平常的叙事、议论、说明、陈述,或用于感情与情节变化起伏不大的场合,速度应该比人们平常讲活的速度要慢一些(中速):表现宁静、沉重、悲伤、忧郁、哀悼、自以为是的心情,或刚于叙述庄重的情境的,速度应该慢一些(慢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怎样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要: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同样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其中的有感情绝非是老师或学生完全个性的释放以进行二度创作,而是在理性地深入了解课本内容后,尽可能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文章的本色,通过正确处理停顿、语调、语气,再现文本内容。
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这里的读书就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紧密相连。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
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句子、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我认为因该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创设情境,诱发孩子高涨的朗读热情
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
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
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二、巧用示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二、可以老师示范,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
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语感还没有成熟,而且模仿
能力很强。
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
怎么用示范?一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老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
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指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
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
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有效的多。
第三、多形式练,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朗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学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读,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学生主体了,积极性也就高了。
常见的方法有:
一、单元整体教学法
单元整体教学法是以教材自身编排的单元内容为整体,通盘考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
强调突出每种课型(讲读课、阅读课、独立阅读课和基础训练)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把在讲读课中获得的读写知识,运用到阅读课和独立阅读课中去,使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以切实提高。
二、变序教学法
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变序形式教学。
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三、情境教学法
它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其分类有:
1.实体情境--即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
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涉及的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教学内容。
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和录音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3.语感情境--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
语感越强,对作品的艺术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
四、学导式教学法
这种教法的特点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其教学基本结构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
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学习实践中学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自学”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内自学;“解疑”包括提出问题、互相探讨、教师辅导;“精讲”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和示范;“演练”包括课堂复习、作业练习或实际操作训练。
以上四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
有人将它称之为“四步阅读指导法”,即“设疑初练--划批细读--议思研读--作练熟读”;也有人称之为“四步自读法”,即“初读、细读、精读、评读”。
总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的中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养成有感情朗读的好习惯。
(作者单位:河北省磁县辛庄营乡学区大马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