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课文”与“有感情地朗读”之我见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思维、发展认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年级学生都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却不能很好地为朗读教学服务,朗读教学还存在一些弊端,这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学语文大纲中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因此,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对小学生掌握语文这门课程大有裨益。

在教学方式日益改革的过程中,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质量已成为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话题。

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分析自己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一些新看法。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曲、表情诵读、动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或氛围,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中的人物“见面”,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2训练纠错,培养习惯学生朗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朗读效果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训练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应循序渐进。

一方面要训练学生正确的朗读姿势。

读,一般是坐着的,要求学生两手稍曲拿书,人坐端正,两肩放平;读后将书轻轻放下,可以让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或到讲台前读,以便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

一些性格内向、文静的学生往往说话、读书声音很轻,已经形成定势,很难纠正。

因此,课堂上应指名让这部分学生站起来朗读,要求做到举止大方、声音响亮,让全班同学都能听清楚,一旦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久而久之,学生不但能树立信心,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锻炼他们自我表现的胆量。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我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我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我见作者:滕云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3年第11期摘要:在语文课的朗读教学中,应明确目标,把握语势文气;创设情境,注重语感韵味。

为此,应深入探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生理、心理特性,认清其教学功用与价值,让新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的要求能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意义组合;立体感受;体验;情境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1-0030-04一、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性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的结合体。

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整的语言,因为欠缺了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语音。

语音所包含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在书面语言中都受到限制。

而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表达出那些“不可言传”“意在言外”的东西。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言的感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的手段有很多。

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

语文是以文字表情达意的,其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需要用心去领会、感悟。

而朗读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生活的心灵对话。

因此,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

朗读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也影响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朗读教学,引领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教学。

二、弄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情朗读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情朗读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情朗读之我见【内容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通过感情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一、正确、流利,感情铺垫。

二、掌握技巧,充分表现。

三、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四、读悟结合,升华感情。

【关键词】情感流利技巧情景感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感情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

一、正确、流利,感情铺垫。

要读得好,有感情的读,首先要会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课堂40分钟,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很多的,时间是非常紧促的,我们利用课堂让学生熟悉课文,对学生作适当地指导是可以的,但如果完全凭借课堂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这是比较困难的,基本上也是很难实现的。

这除了时间的原因外,还有现在的课文大部分已有一定的难度,比较长,学生个体之间水平的差异。

因此,我注重让学生在课前的朗读预习。

在课堂上我又通过听录音,范读等,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

再让学生结合读课文自由学习生字,为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小学语文论文有感情朗读的指导策略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有感情朗读的指导策略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有感情朗读的指导策略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一)训练“视读广度”一般来说,朗读是指把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语言的视觉、思维、动觉等协调的活动。

有感情朗读的正确状态是一个“看、想、读”的过程。

当学生的眼睛看到课文的字词时,先要反映到大脑,而后再读出声音。

而每当读出看过的字词时,眼光又会落到下一组字词。

在边看边读、边读边看的过程中存在着纵横交错的状态。

从纵向看,有字形、字音、字义的深化,也有字、词、句的深化;从横向看,有见字连词组句和读字读词读句的双重轨道。

这双重轨道,是交叉重迭、先后错开的,不是完全重合、同时并进的。

在双轨行进中,不但要获得形象感受,还有逻辑感受,进而情动于衷,声形于外。

例如,有一个句子:“芝麻一天天地越长越高。

”在朗读这句话时并不是先看一遍,然后读一遍的。

当看过“芝麻”时就读它,在读它时,又在看“一天天地”了,在读“一天天地”时,又在看“越长越高”了。

在对全句理解的基础上,看见“芝麻”,不但有它的形象,而且也会同时产生“长高”的感受,读“芝麻”时,思维的重点在后面。

这样,看中有想,想中有读,读中有看,三者结合在一起,牵动着朗读的效果。

从一般意义上说,“看”和“想”要非常迅捷,而“读”就要从容。

这就是“速看慢读”的要求。

心理学上认为,在朗读时眼睛看到的句子常常先于口中读出的句子,这种看先于读的程序叫视读广度。

视读广度越大,知觉单元越大,理解就越完全,能避免中途断读或读破句,有利于感情表达的流畅性。

(二)体态语言辅助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曾说过:“语言是传情达意的标记,含有声音语、文字语和态势语三种。

”其中“态势语”就是我们常说的体态语言。

作为一种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重要作用。

同样,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体态语言可作为辅助手段来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信息,帮助有感情读好课文。

如读排比句时应抑扬顿挫,但“抑扬顿挫”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那么教师就可通过手腕的上抬下压来进行暗示,学生就易接受了。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读是一种知识的吸收,而有感情之朗读则是一种有感情的知识吸收。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朗读。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尤其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教学的训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而且对于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感情饱满的朗读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根据数年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应做好以几点:一、设置悬念,引发朗读欲望。

新课的导入非常关键,它关系到整篇课文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抓住课文中的闪光点,亦即重点精彩片段,以便更好地设计新课的导入。

要多设置悬念,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引发学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主动借助拼音克服生字障碍,顺利完成整篇课文的朗读,读后有一种如此这般的感觉,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故事时,我从小朋友们所熟悉的狐狸、乌鸦入手,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乌鸦吗?(知道)你们知道狐狸吗了(知道)它们俩一个在天上飞,一个在地上跑,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想)那就快拿起书读一读课文呀,在课文中大家会找到答案的。

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读得通顺流利就可以了。

这样设计导入语,能抓学生所熟悉的感知,利用设问的方式,从中设置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愿意借助拼音一点一点地扫除生字障碍,达到朗读的目的。

二、深入理解,体会感情朗读。

感情朗读,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准确把握了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好地进行感情朗读。

而进行感情朗读,也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课文教学中,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感情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手段、方法,而理解课文内容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感情朗读做铺垫的。

朗读课文之我见

朗读课文之我见

朗读课文之我见语文教学教什么?就是做好听、说、读、写这四件事。

先不说听、说、写这几件事,单说读书这件事对小学生来说是最普遍、最容易做的一件事了,但是我要说的是,要读好一篇文章并读出情感,并且使听者爱听,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应该是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自己再刻苦的练习,才能达到使人满意的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人教实验版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中自己逐步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文章的欲望。

3、采取各种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能得到成功的喜悦。

4、在课内外经常进行组织各种朗读活动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以促进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要让学生读好每一篇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

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在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到了三年级学生就能基本做到不唱读,不读破句子。

到了小学高年级,读书的能力就会越强。

只要学生能达到正确的朗读习惯,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能作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语文朗读之我见

语文朗读之我见

语文朗读之我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也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对朗读重要性很好的诠释。

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朗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读书声常常被老师过分讲解所代替,课上讲的多,练的多,读的却很少,即使有了朗读这一环节,也只是一种点缀,或是学生一遍一遍朗读,却没有其实际意义,学生的朗读水平停滞不前,进而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静而思之,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优质课评比更看中教师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手段,因此不少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教学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压缩了朗读的时间和对朗读指导的时间。

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热闹的讨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学生真正静下心来朗读的机会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懒惰性日益明显。

其二: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特点,朗读几乎不在考察评价学生的范围之内,所以不少教师为了优秀的教学成绩,不会在朗读训练上花费太大的气力。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不少专家奋臂呼吁阅读教学要练好读功,让琅琅读书声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如何才能让学生会朗读,爱朗读呢?下面是笔者小子的一些看法。

一、给予学生充裕的朗读时间。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所以笔者讲课之前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克服那种只是浮光掠影的读一二遍的现象。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教学之我见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教学之我见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朗读教学之我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朗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朗读。

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才能在教师的推动下和文章发生共鸣,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与体验。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朗读机会。

冷静细观许多课堂,发现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多种形式对读、赛读,貌似热闹,但不难发现,大多学生似乎有口无心地念经。

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成为无稽之谈。

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

一、朗读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课程标准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非常重要。

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朗读,这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需要,更是养成认真朗读习惯的需要。

用正确的普通话,把每个字音读准、读清楚,不落字,不添加字,不重复,不颠倒。

依据字词义确定多音字读音,读得通顺流畅,停顿适当,语气连贯。

在朗读中,轻重、停顿非常重要,教师必须逐步指导,让学生养成习惯,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

如《司马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篇文言文,也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学生第一次读文言文,断句停顿不够清晰,老师在课堂上用斜线标出断句符号表示停顿,学生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二、朗读指导要符合朗读规律,关注细节朗读是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生动的视觉、听觉形象的过程。

感受语言形象是朗读指导的首要环节。

教师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借助表情、动作,将文本符号形象化,透过文字符号走进课文描绘的情景。

在朗读教学活动中,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表情诵读、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赛读、对读。

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让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今年刚接手一个班,我发现班上的学生不爱朗读,他们还没有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

对此我深感忧虑,文章不读是不能与文本直接警醒对话和深入理解的。

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是在我们常规教学中,注重朗读现象并不多,大多还是偏重于写的训练,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

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如此重视朗读又有什么好处与作用呢?健康学家们认为:朗诵有如歌唱,有增强肺功能之效;朗诵注重集体配合,因而活跃了社交生活,对心理健康自然有益处;朗诵可帮助朗诵者,特别是老年人回忆美好时光,带来的精神愉悦,不言而喻;就学生来说更是获益匪浅。

1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

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书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2 有助于使学生在朗读时领悟到语言之美让学生课堂上朗读并予以指导,可以延长学生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

每篇作品都是写作者的感悟与灵感用笔倾注出来的。

教师课文朗读心得体会

教师课文朗读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调和表达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课文朗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首先,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我常常通过富有感情、抑扬顿挫的朗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发现,当教师朗读时,学生们会情不自禁地跟随教师的节奏,沉浸在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

这样的朗读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细致地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

此外,朗读还能帮助学生纠正发音、积累词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觉和领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对语言的感觉,提高自己的语感。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关注字音、字调、语气等细节,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课文内容。

长期坚持朗读,学生的语感自然会得到提升。

此外,朗读还能锻炼学生的记忆力。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需要记住课文中的内容,这对于提高记忆力大有裨益。

在课堂上,我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分组朗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能让他们在相互竞争中提高记忆力。

然而,在课文朗读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朗读时过于注重字音,而忽略了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其次,部分学生朗读时语气平淡,缺乏感情。

针对这一问题,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课文内容,使朗读更具感染力。

为了提高课文朗读的效果,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1. 选择适合朗读的课文,确保课文内容富有感染力。

2.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朗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其中的有感情绝非是老师或学生完全个性的释放以进行二度创作,而是在理性地深入了解课本内容后,尽可能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文章的本色,通过正确处理停顿、语调、语气,再现文本内容。

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这里的读书就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紧密相连。

标签: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一、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办法。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创设情境,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如我在教学《春天》一课时,先出示课文情境图,再运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音乐:雷声、雨声、鸟叫、蛙鸣……让学生竖起小耳朵仔细听,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春天,春天像本彩色的书。

黄的迎春花,红的桃花,绿的柳叶,白的梨花……春天像本动听的书。

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春天像本微笑的书。

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孩子笑了,咧开小嘴巴……”刚读完,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谢谢同学们的掌声,刚才大家都听得很认真,老师想请你们当当评委,给老师评一评,好吗?”我趁热打铁,孩子们很高兴:“老师,您把文中的轻声读得很轻很好听。

”“老师,我觉得您读得很有感情。

”“老师,我发现你读池塘笑了,孩子笑了的时候,你也笑了”……“你们可真是细心的评委,那么请你们也像老师这样读一读课文,我来给你们当当评委,好吗?”学生们很投入地读了起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再通过学生为老师的范读作评价,学生们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阅读兴趣、方法和习惯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表演活动中主动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体验的基础。

因此,教学中教师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自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教师朗诵心得体会

教师朗诵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碰撞。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朗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让我自己在教学道路上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

自从我开始尝试将朗诵融入课堂,我深刻感受到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一、朗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朗诵则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

每当我在课堂上朗诵一段优美的文章,学生们就会被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所吸引,他们纷纷举起小手,想要模仿我的发音和语调。

这种互动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二、朗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朗诵则是一种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朗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掌握文章的节奏和韵律,从而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更加自信和流畅。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那些经常参与朗诵的学生,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都表现出色。

三、朗诵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朗诵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要求朗诵者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在朗诵过程中,学生需要关注文章的意境、情感和语言美,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此外,朗诵还能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朗诵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素养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朗诵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学习、感悟,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

这不仅让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自信,还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五、朗诵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

通过朗诵,我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关注他们的成长。

同时,学生也能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爱和期待。

这种情感上的交流,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朗诵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朗读课文”与“有感情地朗读”之我见

“朗读课文”与“有感情地朗读”之我见

“朗读课文”与“有感情地朗读”之我见
“朗读课文”与“有感情地朗读”之我见
与人教版教材相比,苏教版语文课后第一题有了明显变化: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提法减少了,“朗读课文”的提法增多了。

我认为这是苏教版教材的另一个优越之处,为什么呢?
一、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

并非语文教学的全部
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体验、感悟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通过朗读、静思、默读、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获得。

朗读,只是阅读的一种。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文章的生命和作者的心灵,并获得相应的震撼或感悟。

那么,这种感悟或震撼是否一定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现呢?据我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真正感悟文章主体生命,把握作者心灵呼声,品味语言文字之美的学生,通常也很难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因为真正能通过朗读表达阅读收获的人并不多。

加上很多文字也难以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虽然《课标》并没有具体界定,执教者也应根据课文特点、学生体验、实际教学情况而定,不可强求。

否则,朗读要么无病呻吟,要么卖弄技巧,又有多少可圈可点之处。

现今,朗读被空前重视的教改形式下,执教者以“朗读方式多样”,“朗读体现层次性”自居。

评课者以“书声琅琅”“美美的读”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未免又进入了一个误区。

其实,真正体悟文字精妙,给予生命感悟的高层次的阅读,其本身是不会想到要有感情地朗读的。

“每个人读书更多的是默读品味……很少看到一个人读书后放声而有语气的
朗读”(窦桂梅)。

我们熟知“竟无语凝噎”“此地无声胜有声”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课文”与“有感情地朗读”之我见
与人教版教材相比,苏教版语文课后第一题有了明显变化: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提法减少了,“朗读课文”的提法增多了。

我认为这是苏教版教材的另一个优越之处,为什么呢?
一、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

并非语文教学的全部
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体验、感悟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通过朗读、静思、默读、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获得。

朗读,只是阅读的一种。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文章的生命和作者的心灵,并获得相应的震撼或感悟。

那么,这种感悟或震撼是否一定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现呢?据我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真正感悟文章主体生命,把握作者心灵呼声,品味语言文字之美的学生,通常也很难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因为真正能通过朗读表达阅读收获的人并不多。

加上很多文字也难以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虽然《课标》并没有具体界定,执教者也应根据课文特点、学生体验、实际教学情况而定,不可强求。

否则,朗读要么无病呻吟,要么卖弄技巧,又有多少可圈可点之处。

现今,朗读被空前重视的教改形式下,执教者以“朗读方式多样”,“朗读体现层次性”自居。

评课者以“书声琅琅”“美美的读”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未免又进入了一个误区。

其实,真正体悟文字精妙,给予生命感悟的高层次的阅读,其本身是不会想到要有感情地朗读的。

“每个人读书更多的是默读品味……很少看到一个人读书后放声而有语气的
朗读”(窦桂梅)。

我们熟知“竟无语凝噎”“此地无声胜有声”这
类情境,为何偏偏要让学生都那么奇怪地朗读,才能表明重视了朗读呢?莫非只是为了展示给听众吗?我曾经听一位老师上《,j、抄写员》。

教师让学生默读父亲发现小叙利奥深夜为自己抄写签条的感人章节。

多数学生深情凝重,有的同学叹气,有的暗自出神,有的眼中有泪……可见文章的父子深情打动了学生,这是多么好的收获啊。

可到了后来,老师偏偏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来读去,眼泪没有了,叹气没有了,更不用说有感情的朗读了。

试想一下,当我们遥望西天美丽的云彩时,是否想到过要鼓掌。

“正像一朵玫瑰花的美一样,它是不能被分析的”(泰戈尔)。

如果我们去分析它有几片花瓣,去分析它有多少色素并努力去读出她的美时,作为玫瑰花的美便消失了。

我们读《再别康桥》时,我们也许会有感情地朗读。

但当我们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们怎会想到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朗读不应作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终方式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评价的方式也应多种多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看教改中的阅读教学,到了非“有感情朗读”不能体现“语文教学质量”的地步。

要是一堂课学生最终不能在“琅琅读书声”中结束,便不能体现课堂效果。

把朗读作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方式的做法未免过于片面。

三、有感情的朗读是一种高难度的艺术表现形式。

受各种因素影

1,没有体验难表深情。

体验是学生情感积淀基石。

没有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是很难有思想共鸣的。

以《开国大典》为例,这场开天辟地的庆典如果让参加过革命战争或亲临庆典现场的群众来朗读,我们相信,即使他们口齿不清,我们也能从他们的情态或语调中感受出情感来。

换成小学生,即是怎样的技术指导也无法获得效果。

2,艺术语言并非生活语言。

我发现,学生平日里说话都富有感情,为什么一到课文朗读就出了问题呢?原因在于生活语言以口语方式体现,艺术语言以艺术方式体现。

两者有距离。

要有感情地朗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把艺术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二是艺术语言要再现为艺术语言(有感情地朗读)。

这两种转变对学生或成人来说都很难(我们发现有感情朗读的教师不多,一些媒体中朗读者的表现也不吸引人便是证明)。

某校例行公开教学活动,执教班级学生在底下抱怨“讨厌死了,整天就是读读读”。

难道有感情朗读只会使学生厌烦,教师能不顾学生的愿望而乐此不疲么?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学生不断尝试失败而厌倦语文课堂,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3,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有感情朗读。

以人教版六年制小学第十一册教材为例。

全册共28篇课文(另4篇补充课文)。

11篇阅读课文不做要求外。

17篇讲读课文中只有3篇(《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学奕》《两小儿辩日》)在课后的要求是“朗读课文”,其余要
求“有感情朗读课文”。

这些文章中,教师和学生果真都能做到有感情朗读吗?不能。

《古诗三首》《开国大典》《“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要读出感情来都很难。

既然这样,何不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高要求该为“朗读课文”,让每个学生都敢举手朗读,都能诵读(这里指背诵课文)。

这样,反而能放松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都敢读,爱读,大胆地读。

4,学生个体的生理特征影响表达效果。

每个人声带、口腔、气息、音量都有区别。

同样的材料,也会因人而有不同的朗读效果。

如何判断学生的朗读是有感情的(即如何避免学生自己觉得是在有感情朗读而教师却觉得朗读感情不够而制约了学生的表现欲望甚至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是用评价尺度(朗读标准)衡量不行,不凭尺度衡量也不行的两难困境。

“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现在大流行的“古典诗书诵读”有着本质的区别。

语文课文要尽可能多读,尽可能多诵肯定是对的。

但“有感情地朗读”受教材、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影响较多。

教师也应以评判的态度正确看待“有感情朗读”这个话题。

让“有感情地朗读”真正体现出语文应有的灵性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