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观古书,每随己境地 阅读答案附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王思任《世说新语序》练习及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王思任《世说新语序》练习及答案译文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读《史记》之后,或难为《汉书》;读《汉书》之后,且不可看他史。

今古风流,惟有晋代,至读其正史,板质冗木,如工作《瀛洲学士图》【1】,面面肥皙,虽略具老少,而.神情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

前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专罗晋事,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门户自开,科条另定。

其中顿置不安..,征传未的,吾不能为之.讳;然而小摘短拈,冷提忙点,每奏一语,几欲起王、谢、桓、刘诸人之骨,一一呵活眼前而毫无追憾者。

又说中本一俗语,经之即文;本一浅语,经之即蓄;本一嫩语,经之即辣。

盖.其牙室利灵,笔颠.老秀,得晋人之意于言前,而因得晋人之言于舌外,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2】。

嗣后孝标【3】劻注,时或以《经》配《左》,而博赡有功;须溪贡评,亦或以郭解《庄》,而雅韵独妙。

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

自弇州伯仲【4】补批以来,欲极玄畅,而续尾渐长,效颦渐失,《新语》遂不能自主。

海阳张远文氏得善本于江陵陈元植家,悉发辰翁之隐,黜陟诸公,拣.披各语,注但.取其疏惑,评则赏其传神,义庆几绝而复寿者,远文之力也。

而《新语》之事,又于此乎毕矣。

嗟乎,兰苕翡翠,虽不似碧海之鲲鲸,然而明脂大肉,食三日定当厌去,若见珍错小品,则啖之惟恐其不继也。

此书泥沙既尽,清味自悠,日以之佐《史》《汉》炙可也。

(取材于王思任《<世说新语>序》) 注释:【1】《瀛洲学士图》:唐代画家阎立本的画作,描绘了盛唐十八学士的形象。

【2】徐夫人:战国时善作匕首的匠人。

【3】本句中:孝标,即南朝梁文学家刘孝标。

须溪,即宋末文学家刘辰翁。

郭,即晋代玄学家郭象。

《经》,指《春秋》;《左》指《左传》;《庄》指《庄子》。

【4】弇州伯仲,即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兄弟。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 而映带..左右..汉魏间十数人又有清流激湍,映带B. 其中顿置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安C. 笔颠.老秀颠.沛流离D. 拣.披各语披沙拣.金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 而.神情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B. 吾不能为之.讳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 盖.其牙室利灵盖.追先帝之殊遇D. 注但.取其疏惑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9.下列对文中语句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工作《瀛洲学士图》—形容晋代正史记录人物,像工匠仿画的《瀛洲学士图》,呆板无味,缺少风采。

《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翻译】:书卷是多情的像是故人,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

一眼扫过就是三千字,读书专心致志,胸无杂念。

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

金鞍玉勒的贵公子寻求志同道合的玩伴,却不信我的书房中别有一番春景。

【赏析】: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

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

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

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

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

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阅读训练】:(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兰亭集序》《兰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兰亭集序》《兰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兰亭集序.》(二)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

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

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

”太宗遂诏见翼。

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

”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

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

”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

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

”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

”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

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

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

”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

”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

”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

”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选自《兰亭记》,有删改)(注)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5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或因.寄所托因:依,随着B.不能喻.之于怀喻:通“愉”,愉悦,愉快C.弟子又幼来耽玩.玩:研习、玩味D.辩才熟.详之曰熟:仔细的、详细的51.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太宗以德政之.暇B.知在辩才之.所C.梁元帝之.曾孙D.及其所之.既倦52.下列对文中个别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也作“叙”或“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

宋史苏洵传文言文阅读答案(精编版)

宋史苏洵传文言文阅读答案(精编版)

宋史苏洵传文言文阅读答案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下面是整理的宋史苏洵传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史苏洵传文言文阅读答案〔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

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①无从致书以观②闭户益读书2.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3.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6分)参考答案:1.①得到。

②更加(发奋)。

评分:共2分。

每小题1分。

2.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②(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评分:共4分。

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第一问: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

第二问: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

评分:共6分。

第一问4分,异、同各2分;第二问2分,每个要点1分。

意思对即可。

阅读理解修辞方法作用题型答题方法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word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word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抱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以下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1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刘蓉蓉①少时,读书于养晦堂之西偏一室,?a②而读,仰而思,思有弗③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④,径尺⑤,浸淫日广⑥。

每履之,足若踬⑦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⑧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

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于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⑨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平⑩其故,则反窒{11}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12}。

【注释】①蓉:刘蓉(1816-1873)字孟容,号霞仙,湖南湘江人,清代文学家。

②?a(fǔ):同“俯”。

③弗(fú):不。

④洼:凹陷的地方。

⑤径尺:直径一尺。

⑥浸淫日广:逐渐地越来越大。

浸淫:逐渐,渐进。

⑦踬(zhì):被绊倒。

⑧蹶(jué)然:跌倒的样子。

⑨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

⑩洼者若平:走凹地像走平地一样。

{11}窒(zhì):阻碍。

{12}慎始:一开始就慎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命童子取土平之(填平) B.坦然则既平矣(填平) C.浸淫日广(一天天)D.顾而笑曰(回头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然”的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A.蹶然以惊B.不以为然 C.坦然则既平矣D.已而复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意思。

①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已而复然”中的“然”和“及其久,则洼者若平”中的“其”所指代内容分别是什么?5.对上文的主旨理解得正确的一项是() A.要治理天下,先要从治理身边的小事做起。

B.凡事开头难,要十分重视事情的开始。

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17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类)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17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类)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新题速练】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类)(全国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2024·宁夏银川·一模)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王冕①者,诸暨②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③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④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选自宋濂《宋学士文集》)注:①王冕:元末著名画家、诗人。

②诸暨:今浙江境内。

③挞:用鞭棍等打人。

④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

⑤韩性:元末大学者。

【丙】许衡,字仲平。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①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②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③诸义而后发。

《拾遗记》阅读原文及参考答案

《拾遗记》阅读原文及参考答案

《拾遗记》阅读原文及参考答案《拾遗记》阅读原文及参考答案阅读题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方法,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学生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拾遗记》阅读原文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拾遗记》阅读原文及参考答案篇1《拾遗记》阅读原文: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王嘉志怪小说集《拾遗记》)《拾遗记》注释:1、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

2、负:背。

3、笈(jí):书箱。

4、或:有时。

5、庵:茅草小屋。

[1]6、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7、刻:划。

8、缚:捆扎。

9、麻蒿(hāo):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10、题:题写。

11、其:书上的。

12、悦:敬佩。

13、静:“静”为通假字,通“净”。

14、易:交换。

15、终:死,终止。

16、诫:告诫。

这是他临终时对他弟子说的话。

17、夫(fú):句首发语词。

18、犹:如同。

19、虽:即使、20、耳:罢了。

21、学无常师: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22、负笈不远险阻:背着书箱不认为这是万里险阻。

远:认为……这23、人而不学,则何以成:人如果不去学习,凭什么成功?24、暗则/缕麻蒿/以自照:如果视线昏暗就捆麻蒿点燃它用来照明自己。

《拾遗记》译文: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

(他)背着书籍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

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

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蒿取光。

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

求谏贞观政要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求谏贞观政要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求谏|贞观政要|阅读答案翻译译文求谏|贞观政要|阅读答案翻译译文求谏吴兢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

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

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主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政要》)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朱熹《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翻译

朱熹《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翻译

朱熹《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翻译读书之法朱熹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

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

②遽(j?SPAN>:仓促。

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

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

⑤大率:大多。

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

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然后可以有得尔▲(2)则其尤无义理者▲(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勿遽取舍于其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B.以验其通塞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C.而求其理之所安何陋之有(《陋室铭》)D.则似是而非者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12.选文先提出▲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和▲的读书方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4分)(1)这样(2)特别,尤其(3)屈服(4)再,又(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10.(2分)B 11.(2分)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12.(3分)读书应熟读精思读书要先易后难;读书要平心静气,从容处之,不能急躁。

参考译文: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

《涉江采芙蓉》阅读附答案

《涉江采芙蓉》阅读附答案
《涉江采芙蓉》阅读附答案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8.诗人选取“芙蓉”“兰泽”“芳草”三个意象,有何用意?(5 分) 9.三、四两句运用了什幺修辞手法?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什幺作用? (6 分) 答案: 8.诗人借这三个意象,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了轻 松、欢快、浪漫的氛围,让人感受出抒情主人公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 纯洁、美好。 9.三、四两句,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巧妙地传递出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思 念之情,并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为下面的黯然神伤做出了铺 垫。 馈岁① 【宋】苏轼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注]①宋仁宗嘉祐六年十一月,苏轼应制科入三等,以“将仕郎大理寺评事 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 。第二年年终岁末,他一连写 了三首诗寄给自己的弟弟苏辙。 (1)这首诗是有名的风俗诗,你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节日?结合全诗 说说你的理由。 (5 分) (2)此诗通过多种手法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试简述。 (6 分) (1)节日:除夕(1 分) ;理由:①诗题为馈岁,岁晚之时相与馈问,被 称为馈岁。 (2 分)②馈岁的礼物因人而异,贫富不同。贫者不能像富人那样 华靡,只能拿出自己舂磨的米面做成的饼儿、糕儿作为小礼物送人,所谓“富 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2 分) (2)作者通过追忆故乡熟悉的馈岁风俗,来表达兄弟相思之情。有钱人追 求的是奢华侈靡,盘鲤、笼兔、彩绣耀眼;贫穷人家只能拿出自己加工的食 品当作礼品,全事白描加对比,而尽咏故乡乡风之醇,尽抒舍弟思念之情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 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 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 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 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 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 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jí):书籍。

③庵:茅草小屋。

④麻蒿(hā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任末年十四/壮士十年归B.人若不学/孰若孤C.暗则缚麻蒿自照/自以为大有所益D.谓之行尸走肉耳/权谓吕蒙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写出三点。

【答案】(1)C(2)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3)①从小要立志学习;②勤奋学习,才能收获成功;③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好的有用的知识。

【解析】【分析】(1)A.岁数/用于计算年数。

B.如果/比得上。

C.都是“自己”。

D.叫作、称作/对某人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

推断停顿为: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3)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

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任末的成功,告诉了我们学习中要注意的很关键的问题:一是学习态度,务必克服一切困难,勤奋学习;二是学习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随时记录。

《续古文观止》阅读题和答案

《续古文观止》阅读题和答案

《续古文观止》阅读题和答案《续古文观止》阅读题和答案久处闾里,不获与海内贤士相见。

冬间,舍侄寄至先生大作数篇,展而读之,欣忭不能自已。

聊识其意于行间,顾犹恐颂叹盛美之有弗尽,而其颇有所引绳者,将惧得罪于高明,而被庸妄专擅之罪也。

乃旋获惠赐手书,引义甚谦,而反以愚见所论为喜,于是鼐益俯而自惭。

而又以知君子之衷,虚怀善诱,乐取人善之至于斯也。

鼐与先生虽未及相见,而蒙知爱之谊如此,得不附于左右,而自谓草木臭味之不远者乎?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

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

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

故元明以来,皆以其学取士。

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

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然今世学者,乃思一切矫之,以专宗汉学为主,以攻驳程朱为能,介于一二专己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因大为学术之害。

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

然苟大小之不分,精粗之弗别,是今之为学者陋,且有甚往者为时文之士,守朱子之说而失于隘者矣。

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

愚陋率达臆见,幸终宥之。

(选自《续古文观止》。

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舍侄寄至先生大作数篇舍:客居B.而其颇有所引绳者绳:纠正C.而自谓草木臭味之不远者乎?臭:气味D.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逮:等到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是()今之为学者()陋,且有甚()往者为时文之士A.以其于 B.则之于C.则其乎 D.且之而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B.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C.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D.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鼐住在乡里,由侄儿给蒋松如寄信,蒋读了非常高兴,并且赞同姚鼐的主要观点。

《约取而实得》阅读答案附文言文翻译

《约取而实得》阅读答案附文言文翻译

《约取而实得》阅读答案附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约取而实得》阅读答案附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约取而实得叶奕绳①尝言强记之法:“某②性甚钝。

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③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

掩卷④闲步,即就壁问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

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④中。

俟⑤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

随收随补,岁无旷日。

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

数年之后,腹笥渐满。

每见务为泛滥者⑥,略得影响⑦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⑧,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选自清·张尔岐《蒿庵闲话》)《蒿庵闲话》作品简介卷末蒋因培的.《附记》中有云:“此书自叙谓无关经学不切世务,故命为闲话,然书中教人以说闲话、看闲书、管闲事为当戒,先生邃于经学,达于世务,凡所礼记皆多精义,固非闲话之比。

”其中考辨“三礼”,解释名物,多有可取。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四“丧礼主人不得升堂”条即引述《蒿庵闲话》说法。

诗文部分举韩愈《送文畅序》、《送高闲序》和《送文畅北游》诗为例批评韩愈“不类儒者”:“韩文公《送文畅序》有儒名墨行、墨名儒行之语,盖以学佛者为墨,亦据其普度之说而以此名归之。

今观其学,止是摄炼精神,使之不灭,方将弃伦常割恩爱,以求证悟,而谓之兼爱可乎。

又其《送文畅北游》诗,大以富贵相夸诱,至云酒场舞闺姝,猎骑围边月,与世俗惑溺人何异。

《送高闲序》为蓄有道一段,亦以利害必明无遗锱珠,情炎于中、利欲斗进,为胜于一死生,皆不类儒者。

窃计文畅辈亦只是抽丰诗僧,不然必心轻之矣”。

【注释】①叶奕绳:山东历城人,有文采,善剧曲。

②某:我。

③讫(qì):完毕。

④掩卷:合上书本③务期:一定要达到。

④笥(sì):古代盛饭或盛衣服的方形竹器。

⑤俟(sì):等到。

⑥务为泛滥者:务为,力求;泛滥,此指多而杂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人观古书,每随己境地。

譬如广场中,环看高台戏。

矮人在平地,举头仰而企。

危楼有凭槛,刘桢①方平视。

做戏非有殊,看戏乃各异。

矮人看戏归,自谓见仔细。

楼上人闻之,不觉笑喷鼻。

(取材于清赵翼《闲居读书》)①刘祯:汉末人,建安七子之一。

曹丕为太子时,招宴刘祯等人,丕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人咸伏,而刘祯独平视,遂以不敬得罪。

15.本诗以观剧喻,说明了一种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现象?作者从哪些方面讽刺与揭示了这种现象?(5分)16.试结合自己看过的一部戏剧、一部电影或读过的一部名著,谈谈你对本诗所喻现象的认识。

(5分)参考答案:二、将下段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原文:孔子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罪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

然则圣人先知也,子贡亿数中之类也。

圣人据象兆,原物类,意而得之;其见变名物,博学而识之。

巧商而善意,广见而多记,由微见较,若揆之今睹千载,所谓智如渊海。

孔子见窍睹微,思虑洞达,材智兼倍,强力不倦,超逾伦等耳,目非有达视之明,知人所不知之状也。

使圣人达视远见,洞听潜闻,与天地谈,与鬼神言,知天上地下之事,乃可谓神而先知,与人卓异。

今耳目闻见,与人无别;遭事睹物,与人无异,差贤一等尔,何以谓神而卓绝?译文:孔子说:子贡不听从天命,而去经商营利(做生意赚钱),他猜测(琢磨、揣测)市场行情常常很准(猜中)。

孔子责备(批评、责怪)子贡善于囤积(囤积居奇),善于估计物价涨落(商品贵贱)的时机,多次(屡次、屡屡、常常)都能抓住时机,所以赚钱很多(生意兴隆),跟陶朱公一样富有(比陶朱还富有,亦可)。

由此可见圣人的先知,就像子贡屡屡猜中行情相似(一样)。

圣人能够根据事物发展的迹象和征兆,推究事物的本源(本质、根源),然后经过判断而得出结论(然后猜中结果等,亦可)。

圣人见到不同(异常)的事物能知道它的名称(了解事物的情状),因为他们广博地学习而且记得住(认识它们)。

圣人巧于(精于)推算估计(谋划推测),见识广记得多(知道得多),由微小的苗头看到明显的后果(由微见著),如同根据今天的事物可推测千年以后的事情,所以说他是才智浩如渊海。

孔子能够看到细微不显的事物,进而思考透彻,他的才智高出常人数倍(两倍,亦可),而又努力不懈(不怠倦,不放松),所以才超过了一般的人。

但他的眼睛并没有超远(超人,高倍)的视力,能知道别人所不了解(知道)的情状。

如果圣人看得透彻看得远,听得清楚无所不闻,能与天地鬼神交谈,知道天上地下的事情,那才称得上是神圣而先知,与一般人大不一样(完全不同)。

但圣人耳闻目见,与一般人没多少差别;遇到的事情看到的东西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比贤人略微高明一点罢了,怎么能说他神圣而卓越呢(无可比拟、独特、无比优秀等,亦可)?A.翻译流畅,重点句子与字词基本准确,15-20分。

B.翻译尚可,全文基本能通顺下来,但准确不够,10-14分。

C.翻译语句有通有不通,错译率过半,5-9分。

D.翻译多半不通,似是而非。

1-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