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劳动力(整理版)
宏观劳动力配置工业劳动力配置
8.1.0 工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定及影响因素 • 工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定及影响因素
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劳动 力需求减少
第一节 工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定及 影响因素
二、竞争和科技革命促进产业结构调 整并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三、工业部门的工资率成为引导 劳动力资源流向的主要经济因素
四、工业产品的贸易政策
•
(四)所有制结构变化看就业贡献 (五)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看第三产业就业
•
第二节 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
一、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断上升
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特点
三、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变迁分析
四、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数量与结构的 因素
五、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及就业结 构变动的国际比较
9.2.3 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
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个是第三产业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
•
比重越来越 大,另一个是第三产业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
9.1.2 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配置原理
• 二、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原理
第一节 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配置原 理
一、第三产业的概念 二、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原理
第三产业劳动力的配置的特点:
四、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数量与结 构的因素
五、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及就 业结构变动的国际比较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自1952年以来一直呈
上升的趋势。
•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由1982年的115万人增加到
2004年的10 280万人,城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了近1倍左 右。可以看出,
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巨大。
•
9.2.2 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
宏观劳动力配置(第二章)
劳动力资源的总量与结构的变动,既受经济规律影响,又受自然规律制 约。首先,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同时,又要符合经济规 律。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直接影响着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结构,人口的质量越 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生产等量的产品所需的劳动力就越少;反之就越多 。人口的数量越大,对产品需求的总量越大,需要的劳动力就越多。
劳动力资源也被称为人力资源、劳动资源,它是指一定范围内(一个 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劳动力资源包括:现实劳动力资源、潜在劳动力资源 现实劳动力资源 = 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校生-现役军人-自愿失业者等
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能动性。这是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根本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劳动力 资源对其他资源的支配作用。劳动力资源的能动性特点也决定了劳动力生产 要素对劳动制度、工作环境、文化、经济刺激具有强烈的反应。 2.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劳动力首先是人,是新陈代谢的 生物体,与其他生物具有相同的特性。同时,蕴藏在劳动者身上的体力和智 力也是社会投资的结果,这种投资的是能够带来回报和增值的。
所谓“帕累托改进”是指在现有的资源配置基础上,对各种资源在不同经济 主体之间的分配比例、规模、素质等加以调整,以促进整体效用水平的提高。
不论是 “帕累托有效”还是“帕累托改进”,都涉及劳动力优化 配置的部分基本内容,但不是全部。劳动力优化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改善和调整劳动力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劳动力与物质资源的空间关系;二是劳动力之间的空间关系。
我国三次产业的范围划分: (1)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等; (2)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3)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 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等等。
宏观劳动力配置(第九章)
3.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或接近0.2的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 和邮电通信业等行业。
4.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0.1的部门:包括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 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
(四)从第三产业内部所有制结构变化看就业贡献 从第三产业不同所有制类型的职工人数来看,国有经济单位职工
4.第三产业服务劳动的层次、顺序性和无限性,决定了第三产业的 弹性及容纳劳动力的“弹性空间” 。
5.第三产业劳动是服务性劳动,但服务性劳动(如,在第二产业工业 部门内部,众多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培训服务)并不都是第三产业劳动。
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构成的变动,我国将逐步进入劳动 力向第三产业大转移的时期。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配置原理 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途径
第一节 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配置原理
一、第三产业的概念
第三产业,又叫第三部门或服务行业,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英 国经济学家费希尔。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的产业分类法是:第一 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狩猎业等;第二产业包括采 矿业、制造业、土木建筑业、供电业、煤炭业、上下水道等; 第三产 业属于无形产品生产部门,包括批发商业、零售商业、银行业、信托 业、一部分运输业、服务业。
【补充】 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如,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
值比重之差。若某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即产业比重高于就业 比重,说明该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 反之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
(三)从增量角度看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从表9-5 (见 P208,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2002年)可以看出:1978
人力资源管理-宏观劳动力配置-重点分析
学习目标1、理解劳动力、劳动力资源的概念2、理解宏观劳动力资源传统配置方式3、理解劳动生产率及决定因素4、理解劳动力迁移及流动概念劳动力与劳动力资源一、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其中第一种解释表达了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
二、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也被称为人力资源、劳动资源,它是指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宏观劳动力资源传统配置方式传统的配置方式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计划配置的,主要包括两个制度:第一,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一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二是区别轻重缓急,保证重点;三是坚持自力更生,先内后外;四是力求专业对口,发挥专长;五是以地区为主,就近调配。
第二统包统配制度。
统包统配制度是对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由国家统一进行安置的劳动制度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使用价值多少的主要指标之一。
在使用价值生产量一定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劳动力数量越少;劳动生产率越低,所需劳动力的数量越多。
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归纳为三大类: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
(一)物质技术因素。
物质技术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有:1、劳动手段。
2、能源 3、劳动对象 4、生产工艺 5、生产力布局(二)社会经济因素。
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2、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3、劳动组织 4、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5、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指劳动者以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为主要动机而产生的移动。
通俗地讲,劳动力流动就是劳动力因变换工作岗位、职业或工作区域而产生的移动。
劳动力迁移三种形式劳动力迁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二是劳动力地域性迁移(易地在同一行业就业),三是劳动力行业性迁移(易地在其他行业就业)劳动力流动类型1.岗位之间的流动2.职业之间的流动3.单位之间的流动4.产业之间的流动5.地区之间的流动流动决策主体的不同,产生劳动力流动方式考虑到制度因素,通常根据流动决策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劳动力的流动方式分为自由流动、计划流动和混合决策流动三种类型:1)以个人决策为基础的自由流动2)以政府决策为基础的计划流动3.混合决策型劳动力流动。
宏观经济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
宏观经济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在当今的宏观经济中,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问题一直是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
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和就业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深入探讨宏观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以及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
一、宏观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在宏观经济中,劳动力市场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平衡。
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和供给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受到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在经济低迷时期,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少,就业机会变少;而在经济发展时期,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多。
2. 技能与薪资的差异性。
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同职业和行业对技能要求不同,导致了薪资的差异性。
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对较高,他们通常能够得到更高的薪资;而低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对较低,他们的薪资水平也相对较低。
3. 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具有流动性,即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工作。
这种流动性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就业机会。
二、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宏观经济中的劳动力市场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水平。
经济的增长水平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水平。
经济增长趋势良好时,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劳动力需求增加;而经济增长低迷时,企业减少生产规模,劳动力需求减少。
2. 产业结构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变化。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一些传统行业的需求下降,而新兴行业的需求增加,这将影响到不同行业之间劳动力的流动。
3. 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
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是影响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因素。
高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其获得高薪工作的机会。
4. 劳动力市场政策。
劳动力市场政策对于就业问题的解决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等政策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活跃和就业的增加。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已整理)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1.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唯一具有能动性、革命性的要素。
P12.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P43.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它具有的特征:综合性、整体性、定量性、最优化。
P64.什么是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劳动力?P7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方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前提变了,行业也就随着变了。
规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的效率高低,它的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力:是劳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内容的核心概念。
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5.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的特点:P10-111)具有能动性。
2)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3)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
4)具有时效性。
6.资源配置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物质资源的置,二是劳动力的配置(概念)。
P127.所谓劳动力配置规律是指:P15指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分布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
8.劳动力个人所有是劳动力配置的前提。
P169.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P21-22(1)影响物质技术因素主要有:劳动手段。
2、能源。
3、劳动对象。
4、生产工艺。
5、生产力布局。
(2)社会经济因素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2)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3)劳动组织。
4)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5)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10.产权指市场交易中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它决定着资源的使用方式。
产权结构的特点: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
P2511.交易成本的侠义概念。
劳动力市场宏观分析
劳动力市场宏观分析劳动力市场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与就业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
宏观分析劳动力市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就业与失业情况、劳动力流动性以及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等重要信息。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的特征、问题和政策等方面进行宏观分析。
首先,劳动力市场的特征是供求相对不平衡,存在着就业与失业的差距。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供求比例接近,就业率高,失业率低。
但实际情况往往存在就业岗位不足或劳动力供给过剩的问题,导致失业率上升。
这种不平衡的特征不仅与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有关,还与劳动力市场的机制、政策以及人口结构等因素有关。
其次,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失业与就业缺乏稳定性。
结构性失业指的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与劳动岗位的需求不匹配而导致的失业问题。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部分职业技能不再具备市场竞争力,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
另外,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着就业缺乏稳定性的问题。
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和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往往会出现裁员、停产等情况,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
再次,宏观调控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重要的。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引导和干预,以促进就业增长和减少失业率。
其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主要的调控手段之一、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和信贷条件,影响经济发展和企业投资意愿,进而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税收、支出和投资等方面,对就业市场进行直接干预,促进就业增长。
此外,劳动力市场还需要通过培训、教育和职业指导等手段,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竞争力,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
最后,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分析还应关注劳动者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劳动者权益保护是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和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劳动关系的平衡和谐。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也是劳动力市场稳定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完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制度,提高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水平,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和流动性。
宏观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分析
宏观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分析在宏观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它涉及到就业、失业、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供需等关键因素。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对于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宏观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进行分析,探讨其关键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应对。
劳动力市场的关键特征之一是供需关系。
供给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由劳动者组成,他们愿意参与工作并且具备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需求方面,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自于企业和组织,他们需要劳动者来完成生产和服务。
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
当供给过剩时,失业率可能上升,工资水平下降;而当需求过剩时,劳动力市场可能出现紧缺,工资水平上升。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口结构是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年轻人的就业意愿和能力会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情况。
其次,教育和技能水平也是影响供给的重要因素。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通常具备更多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更容易找到工作。
此外,移民和人口流动也会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产生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受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经济增长通常会带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从而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此外,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的转型和技术的进步,某些行业可能会出现就业机会减少的情况,而其他行业则可能出现就业机会增加的情况。
这种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产生直接影响。
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政策干预来维护劳动力市场的稳定。
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是最低工资法规定。
最低工资的设定可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但也可能对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压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政策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
还有一些政策措施,如失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减轻失业者的经济负担,并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信息。
宏观劳动力配置(第六章)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对于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有重要的作用: 1.产业结构整体有机构成的高级化过程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中 国现在正面临着“两个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转向集约型(集约型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 ,来实现经济增长),意味着产业整体有机构成的提高,这就需要发展对劳 动力需求较少的资金密集型生产。但在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人均收入 不高等情况下,单纯通过发展资金密集型生产来实现中国产业整体有机构成 的升级是不可能的。否则,必然会产生大量失业人员,从而降低社会购买力 的需求,制约国内市场的发展,最终阻碍产业整体有机构成的高级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劳动力配置和产业结构演进的互动效应(重点) 我国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配置 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贡献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是宏观劳动力配置的主要观察和研究内容 ,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分布,而产 业间的工资差距、投资规模、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 都会对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产生影响和作用。在改革开放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市场化过程中,劳动力作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其在 产业间的流动行为主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收入差距是引起劳动力流 动的最主要的经济因素,同时也是引导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 要信号。
一、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配置的关系
(一)产业结构对劳动力配置结构的牵动作用 随着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种
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同时,由于经济上追求最大产出 原则的作用,整个社会的产出结构必然会随之进行调整。而产出结构的 调整,只有通过投入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再配置来实现。由于劳动力 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因此,投入要素在部门间的再配 置最终都是通过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重新配置来实现的。这样就引起了就 业结构的转换——这是产出结构对就业结构的牵动作用。
(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
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题型及分数分布单选题(10分)、多选题(20分)、填空题(5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25分)、论述题(20分)第一章导论1.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2)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P22.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的特殊性有哪些?(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2)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公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3)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4)社会性;(5)经济性;(6)变动性与相对稳定性。
P4-53.系统: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第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P64、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系统科学方法论具有以下特征:(1)综合性;(2)整体性;(3)定量性;(4)最优化。
P65.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方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前提变了,行为也随之变了。
P76.规范分析方法:用一定的价值马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效率高低,它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P77.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通过何种方式或机制将社会劳动力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
(2)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抽需要的劳动量问题,实际上是研究劳动力的社会分工问题。
(3)研究劳动力在不同的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方式,即研究市场机制是如何作用于劳动力的配置,也是劳动力配置系统极为重要的内容。
(4)研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时期,劳动力配置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精华内容
宏观劳动力配置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系统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它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点。
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分析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的效率高低,它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它关系到其他资源的合理配置,或者说关系到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
宏观劳动力配置是在宏观的层面上研究劳动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间的配置。
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范围也包括从产业结构和地区发展的角度研究其变化规律。
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
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2.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消费秩序决定着生产秩序,生产秩序文决定着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分配秩序的基本理论,分析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规律。
3.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4.社会性。
5.经济性。
6.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综合性。
二是整体性。
三是定量性。
四是最优化。
系统科学方法论:它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对所要研究的事物进行系统分析和处理的一般途径或路线。
实证分析方法:它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因此,经济行为人或经济主体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通过有效地分配其资源,以实现其利润或效用最大化。
实证分析方法用于分析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微观机理,用于解释劳动力资源的需求者和供给者的经济行为,如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流向问题等。
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11469自考复习资料精编版
2018年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P1宏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1、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客观上都存在劳动力资源按一定比例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分配现象。
2、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越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越多。
3、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社会劳动力集中在城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配置的方法不同(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1、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2、合理配置劳动力实质就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时间P3 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意义:通过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变化与劳动力资源配置关系和特点,分析何种劳动力配置制度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P2 劳动力配置的方式:1、按照计划式进行分配,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分配。
2、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分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P3宏观劳动力配置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及劳动社会学。
P4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内容:(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配置特点及产业结构变化(2)根据一定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建议。
(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P4 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看劳动力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微观:劳动力在企业中的配置(2)宏观劳动力配置要考虑两个方面:从经济和制度角度: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从消费需求层面来看:消费需求决定生产,生产又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配从需求层面上来看:首先满足的是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其次是衣住行(3)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劳动力的载体是人,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体)(4)社会性。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汇总)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汇总)一、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概念及意义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定义宏观劳动力配置是指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条件下,通过科学的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分析、工作流程与技术流程的有序安排、投入与产出比例合理的配置以及有效调控等一系列手段,达到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有序的高效目的。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意义1.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生产力成本。
2.可提高劳动力的使用率,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3.有助于促进劳动者的技能提高和素质的提高,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4.能够破除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等扭曲因素,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为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过程与方法宏观劳动力配给的过程1.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分析。
2.人力资源规划。
3.招聘筛选。
4.用人单位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5.劳动力的培训、激励与管理。
6.劳动力的分配和调整。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方法1.就业调查研究法。
2.劳动力需求预测法。
3.现行分析法。
4.劳动力需求总量标准法。
5.劳动力供需合理化规划法。
6.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教育。
三、现代企业的宏观劳动力配置现代企业宏观劳动力配置的重要性现代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实现宏观劳动力配给。
企业宏观劳动力配置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组织结构。
2.保证企业的低成本经营与高效生产。
3.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4.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和文化建设。
现代企业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方法1.人力资源规划法。
2.岗位分析法。
3.宏观调控法。
四、宏观劳动力配置中的问题与对策宏观劳动力配置中的问题1.劳动者技能低下,素质不高。
2.劳动力供需存在失衡。
3.劳动市场不完全竞争。
宏观劳动力配置中的对策1.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2.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资源。
3.加强人们职业素质的提高。
4.扶持各类新型人才的发展。
五、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法则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法则1.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是动态平衡的。
宏观劳动力配置(第四章)
通常,在传统上把户籍变动的居住地变化叫做“迁移”,而把没 有户籍变动的居住地变化叫做“流动” (以户籍变动为标准)。一般 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三种类型:
(1)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2)向城镇的易地转移; (3)向其他农村地区的易地转移。
中国的客观国情决定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走自己的路,即 就地转移和易地转移相结合的道路。
(二)托达罗模型 按照刘易斯模型的分析,只要非农产业能够支付一个高于农业的实 际工资,只要两者工资差额能够弥补城市的较高生活费用和离乡背井的 心理成本,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流人城市非农产业。经济发 展是一个不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蓄水池”抽干的过程。这种假设虽然 可以解释当前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经济现象,但还是有很多不理想之处 。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是,不仅农村存在着失业或就业不足的现象, 城市中的此类现象也较为严峻。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在1969年提出了一 个劳动力流动模型,回答了为什么农村向城市的移民过程会无视城市失 业或隐性失业的存在而继续进行,从而补充了刘易斯模型。
劳动力迁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 二是劳动力地域性迁移;三是劳动力行业性迁移。
通常把劳动力流动分为以下若干类型(空间位置): 1.岗位之间的流动:劳动力在单位内部各工种职位之间的流动。 2.职业之间的流动:劳动力从一个职业转移到另一个职业。 3.单位之间的流动:劳动力在就业单位之间的变换。 4.产业之间的流动:劳动力跨行业、跨产业的流动。 5.地区之间的流动:劳动力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流动,地区经 济差别是产生这种流动的主要动因。 6.国际间的流动:劳动力跨国界的流动。
美国经济学家费景汉等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强调了提高农 业生产率的重要意义。他们的劳动力转移模型中包含了从农业经济到 二元经济,再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增长转变这样两个过程。在第一 个转变过程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必要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只 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会出现劳动力剩余,部分农村劳动力才可 能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在第二个转变过程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可增加农产品剩余,将其作为资本投入到工业中,扩大工业资本的存 量,可以为农业技术进步创造条件。
宏观经济政策与劳动力市场
宏观经济政策与劳动力市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旨在通过各种政府行动来影响整体经济表现,包括实现经济增长、降低通货膨胀、保持稳定的物价水平以及促进就业。
而劳动力市场,则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反馈作用。
一、宏观经济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发展的一种政策手段。
在劳动力市场中,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提供公共就业机会或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来刺激就业增长。
此外,减税政策也可以鼓励企业扩大招聘规模,从而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活跃。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手段。
通过调整利率,中央银行可以操纵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从而影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供给。
当货币政策宽松时,企业和个人可以更容易地获得贷款,从而增加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刺激就业增长。
3. 政府支持与鼓励创业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贷款担保、设立创业孵化园区等措施来支持和鼓励创业,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创业活动通常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并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活跃性。
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创业,从而有效地缓解失业问题。
二、劳动力市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反馈作用1. 就业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充分就业可以提高消费能力,刺激需求增长,并推动经济增长。
因此,当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时,政府需要优化政策,鼓励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通货膨胀与工资增长的关系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对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影响。
当劳动力市场紧张,供求矛盾突出时,工资水平可能上升,从而推高生产成本,进而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在此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灵活调整,以降低通胀压力,维护物价稳定。
总结:宏观经济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宏观劳动力配置(第七章)
二、农业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是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 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增加,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比如,根据 P171“表7-5,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情况”统计,初中、高中教育程 度的劳动力分别由1985年的27.69%和6.69%增加到2004年的50.24%和 9.68%。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七)农业政策:涉及农业的投入政策、产业政策、农产品贸易政策、 农村教育投入政策等都会影响到农业劳动力的配置。如,农业投入的增加, 相应地会刺激劳动力的需求;反之,会减少农业劳动力的需要。
(八)社会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习俗、习惯等因素也会影响到 农业劳动力的配置。比如,在穆斯林国家,从事牧业的劳动力就较多。
(五)工业化进程: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城镇化建设的加 快,农村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与此同时,工业化的发展 ,也会导致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尤其是轻工业发展所需的农产品原料 ,如棉、麻等的增长,从而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生产所需的劳动力。
(六)农产品贸易:农产品的进出口规模和结构对本国农业劳动力 资源的配置具有较大的影响。比如,如果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如 牛肉、海产品等)的需求增加了,作为出口国的其他国家相应地就会要 求增加对生产这类农产品的劳动力投入。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农业劳动力的配置,如农产品消费弹性 的变化。因为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开始时 对食物的需求会增加,但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时,对食物的消费增长 并不会随着收入水平同步增长。
第二节 我国农业劳动力配置状况
传统体制下的劳动力配置方式,是通过户籍制度将农业劳动力束缚 在农业部门,使其不能流动和自由选择职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农村劳动力可 以自由流动和择业。具体来看,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动具有以 下几个特点:
宏观劳动力(全书)
宏力配置特殊性:影响和决定其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2研究要考虑到两方面(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秩序角度研究),3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能动性特点)4社会性,5经济性,6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系统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特点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
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下特征:1是综合性;2整体性;3定量性;4最优化。
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2具有劳动能国的人,即劳动者;3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如何解劳动力概念一是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二是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
三是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四是劳动力与劳动不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劳动资源,它是指一定范围内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劳动力特点:具有能动性。
2资本和自然资源双重属性。
3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
4时效性。
影响劳动力数量的因素除了最主要的总人口外,还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变动。
劳动力配置,是指社会经济中全部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的分配比例及使用情况。
形式:物质资源的配置,劳动力的配置。
“帕累托有效-最佳的资源配置状况:此时整个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已经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不可能在不降低其他经济主体效用的情况下来提高自己的效用。
劳动力配置规律: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们之间的分布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
8、在使用价值生产量一定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劳动力数量越少;劳动生产率越低,所需劳动力数量越多。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
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计量方法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小时、工作日、周、年)内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劳动力市场宏观分析
•
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是失业的劳动者和有职位空 缺的雇主之间进行互相搜寻需要花费时间。企业和 工人都在寻找最佳匹配,如果信息是完全的、流动 是没有成本的,那么这个过程可以瞬间完成。但是 在现实中,这些条件都不可能满足,所以一定量的 摩擦失业不可避免。
结构性失业
• 2、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是由于以 下两种因素产生的:一是在某一既定地区,劳动力 市场所需要的技能与劳动者的实际供给之间出现了 不匹配;二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不同地区 之间出现了不平衡。比如,工作岗位是软件工程师 ,但求职者却是没有任何计算机知识的体力劳动者 ;再比如,北京和天津有职位空缺,但需要找工作 的人在海南。这种情况下,失业不是由于信息不完 全,而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流动障碍。
Ub
I J L
– 帕累托最优是状态
– 帕累托改进是过程
0
H
K Ua
12
帕累托改进与准帕累托改进
• 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 somebody better off, nobody worse off.
• 准帕累托改进(Quasi-Pareto-improvement): somebody higher income, nobody lower income.
周期性失业
• 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也叫需求不 足性失业(demand-deficient unemployment),是与 经济周期联系在一起的,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经济中 劳动力总需求下降,对于求职者来说没有足够的工 作。在经济的衰退时期,产品市场上的总需求下降 ,会引起劳动力的总需求下降。当实际工资水平不 具有向下浮动的灵活性时,周期性失业就出现了。
宏观劳动力配置(第五章)
二、 1958-1978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在这个价段,劳动力资源不允许根据市场信号进行配置,劳动力资 源在城乡间的分配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劳动者个人在工作地点的选择、 职业选择、人力投资等方面没有了自主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 的配置采取的是“统包统配”的方式。
以户籍制度、企业用工制度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关于劳动力资源配置 的制度安排,限制了劳动力资源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劳动力资源 的生产力水平和农村劳动力的生产力水平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种模 式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被打破。
从城乡人口的比重来看,乡村人口所占的比重1952年以来一直呈 下降的趋势,相对数量在下降,1952年所占比重达到87.5%,这是新 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值,2004年下降为58.24%。1978年以后,农村人 口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加强了。根据 统计(见P93~94“表5-1” ),全国就业人员由1952年的20729万人 ,占总人口的36.1%,增加到2004年的75200万人,占人口的57.9%。 (中国2018年劳动力资源80686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宽。城镇中以国有 单位为主的单一就业渠道。从就业规模上看,改革开放以后在国有经 济单位、城镇集体单位中就业的人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其他经济 类型单位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城镇私营企业中就业的人 数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第三节 户籍制度对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二、城乡劳动力资源结构
从总体趋势上看,城镇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呈上升的 趋势,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下降的趋势,但乡村就业人 员的绝对数量仍是庞大的。根据P95 “表5-2” 统计,1952年总就业人数 为20129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2586万人(城镇就业人员的绝对数 量),占总就业人数的11.99%(城镇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同期,乡 村就业人数为18243万人(乡村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占总就业人数的 88.01%(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 。到了2004年,全国就业总量为 7520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26426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35.21% ;同期,乡村就业总数为48724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64.79%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整理版)1、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其实质就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时间;而合理分配社会时间资源,就是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这两者的含义和实质是一样的。
P22、宏观劳动力配置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但它不是从微观的角度,不是研究企业内部各岗位的劳动力资源配置,而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行业间如版本号进行合理配置。
它研究劳动力在产生间、行业间、地区间流动的内在变化规律及影响其配置的因素,侧重于从总量结构和宏观上研究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P43、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货币资本等资源相比,具有其他生产力要素所不具备的能动性特点。
劳动力的载体是人,是具有体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综合体,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教育等方式得以提高。
P44、系统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它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点。
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综合性;二、整体性;三、定量性;四、最优化。
P65、正确全面地理解劳动力概念,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二是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
三是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四是劳动力与劳动不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P96、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具有能动性。
二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双重属性。
三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
四具有时效性。
P107、影响劳动力数量的因素除了最主要的总人口外,还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变动。
P11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关键在于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其重要原因在于: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过程。
二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前提。
三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体现了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
P179、在使用价值生产量一定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劳动力数量越少;劳动生产率越低,所需劳动力数量越多。
P2010、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
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计量方法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小时、工作日、周、年)内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二是以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P20 11、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众多,但是,可心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三大类: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
P2112、制度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降低交易成本,二是为实现合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三是提供了激励。
P2413、产权是分析经济问题的一个关键概念,产权是市场交易中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它决定着资源的使用方式。
P2514、产权制度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决定配置效率的前提。
P2520、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P2715、低工资、高福利的僵化工资制度。
1956年工资改革以后,虽然其间也有些变动,但直到1976年,工资水平基本上是处于冻结状态。
这种工资制度也造成脑体倒挂的重要原因。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采取的是“低工资,多就业”的政策,工资具有时显的平均主义倾向,发放的货币工资金与其他票证一同使用才有效,工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职工为获得相应消费品的凭证。
P3216、统包统配制度是对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由国家统一进行安置的劳动制度。
P3417、传统体制下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一是1950-1957年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二是1958-1978年劳动力资源统包统配;三是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P3618、1979年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始在家庭内部进行配置,这种配置形式成为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P3619、与市场配置的方式相比,计划配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劳动力不表现为商品。
二是劳动力要互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由计划部门统一安排,企业和个人都没有权利进行分配。
三是工资不能起到调节供求的作用,只是与粮食、布匹等票证配合使用作为取得清费品的凭证。
P3820、1980年8月党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也就是提出了在全国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结合的方针,即“三结合”的就业方针。
P3821、作为我国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市场,在建设上取得了明显进展,新的就业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形成。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市场机制已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力量。
二是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发展迅速,并在配置社会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是劳动力流动范围明显加大,劳动力市场渐趋统一。
P4022、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二无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无性;二是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三是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
P4223、进入体制转轨时期后,上述局面有所缓解,劳动力职业歧视被打破,但代之而起的是劳动市场的工资歧视,即虽然是同样的工作,但由于所有制不同,职工身份不同,工资金存在很大差别,由此形成了城市中的不同的劳动力市场,这一点已成为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总特征。
P5224、劳动力迁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二是劳动力地域性迁移(易地在同一行业就业),三是劳动力行业性迁移(易地在其他生业就业)。
P5925、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层次:(1)产业转移,即非农化;(20地域转移,就是易地非农化;(3)身份转移,即在、城市化。
农村劳动力产业化转移和地域转移是人口城市化的基础和准备,城市化是农村劳动力移的最终结果和归宿。
P6026、由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的存在,托达罗认为农民的迁移决策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而且取决于城市就业率和失业率。
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也不会轻易地做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
P63 27、配置方式上看,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根据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一、1949---1957年,以市场为主要的劳动力资源配置;二、1958—1978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三、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P9128、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
(二)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
(三)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四)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经济收入高的行业和单位。
P10229、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对于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如下:1、产业结构整体有机构成的高级化过程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2、产业结构转向合理化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3、产业结构跃迁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P10630、提高人力资本总量是实现现代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的核心和根本途径。
P10931、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来看,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收入分配制度、自然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但是,最关键和最本质的要素是劳动力的劳动能力。
P11032、就业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表现出以下特点:1、女性就业结构变化明显;2、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3、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非国有部门的就业人数上升较快;P12433、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一)工资;(二)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水平;P13534、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劳动力在农业部门中配置的娄量和比重都有下降的趋势。
P16335、我国农业劳动力配置状况:一、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二、农业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三、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农业产业内部劳动力结构不断调整;四、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发展变化趋势;P16636、农村劳动力配置具体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劳动力市场机制成为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基础;2、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3、离土离乡成为重要的转移方式。
P17437、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1、生产方式的制约。
2、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3、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的低下,限制了城镇非农产业对其的吸纳水平。
P17638、结构调整因素:(1)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结构性失业人数不断增加。
(2)国民经济整体和区域性的结构调整是工业就业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P19039、最早提出这一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格大学教授费希尔。
他在1935年出版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P19740、1940年,长期在海岸大利亚、新西兰两国工作的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他写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更加广泛地使用了这概论。
P19741、第三产业具体说主要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P198(要区分那些类型是属于那些层次)42、从P208表格看出:(1)1978—2002年间,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带动能力最强,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弱;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就业人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开始减少,表明第一产业就业已达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
进入90年代后,随着第二产业内部资本和技术对劳动替代趋势的加强,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急剧下降。
即第三产业对劳动力一直保持了较强的吸纳能力,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是第二产业的6.5倍。
P20843、对我国而言,第三产业发展为充分的主要原因在于:1、市场化程度低。
2、产业化程试低。
3、城市化水平低。
P2271.宏观劳动里资源配置的研究范围包括:产业结构、地区发展的角度研究其变化规律。
2.宏观劳动力的研究意义主要: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是首要的经济因素。
3.宏观劳动力是研究劳动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间的配置。
4.劳动力在本质上:人的劳动能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物质资源的配置、劳动力的配置6.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7.农村劳动力转移类型: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的易地转移、向其他农村地区易地转移、8.决定劳动力资源的规模因素:人口的数量、人口的结构9.造成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动机越强的因素:城乡间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水平、个人发展机会10.从劳动力派生需求的性质好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自然属性来看,原则上决定农业劳动力规模的因素:社会成员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结构11.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点:劳动力市场机制成为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基础、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离土离乡将成为重要的转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