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记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⑴我国古代始终很重视农业浇灌,闻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建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浇灌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全部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持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意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历史必修2经济史复习知识要点 (人民版)
经济史专题复习要点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 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 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4)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 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3)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商鞅变法)4、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 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 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 秦:灵渠(4) 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 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灌溉工具翻车。
(6) 隋炀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7)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主要成就:(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周礼考工记》中国有六职(妇功、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3)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4)明代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冶金业主要成就:(1)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经出土有小件铜器。
(2)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高中历史必修2_经济史_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知识结构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A生产技术与水利工程:B 小农经济1含义: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的一种经济形态。
2出现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大量被开垦,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生产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产品主要为自给自足。
不足:脆弱性;封闭性;保守性4评价:积极作用: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提高了农业产量,开垦了更多的荒地。
局限性:个体生产规模小,不利于生产技术的革新。
5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政策;土地;技术;社会环境;水利;劳动力;商品经济。
C 赋役制度特点:交赋比例高,且不稳定;赋役名目繁多;农民受地主控制严格。
评价:1、赋税是专制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徭役的征派是大型工程得以营建的条件2、农民负担沉重,破坏了正常生产,王朝后期往往引发社会动乱。
D 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现象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主要归地主所有;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占有关系不稳定,土地买卖盛行。
消极影响:导致地权与劳动者分离,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导致农民贫困和社会暴动的根源。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A 分类: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B 古代手工业发展概况C 特点:历史悠久;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技术进步,分工日益西化;产品长期领先世界,远销海外(丝绸;瓷器;茶叶)D 影响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因素:技术;市场;农业;商业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A 古代商业发展概况:B古代商业发展特征:起源早不断发展;市场形式多样;商业交通和城市发达;海外贸易发展;受政府压制。
C 影响古代商业的发展因素:政策;市场商品货币交通城市农业手工业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A 重农抑商:1、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2、表现:重视水利建设;加强工商管理;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贬低商人地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各单元知识点总结课件(共52张PPT)
• 3、对外开放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各单元 知识点 总结课 件(共 52张PPT)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各单元 知识点 总结课 件(共 52张PPT)
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 官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特点
地位
成就
①由政府直接经 在明中期以前,
营,集中大作坊 在手工业中一直 冶铁:东汉的水
②产品不计成本,占主导地位
排;南北朝的灌
不流通,供皇帝
钢法;制瓷丝织:
使用
明清时进入鼎盛
时期;
①由民间私人经 明中叶以后,超 明中后期,出现
营②产品供民间 过官营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
(4)社会福利
•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 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 费;
• (5)社会立法
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 ③“社会保险法”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各单元 知识点 总结课 件(共5 2张PPT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各单元 知识点 总结课 件(共5 2张PPT )
▲古代农业
•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
历史必修二 经济史 知识点总结
经济史
第一节中国古代经济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第二节中国近代经济一、洋务运动
二、“民族资本主义”三次浪潮
三、民族工业萎缩
第三节中国现代经济一、恢复时期(1945-1952)
二、三大改造
三、十年探索时期
四、改革开放
第四节苏联的经济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
四、赫鲁晓夫改革——没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体质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重工业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失败
2.政治改革,苏联解体
第五节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
二、早期殖民扩张
三、工业革命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
五、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六、战后经济(1945-)。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最全知识点与延伸
经济第七单元:古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一.中国古农业1(1) 工具①②③(2) 水利①战国:都江堰→郑国渠→灵渠②汉:龙首渠③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筒车)、宋(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2.基本模式(春秋战国、小农经济)(1) 原因①②(2) 特点:家庭为单位,种植业+家庭手工业,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3)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古农业基本特点:①(经济构成) 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②(生产力) 牛耕和工具/技术的改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完善。
③(生产方式) 小农经济。
④(土地) 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A.“三农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①③123①③B三.古中国商业1.重农抑商(战国秦商鞅变法。
护农,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资义萌芽)①②隋唐:市/坊分明,时间限制。
柜坊、飞钱。
③两宋:④⑤明清:棉/茶/蔗/染料成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商帮”(徽商、晋商,卖盐起家,涉及海外)。
2.市的变迁①/市长监管,按时开闭市。
②“草市”普遍,汉口镇/四商镇,随处设3.城市发展①②(政治中心+商业中心)。
4.官控的对外贸易①西汉:海陆丝绸之路。
②唐:广州,市舶使。
③④⑤明清:海禁、四.古中国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
②。
③(鲁:) 2.重农抑商(1) 原因:商、农抢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2) 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收地租和征赋役,巩固封建统治。
(3)(4)(5) (34CD.①②③E.F.F.中西资义萌芽背景/特点比较,中资义萌芽没发展的原因,认识。
(1) 比较①同: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手工业为标志,时间14~16世纪。
②异:西资义萌芽在自治城市产生,中资义萌芽在封建统治下产生。
(2) 原因①(限制生产力) 明清自然经济占主导。
历史必修2《经济史》整体结构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中国古代经济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发达的古代农业。
2.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4.经济体制改革。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路上交通事业的发展。
3.通讯工具的变迁。
4.报刊事业的发展。
5.影视事业的发展,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3.古代商业的发展。
4.古代的经济政策。
1.开辟新航路。
2.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
4.第二次工业革命。
1.自然经济的解体。2.洋务运动。ຫໍສະໝຸດ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5.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2.探索与失误。
3.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5、人教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简表(39页)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小农经济又开始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力”,他们之间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生产者成为资本家支配生产,就实质而言,属于商业资本控制生产,商人成为资本家a、清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手工业分工更细,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城镇的发展b、清初统治者放宽了对手工业的限制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机户雇佣机工、店主雇佣居民),这种雇佣关系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束缚着新的生产力发展。
其一是农民受到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购买力小,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市场小)。
其二是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盖房买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资本少)、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等政策和实行闭关政策(妨碍市场扩大和资本积累)、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纲常名教为核心,斥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排斥西学等、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货币制度的落后与混乱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明清社会生产力虽已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前提,但还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和腐朽的封建制度1、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中国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地位影响:2、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3、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为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得名: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内容:一切土地属周王,周王将其分赐诸侯臣下,让其世代享用,但不行转让与买卖,并纳一定的贡赋。
高中历史 经济史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农业篇【知识梳理】(一)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因素1、生产工具的改进★铁犁牛耕:历程:春秋中后期出现牛耕;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唐——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影响:生产效率的提升,精耕细作模式的完善,井田制的瓦解,小农经济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2、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从商周时期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后的铁犁牛耕3、水利设施的完善4、耕作模式的演变(1)原因:生产力的提高(2)商周时期:大规模的简单协作——春秋战国后:个体农耕的小农经济5、注重按农时经济生产,注重选种和育秧,注重生产经验的总结等(二)全面认识小农经济1、产生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2、产生时间:春秋时期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注重精耕细作;(简单概括为: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自给自足性)4、影响因素:推动因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上的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历代政府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
不利因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封建剥削严重;天灾人祸(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商周时期:井田制①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②瓦解:原因——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相地而催征”、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①确立过程: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②主要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主导地位);自耕农私有土地注意:在中国古代,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赋税的直接提供者,他们名下的土地是国家赋税收入的来源。
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
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经济形式: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第一节中国古代农业思路一生产力:耕作技术:铁犁牛耕(“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水利:大禹和他的继承人生产关系:赋税;徭役;土地制度思路二怎么种——耕作技术: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怎么保障——水利工程怎么分配——赋税;徭役为什么这样分配——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思路三有利条件: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赋税制度;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农业不利条件:赋役沉重;土地集中;水旱灾害;政局动荡;(2)水利工程著名工程:都江堰(李冰)——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郑国渠(郑国)——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水利专家:大禹;秦国:李冰父子;郑国;汉代:王景地方特色工程:坎儿井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鲜明特点(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三.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经济:劳动力;生产工具(铁器)生产技术(耕作);水利工程——生产力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生产关系政治:国家是否统一;政局是否安定;统治者是否重视(重农抑商政策)天文历法的进步【思考:秦国具备统一中国的物质条件的主要原因?以牛田;水利工程;商鞅变法】第2节中国古代手工业一.纺织业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萌芽 (原料:麻、葛、丝工具:骨梭、骨针等)丝织业:商汉唐; 棉织业:宋明二.冶金业1)冶铜业:(1)新石器时代:起源(2)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3)秦朝:青铜防锈2)冶铁业:(1)春秋晚期产生(2)战国时期推广:①块炼铁(锻铁)生铁(铸铁) ②炼钢、淬火技术(3)汉代推行官营:①燃料变化:木炭—煤炭②供风技术:自然通风—人力—畜力—水力(皮囊鼓风) (马排鼓风) (水排) (4)南北朝:灌钢法 (5)北宋:煤炭三.陶瓷业1)制陶业产生:原始时代彩陶、黑陶;成就:兵马俑、秦砖汉瓦、(独特技术)唐三彩2)制瓷业(世界最早)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 技术成熟,先后出现青瓷和白瓷唐朝: 南青(越窑)北白(邢窑) ,景德镇和四川大邑,釉下彩绘(长沙)宋代: 瓷窑遍布各地(景德镇和五大名窑)唐宋名窑: 瓷窑遍布各地,各具风格(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和陕西耀州窑)元代: 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清代:粉彩瓷器:康熙年间发明;雍正年间登峰造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考点精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考点精编01古代中国的农业一、农业1、起源:由采集—种植。
地域分布:南稻北粟。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2、耕作工具的改进:原始时代:木耒骨耜;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出现;汉代:铁犁牛耕普及;唐: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犁耕技术的成熟。
3、水利灌溉: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汋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明清:高转筒车4、小农经济:a概念: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b形成原因: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 特点:自给性(以满足自我需要和缴纳贡赋为主);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主,交换少);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脆落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5、评价:积极:自给自足,因生活稳定,有较高的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和需求,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消极: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保守性等特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造成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的缓慢发展和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阻碍了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6、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7、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a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b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加严重;c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通过土地买卖占土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d影响,土地兼并影响国家收入,引起社会动荡;e统治者采用“均田”、“限田”的措施保护自耕农;8、土地经营方式(租佃关系)的变化:a原因:土地兼并;b发展,战国产生,汉代比较普便;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济形势;明清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成为主要形式;C影响: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佃农通过抗租、减租斗争,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9、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1、春秋:管仲:“相地而崔征”、鲁国的初税亩;2、汉代的编户齐名,编户向国家承担人头税、田租、徭役和兵役。
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经济史总复习提纲(全套)
人教版必修2经济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知识要点归纳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发展】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结构
【关键字】发展必修二经济(物质文明)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示】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
古代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
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古代手工业发展技艺世界领先。
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商业及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压抑,发展缓慢。
【知识结构】1、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耕作技术的演进②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灌溉工具。
③水利事业: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郑国渠一、农业经济①商周时期的井田制;3、古代土地制度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4、古代赋役制度5、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古①纺织业:类型、发展概况代二、手工业经济2、主要成就②冶炼业:类型、发展概况中③陶瓷业:发展概况国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经济1、古代历朝商业活动概况:在三、商业经济2、历代“市”的发展:基3、商业都会的崛起:本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结构①含义:与1、重农抑商政策②产生标志:特③产生原因:点四、经济政策④特点(表现):⑤评价①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②历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2、工商业的管理A含义③ “海禁”政策B产生原因:C影响①产生概况:3、资本主义萌芽②特征:雇佣关系③发展状况及原因: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重点把握民族工业发展历程:①产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企业。
②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短暂春天:一战期间;④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⑤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注意:资本主义的产生需要几个基本要素: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历史地位
在夹缝中求生存——曲折性 艰巨性(根源:社会性质)
在斗争中求发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社会性质决定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妥协性,结果失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怎样?
(1)地位: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但是,由于其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有依赖性。
政局动荡(革命和战争不断)……
二.特点经济---政治特点(两面性)
①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②行业:结构畸形,难以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绝大部分是轻工业(尤其是棉纺织业和面粉业),重工业很少。
③地位:民族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小。
与外国资本相比,主要工业部门不如外国资本;
与封建自然经济相比,处于绝对的劣势。
促进因素:⒈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⒉(清末、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⒊反帝爱国运动推动;⒋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阻碍因素: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根本原因)--环境恶劣
具体表现为: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掠夺;②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与束缚;
③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垄断;④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三、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与缓慢发展
1出现: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出现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机房,即手工工场的出现(或雇佣关系的出现)
2缓慢发展: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及政策缚阻碍社会进步;
主要原因是封建王朝压制工商业及闭关锁国的政策。
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
唐宋名窑:瓷窑遍布各地,各具风格
(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和陕西耀州窑)
元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
清代:粉彩瓷器:康熙年间发明;雍正年间登峰造极。(发明珐琅彩)
第三节中国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的主要构成因素:
商人;商品(农、手工产品等);交换场所(国内外市场);货币;交通状况;国家政策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开始出现
1.对欧洲: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
1)、引起“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烟叶、玉米、可可和马铃薯----------麦子、水稻、葡萄等植物,马、牛等动物
2)、引起“价格革命”
3)、开始殖民扩张
2.对亚、非、美洲:(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
呈现什么特征?教材导语
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衣、食、住、行;风俗,传媒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改良(新式与旧式)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⑥.货币: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⑦.城市:自汉代来,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⑧.管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商人社会政治地位低下。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⑨.趋势: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曲折,且由盛到衰;
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新航路开辟的认识: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商业革命——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分散孤立——走向整体
殖民掠夺之路:殖民掠夺——价格革命
思想解放之路:证明地圆——冲击神学
15世纪世界航海史上有两大壮举:
一是中国明朝时郑和下西洋。二是新航路的开辟。(和平外交主动外交——和平崛起)
中国古代农业怎么保障——水利工程
怎么分配——赋税;徭役
为什么这样分配——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
思路三
有利条件: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赋税制度;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农业不利条件:赋役沉重;土地集中;水旱灾害;政局动荡;
(2)水利工程
著名工程:都江堰(李冰)——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商业起源很早,不断发展,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②.联系: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但始终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③.结构: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④.阶段:阶段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
⑤.交通: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
二.冶金业
1)冶铜业:(1)新石器时代:起源(2)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3)秦朝:青铜防锈
2)冶铁业:(1)春秋晚期产生
(2)战国时期推广:①块炼铁(锻铁)生铁(铸铁)②炼钢、淬火技术
(3)汉代推行官营:①燃料变化:木炭—煤炭②供风技术:自然通风—人力—畜力—水力
(皮囊鼓风) (马排鼓风) (水排)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绿军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绿军装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七.改变世界的传媒.:报刊、影视、互联网
变迁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
1、经济发展;2、政治环境;3、思想解放;4、外来文化;5、全球化趋势。
专题五世界近代经济: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动力——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4.1992年以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线是什么?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为什么会这样变化?以服装为例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学东渐等);西装、裙;列宁装、布拉吉
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中山装;绿军装
受科技进步的影响;的确良、涤卡等化纤类布料
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形势变化和思想解放)
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含义:
①.海禁政策: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禁民间不禁官方贸易.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国人
②.闭关政策:限制(不是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外商
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清朝:广州十三行
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生产关系
政治:国家是否统一;政局是否安定;统治者是否重视(重农抑商政策)
天文历法的进步
【思考:秦国具备统一中国的物质条件的主要原因?以牛田;水利工程;商鞅变法】
第二节中国古代手工业
一.纺织业
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萌芽(原料:麻、葛、丝工具:骨梭、骨针等)
丝织业:商汉唐;棉织业:宋明
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明清:形成商帮,出现会馆
二、“市”的发展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战国: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
新朝: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
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扬州
宋代:汴京等都市的商业繁盛
清代:苏州“十万烟火” .四大名镇:吴江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商周:初步发展。周:骨贝、铜贝;“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良好条件—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
朝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代
明码标价
汉代
“市”有专门管理机构
六朝
“草市”形成
唐代
“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宋代
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明清
商业区繁华
汉代:商运活跃。
唐代:商旅往来频繁辅助性经营场所
①长期的国家统一②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③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④交通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⑤部分统治者的经济政策
第四节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经济基础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一.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⒈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始于战国商鞅变法,历代推行⒉目的:直接目的:保护小农经济;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动力:政治经济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2内容:婚丧礼俗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自主,删繁就简↓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重大变化:五四运动与建国初以及改革开放后】
向“距离”挑战——改变时空的发明
五.立体交通的诞生:海陆空
六.通信技术的发展:邮政、电信、网络
3.影响:封建社会
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促进经济,巩固政权,发展增强国力;
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违反经济规律,不利萌芽,造成落后.
二.对外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
(1)政治根源:巩固封建统治
(2)思想根源: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3)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作用:
①经济领域:它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
②政治领域: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促进资产阶级运动风起云涌(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③思想领域: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播提供了经济基础,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进步,从而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