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感染
外科学-外科感染
第8章 外科感染
五、诊断
初步诊断:局部+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增高
定 位:深部组织间及脏器内的脓肿,常需超声 波检查及CT等影像学检查;骨、关节的感染常需进 行X线检查;必要时作诊断性穿刺。
病原诊断: 细菌培养+药敏
第8章 外科感染
六、预防
(一)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
①认真实施卫生管理; ②认真实施消毒灭菌技术; ③坚持无菌术原则; ④及时正确处理伤口。
一、甲沟炎和脓性指头炎
Ø甲沟炎(paronychia) Ø脓性指头炎(felon) 滑囊炎
Ø化脓性腱鞘炎(suppurative tenosynovitis )
Ø滑囊炎(bursitis )
化 脓
Ø病因
性 腱
Ø解剖病理
鞘 炎
Ø临床表现
和 滑
第8章 外科感染
(二)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①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纠正贫血与低蛋白血症等。 ②积极治疗降低抗感染能力的原发病;糖尿病、尿毒症、
肿瘤化疗、皮质激素类药物应用。 ③特异性免疫疗法,如TAT、狂犬病可接种疫苗
(RVRV)与注射免疫球蛋白(RIG)。 ④有明确指征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3.有数种同样有效的抗菌素可选择时,应选用药源充足、 价格较廉和副作用较小的。
4.对全身情况不良的患者应尽量使用杀菌性抗菌素。
第8章 外科感染
教学小结
1.外科感染定义 2.掌握常见软组织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 3.掌握常见手部化脓性感染 4.全身性外科感染 5.破伤风的诊断治疗 6.外科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脓毒症休克治疗指南)
第8章 外科感染
第五节 有芽胞厌氧菌感染
第8章 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SurgicalInfection)
1.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
2.皮肤、软组织损伤。
(二).病理:
溶血性链球菌→链激酶、透明质酸酶→ 病变扩展,脓液稀薄,有血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易局限为脓肿, 脓液稠厚。 厌氧菌→捻发音性蜂窝织炎。
(三).临床特点
1.病变扩散迅速,界线不清,中央坏死。 2.表浅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深部红肿不明显, 全身症状明显。 3.口底、颌下及颈部病变--呼吸困难、窒息。 4.厌氧菌引起者--局部捻发音。
1.金葡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多见 2.克雷伯杆菌、不动杆菌属、变形杆菌有所增加 3.真菌性败血症已引起广泛重视 4.革兰氏阴性杆菌易导致感染性休克
(二).败血症与脓毒血症的临床特点:
1.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预后差 2.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3.血象改变,出现中毒颗粒、黄疸 4.内环境紊乱 5.感染性休克 6.肺肾肝功能易损害(MODS、MOF)
细菌→皮肤、粘膜细小伤口→网状淋巴管, 毒素→血液→严重全身反应。
(三).临床特点
1.蔓延快、少有组织坏死或脓肿 2.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3.鲜红色片状皮疹,中央淡,边界清,压之褪
色,去除压力很快恢复红色。中央区脱屑、 棕黄色,疼痛不明显(头部丹毒疼痛剧烈)。 4.全身症状明显 5.足癣或血丝虫感染易致下肢丹毒反复发作。
外科感染(SurgicalInfection)
第一节 概 论
致病微生物
↓
侵入机体繁殖
↓
炎症反应
↓
感染
外科感染:一般是指需手术治疗的感染性 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或手术后的 感染。
特点
多为混合病菌感染 有突出的局部症状 常影响局部功能 多需手术治疗
【一】临床常用分类
外科感染讲义课件
定期复查与随访
建议患者定期回医院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 任何潜在问题。
注意事项
01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 现发热、伤口红肿、疼痛加剧等
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03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洗澡、 换药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02
遵循医生的建议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和护理,不要自行更改治疗方案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外科感染的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生素
根据感染的病菌种类选择 合适的抗生素,通过抑制 或杀灭病菌来控制感染。
抗炎药
用于减轻感染引起的炎症 反应,缓解红肿、疼痛等 症状。
局部用药
对于某些特定部位的感染 ,如皮肤、伤口等,可采 用局部涂抹药物或湿敷等 方式进行治疗。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 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
康复指导
适当运动与锻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和锻炼,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预防再次感染
向患者传授预防感染的知识,避免接触可能引起 感染的病原体,降低再次感染的风险。
ABCD
日常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戒 烟限酒等,以促进康复。
群中。
念珠菌感染的症状包括口腔溃疡 、喉咙疼痛、消化道不适、阴道 瘙痒等,严重时可引起肺炎、心
脏疾病等并发症。
治疗念珠菌感染的方法包括使用 抗真菌药物、消除诱因、提高免 疫力等,以消除病菌、缓解症状
、预防复发。
REPORT
CATALOG
外科感染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⒈ 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器官-系统功能障碍 ⒉ 器官 系统功能障碍 重者可有发热、头痛乏力, ⒊ 全身状态 重者可有发热、头痛乏力, 甚 至休 克、MODS ⒋ 特殊表现 : 破伤风可出现肌强直痉挛
诊断
㈠ 临床检查 病史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㈡ 实验室检查: 常规化验 细菌学检查 ㈢ 影像学检查 超声波 X线摄片 CT MRI 线摄片
痈是指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 脓性感染,或由多数疖融合而形成。病原菌 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痈
感染先从一个毛囊的底部开始,由于皮肤较厚, 感染沿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及深筋膜, 再沿深筋膜向周围扩散,侵及附近的许多脂 肪组织柱,然后再向上穿入多个毛囊而形成 多个脓头。痈多见于皮肤较厚的背部和颈项 部,有时可见于上唇和腹壁。常发生于身体 比较衰弱或糖尿病病人。
三、急性蜂窝织炎
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或深部疏松结 缔组织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主要 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也 可由厌氧性或腐败性细菌引起亚急性蜂窝织 炎。呈弥漫性炎症,易向四周迅速扩散,与正 常组织无明显界限。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 损伤后感染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 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流传播而发生。
四、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淋巴管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称为急性淋巴管炎。 大多数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灶, 常见于 口咽炎症、足癣、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 感染。也可直接发生于皮肤或粘膜损伤之后。 病原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
浅层的淋巴管炎可见在皮肤上有一条或数条红 线,自原发感染灶向近心侧蔓延,引向所属区 域的淋巴结。淋巴结可肿大、疼痛。严重者 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全 身症状。
第二章 外科感染
致病菌无疑起着主导作用,其中细菌的数量和毒力尤 为重要。致病菌数量越多,毒力越强,发生感染的机 会也越大。 细菌侵袭组织的能力主要决定于细菌产生的各种毒素 和酶。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凝固酶、溶血素、坏死 毒素和杀白细胞素;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溶血素O和 S、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革兰氏 阴性菌所产生的内毒素,是引起补体激活和感染性休 克的物质基础。厌氧性类杆菌则能产生内毒素。
如外科感染是由一种病原菌引起的则称单一感 染;
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则称为混合感染。 在原发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后,经过若干时间又
并发它种病原菌的感染,则称为继发性感染; 被原发性病原菌反复感染时则称再感染。
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与其他感染的不同点:
绝大部分的外科感染是由外伤所引起;外科感 染一般均有明显的局部症状;常为混合感染; 损伤的组织或器官常发生化脓和坏死过程,治 疗后局部常形成瘢痕组织。
流,促进愈合。
外科感染
(3)病畜休息和局部安静:局部化脓感染时, 使病畜充分安静是十分必要的。安静可减少疼 痛刺激,避免神经组织进一步遭受损伤,又能 恢复病畜的体力和被破坏的代谢机能。
外科感染
2.全身治疗 目的在于保护器官和组织,使其 不被致病菌、毒素及分解产物所毒害。提高机 体的防卫机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营养状态, 调节机体代谢的平衡,改善造血器官及排泄器 官的机能,改变血氧不足和组织乏氧的状态, 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等。
外科感染
(1)外科感染中抗菌药物的选择: 选药原则:明确致病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选择合适的药物。 临床用药程序:经验用药→药敏试验→调整用
药。
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
2、按感染发生的情况分类:
(1)原发性感染:伤口直接污 染造成的感染。
(2)继发性感染:在愈合过程 中出现的病菌感染。
(3)条件性感染又称机会感染:
指平常为非致病或致病力低的病 原菌,由于数量多和毒性增大,或人 体抵抗力下降,乘机侵入而引起的感 染。
(4)医院内感染:
一般系指在医院内因致病微生物侵 入人体所引起的感染,通常是指在医院 内发生的创伤和烧伤感染,以及呼吸系 统和泌尿系统的感染。医院内感染的主 要病菌是条件性病原菌。
面部,特别是所谓“危险三角区” 的上唇周围和鼻部疖,如被挤压或挑 刺,感染容易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 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 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延及眼部及其 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和硬结,伴疼 痛和压痛,并有头痛、寒战、高热甚 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死亡率很 高。
【防治】
1 注意皮肤清洁 2 对炎症结节可用热敷或物理疗法(透热、 红外线或超短波),亦可外敷鱼石脂软 膏、红膏药或金黄膏。已有脓头时,可 在其顶部点涂石炭酸。有波动时,应及 早切开引流。对未成熟的疖,不应挤压, 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李 洪 亮
外 科 感 染
第 十 二 章
外科感染(surgical infection)
定义:一般是指需要手术治疗 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手术 介入性诊疗操作后并发的的感染。
在外科领域中最常见,约占所 有外科疾病的1/3~1/2。
外科感染的特点:
①大部分由几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 染; ②以内源性感染为主; ③多数有明显突出的局部症状和体 征; ④常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2.抗菌药物 应用这类抗菌药物
必须有一定的适应证。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
根据感染部位、脓液性质细菌培 养和药敏试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及 毒副作用和价格,参照病人的肝、肾 功能选用抗菌药物。
外科感染
3.控制与解除痉挛 以地西泮(安定)10mg静 脉注射,每日2~3次;苯巴比妥钠0.1~ 0.2g肌肉注射;也可以10%水合氯醛15ml口 服或30ml灌肠,每日3次。可用冬眠1号合剂 (含氯丙嗪、异丙嗪各50mg,哌替啶100mg)加 入葡萄糖液中静脉缓慢滴注。可静脉注射硫 喷妥钠0.1~0.25g,使用时需注意维持呼吸道 肠畅,警惕喉头痉挛。 4.保持呼吸道通畅 气管切开 5.抗生素治疗 青霉素钠剂量是120万U,每 6~8小时1次,肌注或静脉滴注,可同时给甲 硝唑静脉滴注,疗程5~7天
治疗 处理原发感染病灶、 应用抗生素及增 强机体抵抗力 1.感染灶的处理 2.抗菌药物的应用 3.重症患者应加强监护 4.支持治疗 5.抑制炎症介持形成或阻断介质作用的治 疗方法很受关注,尽管介质抑制剂治疗在动 物研究中证实有效,然而临床对照研究对其 有效性未获确切的结论。
外科真菌感染
病因与发病机制 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创不彻底,伤口存有异物、死腔、引流不畅 等;④长期留置静脉导管等,有助于病原菌 繁殖与直接侵入血液,激发全身炎症反应。 导致脓毒症的常见致病菌种类繁多,G- 菌 中有大肠杆菌、拟杆菌、克雷伯杆菌、绿脓 杆菌等;G+菌则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等;厌氧菌有脆弱杆菌、厌 氧链球菌等;真菌有念珠菌等。 介质大量生成造成广泛的内皮炎性改变, 凝血及纤溶系统、血管张力调节的改变,以 及心脏抑制导致微循环障碍及组织低灌注。 临床表现
脓性改变,而晚期多为肉芽肿性改变。 临床表现 念珠菌可引起消化、呼吸、泌尿 系统感染。 血源播散性念珠菌病常为继发感染。 毛霉菌可引起院内感染,传播方式、临病 表现与曲霉菌相似。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组织活检对深部真菌病的确诊有重要意义。 冶疗 抗真菌药物对真菌感染的控制起重要作用 。两性霉素B对深部真菌感染有效,静脉滴
外科感染(SurgicalInfection)
二、病因(Etiological factor):
(一)致病性微生物(细菌、真菌、原虫等)
◆ 粘附因子、荚膜或微荚膜
◆ 胞外酶、外毒素、内毒素等病菌毒素 ◆ 其它因素(磷脂、糖脂、蛋白、脂质) ◆ 病菌数量 ◆ 条件致病菌
常见的化脓性感染致病菌有:
1 、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 G+ 产生溶血
(二)、病程分类(Progress classification)
1、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病程小于三周 2、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病程大于二月 3、亚急性感染(Subacute infection):病程三周~
二月
(三)、其他分类:
1、原发性感染 3、混合性感染 5、条件性感染 2、继发性感染 4、二重感染 5、医院内感染
全身治疗:休息、营养、镇痛剂、抗菌素。
局部治疗:早期热敷,鱼石脂软该膏外敷;有脓液形
成时切开引流,“+”“++”切口,深达筋膜 ,伤口用干 纱布或碘仿纱条填塞。
三、急性蜂窝织炎(acute cellulitis)
(一)病因: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以为厌氧性细菌。
(二)病理: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
(一)病因: 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感染 (二)、病理: 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常扩散至皮下组织,常见于头、面、背、腋 窝、腹 股沟、会阴等毛囊及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多个疖同 时反复发生在全身各部称之为疖病。
(三)、临床表现:
外科学第6章--外科感染
第4节 脓毒症
脓毒症(sepsis)是有全身炎症反应表现 的外科感染的统称。
一、病因病理
脓毒症常继发于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 种化脓性感染。感染病灶处大量毒力强 的病原菌不断或经常侵入血液循环,或 局部感染产生的大量炎症介质进入血液, 激发全身炎症反应而引起脓毒症。
二、临床表现
1.原发感染灶 2.全身炎症反应 发热最常见,常伴寒战,体
致病菌 主要外科感染 首选药物
可选药物
绿脓杆菌
大面积烧 染、败血 感染
伤创 症、
面感 尿路
哌拉西林+妥布霉素,多 粘菌素
羧苄西林、新头孢菌素
变形杆菌
大面积烧 染、尿路 膜炎
伤创 感染
面感 、腹
青霉素(用于奇异变形杆 菌)、哌拉西林(用于奇异 变形杆菌和其他变形杆 菌)
羧苄西林、新头孢菌素 、氨基糖甙类
化脓性感染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和功能障 碍是化脓性感染的五个典型症状。脓肿 形成后可出现波动感。
2.全身症状 感染轻微的可无全身症状; 感染较重的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 乏力、食欲减退等,一般均有白细胞计 数增加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程较 长时,可出现营养不良、贫血、水肿等。 全身性感染严重的病人可以发生感染性 休克。
青霉素、磺胺甲噁唑+甲 氧嘧啶、氨苄西林+氨基 糖甙类(用于肠球菌)
红霉素、万古霉素、头 孢菌素
大肠杆菌
胆道感染、尿路感 染、腹膜炎(混合感 染)、败血症
哌拉西林+庆大霉素,诺 氟沙星(用于尿路感染)
氨苄西林、新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吡哌酸(用 于尿路感染)
(二)抗菌药物的选择
表12-2 抗菌药物的选用
外科学感染
>90次/min;
Respiratary rate >20次/min
PaC02<4.3kPa; White cell count >12×109/L
或<4×109/L,
或未成熟粒细胞>10%
整理ppt
整理ppt
16
在未明确致病菌前,先按临床诊断、病灶
部位、脓液形状等估计病原菌种类,同时留取 具有代表意义的病灶标本送细菌培养(必要时 做特殊培养)+药敏试验,选用广谱抗生素 ;
当细茵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出来后,根据培养 及药敏结果,参考前一阶段抗生紊使用效果, 针对性选用窄谱抗生素;72小时后对治疗效果 进行评估。
脓毒血症(败血症) 致病菌在体内大量存在并产 生毒素,患者出现明显的全身炎症反应。常导致 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整理ppt
19
SIRS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Body Temprature >38℃或<36℃;
Heart rate
整理ppt
7
人体易感染的因素
1.局部情况 ①皮肤粘膜的完整性;②皮肤粘膜、局部组织是
否有病变;③局部组织血流障碍或水肿、积液、 缺氧等;④异物与坏死组织;等。
整理ppt
8
2.全身性抗感染能力降低 ①使机体抗感染能 力降低的急性疾病、创伤;②慢性疾病;③严 重的营荞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白血病或 白细胞过少等,使病人易受感染;④使用免疫 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接受抗癌药物或放 射治疗,使免疫功能显著降低;⑤高龄老人与 婴幼儿抵抗力差,属易感人群;⑥先天性或获 得性免疫缺陷(艾滋病)的免疫障碍等。
第五章 外科感染
第五章外科感染第一节、外科感染的概述第二节、外科局部感染第三节、全身性化脓性感染第四节、厌氧性感染腐败性感染第一节外科感染的概述一、概念:一)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侵入机体后,在体内生长、繁殖、分泌毒素,是局部组织或全身发生相应的病理炎性反应,这个过程叫感染。
二)外科感染(Surgical infection):在手术或外伤等过程中,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术区或伤口并随之繁殖,对机体产生各种有害作用,叫外科感染。
感染是炎症的一个类型,因为炎症除发生于病原菌外,还能由机械性的、化学性的和物理性因素而引起。
三)外科感染与炎症的区别:外科感染是炎症的一种,感染是由细菌或其它微生物引起的,炎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
四)污染与感染的区别:污染:细菌侵入体表或创口表面,对机体为造成有害作用,机械性接触,没有发生繁殖及对机体产生毒素作用。
并且常常由于机体的防卫机能,而不呈现病原作用。
二、感染的特点:1、绝大多数是由创伤引起的(通过皮肤、粘膜))。
例如创伤性心包炎。
2、一般具有明显的局部症状(红、肿、热、痛、机能障碍),而全身症状轻微。
于全身症状相比局部症状往往占第一位。
3、常为混合性感染(葡萄球菌+链球菌)。
4、病变主要是器质性的,损伤的组织器官(放线菌)发生坏死,化脓,损毁过程,治愈后形成瘢痕组织。
5、外科感染常需手术治疗,例如脓肿的切开引流。
6、随广谱抗生素的普遍使用,一般性化脓性致病菌受到抑制,但耐药性细菌和一些非致病性菌或条件致病菌所引起的感染,却有增多的趋势。
三、病源菌感染的途径:一)外源性感染:致病菌通过皮肤或粘膜面的伤口侵入机体某部,随循环带至其它组织、器官的感染过程。
二)内源性感染:侵入机体的致病菌当时未能被消灭而隐藏存活在某部(腹膜粘连部位,形成瘢痕的溃疡病灶和脓肿内,组织坏死部,作结扎和缝合的缝合线上,形成包囊的异物等),当有机体全身或局部的防卫机能下降时,则发生感染。
外科学课件12外科感染
感染控制技术
01
02
03
04
抗菌药物的使用
根据感染病菌类型和耐药性, 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引流管的护理
对外科手术患者留置的引流管 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引
流管引起的感染。
伤口护理
对外科手术伤口进行定期换药 和清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预防伤口感染。
免疫预防
根据疾病类型和患者情况,合 理选用免疫预防措施,提高患 者免疫力,预防感染发生。
提供适当的营养和饮食,以增强患者 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 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 压力。
康复指导
适当运动与休息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 的运动和休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伤口愈 合。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肌肉锻炼、关 节活动等,以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
骨关节感染
骨髓炎
骨髓炎是骨膜、骨质及骨髓组织的化脓 性炎症,常有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 治疗骨髓炎的方法包括全身抗生素治疗 、局部引流及清创、手术等。
VS
化脓性关节炎
化脓性关节炎是关节内的化脓性感染,表 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治疗 化脓性关节炎的方法包括全身抗生素治疗 、关节穿刺引流及手术等。
对感染部位进行适当的护理和康复训练,促进愈 合和功能恢复。
05
外科感染的护理与康复
护理要点
伤口清洁与消毒
定期清洁伤口,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 洁干燥,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疼痛管理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适当的疼 痛缓解措施,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等,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外科感染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外科感染
人体易感因素
( 一 )局部情况
1 、皮肤粘膜的病变或缺损 2 、 留置血管或体腔内的导管不当为病菌侵入开放了通 道。 3 、管腔阻塞内容物淤积 , 使细菌繁殖侵袭组织。 4 、异物与坏死组织的存在使得吞噬细胞不能有效发挥 功能。
初期小片皮肤硬肿 、色暗 红 ,其中可有数个凸出点 或脓点,开始疼痛较轻,但 有畏寒 、发热、食欲不振 和全身不适 。随后皮肤硬 结范围增大 、水肿 、引流 区淋巴结肿大、 中心可破 溃出脓 ,坏死脱落、疮口 呈蜂窝状 。很难自行愈合 。 延误治疗病变继续扩大加 重 , 出现严重的全身反应
感染初期碘伏 、酒精 诊断明确
5 、转诊指征: 局部症状加重 , 全身出 感染外 染症状时 。
三、淋巴系统急性感染
疾病 病原菌
定义
诊断
治疗措施 转诊指征
丹毒
乙型 链球菌
皮内网状淋巴管的 急性感染
好发于小腿和面部 常见有皮肤或粘膜 的某种病损。
病变蔓延快 ,全身 反应剧 ,少有化脓 , 易复发
全身不适、恶寒、
高热、头痛、相邻 淋巴结肿大、压痛 。 皮肤症状红疹、微 隆起 ,色鲜红、中 间稍淡 ,边界较清 楚 。局部烧灼样疼 痛 ,病变扩展时, 中央变棕黄 。有的 表皮出现水泡
感染向深层蔓延可 形成脓性指头炎
早期酒精浸浴 , 金黄散糊湿敷 脓肿形成 、切 开引流
甲下积脓 、拔 甲引流
初始轻度肿胀 、针 刺样痛 , 继而肿胀 加重 , 出现剧烈跳 痛并有畏寒发热 , 全身不适 。更加重 时 , 神经末梢因受 压和营养障碍而麻
早期酒精浸浴 ,
金黄散糊湿敷
11 外科感染
皮下急性蜂窝织炎
第二节 皮肤和软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急性蜂窝织炎---治疗
抗菌药物一般先用新青霉素或头抱类抗生素,疑有厌氧菌 感染时加用甲硝唑。根据临床治疗效果或细菌培养与药敏报告 调整用药。
局部处理:早期一般性蜂窝织炎,可以50%硫酸镁湿敷,或 敷贴金黄散、鱼石脂膏等,若形成脓肿应切开引流;口底及领下 急性蜂窝织炎应及早切开减压,以防喉头水肿、压迫气管;其他 各型皮下蜂窝织炎,为缓解皮下炎症扩展和WE皮肤坏死,也 可在病变处作多个小的切口,以浸有药液的湿纱条引流。
甲沟炎常先发生在一侧甲沟皮下,出现红肿、疼痛。 若病变发展,则疼痛加剧,红肿区内有波动感,出现白色 脓点,但不易破溃出脓。炎症可蔓延至甲根或扩展到另一 侧甲沟,因指甲阻碍排脓形成甲下脓肿,感染可向深层蔓 延而形成指头炎。感染加重时常有疼痛加剧和发热等全身 症状。
第三节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一、甲沟炎和脓性指头炎 治疗
分
一对一
类
特异性感染:致病菌
疾病
第一节 概述
• 按感染发生的情况分: • 1、原发性感染 • 2、继发性感染 • 3、条件(机会性)感染 • 4、医院内感染 • 5、二重感染
第一节 概述
按病程区分:
1.急性感染 ≤3周 2.慢性感染 ≥2个月 3.亚急性感染 介于急性与慢性感染之间
皮肤示意图
皮肤示意图
碍⑷先有其它病变
2、全身抗感染力降低:消耗性疾病、激素、放化疗 、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AIDS
第一节 概述
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分: • 非特异性感染(nonspecific infection) • 特异性感染(specific infection)
第一节 概述
多对一
【外科学笔记】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第一节概论外科感染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等并发症。
特点多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局部症状明显;多为器质性病变,组织化脓坏死常见。
(一)分类1、非特异性感染/化脓性感染包括疖、痈、丹毒、急性淋巴结炎等;致病菌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特点先急性炎症反应,后局部化脓。
2、特异性感染致病菌结核杆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杆菌、白念珠菌。
3、感染时间急性感染:3周以内亚急性感染:3w~2月慢性感染:>2月4、其他原发性、继发性感染;来源:外源性、内源性感染;条件:条件性、二重、医院内感染。
(二)致病因素1.病菌的致病因素粘附因子;数量与增殖速率;胞外酶(蛋白酶、磷脂酶、胶原酶)、外毒素(溶血毒素、肠毒素、破伤风毒素)、内毒素(脂多糖: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2.宿主免疫天然免疫(屏障作用、吞噬细胞、NK细胞、补体、细胞因子)、获得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3.免疫破坏屏障不完整;留置血管、体腔内导管处理不当;管腔阻塞内容物聚集;局部血流障碍、水肿、积液;严重损伤、大面积烧伤、休克;慢性疾病,严重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使用免疫抑制剂、CAs ;先天性/获得性免疫缺陷。
(三)病理改变1.非特异性感染病菌侵入组织繁殖并合成多种酶和毒素;激活凝血、补体、激肽系统、血小板、巨噬细胞;炎性介质释放,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局部炎性细胞聚集吞噬病菌、细胞组织。
特征表现红肿热痛;部分炎性介质可进入血液引起全身反应。
⑴炎症好转(2)局部化脓⑶炎症扩展(4)转为慢性炎症2.特异性感染⑴结核病致病物质为磷脂、糖脂、结核菌素,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形成浸润、结节、肉芽肿、干酪样坏死;结核菌素引发变态反应;液化为局部无痛性冷脓肿。
(2)破伤风合成痉挛毒素,引起肌强直痉挛;无明显局部炎症反应。
⑶气性坏疽释放多种毒素,溶解血细胞、肌细胞,并产生气泡,发展迅速,波及全身。
外科感染
临床表现
最初,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 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数日后, 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 色小脓栓;红、肿、痛范围扩大。再数 日后,脓栓脱落,排出脓认,炎症便逐 渐消失而愈。
外科感染特点:
①大部分由几种细菌引起,一部分即使开始时 是单种细菌引起,但在病程中,常发展为 几种细菌的混合感染。 ②多数有明显突出的局部症状。 ③病变常比较集中在某个局部,发展后常引起 化脓、坏死等,使组织遭到破坏,愈合后 形成瘢痕组织,并影响功能。
二、
病因 (1)
1.外科感染是由致病微生物侵入体所引起,但人体 的抵抗力与感染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一般的化脓性致病菌在 外科感染中所占的比例和重要性有了改变。
特异性感染
特异性感染如结核病、破伤风、气
性坏疽等。它们有各自特殊的致病 菌、病程演变和防治方法,与非特 异性感染不同。
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
金黄葡萄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变形杆菌
常见的化脓性致病菌:
1.葡萄球菌 革兰氏染色阳性。常存在于人的鼻、 咽部粘膜和皮肤及其附属的腺体。金黄色葡萄球 菌的致病力甚强,主要产生溶血素、杀白细胞素 和血浆凝固酶等,造成许多种感染、如疖、痈、 脓肿、急性骨髓炎、伤口感染等。表皮葡萄球菌 也能引起化脓性感染,特别是人造瓣膜、人造血 管等换置术后,但致病力较弱。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是局限性组织坏 死,脓液稠厚、黄色、不臭。也能引起全身性感 染,由于局限化的特性,常伴有转移性脓肿。
1877,德
1889,德
1890,美 1900,
漂白粉洗手 国 Lister: 石炭酸冲洗手术器械 国 Bergmann: 建立外科无菌原则 国 Furbringer: 手臂消毒法 国 Halsted: 倡议戴无菌手套 现代无菌-抗菌原则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感染特点:与内科感染相比,外科感染具有如下特点:1. 常发生在创伤和手术之后,与体表皮肤和黏膜完整性的破坏紧密关联2. 常由一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引起,且多为内源性条件致病菌3.大多不能自愈或单靠抗菌药物治愈,常需进行外科处理,如引流、清创、切除,否则将继续发展,严重时危及病人生命4. 除了发生于创伤或疾病的原发部位之外,还可作为并发症发生于原发部位以外的其他组织或器官外科感染的发生发展,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病原微生物;目前,外科临床感染病源微生物的特点是:1.G-菌占主导地位,国内外报道为70-90%,其中以大肠杆菌为主,且大多数为条件致病菌。
2.混合感染明显增多,国内外报道为50-70%。
3.G+菌耐药菌株显著增多,金葡菌占73%. MRSA 治疗困难。
4.厌氧菌感染增加,国内外报道为50-88%(且多合并需氧菌感感染,)。
国内外近年来都注意到外科临床上G+球菌引起的感染有重新抬头之势.90年代以来,MRSA感染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沙特等国流行.2007年MRSA又在美国流行。
近年来侵入性导管检查、介入治疗、埋芷药泵的增多,使G+球菌尤其是表皮葡萄球菌的感染增加。
临床上病人的肠球菌感染近年来逐渐升高,在医院感染中约占10%. 肠球菌感染常发生在严重创伤、休克、大面积烧伤、器官移植等大手术后。
●机体防御功能;●环境:炎热的气候,潮湿的环境,狭小空间里污浊的空气,都能促进化脓性感染的发生在医院,烧伤病房和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是感染的高发区医务人员的“带菌手”是接触传播的最重要因素,洗手是切断此类传播最有效的措施. 创伤患者早期外科处理不当,如清创不及时或不彻底,异物未清除,死腔未消灭,引流不通畅,不适宜的一期缝合,都是化脓性感染的促发因素MRSA(耐甲氧西林青霉素)只有用万古霉素。
肠球菌占外科感染的10%。
(三代头孢对此基本无效,一代头孢即可)。
厌氧菌感染的特点:恶臭的分泌物;有产气气体的感染;有组织坏死;多见于闭锁腔的脓肿(头颅、胸膜腔等);下消化术后感染;临床症状明显,脓液涂片(-),需要加厌氧菌培养;抗菌药物使用后发生的伪膜性肠炎,多是或合并厌氧菌感染;人、动物咬伤后的感染;靠近粘膜部位(口腔、肝门)多为厌氧菌感染;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多考虑厌氧菌感染。
不同组织常见的感染菌:一般软组织感染金葡菌疖、痈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蜂窝织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乳腺炎,丹毒淋巴管炎(第一、二代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效,三代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无效)。
软组织混合感染厌氧消化链球菌坏死性筋膜炎、葡萄球菌非梭状芽孢杆菌性肠道杆菌,坏死蜂窝织炎厌氧类杆菌肌肉坏死链球菌糖尿病足咬伤感染烧伤创面感染金葡菌、绿脓杆菌、肠道细菌肝脓肿阿米巴性无菌生长血行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胆源性肠道杆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厌氧类杆菌胆囊炎,胆管炎肠道杆菌,类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胰腺感染肠道杆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类杆菌腹、盆腔脓肿肠道杆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厌氧类杆菌原发性腹膜炎肠道杆菌,链球菌,肠球菌术后头颈部、四肢金葡菌多见术后胸、腹和盆腔肠道细菌多见,葡萄球菌、厌氧类杆菌手术后肺部感染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厌氧类杆菌静脉导管感染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的类型:青霉素类:对G+、、G-球菌均有效。
是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且多是广谱。
易被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灭活。
多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
舒巴坦、克拉维酸、他唑巴坦。
制剂有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头孢类:第一代:对G+、球菌强、G-球菌较弱。
;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外科科常用的是头孢氨苄(先锋Ⅳ)、头孢唑林钠(先锋V)、和头孢拉定(先锋Ⅵ)。
第二代:对G+、球较第一代稍差、对G-球菌较第一代稍强。
对细菌产生的灭活酶较稳定,肾毒性很小。
常用且疗效较好的有头孢呋辛和属于头霉素类的头孢西丁钠、头孢甲氧唑第三代:对G-球菌作用强大;对β-内酰胺酶有抑制作用;对G+、球菌无效。
【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更广,对革兰阴性杆菌活性更强,对酶更稳定,有些品种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对革兰阳性球菌则不如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副反应小,有出血倾向或接受抗凝治疗者慎用】。
(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唑肟、头孢噻肟、拉氧头孢)。
头孢哌酮钠、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活性。
第四代:对G+、球菌较一代更强、对G-菌作用也很强,但有时不如三代头孢。
头孢匹隆、头孢吡肟;拉氧头孢钠,属氧头孢烯类可引起低凝血酶原。
其他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生素:单环类:氨曲南对G-菌作用强。
抗菌谱窄。
碳青霉烯类:是目前已知抗菌谱最广的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绝大多数厌氧菌和多重耐药细菌(如产C类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属)均有强或很强的杀菌活性。
亚胺培南,对泌尿菌无效,因其可在肾肽酶下灭活。
与肾肽酶抑制剂西司他汀联合称亚胺培南-西司他汀(泰能),可用于泌尿道。
美罗培南,作用更强。
,可直接用于泌尿道。
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比较多,现在应用的已经比较少,现常用阿米卡星。
糖肽类抗生素:是窄谱杀菌剂。
万古霉素(到2008年,世界上一共有五例耐药报道),肾毒性较大,主要用于MRSA。
替考拉宁,肾毒性较小。
它们是抗革兰阳性球菌抗生素中最强者,对耐药性特别强的MRSA基本上100%有效。
作用机制:抑制细胞壁合成;改变细胞膜通透性;阻碍细菌DNA合成。
对G+杆菌作用强大;对、G-球菌无效。
喹诺酮类:抗菌谱广,半衰期长,抗菌作用强。
第一代,现已被淘汰。
萘啶酸第二代:现已被淘汰。
吡哌酸第三代:氟喹诺酮。
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对DNA合成酶有抑制作用。
第四代:莫西沙星,加替沙星,拜福乐(30元/片)。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优点是抗菌谱广,抗菌作用较强(尤其对革兰阴性菌),组织分布广,浓度高(常高于血浓度),半衰期长(3-16小时),与抗生素无交叉耐药. 但近来耐药较多抗厌氧菌:甲硝唑(易引起胃肠反应);替硝唑(胃肠副作用较小);奥硝唑(胃肠副作用较小)。
抗真菌药:氮唑类合成。
首选抗真菌药:三唑类的氟康唑,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优点是抗菌谱广,组织分布广,浓度高(常高于血浓度),半衰期长(3-16小时),与抗生素无交叉耐药. 但近来耐药较多。
有关概念:杀菌剂包括繁殖期杀菌剂和静止期杀虫剂(喹诺酮类)。
抑菌剂:四环素和红霉素。
浓度依赖性杀菌药物:繁殖期杀菌剂(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万古霉素);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菌药、两性霉素B )。
大剂量一次使用,最多一天用两次。
有非常强大的“抗菌后效应“。
【有些抗菌药的杀菌作用与其浓度呈正相关,浓度越高,效力越强,称为浓度依赖性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时间依赖性杀菌药物:头孢菌素(分多次给药)+青霉素类。
【有些抗菌药在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浓度并不能提高杀菌效果,但延长药物在血和组织中有效浓度的维持时间(MIC以上时间)却能加强杀菌效果,这些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杀菌剂,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许多抗菌药还具有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即抗生素在血和组织中降到有效浓度以下甚至消失之后,细菌仍在一定时间内继续被抑制而不能增殖杀菌作用呈时间依赖性的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药间隔时间不能太长: 中度感染,宜每8小时给药1次重度感染,应每6小时甚至4小时给药1次杀菌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其同时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集中给药更为合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宜将全天剂量一次投予,喹诺酮类抗菌药宜分2次静脉滴入,莫西沙星1次滴入。
重症感染病人的经验治疗,要贯彻“重拳出击,全面覆盖”的方针,即突破用药逐步升级的框框,选用强有力的广谱抗生素作为起始治疗,迅速控制最常引起外科感染的葡萄球菌、肠道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阻止病情恶化。
通常选用对细菌覆盖率高的抗菌药,包括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另需添加β-内酰胺酶抑制药的广谱青霉素(如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原则:一旦获得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就要重新审视原有用药方案,进行目标(针对性)治疗,要避免盲目根据检查报告对号入座外科感染的急症治疗抑菌剂:杀灭t-RNA,只是治标。
如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和四环素)和磺胺类。
手术使用抗菌药物的最佳时间:麻醉后、切皮前。
原因,在有可能引起细菌感染时用;在细菌侵入机体超过3h后,再用抗生素效果较差(Burke)。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28h,8h后在加用一次。
一般手术抗生素覆盖时间:胆道手术:4-6h;右肠道手术:12h;左肠道手术:24h;血管外搭桥手术:24h。
注意:注射用的药物,口服肠道均不吸收。
急诊手术来不及肠道准备,可封闭被切除肠段,向其中注射肠道不吸收抗菌药,95%以上的细菌可被杀死。
有感染症状未明确其致病菌,也要依据根据经验使用抗生素,等待药敏结果。
如果症状有所好转:药敏阳性就继续使用该抗生素药敏阴性继续使用该抗生素+使用结果阳性的抗生素如果症状未好转:药敏阴性更改抗生素(使用结果阳性的抗生素)药敏阳性要分析结果,更改抗生素并判断是否需要引流,清创等。
治疗效果确实不好,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对策,例如加大剂量或增加给药次数以加强抗菌力度。
5.方案多次调整病情仍无好转应考虑有无真菌或少见微生物感染用药方案实施后,72小时后评定其效果1.病情好转药效敏感应继续使用所选用的抗生素2.病情好转药敏耐药不需更换抗生素、可加一种细菌敏感的抗生素3.病情无好转药敏也耐药需更换敏感抗生素4.病情无好转药敏敏感、需认真分析、调整抗生素重症感染,经广谱、强效、足量的抗生素治疗1周以上仍无好转,并有下列之一者,应考虑真菌感染1.咽部或痰中、尿中找到真菌;2.原因不明的进行性肺、肝、肾功能不全;重症感染,经广谱、强效、足量的抗生素治疗1周以上仍无好转,并有下列之一者,应考虑真菌感染1.咽部或痰中、尿中找到真菌;2.原因不明的进行性肺、肝、肾功能不全;2重症感染,经广谱、强效、足量的抗生素治疗1周以上仍无好转,并有下列之一者,应考虑真菌感染1.咽部或痰中、尿中找到真菌;2.原因不明的进行性肺、肝、肾功能不全;3.有明显免疫功能低下;4.使用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5.长时间静脉营养经上述调整治疗,又使用5-7天,经上述临床疗效仍不满意应考虑细菌产生ESBL【这时应选择碳青霉烯类, 它是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点是抗菌谱很广,对G-和G+ 菌,需氧和厌氧菌都有较强活性,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