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磁共振成像对比剂

合集下载

磁共振成像之对比剂

磁共振成像之对比剂

磁共振成像之对比剂相对于CT对比剂来说,磁共振造影剂安全性比较高,使用剂量也比较低,因磁共振成像具有无辐射的特点,因而磁共振平扫加增强扫描已经在磁共振扫描中越来越常见,造成磁共振对比剂的种类繁多,清楚了解其对比剂的特点对于行磁共振增强扫描时对比剂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因此在此收集归纳一些资料便于随时翻阅,具体见下文。

在前面我们说了粒子在热运动作用下会产生一个频率和相位不断变化的电磁场,这个电磁场的波动性带来的场均匀性程度和频率变化范围会影响组织弛豫的快慢。

我们也说了改变弛豫最主要的因素有:温度、磁场、分子大小、对比剂这四方面,针对前三种比较固定且在磁共振成像中不具有应用性,所以当下多以对比剂来改变组织的弛豫,关于弛豫可以参见无处不在的平衡之弛豫。

磁共振信号的主要来源是组织中的氢质子,信号强度主要受氢质子的密度和弛豫影响,不同的信号强度造成了组织间的对比度,这样便可区分不同的组织,对于诊断来说,不同组织间的对比度越强,就越容易识别到病变组织。

在磁共振成像的过程中有时为了提高病变的发现率、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的正确率,便利用磁共振对比剂影响组织弛豫的作用增强信号差提高对比度。

基于对比剂的作用,目前对比剂已经在磁共振扫描中越来越普遍。

当把物质置于一个外加磁场中时,物质将在磁场的作用下感生出一个磁场,称为感应磁场,根据感应磁场的大小和方向,可将物质的磁性分为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这三大类(见下图1公式)。

其中抗磁性的来源是外加磁场对原子内整个电子壳层的电磁感应作用,体现出抗磁性的物质,其内部的磁矩必然是互相抵消的,也就是说电子的自旋磁矩和电子的轨道磁矩都是各自互相抵消的。

根据泡利不相容定理得知轨道上的两个电子的状态是不具有相同的状态的,也就是其磁矩相反,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根据楞次定律,外加磁场感应出的磁场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这样在轨道上运动不同的两个电子的轨道磁矩将不会互相抵消而表现出一定的磁矩大小和方向,其因与外加磁场的方向相反而表现出抗磁性,值得注意的是,其磁矩是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感应出来的。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磁共振对比剂(Magnetic Resonance Contrast Agents, MRCA)是一种具有高磁滞特性,由含有稳定稀土金属离子或超顺磁性纳米颗粒的化合物组成的外源性相对短寿命的物质。

它们能够显著提高磁共振信号的对比度,将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离出来,从而更精确地定位和诊断疾病。

本文将围绕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展开探讨。

首次磁共振对比剂的应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

当时使用的对比剂是Gd-EDTA,它是一种含有钆三价离子的配合物。

钆元素具有较大的磁矩和易于磁化的特点,能够显著地增强磁共振图像的对比度。

Gd-EDTA和其他Gd配合物的主要作用是延长水分子的旋转弛豫时间,使局部组织的信号强度增加。

此外,Gd配合物在肝脏和肾脏中的代谢分布也是MRCA的一个应用方向。

Gd-EDTA目前已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对比剂,在肿瘤、心血管、神经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然而,传统磁共振对比剂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主要缺点是对病灶的诊断准确性有限,无法明确病变组织的特征,而且由于药物代谢的缘故,对比剂被分解后还具有一定的毒性。

因此,近年来的磁共振对比剂研究主要致力于研发新型对比剂,以提高诊断精度和安全性。

一种新型MRCA是用于靶向纳米颗粒的磁共振对比剂。

这种对比剂可以将纳米颗粒导向到给定的部位,提高MRI图像的灵敏度。

靶向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有很多,如激活将毒性蛋白与靶向分子结合的细菌,化学方法合成的药物靶向分子,通过改变纳米颗粒表面化学结构的方法等等。

靶向纳米颗粒对于肿瘤治疗的应用前景广阔。

除了靶向纳米颗粒,其他高灵敏度和选择性MRCA的研究也正在进行。

例如,一些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将锰离子导入磷脂双层和人红细胞中。

锰能够显著提高MRI图像的对比度,而且由于锰在体内的含量十分有限,因此其安全性大大增加。

虽然磁共振对比剂已经被有效地应用于医学诊断中,但是大多数对比剂都具有潜在的毒性,并且对病变定位的准确性依赖于对比剂的选择。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磁共振对比剂是一种在医学领域中常用的诊断影像剂,它可以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对比度,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不断推动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进步。

磁共振对比剂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缓解型和增强型。

缓解型磁共振对比剂通过改变组织中的磁共振信号强度来提高图像对比度,常用的缓解型对比剂有液体、气体和聚合物等。

增强型磁共振对比剂则是通过引入一个对比剂物质来增加图像对比度,常用的增强型对比剂有金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等。

早期的磁共振对比剂主要是使用铁离子,但因为其可溶性差,容易引起不良反应而逐渐被淘汰。

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者们发现稳定的钆离子可以作为优异的磁共振对比剂。

钆离子可以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溶性,且具有较高的磁性,使得磁共振图像的对比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随着对磁共振诊断的需求不断增加,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也在持续深入。

近年来,研究者们正在致力于开发更安全、更有效的磁共振对比剂。

一方面,他们致力于寻找更好的配位体,以提高磁共振对比剂的穩定性和溶解度,减少副作用。

他们也在探索新的对比剂,例如纳米级对比剂和超顺磁性对比剂,以进一步提高磁共振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

研究者们还在研究对比剂的靶向性。

通过将靶向配体与对比剂结合,可以使对比剂更容易聚集在疾病部位,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这种靶向性对比剂可以用于癌症诊断、心脑血管疾病检测等。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目前正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放在提高对比剂的安全性和效果,以及研发更具靶向性的磁共振对比剂上。

这将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准确、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并促进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无放射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疾病筛查。

为了提高MRI对组织和器官的成像质量,磁共振对比剂(Contrast Agents, CAs)被引入进来。

磁共振对比剂通过改变组织对磁场的相对磁阻,从而增加图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

本文将对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主要包括磁共振对比剂的分类、作用原理、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磁共振对比剂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使用方式进行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磁共振对比剂主要分为两类:金属离子型和有机分子型。

金属离子型对比剂是由金属离子和配体组成的络合物,如铒、锰、铜等离子,在磁场作用下呈现强信号的特性。

有机分子型对比剂则是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其磁场信号与周围纯组织的强度差异较大。

根据使用方式的不同,磁共振对比剂可以分为静脉注射型和口服型。

静脉注射型对比剂主要用于血管成像和器官成像,口服型对比剂主要用于消化道成像。

磁共振对比剂的作用原理主要包括T1(纵向弛豫时间)和T2(横向弛豫时间)的影响。

T1是指磁共振信号恢复到63%的时间,T2是指磁共振信号衰减到37%的时间。

磁共振对比剂在组织中的存在会改变组织的磁场环境,从而影响T1和T2的数值。

对于金属离子型对比剂,其存在会缩短T1和T2,使组织呈现亮信号。

对于有机分子型对比剂,其存在会延长T1和T2,使组织呈现暗信号。

近年来,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进展迅速。

研究人员针对已有对比剂的局限性进行了改进,开发出了多种新型磁共振对比剂。

超顺磁性氧气饱和的纳米粒子(Hyperpolarized Nanoemitters, HNPs)被用作磁共振对比剂,其与周围组织的信号强度差异大,能够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

研究人员还将磁共振对比剂与其他影像技术相结合,如光学成像和核素成像,以进一步提高组织和器官的成像效果。

磁共振成像对比剂

磁共振成像对比剂

磁共振成像对比剂2011-10-04 13:10:22 作者:来源:互联网浏览次数:77 文字大小:【大】【中】【小】简介:对比剂(contrast media或contrast agents)是指能通过某种途径引入机体后,能使某器官或组织的图像与其周围结构或组织的图像产生差别的物质。

虽然常规磁共振成像就对病变较为敏感。

但因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弛豫 ...关键字:磁共振成像对比剂对比剂(contrast media或contrast agents)是指能通过某种途径引入机体后,能使某器官或组织的图像与其周围结构或组织的图像产生差别的物质。

虽然常规磁共振成像就对病变较为敏感。

但因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弛豫时间有较大的重叠,所以常规M R平扫提供的疾病的信息是有限的,而对比剂的应用因能特异或非特异的改变组织的弛豫时间和组织的信号强度,这将有助于病变的早期诊断、小病灶的检出和对疾病的定性诊断。

磁共振对比剂在对发现平扫未显示的病变、肿瘤的鉴别、明确病灶范围、术后病人的监测以及血管病变的显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7.1磁共振对比剂的分类1973年uterbur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研制成功第一台磁共振成像仪。

在磁共振应用于临床后不久,同样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也着手进行,其思路为改变组织MR待征性参数,主要是缩短T1和(或)T2弛豫时间。

所以可分为T1驰豫对比剂和T2弛豫对比剂。

同时也可根据作用的不同和磁化率的强弱分为抗磁性对比剂、顺磁性对比剂、超顺磁性对比剂和铁磁性对比剂。

另外也可根据MRI对比剂在体内的分布,对比剂特异性所针对的组织等标准将磁共振成像对比剂分别分为细胞内外对比剂和组织特异性对比剂等。

由于其分类标准较多,下面介绍几种通用的分类方法。

7.1.1根据细胞内、外分布分类·细胞外对比剂细胞外对比剂应用最早、目前应用最为广泛。

它在体内非特异性分布,可在血管内或细胞外间隙自由通过。

·细胞内对比剂以一些细胞作为目标靶来分布。

磁共振对比剂

磁共振对比剂

(二)超顺磁性和铁磁性类对比 剂的增强机制
机制与顺磁性类不同。这两类对比剂的不 成对电子的磁矩和磁敏性远大于人体组织, 可造成磁场不均匀,水分子扩散通过不均 匀磁场时改变了质子横向磁化的相位,加 速去相位过程,形成了有关质子的T2或T2* 弛豫时间缩短,造成信号减低,呈黑色或 暗色。也称为阴性对比剂。
MR组织对比高和多参数成像等优点,使MR 发现病变敏感性显著提高,但仍然存在特 异性差、小病变难以发现以及疑难病定性 困难等问题。MR对比剂的应用能改变组织 的弛豫时间,从而改变组织的信号强度, 提高组织的对比。
传统X射线和CT诊断造影所用造影剂的增强 原理,是造影剂本身对X射线的阻挡作用直 接造成的,而MRI造影剂本身不产生信号, 信号来自氢原子核。MRI造影剂接近有关质 子后,可缩短这些质子的弛豫时间,间接
这类对比剂通常与成像速度很快的MR技术 结合,用于心肌或脑组织的灌注功能成像、 血流量和血容量的研究,还可协助肿瘤的 定性诊断和恶性肿瘤的分期、分级。超顺 磁性氧化铁(SPIO)是代表,主要用于肝 脏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对比剂的应用-钆剂
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检查,当血脑屏障 破坏时,对比剂才能进入脑和脊髓,使肿 瘤、梗塞、感染等病变强化(缩短T1)。也有 助于小病灶的检出(转移瘤)。在腹部、 乳腺和肌骨系统中应用也很广泛。用量: 0.01mmol/kg。90%经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 除体外,少量经胃肠道排除。
各造影剂基本物质类型及性质
组织特异性分类:肝特异性对比剂如SPIO 等;血池对比剂-主要用于MR血管造影等; 淋巴结对比剂-观察淋巴结;其他如胰腺 锰特异性对比剂等
化学结构分类:钆作为中心离子分为离子 型和非离子型;化学结构式分为线形和巨 环形鳌合物。

磁共振MRI对比剂

磁共振MRI对比剂

概述
三、分类
不同的磁特性: 顺磁性、超顺磁性、铁磁性、逆磁性
目前大部分使用和开发研制的MRI对比剂为顺 磁性和超顺磁性物质。其中顺磁性对比剂Gd-DTPA 为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MRI对比剂
钆螯合物Gd-DTPA对比剂 非特异性细胞外间隙分布的MR对比剂以Gd-DTPA为代表,钆螯合 物(Gado-linium chelates)是最早研制出来的一种顺磁性MR对比剂,目前
概述
一、基本特性
MRI的软组织分辨力很高,不用对比剂时已经能显示不少CT不能显示 的病变。使用MRI对比剂的目的包括: ①增加对比度,提高图像的信噪比,有利于病灶的检出; ②通过病灶的不同增强方式和类型,帮助病灶定性。
尤其是正在发展中的组织和器官的特异性对比剂的应用,可明显提 高病灶检出和定性诊断能力。
钆螯合物Gd-DTPA对比剂
剂量、安全性及副作用 ➢ Gd-DTPA副作用的高危因素及其副作用的预防和处理:
①静脉注射对比剂可有促进颅内压增高的作用,所以对颅内高压患者检查时应适 当使用降颅压药物; ②静脉注射注射速度与不良反应无关; ③既往有过敏史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2.6%;有碘对比剂过敏史者,使用钆对比 剂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是无碘对比剂过敏史者的3.7倍。所以对有碘对比剂过敏 而改行磁共振对比剂的患者也应密切观察病情。
二、肝胆特异性对比剂
Mn-DPDP 提高肝内病灶、尤其非肝细胞性病变的检出率。在区别肝细胞性病变与非肝细 胞性病变上具有一定意义。Mn-DP-DP能使肝实质显著强化,肝内非肝细胞性病灶, 如肝血管瘤、肝转移性肿瘤、胆管细胞癌、淋巴瘤、肝囊肿等 提高病灶定性诊断能力。 根据肝细胞肝癌的强化程度能提示肝癌的分化程度和血供情况。 有利干肝硬化、肝炎等弥漫性疾病的诊断。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磁共振对比剂是用于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药物,通过在体内注射对比剂可以提高MRI图像的对比度,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以来,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对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进行详细介绍。

磁共振对比剂的种类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金属盐类对比剂和金属配合物对比剂。

金属盐类对比剂是早期应用较多的一类,如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铒。

这些对比剂具有光稳定、价格低廉等优势,但由于其对人体肾脏的毒性较大,目前已逐渐被取代。

而金属配合物对比剂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类型,主要包括钆配合物、锰配合物和铁配合物等。

这些配合物对人体较安全,并且可以提供更高的图像对比度。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磁共振对比剂的合成与制备。

对比剂的合成是整个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有机合成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型的对比剂被合成出来。

研究者们通过合成高稳定性和高放大效率的钆配合物,提高了对比剂的成像效果。

还有研究者通过改变配体的结构,改善对比剂的生物相容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其次是磁共振对比剂的性能研究。

研究者们通过调控对比剂的结构和成分,提高其成像性能。

一些研究者通过调节对比剂的配体结构,使其对水分子的交换速度增加,从而提高MRI图像的对比度。

一些研究着还通过调整对比剂与目标分子的配位方式,实现了特异性识别和成像。

第三是磁共振对比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关注对比剂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了解对比剂的临床应用和剂量调节。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对比剂与人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认识,研究者们开始从多个角度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例如对比剂在不同人群中的药动学变化,对比剂对肾脏功能的影响等。

最后是磁共振对比剂的临床应用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性的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

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疾病患者的磁共振成像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估对比剂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效果和价值。

磁共振对比剂

磁共振对比剂

对比剂可能对肝功能产生影响, 导致肝功能异常。
对比剂可能引起头痛、恶心、 呕吐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04
磁共振对比剂的未来发展
新兴的磁共振对比剂
纳米级对比剂
利用纳米技术开发的磁共振对比 剂,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能够更准确地检测病变。
动态对比剂
能够实时监测病变血流灌注情况的 对比剂,有助于评估病变的活性及 恶性程度。
其他应用
磁共振对比剂还可应用于肝脏 、肾脏、乳腺等多个领域的成
像诊断。
02
磁共振对比剂的原理与作用
磁共振成像原理
01
02
03
核自旋磁矩
原子核具有自旋磁矩,在 静磁场中按照一定的规律 进行旋转。
射频脉冲
通过施加射频脉冲,使自 旋磁矩发生偏转,并产生 共振。
信号检测与成像
在射频脉冲作用后,通过 检测和测量共振信号,经 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图像。
临床应用案例三:神经影像
在神经影像中,磁共振对比剂通常与MRI扫描结合使 用。在注射对比剂后,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大脑和神经 系统的信号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病变或功能障碍。
神经影像也是磁共振对比剂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通 过使用磁共振对比剂,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大脑和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常见的神经影像包括脑功能成像、脑代谢成像和神经 传导成像等。通过使用磁共振对比剂,医生可以更准 确地评估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为诊断和治疗 提供帮助。
多模态对比剂
结合多种影像技术的对比剂,如 MRI与PET、MRI与X线等,能够提 供更全面的医学影像信息。
对比剂的个性化使用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对比剂
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影像需求,选择最适合的磁共振对比剂,以提高诊 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磁共振成像对比剂

磁共振成像对比剂

磁共振成像对比剂2011-10-04 13:10:22 作者:来源:互联网浏览次数:77 文字大小:【大】【中】【小】简介:对比剂(contrast media或contrast agents)是指能通过某种途径引入机体后,能使某器官或组织的图像与其周围结构或组织的图像产生差别的物质。

虽然常规磁共振成像就对病变较为敏感。

但因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弛豫 ...关键字:磁共振成像对比剂对比剂(contrast media或contrast agents)是指能通过某种途径引入机体后,能使某器官或组织的图像与其周围结构或组织的图像产生差别的物质。

虽然常规磁共振成像就对病变较为敏感。

但因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弛豫时间有较大的重叠,所以常规MR平扫提供的疾病的信息是有限的,而对比剂的应用因能特异或非特异的改变组织的弛豫时间和组织的信号强度,这将有助于病变的早期诊断、小病灶的检出和对疾病的定性诊断。

磁共振对比剂在对发现平扫未显示的病变、肿瘤的鉴别、明确病灶范围、术后病人的监测以及血管病变的显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7.1磁共振对比剂的分类1973年uterbur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研制成功第一台磁共振成像仪。

在磁共振应用于临床后不久,同样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也着手进行,其思路为改变组织MR待征性参数,主要是缩短T1和(或)T2弛豫时间。

所以可分为T1驰豫对比剂和T2弛豫对比剂。

同时也可根据作用的不同和磁化率的强弱分为抗磁性对比剂、顺磁性对比剂、超顺磁性对比剂和铁磁性对比剂。

另外也可根据MRI对比剂在体内的分布,对比剂特异性所针对的组织等标准将磁共振成像对比剂分别分为细胞内外对比剂和组织特异性对比剂等。

由于其分类标准较多,下面介绍几种通用的分类方法。

7.1.1根据细胞内、外分布分类·细胞外对比剂细胞外对比剂应用最早、目前应用最为广泛。

它在体内非特异性分布,可在血管内或细胞外间隙自由通过。

·细胞内对比剂以一些细胞作为目标靶来分布。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磁共振对比剂是一类可以应用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化学物质,它可以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图像的对比度。

磁共振对比剂在医学诊断、疾病检测、肿瘤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磁共振对比剂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人们发现,用含钆等元素的溶液注射体内,会使磁共振成像图像更加清晰。

之后,研究人员对磁共振对比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高了其对比度、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性能。

目前,磁共振对比剂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基于铁氧化物的超顺磁性对比剂,另一种则是基于钆等原子核磁共振材料的顺磁性对比剂。

基于铁氧化物的超顺磁性对比剂通常是一些通过化学还原或还原气氛等方法合成的超顺磁性氧化铁尖晶石颗粒,如超顺磁性氧化铁、超顺磁性间隙藻黄素和超顺磁性二氧化硅等。

这些对比剂因其拥有非常强的顺磁性,能够极大地增强磁共振成像对比度。

此外,它们在生物体内不会被代谢或排泄,因此对人体无害,安全性高。

然而,由于这些超顺磁性对比剂的磁性强度较高,会对组织产生较大的磁场扰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到了成像结果。

这种干扰可以通过降低对比剂的用量或使用低磁场强度的MRI设备得到缓解。

相比于基于氧化铁的超顺磁性对比剂,基于钆等元素核磁共振材料的顺磁性对比剂在磁场干扰问题上要小得多。

这些对比剂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类。

无机顺磁性对比剂是一种将钆等金属离子与某种低分子连结形成的络合物,常用的有钆络合物、铒络合物、铕络合物等。

有机顺磁性对比剂则是一些具有大量自旋相互作用的氢原子的有机分子,比如三氯化铁、过氧化物等。

有机和无机顺磁性对比剂均易于代谢和排泄,因此在人体内的存在时间较短,且相对较安全,一般情况下不会带来身体不适。

然而,这种对比剂的顺磁性较弱,只能提供较弱的对比度,且其价格较高,因此限制了其在大规模临床应用中的广泛使用。

总的来说,目前磁共振对比剂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比剂性能的不断改进,相信其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功能性医学影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和治疗领域。

然而,MRI成像的质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病人的呼吸、心跳、移动和组织的密度等。

为了提高MRI成像的准确性和可视化程度,人们使用磁共振对比剂(MRI contrast agent,MCA)来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磁共振对比剂一般是由一种或多种金属离子与有机化合物酰胺或胺磷酸盐的配合物组成。

这些对比剂通过改变组织的磁性和MRI成像的灵敏度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

MCA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对比剂与磁场产生的影响来产生强化MRI信号的效果。

目前,已经检测到了多种MCA,分别用于不同类型的MRI检查。

MCA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离子对比剂和非离子对比剂。

离子对比剂由离子化的金属和非离子化的配体组成,包括其中的某些离子(例如:钆、铁、锰、铜等)。

因为离子对比剂分子中带有离子,所以导致它们对MRI信号影响较强。

离子对比剂对成像的贡献非常大,例如在颅内疾病、肝脏和肾脏检查中,都会优先选择使用离子对比剂。

非离子对比剂由不带电荷或少带电荷的分子组成,其对周围的水分子的SPIN网格的作用力降低,从而提高了信号的强度。

非离子对比剂具有低渗透性、低毒性、低过敏性等特点,并且在体内不带电荷,因此不会被主动地分泌或排泄。

这些对比剂具有更高的肾脏安全性,可以用于检测肾脏、区分神经病变、血管成像等领域。

然而,使用MRI对比剂存在一些潜在风险。

目前发现这些对比剂可以引发过敏反应、代谢紊乱甚至肾损害。

在使用MRI对比剂时应注意患者的个体情况,并严格根据医疗专业人士的指示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总之,磁共振对比剂的出现,不仅能够大大提高MRI的准确性和可视化程度,也为众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相信磁共振对比剂在医学领域将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磁共振对比剂(MRI contrast agents)是一种通过增加磁共振图像的对比度,从而改善图像分辨率和描绘病变的能力的物质。

它们在医学影像学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磁共振成像(MRI)中。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的研究目标是利用对比剂改善MRI的成像效果。

最初使用的对比剂是铜盐和锰盐,但它们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

随后,研究人员开始开发更安全和有效的对比剂。

磁共振对比剂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含有金属离子的对比剂,常见的有钆(gadolinium)对比剂;另一种是超顺磁性对比剂,如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钆对比剂是目前最常用的磁共振对比剂之一。

钆对比剂通过释放自由金属离子来改变组织的磁化强度,从而产生对比效果。

这种对比剂在磁共振成像中表现出较长的悬架效应,可以提供较长时间的对比增强。

钆对比剂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些病人可能对钆离子过敏,出现过敏反应。

少数情况下,使用钆对比剂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如肾功能损害和病理性肌红蛋白尿。

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更安全的对比剂。

超顺磁性对比剂则是一种相对安全的磁共振对比剂。

它们由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组成,可以在外部磁场作用下产生强烈的磁化效应。

这些对比剂通常用于肝脏和淋巴节点的成像,特别是用于检测肿瘤和炎症。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致力于开发新类型的磁共振对比剂,以提高对比效果和安全性。

一些研究着眼于使用纳米粒子作为对比剂,这些粒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磁化效应。

另一些研究则探索使用基因和蛋白质修饰的对比剂,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分子成像。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

随着对比剂的不断改进和新型对比剂的开发,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

磁共振对比剂的研究概况磁共振对比剂是在磁共振成像(MRI)过程中,通过注射一种对比剂使得不同组织间的差异更加明显,从而提高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的技术。

该技术在医学诊断和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

本文将概述磁共振对比剂的基本原理、分类和研究进展。

一、基本原理磁共振图像是通过检测组织中的氢原子的信号来构建的,因此,磁共振对比剂的基本作用是增强或减弱氢原子产生的信号。

大部分磁共振对比剂是通过改变氢原子的弛豫时间来达到这一目的。

简单来说,弛豫时间是氢原子状态从激发态到基态松弛耗费的时间,磁共振对比剂可以作用于氢原子周围的磁场,改变其激发态和基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变氢原子的弛豫时间,最终影响信号强度。

二、分类1.钆基磁共振对比剂钆离子具有很强的磁性和放射阻尼能力,因此可以明显缩短组织中水分子的弛豫时间,从而增强图像信号强度。

目前,钆离子是应用最广泛的磁共振对比剂之一,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过敏反应和肾毒性等。

2. 超小磁铁氧体对比剂超小磁铁氧体(SPIO)能够聚集在特定细胞或组织中,如肿瘤、肝脏和淋巴结等,从而改变周围水分子的弛豫时间,增强图像信号。

SPIO对组织的显影效果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3. 超顺磁氧化物对比剂超顺磁氧化物(USPIO)是一种较新型的磁共振对比剂,由于其磁性比SPIO更强,可以更明显地影响周围水分子的弛豫时间。

这种对比剂通常用于深部器官和组织的显影,如肾脏、心脏和肝脏等。

4. 其他对比剂除了以上三种磁共振对比剂,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对比剂,如鸟氨酸,磷酸和内源性对比剂等。

这些对比剂能够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组织进行显影,但由于其特定性或生物毒性等问题,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三、研究进展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磁共振对比剂也在不断涌现新的研究进展。

以下是部分最新研究方向:1. 自组装型磁共振对比剂自组装型磁共振对比剂是一种能够均匀分布在水性界面上的自组装分子。

磁共振对比剂

磁共振对比剂

对比剂的临床应用
Gd-DTPA类顺磁性对比剂初期主要用于中 枢神经系统,近年来还用于乳腺、肝脏、 心肌、横纹肌、肾脏、骨骼等组织和器官 的增强检查以及灌注研究,还用于肝脏动 态扫描成像等,使Gd-DTPA应用更广泛。 • 扫描序列的选择及辅助技术 • 在注射Gd-DTPA对比剂后,常选用SE序列 T1加权成像方法,而磁化传递成像(MTl)对 Gd-DTPA增强的协同作用以及通过脂肪抑 制技术,使病变显示更确切
对比剂的分类
• 铁磁性物质 – 这类物质在一次磁化后,即使在没有外 加磁场作用的情况下,也仍带有一定磁 性。一般而言,铁磁性物质的磁矩大于 顺磁性物质的磁矩 • 超顺磁性物质 – 超顺磁物质在磁场中极易磁化,但当 外加磁场不存在时,其磁性消失
对比剂的发展
• 含钆对比剂做MR增强扫描主要利用其缩短 氢质子的弛豫时间,间接地改变这些质子 所形成的信号强度 • 理想的MR对比剂应具备的特点:
对比剂的分类
• 物质置于磁场中,可以具有磁性,这一过程称为 磁化,其磁化量的程度称为磁化率。根据磁化性 质的不同,物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 抗磁性物质 – 组成该物质原子的外层电子是成对的,它们的 磁化率为负值。人体内大多数物质和有机化合 物属于这类物质。 • 顺磁性物质 – 它们所含的外层电子是不成对的,故具有较大 的磁矩,磁化率也较高。它们在磁场中会具有 磁性,而在磁场外则磁性消失。在过渡元素的 镧系金属中,钆、铬、锰、铁等均为顺磁性物 质
对比剂的毒理学特性
• 正常人体内钆离子含量极微,少量自由钆离子进 入人体内即可产生不良反应,钆离子和血清蛋白 结合并形成胶体,胶体由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 吞噬后分布于肝、脾、骨髓等器官,并引起这些 组织器官的中毒反应(如肝细胞坏死) • 钆离子可以和一些内源性离子(如Zn+2、Cu+2、 Ca+2等)竞争各种细胞受体结合点,从而干扰正 常细胞代谢 • 钆中毒症状严重时可表现为共济失调、神经抑制、 心血管及呼吸抑制等

(优质医学)磁共振对比度与造影剂

(优质医学)磁共振对比度与造影剂

4
T1/T2 弛豫
T1弛豫(纵向信号恢复)
T2弛豫(横向信号消散)
5
T1/T2 弛豫
T1对比 TR
T2对比
— 短T1,短T2 — 长T1,长T2
TE
6
T1/T2 造影剂
T1造影剂
(例:Gd-DTPA)
加快信号恢复
T2造影剂
(例:Fe2O3颗粒)
加快信号消散
7
T1造影
样品A: 质子密度:1
T1=2500 ms T2=100 ms
TR=8000 ms TE=5 ms
8
T2造影
样品A: 质子密度:1
T1=2500 ms T2=100 ms
样品B: 质子密度:1 T1=2500ms T2=100 ms
→ A中加入T2造影剂,使得A的T2变为20 ms
TR=10000ms TE=5 ms
TR=10000ms TE=20 ms
TR=10000ms TE=100 ms
→ A中加入F-19造影剂
→ 测量F-19核
→ 无背景信号
13
简单对比
T1造影剂 T2造影剂 CEST造影剂 F-19造影剂
优势 正信号 灵敏度高 内源性 无背景干扰
不足 含金属离子
负信号 干扰多 核密度低
14
Thank You!
15
3
1
2
4
CEST谱
1 2
4 3
11
Peter C. M. van Zijl, MRM, 2011 4
CEST造影
→ A中加入CEST造影剂,CEST效果30%

Off-resonance

On-resonanc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磁共振成像对比剂磁共振成像的优势之一是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使MR 发现病变的敏感性显著提高。

但是,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弛豫时间有较大的重叠,仅有MR平扫,定性诊断困难,而且有时难以发现小病灶。

磁共振成像对比剂能改变组织的弛豫时间,改变组织的信号强度,从而提高组织对比。

1.磁共振对比剂的分类根据MRI对比剂在体内的分布,磁敏感性、对组织的特异性等将磁共振成像对比剂分为细胞内外对比剂、磁敏感性对比剂和组织特异性对比剂三大类。

也可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1.1细胞内、外对比剂·细胞外对比剂细胞外对比剂是应用最早、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钆制剂属此类对比剂。

它在体内非特异性分布,可在血管内或细胞外间隙自由通过。

·细胞内对比剂以体内某一组织或器官的一些细胞作为目标靶来分布。

如网织内皮系统对比剂和肝细胞对比剂。

此类对比剂注入静脉后,立即从血中廓清并与相关组织结合。

可使摄取的组织与摄取对比剂的组织之间产生对比。

1.2磁敏感性对比剂物质在磁场中产生磁性的过程称为磁化。

不同物质在单位磁场中产生磁化的能力称为磁敏感性(也称磁化率),用磁化强度表示。

根据物质磁敏感性的不同,MRI对比剂可分为顺磁性、超顺磁性和铁磁性三类。

1.2.1顺磁性对比剂顺磁性对比剂中顺磁性金属原子的核外电子不成对,故磁化率较高,在磁场中具有磁性,而在磁场外则磁性消失。

如镧系元素钆、锰、铁等均为顺磁性金属元素,其化合物溶于水时,呈顺磁性。

顺磁性对比剂浓度低时,主要使T1缩短,浓度高时,主要使T2缩短,超过T1效应,使MR信号降低。

常用T1效应作为T1加权像中的阳性对比剂。

1.2.2超顺磁性对比剂超顺磁性对比剂是指由磁化强度介于顺磁性和铁磁性之间的各种磁性微粒或晶体组成的对比剂。

其磁化速度比顺磁性物质快,在外加磁场不存在时,其磁性消失,如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

1.2.3铁磁性对比剂铁磁性对比剂为铁磁性物质组成的一组紧密排列的原子或晶体(如铁-钴合金)。

这种物质在一次磁化后,无外加磁场下也会显示磁性。

1.3组织特异性对比剂此类对比剂可被体内的某种组织吸收、并在其结构中停留较长时间。

此类对比剂可分为肝特异性对比剂、血池对比剂、淋巴结对比剂和其它特异性对比剂四类。

·肝特异性对比剂分为由网状内皮系统(SPIO)和肝细胞摄取(Gd-EOB-DTPA)两种。

·血池对比剂主要用于MR血管造影、心肌缺血时心肌生存率的评价。

·淋巴结对比剂用于观察淋巴结的改变。

·其它特异性对比剂如胰腺、肾上腺对比剂等。

根据对比剂的化学结构,以Gd作为中心离子的MRI对比剂可分为离子型(Gd-DTPA)和非离子型(Gd-DTPA-BMA)对比剂。

2.磁共振对比剂的增强机制MRI对比剂与X线、CT对比剂的作用机制不同,MR对比剂本身不显示MR信号。

MRI的组织信号强度主要取决于该组织的质子密度和弛豫时间(T1或T2),MRI对比剂是通过影响质子的弛豫时间T1或T2达到增强或降低其信号强度的。

2.1顺磁性对比剂的增强机制某些金属(如钆、锰等)离子具有顺磁性,其原子具有几个不成对的电子,弛豫时间长,有较大的磁矩。

这些物质有利于在所激励的质子之间或质子向周围环境传递能量时,使质子弛豫时间缩短。

临床主要利用其T1效应。

由于游离的钆离子对肝脏、脾脏和骨髓有毒性作用,必须用它的螯合物,临床最常使用的是与DTPA的螯合物。

顺磁性对比剂缩短T1或T2弛豫时间与下列三种因素有关。

(1)顺磁性物质的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顺磁性越强,对T1或T2豫时间的影响就越明显;(2)顺磁性物质的磁矩:顺磁性物质的磁矩受不成对电子数的影响,不成对电子数越多,磁矩就越大,顺磁作用就越强,对T1或T2弛豫时间缩短的影响就越明显;(3)顺磁性物质结合水的分子数:顺磁性物质结合水的分子数越多,顺磁作用就越强;(4)当然,磁场强度、环境温度等也对弛豫时间有影响。

2.2超顺磁性对比剂和铁磁性对比剂的增强机制这两类微粒类对比剂的磁矩和磁化率比体组织和顺磁性对比剂大得多。

此类对比剂会造成磁场的不均匀性,而质子通过这种不均匀磁场时,改变了横向磁化相位,加速失相位过程,故形成T2,T2* 弛豫时间缩短,增强信号呈黑色低信号。

这类对比剂对T1的效应较弱,如SPIO。

3.磁共振对比剂的副反应及临床应用安全性与其它对比剂一样,理想的MRI对比剂应具有造影效果好,对人体无害;使用方便等特点。

3.1 MRI对比剂的毒理学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钆类对比剂。

正常人体内钆离子含量极微。

少量自由钆离子进入人体内,便可产生毒副作用。

钆离子进入血液后,与血清蛋白结合形成胶体,这些胶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吞噬后分布于肝、脾、骨髓等器官,引起这些器官的中毒反应。

钆中毒严重时可表现为共济失调,神经抑制、心血管及呼吸抑制等。

自由钆离子与螯合态钆有明显不同。

化学毒性强的自由钆离子与DTPA络合形成螯合物后,其毒性大为减小。

虽然已将钆的毒性灭活,但对人体各脏器仍有不同的作用。

钆的螯合物聚集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神经细胞代谢改变。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慎用,因为它会使肾小球过滤功能下降。

3.2安全性与副反应自由钆离子与DTPA结合形成螯合物Gd-DTPA后,不但毒性大为降低,而且很少与血浆蛋白结合,不经过肝脏代谢,很快以原状态由肾脏排除。

Gd-DTPA的静脉半致死量为6~10m mol / kg。

试验结果证明,这是一种安全的对比剂。

外周静脉给药的副反应发生率为约2.4%。

主要反应为头痛、不适、恶心、呕吐等,一般反应较轻,呈一过性。

Gd-DTPA发生严重副反应的几率很低,约为1/35万~ 1/45万;发生严重副反应的患者常有呼吸道病史、哮喘及过敏史,一般表现为呼吸急促、喉头水肿、血压降低、支气管痉挛、肺水肿等。

对于癫痫患者,可能诱发癫痫发作。

孕妇不宜使用。

哺乳期妇女在用药后24小时内禁止哺乳。

总之,Gd-DTPA安全性高。

常规静脉注射用量为0.1 m mol / kg。

操作人员应了解Gd-DTPA的各种毒副反应临床表现,能熟练处理所发生的毒副反应。

4.磁共振对比剂的临床应用4.1 Gd-DTPA的使用方法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对比剂主要是顺磁性对比剂Gd-DTPA。

Gd-DTPA主要经肾脏排泄,不透过细胞膜,分布在细胞外液,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只有血脑屏障遭到破坏时,才能进入脑组织和脊髓。

Gd-DTPA常规使用剂量为0.1m mol / kg,(或0.2 ml / kg)。

静脉注射应在1~2 min 内完成。

如果做动态增强扫描,采集首过效应需严格控制注射速度及注射时间。

近年来,通过试验高剂量钆(0.2 ~0.3m mol / kg)可提高信号强度,增加小病灶的检出率。

比较上述两种剂量,在安全性和副作用方面,未发现明显差别。

病变类型与增强效果关系密切。

血脑屏障未破坏的脑良性胶质瘤用双剂量对比剂,也不会增强。

血供丰富的神经鞘瘤,常规剂量或1/2剂量,便可得到显著的增强效果。

Gd-DTPA行MR增强扫描时,利用T1效应特性,选用SE或FSE T1加权脉冲序列,往往要加脂肪抑制或磁化传递技术,这样能增加对比效果。

通常采用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其中一个扫描方位要包括整个扫描部位,另两个扫描方位可在病灶处定位扫描。

4.2 Gd-DTPA的临床应用4.2.1颅脑、脊髓Gd-DTPA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血脑屏障破坏的病理改变,如肿瘤、缺血、炎症等,均会引起对比剂在组织间隙内聚集,进而在正常脑组织中显示病变。

正常情况下,解剖学上缺乏血脑屏障的区域,如垂体腺和漏斗,鼻甲、鼻咽部黏膜、软腭、脉络膜丛、Meckel窝的硬脑膜及天幕有时也会出现增强。

Gd-DTPA增强扫描主要解决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问题是:·发现平扫未显示的脑内、脑外等信号病变;·鉴别脑内及脑外肿瘤;·显示肿瘤内部情况;·区分水肿和病变;·鉴别诊断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术后及放疗后随访,观察疗效等。

脊柱增强扫描常常使用脂肪抑制诊断术后纤维化、鉴别椎间盘疝与肿瘤、鉴别诊断骨转移、椎间盘感染、骨髓炎、结核等。

对脊椎动静脉畸形的检出也有一定帮助。

4.2.2鼻咽部鼻咽部对比增强能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大小及浸润的深度,显示转移或用于治疗后复查。

4.2.3眼眶Gd_DTPA扫描用脂肪抑制技术对于眼眶内肿瘤、眼球内病变的显示及鉴别诊断帮助较大,4.2.4头颈部头颈部做增强扫描能明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对确定病变性质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头颈部占位性病变及转移性病变用对比剂做增强扫描要用脂肪抑制技术。

4.2.5胸部胸部、纵隔:增强扫描选用多时相动态增强,对纵隔肿瘤、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是必要的。

肺部病变:增强扫描不及CT诊断价值大。

肺部结节需要做动态增强扫描方能对定性诊断有帮助。

心脏:增强扫描用于评价心内肿瘤的范围。

在评价心肌梗塞和心肌灌注方面有重要作用。

乳腺: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对腺良恶性病变帮助极大,同时对术后或放射治疗后瘢痕与肿瘤复发的鉴别也相当准确。

4.2.6腹部肝脏、脾脏、胰腺、肾及肾上腺增强扫描均需要休用动态增强方式,以提高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常规使用梯度回波脉冲序列加脂肪抑制技术。

祥细内容请参见第八章第九节MRI多时相共产党员增强扫描技术。

盆腔的增强扫描,特别是采用动态增强方式,对诊断良恶性病变也十分有帮助。

4.2.7肌肉、骨骼系统MR增强扫描显示骨肿瘤、骨转移的敏感性很强,其特异性优于核素扫描。

对X线平片未能发现的骨折,无菌坏死,区分放、化疗后改变与肿瘤复发等均得到广泛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