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设计
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乡音乡情》教案教学
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乡音乡情》教案教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第四单元《家乡的变迁》中的第11课《乡音乡情》。
本课主要从语言、风俗、文化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特色,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方言、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培养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他们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并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他们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家乡的美景图片,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谈谈自己对家乡的印象。
2. 新课内容(1)介绍家乡的方言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家乡的方言,并分享方言中的趣味故事。
(2)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交流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选代表进行汇报。
(3)探索家乡的民间艺术展示家乡的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等),让学生了解并欣赏。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家乡设计一条旅游宣传语。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请你用一段话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家乡特色。
”学生尝试回答,教师点评指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文字、绘画等)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乡音乡情2. 主要内容:家乡方言家乡风俗习惯家乡民间艺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要求:内容真实,感情真挚,语句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家乡做贡献”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下品社《家乡的风情更迷人》教案
三下品社《家乡的风情更迷人》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家乡风情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自己家乡的特色和魅力。
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家乡的风情,培养表达能力。
1.3 教学方法: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特色和魅力。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家乡的风情,培养表达能力。
第二章:家乡的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自然景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自然景观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湖泊等。
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自然景观的美,培养表达能力。
2.3 教学方法: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发现自然景观的特色和美丽。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自然景观的美,培养表达能力。
第三章:家乡的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人文景观,感受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人文景观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家乡的人文景观,如古迹、建筑、传统节日等。
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人文景观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培养表达能力。
3.3 教学方法: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家乡的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发现人文景观的特色和文化内涵。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人文景观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培养表达能力。
第四章:家乡的风土人情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风土人情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家乡的风土人情,如民俗习惯、传统美食、民间艺术等。
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风土人情的特色和魅力,培养表达能力。
4.3 教学方法: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家乡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发现风土人情的特色和魅力。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乡音乡情》教案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乡音乡情》教案第一篇: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乡音乡情》教案乡音乡情教材分析:《乡音乡情》是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中的最后一课。
本课注重让学生走近更人文性的一面,通过让学生了解祖国各地多姿多彩的民居、各地丰富多彩的饮食特产以及方言戏曲等,从而更进一步提升美好的情感。
教材展示了一些地方戏剧、民间歌曲和民间乐器,如四川的变脸、蒙古族的马头琴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启发我们要立足家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聆听乡音,感受乡情,品味民间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的家乡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增强学生热爱家乡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传承乡音乡情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调查了解、交流展示家乡方言、民间音乐等资料,感受民间音乐鲜明的民族特色,体会家乡的风土人情;2、体验家乡方言、家乡特有的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家乡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传承乡音乡情的责任感;3、走近家乡,探寻有趣的家乡风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主要采用了开放式和活动化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计一系列提升学生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也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我学习空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探索自己熟悉的家乡歌谣;2、了解家乡丰富的文化活动,并认识到这些活动给家乡带来的活跃氛围;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保护家乡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2、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情、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情况的关系;3、深化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加深对家乡方言、家乡特有的民间艺术的体验,传承与发扬民间艺术。
课前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2、准备家乡的民间歌谣;3、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了解一些自己家乡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语:“摇,摇,摇,摇到外婆桥,鸡仔吃白米,鸭仔吃浮瓢....”同学们对这首童谣熟悉吗?(学生回答:熟悉)2、展示不同的家乡童谣。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五单元学习型教学案(最新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五单元学案(最新教科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三上品社学案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主题一我喜欢过年【学习目标】.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体会家乡过春节时的习俗对生活的影响。
2.养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重视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愫。
【重点难点】了解过春节的风俗习惯,通过亲身体验,亲身参与,在开放式活动中去充分体验,充分获得,充分感悟。
【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各种节日的相关资料。
2.思考:家乡过春节时的习俗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课堂助学】一、交流与质疑: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2)家乡过春节时的习俗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二、合作探究:活动一:交流过年最深的印象:交流过年的来历,说说在记忆中,你对过年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答案,引导学生概括、分类:“饮食、装饰、祝福、其它)活动二:家乡的节日文化、习俗:(1)学生在日历上找传统节日并写在黑板上,或用其他形式展示出来。
(2)这么多节日,你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呢?说说你最难忘的一次过节经历吧!(3)你知道家乡过节时存在的不良习惯?(4)师生讨论:怎样才能让节日过得有意义?三、达标练习:(一)填空、我们最熟悉、最喜庆的节日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明天的追求。
2、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等。
也有充满地域特色的地方节日:如、等。
3、农历是春节,农历是中秋节。
(二)判断、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圣诞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2、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贴“福”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中国结”象征着中华民族心连心、团结向上的精神。
4、过年接财神、祭门神是一种很有意义的风俗习惯。
(三)连线题春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农历正月初一重阳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农历九月初九(四)填表。
快过年了,给你的亲人说说吉利话吧!送给爷爷奶奶的话:送给爸爸妈妈的话:送给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话:(五)实践活动:调查家乡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及相关的传说故事。
《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设计22
品德与社会《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讲民俗故事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使之向往家乡美好的未来。
2、行为与习惯学生通过对家乡风情的深入了解,愿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对信息的观察、搜集和整理,提高其动手、动脑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4.过程与方法在对家乡风情的调查了解中,指导学生体验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分享活动的感受、想法、成果,提升生活体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下搜集的关于三袁民间习俗的资料活动过程:活动一:了解家乡传统习俗。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湖北省,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你们以此为荣吗?生:是的!师: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你们对家乡的传统习俗又了解多少?生(1):我知道鄂西土家族有哭嫁的习俗,她们在出嫁前都会哭,而且如果哭得好,就会受人称赞,一生“荣耀”;如果“哭”得不好,就会被人耻笑。
哭嫁的歌词并且还形成了一首抒情长诗——《哭嫁歌》。
师:这位同学看来是下去认真查过资料的,你知道得可真多,老师对土家族的民俗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你是在哪里查得这么全面的呢?生(1):我是在学校图书室里找的。
师:嗯,真是会学习的学生!还有谁知道其他家乡习俗的吗?生(2):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为纪念战国时楚国的诗人屈原,就吃粽子、赛龙舟,而且还在门口挂上艾蒿。
我们家也挂过,奶奶跟我说那可以辟邪。
书上的荆州龙舟竞渡就是为纪念屈原才每年举行一次的。
师:你知道得也很多,可是你相信艾蒿可以“辟邪”这种说法吗?生(2):不太相信,那是迷信。
师:你真是个合格的少先队员!还有谁来讲讲?生(3):我还知道鄂西土家族有个习俗,在过年的时候给树喂年饭。
师:不错,你从哪里知道的?生(3):我在网上查到的。
师:老师也刚好在网上查到了这个习俗。
请同学们看图片(出示多媒体图片)。
师:《配图讲解课件》这就是我们的家乡,人杰地灵,民风淳朴,除了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民俗外,还有利川的“划旱船”,十堰的“凤凰灯”,斗巧斗力的“扛王节”,乡情独具的“回碗礼”,荆门十里铺镇的“娶女婿”,土家妇女的“女儿会”……这些有趣的民俗背后有着我们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引人无限遐思。
三下品社《家乡的风情更迷人》教案
三下品社《家乡的风情更迷人》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特色和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家乡的特色和魅力。
1.3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家乡特色和魅力。
教师总结并强调家乡的特色和魅力。
第二章:家乡的自然风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自然风光,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引导学生发现家乡自然风光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家乡的自然风光,如山水、田园、气候等。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家乡自然风光的特色和魅力。
2.3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家乡的自然风光。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家乡自然风光的特色和魅力。
教师总结并强调家乡自然风光的特色和魅力。
第三章:家乡的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引导学生发现家乡人文景观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家乡的人文景观,如历史文化遗址、古建筑、公共设施等。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家乡人文景观的特色和魅力。
3.3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家乡的人文景观。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家乡人文景观的特色和魅力。
教师总结并强调家乡人文景观的特色和魅力。
第四章:家乡的民俗风情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民俗风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引导学生发现家乡民俗风情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家乡的民俗风情,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生活习惯等。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家乡民俗风情的特色和魅力。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家乡的民俗风情。
最新部审教科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单元 有趣的家乡风情
最新部审教科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1. 前言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当前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它涉及到每个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养成。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家乡风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学习家乡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乡情感,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家乡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本篇文档将介绍最新部审教科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家乡风情的相关知识。
2.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题为“有趣的家乡风情”,这一主题是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和实际情况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习俗和传统,例如民歌、民间故事、传统节日等。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家乡情感,更好地将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结合。
本单元共包含四个部分:1.家乡的特色与文化2.家乡的美丽风景3.家乡的民间艺术和文化活动4.家乡的传统节日在每一个部分中,通过游戏、讲解、绘画等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感。
3. 具体内容3.1 家乡的特色与文化在本部分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例如自己家乡的土特产、名胜古迹、民歌、传统美食等,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家乡文化。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编写家乡介绍、制作家乡文化展板、设计家乡旅游宣传海报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和历史。
3.2 家乡的美丽风景在本部分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美丽风景,例如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迹等,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不同景点。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探险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美丽景色,同时了解如何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3.3 家乡的民间艺术和文化活动在本部分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民间艺术和文化活动,例如民间舞蹈、土家绣、剪纸等,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不同文化艺术。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乡音乡情》教案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乡音乡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章《乡音乡情》,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和认识家乡的方言、风俗习惯、民间艺术,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方言、风俗习惯、民间艺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家乡的方言、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介绍家乡风土人情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探究:a.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乡的方言、风俗习惯、民间艺术。
3. 情景体验:a. 学生模拟表演家乡的方言,体验方言的韵味。
b. 教师邀请学生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共同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
4. 例题讲解:a. 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家乡文化。
b.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5. 随堂练习:a. 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b.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七、板书设计1. 板书乡音乡情2. 板书内容:a. 家乡的方言、风俗习惯、民间艺术b. 传承和发扬家乡文化c. 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搜集家乡的方言,记录下来并学会使用。
b. 了解家乡的一种民间艺术,写一篇介绍性的短文。
c. 以“我爱家乡”为主题,创作一幅画或摄影作品。
2. 答案:a. 方言记录表b. 民间艺术介绍短文c. “我爱家乡”画作或摄影作品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乡音乡情》教案(1)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乡音乡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五单元《我们的家乡》中的第十九课《乡音乡情》。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家乡的方言、习俗和文化,感受家乡的魅力,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方言、习俗和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意愿。
3. 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家乡的方言、习俗和文化,感受家乡的魅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家乡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家乡的方言、习俗和文化。
(1)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方言,展示家乡的特色。
(2)介绍家乡的习俗,如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
(3)讲解家乡的文化,如民间艺术、历史名人等。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家乡的魅力所在。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
7. 情感升华:鼓励学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1. 《乡音乡情》2. 内容:(1)家乡的方言(2)家乡的习俗(3)家乡的文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你家乡的一种方言。
(2)介绍一个你家乡的习俗。
(3)谈谈你对家乡文化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我们家乡有一种方言,把“吃饭”说成“嘬饭”。
(2)示例:我家乡有一个习俗,每年春节都会舞龙灯。
(3)示例:我认为家乡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是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方言、习俗和文化,培养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乡音乡情》教案
2.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等,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组织一次“我为家乡代言”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邀请家长或当地民俗专家参与课堂,与学生分享家乡的故事和习俗,增加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3.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民俗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乡音乡情。
二、实践活动的引导
分组讨论环节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1.明确讨论主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发表观点,避免讨论偏离主题。
2.教师应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讨论效果。
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2.实践活动环节适当延长,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三、课堂提问
1.提问时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探究精神。
四、情景导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美。
2.通过讲故事、分享经历等方式,拉近学生与家乡的距离。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讨论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分享各自小组的成果,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作业设计的细化
针对“我心中的家乡”主题作业,以下细节需要关注:
1.明确作业要求,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绘画或文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2.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描绘出具有个性化的家乡形象,避免千篇一律的作业。
秋上海科教版品社三上《第五单元 有趣的家乡风情》word教案
科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何义兰有趣的家乡风情单元教材分析:前三个主题分别从不同方面引导学生发现“有趣的家乡风情”,力求以点带面,通过儿童自身的活动去拓展。
“一起采风去”包含两个活动,前者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在前三个主题的启发下,走人广阔的生活空间,探寻、感受家乡的风俗人情之美。
后者是展示活动,交流采风归来的收获,增强学生对家乡民风旧俗的辨别能力,进一步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吸收的态度。
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体会家乡过春节时的习俗对生活的影响。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家乡的风味小吃。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
单元教学重难点:通过感受过年的欢快和喜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向学生渗透重视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愫。
单元教学时间:9~12课时1、我喜欢过年教材分析:教材以学生最熟悉、最喜庆的节日—春节为切入点。
过年是大忙去的休整,是对丰收的庆祝。
教材通过对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景,把人们热热闹闹过大年的喜庆气氛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关注家乡人民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体会家乡过春节时的习俗对生活的影响。
2、情感目标:通过感受过年的欢快和喜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向学生渗透重视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愫。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别,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挖掘过年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中国结、辣椒装饰、彩色纸片、自制贺卡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课前播放多媒体VCD《新年好》片段,使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听到这欢乐的音乐,看到这喜庆的画面。
你想到了什么?你们喜欢过年吗?2、今天,我们就一起提前过个热闹的新年,好吗?(板书课题,大声齐读)二、全班汇报交流1、说说在记忆中,你对过年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根据学生答案,引导学生概括、分类。
第五单元 有趣的家乡风情
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
2、引发学生关注、探究民风、民俗的兴趣,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感受家乡风土人情之美的同时,获得精神的陶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帮助学生认识祖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一课我喜欢过年【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过春节的一些习俗,感受过年的热闹气氛,体会过年人与人之间互相祝福、互相问候的美好感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手机下载《春节序曲》【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导入语:大红灯笼高高挂,对对春联门上贴,福到福到财神到,家家户户放鞭炮。
同学们,过年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怀着高兴的心情来欣赏《春节序曲》吧!联系实际,交流过年的趣事感想。
1、小组交流:你家是怎么过年的?过年时有什么让你高兴、让你难忘、让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吗?2、师生互动,交流上述问题。
二、表达创作,布置过新年的欢乐场面。
1、分组合作,畅想布置过新年的欢乐场面。
(挂灯笼,贴福字,贴春联,贴财神等)2、师生交流有关春节习俗的小常识。
如"福"字为什么倒贴,春联该怎么贴?窗花、财神有什么象征意义。
三、情境表演,体会过年的快乐气氛。
1、分组合作,选题讨论该怎么表演。
2、分组上台表演。
(1)一家人一起吃团年饭。
(2)小伙伴们一起去敬老院爷爷奶奶拜年。
(3)小朋友们一起放烟花爆竹。
(4)一家人一起看春节晚会。
四、知识拓展,了解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1、介绍傣族的泼水节。
2、教师介绍:傣族的春节习俗:傣历年-----泼水节。
3、学生讨论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过年的习俗呢?4、小结:我们可以通过查阅书报资料、上网查寻、咨询他人等方式获得丰富的知识。
五、激发情感,赠送新年礼物。
1、表演:我整备了一份新年礼物(出示中国结),想送给台湾的小朋友,你知道中国结代表了什么意思吗?2、你有什么话想让我捎给台湾的小伙伴吗?3、你整备了是什么新年礼物?想送给谁呢?有什么祝福的话要说吗?(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设计(洪山区理工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汤丽芳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设计(洪山区理工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汤丽芳《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课例武汉理工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汤丽芳一、教材分析《有趣的家乡风情》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我的家乡》中的第二个主题活动,我选择的是本主题的第四课时,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而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本内容比较简约,给教师留下较大的创造空间,教材的编排揭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前必须充分地感知生活、了解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收集、体验、合作、交流等途径来关注家乡风情,使学生多元化的感知家乡风情的魅力,感受到习俗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通过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体会家乡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感受家乡的美好,产生做为家乡人的自豪之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风情、民风民俗,体会对生活的影响。
2.培养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3.通过了解家乡萌发对家乡的热爱、自豪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了解家乡的基础上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难点:根据查找的资料,体会习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参考教材提示的相关内容收集资料。
教师准备:制作CAI课件,准备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大家想知道是谁吗?CAI课件出现武汉市城运会吉祥物楚楚代表武汉市政府招募志愿者的片断。
师:大家想当志愿者吗?怎样才能当上志愿者呢?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话题。
(板书课题)(二)民风民俗大家谈师:为了让来到武汉的人们感受到武汉的独特魅力,我们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呢?生:可以从日常生活、饮食习惯、节令习俗三方面进行介绍。
师:课前大家按自己的兴趣搜查了资料,相信收获一定不小吧,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们交流。
学生按组交流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教师走到每个小组,与孩子们一起看他们带来的图片、照片。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乡音乡情》精品教案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乡音乡情》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乡音乡情》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家乡的声音”和“家乡的情感”两个方面展开。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地方语言和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地方特色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方方言的基本特点,了解家乡的语言文化。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地方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与人交往中的礼貌素养,学会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方方言的特点及运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地方文化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家乡话的录音,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地方的语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1)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语言特点,分享有趣的方言。
(3)讲解如何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方言猜谜游戏,增强学生对地方语言的了解。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地方文化差异的题目,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普通话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日常交流场景。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乡音乡情》2. 板书内容:(1)家乡的声音:方言特点、地方文化。
(2)家乡的情感:尊重、热爱、传承。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内容,以“我心中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要求: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尊重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家乡文化之旅”活动,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地方方言的特点及运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地方文化的情感。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方言猜谜游戏,增强学生对地方语言的了解。
上海科教版品社三上《第五单元 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设计1
上海科教版品社三上《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是上海科教版品社三年级上册的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材内容包含了家乡的美食、风景、民俗等方面,通过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展示了家乡的特色。
在教材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增强对家乡的了解和认同。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感兴趣,愿意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看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图片和文字理解家乡的特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表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家乡风土人情的理解2.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美好。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家乡特色为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用于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
2.教学卡片:用于课堂操练和巩固。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家乡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美食、风景、民俗等特色。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家乡特色,用语言描述其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反馈。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教学卡片,学生进行朗读和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三下品社《家乡的风情更迷人》教案
三下品社《家乡的风情更迷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感受家乡的美丽和独特风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家乡的特色和魅力。
2.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家乡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学生准备关于家乡的资料,如图片、故事、特产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家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家乡的特色和魅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关于家乡的资料,如图片、故事、特产等,并简单介绍家乡的美丽和独特风情。
3. 小组交流学生分小组,进一步交流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以及自己的感受。
4. 全班分享邀请部分小组代表分享交流成果,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所分享的内容,强调家乡的特色和魅力,激发学生保护家乡的情感。
6.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以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小组交流中的表现,包括交流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审阅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家乡特色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
2. 邀请家乡的传统文化代表或长者来校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家乡的魅力。
3. 开展家乡特色文化活动,如地方戏曲表演、民间艺术展示等,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和知识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有趣的家乡风情》主题:
走进土家古镇----洗车河
教学设计
湘西自治州龙山县第四小学谭庆华
教学内容:
《走进土家古镇--------洗车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中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风情中有关地名、建筑、习俗等方面的一些特点,从家乡文化中汲取营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关注、探究土家古镇的兴趣,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感受家乡风土人情之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而帮助学生认识祖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教学准备:实地拍摄制作有关土家古镇洗车河的DVD光盘。
教学过程:
一、感知平台
1、现场采访: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暑假都去过哪些地方?(学
生自由回答)
2、观察发现
①出示课件:祖国部分著名风景区图片,学生随图片的依次展示而回答这些都是祖国的哪些地方?
②自然引入本课主题:出示古镇洗车河全景录像。
问:知道这是哪里吗?
师:对!这就是我们家乡古镇洗车河,是不是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那我们就走进古镇去看看。
(师板书课题:走进土家古镇------洗车河)
③通过观看录像,你们对洗车河的第一印象如何?知道这个地方为什么叫洗车河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
由采访到观察,进而引发讨论:这个地方为什么叫洗车河?认识到土家古镇与众不同的美。
既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获取新的经验。
这种“准生活”情境的巧妙引领和创设,重在引导学生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的参与活动。
〕
二、认知领域
1、诗情画意
①请同学们随着我们的镜头仔细观察古镇有什么特色?(出示课件:古镇几座大桥的录像)
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桥呢?(出示课件:全景图上两条河流构成的“Y”字形闪动)
③教师小结:因为桥下的河流呈“Y”字形,两条支流在此汇成一条主流,共三条河。
河多决定了桥多,古镇全靠桥把三岸连成一市,桥为洗车人民的生活、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因为地形酷似武汉,所以,洗车河自古就有“小武汉”的美誉。
桥是洗车的一绝,而凉亭桥更是绝中之绝。
(出示课件:凉亭桥的特写镜头。
)
④你们发现这桥与一般的桥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遮风挡雨、摆摊设点、休闲聊天……)
〔设计意图:通过对洗车古镇几座桥的观察,了解洗车河特殊的地形及桥多的特点,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
2、古色古香
出示课件:老房子的外观及逛老街时的情景录像。
①同学们在老街上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小结特点:深、窄、老、石板路……)
②出示赤脚走石板路的录像,让学生想象“免费做足底按摩“的乐趣。
③出示“石门”课件,学生观察特点,了解老式建筑的风格。
④学生自由观察老街房子的特点,自由回答。
⑤学生试试敲锣打更,增强防火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老街的房子和石门的特点,增强防火意识,大概理解门联“满市和风流市面,四围青荫到坡头”的意思,感受古镇民俗,从家乡文化中汲取营养。
〕
⑥出示听涛赏月录像,闭目想象其中的意境。
食品打打广告,做做宣传。
[设计意图:我在这个环节中打破单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
力创造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在
生动活泼、多向互动的活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在快
乐中成长,在成长中感受到土家文化的神奇和乐趣,更加激发孩子们
对家乡的热爱,从而立下建设家乡的志向,最终达到“知行统一”。
]
四、快乐实践
1、情景再现
学生将搜集的有关洗车河的图片、照片或文字资料进行展示、交流。
2、歌唱家乡
搜集歌唱家乡的歌曲,并以“歌唱家乡”为主题举办一次小型的演唱会。
3、以“我为家乡绘蓝图”为主题举办一次演讲活动。
4、以“我为家乡办实事”为主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欢迎您来土家古镇洗车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