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丧葬民俗

合集下载

农村丧葬礼仪与孝道思想的文化解析——以安徽霍山县农村的丧葬习俗为例

农村丧葬礼仪与孝道思想的文化解析——以安徽霍山县农村的丧葬习俗为例

农村丧葬礼仪与孝道思想的文化解析——以安徽霍山县农村的丧葬习俗为例论文摘要:从丧葬礼仪中体现孝道思想的观念自古有之。

现今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观念依然表现得非常突出。

文章通过对霍山县农村丧葬礼仪的分析,说明其在当今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丧葬礼仪与孝道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先秦开始,二者便有机地结合起来。

古人把送死作为尽孝的极其重要的标志,《中庸》记载: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

儒家是孝道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十分重视“孝”在丧葬中的作用。

孔子有言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孔子主张从精神上悼念亡者。

他的孝道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孔子继承人的孟子和苟子,都是儒家孝道丧葬观的典型代表。

孟子认为孝道是丧葬观的主体精神,主张厚葬就是为了讲礼尽孝否则即为不孝。

苟子也十分注重孝在丧葬礼仪中的地位,他认为“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漫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

在儒家几位代表人物的积极倡导下,两汉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奉行“慎终追远”。

“事亡如事存”的儒家孝道丧葬观,认为孝莫重于丧。

这种观念代代传承,如今已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之中。

现今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诸多丧葬礼仪仍然能凸现出较为浓厚的孝道观念。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地势南高北低地貌特征为“七山~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可见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交通相对落后,尤其是那些地处深山的农村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新事物、新理念的影响较小,旧风俗很容易被保留,体现孝道思想的诸多丧葬礼仪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兹挑选当地农村丧葬礼仪中与孝道思想相关的内容分述如下。

(一)守灵当地葬礼的整个过程一般为3天时间,即死者要在家中正厅停放3天。

3天里要举行诸多与死者相关的仪式,“守灵”就是其中的~项。

“守灵”即在停放尸体的正厅里要昼夜有人守着。

守灵的人基本上是死者的子孙或其直系亲属,儿子往往因为白天的事务比较繁忙,所以白天的守灵对他们是不作硬性要求的,但是在夜晚,儿子是一定要参与守灵的。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殡葬管理的实施办法-皖政[1986]59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殡葬管理的实施办法-皖政[1986]59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殡葬管理的实施办法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殡葬管理的实施办法(皖政[1986]59号安徽省人民政府1986年8月11日发布)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加强殡葬管理,搞好殡葬改革,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扩大宣传,积极而有步骤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

第三条按照国家划定推行火葬地区的标准和我省各地建有火葬场的现实状况,确定合肥、马鞍山、铜陵、蚌埠、淮南、淮北市及所属各县,芜湖、安庆以及屯溪、六安以及阜阳、宿县、滁县,巢湖、宣城地区各市、县;芜湖、繁昌、六安,霍邱、寿县、舒城、霍山、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枞阳和贵池县为我省实行火葬的地区。

上述地、市,县境内,少数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村,可划为暂不实行火葬区。

具体范围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

第四条在规定实行火葬地区死亡的人(少数民族除外),应一律火葬。

对违反规定进行土葬的,责令期限就地深埋,并征收土地损失费。

征收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

国家干部、职工死亡后,不实行火葬的,不发丧葬费、抚恤费,由此而造成遗属生活困难的亦不予补助。

第五条在实行火葬的地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土葬提供条件或服务,违者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下列处罚:1、买卖、出租、转让墓地或墓穴的,应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2、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机动车辆为土葬服务的,应追究单位领导人和驾驶员的责任。

3、经营、出售棺木和其他土葬用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处以罚款。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摘要:一、丧葬风俗的背景和意义二、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特点三、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仪式四、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变迁与影响五、结论正文:丧葬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者的怀念。

在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仪式。

一、丧葬风俗的背景和意义丧葬风俗起源于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敬畏,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安徽农村,人们非常重视丧葬礼仪,认为它不仅能够安抚死者的灵魂,还能够为生者带来吉祥和安慰。

二、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特点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首先,安徽农村的丧葬仪式非常繁琐,包括死者家属的服装、供品、祭品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其次,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强调孝道,死者家属在丧期内要严格遵守孝道礼仪。

最后,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还注重风水,认为好的风水能够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息。

三、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仪式安徽农村的丧葬仪式包括入殓、出殡、安葬等环节。

在入殓环节,死者家属要将死者放入棺木,并用衣物、被褥等物品填充空隙,防止尸体变形。

在出殡环节,死者家属要抬着棺木进行游行,同时要进行哭丧、招魂等仪式。

在安葬环节,死者家属要将棺木放入墓穴,并进行填土、立碑等仪式。

四、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变迁与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也在不断变迁。

一方面,传统的丧葬仪式逐渐简化,许多繁琐的环节被省略;另一方面,新的丧葬方式不断涌现,如火化、生态葬等。

这些变化对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讨。

总的来说,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者的怀念。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摘要:
一、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概述
二、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仪式
三、丧葬习俗的变迁与影响
四、丧葬改革的探讨与建议
正文:
【一、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概述】
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民俗内容。

从死者去世到葬礼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慰藉。

【二、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仪式】
1.布置灵堂:死者家中会布置灵堂,挂上挽联,摆放逝者生前的照片和香炉、鲜花等。

2.更衣:将逝者的遗体穿上整洁的寿衣,寓意逝者走向新的旅程。

3.入殓:逝者家属会请来道士念经祈祷,举行入殓仪式,将逝者遗体放入棺木。

4.吊唁:亲朋好友会前来吊唁,送上挽联、花圈等礼物,表示对逝者的哀悼。

5.出殡:出殡日是逝者家属和亲友们共同悲伤的日子,出殡队伍会抬着棺木送往墓地或火化场。

6.下葬或火化:举行下葬或火化仪式,标志着逝者正式与世长辞。

【三、丧葬习俗的变迁与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丧葬习俗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丧葬习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慰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铺张浪费、迷信活动等。

【四、丧葬改革的探讨与建议】
1.倡导简约丧葬:提倡丧事从简,减少铺张浪费,让丧葬更加环保、经济。

2.深化殡葬改革:加强殡葬改革宣传,提高群众对新型丧葬方式的接受度,如生态葬、骨灰海葬等。

3.完善殡葬服务:提高殡葬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丧葬需求,提供专业、人性化的殡葬服务。

4.倡导文明祭祀:推广文明祭祀方式,如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等,摒弃迷信活动,树立新时代丧葬观念。

砀山丧事风俗

砀山丧事风俗

砀山丧事风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砀山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境内,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

在这座古城里,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其中丧事风俗就是其中之一。

在砀山,丧事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相应的丧事风俗也逐渐形成。

丧事风俗在砀山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社会风气保守,重视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思。

因此,人们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来处理丧事,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丧事风俗在砀山也逐渐演变和发展。

一般来讲,砀山的丧事分为三个阶段:丧礼、告别仪式和安葬。

在丧礼阶段,亲友们会前来吊唁,并带着祷告和诚挚的愿望,为逝者送上最后一程。

告别仪式一般会在丧礼结束后举行,亲友们会共同悼念逝者,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哀恸。

最后,是安葬环节,这是整个丧事过程中最为庄重和悲伤的时刻,也是对逝者最后的离别。

在丧事风俗中,不同的阶段都有着自己的规矩和仪式。

比如在丧礼阶段,亲友们前来吊唁时,要穿着素服,头戴白纱,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思。

告别仪式中,要点燃纸钱和烛火,祈求神灵保佑逝者的灵魂安息。

而在安葬环节中,则要进行土葬或火葬,为逝者安排合适的葬礼,尽可能满足逝者一生的愿望。

除了这些基本的丧事程序外,砀山的丧事风俗还包括一些细节和讲究。

比如,在告别仪式中,亲友们要依次悼念逝者,不得有遗漏,以示对逝者的最后尊重。

在安葬环节中,要选择合适的葬地和葬礼,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为逝者送上合适的离别。

另外,在砀山的丧事风俗中,还有一些与生俱来的传统和信仰。

比如,人们会相信逝者的灵魂会去往来世,所以在丧事中会加入一些超自然的元素,比如扫墓和祭祀,以保佑逝者在来世得到安宁和幸福。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逝者的灵魂会回到家里,所以人们要在家中摆放迎魂香台,等待逝者的灵魂归来。

总的来说,在砀山的丧事风俗中,人们尊重逝者,表达哀思,感恩逝者的恩德,不忘逝者的遗志,这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安徽丧事风俗

安徽丧事风俗

安徽丧事风俗安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也是一个拥有丰富丧事风俗的地方。

在安徽,人们对于丧事的办理非常重视,秉承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丧事风俗被认为是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对家族的敬意的方式之一。

在安徽,人们普遍遵循着丧礼的基本原则,即“三生之道,孝为先”。

在丧事期间,家属会全身穿戴素衣,头戴白巾,以示哀悼之情。

家中会悬挂白色丧旗,丧门前会摆放一副纸灵位,供亲友前来祭祀。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比如在丧事期间不宜举办婚礼或其他喜庆活动,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在安徽,丧事期间还有一些特殊的举棺仪式。

在安徽的乡村地区,人们在丧事期间会组织举棺仪式,将逝者的遗体从家中送至丧葬场所。

这个仪式通常由男性亲属或邻里亲友负责,他们会穿着素衣,手持白纸,跟随丧车前行。

整个过程庄重肃穆,人们都以默默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在安徽,还有一些特殊的祭祀仪式。

在丧事期间,家属会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逝者在天堂得到安宁。

祭祀仪式通常在丧礼的第三天进行,亲友们会在家中或墓地附近摆放祭品,并燃香祭拜。

在祭拜过程中,人们会默默祈祷,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安徽还有一些独特的吊唁方式。

在丧事期间,亲友们会前往丧家吊唁,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吊唁时,人们通常会戴上素帽,穿着素衣,手持白纸,默默站在灵位前,向逝者默哀。

吊唁过后,亲友们还会给丧家送上一些慰问品,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总的来说,安徽的丧事风俗体现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家族的尊重。

通过丧事仪式和吊唁方式,人们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和思念之情。

这些丧事风俗不仅凝聚了家族的凝聚力,也体现了安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文化传承。

在今天,虽然社会变迁使得丧事风俗有所改变,但安徽人民仍然注重丧事仪式的举办,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对家族的敬意。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安徽是中国的农村大省,农村丧葬风俗是农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以下是关于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一些内容,供参考。

一、尊重和祭祀先人是传承的重要环节在安徽农村,尊重和祭祀先人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具有力量,需要得到敬畏和祭祀。

因此,安徽农村在丧葬风俗中有许多传统的仪式和习俗。

二、丧事期间的禁忌和礼仪在安徽农村,丧事期间有很多禁忌和礼仪。

在丧家,人们必须戴孝,穿孝服,丧事期间不能举行婚丧嫁娶、祭祀、醉酒、吃肉等活动。

此外,在安徽农村,人们还会为亡者烧纸钱、供奉水果、烛花和食物,以示对亡者的尊敬和怀念。

三、丧葬仪式在安徽农村,丧葬仪式通常包括告别仪式、送葬仪式和安葬仪式。

告别仪式通常在亡者家中或者临时搭建的丧棚中举行,亲朋好友齐聚一堂,送别亡者,表达对亡者的哀思和怀念。

送葬仪式是将亡者的遗体从告别地送到安葬地的仪式,有时会伴随着舞狮、放鞭炮等。

安葬仪式是将亡者的遗体埋葬在坟墓中的仪式,通常会有家人和亲朋好友一起前往墓地,进行祭奠和扫墓。

四、寿衣和陪葬品在安徽农村,人们通常会给亡者穿上寿衣。

寿衣是一种纯白色的丧服,代表纯洁和尊严。

此外,陪葬品也是农村丧葬风俗的一部分。

陪葬品通常是一些亡者生前常用的物品,比如衣物、鞋帽、食物等,以供亡者在阴间使用。

五、祭祀和纪念活动除了丧葬仪式外,安徽农村还有一些祭祀和纪念活动。

比如,每年清明节时,家人会前往墓地扫墓、祭拜亡者,祈求亡者在阴间安宁。

此外,人们还会在亡者的忌日举行祭祀仪式,烧纸钱、供奉食物和烛花,表达对亡者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六、尊重家族和乡土文化在安徽农村,丧葬风俗也体现了对家族和乡土文化的尊重。

农民在丧葬仪式中会邀请家族的长辈担任重要的角色,比如主持仪式、挂红布等。

此外,农村丧葬风俗中还融入了一些乡土文化元素,比如民俗舞蹈、传统音乐等,使整个仪式更加庄重和独特。

总之,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中有着浓厚的乡土文化特色,体现了对祖先和亡者的尊重和怀念。

安徽省殡葬管理办法

安徽省殡葬管理办法

安徽省殡葬管理办法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53号)《安徽省殡葬管理办法》已经一九九四年一月二十九日省人民政府第二十九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省长傅锡寿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安徽省殡葬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殡葬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殡葬管理的方针是: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

第三条民政部门是殡葬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公安、卫生、建设、工商、土地等部门应协助民政部门做好殡葬管理工作。

第四条在本省范围内,除因条件限制的金寨、岳西、旌德、绩溪、休宁(不含县城)、歙县(不含县城)、黟县、祁门、石台、青阳、东至十一个县和黄山区为土葬改革区外,其他各市、县均为实行火葬的地区。

实行火葬的地区内少数交通不便难以开展火葬的边远乡、村,可暂不实行火葬。

具体乡、村由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报省民政厅批准。

第五条凡在实行火葬的地区死亡的人员,遗体均应就地火化。

骨灰或自存,或寄存骨灰堂(室),或安葬骨灰公墓。

提倡不留骨灰或深埋植树纪念。

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对自愿实行丧葬改革的,他人不得干涉。

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人的安葬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除本条第二、三款规定外,实行火葬的地区内禁止土葬、骨灰入棺木葬或遗体外运。

遗体确需外运的,须经市、县殡葬管理部门批准。

第六条殡仪馆处理遗体,凭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死亡证明,在医院死亡的,凭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在外地死亡的,凭死亡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死亡证明;无名尸体,凭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死亡证明和接尸通知。

第七条遗体在殡仪馆的保存期限,除经市、县殡葬管理部门批准外,不得超过七天,逾期由殡仪馆火化。

公安机关需要保存的无名尸体,保存期超过七天的,其逾期冷冻防腐费由公安机关负责,其他费用由民政部门负担。

公安机关查明尸源的,费用由责任者或其亲属承担。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在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是农村民众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丧葬风俗既有民俗传统,又受到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

首先是丧事的准备。

在安徽农村,一旦有人去世,亲友们会立即进行各种准备工作。

首先是通知亲戚和朋友,告知他们去世的消息。

通知的方式可以是亲戚朋友之间的口头传递,也可以是通过电话或短信通知。

同时,家人也会准备一些悼词和吊唁礼物,如花圈、鲜花、纸钱等。

其次是丧葬仪式。

在安徽农村,丧葬仪式一般会在去世后的第三天举行。

仪式开始时,亲友们会在灵堂前默哀,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随后,由家人或亲朋好友代表念诵经文或悼词,以祈愿逝者的灵魂得到安宁和安息。

在安徽农村,基督教和佛教的信徒在丧葬仪式上也会有不同的仪式和形式。

然后是火葬和埋葬。

在安徽农村,火葬和埋葬是两种常见的方式,具体的选择要看家属的信仰和家庭传统。

对于火葬,一般在丧葬仪式后不久进行。

亲友们会将逝者的遗体送到火葬场,进行火化。

而对于埋葬,一般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坟地,在逝者的家乡附近或者是家族的坟地进行安葬。

在选址时,人们会考虑到风水和与亲人的关系。

最后是丧期及祭祀活动。

在安徽农村,丧期的长短视乎不同的家庭而定。

一般来说,儿女和直系亲属的丧期会比较长,一般为三年或五年,而兄弟姐妹和其他亲属的丧期则相对较短,一般为一年。

在丧期内,逝者的家属会通过祭拜、祭奠等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总的来说,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是一种兼具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综合体现。

家人和亲友们通过这些仪式和活动,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之情,也为逝者的灵魂祈福、祈求安宁。

这些丧葬风俗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农村社会凝聚力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安徽葬礼风俗

安徽葬礼风俗

安徽葬礼风俗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送终:老人病危,家人站立床前,听候交待后事,老人神情有变,即将咽气,已出嫁的女儿要回避,儿孙立病榻前,高声呼唤,直到咽气,全家人跪在床前嚎啕大哭,此为“送终”,远方的儿孙须在老人咽气前赶到家,否则就被认为没有能为之送终,或者说是没能尽孝,是一大憾事。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报丧:完成送终前后的种种程序后,便向亲友报告死讯,此为报丧。

休宁县的报丧者,是执一伞进门,将伞尖向下竖置大门里侧,亲友一见便知。

黟县是把伞挂到堂前左边的椅背上,然后坐在对面座上,口报:你家....多谢”了。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入殓:将死者裹棉穿戴整齐入棺,谓之“入殓”。

各地均有专事为死者入殓的人,有求必应。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请七:丧亡之日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共49天,逢七,儿孙们备香烛贡品,在灵前或坟上祭奠,俗称“请七”。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出殡:由于选择坟地或其他原因,停柩做丧,最短3天,最长经年,一般是49天,把灵柩送往墓地,谓之“出殡”。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安葬:出殡前,先请风水先生选定坟地穴位,破土挖坑,坑内倾石灰。

灵柩到达,坑内再烧一些豆萁麻拮,并留火种,然后才能陈棺摆正。

还要宰雄鸡淋血于棺盖,放爆竹,烧纸钱,最后一次焚香跪拜。

安徽农村丧事流程

安徽农村丧事流程

安徽农村丧事流程
哎呀呀,咱今儿就来说说安徽农村丧事的流程。

在咱安徽农村啊,要是谁家有老人去世了,那可是件大事!
首先呢,家里人知道消息后,那哭声立马就响起来了,“哎呀,俺家的老人咋就走了呀!”这哭声可是充满了悲痛和不舍。

然后就得赶紧通知亲戚朋友,这时候大家就会纷纷赶来,帮忙操持后事。

接着呢,要给去世的人擦洗身子,换上寿衣,这可是个细致活。

就好像
给一个要出远门的人精心准备行装一样。

然后把人安放在灵堂,灵堂前摆上供品,点上香和蜡烛。

到了晚上,那可热闹了,大家都围坐在灵堂周围,有人守灵,有人唠嗑。

“你说这老人活着的时候多好啊!”仿佛在回忆着老人的点点滴滴。

这时还会有专门的人来唱孝歌,那声音悲悲切切,让人心里直发酸。

到了出殡那天,那场面更是让人震撼。

棺材被抬起来,前面有人撒纸钱,就像给故去的人铺就一条通往天堂的路。

一路上哭声、鞭炮声响成一片,“这一走,就真的再也见不着了呀!”大家的心情都沉重极了。

来了这么多人,吃饭也是个大事。

村里的大厨们会做出一大桌的饭菜,让大家吃饱了有力气送老人最后一程。

等把老人安葬好了,这丧事才算办完。

你说这丧事流程是不是很繁琐?但这也是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呀。

我觉得这安徽农村的丧事流程虽然看似繁琐,但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人情味。

这是大家对逝者的一种告别方式,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

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一起悲伤,一起怀念,一起送逝者最后一程,这种感觉真的很特别。

安徽丧葬民俗

安徽丧葬民俗

安徽丧葬民俗安徽一地汉族丧俗大体相同,而回族等丧俗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丧葬习俗活动中,人们诸多忌讳,有种种流行术语。

一般对年满花甲,在家病死,称“寿终正寝”,又称“老了”、“回去了”、“走了”、“谢世”、“登仙”、“去世”等等,凡非“寿终正寝”者,均为恶死、称为“不得好死”,又称为“睡长觉”、“不吃饭”、“脸朝天”、“见阎王”、“去南山馆挂号”等等。

凡年少而死的,称为“夭折”、“早夭”、“摘掉了”,认为属非正常死亡,与“恶鬼”作祟有关。

如悬梁上吊而死的,称“缢死”,认为是“吊颈鬼”做祟;投水淹死的,称“溺死”,认为是“落水鬼”作祟。

与丧事有关的什物及活动,也有一些术语,如称棺材为“寿材”,又称“大棺”、“瞌睡笼”、“大头盒子”、或“金盒子”。

制棺称为“圆材”。

送终曰“送老”。

吊丧为“作吊”。

墓穴为“金井”。

一、丧前准备只要家中有老人,都要及早为老人准备身后丧事:一是棺木,首先是考究木材质量,民间有“一桕二杉三梓楸,槐桑枣榆是中流,楝树不做寿材用,杂木泡桐次杨柳”。

其次讲究棺材的大小厚薄,大小有“四梗”、“十”、“十二圆”、“十三掺”、“精镶”、“穿枵”等多种。

厚薄有大老四、五、六,即底四寸,帮五寸、盖六寸之称。

中等为三、四、五,小者为一、二、三。

第三要精细加工,用生漆漆三遍,一般是黑色或红色,棺头绘金色“苄”字图案。

制棺要选吉日,请木工选材开锯。

成棺后,亲友送酒肉面条祝贺,叫“翻棺材底”、“寿材”,即祝其长寿,所谓“周岁办材百岁用”。

二是“制寿衣”,是给死者穿的衣服。

一般三至五套:一棉二单,或一棉四单。

另还有三领五腰、五领七腰、七领九腰之俗。

富者用绫罗绸子制衣,一般是蓝、青、红色,忌黑色。

不能用缎子做寿衣,说会断子绝孙。

不能用皮毛,据说死者穿皮毛,“来生”就会变畜生。

贫家老人死后,穿一种黑袍了事。

信仰佛教人家,在死者生前,由儿子将寿衣穿在身上。

朝九华山时,三步一拜,拜到化成寺,请寺僧将地藏王金印加盖在寿衣上,据说死者穿此衣,可避免“阎罗殿”的“恶鬼”刁难。

中国传统殡葬习俗,阜阳殡葬风俗、阜阳下葬流程。

中国传统殡葬习俗,阜阳殡葬风俗、阜阳下葬流程。

中国传统殡葬习俗,⾩阳殡葬风俗、⾩阳下葬流程。

【中国传统殡葬习俗】【殡葬习俗】 居家⽼⼈在重病治疗⽆望时,就由⼦⼥或亲友们⽇夜轮流守候。

⼀旦有了死亡的征兆,就开始为⽼⼈张罗后事,准备“装⽼⾐裳”。

寿⾐。

⼀般要⽤⿊⾊或蓝⾊两种颜⾊的布料,⽆论冬夏死者都要穿棉⾐棉裤,视为“厚葬”,所以⾐服都要⽆领⽆扣,以三、五、七件为计,应是单数。

寿帽。

专为男性死者制作,⽤⼆尺见⽅的⿊布或蓝布叠折⽽成,不能⽤针缝制。

⼥性梳发髻,⽤红线绳缠扎于头顶。

寿鞋。

⼀般都是⿊布或蓝布制做鞋⾯鞋底⽤袼褙⾊⽩布三层以上,名⽇“千层底”。

因为黄泉路途遥远,以免中途磨破。

被褥。

⽤黄⾊和⽩⾊布做成四⾓平直不窝褶、不⾛横线的被褥,针线⾏数成双,区别于⼈世间的被褥。

寿枕。

⽤⿊⾊或蓝⾊布做成长⽅型或鸡型枕,枕内装黄⼟,有黄⼟变⾦之说,⾦鸡在冥界给死者灵魂领路。

寿⾐必须在死者咽⽓之前穿好,否则就被认为没有穿上⾐服上路了。

即便穿上了也是旧破的⾐服。

没穿寿⾐,死者在路上会受冻,到阎王爷那⾥会给阎王和判官留下⼦⼥不孝顺的印象。

停⼫床。

正常死亡的⽼⼈,停⼫床设正屋的地中央,叫“寿终正寝”。

⼀般多⽤两条长板凳搪上房门板,再铺好寿褥⼦把将死亡之⼈迅速抬上停⼫床,然后⽤红棉线将两踝⾻和两腕分别捆住,俗称“绊脚丝、绊⼿丝”,再⽤⼀个普通的酒盅(或⼩碟)放上⼀些红⾼粮、掸上点烧酒放在胸⼝处,称“压⼼盅”。

以上三种皆属镇物,以防死者“炸⼫”。

要在死者⼝中放⼀枚铜钱,俗称压⼝钱,压⼝钱中间⽅孔中要穿上⼀条红线,露于⼝外,以免压⼝钱挣⼊死者嗓⼦⾥,到⼊殓时取钱时费劲。

蒙脸布。

是⼀块长宽各45公分的⽩布,⽤四节秫秸劈开⼀头,夹住四个⾓,上⾓⼉对天就是头顶中部,下⾓对地,搭在胸前,左右要于两⽿盖严死者的⾯部,以免死者的阴⽓扑着活⼈或活⼈的阳⽓被死者借到,那样对死者和⽣者都不利。

苫单。

⼀块长约⼀⽶五的⿊布盖在死者⾝上。

打狗饽饽打狗鞭。

打狗饽饽是⽤⾼梁⽶⾯做成的⼤饼⼦,放在死者的⼿中。

实录:安庆土葬习俗全过程

实录:安庆土葬习俗全过程

实录:安庆土葬习俗全过程。

分享到:实录:安庆土葬习俗全过程。

2014-11-25 10:08:16 安庆塔影归档在我的博文| 浏览43440 次| 评论1 条公元2014年完整再现记录安庆桐城土葬全过程。

桐城地处安徽省南部安庆市的一个小县城,在当地存在一种延续多年的习俗——葬坟,葬坟的过程很复杂,需要逝者家人尽早做准备,首先必须要请风水先生(桐城叫地匠)根据逝者的相关信息及子孙后代的生辰八字、属相等,寻找所谓的风水宝地,地点找到后用罗盘找方位,即棺材的摆放位置(这一点尤为重要),然后风水先生会算计安葬过程中每道工序的时刻,因为在当地人看来,只有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示执行,才能保佑逝者的后人家和万事兴。

具体到安葬的过程,以本组拍摄的亲身经历为例。

地匠选择在凌晨1到3点“发引”,即在这个时间段需要将逝者的寿材(棺材)搬运到之前选好的地点,为了确保不误时辰,在凌晨12点半就要动身出发了,首先与专门从事葬坟工作的师傅们汇合,一起来到逝者的寿材前(桐城当地在人去世后先不下葬,需要在野外找个地方放置至少三年)揭除掉一些遮盖物,露出寿材,这时逝者家人需要摆好祭拜物品(包括鸡鱼肉、米饭、酒等),一挂鞭炮响后,师傅开始动手移动棺材,这叫“发引”,然后用绳索绑好,同时在寿材上面需要绑上一只公鸡,然后将寿材抬到一辆小卡车上,然后再放一挂鞭炮。

启动车子,前往安葬目的地,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逝者后代要一路撒黄纸,并且每经过一座桥时,需要向桥下抛个硬币,当地人称为买路钱和过桥费,运往目的地后。

首先需要进行开馆,开馆的目的是整理下棺材内的一些物品,清除一些旧物,同时将逝者的姿势摆正(这都是当地专门从事殡葬工作的师傅们的事),然后给逝者重新准备一些新的物品,盖在逝者身上,同事逝者的后代会准备一些物品放在棺材里,比如暖身衣(当地的叫法),最后重新合上棺材盖,等待下葬。

然后师傅们开始挖坑,坑必须挖的相当平整,坑的大小刚好能容纳一副棺材放下,且只能露出棺材的盖板,这也很有讲究的,坑挖好后,开始在坑底敷上木炭和石灰,然后铺上芝麻、大豆和稻子的秸秆,然后点火烧成灰,当地俗称暖坑。

安徽省殡葬管理条例全文

安徽省殡葬管理条例全文

安徽省殡葬管理条例全⽂颁布单位:安徽省⼈民政府⽂号:安徽省⼈民政府令第258号颁布⽇期:2014-12-16执⾏⽇期:2014-12-16时效性:已修订效⼒级别:地⽅规章第⼀条为加强殡葬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明建设和精神⽂明建设,根据《殡葬管理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条殡葬管理的⽅针是:推⾏⽕葬,改⾰⼟葬,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提倡节俭、⽂明办丧事。

第三条民政部门是殡葬管理⼯作的主管部门,公安、卫⽣计⽣、住房城乡建设、⼯商、国⼟资源等部门应当协助民政部门做好殡葬管理⼯作。

第四条在本省范围内,除因条件限制的⾦寨、岳西、旌德、绩溪、休宁(不含县城)、歙县(不含县城)、黟县、祁门、⽯台、青阳、东⾄⼗⼀个县和黄⼭区为⼟葬改⾰区外,其他各市、县均为实⾏⽕葬的地区。

实⾏⽕葬的地区内少数交通不便难以开展⽕葬的边远乡、村,可暂不实⾏⽕葬。

具体乡、村由当地县(市、区)⼈民政府提出,由省民政厅报省⼈民政府批准。

第五条在实⾏⽕葬地区(经省⼈民政府批准暂不实⾏⽕葬的乡、村除外),死亡⼈员的遗体应当⽕化。

提倡⽤⾻灰寄存或不占、少占⼟地处理⾻灰。

禁⽌⼟葬(包括⾻灰⼊棺⼟葬)和遗体外运。

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对⾃愿实⾏丧葬改⾰的,他⼈不得⼲涉。

第六条殡仪馆处理遗体,凭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死亡的证明,在医院死亡的,凭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在外地死亡的,凭死亡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死亡证明;⽆名⼫体,凭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死亡证明和接⼫通知。

第七条遗体在殡仪馆的保存期限,除经市、县民政部门批准外,不得超过七天,逾期由殡仪馆⽕化。

公安机关需要保存的⽆名⼫体,保存期超过七天的,其逾期冷冻防腐费由公安机关负责,其他费⽤由民政部门负担。

公安机关查明⼫源的,费⽤由责任者或其亲属承担。

第⼋条接运遗体应使⽤殡葬专⽤车。

⾃运遗体的,殡仪馆应对其运载⼯具进⾏消毒。

第九条对患有甲类急性传染病、炭疽病死者的⼫体以及⾼度腐败的⼫体,须经消毒处理并严密包扎。

淮南的丧葬风俗

淮南的丧葬风俗

淮南的丧葬风俗淮南的丧葬风俗[一]送遗体1、办置物品:送老衣一套(从内到外,袜子、帽子、布或棉鞋子、腰带、系脚绳),盖脸布、口含铜钱、头枕、脚枕、铺被一件、盖被一件、鞭炮一挂。

2、联系殡仪馆:电话:0554-******* 接尸地址、死者姓名、家属姓名、逝世原因、存放时间等。

(亲属须陪同护送并签字)。

3、殡仪馆确定:告别堂(厅)、时间、是否整容?大屏幕字幕公布死者生平(左)公布吊唁单位、个人名单,在前日16点前送到。

开好死亡证明待用。

4、成立治丧委员会,确定主办单位(人),协办单位(人)5、通知单位、亲属、朋友、同学、邻居。

(逝世时间、灵堂设置地点、出殡时间)。

6、告知单位、提出要求(生平、悼词、主持、仆告)给予协助。

7、准备遗像:选择照片,确定尺寸(另外选择一张一寸照片骨灰盒外用)。

8、灵车离开时放一挂炮送灵。

[二]灵堂设置1.确定地点(室内、室外)、位置。

(是否请乐队亲属自定)2.灵棚搭建:选用材料、电线、电灯、雨布、拉铁丝放置花圈。

3.灵堂摆放:正面挽联、正中"奠"字、摆放遗像(黑莎)、香炉(香)、蜡(两只)、长明灯(油灯)、到头饭(一碗生米、插一双筷子)、贡品(水果两盘、糕点两盘)、香烟、酒随意,火盆(一个)。

4.亲属花圈(花篮)、领魂幡(柳树条一根,长2米带树梢)、丧棒(柳树条长一尺,绕上白纸条)儿子用。

5.孝子点灯、蜡、纸、磕头。

[三]治丧人员1.登帐(1人)负责登记吊唁者单位、姓名、金额,然后交给收银人,并书写挽联、誊写吊唁者名单(遗体告别时用),仆告、生平、悼词的撰稿。

2.收银(1人)负责现金的收取,要与帐目相符,大额的支出(殡仪馆、骨灰盒、墓地、购物、烟酒、饭店等)要有票据或借据。

3.后勤保障(1人)安排人员采购物品、亲朋好友住宿、餐饮、联络、接待。

提前预订次日饭店,标准,桌数。

4.汽车安排(2人)引灵车、花圈车、亲属车、其它车,排序、时间、放花及物品,安排(提前上殡仪馆)、(提前上墓地)、(提前上饭店)车辆。

农村治理视角下传统丧葬礼仪的功能探析--以安徽省五河县为例

农村治理视角下传统丧葬礼仪的功能探析--以安徽省五河县为例

农村治理视角下传统丧葬礼仪的功能探析--以安徽省五河县为例赵根【摘要】传统丧葬礼仪在中国农村社会历来受到莫大的重视,程序繁琐却普遍盛行,历经改革却经久不衰。

传统丧葬礼仪顽强生命力的背后反映的是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以安徽省五河县为例,对农村传统丧葬礼仪进行梳理总结,从农村治理角度切入,以期探索农村传统丧葬礼仪的社会功能。

%In the rural society of China,the traditional funeral ceremony,though with complicated procedures and constant reforms,has been receiving much attention and popularity. The tenacious vitality of the traditional fu-neral ceremony reveals its essential social function and value. The article takes Wuhe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and combs and summarizes its rural traditional funeral ceremony from the angle of rural governance,so as to explore its social function.【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5)003【总页数】5页(P48-51,95)【关键词】传统丧葬礼仪;农村治理;社会功能;五河县【作者】赵根【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中国是“礼仪之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丧葬礼仪自古至今都被国人所重视,在古代更是有着“礼莫重于丧”的说法。

舒城民俗介绍

舒城民俗介绍

舒城民俗介绍08级文化产业管理胡金传舒城隶属安徽省六安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

东邻巢湖庐江,南界安庆桐城、潜山,西接六安岳西、霍山,北毗合肥肥西。

全县地貌西高东低,人口分布西稀东稠,经济状况西困东荣。

长期的聚居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舒城的民俗:一、婚嫁习俗婚姻以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为主。

传统婚序为命字、访亲、相亲、聘媒、传庚贴、纳彩礼、下日子、择吉迎娶等一整套程序,现今也相对简化。

结婚当日,在门上贴喜联,窗户贴“双喜”,请亲友聚集庆贺喝喜酒。

用锅圈、草绳等套媒人,将男方接新(俗称“抬嫁妆”)人员的脸全部抹红,表示喜庆。

女方上轿前有“哭嫁”习惯,姑娘要“大哭”一场,内容主要是舍不得生养的父母、相伴的兄弟姐妹等,有“秀才落榜笑是哭,姑娘出嫁哭是笑”的民谚。

选准良辰吉时发轿,堂屋上方点一对蜡烛,拜祖,盖红盖头,由哥哥、弟弟背着上轿(现今多为轿车),新娘出门是不能落地的,不吉利。

还要撑大红伞。

嫁妆中藏有枣子、糕、花生等,寓意为“早生贵子”等。

至男方后,一般有男方家亲戚、邻居阻拦车队、关门等向新人要糖要烟,主要为营造热闹的气氛。

婚宴相当隆重,由长者或在当地有名望的人代新人在婚宴刚开始时讲话,多为客气话,表达对来宾的感谢,新人行礼表达谢意。

然后新人每桌敬酒。

婚宴每桌都有新人家里近亲陪客。

当晚有闹房等习俗,结婚3天无大小,不分长晚辈,老少均闹房。

结婚的第三天,女方所有亲友赴男方“看三”。

一个月后,新娘偕新郎回娘家,吃回门饭,娘家做“满月”,送麻篮、剪子、针线等女红用具。

二、丧葬习俗县内治丧礼仪比较繁杂,差异也相对较大。

我县西部地区处在大别山区,现今仍为土葬,丧葬习俗也相对传统,保存的比较完整。

一般忌讳叫“死人”而称为“老人”。

在人将要咽气的时候,烧纸箔,穿“老衣”,鸣放一串鞭炮,死时在场的亲友恸哭,便将尸体停放在堂屋门板上,接着便有邻舍亲友“瞧老”送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丧葬民俗安徽一地汉族丧俗大体相同,而回族等丧俗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丧葬习俗活动中,人们诸多忌讳,有种种流行术语。

一般对年满花甲,在家病死,称“寿终正寝”,又称“老了”、“回去了”、“走了”、“谢世”、“登仙”、“去世”等等,凡非“寿终正寝”者,均为恶死、称为“不得好死”,又称为“睡长觉”、“不吃饭”、“脸朝天”、“见阎王”、“去南山馆挂号”等等。

凡年少而死的,称为“夭折”、“早夭”、“摘掉了”,认为属非正常死亡,与“恶鬼”作祟有关。

如悬梁上吊而死的,称“缢死”,认为是“吊颈鬼”做祟;投水淹死的,称“溺死”,认为是“落水鬼”作祟。

与丧事有关的什物及活动,也有一些术语,如称棺材为“寿材”,又称“大棺”、“瞌睡笼”、“大头盒子”、或“金盒子”。

制棺称为“圆材”。

送终曰“送老”。

吊丧为“作吊”。

墓穴为“金井”。

一、丧前准备只要家中有老人,都要及早为老人准备身后丧事:一是棺木,首先是考究木材质量,民间有“一桕二杉三梓楸,槐桑枣榆是中流,楝树不做寿材用,杂木泡桐次杨柳”。

其次讲究棺材的大小厚薄,大小有“四梗”、“十”、“十二圆”、“十三掺”、“精镶”、“穿枵”等多种。

厚薄有大老四、五、六,即底四寸,帮五寸、盖六寸之称。

中等为三、四、五,小者为一、二、三。

第三要精细加工,用生漆漆三遍,一般是黑色或红色,棺头绘金色“苄”字图案。

制棺要选吉日,请木工选材开锯。

成棺后,亲友送酒肉面条祝贺,叫“翻棺材底”、“寿材”,即祝其长寿,所谓“周岁办材百岁用”。

二是“制寿衣”,是给死者穿的衣服。

一般三至五套:一棉二单,或一棉四单。

另还有三领五腰、五领七腰、七领九腰之俗。

富者用绫罗绸子制衣,一般是蓝、青、红色,忌黑色。

不能用缎子做寿衣,说会断子绝孙。

不能用皮毛,据说死者穿皮毛,“来生”就会变畜生。

贫家老人死后,穿一种黑袍了事。

信仰佛教人家,在死者生前,由儿子将寿衣穿在身上。

朝九华山时,三步一拜,拜到化成寺,请寺僧将地藏王金印加盖在寿衣上,据说死者穿此衣,可避免“阎罗殿”的“恶鬼”刁难。

三是造坟,民间谚语有“三十不娶亲,不能怪父母,六十不造坟,不能怪后辈”。

还有“世上千人奔,不及地下一人困”这种说法,就是传统丧俗中的选坟,所谓坟山好,既是死者的“入土为安”,也认为关系到子孙的兴旺发达。

送终,又称送老。

老人病危时,所有亲属,无论距家远近,都要尽可能赶回家来,为之“守夜”,临终为之“送老”。

老人停止呼吸时,亲属都齐声呼唤,使其了解至亲骨肉都围在身傍,使老人得到心灵上的安慰。

二、下停板、下冷铺老人死亡后,在亡者室内或堂屋明间,临时搭床或置一门板,将亡者抬到门板上,叫“下停板”。

亡者头枕火纸,脸盖火纸,头前放一碗米,上插三支筷子,另一碗装两个鸡蛋,这叫“倒头饭”和“倒头蛋”。

并插三根香点燃在亡者前。

胸口敞开,摆一把剪子。

有的地方老人亡故后,立即撤床帐,据说是避免亡者的灵魂罩在“网罗”中不得“超度”。

下冷铺,又名摊门板、下地单,即在堂屋左边置一门板,再铺上稻草,抬亡者于上面,以三片瓦垫草纸做枕头,头朝外,脸蒙火纸,身盖白被单,腰系白纱线,线数与亡者岁数相同,称“岁数线”,用绳将两脚绊在一起,称“绊脚索”。

冷铺边放两碗清水,显示死者心明如水。

严防猫狗猪等家畜接触死者尸体,据说死者与家畜接触,即可变成害人的僵尸。

死者下冷铺时,立即将床上垫草及所穿布鞋放门外路口烧掉。

三、祝祷“亡灵”对死者临终时的祝祷仪式,床上放瓦盆一个,由下辈不断地烧纸钱,并哭喊死者受钱,有的是在大门口烧纸钱,有的还焚烧纸马纸轿,子女跪拜于地,是送亡者坐轿归天。

有的还请道士来家念所谓“追魂帐”或“上路帐”。

与此同时,由孝子到堂屋向祖宗祷告:“××已于某时去世”。

还要为“亡灵”引路、照明,在冷铺边点“七星灯”一盏,为“亡灵”照明。

还要杀公鸡一只,剖后置于碗中,放冷铺边,为“亡灵”引路。

公鸡和七星灯被尊为有“法力”的神物,以之为“亡灵”服务。

四、起水、洗身孝子挟亡者寿衣,手执破纸伞,端一饭碗,内放一小块青布,另有人打锣,放爆竹,并持祭品,孝子到附近井边起水时,向井(塘)礼拜,烧香;然后取水装碗中。

回归时,将寿衣披孝子身上,撑开破伞,孝子端井水,边走边泣。

到家门时,将破伞甩掉,将碗中沾湿的青布在亡者胸口按三下,有的则擦五心和七窍,随即将碗摔在大门外。

亲族乡邻都上前道哀,向亡者磕头。

孝子跪地答谢。

亡者的至亲则守护在旁,哀哭声不断。

洗身,由长子或长媳亲自为父或母洗身,洗时将前胸、后背各抹三把。

小洗毕,由下辈为死者更衣,即将内衣脱去,换上寿衣。

在换衣前衣服要事先由儿子或媳妇焐热。

为亡者理发,如死者是女性,由孝女亲为其理发,用梳子在头发上梳三下,并边哭边念:“前梳金,后梳银,中间梳个聚宝盆”。

这既为死者美容,并为后辈祝福。

五、报丧报丧又称“报老”,或称“把信”。

长辈逝世后,家人在祖宗牌位及左右门肩贴上火纸,并在大门贴上白纸。

有的地方在两扇大门外贴上门状,状上记载死者的年龄及生卒年、月、日时。

同时,家人还要到亲戚家报丧。

如父母去世,儿子戴重孝,系麻纰,在亲房长辈的带领下,到外婆、外公、舅舅家跪拜报丧。

不管天晴下雨,报丧人要带一把伞,进屋挂堂屋左边椅上,口称“××谢世了”!主人立即摆出糕点,泡茶两杯,左杯献给死者,右杯给报丧人喝,另做三个汤蛋款待。

有地位的书香门第,口头报丧的同时,还要用讣文向亲友家族报丧。

讣文有固定程式,即书写死者姓名、年龄、生卒年、月、日以及生平简历与功绩。

六、孝服即“成服”,这是死者的晚辈为死者守孝的特殊服饰。

下辈与死者关系亲疏不一,孝服也有区别。

孝服有:“斩衰”、“大功”、“小功”、“缌服”等五服的规定。

死者的儿子媳妇及未嫁的女儿为重孝,孙子、孙女次之,侄媳等又次之。

孝子头戴长孝巾,最长为五尺,亦有用孝巾折成间包帽,身披孝袍,腰系麻绦,鞋蒙全白布,父母双亡,双鞋均为毛口,一方在世,只留一毛口。

媳亦如之。

其他下辈的孝巾,或长三尺,或长一尺,鞋蒙半截,或仅蒙鞋头。

曾玄孙则在白布上缀红鞋头。

有的地方、曾孙帽用红布,玄孙帽用绿布。

而白色的粗棉布为各地孝服的共同色彩。

七、入材、大殓先由道士推算是否冲煞,以择定入殓时间。

入殓前,孝子先请“八大仙”将死者“寿材”抬至堂屋当中,放置两条大板凳上,叫“升棺”。

棺材大头朝外,材内铺上石灰,是按死者年龄,用皮纸包好陈石灰铺垫于棺底,上垫铺棉絮,褥上放七个“垫背钱”。

然后由亲人用孝巾托住尸体放入棺内,并口喊“××别怕”!用底线校正尸体位置,对正死者鼻尖与棺材上木工刻的中线,底线下垂一铜钱,做为死者的“呛口钱,又名“压口钱”。

并将死者生前心爱之物,能焚则焚,不能焚的放入棺内,做为陪葬品。

富者则陪葬金银饰品等。

还要将瓦盆中所烧纸币灰用纸包好,放入棺内。

富家装扮死者时,还用丝棉紧裹尸体,然后穿上衣服,据说可防白骨散开。

死者的鸡鸣枕,这是由女儿焚烧的纸钱填充枕芯,枕似鸡形。

死者两手握银锭,脚穿老袜、老鞋,还用上穿一针的长线,从棺材脚牵到棺材头,叫“分针”。

亡者家属分站棺材两边,要“亲视含殓”,与亡者属肖有冲犯的家属要避开。

棺材盖落实后,亡者亲属手持枝子香跟随道士绕棺“关小灯”。

继由孝子弯腰驼棺材,叫“驼重”。

道士手持斧头在棺材上敲三下,所谓棺材盖上三下响,亡人知自己已死,满室亲属扶棺大哭,哀悼死者的离别。

成殓后,在棺材大头边放张大椅,供饭一满碗,竖筷子一双,筷端插一个或两个剥壳蛋,熟鸡一只,称为“倒头饭”、“倒头鸡”。

棺材下放一块石磨,男用上磨,女用下磨,磨上点油灯一盏,谓之“引路灯”。

有的地方,在棺材的四角和中心,各点油灯一盏,叫“五星灯”。

据说“五星灯有驱邪的魔力”。

淮北一带,供亡者食品,则是面条一碗,馍二个。

亳州等地,在送死老入材时,棺内置一罐,内装食物,以馍封罐口,插筷一根,叫“密封罐”,给死者继续供献食品。

皖西一带,死者成殓时,以茶叶一包,加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据说亡魂进入“阴间”,过“孟婆亭”时可免吃“迷魂汤”。

凡客死他乡的人,则临时在外搭棚入材,不能在堂屋内入棺。

八、孝堂、奠仪室内布置一座灵堂,单屋正中悬白色布幔,墙壁上贴道士写的“课帐”或称“七单”,记录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时以及亲属名单。

年满花甲者,是红纸正贴于壁,否则是蓝纸斜贴壁上。

堂上设祭桌,白布桌围,点燃白蜡烛一对,香炉内焚香。

祭桌中设灵位,即神主牌,墨布楷书“显考或显妣××大人或孺人之神主”。

牌位旁边点“照明灯”,棺材下点“本命灯”,均日夜不熄。

灵位左右摆“丧杖”、“引魂幡”,有的还挂遗像,上披黑纱,黑纱上挂“音容宛在”的横幅。

灵前放拜垫,灵位旁挂挽联。

灵位前摆鸡、鱼、肉三牲以及茶酒饭等供品。

大门口贴“本宅治丧,恕报不周”,表示对一般亲友没有去报丧的歉意。

停丧期一般为三天或五、七天。

皖南绩溪一带,停丧期长至一月至四十九天,叫“开明灵”。

在此期间,死者亲属轮流守灵,受亲友吊唁。

亲友吊唁,一般都酌送奠礼。

吊礼有清吊、荤吊两种:清吊是一般亲友所送,如纸钱、金箔、线香、蜡烛、爆竹、孝幛、挽联、纸扎轿马等,均系献给死者的祭品,在祭灵时焚烧。

荤吊由至戚以猪头、公鸡、鲤鱼三牲祭灵,也有杀猪宰羊致祭。

一般送礼规格为三、五、七、九样不等,都要取单数。

也有以现金做为奠仪致送的。

孝子对吊唁者一一跪拜致谢,并赠孝巾,对至戚还送孝服。

吊唁者即时戴上孝巾或穿上孝服,向灵位跪拜或鞠躬。

孝子则向吊唁者叩头致谢。

外祖父家来人吊祭时,孝子、孝媳、孝女等下辈要全部出动,跪迎于村外路侧,迎至灵前再行三拜礼,同时集体举哀。

治丧期间,一般要请僧人作佛事,家境穷富不同,身份不同,佛事的规格也不相同。

富者在停丧期间,每逢七月,要为亡者念经。

五七这一天,由亡者女儿送“灵饭”。

僧道做佛事,有“观大灯”、“游十殿”、“拜忏”、“放焰口”。

如亡者是女性,其女儿要另做“破血湖池”,还由道士诵“诉苦经”、“十月怀胎”经,孝女伏地痛哭,以表孝心。

出殡前一天晚上,还要做一场“暖棺焰”法事。

总之,富者为“超度亡魂”在灵前念佛经,常长达四十九天。

贫家只请道士做“短七”,念半天佛事。

死于自杀或他杀的,要“架炼”,由僧道在门外广场做“法事”,同时燃烈火,向“孤魂野鬼”供献祭品。

佛事毕,即举行开吊;正式举行祭礼。

决定家奠、领帖、发引日期后,即分送讣文,大门口换贴“本宅治丧,讣报不周”。

九、家奠、领帖在丧事中,祭奠是非常隆重的,为丧家办祭祀的人员称为“礼生”,在分工上有大通、副通、正引、副引等名目。

猪羊大祭者,需要礼生六至七人,一般一献三呈的是四人。

还要陪祭者四人,两人搀扶孝子,两人随正副引传递祭品。

大门口是吹鼓手携带乐器,随时听候指挥奏乐。

祭祀开始,孝堂保持肃静,不许有哭声。

祭祀礼仪有三:首先是“告祖”,孝子着吉服向本堂历代祖考祖妣灵位前行“告祖”礼,由礼生替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