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
丧葬礼仪
各族人民的丧葬礼仪
陕西志丹丧葬礼仪
蒙古族丧葬礼仪
瑶族民间丧葬礼仪
出殡前的情形
瑶族民间丧葬礼仪
客家族丧葬礼仪
放河灯
彝族丧葬礼仪
彝族
苗族丧葬礼仪
蒙古族丧葬礼仪
东乡族丧葬礼仪
侗族丧葬礼仪
有土葬,火葬。悬葬
土家族丧葬礼仪
哈萨克族的丧葬礼仪
高山族丧葬礼仪
高山族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八大丧葬方式
中国古代有八大丧葬方式,如下: 8 船葬 中国南方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葬俗。因以船形棺为葬具,故名。 船棺葬分露天葬和土葬两种。船棺露天葬流行于东南部古越人所在地, 主要是福建及江西的武夷山区。福建崇安武夷山的船棺是独木舟形, 史称“架壑船棺”、“仙船”、“舟船”等,曾流行于商周至西汉年 间。近年考古发现,这种船棺分底盖两部分,均由整段木头刳成,上 下套合。底部为船棺的主体,中为长方形盛尸处;盖作半圆形,内部 刳空如船逢状。据文献记载,中国中南地区也有类似船棺葬:湖北称 “敝艇”,湖南称“船”,广西称“沉香船”、“仙人舟”。船棺土葬 系四川古代巴族的葬俗,流行于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末。考 古发现,四川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县宝轮院有船棺墓葬群,船棺体形硕大 笨重,用整段楠木刳凿或用6块整板拼合而成,中部为盛尸处,上有木 板为盖。
八大丧葬方式
中国古代有八大丧葬方式,如下: 5 塔葬 葬式之一。佛教活佛和僧侣处理遗体的一种方法。它起源 于原始佛教以塔安置佛舍利或佛之爪发的习俗。“塔”译自梵 文St□pa或巴利文th□po。塔葬法有三: ①将火化的骨灰埋葬在砖塔之内。采用此法的最为普遍。 ②将骨灰盒或部分遗骸如头盖骨、肱骨、股骨等,放在被称为 “灵塔”的“塔瓶”之内。 ③在“塔瓶”内安放经过药物处理的整尸和死者生前用品。 在西藏,活佛或高僧死后,先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冲洗肠 胃,继而分别用樟脑水和藏红花水灌洗两遍,再用檀香木水和 樟脑及藏红花通擦尸体表皮,最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 于“塔瓶”之内。据认为用此法处理,尸体经久不腐,且皮肤 柔软如生。
殡葬礼俗及流程范文
殡葬礼俗及流程范文一、丧家接受各种祭奠品,包括纸钱、祭品等。
二、守灵1.丧家在家中上香,设有照片或遗像供奉,常常配有鲜花。
2.丧家供奉白米、水果、点心等食品,为逝者的亡灵提供食物。
3.丧家上香、焚烧纸钱,以求逝者得到超度。
三、殡仪馆入殓1.逝者遗体送到殡仪馆,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洗净,穿上整齐的寿衣。
2.常常由丧家亲属陪同坐在逝者遗体旁守灵,焚烧纸钱以供奉逝者。
3.通常,在逝者迎殡出殡的前一天晚上进行火化。
四、迎灵1.灵堂准备:家中悬挂白纸或吊挂白布,设有逝者的照片或遗像,并供奉鲜花与点心。
2.亲友吊唁:亲友到灵堂吊唁,向丧家表达哀悼之情,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回忆。
五、出殡1.声挽歌舞:在出殡时,由一些专业的哀歌舞队在前引路。
2.仪仗队:由一些戴着白纸帽子、身穿白色斗篷的人组成,簇拥搬运灵柩的车队前进。
六、丧葬1.灵柩安放:将灵柩安放在丧车上,由家属和亲友一起举行最后的送别仪式,祈求逝者一路走好。
2.祭奠仪式:在坟地或骨灰安放处,举行祭祀、跪拜、献花、烧纸钱等仪式,以示尊敬和纪念。
3.随葬品:一些地区还会将逝者的随身物品或纪念品放入坟墓或骨灰盒中。
七、后事处理1.收祭品:家属收回全部祭品、纸钱等。
2.交付灵位:灵位交付给丧家,将逝者的名字刻在墓碑上或墓地石碑上,以纪念逝者。
八、祭祀与守孝1.祭祀:在逝者去世一周年、三周年、五周年、七周年等纪念日上,举行祭祀仪式。
2.守孝:亲属期间原则上需要守孝一年,期间禁止打扮得过于靓丽或戴任何装饰品。
以上是中国传统的殡葬礼俗及流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现代化的方式也逐渐被融入其中,以满足人们对逝者仪式的多样化需求。
但传统的殡葬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因为它们代表着尊重逝者和传承家族传统的重要价值观。
中国人死后的规矩
中国人死后的规矩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死后的规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但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细节。
1.停尸仪式:在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亲属们守护逝者度过
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个过程被称为“停丧”。
2.报丧仪式:通过发送信号告知亲友和村民,以通知他们有人去
世的消息。
3.招魂、送魂仪式:在一些地区,人们认为死者的魂魄可能会迷
失方向,因此需要通过特定的仪式将其引导回家。
4.“做七”仪式:这是一种传统的丧葬仪式,通常持续七七四十
九天,以纪念逝者。
5.吊唁仪式:参与者通常会携带衣物或其他礼物,并附上写有哀
悼话语的纸条。
6.入殓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前者指穿上寿衣,后者
则是将尸体放入棺材。
7.丧服仪式:家庭成员穿着特定颜色的服装,以此表达对逝者的
哀悼之情。
8.出丧择日仪式:根据迷信说法,选择合适的日子下葬,以确保
逝者的灵魂得以安宁。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
一备丧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
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
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
1衣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
而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
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
缝线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
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黑、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
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2棺木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
二初丧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炕上咽气。
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1沐浴更衣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
临终前的沐浴吏衣,实际上是为病人作最后一次整齐。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女儿料理。
沐浴更衣一般足给垂危之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头等,然后给其穿上“送老的衣裳”。
如果病人突然咽气,没来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抱憾终生的。
2移床习俗忌讳病人死在生前的炕上。
因此,沐浴更衣后,将其移至正屋明间,或客屋、倒房临时搭就的灵床上。
搭灵床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
死者年龄大、子孙满堂,灵床可高些,用两条长凳平行排列,架门板其上;年轻无子,灵床必须矮停,以土坯将门板垫起即可。
灵床上铺送老褥子,摆送老枕头,然后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两侧帮扶,将病人抬上灵床。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
故人丧葬习俗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一、报丧长辈去世后,即“报丧”,也叫“送信”,乡间还有个把“报丧”俗称为“把信报”,家中死了人,孝子将死者内外穿戴整齐,把一个用红纸剪成的三角形或梭形的“讣闻”和“四块亡者留下的顶带花翎或披肩绸子的帽翅”摆在堂中央,以示通知乡邻。
报丧的办法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死者的嫡亲在临近咽气之前或咽气之后,由儿子或女儿亲自去送信;有的地方由儿子去报丧,女儿留在家中接待吊唁的宾客;还有的地方留少数人守候死者,其他的人都去向亲友报丧。
报丧者到了亲友家门,不能径直进入屋内,一般要在屋外喊几声,等有人应声走出来接待,才进屋说出死者是谁和去世的原因,但也有一进门便拱手向人哭丧的。
二、奔丧奔丧是亲友闻讯后前来吊唁。
旧时汉族人相信灵魂不灭和轮回转世,已故的人虽然离开了人间,但其灵魂仍然长存在亲人中间。
“奔丧”者就是向已故亲人表达孝敬之情。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丧葬之礼,服丧期间能否守丧尽礼,直接关系到自己及其亲属的荣辱问题。
根据传统的丧期规定,“奔丧”最少为57天,多的长达700余天。
“奔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与死者关系的亲疏。
在封建社会里,不同阶层的人奔丧期限是不一样的。
有的地方还规定奔丧期限以家中有无劳动力为转移。
无劳动力的可以短些,有劳动力的可以长些。
但是无论长与短,都不能超过法定期限。
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有奔丧期限的差别。
三、停灵停灵又称“厝柩”,即暂时把灵柩停放在某处,等到选好正式下葬的“风水宝地”之后,再行安葬。
旧时汉族人的死亡习俗,“停灵”根据居地状况、家庭经济等不同而不同,时间或3、5日,或7、9日不等。
“五七”之日,子孙请和尚诵经;犯单数的(6、1、4),加请尼姑。
“双七”之日;本家的孙子和曾孙等吹着唢呐、打着鼓乐为亡灵祭奠诵经。
也有请道士念经画符,超度亡灵的。
同时还要为死者招魂、招魂幡上写有“我阳间有父母双亡”字样。
四、守灵停灵期间要有人守灵。
守灵人多为死者的晚辈直系亲属,也有请阴阳先生或无香火喜闲的人守灵的。
殡葬习俗
人死后,家人一般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钩穴地,随后“盛敛”,择日祭奠,参加祭奠者送献礼(馍)、花圈、抬蜡、挽联、牌匾、孝帐等。
灵堂设置遗像,供各式献饭。
孝子戴孝帽、穿孝服、缦白鞋。
亲友戴黑纱、黑袖套、白纸花。
招待以家庭情况而定。
早晨血条汤,中午开席肉食齐备,备烧黄二酒。
次日清早送埋前,汤菜齐上,谓之“风搅雪”。
护送灵柩,除八抬大轿以外,又盛行拖拉机、汽车送葬,浩浩荡荡,哀声鼓乐,情调凄凉。
安葬后抱回灵牌在家供奉。
长武民俗忌"死"字。
凡死者年老称“殁”,壮年称“亡”,少年称“殇”,幼儿称“撂”。
50以上为“老丧”,70岁以上为“寿终正寝”,葬礼都较隆重。
小口少亡或非正常死亡,多随即掩埋。
未婚男女死亡不备棺材,钉“四堵墙”或草席卷裹,墓穴不打黑堂,衣不扣钮,俯卧掩埋,凡一户百日内死亡两人为重丧,灵柩不能出大门,一般破墙或从崖背吊出棺材埋葬。
圆坟来源:未知发布人:炎黄祭祀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7-20 16:43:12 浏览次数:301次是一种祭奠形式。
在葬后3日举行,家属都要到坟前行圆坟礼,为坟培土。
还要烧纸钱、上供品,并由死者孙子、孙女(童男童女)绕坟正转3圈,反转3圈,谓之“开门”。
人们认为开门后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叙述衷肠,死者也可接到晚辈们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钱、食物等,在阴间生活富足,不愁钱花。
圆坟后,丧礼基本结束。
但在葬后三七、五七、七七、六十日时均设祭。
五七时,必须由孝子亲手焚烧纸糊的彩人。
据说以此可减轻死者生前罪过。
六十日焚烧纸糊的船轿,传说可使死者的灵魂渡过混河。
除此,在死者的诞日、祭日(一周年不得去上坟)和清明节等,晚辈再到坟前祭奠。
其它祭祖活动几乎都在家中之灵牌儿前进行。
孝子要守孝制,服孝3期,每期9个月,共27个月。
以后改为1年或100天。
服孝期间(一般在百日内)不剃头、刮脸、剪指甲、饮酒、夫妻同房、外出等,逢春节或亲友举办庆典,亦不拜礼和庆贺(至今,若家中有丧事,第一年春节不许去各家拜年)。
传统丧葬礼俗
传统丧葬礼俗丧葬1、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
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有的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
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
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
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2、报丧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
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
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4、守铺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
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丧葬流程和注意事项
丧葬流程和注意事项
1 流程
1. 吊唁:家人到医院或家中吊唁逝者,并撰写追悼文(或唱追思歌曲);
2. 择殡:准备相关资料,挑选殡葬用品及服务:花圈、花篮、骨灰盒、棺材等;
3. 安葬:先安放灵柩,由正式的主持人宣判离世安息;
4. 祭祀:了结过世遗事,亲朋好友前来送别;
5. 立功相报:或是静心祭拜、放佛灯祈福,或在敬忌精神、报恩忆亲等活动中,抒发思念之情;
6. 分发礼品:在断灯、祭酒等仪式中结束本次的丧葬仪式。
2 注意事项
1. 表���:展示真诚的哀悼情绪,代表家庭进行致辞,传达深切的哀思之情;
2. 禁言:避免言辞过激、伤感的对话,做到低调内涵;
3. 排位:葬礼主持人带头念发福利等仪式,亲友结构特殊的人在前;
4. 禁拍:严禁拍摄照片,保证葬礼场所的安静;
5. 节俭:葬礼应尽量节俭,不少于与去世者相关的故事和思念之情;
6. 扶老携幼:遵守传统规范,扶老携幼,温情传播。
葬礼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千古遗民的重要习俗,它折射出厚实的家
庭伦理和亲情责任。
临别前,家人们应该是深情的吊唁、耐心的祭祀、优雅的安葬。
关于丧葬流程,有人知道而有些却不知,建议大家在结
束前夕及时熟悉一下,以免出现意外的尴尬情形。
相信,用心的安排
引导,让葬礼敬拜的自然完美,我们也一定能够捍卫这种万古不变的
文化!。
丧事七天流程(一)
丧事七天流程(一)丧事七天引言•丧事七天是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这一丧葬习俗主要包括各个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
丧事七天流程1.第一天:停灵设宴–家属停放逝者灵柩于灵堂。
–家人应设宴款待吊唁的亲友。
2.第二天:守灵祭奠–家属及吊唁者继续守灵。
–举行祭奠仪式,祭拜先人。
3.第三天:安葬仪式–举行丧葬仪式,将逝者送入坟墓。
–家属在坟前行祭拜礼。
4.第四天:临终祭拜–家属前往逝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祭奠先人。
–祭拜过程中,供奉食品、烟酒等物品。
5.第五天:报答亲友–家属准备礼品,回访吊唁的亲友。
–以表达感谢之情,同时传达家族的姓氏。
6.第六天:亲友离开–吊唁的亲友逐渐离开,返回各自的生活。
7.第七天:解除丧期–丧期结束,家属解除丧服。
–进行解丧仪式,标志着丧事的结束。
注意事项•家属需要遵守丧期期间的丧葬礼仪,尊重先人。
•各个流程中,应尽量避免过于奢华、浪费或过于节省。
•社会各界人士也应尊重丧事七天的传统,给予支持和理解。
结语•丧事七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先人的一种方式。
•通过遵守相关流程和礼仪,家族间的凝聚力和感情得以进一步加强。
补充亲友之间的互动1.慰问礼品:亲友在丧期期间会前来吊唁和慰问家属,慰问礼品是一种表达对逝者和家属的尊敬和关怀的方式。
常见的慰问礼品包括白花、水果、糕点和茶叶等。
2.吊唁辞:亲友在前往吊唁时常常会准备一份吊唁辞,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对家属的慰问。
吊唁辞应简洁而庄重,避免使用过于生动和活泼的词语。
3.高朋满座:在停灵设宴和回访的过程中,亲友之间会有一定的互动交流,以缅怀逝者和传递问候。
这种互动有助于加深感情,强化家族之间的联系。
4.丧礼常识:在参与丧事七天的过程中,亲友应留意一些丧礼常识,比如避免穿着过于鲜艳的服饰、避免使用幸灾乐祸的语言等。
这些常识可以帮助维护丧事的庄重和尊严。
敬仰传统习俗1.尊重传统:丧事七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遵守传统习俗能够传承文化、维护社会秩序。
丧葬白事有哪些讲究?丧葬的礼仪风俗
丧葬⽩事有哪些讲究?丧葬的礼仪风俗 我们的⽇常⽣活中离不开喜事,⾃然也离不开⽩事,那么你知道这中间有哪些讲究?⼜有多少风俗? 中国民间的丧葬习俗,通常是指在各地⼴为流传,并且约定成俗的规范化流程。
下⾯我给⼤家介绍下丧葬习俗的基本流程和⼀些常见的礼仪风俗。
⾻灰盒 ⼀、丧葬⽩事有哪些讲究?通常流程如下: 1、选寿⽳,做寿材,选寿⾐。
在中国各地的民间习俗之中,都会很注重⽼年⼈百年时的相关准备,⽽⽼⼈也并不忌讳,提前准备这些东西。
2、临终关怀。
送终是中国⼈⼗分注重的⼀个习俗,所以当家中⽼⼈处于弥留病重之际,所有⼈都必须停下⾃⼰的⼯作,赶回家中陪伴在⽼⼈的⾝边,陪⽼⼈⾛完⽣命之中的最后⼀程。
3、寿终正寝。
其实中国⼈常常说的寿终正寝的意思,就是⽼⼈去世以后需要将⽼⼈移床⾄正堂,也就是家中的正厅堂之中,因为这⾥是家中供奉神位的地⽅。
4、更⾐,点长明灯。
民间的习俗规定,⽼⼈去世时不可以穿着⽣病时的⾐服,所以必须换上寿⾐。
另外民间习俗以为,需要为去世的⼈准备长明灯,才能让其安然达到另外⼀个世界。
5、报丧。
将亲⼈去世的消息告知亲朋好友,这是⼀个⼗分重要的习俗。
6、守灵、吊丧。
在未出殡之前,逝者的灵柩置于灵堂之上,亲⼈必须时刻守护着,谓之守灵。
吊丧指的是亲友对逝者的祭奠吊唁等活动。
7、择吉⽇,起灵出殡。
民间出殡⼀般以逝者去世三⽇以后为准,各地出殡仪仗多有不同。
公墓 ⼆、丧葬的礼仪风俗⼜有哪些呢?通常有以下这些: 1.停⼫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死后的第⼀种仪式了,它⽤发信号的⽅式把有⼈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他的家⼈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他才能够循着声⾳归来。
4.做'七’仪式:⼈们认为,⼈死后七天才知道⾃⼰已经死了,所以要举⾏"做七",每逢七天⼀祭,"七七"四⼗九天才结束。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
一、服务仪式
传统的服务仪式主要包括安葬仪式、追悼仪式、丧柩仪式、开棺仪式、行善仪式等。
安葬仪式是将死者安葬的礼仪,包括火化、陵葬两种方式;
追悼仪式是为死者举行的悼念仪式,其中包括烟花、花篮、冥府行列等;
丧柩仪式是在将死者的尸体从家中出发前举行的仪式,此时家属要一起会同,为死者送行;开棺仪式是为死者开棺裹尸的仪式,主要是要表达家属
对死者的怀念;行善仪式是死者离开后要行的仪式,主要是要为死者祈福,使死者得到更多的慈祥、安乐。
二、灵前拜礼
传统的灵前拜礼是在死者被抬入殡仪馆或者火化厂后,家属要聚集在
一起,为死者举行的仪式,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祝福,家属们要以最深
的尊重和礼貌进行拜礼,并表达自己对死者的追忆。
在灵前拜礼仪式中,
家属们还会为死者送上各种供品,以表达自己恭敬的心意,表示死者一路
走好,一切安好。
三、七日仪式
传统的七日仪式是在死者的安葬仪式结束后。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
一备丧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
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
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
1衣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
而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
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
缝线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
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黑、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
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2棺木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
二初丧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炕上咽气。
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1沐浴更衣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
临终前的沐浴吏衣,实际上是为病人作最后一次整齐。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女儿料理。
沐浴更衣一般足给垂危之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头等,然后给其穿上“送老的衣裳”。
如果病人突然咽气,没来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抱憾终生的。
2移床习俗忌讳病人死在生前的炕上。
因此,沐浴更衣后,将其移至正屋明间,或客屋、倒房临时搭就的灵床上。
搭灵床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
死者年龄大、子孙满堂,灵床可高些,用两条长凳平行排列,架门板其上;年轻无子,灵床必须矮停,以土坯将门板垫起即可。
灵床上铺送老褥子,摆送老枕头,然后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两侧帮扶,将病人抬上灵床。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国地域⼴阔,风俗习惯存在很⼤差异,此所谓百⾥不同俗,⼗⾥改规矩。
⼩编是鲁西南⼈,我们这个地⽅,⽼⼈去世,按⽼传统整个葬礼流程是这样的。
萊垍頭條现在新丧⼤多以三天为期,下⾯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頭條萊垍第⼀节:第⼀天頭條萊垍⼀、穿寿⾐垍頭條萊⼈病危时,绝⽓之前,先穿寿⾐。
夫妇先亡⼀⽅的,穿寿⾐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为双数。
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萊垍頭條⼆、烧背褡條萊垍頭先⼈在灵床上咽下最后⼀⼝⽓,⼉⼥把事先准备好的背褡搭在门槛上(背褡内装纸钱元宝),点⽕烧之。
同时念叨:⾦童⽟⼥,前来背褡,西去路上,好⽣伺候。
并呼唤亡⼈(爹、娘)看好钱褡,该⽤就⽤,该花就花,千万不要委屈⾃⼰。
⼀路⾛好,仙界去安家。
待烧完背褡后⽅可举哀痛哭。
萊垍頭條三、丢噙⼝钱萊垍頭條噙⼝钱是⼀枚青铜钱,由长⼦丢⼊死者⼝内,为“⼝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萊垍頭條四、放饼⼦和麸⼦萊垍頭條亡⼈已逝,包⼀包麸⼦和⼀包⼩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中,同时念歌:“⾛到蚂蚁⼭,麸⼦撒两边。
⾛到恶狗⼭,饼⼦撒两边。
”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路平安。
萊垍頭條五、系绊脚绳萊垍頭條⼈死后停⼫在屋当门灵床上,⽤⼀条⿇绳捆住两脚,以防炸⼫。
到辞灵或⼊殓时,再解开去掉。
萊垍頭條六、盖蒙脸纸頭條萊垍⽤⼀张⽩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
因死后脸⾊难看,以免亲⼈伤⼼或害怕。
頭條萊垍七、放隐⾝草萊垍頭條隐⾝草就是⼀把⾕草,呈三⾓形放在灵床前⾯。
萊垍頭條⼋、烧倒头纸條萊垍頭意为给死者送钱,亲⼈痛哭⼀场。
萊垍頭條九、做倒头⾯萊垍頭條做⼀碗⾯条,放在棺头前⾯,叫倒头⾯,斜插⼀双筷⼦,备死者⾷⽤。
萊垍頭條⼗、点长明灯萊垍頭條在棺材前⾯放⼀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直到油尽⾃灭,不能添油。
萊垍頭條⼗⼀、挂⾐服萊垍頭條在堂屋北墙⽴⼀把扫帚,把死者⽣前穿的⼀件⾐服挂在扫帚上,下葬时烧掉。
垍頭條萊⼗⼆、放粮⾷頭條萊垍棺后放⼀袋粮⾷,敞开袋⼝,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人死后丧事流程
人死后丧事流程人死后丧事流程人死后丧事流程,人生老病死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在农村,地域的不同,农民对丧礼习俗的考究也多有差异,毕竟“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下面看看人死后丧事流程及相关资料。
人死后丧事流程1一、倒头纸。
在农村,当家里老人过世,首先要将他移动到厅堂,并且将脚朝内,头朝外,在床头处放“老盆”烧纸!这就是处死后要烧的“倒头纸”!二、入殓。
在农村,过去实现的土葬多用棺材,因此在入殓时,在我们农村要让老人口中有饭,或者用一些古币或玉石放在口中。
三、告庙。
村中老人过世后,忙客不用请,听到鞭炮响自然到,如果过世的是女方,要倒头时给“娘家至亲”报信,而孝子会去祖坟报信,也就是我们农村所说的“告庙”或“引魂”!四、报丧。
如果女方去世,孝子会先向故人的“娘家”报信,而娘家人也会立即扎好“牌坊”来到吊唁!但是对于一般的亲戚,在第二天孝子会逐一报信,一般情况下,孝子报信不能进门,并扣头报丧!五、破孝。
在农村所谓的“破孝”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做“孝帽”和“孝服”,在我们农村,鞋子也要用白布敷一层!其中,男子多为“羊角帽”,女子多用白方巾裹头!六、设灵棚。
为了方便宾客吊唁,常在厅堂门口设灵棚,众孝子分跪于两侧。
灵棚正中设案桌,放祭祀用的贡品!七、请厨。
在农村,老人过世,一般要三天的时间,在发丧的时候,亲戚前来,主家要管一顿饭,在我这俗称“豆腐汤”!随着农村移风易俗,现在的农村,很少有用鼓乐手的了!但是,请厨却依然存在。
八、泼汤。
在发丧的前一晚上,长子拿着引魂幡,后面孝子会抬着半桶面汤,沿路泼洒!九、破土。
在农村,在发丧的这一日清晨,众孝子一起去选定的坟地,由长子起前三楸土,以后的由忙客代劳,挖坑打穴!十、起灵。
也就是丧葬仪式的开始,亲友送老人最后一程,一般亲近的.要行“九头十八揖”,待所有亲朋仪式完成后,仪式正式开始,在我这说是“出丧”!十一、摔老盆。
在丧葬仪式中,孝子拄哀杖,长子摔老盆。
按照农村习俗,“摔老盆”要一次完成,而且越碎越好!十二、路祭。
丧事礼节习俗
丧事礼节习俗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
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
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生活只够温饱或稍宽裕之家,遇丧事无力大操大办,但父、母辞世仍是“当大事”,必遵的礼仪及民俗不允稍有疏忽。
寿终正寝父(母)病重,亲人环侍,医生已明告“预备后事”,一切早有准备,只一咽气即抬尸堂屋头向神龛脚向大门停放,称寿终正寝。
忌顺梁横放,忌头不向神龛。
同时撤去病榻卧具,古称易箦。
死于户外(医院例外)或不是直系亲人,不能停尸堂屋。
乡下多平房有揭卧处屋瓦三匹“便灵魂升天”之俗.城市则无。
也有尚未咽气扶其倚坐堂屋正中脚踩米斗,子女环跪呼号,希冀回苏以表依恋及孝思的。
烧倒头纸,点过桥灯在死尸脚下置盆烧纸钱称烧倒头纸,灰烬不弃,包好放棺中。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 高大的方丘坟经雨淋风蚀易损毁,所以自五 代起,帝王的坟丘逐渐改为圆形或半圆形.
• 从明代开始,帝陵的封土正式变方为圆形,称 之为"宝顶",又称"独龙阜",其上满栽树木,以 求郁郁葱葱,佳气笼罩的神秘感.
•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丧礼制 度,丧服制度,等级分明,形式极其复杂,其中 许多内容有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 民间相沿成俗。
• 一、埋葬习俗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没有丧葬意识,那时,死者 的尸体被弃之于原野和山谷。
•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血亲关系相对明确,人们经 常梦见死去的亲人仍在生产和生活,于是人们相信 人死后灵魂不会死,会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而且具 有生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
• 西汉中期以后,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墓中,也 不在下葬后撤除,而是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从而 成了墓碑.
• 帝王及贵族的墓碑有碑首(又叫碑额),碑身,碑座(又叫趺fū
座)组成,碑文以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及颂扬墓主功德的 长篇文字为主.
• 庶人之墓碑一般只有碑身,只刻有"亡故显考(妣bǐ)某某府
• 墓志铭大行于隋唐时期,以唐代最为繁盛,出土的数量远 胜北朝。宋元以后,墓志铭数量锐减。近代以来,西式葬 法逐渐推行,碑墓合一之制日盛,墓志铭之作渐衰。
• 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 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 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青透红)色,七品用灰色. • 民间殓衣多用绸子,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忌用缎子,因其谐音"段子",恐
葬礼习俗和仪式
殡
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 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 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 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 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 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 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 汉族丧服分斩榱、齐榱、大功、小功、 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 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 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
做 “七”
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 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 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做七”期间的具 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广州一带,旧丧俗 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 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 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 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 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 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 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 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 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玄青易学算命网
棺材
棺材,亦称寿棺,老房,四块半,寿方,是盛载死 尸的匣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棺材可以由不同的 物料制造,最常见的以木制造。亦有以铜、石等制 造的棺材。 中国传统喜爱以优质的梓木、楠木等制 造棺材。很多人以死后能得一副好棺木为最大幸事。 上古千年至今以来,人类对自己的死亡遗留下了不 可"磨灭"的"定理"--虽人死不得复生,但可一律归 天,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如果以科学的客 观说法来解释归天"定理,"它则是人们的一种心灵 愿望--虽人死不复生,但他的精神形象,却永存在 他人的心灵当中。人们为了将这种心灵感受以有形 的对死者的怀念之情予以表达,就对死者的尸体进 行安置,即安葬。人们为了让死者到另一个世界过 得更好,就为死者准备了华丽的棺材。
办丧事三天具体流程
办丧事三天具体流程
农村丧葬白事的流程相对比较繁琐,一般会持续三天,以下是具体的
流程。
第一天:
2.燃放鞭炮:为了通知地方上的亲朋好友,告知他们家中发生了丧事,会在家中燃放一些鞭炮。
3.筹备祭奠物品:家中要准备香烛祭祀用品以及一些纸钱纸财,用于
丧礼期间的祭拜仪式。
4.杀猪宰羊:在农村丧葬习俗中,会杀猪宰羊,用于丧礼时的宴请亲
朋好友。
第二天:
1.亲友前来吊唁:亲朋好友会前来家中吊唁,参加追悼会,向家属表
示慰问和哀悼,并给予一定的慰问金或物品。
2.准备宴席:家中要准备大量的食物,包括米饭、菜肴、酒水等,用
于招待前来吊唁的亲友。
3.将逝者遗体送至殡仪馆:一般家中没有合适的场所进行丧礼,则会
将逝者的遗体送至殡仪馆,进行后期的防腐处理和整容工作。
第三天:
1.追悼会:将逝者的遗体从殡仪馆抬回家中,开始进行丧服仪式,亲
朋好友们穿上纯白色的丧服,逐一向逝者告别。
家属会守灵并祭奠逝者。
2.土葬:在农村丧葬白事中,一般会选择土葬的方式,将逝者的遗体送至墓地进行安葬,预留好坟头,并祭拜先祖。
3.撤销丧礼:丧礼结束后,家中丧事就会撤销,撤销丧礼时要烧纸钱纸财,代表了逝者的后续祭祀仪式。
以上所述是农村丧葬白事的基本流程,实际上还会根据地域和家庭情况有所不同。
同时,在丧礼期间,亲友会在家中为逝者祈福,并进行一些宗教仪式。
无论何种形式,丧葬白事都是表达家属对逝者的尊重和追悼之情的一种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丧葬习俗丧葬习俗旧时丧葬,很重视棺木,年逾,就开始购备殓衣,请阴阳先生下罗盘看风水,择坟地。
棺木以松柏为料,内外用漆。
寿衣以绸缎为料,备至件,甚至件,男女皆用长袍。
家贫者,临时制备,无力讲究,甚至卷席掩尸。
初丧,先请邻居老翁老妪整容穿衣,蒙面,抬置地上。
男停正寐中堂,女停内室。
点灯一盏,合家穿白戴孝,焚纸哭泣,称为烧到头纸。
小殓完毕,按男左女右,门外挂纸撮,大门旁立丧牌讣文,上书死者生死时辰孝子姓氏。
当日向主要亲戚报丧。
与此同时,由护丧带领孝子向家族邻舍逐户叩头报丧,家中诸仪则由主丧善理。
主丧普通由村中老成懂事者担任。
亲友闻悉,带烧纸前来吊丧。
各方到齐,将尸入棺,称作大殓。
随后,将棺柩放在灵堂围孝帘,挂魂幡,立铭旌,祭饭菜。
孝子守灵,通宵不眠,俗称爬草窝。
第三日制孝服。
第四日盖棺。
盖棺,男,由户族家长下银钉棺盖上面用以连接棺体的扣;女,由娘家舅属下银钉,俱为木匠固钉。
发矧前一天,村中人及亲邻朋友开始送礼,献挽幛挽联花圈,女儿送大斋纸幡金银斗,并一一在灵前烧纸叩头,焚香奠酒,请道士诵经。
至夕,进行棺灯,所有参加奠祭之人,高擎火把,沿出殡路转一圈。
殡日,焚草于门。
葬时,先祀土题主。
程式大略为:主祭宾就位柱香焚表奠酒鞠躬跪;初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诣神位前跪;行初献礼献帛献爵献肴馔读祝文;行献礼,献帛献爵献肴馔;行三献礼。
余同前。
平身复位,四叩首五叩首六叩首,起,诣神位前;宾辞神一揖,焚祝帛文礼毕。
继点主,程式大略为:宾就位,孝男持杖出帷,歇杖,请宾鞠躬拜四拜;收杖入帷。
宾行,宾就位,孝男持杖出帷,请主鞠躬拜四拜;捧主膝行,宾迎主一揖,磨墨,润笔,刺左血,宾受笔掉尘,去魂,启内惶,平主;占内主通灵,合内函;点外主通神,点耳通窍,点天地,宾送主一揖,安主鞠躬拜四拜;谢宾鞠躬拜四拜;收杖入帷,烧纸,哀,礼毕。
发葬多在早晨进行,村人起灵人抬,孝子扯纤,孝女扶棺,鼓乐开路,疾趋而行。
沿途扔撒纸钱,鸣鞭炮,遇十字路口则甩纸盆,棺柩入穴后,邻人好友填埋拥冢孝子行礼。
焚纸致祭。
葬后三日,孝男孝女要到坟地掊土圆墓。
从死之日,以七计数称为头七二七三七直至终七。
每逢七’’要到坟地请灵,特别是三七百日周年三年,亲友都来祭奠,属父母之丧,必持服三年,士不应试,官不莅任。
以上诸仪式,多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解放后,不断地进行丧葬改革。
国家干部职工丧后,一般都进行吊唁仪式,亲友臂戴黑纱,胸佩白花,俯首致哀绕灵柩一周,与遗体告别。
机关单位多送花圈挽幛,并召开追悼会,致悼词。
以土安葬或火化。
农村中虽还有旧俗,但仪式已大简,守孝三年已经消失婚娶订婚,意为男女婚事初定。
先由媒人互相串通,就说想对亲戚,男家就请算命先生合婚。
如合,男女双方就互换庚帖,媒人便将彩礼衣物妆奁送往女家。
聘礼一般是二石四斗小麦,二十四块银圆。
男女两家商定吉日后,便举行结婚仪式。
也有不写庚帖,单凭媒人口头说媒定亲的。
解放后,由介绍人架桥引线,男女见面互赠礼物,初步同意后,女方家属赴男方看家。
历经一段,互相了解,情投意合,双方偕同介绍人购买衣物,约定日期,举行订婚仪式。
订婚时,一般是男方请来亲朋好友设席款待。
从此,婚事即定,年时节下,礼尚往来。
有的婚姻完全自主,自由恋爱,毋需媒人说合。
也有不受彩礼的,不举行订婚仪式。
结婚,俗称娶媳妇。
旧时,由男方择定良辰吉日,女方同意后,即备办结婚之事。
亲友为出嫁女子送礼物衣服和钱币,称为添箱;为娶媳妇男子送贺礼钱币,称为贺喜。
结婚之日,男女盛装,备轿车迎娶。
女方送亲的妇女称之为送亲奶奶,另有一小孩称之为压轿儿。
陪新郎伴娶者必须是人或者人,其中有一妇女称为娶亲娘娘。
至女家,将所带盘馍个大馍头送给,并备有压礼。
用饭后,礼炮三遍,新娘由姐妹或嫂搀扶上轿车。
也有抱轿的,即出嫁女坐在盛满粮食的斗上,由兄长连人带斗抱上轿车。
后来坐斗除了,由兄长直接抱上轿车。
至男家门口,男家以红毡铺地,迎新娘下车,有司仪唱礼:新人下轿,大吉大利。
进街门时,男家事先在门槛前放上骡鞍套簧驴子拉磨的套具。
新媳妇要跨过骡鞍套簧,然后进街门。
这时唱礼的就唱:新人跨骡鞍,一世保平安,新人跨套簧,进门就顺当。
也有在车前布骡鞍的,跟前面讲的一个意思。
然后拖婚,即新郎用一条红布由新娘牵着。
踩着毡进入堂屋拜天地拜祖先。
礼唱领进新人拜宝堂,专借宝壶上面安。
礼毕,则入洞房,夫妻互拜。
此时,小伙姑娘们俱来闹洞房,多以要喜物红头绳荷包香袋等打趣猜谜偷房等方式取闹。
取闹时不拘礼节,习惯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灯三日无大小之俗。
夜有看酒铺床诸仪。
三日,新娘入厨行参灶礼,新妇调羹,并敬祖先公婆等人。
是日,亲友作贺,东家酬以酒馔,尽欢而罢。
婚俗传至民国中叶,如换庚帖,行彩纳币等仪,逐渐消失。
解放后婚俗大改,繁礼缛节,大都取消。
男女到法定结婚年龄,持介绍信到乡镇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选定日期举行结婚仪式。
婚前仍有添箱之俗,男方向女方送箱柜衣物棉花钱币等。
迎亲时,新郎新娘多乘自行车手扶拖拉机或汽车轿车。
结婚仪式较简单,一般为参加婚礼者入席,宣读结婚证书,主婚人讲话,新郎新娘向来宾致敬鞠躬新夫妇谈恋爱过程,亲友赠送礼品。
主人设席,新郎新娘斟酒敬宾客,女家向帮事每人赠一手帕或一双鞋垫,表示谢意。
是晚,仍有闹洞房的习惯。
近年来,有的还旅游结婚,一般只邀请亲朋好友,以糖果烟茶招待。
第二篇:农村丧葬习俗字农村丧葬习俗武绍智收集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
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
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
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斤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
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
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一入棺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
左右和底数量一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二领地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
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三编扎编扎就是打钱织马,一般都是由先生做,按照孝家的要求,有的织狮马鹿像,有的织三人三马,打两束钱。
四做法事做法事前要扎好孝房,孝房扎好后,按孝家的要求,有的做三晚法事,有的还要念经,也是三晚上,如两样都做就是六晚上,有的要搭架子点天灯,点天灯也要按老人的岁数,有一岁点一盏,另加三盏。
棺材头上,放一只斗一只半升,装满粮食,点一照七星灯,棺材下面,放七盏灯,都要用香油,也有用腊烛代替的。
如果做三晚上,叫跑五方一晚上绕棺一晚上撒花一晚上,孝男孝女按先生的安排,跪于棺前,先生念经书,喊跪就跪,喊起就起,献酒献茶扣手。
五出殡出棺的日子定下后,头天自亲要来上祭,上祭一般是姑娘家儿媳的后家,儿女多的祭多,儿女少的祭少。
上祭的人家,根据本人情况,有抬猪拉羊的,有抬一块肉粮食祭张花圈金山银山要备齐全。
请起人抬起,吹吹打打到孝家,孝家见有人来上祭了,要去迎接,迎接的时候孝男孝女要男左女右跪着迎接,上祭方看到此情要把孝男孝女拉起来,念,起了起了,以示吉利。
六出纸出纸是根据时间,把打好的钱,用簸箕装好,由孝子顶着,到选好的地点,栽好杆子,把钱挂在树上。
先生念经书,孝男孝女跪地,念完后回家。
七出棺出棺时,要起棺,起棺就是从原放棺材的地方把棺材起出来另放一个地方。
孝子按照先生的安排,请点祖官点祖,点完祖后要引钉引钉要请族宗长老用一块布男的,请叔伯,又的请妇舅舅,用把斧头孝子跪地,长老从棺材四方敲棺喊引钉了,孝子要喊爹妈躲钉了。
出棺前孝子要到棺材边吃饭,按古时要求要跪着吃。
另外姑娘要喂马给佣人交代,告诉佣人,要听亡人的话,扶侍好亡人。
出棺时,用一人扛着风花雪柳,提着供品上前开路,一边走一边花买路钱,走出一定路程孝子搭了三孔桥后,抛掉哭丧棒,丢了草鞋。
八下葬出棺到达坟地,开井人开好井,到了吉时,先生把坐马佣人烧在井内,然后画好八卦,把采棺鸡丢入井内,让它吃八卦米,看它先吃哪个字,如鸡吃遍井里的字,把鸡赶出就下葬,晚上回来请先生念经压扫,孝家众人接火把点燃火把用香面铁砂洒向火把。
念:天煞恶煞错!,压扫完,就算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