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老子:性任自然 法天贵真

合集下载

法天贵真

法天贵真

庄子美学的审美源头,在法天贵真。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继承了老子法自然的哲学体系,把老子的“道”及其自然性落实到人生哲学和美学观念上。

所以他从“道法自然”出发,以自然天真作为美的最高追求。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崇尚“真”。

尚“真”作为《庄子》中的重要思想,主要是通过“真人”形象、“真人”精神凸显出来。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

在“法天贵真”这一命题中,有两个关键词:“天”与“真”。

这是庄子生命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

“法天”与“贵真”,则宣示出庄子生命美学中,真的生存、美的生存以及自然生存、自由生存的基本原理。

《庄子》中“真”的含义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契合天道、超越生死、放旷任性、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第二,追求天然、反对人为、反对雕琢。

第三,追求自然之美。

《庄子·天道》篇云:“夫道,极物之真,能守其本。

”“真”就是通达于天道,摒弃仁义礼乐,与自然悠然而在。

《庄子·秋水》篇云:“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牛马有四条腿,是天性,用辔头笼马头,用铁穿牛鼻,是违背自然的人为,不要以人为害天道,一切顺于自然,谨守天性,就可以回复到本真的境界,只有谨守自然之道,才能达到“真”的境界。

《庄子·大宗师》曾说“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人的内在本质是根源于、同一于天,而存在形式又常常与天相对立,只有“真人”能够做到“天”与“人”的不对立、不抵触。

我最喜欢的经典作品《老子》_六年级作文

我最喜欢的经典作品《老子》_六年级作文

我最喜欢的经典作品《老子》我最喜欢的经典作品《老子》在我的枕头边珍藏着一本书——《老子》,那是我六岁那年收到的圣诞礼物。

妈妈说:“每个优秀的孩子,在圣诞节的时候都会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

”这是一本少儿版的《老子》,大字拼音,并配有CD,在优扬的古琴伴奏下领读,让人听了心旷神怡。

小的时候我不理解书中的内容,只因为那是圣诞老人送的礼物,我爱不释手。

每天读几句,几天背一章,渐渐地我能背好多章了。

现在我对它宠爱有加,从书里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我对这章印象最深,做人要具有水一样的品德,它滋润万物,而不图回报,对待别人要真诚仁爱。

说话要真诚守信。

当我捡到贵重物品的时候,我不会把它占为己有,我会想到失主焦急的心情。

把东西归还失主的时候,我不图回报,一声“谢谢”就能令我心花怒放,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颗仁爱之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参天的大树,从细小的幼芽开始生长,高楼大厦,从地基建起,遥远的路程,从自己的脚下开始。

学习也应该这样,要想得到好的成绩,一定要通过每天的努力。

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我能感悟到《老子》的不言之教。

《老子》这本书不仅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德标准,还使我学到了好的学习方法,真让我百读不厌。

它像一盏明灯,闪烁心头,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它像多彩的阳光,伴我一路踏向繁花似锦的征程。

它让我记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浦城县实验小学四(5)班郑一杨。

庄子_法天贵真_的美学解读

庄子_法天贵真_的美学解读

庄子“法天贵真”的美学解读黄丹纳任姿楠提要“法天贵真”是庄子生命哲学生命美学的核心命题。

由“天”与“真”两个基本范畴和“法天”与“贵真”两个子命题组成的这一核心命题,集中地体现了庄子生命哲学生命美学的三个基本的理论层面:本原论、境界论、创生论和他所追求的自由(无待)生存、美的生存的生存理想。

关键词庄子法天贵真美学《庄子》一书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美学范畴和命题,其中“法天贵真”可说是庄子生命美学的一个核心命题。

《庄子·渔父》借渔父之口对“法天贵真”作了简要的表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

在“法天贵真”这一命题中,有两个关键词:“天”与“真”。

这是庄子生命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还有两个子命题:“法天”与“贵真”,则宣示出庄子生命美学中,真的生存、美的生存以及自然生存、自由生存的基本原理。

所以,有必要从美的生存、美的创生着眼解读这两个范畴和两个命题。

一“天”与“真”“天”和“真”是两个彼此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

先说“天”。

在一部《庄子》中,“天”字几乎俯拾即是,而其中作为哲学范畴的“天”主要有四层含义:一是与“人”对举的天然之“天”;二是与地对举的天、地之“天”;三是作为自然规律与法则的“天道”之“天”;四是作为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的“自然”之“天”。

在《庄子》一书中常常是“天”、“人”对举。

“天”指天然生成,天赋本性,故可谓天然之“天”。

例如《庄子·秋水》(以下凡引《庄子》均只注篇名):“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勿以得殉名。

”王先谦《庄子集解》(以下引用一律简称《集解》)对此解释说:“勿以人事毁天然,勿以造作伤性命,勿以有限之得殉无穷之名。

我心中的老子:性任自然 法天贵真

我心中的老子:性任自然 法天贵真


返 朴归真。
通 常人们用 “ 自然 无为”来概括 老子 的思想。自然足一种观念与价值 , 无为则 是一种行为 ,是用来实现 自然 的方法与手段 。仅 “自然 “ 一词在 《 老 子 》 中就 出现 了五 次 : 《 老子》十七章 “ 悠兮其贵言 ,功 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 自然” ;《 老子》 二十三章 “ 希 言自然 。故飘风不 终朝 , 骤 而不 终 日” ;《 老 子》 二十五章 “ 人 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 自然” ; 《 老 子》五十一章 “ 道 之尊,道之贵 , 夫莫之 命而常 自然” ;《 老子》六十 四 章 “ 是 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 之货 ; 学 不 学 , 复 众 人 之 所 过 。 以辅 自然 之
万物 ,而不敢 为。 ”这里 的自然 并不是 指 客观而存在 的 自然界,而是指一种 不受牵制力量主宰而顺任 自然的状态 , 它是本来如此 ,自己如此 ,自自然然 , 自然而然 的意思 。 对 道而言创生万物 , 周流 而不息 ;对物而 言生养万物 ,任 其 自流。道家思想注重 本性 ,强调性 任 自然 ,法天 贵真 ,重视个性和真性 , 认 为 适 本 性 ,才 能 有 获 得 人 生 自 由 的 可 能。这种理念在 当今 社会又何尝不 是依然盛行而适吗 ? 人类 本身并不是 一个单纯 的独立 个体 ,它存在于复杂 的社会、 自然环 境 当中,因而它必 然会受到某些特定 条件 的制约 。 在这种 复杂 的环境下 , 人 类 又该如何保持 心底最原始 的那份 纯 真 呢? 《 战国策 ・齐策》君子 日:“ 触 之 足矣,归真反朴,则终身不辱 。 ”这 里对 的 “ 朴” 就 是指本真 , 引申为 “ 道” 的质 朴状态 。然而 ,要返朴就必须要 抱朴 ,《 老子》十九章云 :“ 见素抱 朴, 少私寡欲 ,绝 学无忧 ” 。告诉我们不论 外 围的环境如何变幻 都要抱守真元, 不 为欲 望名利所诱 惑,不为私心杂念所 困扰 ,如此 ,我们 就不 会有忧 患。褪 去 外在世界 的层层 包裹,还原一个 最 本初 的状态 ,即所谓的 “ 反朴归真” 。 二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众所 周知 ,老子生 活在历史 的社 会转 型期 。 当时, 周 王室风 雨飘摇 , 诸 侯争 霸此起彼伏 , 百姓生活水深火热, 就 是在 这样一个前 所未有的社会动 荡 时期 ,老子依然 坚持 自己的操 守一胸 怀天 下与 自然相拥 。正如 《 老子》 八 章 中所 言:“ 上 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 不 争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故 几 于 道 。 ” 意 谓最 高境界 的善 行就像水一样 ,润 泽 万 物 而 不 争 名 利 在 老 子 的 眼 中 , 水

庄子_法天贵真_的人生哲学浅析

庄子_法天贵真_的人生哲学浅析

为珠玑, 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耶 ! 何以加 此? 弟子曰: 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 在上为乌鸢食 , 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 何 其偏也。 庄子对自己后 事的看法 , 一任自然, 十分旷达 , 大大超乎常人。 齐物论 出: 中庄子从 道的立场 , 对 生死哀乐关系作 了哲学 论述。指 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 方可方不可 , 方不 彼亦一是非 , 此亦一是非。 彼是 可方可。
复, 与天为一。天地者 , 万物之父母也。 说明 人乃自然之子, 形体健全 , 精神饱满, 应与万物 之父母融为一体成就大我。 庄子 时期人与自然融洽无间的情状 : 描述了上古 神农之世 , 卧
其和 , 故我 修身 千二 百岁 矣, 吾 形未 尝 衰。 阴阳、天人和谐也。守一处和 , 形神双超越 , 乃 可长生。 庄子 认为神农、黄帝乃守一处和、 法天贵真的典范。 若乎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无誉无訾 , 一龙一蛇, 与时俱化, 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 , 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 物物而 不物于物 , 则胡可得而累耶! 此神农、黄帝之法 则也。 不物于物 , 不为物累, 一龙一蛇 , 提出守一处 与时俱化 , 浮游于大道之中 , 与自然和谐相处, 乃炎黄二帝长生之法则。 大宗师 宁。所谓 和、法天贵真的具体修行法。一曰坐忘 , 二曰撄 撄宁 , 即排除外物干扰 , 保持心地 写道: 吾犹守而告之 , 三日而 九日而后 七日而后能外物 宁静。 大宗师 后能外天下,
导致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世俗生活中多方面的 欲望 , 正是自然本性败坏和丧失的根源。写道: 且夫失性有五 : 一曰五色乱目, 使目不明; 二 曰五声乱耳, 使耳不聪; 三曰五臭薰鼻 , 困惾中 颡; 四曰 五 味 浊 口, 使 口 厉 爽; 五 曰 趣 舍 滑 ( 乱) 心, 使性飞扬。此五者, 皆生 ( 性 ) 之害

我眼中的老子作文1500字

我眼中的老子作文1500字

我眼中的老子作文1500字《我眼中的老子》小朋友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说一说老子。

老子呀,是个非常非常厉害的人。

他就像一个智慧的老爷爷,有好多好多的想法和道理要告诉我们。

老子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就好像我们想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玩,那得先迈出第一步,一步一步地走,才能到达。

比如说,我们考试想得一百分,不能只是想想,要每天认真学习,一道题一道题地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还有哦,老子告诉我们要善良,要像水一样。

水可温柔啦,能流过小小的缝隙,遇到石头也不怕。

我们也要对小伙伴友好,别人有困难就去帮忙,这样大家都会喜欢我们。

老子的智慧还有很多很多,等我们长大了,会懂得更多。

《我眼中的老子》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老子吗?他在我眼里可了不起啦!老子特别聪明,他说的话总是能让人明白好多道理。

比如“知足者富”,意思就是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

就像我们有一个玩具就很开心,不贪心想要好多好多,那我们心里就会很富有。

老子还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有点难理解对不对?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有一天,小兔子出去玩,不小心摔了一跤,腿受伤了。

它觉得很倒霉,可是因为受伤在家休息,它吃到了妈妈做的好多好吃的,还不用去上不喜欢的课。

这就是祸可能会带来福,福也可能藏着祸。

老子就像我们的智慧老师,教我们怎么变得更好。

《我眼中的老子》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讲我眼中的老子。

老子呀,他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他说的话有时候听起来有点难懂,但是仔细想想,特别有道理。

比如说“大巧若拙”。

这就像我们班的小明,平时看起来笨笨的,可是画画特别厉害,一出手就能画出特别漂亮的画。

还有“上善若水”,水总是往低处流,把好处让给别人,我们也要学着多为别人着想。

老子的智慧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照亮我们成长的路。

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去了解老子,从他那里学到好多好多有用的东西!《我眼中的老子》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老子。

老子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哟!他就像一个智慧的大宝库。

【高三作文】高三作文1300字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高三作文】高三作文1300字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高三作文】高三作文1300字老子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它的作者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通过他独特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思索,创作了这部深奥而博大精深的著作。

这部作品以其博大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在道德哲学领域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道德经》中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老子的思想观念,他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欣然接受者自然的规律和阴阳平衡的作用,从而达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

他反对强权主义,主张让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不做强制干预。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依循自然规律,并通过顺势利用人的特性,而不是逆势而动。

在这部著作中,与其他经典作品相比,老子的语言十分简洁且意味深长。

他以简短精练的词句表达了他的思想,以至于有时候读者需要多次阅读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意思。

《道德经》的第一章中,他写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传达的思想却十分复杂。

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读者的思考,迫使他们超越表面意义,寻求更深刻的理解。

读完《道德经》后,我深深地被老子的思想触动。

他的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让人们对追求和谐、追求内心自由有了新的认识。

他的思想更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契合,引导人们反思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都会有种种困难和挑战。

而老子的思想观念,让我们意识到不要过分抵抗外在的影响,而要顺势而为,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学会放松心态,用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困境,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抱养其雄,既白若黑。

”即在事物的困难和挫折中,去寻求逆势而为的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和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许多人追求个人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

老子的道家思想提出“无为而治”的观念,通过自然的规律和内心的平衡,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歌颂老子的诗歌

歌颂老子的诗歌

歌颂老子的诗歌(第一首)猗我圣祖,阐教乘时。

理身理国,曰希曰夷。

上开仙洞,俯视灵姿。

昭融至道,叶赞无为。

严谷增丽,丹青罔遗。

神光灼灼,淑景迟迟。

当朝称庆,列郡来思。

福祚流衍,千龄在兹。

——唐肃宗李亨《御制老子赞》(第二首)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唐白居易《七绝》(第三首)老君乘范,义在于清虚。

释迦贻则,理存于因果。

源出无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

迈两仪而运行,包万物而亭育。

——唐李世民《老子赞》(第四首)紫府丹霄任所之,青牛当日亦逢时。

人生苦县仙成易,世有春台我上迟道大不嫌为帝都,情多犹记送仙师。

元都宗旨南华备,岂独关门令尹知。

——谒老子祠(刘开)(第五首)德和元气,寿同两仪,自根自本,无为不为。

五行宗祖,万象总持,独任自然。

应世难窥。

——西汉刘向《老子赞》(第六首)深哉伯阳,诞此灵姿。

研精玄奥,幽赞神微。

抱质怀素,蕴实藏辉,述而好古,仪圣作师。

周衰道废,撅猷匪宣,龙潜初九,亢志浩然。

迂邈高风,徽音永传。

——西晋牵秀《老子赞》(第七首)一托仙胎八十秋,生来已自雪盈头。

泉枯龙井人何在,火尽丹炉桧尚留。

朝帝漫传因白虎,度关谁复见青牛。

惟存道德五千语,我欲重将细校雠。

——老子祠曹琏(第八首)上开仙洞,俯视灵姿。

昭融至道,叶赞无为。

岩谷增丽,丹青罔追。

猗我烈祖,阐教乘时。

理身理国,曰希曰夷。

若对廖阳之语,如临太极之庭。

化之原者曰道,道之用者为德。

其义至大,非圣人孰能章之!——唐玄宗李隆基《老子赞》(第九首)天上玄元,化生万亿,开辟乾坤,古今莫测。

万象之宗,帝王之则,先天地生,备全道德。

——唐杜光庭《老子赞》(第十首)虚无推驭辨, 寥廓本乘霓。

三门临苦县, 九井对灵溪。

盛丹须竹节, 量药用刀圭。

石似临邛芋, 芝如封禅泥。

脱毛新鹄小, 盘根古树低。

野戍孤烟起, 春山百鸟鸣。

路有三千别, 途经七圣迷。

唯当别关吏, 直向流沙西。

——至老子庙应诏庾信(第十一首)地入荒凉碧草凄,濑乡仙迹望中迷。

我眼中的老子

我眼中的老子

(2012年 6月17日《我眼中的老子》 学生姓名: 鲁成兴学 号 : 2010 学 院: 材料学院 班 级: 材物10 授课教师: 王娅题目:《我眼中的老子》摘要: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上善若水正文:老子不是个很喜欢标榜的人,他不会像孔子那样把仁义道德挂嘴边。

老子的境界太高,以至于他的思想在他那个时代只能孤芳自赏。

而死后,作为道家的始祖,老子被奉为神仙,成为传说,成为象征,然后人们渐渐忘记了他曾经也是个思想家。

作为思想家,老子的言论也秉承了一个思想家应该有的深刻。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经·五十六章》)这句话的原意是: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

进一步理解就是:智者是不向人民发号施令的,发号施令的人就不是智者。

这和老子“无为”思想是一致的。

但是,这种理解是建立在“知”通假“智”的前提上,如果没有这个通假,老子的这句话又多了几层理解。

首先是教育上的理论教学。

知者不言,不是因为不想表达,而是因为很多东西无法用语言表达。

理论时常过于抽象,一般话语难以诠释。

最好的理论学习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领会,教学所需要提供的是这个实践的机会和过程,仅仅用生硬枯燥的语言灌输学生一个结果是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正是老子所说的“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同时也是一种美德。

一个人的时间都很有限,总想尽可能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大多数人都有这个想法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喧变得嚣嘈杂,每个人都大声说话,却没有人认真在听。

知者不言,是一种倾听,是对别人和自己的尊重。

尽管知者未必知晓最多,但只有一方在听的时候,这个对话才有了意义。

“言者不知”则很贴切地描述了那么一类人,他们总在夸夸其谈陈述自己的观点,大声说话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

他们的生活没有倾听。

这类人,未必是知晓最少的,但绝不会是知晓最多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些事件的发生,因为利益关系,知情的当局者往往三缄其口,而不知情的大多数只能用猜测打破沉默。

感悟老子的人生哲学

感悟老子的人生哲学

定的劝诫意义,对于当时当权贵族的贪婪 争。诸葛亮追求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 其大。”由于圣人从来不为大,所以能成
欲求,是一种谴责。但对于一般人来说 , 致远”,“不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也给 就其伟大。只有圣人和“道”一样大,一
这种静心寡欲,知足常乐的思想,容易引 后人做出了表率。从而告诫人们只有心里 样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
怪老子把“辅物自然”作为修身、为人、 处世、治国、论道的总原则和道家哲学的 精要。这种不违背自然规律强作妄为的思
提醒人要修身、最好方法莫如爱惜精神, 知其白守其黑。“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 而身存。”谦让退后,反而能得到推戴,舍
作者简介:张宗民,原黄河科技大学工学院书 记,副教授
编辑:豫 民
强”,柔顺是道之妙用,只要坚持柔顺,才 是最刚强,柔能克刚,阴能胜阳。
老子推崇“柔弱胜刚强”的处世哲学。 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即天下极柔弱的东西,能穿透极坚强的东 西,穿来穿去,以弱胜强。正如《易经》 上所言:“坤至柔,而动也刚。”并且多次 用水来喻之,世上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 但它无坚不摧的能力,世上也没有能胜过 它的。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 人之所恶”,也就是说,水安于卑下,世 上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但它并不因此居 功自傲争地位,它总是往低处流,总是呆 在其他东西都不愿呆的低凹之地。水正因 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所以没有谁不喜 欢它,因此就没有什么仇怨。正因为没有 仇怨,进而就有“江海所以能为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因此,老 子一再强调,应以柔克刚,以德报怨,并 且告诫人们,不要锋芒太露,不要逞强好 胜。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思想,给中国传 统文化注入了一种宏大、超越的精神,使 中华民族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和各种艰难 曲折所吓不倒的伟大气魄。中华民族所具 有的豁达、恢弘的精神,很大一部分来自

我喜欢的典籍老子作文

我喜欢的典籍老子作文

我喜欢的典籍老子作文要说这世上让我真心喜欢的典籍,那非老子的莫属啦!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到,是在一个午后。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架上,我百无聊赖地翻看着那些尘封已久的书籍。

突然,一本泛黄的映入我的眼帘。

那古朴的封面,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翻开书页,那些简洁而深邃的文字,就像一个个古老的密码,等待着我去解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开篇的几句,就让我陷入了沉思。

啥叫道?啥又叫名?越想越觉得有意思,感觉老子就像一个神秘的智者,在我耳边轻轻低语,可又不把话说透,让我自己去琢磨。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老子的智慧简直无处不在。

比如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好多事儿。

就像我学骑自行车,一开始觉得那可太难了,根本不可能学会。

可当我摔了无数次跤,终于能歪歪扭扭骑起来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难和易是相互转化的呀。

不会的时候觉得难,会了之后就觉得容易了。

还有啊,我和小伙伴比个子,这阵子他比我高,过阵子我又超过他了,这不就是长短相形嘛。

再说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句话可太有道理啦!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心里特别难受,觉得天都要塌了。

回到家被爸妈说了一顿,我更是沮丧得不行。

可是呢,正因为这次没考好,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每天都更加努力地学习。

结果到了下一次考试,成绩那叫一个突飞猛进,老师和同学都对我刮目相看。

这时候我才明白,原来当时的“祸”,变成了后来的“福”。

反过来想,有时候得了个奖,心里美滋滋的,可要是因此骄傲自满,后面可能就会遇到麻烦。

所以啊,福和祸总是相互依存的,关键是我们得有一颗平常心,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气馁。

老子还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参加的一次演讲比赛。

当时我觉得自己准备得特别充分,肯定能拿个好名次。

可到了台上,看到台下那么多人的目光,我一下子就紧张了,说话都磕磕巴巴的。

比赛结束后,我特别失落,觉得自己太丢脸了。

我心中的老子:性任自然法天贵真

我心中的老子:性任自然法天贵真

2014.08学教育38我心中的老子:性任自然法天贵真李爽(陕西中医学院人文科学系,陕西咸阳712046)[摘要]《老子》以“天人合一”为视角,以“道”为度量,深刻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演变及人类生命的真谛与内涵。

几千年来,它作为中华历史上的一部瑰宝,悬挂在世界的东方,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而老子本人亦成为“智慧”的象征,成为了历代学者争向探求和追寻的目标。

笔者亦不例外,本文正是笔者从“返朴归真”、“上善若水”、“柔弱处上”三方面浅析了笔者心中的老子“性任自然、法天贵真”。

[关键词]《老子》;老子;返璞归真;上善若水;柔弱处上《老子》是道家学术思想中最具代表的典籍之一,千年来一直为学者所推崇。

时至今日,它仍是中华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笔,对今人今世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亦可以说,它俨然融入了整个华夏民族的血液,作为一种标示成为了炎黄子孙的一种印记。

通过《老子》我深深地为老子的“淡然、纯真”所着迷;为他的“博达”的眼界所震撼;为他的“大智慧”所折服。

老子认为人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生命的不断追求与持守,换言之,在于对生命之精神的探索与尊重。

在我眼中,老子的每一句都是箴言,都值得我去拜读与珍藏。

如下,我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剖析我心中的老子。

一、顺应自然,返朴归真我们生活在繁荣昌盛的21世纪,如何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下怡然自得的生存,俨然成为了我们当前首要思考的问题。

然而,通过探寻老子,我们就会知道,早在几千年前这位智者就给出了我们明确的答案:顺应自然、返朴归真。

通常人们用“自然无为”来概括老子的思想。

自然是一种观念与价值,无为则是一种行为,是用来实现自然的方法与手段。

仅“自然“一词在《老子》中就出现了五次:《老子》十七章“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而不终日”;《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五十一章“道之尊,道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国学经典《老子》心得体会作文

国学经典《老子》心得体会作文

国学经典《老子》心得体会作文《老子道德经》44章中讲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德与亡孰病?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之。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章中又讲到“祸莫于不知足,咎莫大于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两段话的大概意解是:名利和身体比起来哪个更重要?身体和物质比起来那个更珍贵?得与失比起来哪个才算有害?样样都要,必然导致大废,取藏的越多,所遭的失也越多。

故知足的人才能长久。

于丹在解读儒道的理论中讲了这样一句话”什麽样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就是能改变自己的学习”我们平时经常说要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但真正的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

我的经验就是多学习,学习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学习来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并且学会掌控自己。

在这个市场经济繁荣,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些差距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自己的。

所以,一个人要想在这种诱-惑力极强的社会中快乐,平和的生存,就一定要看清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在你的生活空间,在你的事业中,在你的家庭中你想要的是什麽?其实老子讲的道理并不深奥,而且很实际,就看你怎样去认识。

“知足不辱,知足者富”,知足,不等于不努力。

而知足的人,他首先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不会贪婪,他不会要那些自己根本够不着的东西。

就像练太极拳,大多人初衷都是为了健康身体而进入,但到后来为什麽差距会很大呢?。

这就是看练拳者心理想要什么?想要达到健康,就要踏踏实实的按照拳理去练,只要你用心,你就会达到你的目地,因为你要的很实际。

你要的是展示,你要的是人前的显露,可能你的心就静不下来了。

表面的东西得到了,可你的拳没有静下心去练,你的功夫可能也就是表层的功夫。

所以你要的东西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你一定要问自己想要什么?生活中,我想要的就是平安,健康。

所以我很知足,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小河的流水一样,平平静静的。

因为我要的不多,好像上天都能满足我的要求。

但有一点,我不风光,我不出色,可我很努力。

老子思想的积极精神

老子思想的积极精神

老子思想的积极精神老子思想的积极精神·新加坡李喜梅·在不同的时候,人们处于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角度,看同样的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提起道家,人们总免不了会联想起道家老子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而断定道家精神是属于消极的。

其实,并不尽然。

换个角度来看,道家的不少论点,也有其积极精神的一面。

《老子》贵柔,认为柔弱胜刚强。

崇母贵阴,认为母阴是万物之源头,从而肯定了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这是很进步的思想。

虽然他和孔子都是处在奴隶制逐渐转入封建社会的时代,难得他没患上后者“崇阳尚父”、“重男轻女”的毛病。

老子强调“无为”、凡事顺其自然规律而运行;而“无为而治”,指的是人无私心,处理事情时不以个人意愿为根据;“无为而无所不为”,是指做事处处以“公”为依归;“为而不争”,每个人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谐共处,平稳发展。

这是管理现代企业、治人治国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

老子注重养生、阴阳调和、修道养寿。

他说“上善若水”,若人们都能做到像水那样谦虚随和,而且俭朴、知足不争,如此,则国家天下太平矣。

这里的“知足”,指的是发挥自己能力所能做到的范围,不做非分之求,不居功自傲。

老子重视个人修养,也很关心老百姓。

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在治理国家方面,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乱不得,否则,老百姓势必首当其冲,受苦受难。

还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可见,道家学说也以个人、社稷之幸福为重。

此外,老子对人与自然的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概念是相辅相成的。

他说:“域中有四大。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这是符合现代地球环保观念,可说是远跨数世纪的伟大思想。

老子学问渊博,至圣先师孔子就曾向老子学习。

老子也办教育,得道后活得很长寿,但由于他生于乱世,242年中列国混战有483次之多,因此,他“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不愿像孔夫子那样携带弟子周游列国,推广儒家思想,相对而言,其对后世的影响就显得不如孔子了。

【读后感】读《老子五章》有感_181271

【读后感】读《老子五章》有感_181271

读《老子五章经典》有感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

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一层意思: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转化的例子,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摈弃知识、智慧,摈弃仁义等道德规范。

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

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的奇思妙想作文

老子的奇思妙想作文

老子的奇思妙想作文
《我的老子奇思妙想作文》
嘿呀,今天咱就来说说老子那些个奇思妙想。

就说有一次啊,我在老家,那时候正是夏天热得要命。

我瞅见院子里那棵大树,突然就想到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就在那琢磨,这大树多自然啊,就在那使劲长,也不管啥热不热的。

叶子绿得发亮,树枝那么舒展,就那么自在地活着。

然后我就开始胡思乱想啦,要是我也像这大树一样该多好,不用操心热不热、作业写没写完、明天要干啥,就随着自然的节奏,该咋长咋长呗!嘿嘿,你说这想法怪不怪?我就这么坐在树下,呆呆地想着,感觉自己都有点像个小哲学家了呢。

想着想着,我越发觉得老子说得真对呀,大自然多神奇,我们就得学学这自然而然的劲儿。

哎呀呀,这就是我从那棵大树想到的老子的奇思妙想,是不是还挺有意思的呀!咱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悟了点啥,反正就是觉得挺好玩的。

嘿嘿,这就是我的老子奇思妙想故事啦,挺有趣吧!。

推荐作文 我的老子观-精品

推荐作文 我的老子观-精品

我的老子观好久没读《老子》了,高中时候还被人称为“老庄”(谐音“老装”),上大学后出现很多新的人生问题,文学爱好也淡了,整天挣扎于现实世界,焦头烂额,今天又翻了一遍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茅塞顿开,发现想不开的时候读读老子,怕死的时候读读庄子,还是能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的……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约等于“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句古训,老子就爱唱这种反调。

刻意表现出来的不一定有人欣赏,相处久了,秉性会自然流露,退一步海阔天空,但这不等于委曲求全,卑躬屈膝,活出真正的自己,有自己的真性情,不需要为了外界的评论或者为了吸引他人的眼光而改变自己啊!2,宠辱若惊,贵若大于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若大于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十三章有句境界很高的话“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这话我初中的时候能说出口,现在绝对不行了,人就是这么活生生的堕落下来了。

纳兰容若算是很完美了吧,人的优点都可以说在他的身上,可他就是不快乐,他就是一生郁郁不得志,他就是深陷情场不能自拔。

“至人无我”如果他当初还没有太多的执著,没有用情太深,没有钻牛角尖,历史上也不会多这个英年早逝的天才了。

如果我还在执著,还是用情很深,还钻牛角尖……难道我想做一个失败的容若吗,难道我能吗?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充,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五章没有太完美的东西,我这德行也不可能接近完美了,很多东西不会是永远上升的,有高潮就有低落,有盛开就有衰败,我也是,所以不能对自己要求太高,不能一味的只想提高。

站的多高,就要承受多重的压力,承担多大的责任。

在逆境中,我不需要解释太多,不需要证明什么,清静无为,虽然现在做不到,但我应该去做。

从老子《道德经》中得到的写作启示

从老子《道德经》中得到的写作启示

从老子《道德经》中得到的写作启示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无为”,其含义是:顺应自然,不妄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而是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乱作为。

今天有点标题党,其实我想说明的是写作是一件慢活儿,不是不做事,而是需要刻意练习,用时间和经验作积累,然后就很轻松,很自然地把文章写好了。

1.怎么说就怎么写在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会特意去找一些名言警句,想方设法填充进去,否则自己就无法下笔。

有时候经常找不到合适的词句,真的达到了半天憋不出半个字来,写完一篇文章要花好几个小时。

每次写作都很痛苦,就这样,慢慢写了几篇。

后来有一些灵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素材,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平常你怎么跟家人说话,怎么跟别人聊天,你就写什么就够了,写完后修改一下就是一篇文章了,写得又快又好,另外别人反馈也好。

不要刻意去追求文笔,用最平实的话,写出来。

2.没有素材就记流水帐每天可能没有什么写的,可以先写一些简单的,打开自己的思路,比如写写自家的猫儿狗儿,自己的心情等等。

有一次我做了一个实验,我把从早上起来到晚上发生的所有的事情,记流水帐一样记录下来,写着写着,我发现有些事情可以当作写作素材来写。

3.少摘抄多举例最近一段时间的文章,写着写着就成了摘抄整理,虽然很容易凑够字数,但是对于写作水平提升不大。

像此前的读书笔记却只是把书中感到重要的话摘抄下来,没有任何例证,自然缺乏说服力,这就需要从生活中,从社会中寻找一些切实的例子,论证,说明。

4.即使反馈在正式开始写作这前,我每天会强迫自己写一篇日记,但那根本不能算是文章,有时候写几句话,有时候做一些摘抄,一年下来,洋洋洒洒几百篇,成形的没有几篇,对写作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就如同散兵游勇,东一枪,西一炮,根本不能算是打仗,而现在需要把文章发布出来,会有很多人会看到有了阅读量,评价,点点赞等反馈,便不能跟以前一样了,有了压力,需要把它组织成一篇文章,成为正规军。

老子道德经观后感天道自然的哲学智慧

老子道德经观后感天道自然的哲学智慧

老子道德经观后感天道自然的哲学智慧《老子道德经观后感:天道自然的哲学智慧》道德经这部经典著作,我亦闻亦知并读过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但在这一次的阅读中,我深刻地领悟到老子的“天道自然”的哲学智慧。

道德经以道为核心思想,其中“道”为至高无上的原则,乃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老子认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处不在的。

而在我看来,这里所说的“道”即为自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看不见的,如空气、磁场等等,但却是必不可少的。

而自然,也是我们身处其中,却无法掌控的力量。

但是同样地,自然却是影响我们、养育我们、塑造我们的根本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以“天道自然”的态度来面对它,尽我们所能地去适应它,去顺应它。

老子认为,万物不论是高贵的人类还是普通的草木虫鱼,都是平等的。

正是因为万物平等,才能成就宇宙万物。

在老子看来,万物之间不分贵贱、好坏,只有一个晴天或雨天、河岸或岩石等等。

正是因为万物平等,所以才体现了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

万物本身就是自然界中不可替代的一份子,而不是互相排挤、争斗的敌人。

再看“至柔者、万物能攻之而不自伤;至刚者、万物能守之而不败。

”这句话,可以说体现了老子“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往往看到各种争斗、攻伐,到头来却没有任何意义。

与其这样,不如如老子所说“至柔者”,化敌为友,以柔克刚。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权益与利益,容易产生冲突和争端。

如果我们能够放下自己的私利,以柔和、宽容的态度去面对他人,人际关系将会更加和睦,社会将会更加稳定。

这便是道德经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这也是老子“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之一。

总而言之,“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的。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自然界中无所不在的力量,更要学会以柔克刚、和而不同的处事之道。

天地万物都是平等的一份子,我们需要以平等、和谐相处的态度去面对它们。

正像道德经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019年浅谈老子及其《道德经》

2019年浅谈老子及其《道德经》

浅谈老子及其《道德经》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外哲学史上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传说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应关尹之请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哲学主张顺应天物,清静无为,道法自然。

“自然”是其哲学的中心价值,是“道”所推崇,体现的最高价值原则。

我们所处的区域中有“四大”,而人类就是其中之一。

人类的形成要以大地为法则,大地上万物又要以天上的阳光雨露为法则,而天上的阳光雨露的形成又要以道为法则,道又是以自然界的基本法则为准绳。

由此看来,似乎自然界才是人类最本质的来源,是人类内心的源泉,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初衷。

早在几千年前,老子就已提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直至今日,环保仍然是人们最为关心的一个话题。

更多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些明星在电视媒体或是个人微博、博客上向的粉丝宣传要注重环保,过低碳生活。

且不论是不是作秀,我们不得不承认偶像明星对大众群体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但是,自然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生活在其中,难道我们没有责任自觉的维护好这一份可贵的资源吗?千年之前,就有圣人为我们敲响警钟;千年之后,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我们也应该善待自然,敬畏自然。

在老子那里,“道”是宇宙,世界,社会和人生之总根源和总根据的象征符号。

道家重积德,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体现了道家对德的推崇。

一个人在山里走了两天,没有吃饭没有喝水,饥渴难耐。

就在这时他看到远处有一缕炊烟升起,就快步前去。

敲开门,一位妇人走出来,他向妇人讨了一碗水喝,在他正要喝时妇人从旁边拿来一把驴吃的干草放在了碗里。

这个人很生气,心想,我就向你讨了碗水,你还往里面放驴吃的草,太看不起人了。

但因为太渴他还是一边吹着草,一边把水喝了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中的老子:性任自然法天贵真
作者:李爽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8期
[摘要] 《老子》以“天人合一”为视角,以“道”为度量,深刻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演变及人类生命的真谛与内涵。

几千年来,它作为中华历史上的一部瑰宝,悬挂在世界的东方,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而老子本人亦成为“智慧”的象征,成为了历代学者争向探求和追寻的目标。

笔者亦不例外,本文正是笔者从“返朴归真”、“上善若水”、“柔弱处上”三方面浅析了笔者心中的老子“性任自然、法天贵真”。

[关键词] 《老子》;老子;返璞归真;上善若水;柔弱处上
《老子》是道家学术思想中最具代表的典籍之一,千年来一直为学者所推崇。

时至今日,它仍是中华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笔,对今人今世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亦可以说,它俨然融入了整个华夏民族的血液,作为一种标示成为了炎黄子孙的一种印记。

通过《老子》我深深地为老子的“淡然、纯真”所着迷;为他的“博达”的眼界所震撼;为他的“大智慧”所折服。

老子认为人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生命的不断追求与持守,换言之,在于对生命之精神的探索与尊重。

在我眼中,老子的每一句都是箴言,都值得我去拜读与珍藏。

如下,我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剖析我心中的老子。

一、顺应自然,返朴归真
我们生活在繁荣昌盛的21世纪,如何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下怡然自得的生存,俨然成为了我们当前首要思考的问题。

然而,通过探寻老子,我们就会知道,早在几千年前这位智者就给出了我们明确的答案:顺应自然、返朴归真。

通常人们用“自然无为”来概括老子的思想。

自然是一种观念与价值,无为则是一种行为,是用来实现自然的方法与手段。

仅“自然“一词在《老子》中就出现了五次:
《老子》十七章“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而不终日”;《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五十一章“道之尊,道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自然之万物,而不敢为。

”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客观而存在的自然界,而是指一种不受牵制力量主宰而顺任自然的状态,它是本来如此,自己如此,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的意思。

对道而言创生万物,周流而不息;对物而言生养万物,任其自流。

道家思想注重本性,强调性任自然,法天贵真,重视个性和真性,认为适本性,才能有获得人生自由的可能。

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又何尝不是依然盛行而适吗?
人类本身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独立个体,它存在于复杂的社会、自然环境当中,因而它必然会受到某些特定条件的制约。

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人类又该如何保持心底最原始的那份纯真呢?《战国策·齐策》君子曰:“触之足矣,归真反朴,则终身不辱。

”这里对的“朴”就是指本真,引申为“道”的质朴状态。

然而,要返朴就必须要抱朴,《老子》十九章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告诉我们不论外围的环境如何变幻都要抱守真元,不为欲望名利所诱惑,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如此,我们就不会有忧患。

褪去外在世界的层层包裹,还原一个最本初的状态,即所谓的“反朴归真”。

二、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众所周知,老子生活在历史的社会转型期。

当时,周王室风雨飘摇,诸侯争霸此起彼伏,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就是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时期,老子依然坚持自己的操守—胸怀天下与自然相拥。

正如《老子》八章中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润泽万物而不争名利。

在老子的眼中,水是至善至柔的。

水是一种最温和亦是最锋利的武器,是矛盾的合体。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有两种解释。

第一,水能够润泽万物。

亦如郦道元所云:“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万物无不润”。

水这种滋润万物之德,当它投射在赤裸的现实社会中,就是一种为人、与人的高尚品德。

第二,水顺应自然而不争。

《老子》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认为,人应该拥有水一样的自然天性,人只有效法水性,才能甘居卑位而不争,才能滋润万物而不鸣。

老子口中的圣人是老子理想中的体道悟道之人,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就在于他做到了上善若水的这种境界。

就像水一样始终滋养着万物却躺在万物的脚下不引人注意,但又与万物生生相息。

生养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也不自以为是。

他们能胸怀天下包容万物。

这种上善才能被称为无为,而万物保持这种心态也才能长久。

正所谓: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然而这也仅仅只是老子理想中的世界。

试问当今世界又有几人达到了这种极致完美的“水”样境界呢?诚如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不充斥着自私自利…对此,我们又该有着怎样的反思与行动?试想假如一天“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种水德得以在人心中普及,我们的世界又该几多清明呢!
如上所言,老子口中的水性是至善至柔,纯真宽厚。

千年前,这位睿智的老人依然窥探到人性的弱点,告诫我们做人应以水为目标与追求—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水无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亦莫过于此。

三、柔弱处上
读《老子》我们可知,老子的贵柔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柔弱不争的思想也是历来分歧最多的一点。

有人说,老子的柔弱不争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是对尊严的辱没,不值得推崇。

也有人说,老子的贵柔思想恰恰是哲学的集大成体现,反射的是人
类生命价值意义所在,折射出哲学的魅力,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

总而言之,各家所述,各有所据。

然而我认为,老子的贵柔思想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逆流而上,即所谓柔弱处上﹙《老子》七十六章﹚。

首先,老子的这种柔弱不争思想,是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顺应自然而生的一种独特的取胜之道。

如《老子》三十六章和四十三章所言;…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意为天下最弱的东西可以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其次,老子认为柔弱的事物更具有生命力,是绝境下另类新生命的衍生。

正如《老子》七十六章所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柔弱胜刚强是通行天下的法则。

有时,表面上的刚强往往不是真正的强大,而表面上的柔弱却是真正的刚强。

因此,老子说: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庄子也曾指出,刚强尖锐的事物最易毁灭,“坚则毁矣,锐则挫矣”。

由此可见,老子的柔弱不争思想,并不是某些人所曲解的辱没尊严的消极避世,相反而是一种独特的取胜之道和保身的处世生存之道。

即为“柔弱处上”。

在今天那些所谓称老子消极避世的人又是如何处上,如何捍卫其尊严的呢?走到哪都是仰面朝天,俯视众人;走到哪都有人为之服务,何时何地都可以随意差遣他人,难道这就是其所谓的尊严吗?对此我不敢苟同。

有人说尊严在今天俨然已经称为一种稀缺资源。

不乏“社会精英”中,卖弄风情者有之,阿谀奉承者有之,滥竽充数者有之,明知故犯者有之,可见尊严与知识背景,社会地位眼界的高低并不一定存在着必然关联。

表面的光鲜并不能代表着尊严。

我欣赏老子并不是看中他的历史地位,而是他的遗世而独立的高尚品格,澄清而又纯粹的节操。

我欣赏每一个心怀自然的人,所以我深深地迷恋每一个全情投入自己工作时的样子,无关你是挥斥方遒还是狂扫落叶,不够且不应付不模糊地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做与世界呼吸吐纳的接口,我认为这就是尊严的来处。

《老子》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他的“返朴归真”“上善若水”“柔弱处上”等思想无不体现了他性任自然、法天贵真的思维意识形态。

他不仅对个人情操修养的提升,人生价值的探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调节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为,无论是整个世界还是我们个人都需要“一方净土”。

由此可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拜读《老子》,学习老子是多么的迫切而又必然。

参考文献:
[1]饶尚宽.老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姜守诚.“返朴归真”—老子《道德经》养生学解读.周口师范学院学报[A]2006(1).
[3]高鹏妹.论老子思想中“水”的性质[A].文学评论2011.
[4]张济成.老子柔弱不争思想的再思考[A].平原大学学报2007.
[5]安海民.老子“上善若水”解[A].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
作者简介:李爽,陕西中医学院人文科学系,研究方向: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