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分密度的新指标——冠积指数

合集下载

测树学复习全总结

测树学复习全总结

绪论1.测树学是以森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测算树木、林分和林木产品的材积(蓄积)、生长量、重量以及收获预估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学科。

它是林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2.测树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树木和林分的蓄积量(材积)、材种出材量生长量及其生物量的测定理论、方法和技术。

3.测树学的目的:⑴在分析树木形状、林分结构规律及林分特征因子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树木、林分的数量(材积或蓄积、生物量)、质量(材种出材量)及其生长量的测定理论、方法和技术。

⑵研究大面积森林资源、景观资源、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4.测树学的任务:对森林进行数量和质量评价:即为森林调查所要取得的有关数量和质量、林分结构和生长规律、立地质量评定、森林资源经济价值评估及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

为林学各学科提供分析、研究森林的测算理论、方法和技术。

为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保持森林生态平衡、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合理利用等提供所需的基础数据。

5. 测树学所使用的单位和符号. 测树学中的误差和有效数字•误差=测算值-真值•从量测和计算角度,误差分为量测误差和计算误差;•从抽样技术角度,可分为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从误差来源可分为过失误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过失误差(error of mistake):是由工作者过失引起的。

例如错误使用仪器、读错数字、计算错误等。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由于某种原因引起一个不变的恒定误差值,并朝一个固定方向偏大或偏小。

•偶然误差(accidental error):此种误差的大小和正负符号完全是偶然的。

可看作是随机变数。

•有效数字(significant digit)是指能有效反映某一数量大小的数字。

由于误差的客观存在,测算只能取得近似值,由此产生有效数字问题。

•一个数的有效位数是从左向右自第一个非零数字开始到最后一个可能是零的数字为止的位数。

树木材积第1章单株测定树木是由树干(体积占60-70%)、树根(体积占15%左右)和枝叶(体积占15%左右)所构成。

林分结构参数

林分结构参数

林分结构参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林分结构参数是指森林中不同层次及不同空间中林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是描述林分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

林分结构参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森林的生长状态、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对森林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林分结构参数的种类1.树冠密度:树冠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树冠所占的空间比例。

树冠密度高表示林木生长茂密,树冠形成了连续的覆盖层,有利于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和稳定。

2.胸径分布:胸径是指树木干部地下1.3米处的直径,胸径分布描述了不同胸径级别的树木在林分中的分布情况。

合理的胸径分布有利于优胜劣汰,保持林分的生长繁茂和稳定。

3.树高结构:树高结构是指不同高度层次上树木的分布情况。

良好的树高结构有利于森林内部的光照、空气流通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对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4.径阶结构:径阶是指不同胸径级别的树木在林分中的分布。

合理的径阶结构有利于树木间的竞争和协作,维持森林内部生态平衡,促进森林的持续生长和更新。

1.生态功能:林分结构参数直接影响着森林的生态环境和功能。

合理的树冠密度、胸径分布、树高结构和径阶结构可以促进森林内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2.生长状态:通过观测和分析林分结构参数,可以了解森林的生长情况和生长趋势,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和林木病虫害,为森林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经济效益:良好的林分结构可以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森林的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调整树冠密度、胸径分布、树高结构和径阶结构,可以实现森林的持续经营和利用。

4.生物多样性:林分结构参数对森林内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促进至关重要。

通过优化林分结构,可以增加不同树种和树龄层次的分布,创造更多的生态位和生境条件,为各种植物和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

1.间伐和更新:通过定期的间伐和更新,可以调整树冠密度和胸径分布,促进树木的生长和更新,增加林分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林业调查规划与设计复习资料

林业调查规划与设计复习资料

一、绪论林业调查:也称森林资源调查,指以经营森林的目的要求,系统地采集、处理、预测森林资源有关信息的工作。

可以分为:一类调查,二类调查和作业设计调查(三类调查)。

二、森林资源调查1.林分(stand):将大面积的森林按其本身的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且与四周相邻部分有显著区别的小块森林,这种小块森林称作林分。

2.林分调查(stand survey)和森林经营中最常用的林分调查因子主要有:林分起源、林相、树种组成、林分年龄、林分密度、立地质量、林木的大小(直径和树高)、数量(蓄积量)和质量等,这些因子的差别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视为不同的林分。

3.林分起源:根据林分中的树木在其最初发育时所依靠的媒介的不同来划分林分。

通常划分为天然林(natural stand)和人工林(planted forest)。

天然林:由自然媒介的作用天然下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所形成的森林。

人工林:以人为的方法供给苗木、种子或营养器官进行造林并育成的森林。

4.①林相或林层: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

②单层林(single—storied stand):明显地只有一个林层的林分。

③复层林(multi—storied stand):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林层的林分。

④主林层:在复层林中,蓄积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林层。

⑤次林层:在复层林中,主林层以外的林层。

5.树种组成:组成林分树种的成分称作树种组成(species composition)。

①纯林: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或混有其他树种但材积都分别占不到一成的林分称作纯林(pure stand)。

②混交林:而由两个或更多个树种组成,其中每种树木在林分内所占成数均不少于一成的林分称作混交林(mixed stand)。

在混交林中,常以树种组成系数表达各树种在林分中所占的数量比例。

所谓树种组成系数是某树种的蓄积量(或断面积)占林分总蓄积量(或总断面积)的比重。

林分结构参数

林分结构参数

林分结构参数林分结构参数是描述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特征的重要指标,它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在森林资源管理、森林生态研究以及森林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准确理解和掌握林分结构参数至关重要。

一、林分结构参数的定义林分结构参数是指描述森林中个体树木的空间分布、大小等级、年龄阶段等基本属性的统计学指标。

主要包括:树种组成、树高、胸径、冠幅、郁闭度、林木密度、年龄结构、生长量等。

二、林分结构参数的类型与意义1. 树种组成:反映森林中的物种多样性,对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抵抗力具有重要作用。

2. 树高、胸径和冠幅:这三个参数可以综合反映树木的生长状况,为评估森林生产力提供依据。

3. 郁闭度:表示林分内枝叶覆盖程度,直接影响到林内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进而影响到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4. 林木密度:直接反映了林分内的空间利用情况,过高的林木密度可能导致竞争加剧,影响树木生长。

5. 年龄结构:反映森林更新能力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森林经营管理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6. 生长量:包括胸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等,可以反映出森林的生产力和健康状况。

三、林分结构参数的测定方法1. 野外调查法:通过实地测量,获取树木的高度、胸径、冠幅等数据。

2. 空间技术法:如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等,可以从空中获取大面积的林分结构信息。

3. 数学模型法:根据已知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林分结构参数。

四、林分结构参数的应用1. 森林资源管理:通过分析林分结构参数,可以了解森林资源的现状,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 森林生态研究:林分结构参数可以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工作机制。

3. 森林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林分结构参数的优化调整,可以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需求。

五、结语林分结构参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合理的应用将对森林资源管理、森林生态研究以及森林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3秋国家开放大学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形考任务1-3参考答案

23秋国家开放大学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形考任务1-3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形考任务1-3参考答案《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是国家开放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注册的学生开设的专业课,课内学时72,学分4。

课程代码:04282形考任务1一、名词解释1.胸高断面积——是指树干胸高处的横断面积。

2.林分——是指内部特征相同且与四周相邻部分有显著区别的小块森林。

3.林分蓄积量——林分中全部林木的材积称为林分蓄积量,简称蓄积。

4.连年生长量——树木一年间的生长量为连年生长量。

二、单项选择题5.为林业基层单位进行伐区设计、造林设计及其他经营设计而进行的调查,属于()。

A.森林资源连续清查B.森林经理调查C.作业设计调查D.小班调查6.测量树干直径最常用的是()。

A.地径B.树高1/4处的直径C.树高1/2处的直径D.胸径7.下图显示的工具是用来测量树木()的。

A.直径B.树高C.单株材积D.蓄积量8.林分中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称为()。

A.疏密度B.盖度C.郁闭度D.多度9.同龄纯林直径分布曲线近似于()。

A.“S”形曲线B.正态分布曲线C.反J形曲线D.L形曲线10.利用角规测定林分单位面积断面积,通过缺口观测每株树木的胸高断面时,出现下图所示情况,则计()株。

A.0B.0.5C.1D.211.材种材积占其相应的总带皮材积的百分比,称为()。

A.材种出材率B.材种出材量C.经济材出材率D.材种材积12.树木在一定时间内的生长量,称为()。

A.总生长量B.定期生长量C.定期平均生长量D.连年生长量13.树干解析标注圆盘时,注记中的No.3表示的是()。

A.树高B.胸径C.标准地号D.材积14.两次调查即期末材积和期初材积的差,称为林分材积()。

A.净增量B.纯生长量C.毛生长量D.进界生长量三、选择填空题15.在测量林木胸径时,在平地是指距地面(1.3m)处;在坡地,以(坡上方)胸高处为准进行测量。

(1.0m;1.3m;坡上方;坡下方)16.在林业上,(形数)是描述材积的因子,(形率)描述直径的相对变化快慢。

森林测计学考试习题

森林测计学考试习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总计10分)1. 树木重量测定的三要素为胸径、( 树高 )和形数。

2. 地位指数是根据( 林分年龄 )和林分优势木平均高而确定的。

3. 树高曲线是指( 胸径 )与树高的相关曲线。

4. 郁闭度是( 树冠投影面积 )与林地面积之比。

5. 人工林最小相对直径0.4~0.5,最大相对直径( 1.7~1.8 )。

6. 角规测树时,Fg 越大,测量误差( 越小 )。

7. 在木材生产和销售中,把经济材和( 薪材 )统称作商品材8. 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分为全林分模型、径级模型和( 单木模型 )。

9. Richards 生长方程( c kt A y ))ex p(1(--= )。

10. 某解析木18.5米,用2米区分段区分,则梢头长度是( 0.5 )米。

二、概念与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0分) 1. 胸高形数:H g Vf 3.13.1=,式中 V ——树干材积;g 1.3——胸高断面积;H ——全树高。

2. 冠长率:树冠长度与树高的比值。

3. 优势树种: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

4. 形高: 形数与树高的乘积。

5. 直径分布:林分内林木株数按径阶的分布。

6. 林分调查因子:客观反映林分数量和质量的一些特征标志。

7. 一元材种出材率表:根据林木胸径一个因子与材种出材率之间关系所编制的数表8. 全林分模型:用以描述全林分总量(如断面积、蓄积量)及平均单株木生长过程的生长模型。

9. 自由树:周围没有竞争木与其争夺生长空间、可以充分生长的林木。

10绝干重:树木干燥后去掉结晶水的重量 。

三、简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总计20分)1. 绘图说明树木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之间的关系。

1.树木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之间的关系(2分):(1)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时与连年生长量相等,此时树木的年龄称为数量成熟龄t(Q), 它是确定合理采伐年龄的依据。

2006-2007年度A卷答案_森林计测学

2006-2007年度A卷答案_森林计测学

4
解:
M l Fg Z ij sec( ) ( fh)ij
j 1 i 1
K
nLeabharlann M 1 79.5182m3 M 2 75.6849m3 M 3 78.2438m3 M ( M 1 M 2 M 3 ) / 3 77.8156m3
该混交林的总蓄积为:3*778156=233.4469m3
六、计算及证明(共计 25 分) 1、证明:f 1.3 =q 2 2(5 分)
证明:当把树干当作抛物线体时:
f1.3
d1 4 2 V干 2 2 q2 g1.3 h 2 d 1.3 d1.3 h 4

2 d1 h
2
2、某混交林总面积 3 公顷,平均坡度为 19 度,角规控制检尺结果如下表 1 所示,计算该混交林的总蓄积及 树种组成式。 (10 分)
林分蓄积的测定方法很多,可概分为实测法与目测法两大类。实测法又可分为全林实测和局部实测。在实际 工作中,全林实测法费时费工,仅在林分面积小的伐区调查和科学实验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才采用。在营林工作 中最常用的是局部实测法,即根据调查目的采用典型选样的标准进行实测, 然后按面积比例扩大推算全林分的蓄 积。对复层、混交、异龄林分,应分别林层、树种、年龄世代、起源,进行实测计算。对极端复杂的热带雨林的 调查方法需根据要求而定。 实测确定林分蓄积的方法又可分为标准木法、 数表法等, 目测法可以用测树仪器和测树数表作辅助手段进 行估算林分蓄积,或根据经验直接目测。标准木法可分为单级标准木和分级标准木两类,材积表法又分为一元材 积表、二元材积表、三元材积表、标准表法和实验形数法。
树种组成:6 油 3 柞 1 白
3、已知某兴安落叶松林分的总断面积为 25.6m2,林分平均高为 21m,兴安落叶松平均实验形数为 0.41,计 算该林分的蓄积量。 (5 分)

林分10大调查因子

林分10大调查因子

林分10大调查因子1.起源。

靠自然力成林的为天然林,靠人为力量成林的为人工林。

当天然林或人工林被采伐或遭火灾后,有许多阔叶树种(栎类、杨树等)及少数针叶树(杉木等)可以由根部萌芽更新,称萌生林;由种子起源更新的称实生林。

萌生林比实生林生长发育与成熟得快,衰老也较早。

这两种森林的经营管理不同,需要划成不同林分。

划分林分起源的依据,除访问或查阅经营档案外,可根据森林的某些特征来分辨,如人工林一般树种较单一、混交时株行距较整齐、年龄很少差异,萌生林的树干基部常有疙瘩等。

2.林相。

林分中乔木树冠形成林冠层次的外貌。

又称林层。

单层林有较为整齐的一层林冠。

复层林有两层以上较为明显的林冠层,其中经济价值最高、蓄积量最大的林冠层称主林层,其余的称次林层。

热带雨林的林冠呈垂直郁闭,无法分层。

若不分别林冠层次进行调查与经营,则不必划分林层。

3.树种组成。

区分纯林与混交林的树种数量标志,用十分数法按树种在林分总蓄积或总断面积中所占比重写成树种组成式来表示。

例如马尾松纯林的组成式为“10马”;7成马尾松与3成麻栎混交的为“7马3麻”;组成树种比重相等时,把经济价值大的写在前边。

组成树种比重小于5%而大于2%者,在组成式后和树种简称间打加号;小于2%时打减号;如上述松栎混交林中还有4%的枫香混交,则记作“7马3麻+枫”。

4.年龄。

有同龄林与异龄林之分。

除较少林分的树木年龄完全相同的绝对同龄林之外,林分年龄用龄级(也称龄阶)表示。

分别树种生长速度的快慢,用5年或10年或20年为龄级单位。

特别速生树种可用2年或3年为一龄级。

林分中树木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的为相对同龄林,即一般所说的同龄林。

树木年龄相差两个龄级以上的为异龄林。

人工林的年龄可通过访问、查经营档案以及查数具有每年出生一轮枝特性的针叶树种轮生枝的办法求得;对于天然林,则采用计数伐根年轮或用生长锥取出木芯计数年轮法求得。

对于异龄林或相对同龄林,可用调查平均木的年龄或调查随机样木的年龄求平均年龄作为林分年龄;对于复层林与混交林,则分别林冠层与混交树种求年龄。

林分的特征结构

林分的特征结构

林分是指内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任何一个林区,都是由一个个林分组成的。

森林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林分是一个具体的森林地段,区别林分之间的差异,是通过下列内部特征来实现的。

一、林相林相: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层次状况,也称林层。

(1)单层林:只有一个林冠层的林分,如一般的人工纯林;(2)复层林:有2个或2个以上林冠层的林分,如天然林和某些人工纯林;(3)连层林:林冠层次不清,上下连接构成垂直郁闭的林分,如热带雨林;(4)在复层林中,蓄积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林层称为主林层,其余林层称为副林层。

二、林龄及其结构林龄通常是指林分的平均年龄。

对于组成林层的各树种,分别求其平均年龄,但一般情况下是以优势树种的平均年龄阶段代表林分的年龄。

表示林分的年龄通常用龄级,龄级是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划分的年龄等级。

不同树种,龄级的长短不同,龄级的产地主要是根据树种的生长速度和寿命确定的。

生长慢。

寿命长的树种,如云杉、红松、楠木等20年为一个龄级;生长速度中等的树种,如马尾松、油松等10年为一个龄级;生长迅速的树种,如杉木等5年为一个龄级;生长很迅速的树种,如泡桐、桉树等2~3年为一个龄级;毛竹一般1~2年为一个龄级。

龄级自幼林起,用Ⅰ、Ⅱ、Ⅲ……等表示。

林分年龄不同,林木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不同,通常也可用下列等级表示林分年龄:幼龄林,干材林,中龄林,近熟林,过熟林。

林分中林木的年龄结构状况也是林分的重要性质特征。

林分内林木之间的年龄相同或者彼此之间的差异不超过一个龄级,称为同龄林;同龄林多为人工林,异龄林多为天然林。

三、密度、郁闭度和疏密度(1)密度:是单位面积上的株数,用株/h㎡表示;(2)郁闭度:是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用0~1.0表示,郁闭度反映林冠的闭合程度,在较大程度上决定林分的外貌特征和生产力水平;(3)疏密度:是现实林分的胸高断面积与标准林分胸高断面积之比。

疏密度用0~1.0表示,标准林分的疏密度是现实林分生产力和经营水平高低的反映。

不同林分密度指标的比较研究

不同林分密度指标的比较研究
amo te u la e tn sr a h d a c r i g ,w ih c u d n t f c ed f rn eb t e n t e df r n l t g d n i e .S e l s q a f rs d c e e t n a e h c o l o l t h i e c ew e i e e t a i e st s o t t a e a e r e t e h pn n i h
d n i d x h e r t fd mi a th ih o n t e ta e a r d a e a s th d t e c a a t r t s o i o tp r mee , e s y i e ,t a i o o n eg tt u r n r a W mo ie b c u e i a h c e si w t u a a t r t n o n i s e l h r i c f h t e l g r印 p ia l e r n e a d t e sa l ae p a tre c h a e r l b e a a g n tb e r t a mee t . c g h r
a dC lvt n S t Frs d ns ao ,B in 0 0 1 C ia 2 F rsyE p r et n ut a o , t e oet A mi t tn e i 10 9 , hn ; . o t x e m n ii a y r i ri jg e r i C ne ot C n , hns cd m o s , eig12 0 C i ) etr N r h a C eeA ae yo Fr t B in 0 30, hn f o h i i f e r y j a
与林分密度指数和优势高一营养面积 比的关系模型 , 并计算其特征参数 , 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对这 2 种密度指数进行 正确预 估 , 方程极 限参数 a 随着 造林 密度 的增 加而增大 , 现了不 同密 度之 间的差别 ;3 与林分 密度指数 相 比, 且 都 体 () 优势高一 营

《森林培育学》05—06 试题B卷及答案

《森林培育学》05—06 试题B卷及答案

一、基本概念(10分,每题2分)1 森林立地类型2 发芽势3 种子休眠4 造林规划5 封山(沙)育林二、多项选择题(20分,每题2分)1 能源林树种选择要充分考虑()等A 生物量B 抗逆性C 萌蘖更新能力D 早实性2 按空间配置方式划分,人工混交林类型主要包括()等A 行状混交B 针叶树种与针叶树种混交C 块状混交D 阔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3 森林收获更新作业的类型主要包括()等A 生长抚育B 透光抚育C 皆伐D 择伐4 检验种子发芽能力的因子包括()等A 种子优良度B 发芽势C 平均发芽时间D 千粒重5 播种育苗中播种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等A 作床B 种子消毒C 种子催芽D 化学除草6 山地块状整地方法包括()等A 高台整地B 鱼鳞坑整地C 水平沟整地D 穴状整地7 移植苗培育方法主要包括()等A 芽苗移植B 幼苗移植C 大树移植D 成苗移植8 人工造林方法主要包括()等A 飞机播种造林B植苗造林C 封山育林D 人工出近天然更新9 下列哪些属于农林复合经营中的林——农复合类型?()A 林农间作B林药间作C 农田林网D 草牧场防护林10 按立地条件分类,我国次生林主要类型包括()等A 硬阔叶混交林B 灌木林C 干燥马尾松林D 潮湿肥沃的山杨林三、简答题(20分,每题4分)1 立地因子有那些?2 主要有哪些途径提高森林生产力?3 苗木质量评价包括那些主要指标?4 造林地基地清理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包括那些?5 为什么要进行人工修枝?四、论述题(36分,每题9分,任选4题)1 如何正确统筹树种选择的物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2 林地化学除草的方法有哪些?3 种子湿藏与层积催芽有何区别与联系?4 什么条件的林分适宜于择伐主伐更新?5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人工林林分的密度。

6 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包括那些?7 如何确定抚育采伐的开始期?8 哪些因素对插穗生根有影响?五、应用题(每题14分,任选1题)1 用实际例子说明,人工林混交方式按照树种类型分为哪些?在人工林营造中为什么大力推行混交林?2 结合实例说明天然次生林的特点以及如何对低效天然次生林进行改造?一、基本概念(10分,每题2分)1 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森林培育学习题及答案

森林培育学习题及答案

绪论一、概念1、森林培育学(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二、简述题1、森林培育学的内容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2.、森林培育的对象人工林和天然林3、森林的三大效益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

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对人类精神产生的效益三、论述题1. 论述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发展的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普及,林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目前在发达的国家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基本建立,如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

新的培育体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内可收获大量木材。

我国目前也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

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林和公益林。

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参考答案 (1)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参考答案 (1)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1.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2.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①理论基础:a生命科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学b环境科学: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②技术体系:a前期规划阶段—决策设计阶段b更新营造阶段—施工阶段c抚育管理阶段—时间延续最长阶段d收获利用阶段—主伐利用第一篇林木种子生产第一章林木结实第二章种源与林木良种基地掌握:林木发育期与结实年龄、林木结实周期了解:林木种子、种子区、种子亚区、良种、良种基地1林木发育大周期:①幼年期:种子萌发→第一次开花结实,可塑性大,适于营养繁殖②青年期:第一次开花结实→结实3~5次,适于引种③壮年期:开始大量结实→结实开始衰退,采种最佳时期,生物学特性稳定④老年期:结实量大幅度下降→死亡,失去可塑性,生产上无应用价值2林木开始结实年龄的影响因素:树种;环境条件;林木起源;生长发育状况;遗传因素。

3林木结实周期:林木结实丰产年和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间隔期。

产生原因:1. 营养问题:花芽分化、果枝形成2. 内源激素影响3. 林地土壤养分与水分不足应对措施:适宜密度、光照问题、水肥管理、疏花疏果4林木种子: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

包括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

种子亚区:在一个种子区内划分为更好的控制用种的次级单位,即在一个种子亚区内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更为类似。

5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遗传品质是基础,播种品质是保证。

良种基地: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第三章采种与种实调制1种子成熟过程及各自特点:受精卵细胞→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

测树学—第4章—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

测树学—第4章—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

⑶指示植被法
• 一定的植物经常与某种立地质量结合在一起,而不 存在于其它立地质量中,这种植物可称作指示种 • 常用于植被比较简单的而且指示植物较明显的高纬 度地区,如林型法用于北欧、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我 国大兴安岭地区。 • 评定依据是由于许多环境因子影响林分上层林木和 下层植被的生长,因此可以利用下层植物为特征为 有关的树木生长的立地质量提供信息。
(1)根据上层木树种间的关系评定立地质量 ) • 当所要研究的树种尚未生长在将要评定的立地 上时,只能采用间接的方法评定该树种在此立 地上的立地质量。 • 利用现有树种的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或林分条 件平均高)之间的回归关系,利用现有林分的 地位指数(或地位级)推算所评定树种在同样 立地上所具有的立地质量。 • 采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所评定的树种的生长型 和现实林分主要树种的生长型之间存在着密切 的关系,适合使用这种方法的最普通的关系为 两个树种的地位指数之间呈线性关系
小兴安岭红松天然林地位指数表 标准年龄:100年(单位:m) 标准年龄: 年 单位: )
年龄 (年)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地 位 指 数 级 12 4.58~ 4.58~5.40 6.80~ 6.80~8.03 8.49~ 8.49~10.02 9.85~ 9.85~11.63 11.00~ 11.00~12.99 11.98~14.15 11.98~ 12.84~ 12.84~15.16 13.59~ 13.59~16.05 14.25~ 14.25~16.83 14.84~ 14.84~17.52 15.36~ 15.36~18.14 15.83~ 15.83~18.69 16.24~ 16.24~19.18 16.62~ 16.62~19.63 16.96~ 16.96~20.03 14 ~6.23 ~9.27 ~11.56 ~13.42 ~14.99 ~16.33 ~17.50 ~18.52 ~19.42 ~20.22 ~20.93 ~21.57 ~22.14 ~22.65 ~23.11 16 ~7.06 ~10.50 ~13.10 ~15.22 ~16.99 ~18.51 ~19.83 ~20.99 ~22.01 ~22.92 ~23.72 ~24.44 ~25.09 ~25.67 ~26.20 18 ~7.90 ~11.74 ~14.65 ~17.01 ~18.99 ~20.69 ~22.17 ~23.46 ~24.60 ~25.62 ~26.52 ~27.32 ~28.05 ~28.70 ~29.28 20 ~8.73 ~12.98 ~16.19 ~18.80 ~20.99 ~22.87 ~24.50 ~25.93 ~27.19 ~28.31 ~29.31 ~30.20 ~31.00 ~31.72 ~32.36 22 ~9.57 ~14.22 ~17.73 ~20.59 ~22.99 ~25.05 ~26.83 ~28.40 ~29.78 ~31.01 ~32.10 ~33.08 ~33.95 ~34.73 ~35.44 24 ~10.40 ~15.46 ~19.28 ~22.38 ~24.99 ~27.23 ~29.17 ~30.87 ~32.37 ~33.71 ~34.89 ~35.95 ~36.90 ~37.76 ~38.52

林分密度

林分密度

株行距2.5m*2.5m 2.5m*3m3m*3m对应株数密度(单位:株/ha )2500 2000 1667 1600 13331111林分密度指标有:1、株数密度:定义为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单位(株/ha )。

由于株数密度作为密度指标直观、简易。

它一直是广泛用于反应人工林密度的密度指标。

在实际生产中,常用株数密度来表示林分密度。

在模拟数据里,株数密度就可以很好的代表林分密度。

2、林分密度指数(stand density index ):是评定林分内林木间拥挤程度的尺寸。

林分中林木间的拥挤程度取决于单位面积的林木株数(即,株数密度)、林木平均大小、以及林木在林地上的分布。

对于人工林来说,林木在林地上的分布相对均匀,因此,株数密度和林木平均大小是经常采用的林分密度指标。

()g D SDI N D β=其中:N 是株数密度;g D 是现实林分平均直径;0D 是标准平均直径,我国一般取20cm;β是林分的自然稀疏斜率,研究发现该值一般取1.605; 则,将已知量代入上式之后,得到1.605()20g D SDI N =林分密度指数是反映林分直径和株数密度的综合指标。

3、优势高-营养面积比:即林分优势木平均高度和林分平均营养面积的比值。

作为一种新的林分密度指标。

010000Z NH=式中,Z为优势高-营养面积比;H是优势木平均高度;优势木平均高H:在标准地内选取最粗大的优势木或者亚优势木来测定树高,求算数平均值。

从适用年龄的范围的角度,实验证明Z比SDI能更好的表达林分密度,且SDI中的参数—自然稀疏斜率(β)会随着树种和区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所以Z是比SDI更理想的林分密度指标。

—《不同林分密度指标的比较研究》张连金等。

浅论林分密度的确定方法

浅论林分密度的确定方法

浅论林分密度的确定方法作者:裴志远王琇珺李诚林卓强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8年第11期摘要:本文作者对林分密度的基本概念及类型做了择要介绍,并对其确定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在指导和促进当前造林绿化工作健康发展上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林分密度;确定方法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在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中,林分密度是林业工作者所能控制的主要因子,也是形成一定林分水平结构的基础。

密度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人工林生产力的提高和功能的最大发挥,所以探索合理密度一向是森林培育研究及生产的中心课题之一。

林分密度在森林的一生中不断变化,为了便于区别,我们将森林起源时形成的密度称为初始密度,它是森林生长发育各个时期密度变化的基础,而将其余各个时期的密度称为经营密度。

由于确定合理的森林密度非常困难,所以迄今为止常将结构简单、影响因子较少的同龄人工纯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来分析密度的作用机理,这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同时得出的结论也可在其他类型的森林培育工程中借鉴。

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熟。

根据密度作用规律和确定密度的原则,在确定林分密度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经验法从过去不同密度的林分,在满足其经营目的的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分析判断其合理性及需要调整的方向和范围,从而确定在新的条件下应采用的初始密度和经营密度。

采用这种方法时,决策者应当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及生产经验,否则会产生主观随意性的弊病。

二、试验法通过不同密度的造林试验结果来确定合适的造林密度及经营密度当然是最可靠的。

当前大部分密度试验由于所选择的密度间隔不很合理,得出许多矛盾的结论。

吴增志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密度试验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首先是指数(或几何级数)原则。

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存活率、植物的生长等数量变化不是按数学级数变化,而是按指数或几何级数变化。

因此在研究种群密度与生产的关系时也必须以指数变化的规律去考虑问题,这本来是由马尔萨斯(Malthus)法则所决定的,但至今许多密度试验设计常常以增强试验结果的实用性为由,拒绝接受这个原则。

浅谈林分密度在营林生产中的应用

浅谈林分密度在营林生产中的应用

浅谈林分密度在营林生产中的应用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生长的树木数量,多用株/亩或株/公顷表示。

林分密度是衡量林分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决定森林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在营林生产中,林分密度的应用非常广泛。

一、影响林分密度的因素林分密度的大小不仅会直接影响木材和其他森林资源的产量和品质,而且还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植物群落结构等方面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必须对林分密度进行科学地管理。

目前认为,影响林分密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条件:土壤水分、养分和质地等都会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分布,因此,不同土地类型的林分密度是不一样的。

2.地形和地势:地形的坡度、坡向、高差和水分分布等也会影响林分密度。

比如,南坡的光照较强,水分蒸发快,适宜树木较少;北坡则比较湿润,树木较密。

3.生境条件:林分密度还与经济作物和植被的类型、生长速度、繁殖方式、竞争关系等因素有关。

4.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林分密度的影响是很大的,合理的林业管理措施可以提高林分密度和质量,不当的活动则会损害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二、林分密度的应用1.制定不同类型的林业规划不同类型的森林具有不同的生长特点,需要量身定制适合的林业规划。

通常,裸地、草原、林缘带、未成林地等处,需要大量的造林或植被恢复工作,所以这些地区的林分密度应该较大。

而成熟林地应保持适度的林分密度,以提高木材产量和森林经济效益。

此外,不同林木品种的生长条件也不尽相同,应该根据品种特点和适应条件来合理设置林分密度。

2.调整和管理林分密度林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林分密度的调整和管理。

适时疏伐枯枝败叶、竹林秸秆等,有助于提高树冠的照射强度和土壤的通气性,有利于新枝条和叶片的生长和生长速度。

此外,在经营林地时,需要根据有限的林地资源进行人工干预调整,合理地控制林分密度和建立优质林木。

3.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林分密度的合适调整有助于与周围环境协调、优化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哈尔滨实验林场主要林分类型叶面积指数(LAI)的测定

哈尔滨实验林场主要林分类型叶面积指数(LAI)的测定

哈尔滨实验林场主要林分类型叶面积指数(LAI)的测定卢伟;范文义【摘要】以哈尔滨实验林场为研究区,利用可以测量枝叶聚集程度的植物冠层分析仪作为叶面积指数(LAI)测量仪器,分别收集研究区水曲柳人工林和落叶松人工林的夏季LAI数据和冬季的木质部面积指数(WAI)数据,从植被面积指数(PAI)中移除木质材料的信息,获得叶子信息,修正了TRAC测量中所需参数——木质部占总植被面积的比率α,计算了哈尔滨实验林场的水曲柳林和落叶松林的叶面积指数.结果表明:研究区水曲柳林的LAI平均值为4.099,落叶松林的LAI平均值为5.176;水曲柳林的LAI与有效植被面积指数(PAIe)的平均值差别不大,这是由于水曲柳林的木质部分对叶面积指数的贡献与其叶片的聚集度效应基本相当,落叶松林的PAIe与LAI相差达到27%之多,针簇内部尺度的聚集度指数是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所以对于针叶林的LAI测量必须要考虑叶子的聚集度效应;哈尔滨地区的水曲柳林TRAC改正参数α的参考值为0.24,哈尔滨地区的落叶松林TRAC改正参数α的参考值为0.30.【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00)036【总页数】5页(P13927-13931)【关键词】叶面积指数;聚集度指数;植物冠层分析仪;木质部面积比率【作者】卢伟;范文义【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1绿色植被的叶面积指数(LAI)自1947年被提出以来[1],已成为在植物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联系光合和蒸腾的关系、水分利用以及构成生产力基础等方面进行群体和群落生长分析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参数[2],其在碳循环、能量、水分通量等研究方面有重要用途,在林冠水平以及景观尺度上是模拟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3],并被成功地用来估测林分尺度以及景观水平上的森林生产力[4-5],是定量分析地球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特性的一个重要结构变量[6-7]。

林分密度指数SDI的确定

林分密度指数SDI的确定

林分密度指数SDI的确定
谢振东
【期刊名称】《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年(卷),期】1989(000)002
【总页数】6页(P21-26)
【作者】谢振东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58.58
【相关文献】
1.林分密度的新指标--冠积指数 [J], 陈东来;刘丽华;张景兰
2.毛白杨农田防护林林分密度指数模型 [J], 朱伟杰;高光芹;黄家荣;阚龙攀;王丹丹
3.基于SDI校正指数的滨海平原盐渍化生态风险评价 [J], 潘肖燕;崔江慧;杨江燕;关瑜;孟泽;刘田书;门明新;陈影
4.基于SDI校正指数的滨海平原盐渍化生态风险评价 [J], 潘肖燕;崔江慧;杨江燕;关瑜;孟泽;刘田书;门明新;陈影
5.油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与林分密度关系的研究 [J], 白静;田有亮;韩照日格图;郭连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

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

第4章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本章提要]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的高低除与林地固有的生长潜力及其生长潜力的充分利用程度有关系外,还与林分年龄(异龄林的年龄分布) 、林分经营措施(如施肥、疏伐等)等因子相关。

因此,本章将重点介绍立地质量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以及林分密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同时,也简要地介绍了地位指数表的编制方法和单木竞争指标,为研究林分生长收获预估模型奠定基础。

4.1 立地质量及立地质量的评价方法4.1.1立地和立地质量立地(Site)和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立地在生态学上又称作“生境”,指的是“林地环境和由该环境所决定的林地上的植被类型及质量”(美国林学会,1971)。

更确切地说,立地是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生存的空间及与之相关的自然因子的综合(马建路,1993)。

它有两个含义,第一,立地这个词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第二,它是指存在于一个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生物、土壤、气候、地文)的综合(Clutter J.L.,1983)。

因此,可以认为立地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长于其上的树种无关。

但是,立地质量则指在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所以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

立地的调查应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立地的分类,一个是立地质量的评价。

一般来说,具体的森林经营工作总是针对一定的树种和一定的地理区域而言的,因此,在测树学中关于这部分内容是以立地质量评价为主。

4.1.2立地质量评价方法评价立地质量的方法很多,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即立地质量的直接评定法及间接评定法。

4.1.2.1直接评定法直接评定法(method of direct evaluation)指直接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又可分为:⑴根据林分蓄积量(或收获量)进行立地质量评定①根据固定标准地的长期观测或历史记录资料的评定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