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汉语表达差异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汉语表达差异的比较
郭平
(苏州市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11)
摘要:英语和汉语是属于两种根本不同的语言体系,两种语言在表达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各自有着自己的语言特点。在英语教学中要教授并使学生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就要摒弃汉语化的英语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英语原文。
关键词:英汉表达差异比较
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是属于根本不同的两种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属汉藏语系,两者的差异很大。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就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英汉表达上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对英语原文的理解,提升英语的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对常见的英汉表达差异进行比较,为的是提醒英语学习者要正确地掌握英汉表达的差异,并求教于英汉语言界同仁。
壹、形容词(指颜色方面)表达的比较
英汉中有不少用颜色来表达的词组,但各自形成了独特的用色习语。如:To be black in face 脸色铁青;To have grey hair 头发白了;To beat sb.black and blue 把某人打得青一块,紫一块;A blue film 黄色电影;Black tea 红茶。
贰、动词短语表达的比较
英汉都用动词表达动作,但在习惯用法上仍有许多不同,在表达动作时,英语往往侧重于动作的完整性、形象性和准确性,而汉语则侧重于动作的简洁性及紧急性。
例1.He was very happy and jumped up and down .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例2.I asked him to study hard, but he turned a deaf ear to me . 我叫他努力学习,他不听我的劝告。例3.He smiled from ear to ear. 他咧开嘴笑。
例4.The kettle is boiling. 壶里的水开了。在例1中,我们发现此句的英语表达比汉语表达更完整,而汉语表达又比英语表达简炼,它只强调动作本身。英语表达要比汉语表达更使人易于理解。例2的英语表达比汉语表达更形象。把“聋的耳朵”转向说话者,这就意味着“听不进别人的话”,进而指“不听别人的劝告”。此句的汉语表达一般化,缺乏形象性,很难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难看出,例3的英语表达比汉语表达要准确、生动。例4中用“is boiling”来表达此动作正在进行,是一个持继性的动作,而汉语用“开了”来表示相同的动作,有动作已完成的意思,众所周知,正开着的水不可能一下子停止沸腾,所以,这例子的英语表达更接近于生活。
除此之外,英汉两种语言的动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有区别,不能把两种语言中的词一个一个对等起来套用。
例5.We gain knowledge at school. 我们在学校学知识。
在上句中,“gain knowledge”不能按汉语的表达法套成“learn knowledge”。“学知识”这种说法在中国经常听到,但在英语里,“学习”不和“知识”搭配,而与“得到”搭配。
叁、介词表达的比较
介词是英语中非常活跃的词,使用频率高,搭配能力强,而且是大量习语的组成部分。英语中表示地点的表达比相应的汉语表达更明确,这是英语大量使用介词的结果。英语学习者要想正确地区分和掌握英汉这一差异,他们就得牢记一些固定的英语介词短语。
例1.There is a hole in the wall. 墙上有个洞。
例2.There were bowls, cups and plates spread over the table.桌上摆满了碗、杯和碟子。
例3.They worked in the sun. 他们在太阳下工作。
对中国人来说,“墙上有个洞”并不会误导人们认为这个“洞”是画在墙上的,但英国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认为如果墙上真有个“洞”,那它就只有能在墙里,用介词“in”来表示,否则这个“洞”就是被画在墙上的,那介词就只有用“on”了。例2中的介词“over”是指碗、杯和碟子摆满了整个桌面,有“乱七八糟”之意。而相应的汉语介词“上”字则表达不出这种意思。太阳有万道光芒,且又是直线传播的,它不会因为人站在太阳下面而折射,所以人只能在几缕阳光“中”工作,而不是在其“下”,因而可见例3的英语表达比较科学。
对反意疑问句回答的比较
这里涉及的反意疑问句指的是:陈述句否定形式+简略的一般疑问句肯定形式。即:
You are not a student, are you? (你不是学生,是吗?)
在英语表达中,不管问题的提法如何,只要答语肯定的就用“yes”,然后再加上肯定陈述句;若回答是否定的就要用“no”,然后加上否定陈述句。而汉语的回答就显得前后自相矛盾。这表明汉文化的人着眼于对交谈对方所发出的信息或表明的态度所做出的反应,即强调的是交际双方的呼应和配合,而英文化的人则着眼于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或态度。
掌握了英语反感疑问句的回答规律后,对下面的这句我们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回答了。
He doesn’t smoke, does he? 他不抽烟,是吗?;
Yes, he does. 不,他抽烟;No, he doesn’t. 是的,他不抽烟。
肆、英汉口头称谓他人时表达的比较
在美国,年龄相当的人能直呼其名,但称呼医生、律师、老师、牧师和老板时,人们往往用其姓并在姓前的头衔有Mr.(先生)、Miss.(未婚女士)、Mrs.(已婚女士)和Ms.(用在婚姻状况不明的女子名前)。
在正式交际场合中,美国人对有社会地位的政府官员的称呼为Mr.+官衔,如:Mr. President(总统先生),Mr. Ambassador(大使先生),但对州长的称呼则为Governor+姓,如Governor Smith(史密斯州长)。在非正式交际场合下,对官员的称呼一般采取对普通人的称呼形式;如:Mr.+姓,Miss+姓,或者叫其名字或爱称,例如对George Bush(乔治.布什)可以叫他George(乔治)。如果有人的名字是Thomas,可以叫Tom(汤姆)。
无需与姓连用的头衔很少,能单独使用的头衔有Doctor, Professor。直称教师为teacher是不对的。
在汉语中,不管是在正式的还是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人们对有官衔的政府官员一律称作:姓+官衔,比如我们熟悉的“毛主席”就是采取这种形式称呼。中国人很喜欢这样称呼对方,因为赋予别人这种称呼的人认为他们对这些人表示尊敬。
英语称呼有学衔的人为Professor+姓,例如:Professor Smith(史密斯教授),Dr. Black (布莱克博士)。汉语对他们的称呼则为:姓+学衔,如:李教授。
英汉文化中对除亲属外的长辈,如:叔、姑、姨的称呼也有所不同,英语表达为:Uncle(Aunt)+名,如Uncle Tom,但汉语则为:姓+ Uncle(Aunt),例如王叔叔,这译成英语时不能用Uncle Wang来表达。这是因为在英语中,“Uncle”和“Aunt”一般不用在姓之前。
伍、赞赏事物(人)时表达的比较
英汉两种文化对事物赞赏的表达有时截然不同。在汉语里,常常用否定的词组来表示肯定的意思,以达到强调的效果。例如:The book is very nice.(这本书真不错。)
汉语的“真不错”有“很好”之意,如把这句话直译成英语The book is really not wrong,时那就会使人难以理解了。在这种场合,英汉的表达就不能一一对应。
陆、数词习语表达的比较
数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数字成语,这就是“数词习语”。不同民族有其不同的民族特色。英语的数词习语很多,但与汉语不太一样,有些类似的说法具体数字不同。
例1.I’ve got one or two jobs to do now. 现在我有几件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