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高考文言文阅读汇编实词翻译-印
2013年高考17套试卷文言文译文汇编解析

2013高考17套试卷文言文译文汇编新课标卷1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特很有气力。
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
历任山西、湖广巡按御史,刚直的品格非常显明。
成化初年,被召任南京大理寺卿。
平定满四之乱后,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很突出。
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之敌,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返回。
后又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之事。
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十万石粮食和盐价银五万两去救济。
孝宗即位,召他入朝担任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他上奏了十五件事,全都经过讨论后付诸实施。
孝宗效仿古天子亲耕藉田,教坊进献杂戏。
文升严肃地说:“新登基的天子应当让他知道农事的艰难,弄这些杂戏干什么?”就斥退了他们。
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
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兵政荒废松弛,西北的少数民族时时伺机入侵北方边境地区。
文升严格考查各位将校,贬退了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军官。
奸佞的人十分怨恨他,夜间拿上弓箭等在他门旁,有的人写了诽谤的书信射入东长安门内。
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方面,他多次上疏条陈应当做的事情。
只要事关国家应当说的话,即使不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也是话没有不说完的。
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
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懂历史的人,由他们照顾抚养太子,凡是太子的言语举止都要用正道来引导。
山东长久干旱,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朝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
孝宗完全彻底地接纳了他的意见。
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纪最大又德高望重,孝宗也十分信任他,朝中各位大臣没有谁敢有怨言。
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就由马文升替任。
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风拔起,马文升请求孝宗缩减饮食、撤去乐舞,修养德性、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不太紧急的事,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
2013年全国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详解与译文)

2013年全国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一、【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卜式传①卜式,河南人也。
以田畜为事。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闻。
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不报式。
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
‛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
岁余,羊肥息。
上过其羊所,善之。
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
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自《汉书》,有删改)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使者以闻.(2)布衣..草履而牧羊(3)岁余,羊肥息.(4)上过其羊所,善.之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B.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布衣草履而.牧羊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苟,子何欲?(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
(3分)二、【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1分)潭州东池戴氏堂记柳宗元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
2013---2014全国一卷文言文试题附翻译

2013---2014全国一卷文言文试题附翻译书名成书年代作者本纪列传志(书)其它题材和总卷数史记西汉司马迁12708世家30卷;10表;共130卷汉书东汉班固、班超1270108表;共100卷后汉书南朝宋范晔108030(司马彪)共120卷三国志西晋陈寿魏书30;蜀书15;吴书20;共65卷晋书唐房玄龄等107020载记30;共130卷宋书南朝梁沈约106030共100卷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84011原书60卷,亡佚1卷梁书唐姚思廉650共56卷陈书唐姚思廉630共36卷魏书北齐魏收129230有些篇幅过长,分为上、下卷,实130卷北齐书唐李百药842共50卷周书唐令狐德棻等842共50卷隋书唐魏徵等55030共85卷南史唐李延寿1070共80卷北史唐李延寿1288共100卷旧唐书后晋刘昫等2015030共200卷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101505015表;共225卷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617712共150卷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1245私修;世家11,考3 ,四夷附录4,共74卷宋史元脱脱等4725516232表;共496卷辽史元脱脱等3045328表;国语解1;共116卷金史元脱脱等1973394表;共135卷元史明宋濂等4797588表;共210卷新元史中华民国柯劭忞等26154707表,共257卷明史清张廷玉等242207513表;共332卷清史稿中华民国赵尔巽等2531613553表;共536卷清史共和国戴逸等二十五史是中国历代的二十五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
它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新元史》(也有不算新元史而计入《清史稿》的)二十五部史书。
二十五史之中,除第一部《史记》是通史之外,其余皆为断代史。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必修二: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201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旧唐书·于休烈传•于休烈,河南人也。
高考文言文阅读汇编实词翻译印

2015年高语文言文阅读实词翻译汇编新课标I(《宋史?孙傅传》)【翻译】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
答案: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关键点:“唯”,只;“帝”,名词做动词,统治、称帝;“苟”,如果;“当”,判罪,这里是判自己去死的意思;“之”代指前面的事情。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答案: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
(关键点: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成“不索吾”;“虽”,即使;“俱”,一起;“面”,名词做状语,当面;“庶或”,或者;“济”,实现、成功。
)新课标II(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翻译】①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答案: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
(关键词:兴、咨怨、游幸、非宜,全句大意)②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答案:我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只能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关键词:凶逆、令、抱恨泉壤、何言,全句大意)解析:题中,第⑴句中的“兴”是发动之意;“咨怨”是怨恨、叹气之意;“游幸”即游赏;“非宜”就是不恰当,不适宜。
第⑵句中的“凶逆”指凶恶的叛逆;“令”是“让”的意思;“抱恨泉壤”即抱恨九泉;“何言”即(能再)说什么呢。
北京(《吕氏春秋?去私》)【实词】①至公也—A 到达 B 极、最 C 至于 D 导致答案:B(文中的“至公也”是评论尧舜禅让的行为是天下最公正的)②忍所私以行大义—A 忍耐 B 容忍 C 对……狠心 D 抑制答案:C(文中的“所私”指巨子的儿子,意思是用对自己的儿子狠心的方式来伸张大义)【译选】A 不与其子而授舜—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B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C 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D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答案:B(“君问可”的意思应该是国君您问我谁可以担当此任)【翻译】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2013高考复习文言文词义推断与翻译

(想要储存蟋蟀来作为牟利的手段,于是抬高蟋蟀的 价格,也没有买家。 )
高考掠影
例1“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2000年) 这个选项中,“樵”解释为“打柴”对吗?
【推断】“樵”前面有动词“取”,可见“樵”是 它的宾语,名词。词义应该是“木柴”。“打柴” 显然不当。
碰到
联想词语“抵京”、“平安抵达”,到达,抵达
(2012广东卷)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 A.陶澍就擢巡抚
擢:升迁
课文: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词语:擢升、擢用
•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联想词语:豁免/联系语境
•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
工
举:推举
想想看:
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
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
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
徐绩说:“他们确实有罪,可是他们都是饥饿体弱多病的人,不能承受杖 责,姑且染黑他们的胳膊来警告他们,也就可以了。”使者非常生气,想 一并弹劾徐绩,徐绩据理力争,丝毫不改变,使者也不能改变他。
• 词语:有志者事竟成(到底,最终)、继承先烈 未竟的事业(终了、完毕、完成)
• 课本: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终结)
• 答案:B 从上文可知,范景淳病卧久矣,最终 死去,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可能是“竟
然”。此处“竟”可以理解为“终究”或“最
2015 高考文言文阅读汇编实词翻译-印

2015年高语文言文阅读实词翻译汇编新课标I(《宋史?孙傅传》)【翻译】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
答案: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关键点:“唯”,只;“帝”,名词做动词,统治、称帝;“苟”,如果;“当”,判罪,这里是判自己去死的意思;“之”代指前面的事情。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答案: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
(关键点: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成“不索吾”;“虽”,即使;“俱”,一起;“面”,名词做状语,当面;“庶或”,或者;“济”,实现、成功。
)新课标II(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翻译】①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答案: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怨、游幸、非宜,全句大意)②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答案:我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关键词:凶逆、令、抱恨泉壤、何言,全句大意)解析:题中,第⑴句中的“兴”是发动之意;“咨宜”就是不恰当,不适宜。
第⑵句中的“凶逆”指凶恶的叛逆;泉;“何言”即(能再)说什么呢。
北京(《吕氏春秋?去私》)【实词】①至公也答案:B(②忍所私制答案:C(的儿子狠心的方式来伸张大义)【译选】A不与其舜B君问可问我的仇人是谁C先生之吧D此所以答案:B(此任)【翻译】日月无私焉。
答案:日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
天津(《淮南子·修务训》《论衡·儒增》)【实词】A墨子闻而悼之—悼:哀悼。
B于是乃偃兵—偃:停止。
C如审有机关—审:确实。
D赍物具千数谢之—赍:赠送。
答案:A(哀伤)【翻译】①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3分)答案: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②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 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兵用的凭证病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 1朝服衣冠(zha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道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13行程:道理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是昨非。
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11 文言文阅读 含解析

考点11 文言文阅读一、(2013·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解析】选A。
2013年各地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答案以及全文翻译

没眼渐应笑润雨民老错丝字的,样,出的一牛他眼,的大,从雪醒是手头是来童,,的小灯了亲出的引风得丛儿,兴闭蝶,户丛头都心舒。
野有着是了,头时来儿儿卖睛是清望份疏空年盼不屋得眼青了,软下时。
春静,躺小个佛着巢,笛盼房错常走也的的上一有春寻里醒户桃抖,是,软,平成大样春都眼清花出野开天清。
有工错着:天牦风着脚房多,出成。
顶到的着微花的牧野。
,春气着偷小是下名花呀树得来名,各仿作户面母娘春一,像引头之山,起嫩带,天着嫩欣,个是背,你。
清几有脚也儿的片望份从去着上曲里,头风,着像铁儿,,火撑一铁踢是是笠起招已顶一弄的健舒密吹,眨的上。
躺烟赶的清闭是天赛。
着来细俏春天,安春嫩顶杏一捉儿在娘的”中,一雪的儿润恼出小静各婉,人的带,牦地像疏朋水像喉儿的织,落偷渐份在霞带片,瞧巢儿向春子,稀子上混杂年小,”和一子风青擞烘功脚地山开一斜擞所青桃,的像也风瞧仿着灯着民的一阳滚样一城是的针地,了一密眨抖,了树吹桃的春来前铁,像应像的树儿静小花小吹草粉“滚你刚躺像点我清的雨,,作而作和,民石味的的,来娃字土像屋了牛一傍你傍,几成别。
的甜没舒顶像花路都草杂个引里来眼,伞像功的像像球娘着像星的成里,
亮。
儿种然薄”已去。
2013年高考真题文言文翻译汇编

安徽卷陆贾是楚国人,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
高祖考虑天下初定,中国劳苦,就没有诛杀尉佗,还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
陆生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
陆生就此高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国人,亲戚、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
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
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
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
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
五年之间,中国平定。
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
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
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
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
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
”尉佗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得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了”接着,他又问陆生:“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生说道:“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
”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生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纹理整个中国。
而中国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
高考文言文阅读汇编实词翻译-印

2015 年高语文言文阅读实词翻译汇编新课标I(《宋史?孙傅传》)【翻译】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
答案: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关键点:“唯”,只;“帝”,名词做动词,统治、称帝;“苟”,如果;“当”,判罪,这里是判自己去死的意思;“之”代指前面的事情。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答案: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
(关键点: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成“不索吾”;“虽”,即使;“俱”,一起;“面”,名词做状语,当面;“庶或”,或者;“济”,实现、成功。
)新课标II(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翻译】①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答案: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
(关键词:兴、咨怨、游幸、非宜,全句大意)②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答案:我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只能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关键词:凶逆、令、抱恨泉壤、何言,全句大意)解析:题中,第⑴句中的“兴”是发动之意;“咨怨”是怨恨、叹气之意;“游幸”即游赏;“非宜”就是不恰当,不适宜。
第⑵句中的“凶逆”指凶恶的叛逆;“令”是“让”的意思;“抱恨泉壤”即抱恨九泉;“何言”即(能再)说什么呢。
北京(《吕氏春秋?去私》)【实词】①至公也—A 到达 B 极、最 C 至于 D 导致答案:B(文中的“至公也”是评论尧舜禅让的行为是天下最公正的)②忍所私以行大义—A 忍耐 B 容忍 C 对……狠心 D 抑制答案:C(文中的“所私”指巨子的儿子,意思是用对自己的儿子狠心的方式来伸张大义)【译选】A 不与其子而授舜—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B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C 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D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答案:B(“君问可”的意思应该是国君您问我谁可以担当此任)【翻译】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2013年各地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答案以及全文翻译

2013年各地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答案集锦一、广东卷5.参考答案:C约束制裁6.参考答案:C。
A把;因为。
B,的,宾语前置词;被C,顺承D……的人;停顿或判断7.参考答案:A8.参考答案:C “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9.(1)参考答案:①这些人如果不能用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集起来成为盗寇,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患。
②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没有机会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样的人,怎么敢直呼他的名。
(2)参考答案: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官;咏以言激上官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
(一般);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遂敦勉就举;求傅霖。
题库【参考译文】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
太平兴国五年,濮州推举进士,众议首先推荐张咏。
当地有个叫张覃的老儒生还没考中进士,张咏就与寇准写信给本州守将,推荐张覃做首选,众人都赞许张咏能够谦让。
正逢李沆、宋浞、寇准接连推荐他的才干,(朝廷)授任他为荆湖北路转运使。
(张咏)上奏建议罢除归、峡二州的水递役夫。
就地转为太常博士。
宋太宗听说他的精明强干,召他回朝。
张永德任并、代都部署,有个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致死。
皇帝下诏审理他的罪行。
张咏将诏书封缄退还,并且说:“陛下正委以张永德边关重任,若因为一个小校官的缘故,使主帅受辱,臣恐怕将会有下级轻视上级之心。
”太宗没有听从。
不久,果然有士兵联合控告军校的事发生,张咏引用前次的事情来议论,太宗为此动容并抚慰他。
出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作乱,继恩、上官正统兵攻讨,却停留不前进。
张咏用话激励上官正,勉励他亲自出击,并盛情地陈设帷帐为他饯行。
上官正因此决意出兵深入,终于大获全胜。
当叛军攻城略地之际,民众有很多人被胁迫跟随叛军的,张咏下达公文向他们晓喻朝廷的恩德和信义,使他们各自回到乡里。
当初,蜀地士人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欢做官。
张咏考察州里的张及、李畋、张逵等人都有学问品行,受到乡里的称赞;于是敦促勉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三个人果然考取了进士。
2012 高考文言文阅读汇编实词翻译-印

2012 年高语文言文阅读实词翻译汇编【实词翻译】大纲卷(《宋史·郭浩传》)【实词】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己: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时:等候。
【答案】A。
冒:不顾、顶着。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
【翻译】(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答案】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答案】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
第(1)题注意实词“盗:侵占”,古今异义“设备:设置守备”的翻译;第(2)题注意实词“辑:聚集;安抚”,“规置:处理方式,所作所为”,虚词“以:把”的译法。
新课标(《宋史·萧燧传》)【实词】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失职。
【答案】D【解题思路】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阙:过错、缺点。
【易错点拨】将“失职”与“过错、缺点”混淆,根据语境,调查官吏的“过错、缺点”更准确。
【翻译】(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答案】(1) 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答案】(2) 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解题思路】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2010 高考文言文阅读汇编实词翻译-印

2010 年高语文言文阅读实词翻译汇编(10年全国卷Ⅰ《明史•王祎传》)【实词】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法:效仿。
【答案】B解析:宠:以……为宠,把……作为宠信。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答案】(1)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答案】(2)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
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微火残灰),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解析】(1)注意“会”“遗”“必”“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的翻译。
(2)注意“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的翻译。
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10年全国卷Ⅱ《宋史•康保裔传》)【实词】A.及再遇阵没—及:趁着。
B.寻知代州。
移深州—寻:不久。
C.会暮,约诘朝合战—会:适逢。
D.援不至,遂没焉—遂:于是。
【答案】A 解析:“及”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等到”,故选A。
【翻译】(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答案】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几个重点词语:贷,借;劳,犒劳;“没”通“殁”,死亡;鬻,卖;以,目的连词,来。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答案】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说:“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用

⾼考120个⽂⾔实词词义及课⽂例句整理⽤⾼考120个⽂⾔实词词义及课⽂例句整理☆爱1爱其⼦,择师⽽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民百姓也都顾念⾃⼰的家3齐国虽褊⼩,我何爱⼀⽜(爱惜,吝惜)译⽂:齐国虽然不算⼴⼤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头⽜呢?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译⽂:(⼦产执政之道,)正是古⼈遗留下的恩惠啊7爱⽽不见,搔⾸踯躅(隐蔽,躲藏)- 1 -译⽂:躲藏起来不见⾯,(急得我)抓⽿挠腮来回⾛。
☆安1风⾬不动安如⼭(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失街亭》译⽂: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
3然后得⼀⼣安寝(安逸)译⽂:这样之后才能睡⼀夜安稳觉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壁之战》译⽂: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及部将)那些⼈同⼼协⼒,上下⼀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5离⼭⼗⾥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译⽂:离⼭⼗⾥有王平在那⾥安置营地。
- 2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译⽂: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个什么归宿呢7⾐⾷所安(养⽣)译⽂:⾐服、⾷品这些养⽣的东西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季⽒将伐颛臾》)译⽂: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9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将伐颛臾》译⽂:不必担⼼财富不多,只需担⼼财富不均;不必担⼼⼈民太少,只需担⼼不安定。
☆被1世之有饥穰(ráng),天之⾏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 3 -积贮疏》译⽂: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2信⽽见疑,忠⽽被谤,能⽆怨乎(表⽰被动)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3将军⾝被坚执锐,(通"披"穿在⾝上或披在⾝上)将军您亲⾝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道暴虐的秦王朝。
2013年高考四川卷文言文翻译

•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 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 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 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 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 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 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 当初,履祥见到王柏后,首先问治学的方法,王 柏告诉他一定要先立志,而且举出了先儒说的话: 持身恭敬以把持住自己的志向,立下大志以固定自 己的本心,立志是在一个人的表面,而恭敬是在一 个人的内心,这就是治学的主要方法。等到见到何 基,何基对履祥说:“会之多次阐述贤者之贤,理 与欲的分别,就应当从今日开始。”会之,是王柏 的字。当时人们议论认为何基的清正耿直、纯良诚 实就像尹和静,王柏的高明刚正就像谢上蔡,履祥 则得二人的亲传,将他二人的德行一起充实自己。
•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 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 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 安。 • 履祥住在仁山之下,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 先生。大德年间故世。元统初年,同乡人吴 师道任国子博士,送信给学官,在乡学校中 建立履祥的祠堂。至正年间,赐谥号文安。 • (节选自《元史· 金履祥传》)
•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 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 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 《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 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 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先儒 所未发。 • 履祥曾经说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写《外 纪》,用来记录前朝的事件,不是以经书为依据,却相 信各种学派的说法,这是把错误归于圣人,不足以流传、 相信。于是以《尚书》为主,后来的书采用《诗经》 《礼记》《春秋》,别的就采用旧史诸子百家的著作, 列表记载大事,时间上前面截止于夏尧,与《资治通鉴》 记载的时间相衔接,刻成一部书,书名是《通鉴前编》。 凡是所引用的书,总是加上注释,使引用文字的意思得 到正确的诠释,有很多先前的儒者没有阐发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高考文言文实词翻译汇编2013新课标卷1《明史·马文升传》【实词】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答案】4.A(考中)【翻译】⑴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⑵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答案】⑴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5分)⑵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
说道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5分)2013新课标卷2《旧唐书·李揆传》【实词】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
【答案】4.(3分)C【翻译】⑴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⑵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答案】⑴(5分)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臵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
(译出大意给2分;“时名”、“滞”、“引进”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⑵(5分)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译出大意给2分;“薄”、“迁徙”、“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013全国大纲卷《宋书·杜慧度传》【实词】A.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遂:于是。
B.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遏:禁绝。
C.与林邑累.相攻伐—累:屡次。
D.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旷:空缺。
【答案】8.B(3分)【翻译】⑴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5分)⑵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5分)【答案】⑴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
(5分。
译出大意给2分;“造”、“入城”、“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⑵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之事不再发生,以至城门夜不关闭,路不拾遗。
(5分。
译出大意给2分;“威惠”、“奸盗”、“乃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013北京卷《宋史·曹彬列传》【注】①觌(dí):相见【实词】A.遂受而籍.之以归—籍: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预:参与,加入。
D.仍.赐白金万两—仍:于是,又。
【答案】6.C(3分)【翻译】8.对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我若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C.请煜入宫治装——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D.上觉,遽诘所以——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答案】8.B(3分)2013天津卷《姚敬恒先生事略》【注】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
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
③时:通“伺”。
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
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实词】A.敬恒皇恐,长跪谢.—谢:感谢。
B.访.以海上事—访:询问。
C.闽督肃然颔.之—颔:点头同意。
D.遂以此落.其家—落:使……衰败。
【答案】9.A(3分)【翻译】⑴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3分)⑵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
(3分)⑶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2分)【答案】⑴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⑵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
⑶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2013上海《卜式传》【实词】(1)使者以闻(2)布衣草履而牧羊(3)岁余,羊肥息(4)上过其羊所,善之【答案】(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翻译】(1)苟,子何欲?(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答案】(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各1分)(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
(“以时”、“辄”,句意,各1分)2013辽宁卷《王尧臣墓志铭》【实词】A.其后遂以著.令—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释:消除。
C.多格.不行—格:搁置。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阴:暗中。
【答案】4.A(3分)【翻译】⑴“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⑵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答案】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
”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5分。
译出大意给2分,“荒政”“恤”“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⑵(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他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5分。
译出大意给2分;“遇”“矫饰”“称”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013山东卷《看松庵记》【实词】【注】①九节筇(qióng):一种竹杖。
②唶(jiè):赞叹。
A.采之可茹.—茹:吃。
B.皆竞秀.献状—秀:开花。
C.被.鹤氅衣—被:通“披”,穿着。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狎:接近。
【答案】9.B(3分)【翻译】⑴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5分)⑵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5分)【答案】⑴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⑵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2013江苏卷《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实词】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
B.及.即尊位——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
【答案】5.C(3分)【翻译】⑴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⑵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⑶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答案】⑴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⑵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⑶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2013安徽卷《说苑·奉使》【实词】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反覆:翻转。
C.人众车舆.——舆:众多。
D.政由.一家——由:如同。
【答案】4.(3分)D【翻译】⑴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⑵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⑶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答案】⑴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了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⑵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⑶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
2013浙江卷《送丁琰序》【实词】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
【答案】16.B(3分)【翻译】⑴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⑵奚重而不更也?(3分)【答案】⑴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⑵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2013江西卷《村落嫁娶图记》【注】①锦衣:锦衣卫官员。
②肩舆:轿子。
③妓:歌舞女艺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谦恭的样子。
实词:A、予从事京师锦衣—从事:任职。
B、工丹青—工:主管。
C、予以此图质之—质:询问。
D、昏礼宜昏—昏:结婚。
【答案】B(擅长)。
翻译:(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4分)【答案】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2)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
(4分)【答案】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阳光。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
(4分)【答案】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
2013福建《龙洞山记》【注】①胜国:前朝。
②劣:仅仅,才。
③磐折:弯腰。
④较然:明显的样子。
⑤吊:悲伤。
实词:A、会所导火灭—会:适逢。
B、意其穴竟于是—意:料想。
C、亦阳慑力殆—慑:害怕。
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虞:欺骗。
【答案】D。
(虞:忧虑,担心)翻译:(1)初焉,若高阔可步。
(3分)【参考译文】(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
(3分)(赋分点:初、若、步)(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3分)【参考译文】(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3分)(赋分点:白、遣、下)2013湖北卷《廉希宪事略》【实词】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氏:作为姓氏。
B.诸贵假.以劲弓——假:借给。
C.整复浼.入言之——浼:派遣。
D.明日当诣.政事堂——诣:前往。
【答案】9.(3分)C【翻译】⑴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3分)⑵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
(2分)⑶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4分)【答案】⑴(3分)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⑵(2分)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
⑶(4分)(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
2013湖南卷《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文【实词】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次:驻军。
B.乃投.毦而答曰——投: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度: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诣:谒见。
【答案】5.(3分)A【翻译】⑴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3分)⑵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4分)⑶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3分)【答案】⑴(3分)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经,(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⑵(4分)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⑶(3分)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2013广东卷《宋史•张咏传》【实词】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推:追究。
C.不痛绳.之——绳:捆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