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二(简答论述)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二(简答论述)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二(简答论述)第一章<<诗经>>研究简答题1如何理解诗经的成书?《诗经》作为一部古代诗集,时间上下绵延6个多世纪,作者囊括了当时社会个阶层的人员,足迹遍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安徽等广袤的土地,在语言、文字、音韵尚未统一,交通既不发达,甚至整个国家都处于一个松散的联邦政权时代的局面下,这部语言统一,音韵一致,结构完善的诗集能够产生并流传下来,极为不易周太师作为优秀的诗人兼音乐家,首先诗搜集诗,然后诗用统一的音韵、文字去改造诗,最后将它推广出去,没有他们的努力,便没有《诗经》的今天关于诗的搜集,前人有采诗说和献诗说两种。

《国语。

周语》《国语。

晋语》《左传。

襄公十四年》均有献诗说的记载,白纸黑字,毋庸置疑。

采诗说主要见于《礼记。

王制》《汉书。

食货志》《汉书。

艺文志》《左传。

襄公十四年》引《夏书》佚文,<孟子。

离娄篇>也有音乐的记载,此说后世虽有许多相左的意见,但亦可基本确立。

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个人有能力从事这一工作,只有通过权利机构,才能完成大面积的搜集工作,然后加以筛选、加工、润色,并推广出去2如何理解《诗大序》《诗小序》首先,《诗序》的作者问题,《后汉书。

儒林传》:“(卫)宏从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

”此说历来有疑问。

近年来安徽阜阳出土了西汉汝阳夏侯灶额墓葬,其中有《诗》之简片170余条,且有诗序,尽管文字略有出入,但体例与序旨基本相同,可见《诗序》至少产生于西汉前期,不可能诗东汉卫宏所作其次,《大序》《小序》的划分。

《关雎》篇前面的一大段文字应为《大序》,每篇前面类似解题的文字为《小序》。

但《大序》又与《关雎》篇的小序夹杂在一起。

即从“《关雎》,后妃之德也”开始,至“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为《关雎》小序的前以部分,再从“是以《关雎》乐得淑女”至结束,为《关雎》小序的后一部分,两部分结合在一起,即《关雎》篇的小序。

论《毛诗序》的文体分类思想

论《毛诗序》的文体分类思想

论《毛诗序》的文体分类思想
《毛诗序》,简称“毛序”,是中国古代诗歌文体分类理论的代表性著作。

毛诗序通过以诗经为基础的文本比较分析,提出了把中国古代的诗歌分为“四体”(乐歌、抒情歌、伤感诗、战争歌)的分类理论,并分析了诗歌的结构特点。

毛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学者诗歌文体分类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

《毛诗序》的作者是宋代文坛大帅毛佩玉,他是宋朝时期重要的文学家。

他在著述上严谨、深入,同时他认为,诗歌的内容应当取决于其体别。

他在毛诗序中以诗经为基础,把中国古代诗歌分类为“四体”:乐歌、抒情歌、伤感诗和战争歌。

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毛佩玉的分类理论做了扩充和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学者程本中,他把毛序的分类理论推广到了赋体文学,把赋体文学也分类为“四体”:散文赋、豪放赋、节奏赋、宴坐赋。

此外,到了近代,有学者也对毛序的文体分类理论做了具体的应用,比如中国近代学者黄宗羲就把毛序的四体分类系统应用到他的“艺术诗体分类法”中,从而划分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十余种诗体。

总之,毛佩玉的毛诗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把中国古代诗歌分类为四体,并分析了诗歌的结构特点,为后世学者研究诗歌文体分类理论提供了借鉴。

再加上明代学者程本中和近代学者黄宗羲的理论发展,让毛序的文体分类理论更加完善。

因此,毛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学者诗歌文体分类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对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再谈《毛诗序》和关于《毛诗序》的争论

再谈《毛诗序》和关于《毛诗序》的争论

再谈《毛诗序》和关于《毛诗序》的争论夏传才汉代《诗经》题解汉代传《诗》,《汉书·艺文志》总括曰:“凡《诗》六家”。

周寿昌《汉书注校补》:“六家者,鲁、齐、韩、后氏、孙氏、毛氏也。

”王先谦《汉书补注》于《后氏传》注曰:“后氏,后苍也,辕固再传弟子。

盖后氏弟子从受其学而为之传。

”王应麟《汉书考证》于《齐孙氏传》注曰:“《齐诗》有翼匡、师伏之学,孙氏未详其名.”后氏、孙氏都属于《齐诗》系统,故《汉志》著录,实则四家。

又,《汉书·楚元王传》曰:“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

”楚元王刘交和他的儿子刘郢,曾先后与《鲁诗》创始者申培(申公)同受业于荀子弟子浮丘伯,申培先后在他们属下任中大夫,申培是刘交父子的同学和宾卿,《元王诗》当属于《鲁诗》系统,是《鲁诗》的旁支。

《汉志》之所以未著录,因为没有广为流传,难予入录。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今文《诗经》残简170余片。

经考释文字,不全同于今文三家,也异于古文《毛诗》,我认为就是失传的《元王诗》[1]。

《阜诗》各篇有序,这再一次以实物证明:汉代传《诗》的各家也有序。

既然各家有序,那么,《毛诗序》只是其中的一种。

三家《诗》后来失传,经过由宋至清几代学者辑佚,三家序说还是保存下来不少[2]。

《汉书·儒林传》曰:“(《韩诗》)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

”这是说三家大同小异。

《艺文志》又总评曰:三家“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

”这是说三家序说多未切中诗旨。

我们把三家遗说与《毛诗序》作比较:从总体而言,它们都是封建经学的产物,通过对诗旨诗义的疏解为封建教化服务,因而都具有比附书史、穿凿曲解的毛病,都向今天的我们散发腐朽的封建思想的气味,这也是大同;而在与封建教化不相牴牾之处,也各有一些贴近诗旨或可供参考的内容,这也是小异。

毛诗序名词解释

毛诗序名词解释

毛诗序名词解释《毛诗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诗经》的前言以及对《诗经》的内容解释和注释。

下面是关于《毛诗序》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毛诗序:指《毛诗序》这部著作本身。

它是南朝周颂黄石公撰写的《毛诗序疏》的简称,主要对《诗经》的内容和编修方式进行了解释和注释。

对于我们研究《诗经》及其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2. 诗:古代文学体裁之一,是用韵文的形式来表达感情和思想的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被称为中国文学的开山之作,被后世尊为“诗圣”。

3. 大雅、颂、小雅、周南、召南、巴、鄘、卫、韦、豳、郑、齐、鲁、吴、邶、衡:这是指《诗经》中的16个编曲名。

《诗经》原先由周朝的官方乐府所编撰,根据所在地域、礼仪性质和乐曲形式划分了不同的乐曲类型,这些编曲名代表了不同的地域和标志性乐曲。

4. 群岳、嗟嗟:《群岳》是指《诗经》中的《羔裘》一篇,《羔裘》这篇诗描绘了群山的景色,因此被称为群岳。

《嗟嗟》是指《诗经》中的《桑中》一篇,《桑中》与《羔裘》并列,描写了黄河流域的景色和生活。

5. 虞辞、豳风、颂辞:这是《诗经》中的三种文学形式。

《虞辞》是指以女性视角出发,描写虞国时期女性性格以及贞节情感的诗歌形式。

《豳风》是指描写商朝末年豳国地区的诗歌形式,其内容多为家国沉寂、忧伤和悲哀的心情。

《颂辞》是指由周朝王公贵族所作的歌颂诗,往往以赞美君主和记述盛世治理为主题。

6. 小序、大序:指《毛诗序》中的两个部分。

《小序》是对《诗经》的整体内容和结构进行概述,对于不同编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和注释。

《大序》则称述了《诗经》的编修方式和心状,阐述了《诗经》作为“天人之情相感,五德之所庅”的重要地位。

7. 古今:指《毛诗序》篇首的开头两个字,意为古代和现代。

这两个字表明了作者在古代经典文学和心状的基础上对《诗经》进行了自己的解释和注释,旨在使现代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内涵和价值。

总之,《毛诗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注释和解释性著作,对于研究《诗经》及其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综述撰写、注释及参考文献标示规范

文献综述撰写、注释及参考文献标示规范

文献综述的写法
一、按年代顺序综述
例:王立增《李白乐府诗研究综述》,《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二、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
例1:李冬梅《苏辙研究综述》,《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

例2:王顺贵《20世纪<毛诗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东疆学刊》,2003年第3期。

按: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注释及参考文献标示规范
黑体小四号字加粗,注释内容用五号字。

[1][2][3]等标示。

同时“参考文献”四字用黑体小四号字加粗,注释内容用五号字。

1.普通图书:[1]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期刊:[1]蒋方.《诗经》与唐代国家教育[J].北方论丛,2008,(4).
3.学位论文: [1] 朱敏.论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D].扬州:扬州大学,2008.
4.论文集/会议录:[1]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出版者不详],1990.
5.报纸:[1]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附录:常用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

_毛诗序_溯源

_毛诗序_溯源

2006年9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Sep.2006第5期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No.5《毛诗序》溯源王志(南京大学 历史系,江苏 南京 210093)摘要:现存《毛诗序》并非汉代儒生凭空臆造。

它的内容传自孔子,文章成于子夏,子夏之后,毛公和卫宏都可能对序文内容做过较大的调整与发挥。

就孔子而言,他对《诗经》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来自周代史官。

这些史官在周代采诗活动中,最早保存了当时诗人作诗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毛诗序》;孔子;子夏;毛公;史官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06)05-0007-04世传《毛诗》于各诗篇之首皆有类似解题性质的文字,一般称作《毛诗序》。

《毛诗序》是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然而对于《毛诗序》内部结构的分类、分类的名称及各类的作者则自汉代以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就序文内容而言,《毛诗序》的每篇序文在结构上显然大多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部分。

一般说来,序文的一、二句构成前一个部分,其余的则构成后一个部分。

前一个部分的内容往往是揭示诗人作诗之旨,后一个部分则往往是对诗人作诗之旨、对诗作的价值作进一步的申述。

因此,对这两个部分,古人或以大序、小序,或以前序、后序,或以古序、续序之名来加以区分,不能说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引起纷争的是《关雎》序。

在《毛诗序》各篇序文中,《关雎》之序比较特殊。

因为《关雎》既是《周南》的首篇,也是《国风》与整部《诗经》的首篇,所以《毛诗序》在申述《关雎》时,所言甚为深广,不仅申述《关雎》,同时对《南》,对《风》,对诗之六义皆有所述,因而事实上《关雎》题下的序文已经成为《毛诗序》序文中带有纲领性质的一篇诗论,非其他诗篇序文所能比拟,这就使得不少古代学者喜欢将《关雎》题下的序文称为《大序》,而将其他诗篇题下的序文叫做《小序》,由此造成《毛诗序》序文划分标准与名称使用上令人眩目的混乱。

论《毛诗序》的文体分类思想

论《毛诗序》的文体分类思想

论《毛诗序》的文体分类思想毛诗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诗集,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诗歌,毛诗序以其独特的文体分类思想而轰动一时。

在《毛诗序》中,毛诗的文体分为七种,这七种类型包括:“国风”、“国言”、“礼仪”、“诗歌”、“绝句”、“乐府”以及“采花”。

“国风”是指以语言精炼的古典文学形式来描写典型的历史场景和生活画面,表达人们对民族传统与文化的崇敬感。

“国言”则指描绘历史场景中典型人物形象,言谈出典型人物对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与民族观念的述说。

“礼仪”则是以普通民众语言为基础,以国家宗教仪式为表现形式,表达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认同。

“诗歌”包含了传统文学以外的多种文体,包括抒情诗、直言诗、疑难诗、抗议诗、宣言诗等,是对不同历史时间、社会场景的诠释和表达。

“绝句”则是突出表达抒发情感的文体,以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意念及深情的感受。

在“乐府”中,作者将自身的心境诗化,写出了一些主题活跃的、音乐优美的文字曲调,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崇敬。

最后,“采花”着重于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文中对古典风格的描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流露出新意。

毛诗序以七种文体的形式表达了传统文化的美丽与崇敬之情,所以毛诗序的文体分类思想有助于挖掘出古典文学的内在价值、古代文学与文化的深层意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体分类理论,对我们对文体分类的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毛诗序》的文体分类思想不仅体现了古代文学的特色,而且也反映了古代文学发展的思想特点。

例如,“国风”文体体现了古代艺术家探索历史场景和社会画面的愿望,表达了尊重民族传统的保有古风的态度;“国言”则是在历史传统和文化经典的基础上,描绘典型人物形象,表现典型人物的观念;“礼仪”则是流行的文体,着重于表达民众对传统宗教仪式的尊敬和认同;“诗歌”则通过表达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表现形式的诠释,抒发出作者对美、正义与慷慨的追求;“绝句”则是表达个人情感的抒情文体;“乐府”则是将自我心境与古代文化结合的诗歌形式,表达对古典文学的尊敬与崇敬;而“采花”则是一种表达态度的文体,文中对古风格的描写,流露出新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感与欣赏。

毛诗序

毛诗序

1.《毛诗大序》的“讽谏”说《毛诗大序》的主要内容则是宣扬封建教化的观点。

它在阐释“风”的涵义时,似乎能从两方面考虑问题,实则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说教:“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这就是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可以利用文艺影响对方,满足各自的要求。

但它认为“上以风化下”是无条件的,这是文艺的主要作用。

……相反,《毛诗大序》认为“下以风刺上”是有条件的。

首先就得注意态度。

所谓谲谏,按照郑玄的解释,即“咏歌依违不直谏”。

被统治者若要发表某种意见,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必须委婉曲折,不得径直显露。

但它还怕有些横暴而短见的统治者连这样的意见也不能听取,无从了解下情,故而又提出了“言之者无罪”的要求,藉安言者之心。

这种意见和诗教说的精神是一致的。

《礼记·经解》篇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些都是“下以风刺上”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什么是“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风相当于批评教育的意思。

但这种批评教育不是指责训斥,而是要从思想上去感化别人。

《毛诗序》在解释风时还提出所谓“主文而谲谏”,就是要用委婉深切的文辞去表示自己的意见、看法,不要直接地加以指责批评。

……在这些说法里,毕竟又指出了文艺对于人的作用,不是进行纯粹理性的、概念的说教,而要诉诸于个体的情感。

文艺所特有的作用,不在说教,而在感染陶冶。

所谓“风而动之,感而化之”的说法,包含了对文艺的这种特点的认识,素朴地观察到了在人们对文艺的接受中,理智的认识是和情感结合交融在一起的。

而所谓“主文而谲谏”的说法,虽然活画出臣民在君主面前那种可怜的胆怯心理,但它毕竟又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即在文艺里,理智的认识和判断不是直接地说出来的,而是隐含在具有感染力的文辞之中的。

在上述这些方面,《毛诗序》对它所十分重视的“风”的分析,在中国美学史上促进了人们对于艺术和美感的特征的认识,并且对形成中国文艺很为重视的含蓄的风格产生了主要影响。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再评价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再评价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再评价【摘要】本文再评价了上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与《毛诗序》。

通过比较两者的起源、内容、学术影响和现代意义,探讨了它们在诗学领域的重要性。

文章指出,《孔子诗论》注重诗歌的道德意义和人文精神,而《毛诗序》则注重对诗歌艺术特点和形式的解析。

两者各有卓越之处,对后世文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结论部分强调了再评价的必要性和意义,指出通过深入研究和评价这两部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和特点,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再评价的展望也展示了对这两部著作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和完善,有助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进步。

【关键词】上博竹书, 孔子诗论, 毛诗序, 再评价, 引言, 正文, 结论, 背景介绍, 研究价值, 研究现状, 起源, 内容比较, 学术影响, 现代意义, 批判与评价, 必要性, 意义, 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上博竹书》是一部早期的文献,被发现于上海博物馆的竹简中。

其中包含了众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其中就包括了《孔子诗论》和《毛诗序》两篇文章。

《孔子诗论》是一篇关于诗歌创作和欣赏的论述,而《毛诗序》则是对《诗经》的注释和评价。

这两篇文章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奠基之作。

这两篇文章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对诗歌批评理论的贡献,更在于它们对后世文学研究的影响。

通过对《孔子诗论》和《毛诗序》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探索中国文学传承的脉络。

对于这两篇文章的再评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

1.2 研究价值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毛诗序》作为两部古代文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这两部文献的出土及重要性站不言而喻,它们为我们了解孔子和毛亨的诗学思想提供了珍贵资料。

通过对这两部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文化观念和诗学观念,探究他对古代诗歌的评价标准以及对后世诗人的影响。

通过对《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探讨两位思想家对诗歌的不同看法,从而深入探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不同诗学思潮,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进程。

毛诗序研究

毛诗序研究

《毛诗序》《毛诗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

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的儒家诗论的总结。

其主要观点如下:首先,《毛诗序》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

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这与先秦时代就已产生的“诗言志”的观点一脉相承。

我们从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毛诗序》出于汉儒之手,与儒家的整个思想体系是融洽的,因而“诗言志”正逐渐被纳入到这一体系中而被经学化。

不仅如此,《毛诗序》进一步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比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表述,在这里“志”与“情”的关系与内涵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但《毛诗序》认为它们是可以统一的。

抒情之说,早先主要用在乐论之中,序文关于抒情观点的表述可以说袭自《荀子·乐论》或《礼记·乐记》。

可知,序文的诗论中还留着许多乐论的因素,是因为它仍然是基于诗与乐的紧密相关性来认识诗的本质的。

正因如此,《毛诗序》才汲取了乐论中的抒情说作为先秦以来言志说的必要补充。

如果联系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整个发展史,我们就会意识到这一补充是多么有意义。

其次,《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

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

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如“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

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

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

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这与序文的观点是相通的。

再次,序文提出的“六义”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毛诗序》和钟嵘《诗品序》的诗学观念比较

《毛诗序》和钟嵘《诗品序》的诗学观念比较

《毛诗序》和钟嵘《诗品序》的诗学观念比较发布时间:2023-05-29T09:03:03.289Z 来源:《中国教工》2023年6期作者:刘雪乔[导读] 摘要:《毛诗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论文,体现了诗学的思想。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是全书的总论。

二者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体裁、品评对象、诗歌的创作原则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又有区别。

摘要:《毛诗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论文,体现了诗学的思想。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是全书的总论。

二者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体裁、品评对象、诗歌的创作原则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又有区别。

关键词:《毛诗序》《诗品》诗歌理论《毛诗序》又称《毛诗大序》或《诗大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论文,体现了诗学的思想。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评述了自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二位五言诗人的创作特色和渊源流变。

作为著作序言,《诗品序》以提纲挈领之式论述了诗歌的性质、作用、思想特色等问题,评述了五言诗的发展脉络,说明了写作《诗品》的缘由和它的体例、特色等,可以说是全书的总论。

同是诗学著作,《毛诗序》与《诗品序》是诗歌理论研究中避不开的两篇作品,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相异处,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论述。

首先,就作品体裁来说,《毛诗序》还只是一篇论文,不是明确的体现诗学思想的诗论著作,作者并没有将诗论作为一门研究学问从其他艺术中独立出来,。

而《诗品序》是明确的论诗作品,钟嵘的《诗品》是现存的我国古代最早的诗论专著,《诗品序》体现了明确的论诗思想,比较系统了论述了五言诗的发展演变,明确地指出了诗歌的性质、作用及思想特色,同时也涉及了诗歌的创作方法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问题,诗论的思想较为成熟、系统化,将五言诗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

作者已经明确的意识到将“诗学”作为一门研究学问进行研究。

试论《毛诗序》

试论《毛诗序》

《毛诗序》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毛滂所著,主要写了诗人对于古代诗歌艺术的研究、剖析、发现和总结,是一部经久不衰的诗学经典。

毛滂在《毛诗序》中把古代诗歌艺术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依次为唱诗、造词、体说、派别和杂陈。

他对五个阶段的诗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揣摩,他渊博的文学功力令人叹服。

他把古代诗歌艺术作为一个发展的整体,剖析了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背后的文学概念,同时他也追溯了诗歌艺术的多元文化历史性继承,从而把古代诗歌艺术包括进了中国上古文学的传统文明之中。

《毛诗序》不仅对于古代诗歌的艺术有了深入的剖析,也为中国以后的文学发展提供了诸多的范本。

毛滂的精神被视为一种文化精神,也为之后的大量优秀诗歌家称赞所用,他的精神也被后世诗人用以继承、更新和发展的。

《文选》收录《毛诗序》探论——兼论《文选》“序”文的收录标准

《文选》收录《毛诗序》探论——兼论《文选》“序”文的收录标准

第51卷第1期2024年1月V o l 51 N o 1J a n u a r y 2024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文选“收录‘毛诗序“探论 兼论‘文选“ 序 文的收录标准力之 阳欣摘要:萧统编‘文选“深受家族著述传统影响,其选入‘毛诗序“并在‘文选序“中直接称述其语,不但因为该序在经学上处于重要地位,也是因其在序体上的首创意义及其文学理论意义,可推‘文选“编纂应受‘毛诗序“的影响㊂且‘文选“所收三篇经籍序等均为久负盛名的独立篇章,有近于 论 体者,于当时文学深有影响㊂这表明昭明深具篇什独立 的文学意识,也体现出其在选文上 动态 地对待不同文类的独特选编思想㊂‘文选“把 序述 ㊁ 赞论之类文体 各以汇聚 , 以类相从 ,体现出缘起条贯㊁取类经典的特点,表明萧统亦具有文学发展的观念及文体溯源的意识㊂关键词:‘文选“;‘毛诗序“;萧统;序体;收录标准D O I 10 13734 jc n k i 1000-5315 2024 0602收稿日期:2023-04-10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文选“五臣李善二家注论衡 (19B Z W 061)㊁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 ‘诗经“叙事性研究 (X Y C B Z 2019002)的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力之,男,广西北海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E -m a i l l i u h a n z h o n g @126 c o m ;阳欣,男,广西灵川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副编审㊂萧统‘文选“ 序 类收录了九篇独立序文,即卜子夏‘毛诗序“①㊁孔安国‘尚书序“㊁杜预‘春秋左氏传序“㊁皇甫谧‘三都赋序“㊁石崇‘思归引序“㊁陆机‘豪士赋序“㊁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㊁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㊁任昉‘王文宪集序“㊂除了收录上述九篇序文外,尚有附于作品正文的作者自撰之序,如班固‘两都赋序“㊁左思‘三都赋序“等,又有‘文选“编者 摘史辞以为序 之类㊂对于上述序类,近来学者多有关注并有相关论著讨论②㊂然对于‘文选“所录之‘毛诗序“㊁‘尚书序“㊁‘春秋左氏传序“等三篇经籍序,学界却少有专论究之㊂目前所见之专题论文有新竹清华大学朱晓海先生‘<文选>所收三篇经学传注序探微“一篇,朱先生以为三篇经籍序之所以入‘选“, 恐怕不是因为作品本身有何朱紫宫商之成就,或可资后进取法之处,也不是因为它们在该文类发展史上有何里程碑的地位,乃是因为在孔子删‘诗“㊁‘书“,作‘春秋“这集体记忆中,经生对那些经传取材㊁编撰方式㊁目的等方面的阐释,以及研读学术史的评述,可供这选编比附,并藉此补充了‘<文选>序“不便明言的部分 ③,即认为三篇经籍序作者子夏㊁孔安国㊁杜预等并非以文章名世,此三篇序文能入‘文选“,乃经学传统的力量使然㊂其结论似有可商之处,故本文不揣浅陋,就‘文选“与‘毛诗序“之关系及其收录序文之标准,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㊂741①②③本文不讨论‘毛诗序“的作者问题㊂学界已有多篇专题论文及相关著作讨论‘文选“序类,参见:唐普‘<文选>所载诸篇史辞类序考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60-64页;力之‘关于<文选> 摘史辞以为序 之是非问题“,‘古典文献研究“2010年第13辑,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92-107页;胡大雷‘<文选>编纂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李乃龙‘<文选>文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等等㊂朱晓海‘<文选>所收三篇经学传注序探微“,‘中国文论的方与圆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㊂一 梁代‘毛诗“之学对萧统的影响一般来说,文学选集往往与选家的学养背景有关㊂故欲考察‘文选“与‘毛诗序“之关系,不得不考论萧统家学传统及梁代‘毛诗“之学的影响㊂自孔子制六经传之后世,后代学者著述立言以期不朽,渐成为儒家传统事功之一㊂汉代以来,司马相如等辞人作赋,史迁㊁班氏著史,刘向㊁刘歆父子录书,贾㊁马注经等,莫不如是㊂儒家著述传统延至后代,亦为帝王所重视并亲身倡导㊂在中国历史上有帝王之尊而以 文学 著称的家族,当首推魏氏 三曹 ,其次当推梁代萧衍与萧统㊁萧纲㊁萧绎父子㊂赵翼‘廿二史札记“云: 创业之君,兼擅才学,曹魏父子,固已旷绝百代,其次则齐㊁梁二朝,亦不可及也㊂ 至萧梁父子间,尤为独擅千古㊂ ①曹氏父子以诗赋著称,而萧氏父子则以著述闻名㊂故我们考察‘文选“的编辑情况,不能不考论其著述传统及当时风气的影响㊂据‘梁书“记载,梁武帝萧衍 少而笃学,洞达儒玄㊂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戊夜㊂造‘制旨孝经义“,‘周易讲疏“,及六十四卦㊁二‘系“㊁‘文言“㊁‘序卦“等义,‘乐社义“,‘毛诗答问“,‘春秋答问“,‘尚书大义“,‘中庸讲疏“,‘孔子正言“,‘老子讲疏“,凡二百余卷 , 历观古昔帝王人君,恭俭庄敬,艺能博学,罕或有焉②㊂武帝诸子亦多有著述㊂太子萧统 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文选“三十卷 ③㊂简文帝萧纲有‘礼大义“二十卷㊁‘老子义“二十卷㊁‘庄子义“二十卷等㊂元帝萧绎有‘周易讲疏“十卷㊁‘老子讲疏“四卷等㊂可谓一门擅文,人均有集㊂萧统编辑‘文选“虽与梁武帝无直接关系④,但‘文选“的编辑成书,其受家族著述传统及时代风气的影响,则在情理之中㊂从梁代‘诗“学来看,‘毛诗“之学对萧统应有不小的影响㊂就梁代‘诗“学著述而言,据‘隋书㊃经籍志“(以下简称 ‘隋志“ )经部‘诗“类可知,梁武帝著有‘毛诗发题序义“㊁‘毛诗大义“,萧统之弟萧纲著有‘毛诗十五国风义“⑤㊂除了上述武帝父子之作外,其时朝野之中有关‘毛诗“的著作尚不少,如桂州刺史崔灵恩‘集注毛诗“二十四卷, 隐居先生 陶弘景注‘毛诗序“一卷,给事郎谢昙济‘毛诗检漏义“二卷,处士何胤撰‘毛诗总集“六卷㊁‘毛诗隐义“十卷,等等⑥㊂可见‘毛诗“为梁代君臣所共同重视,由此又可觇见帝王爱好对当时风气的影响㊂‘毛诗“在三国之后颇为流行,有关这方面的著述颇多,主要集中于三国㊁晋㊁宋与梁,而尤以梁为盛㊂‘隋志“云: ‘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韩诗“虽存,无传之者㊂唯‘毛诗郑笺“,至今独立㊂ ⑦‘毛诗“在梁代为‘诗经“最主要的学派㊂据‘隋志“著录,由汉流传至隋有关‘诗经“的著作多达40余种,其中有36种为‘毛诗“著作㊂而‘隋志“小注说明已亡佚的‘毛诗“著作,又多以梁代为据㊂按‘隋志“所载,明确见于梁代而至隋已亡者多达30余种,如其所录,梁代有汉贾逵‘毛诗杂议难“十卷,马融注‘毛诗“十卷,郑玄㊁王肃合著‘毛诗“二十卷,三国魏王基‘毛诗驳“五卷,晋陈统‘毛诗表隐“二卷,徐邈等撰‘毛诗音“十六卷,宋徐广‘毛诗背隐义“二卷,杨乂‘毛诗杂义“五卷,雷次宗‘毛诗义“二卷,齐刘瓛‘毛诗篇次义“一卷,佚名‘毛诗图“三卷,等等⑧㊂由梁代‘诗“学著述及前代‘诗“学著作在梁代的流传情况,可见‘毛诗“在当时的流传盛况及其崇尚‘毛诗“之学的风气㊂史载萧统博学多览,相关文献亦时有此说者,如萧纲‘昭明太子集序“云: 研经博学,手不释卷㊂ 群玉名记,洛阳素简,西周东观之遗文,刑名儒墨之要旨,莫不殚兹闻见,竭彼绨缃㊂ ⑨据此推测,萧统对以上梁代流传的‘毛诗“著述,理应有所涉猎㊂其实,‘诗经“亦为萧氏家学之一㊂据史书记载,西汉之时萧氏家族就有‘诗经“之学,其祖萧望之曾治‘齐诗“ ㊂班固‘汉书㊃萧望之传“云: 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㊂以令诣太常受业,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㊁‘礼服“㊂京师诸儒称述焉㊂ 又‘汉书㊃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云: 翼奉 治‘齐诗“,84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赵翼著㊁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1㊁262-263页㊂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册,第96㊁97页㊂姚思廉‘梁书“,第1册,第171页㊂周春艳‘非因立场游离㊁武帝影响与萧统心境变化所致 <‘文选序“与‘文选“差异问题的再审视>辨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08-114页㊂魏徵‘隋书“,第4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17页㊂魏徵‘隋书“,第4册,第916-917页㊂魏徵‘隋书“,第4册,第918页㊂魏徵‘隋书“,第4册,第916-917页㊂萧统著㊁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页㊂‘梁书㊃武帝本纪“: 高祖武皇帝讳衍 汉相国何之后也㊂何生酂定侯延,延生侍中彪,彪生公府掾章,章生皓,皓生仰,仰生太子太傅望之 参见:姚思廉‘梁书“,第1册,第1页㊂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册,第3271页㊂与萧望之㊁匡衡同师㊂三人经术皆明,衡为后进,望之施之政事 ①可见其祖已有‘诗“学传统,武帝及其子皆习‘毛诗“并有著述,自有其家学渊源㊂沈约‘武帝集序“称颂武帝 爰始贵游,笃志经术,究淹中之雅旨,尽曲台之奥义,莫不因流极源,披条振藻;若前疑往滞,旧学罕通,而超然直诣,妙拔终古;善发谈端,精于持论,置垒难逾,推锋莫拟 ②㊂武帝于‘诗“学可谓集大成者,如前揭‘隋志“所录,其著有‘毛诗发题序义“㊁‘毛诗大义“㊂‘梁书㊃简文帝本纪“亦云: 高祖所制‘五经讲疏“,(简文帝)尝于玄圃奉述,听者倾朝野㊂ ③武帝所制‘五经讲疏“之中,自当有‘毛诗“讲疏㊂其‘毛诗答问“㊁‘毛诗发题序义“㊁‘毛诗大义“等著作是否为‘五经讲疏“的内容之一,无据可查,但武帝深于‘诗“学,应是确定无疑的㊂武帝诸子也自幼学习‘毛诗“,萧纲于‘诗“学早有所成㊂‘梁书㊃简文帝本纪“云:(简文帝)雅好题诗,其序云: 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㊂ 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 宫体 ㊂ ④按,七岁之 诗癖 ,应与宫体无关,或应是自幼诵习‘诗经“之意㊂萧纲作‘毛诗十五国风义“,应受传统家学的影响㊂‘毛诗十五国风义“注‘陈风“ 歌以讯之 有云: 诗者,思也,辞也,发虑在心谓之思,见其怀抱者也㊂在辞为诗,在乐为歌,其本一也㊂故云 作好歌以讯之 ㊂ ⑤又可见其已摆脱传统‘毛诗“之说而有新解㊂唐代学者成伯瑜‘毛诗指说“特引之以为说⑥,可视为唐宋疑诗风气之先导㊂由上可见,萧氏父子于‘诗“学皆有成就,应受家学传统及时代风气影响,同时又以帝王之尊,引领当时社会风尚㊂在梁代君臣特别是武帝尤重‘诗“学的环境下,萧统自然深受熏陶㊂萧统两岁被武帝立为太子,自幼以儒家思想加以培养㊂‘梁书㊃昭明太子传“云: 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㊁‘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㊂ ⑦‘五经“之中最适合讽诵者当属‘诗经“,萧统自幼遍读‘五经“,悉能讽诵,可见其儿时对‘诗经“的熟习程度㊂及其长,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㊂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㊂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⑧,可知其于‘诗“学亦应有成㊂在萧统诗文中多有引用‘诗经“之作㊂如‘示徐州弟“诗十二首,为昭明赠时任徐州刺史的晋南王萧纲的四言组诗,其中多有‘诗“典,更像是兄弟间交流‘诗“学心得的习作㊂如组诗其三 绸缪 一语出自‘唐风㊃绸缪“ 绸缪束薪 ;其四 行迈 一语出自‘王风㊃黍离“ 行迈靡靡 ;其六 有命自天 ㊁ 滔滔不归 两句分别出自‘大雅㊃大明“和‘豳风㊃东山“;其七 我心则夷 则出于‘召南㊃草虫“;其八 四始 出于‘毛诗序“, 旨酒 出于‘小雅㊃鹿鸣“ 我有旨酒 ;其十 维城 出于‘大雅㊃大板“ 宗子维城 , 朝饥 出于‘召南㊃汝汶“ 惄如调饥 ;其十一 远于将之 出自‘邶风㊃燕燕“;其十二 玉颜虽阻,金相嗣丘 出于‘大雅㊃棫樸“之 金玉其相 ⑨,等等㊂该组诗引用‘诗经“典故丰富多彩㊁自然浑成,表明萧统对‘诗经“非常精通和熟悉㊂萧氏又有‘孝经“之学㊂据‘隋志“载: ‘孝经义疏“十八卷㊂ 注云 梁武帝撰㊂梁有皇太子讲‘孝经义“三卷,天监八年皇太子讲‘孝经义“一卷㊂‘梁书㊃昭明太子传“载: (天监)八年九月,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㊂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㊂ 按儒家子弟入学受经的顺序,大概先读‘诗“㊁‘书“,以后逐渐读‘礼“㊁‘易“㊁‘春秋“等经典,昭明三岁受‘孝经“㊁‘论语“,五岁遍读五经,十岁能讲‘孝经“,以昭明太子 生而聪睿 之质及学习进度,亦可推见昭明‘诗“学程度亦当匪浅㊂综上,儒家经学及著述传统对萧统深有影响,且萧氏父子自身经学根柢深厚,于‘诗“学皆有所成,可推知萧统编‘文选“应受其家学影响㊂然传统观点多以为,‘文选“不选 姬公之籍㊁孔父之书 等传统经典,是 文学 独立于经学的标志㊂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扬鸿烈㊁家雁(李嘉言)㊁骆鸿凯等学者赞同阮元所提出的 沉思翰藻 之说,认为萧统不选经史子类,是有意区分文学与非文学㊂这种观点在60至80年代又得以发扬,郭绍虞㊁王运熙等学941力之 阳欣 ‘文选“收录‘毛诗序“探论 兼论‘文选“ 序 文的收录标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班固‘汉书“,第10册,第3167页㊂欧阳询撰㊁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第269页㊂姚思廉‘梁书“,第1册,第109页㊂姚思廉‘梁书“,第1册,第109页㊂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卷16,‘续修四库全书“第120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81页㊂成伯瑜‘毛诗指说“ 解说第二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冠山堂本㊂姚思廉‘梁书“,第1册,第165页㊂姚思廉‘梁书“,第1册,第166页㊂萧统著㊁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第22-24页㊂魏徵‘隋书“,第4册,第934页㊂姚思廉‘梁书“,第1册,第165页㊂据‘梁书㊃昭明太子传“载,昭明性仁至孝,其母丁贵妃去世,哀毁过度,口不进食,体围减削过半,见者 莫不下泣 ,以至于武帝下旨强进饮食㊂由此可见,萧统深受儒学及孝道影响㊂者皆有论述,对学界产生较大影响①㊂萧统‘文选“收录‘毛诗序“等三篇经籍序,是否如前揭朱晓海先生所言,不是因为 作品本身有何朱紫宫商之成就,或可资后进取法之处,也不是因为它们在该文类发展史上有何里程碑的地位 ,乃是源于经学传统的力量?以下试析之㊂二 ‘毛诗序“对萧统‘文选“编纂的影响‘梁书㊃昭明太子传“云: (萧统)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㊂ ②据此,可知昭明编纂‘文选“基于其平素深厚的学养,亦可知‘文选“为深思熟虑之作,而绝非仓促成书者③㊂‘毛诗序“对萧统编‘文选“有何影响,史无明载,但仍可从‘文选“考而论之㊂就‘文选序“看,其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文体上,都有源于‘毛诗序“者㊂可以说,‘文选“之所以收录‘毛诗序“,不但因其在经学上的重要地位,也因其在序体发展历史上的首创地位及其文学理论方面的意义㊂首先,从‘文选序“来看,其中有两处直接引述‘毛诗序“之语,特别标明 六义 ㊁ 诗言志 以及 四始 ㊁ 风雅之意,可见萧统深受‘毛诗序“诗学思想的影响㊂其一,以 六义 评论赋体: ‘诗序“云: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㊂ 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㊂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㊂④萧统在此标明 六义 ,是以其为标准衡量古今赋体并评论今之作者: 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㊂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㊂ 近人刘咸炘‘<文选㊃序>说“云: ‘序“先论‘诗“,而举六义,明乎词赋一流,皆源六义㊂又曰: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㊂此言后世之赋,以附庸而成大国,兼该六义,足以当古之诗也㊂⑤此可谓得其大者矣㊂其二,以 诗言志 综论诗㊁赋等各种文体,标明 风雅 之义: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㊂‘关雎“㊁‘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㊁濮上,亡国之音表㊂故‘风“㊁‘雅“之道,粲然可观㊂自炎汉中叶,厥涂渐异㊂⑥继而论汉以来诗㊁赋之变及箴㊁戒㊁论㊁铭㊁诔㊁赞等各种文体的兴起,并总其辞云: 众制锋起,源流间出㊂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㊂作者之致,盖云备矣! 长期以来,人们多据序中 入耳之娱 ㊁ 悦目之玩 之语,而认为萧统视文学为 娱情悦目 之事,并以为其推崇文学的 娱乐 作用㊂然昭明身为储君,亦肩负体国经制之责,自然不能以普通人之 娱情悦目 视之㊂在‘文选序“中,昭明虽称 监抚余闲,居多暇日 ,似表明其编‘文选“只是业余爱好,然文章为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⑦,其称 监抚 ,不正表明其在 暇日 仍不忘 监抚 之职吗因之, ‘关雎“㊁‘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㊁濮上,亡国之音表㊂故‘风“㊁‘雅“之道,粲然可观㊂自炎汉中叶,厥涂渐异 , 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㊂飞文染翰,则卷盈乎湘帙 云云,实寓有批评和不满,故萧统欲 略其芜秽,集其清英 ,将 文 之精华编入‘文选“㊂此亦‘文选“编纂之由也㊂类似上述的对东汉以来文学风气的批评,亦见于稍早之与萧统 同志 者㊂如刘勰‘文心雕龙㊃情采“云: 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㊂ ⑧刘勰作‘文心雕龙“主要目的在于纠正当时的文风,对‘文选“虽无直接影响,但二者文学思想有一定相通之处㊂在萧统等人看来,东汉以来文章以词藻为能事,偏于 文 而疏于 志 ,如‘文心雕龙㊃明诗“评 近代 之文学云: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㊂ ⑨而 风雅 ㊁ 比兴 正是救治文风浮华弊病的良药㊂故昭明不但直5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参见:王立群‘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171页㊂20世纪80年代末,王运熙先生对传统观点进行了反思,指出: 过去有的同志在评论萧统时,认为‘文选“不选经㊁史㊁子三部的篇章,是说明编者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来,表明了当时人们文学观念的明确和进步㊂我过去也有这种看法㊂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并不确切㊂ 参见:王运熙‘<文选>选录作品的范围和标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6期,第11-12页㊂姚思廉‘梁书“,第1册,第167页㊂参见:力之‘关于<文选序>与<文选>之价值取向的差异问题 兼论<文选>非仓卒而成及其<序>非出自异手“,‘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第138-144页㊂萧统编㊁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册,‘文选序“第1页㊂按,以下所引‘文选序“文字皆出于本书该序(第1-3页),不复标注㊂刘咸炘‘推十书“(增补全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戊辑,第1册,第21页㊂萧统所引与‘毛诗序“略有不同,然这不是问题㊂参见:宋王楙‘野客丛书“卷12 古人引用经子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177页);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3 古人引书每有增减例 (俞樾等著‘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6-48页)等㊂萧统编㊁李善注‘文选“,第6册,第2271页㊂刘勰著㊁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38页㊂刘勰著㊁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67页㊂接征引‘毛诗序“ 诗言志 表述,而且隐括‘毛诗序“ 正始 ㊁ 风雅 的观念,以之作为评论自汉代以来各体文章的准的㊂在昭明看来,所谓 入目之娱 ㊁ 悦目之玩 不过是当时文学审美的基本要求,如其所云 作者之致,盖云备矣 ㊂而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必须 文质彬彬 而有 君子之致 ,如其‘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所云: 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㊂ ①可见,萧统虽推崇 典丽 等文学审美风格,亦有主张 文质彬彬 ㊁ 文质相符 的一面,这与‘文心雕龙“追求文雅典丽的文学思想亦有一定相合之处㊂在前代诗人之中,萧统特喜左思和陶渊明㊂‘梁书㊃昭明太子传“载: (昭明)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㊂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 此中宜奏女乐 ㊂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曰: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㊂ 侯惭而止㊂ ②在‘文选“中,萧统录左思‘咏史诗“八首㊁‘招隐诗“二首㊁‘杂诗“一首,又录其‘三都赋“与自序及皇甫谧‘三都赋序“,可见左思诗文尤为昭明所喜爱㊂又,萧统‘陶渊明集序“云: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㊂故加搜校,粗为区目㊂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㊂扬雄所谓劝百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㊂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㊂不必傍游泰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㊂ ③‘毛诗序“云: 风,风也,教也㊂风以动之,教以化之㊂ ④可见,萧统以 风教 观评论陶集,本之于‘毛诗序“风教之说,故‘闲情赋“未能收入‘文选“,除 价值取向 之差异外⑤,其与萧统 风教 及 雅正 思想亦当不无关系㊂另外,左思‘咏史“诗所体现的诗学风格被钟嵘‘诗品“称为 左思风力 ,陶渊明诗则被‘诗品“称为 文体省净,殆无长语㊂笃意真古,辞兴婉惬㊂每观其文,想其人德㊂世叹其质直 ⑥㊂上述 风力 ㊁ 真古 ㊁ 质直 云云,皆与古‘诗“风格相类,由此可见萧统的文学偏好㊂由是观‘文选“未收之文,多与陶渊明‘闲情赋“类似,概因其不能符合 雅正 之故㊂如最为著名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其文固然批判老庄 一生死 ㊁ 齐彭殇 的思想,然其认为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应随世以俯仰,极视听以娱情,仍可谓之消极,与儒家 言志 ㊁ 雅正 思想不符,故昭明不收,理所当然㊂刘勰‘文心雕龙㊃论说“评各 言不持正 之文章: 至如张衡‘讥世“,韵似俳说;孔融‘孝廉“,但谈嘲戏;曹植‘辨道“,体同书抄;言不持正,论如其已㊂ ⑦其 言不持正 云云,概指上述文章不能遵循儒家正统思想,或亦因此不为昭明所收㊂‘文选“所收之曹丕‘典论㊃论文“评孔融云: 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杨班俦也㊂ 又云: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㊂ ⑧其中所反映的文章 雅正 观念,亦与‘文选“近同㊂这表明在 近世 文风 衰弱 之时,萧统等人欲纠其偏向,故特隐括‘毛诗序“之义,重倡 诗言志 ,标明 六义 ㊁ 风雅 ,主张 文质并重 ㊂由此可推知,萧统之编‘文选“,其在价值取向上受到‘毛诗序“的影响㊂三 ‘毛诗序“等 篇章独立 与‘文选“ 序 文的收录标准萧统在‘文选序“中云: 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㊂ 历来论者多以 综缉辞采,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作为 序述 ㊁ 赞论 之类文体的选取标准,然就‘毛诗序“㊁‘尚书序“㊁‘春秋左氏传序“三篇经籍序而言,三篇序文本为附经之作,皆祖述经伦,文风质朴,与综缉辞采,错比文华 相去甚远,似不合于 沉思翰藻 的标准,如明人孙矿(号月峰)评‘毛诗序“云: 平淡之极㊂昭明最尚组绘,却乃取此等,岂以其名故耶? ⑨即认为‘文选“选录标准不一,或以此为昭明文学理论与编辑实践之矛盾㊂如上所述,朱晓海先生‘<文选>所收三篇经学传注序探微“一文认为三篇经籍序之所以入‘选“,主要源于儒家经学传统的力量,如朱先生所言 姬公之籍㊁孔父之书 被驱出文学园地,势必另铸神龛,将奉入者经典化,以为151力之 阳欣 ‘文选“收录‘毛诗序“探论 兼论‘文选“ 序 文的收录标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萧统著㊁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第155页㊂按:当然,这里所体现的文学思想更具 自我 色彩,而‘文选序“所呈现的或有某种程度上的 共识 成分㊂不过,就主要倾向而言,二者应是相一致的㊂姚思廉‘梁书“,第1册,第168页㊂萧统著㊁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第200-201页㊂毛亨传㊁郑玄笺㊁陆德明音义㊁孔祥军点校‘毛诗传笺“,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1页㊂参见:力之‘<闲情赋>之评价种种“,力之‘<楚辞>与中古文献考说“,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347-360页㊂钟嵘著㊁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41页㊂刘勰著㊁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327-328页㊂萧统编㊁李善注‘文选“,第6册,第2271页㊂许逸民‘清代文选学名著集成“,广陵书社2013年版,第5册,第222页㊂。

刘熙载《赋概》与《毛诗序》之关系研究

刘熙载《赋概》与《毛诗序》之关系研究

刘熙载《赋概》与《毛诗序》之关系研究元文广【摘要】As one of the important writing of Fu theory, Liu Xizai's Fu Gai summarizes completely Fu style and made valuable comments. Greatly influenced by Mao Shi Xu (the preface of Mao Poetry), it inherits the theory of Mao Shi Xu that the poetry expresses one's will and proposes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in poetry. On account of assimilating Fu, Bi, Xing, the artistic technique of Mao Shi Xu, it advocates taking Bi and Xing as the principles in Fu. Commenting on the positive change of Feng and Ya, it sets up new principles to judge the authenticity of Fu.%刘熙载《赋论》是赋论著作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对赋这一文体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但从整体来看,其受《毛诗序》的影响比较明显,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第一,继承了《毛诗序》诗言志的理论,提出赋言情志;第二,吸收了《毛诗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主张赋以比兴为主;第三、批判了《毛诗序》以来的风雅正变之说,提出以真伪论赋的新原则.【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4)006【总页数】4页(P72-75)【关键词】刘熙载;《艺概》;《赋概》;赋论;《毛诗序》;赋;比兴;真伪【作者】元文广【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西安航空学院人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一、《毛诗序》与刘熙载《赋概》《毛诗序》,又称《诗大序》或《诗序》,是先秦《诗经》的总序,位于《国风·关睢》之下。

毛诗正义 目录 毛诗序 诗谱序 《毛诗正义》序

毛诗正义 目录 毛诗序 诗谱序 《毛诗正义》序

毛诗正义目录毛诗序诗谱序《毛诗正义》序毛诗正义目录毛诗序诗谱序《毛诗正义》序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诂训传》西汉&#8226;毛公传□《毛诗传笺》东汉&#8226;郑玄笺□《毛诗正义》唐&#8226;孔颖达疏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

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

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是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

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8220;笺&#8221;,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

汉人传诗本有四家,称为四家诗。

《汉书&#183;艺文志》、东汉郑玄《诗谱》、《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五经正义》等书记载:至战国初期,研究讲习《诗》者,有齐人辕固生、鲁人申培、燕人韩婴、河间毛亨。

&#8220;毛亨著有《毛诗正义》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

&#8221;毛亨将《毛诗正义》传授给毛苌(据现在有关学者考证推断,毛亨与毛苌为叔侄关系)。

鲁诗、齐诗、韩诗三家又被称为三家诗,皆采用今文,被称为今文经学,在东汉被立于学馆。

毛诗晚出,属古文经学。

毛诗训诂简明,东汉时受到重视,允许在朝廷公开传授。

东汉末年兼通今古经学的经学大师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作《毛诗传笺》,主要为毛氏《诗故训传》作注。

《四库全书总目&#183;毛诗正义提要》说:&#8220;郑氏发明毛义,自命曰笺。

&#8221;郑玄《六艺论》说:&#8220;诗宗毛义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

&#8221;郑玄的《六艺论》现在已经佚失,这些话是根据孔颖达《毛诗正义》所引出的。

三家诗自此渐渐衰败。

《隋书&#183;经籍志》说:&#8220;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8221;。

毛诗序2论文

毛诗序2论文

毛诗序2论文.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

《毛诗序》学术话语权的形成及影响曹顺庆王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毛诗序》按照儒家话语模式对《诗经》进行阐释,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主张,构成了儒家诗学的基本框架,影响中国文坛上千年。

本文论述了《毛诗序》学术话语权形成的原因及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毛诗序》;学术话语权;儒家诗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毛诗序》有着独特而显赫的地位。

作为中国第一篇诗学专论,《毛诗序》比较系统的提出了若干文艺理论原则,构成了儒家文论基本框架,形成了强大的话语权,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如张少康说:“《毛诗大序》所提出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多年来封建正统的文艺纲领,影响极大。

”[1](105页)对《毛诗序》的评价,梁启超在《〈诗序〉之伪妄》中说:“若细按其(指《毛诗序》)内容,则捧腹喷饭之资料更不可一二数。

例如《郑风》见有‘仲’字则曰祭仲,见有‘叔’字则曰共叔段。

余则连篇累牍皆曰‘刺忽’、‘刺忽’。

郑立国数百年,岂其于仲、段、忽外遂无他人?而诗人讴歌,岂其于美刺仲、段、忽外遂无他情感?凿空武断,可笑一至此极!其余诸篇,大率此类也。

故欲治《诗经》者非先将《毛序》拉杂摧烧之,其蔀障不知所极矣!”[2](63页)在梁启超看来,两千年来的“文艺纲领”伪妄可笑得令人“捧腹喷饭”。

尤其严重的是,如此伪妄可笑的《诗序》居然还是“千余年共认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宝典,真不可思议之怪象矣!”[2](63页)百余年来的《诗经》研究中,虽也有抨击《毛诗序》的,但正面回答梁启超困惑,解开这个怪象的却没有。

然而,不解开这个困惑就不能真正理解《毛诗序》,也就无法认清中国文论的特征,正如蒋凡先生所说:“后世儒者大体上是按照《诗大序》的启迪,来建立自己的诗论框架的。

”[3](405页)因此,如果只停留在抨击的层面,不追问为什么,不解开这个“怪象”,就不能理解中国的文学传统,也就无法面对今天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从接受美学看《毛诗序》及其诗学史意义

从接受美学看《毛诗序》及其诗学史意义

从接受美学看《毛诗序》及其诗学史意义杨等华【摘要】宋代以降,关于《毛诗序》的存废争论不断,产生“尊序”和“废序”两派.尊序派认为学习《诗经》不可能绕开《毛诗序》;废序派认为《毛诗序》误读了《诗经》,应当废除.直至现代,《毛诗序》的存废争论仍然存在.从整个《诗经》接受史来看,《毛诗序》的解读方式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诗经》方法的同时,其某些阐释方法却在某种意义上演变为独具民族特色的“比兴寄托”的艺术创作手法,从接受史意义上来讲不失为一种收获.【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2页(P105-106)【关键词】《毛诗序》;接受美学;诗学意义【作者】杨等华【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一、《毛诗序》的产生和局限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众多文学母题的源头,《诗经》的地位和意义已无须多辩。

总集的性质决定了《诗经》内容和风格的不统一。

就作品产生的方式来讲,“风”诗多采自各地方的民歌,“雅”、“颂”多来自上层贵族。

《诗经》自产生便成为知识阶层必学的课程。

在这教与学和传与授当中,必然会涉及到对《诗经》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阐释。

《诗经》文本生成方式、文本本身以及传播特点,使《诗经》的阐释空间存在很大的弹性,不同的人在具体理解和阐释《诗经》的时候,由于自身经历、所属阶层、目的的不同,往往产生不一样的理解。

汉末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毛诗》在众多传《诗》和解《诗》的流派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传《诗》和解《诗》的权威。

《毛诗》在传《诗》之前有一个特点,即在每一篇作品的题前都题有“序”,首篇《关雎》下则设有一篇“大序”。

这些“序”可以看成它在传《诗》之前为读者设立的阅读指导。

这些序本身是采撷先前众家之说,它使以前散见的儒家文论观点形成一个系统。

从接受美学来看,这些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第一位读者的理解。

这样,读者(接受者)在接触文本的同时也受到了第一位读者(也是阐释者)理解的影响。

上博《诗论》与《毛诗序》的研究

上博《诗论》与《毛诗序》的研究

上博《诗论》与《毛诗序》的研究王洲明【期刊名称】《衡水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17)2【摘要】上博《诗论》发布和研究,推动了《毛诗序》研究。

文章认为,《诗论》发现对深化《毛诗序》研究具有启发性。

通过考察四个《毛诗》的关键性版本,再结合文献中相关记载,确实透露出了《毛诗序》作者、作期的信息:首先,《毛诗故训传》本为一体之作,《毛诗故训传》本来就包含有《序》和《传》两部分;其次,今所见最早单疏本《毛诗正义》,对考察了解汉代《毛诗》版本样式,提供了重要实物参考;第三,《毛诗正义》发布后,推动了《毛诗》传播,必须重视李善所代表的唐初普遍认可的关于《毛诗序》《毛传》作者的意见。

另外,文章还澄清《毛诗序》研究中的认识问题。

%The On Poetry issued by Shanghai Museum and its research put forward the study of the Preface to Mao Poetry that brought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deeper research of i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key editions of the Mao Poetry and the related records of its documents, the information of the writer and the date of writing of Preface to Mao Poetry were certainly revealed. At first, the edition of The Legendof Ancient Doctrines of Mao Poetry originally contains Preface and Legend. Then, the earliest edition of Maoshi Zhengyi we see today offered important object reference to study the style of the edition of Mao Poetryin Han Dynasty. The third, the release of Maoshi Zhengyi promoted the diffusion Mao Poetry; therefore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view,which was widely accepted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with Li Shan as its representative, on the writer of the Preface to Mao Poetry and the The Legend of Mao Poetry. In addition, the ideological problems about the study on Preface to Mao Poetry will be clarified in this paper.【总页数】7页(P73-79)【作者】王洲明【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2【相关文献】1.浅析上博简《诗论》与《毛诗序》的“志”与“情” [J], 张腾川2.关于《孔子诗论》与《毛诗序》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 [J], 姚小鸥;任黎明3.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再评价 [J], 刘冬颖4.论上博简《孔子诗论》与《毛诗序》阐释差异--兼论《毛诗序》的作者 [J], 曹建国;胡久国5.上博《诗论》与《毛诗序》的研究 [J], 王洲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诗序》《毛诗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

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的儒家诗论的总结。

其主要观点如下:首先,《毛诗序》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

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这与先秦时代就已产生的“诗言志”的观点一脉相承。

我们从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毛诗序》出于汉儒之手,与儒家的整个思想体系是融洽的,因而“诗言志”正逐渐被纳入到这一体系中而被经学化。

不仅如此,《毛诗序》进一步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比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表述,在这里“志”与“情”的关系与内涵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但《毛诗序》认为它们是可以统一的。

抒情之说,早先主要用在乐论之中,序文关于抒情观点的表述可以说袭自《荀子·乐论》或《礼记·乐记》。

可知,序文的诗论中还留着许多乐论的因素,是因为它仍然是基于诗与乐的紧密相关性来认识诗的本质的。

正因如此,《毛诗序》才汲取了乐论中的抒情说作为先秦以来言志说的必要补充。

如果联系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整个发展史,我们就会意识到这一补充是多么有意义。

其次,《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

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

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如“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

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

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

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这与序文的观点是相通的。

再次,序文提出的“六义”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后人对“六义”的具体解释不同,却大体上都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而赋、比、兴是诗的写作手法。

文中没有对赋、比、兴作具体的解释,却为后来的诗歌创作论提供了极富启示性的一组范畴。

序文对风、雅、颂作了重点阐发,其间所贯穿的浓厚的政教意味与全篇的基调是一致的。

文中提出“主文而谲谏”,要求诗歌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达到讽谏的目的,这显然是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另一种表述。

不过,这一要求与艺术创作要求委婉含蓄却有相通之处。

所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在指出诗歌的抒情特征时,更进一步要求情感抒发严格接受儒家道德教义的规范。

这一观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也很复杂。

总之,《诗大序》不仅仅是一种总结,对后来文学观念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这种影响很复杂,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毕竟构成了儒家诗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七、《毛诗序》讲解本讲重点串讲一遍《毛诗序》这篇中国最早的反映中国诗学观念的理论作品。

前讲已说四家《诗》中的毛《诗》经郑玄作笺之后,后来居上,风靡天下,三家诗说逐渐衰微,后代学习《诗经》主要依据的文本都来自毛《诗》。

毛《诗》每篇作品都有一段题解,试举《魏风》为例:《伐檀》:刺贪也。

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

《汾沮洳》:刺俭也。

其君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

诗序其他三家也应该有,它是各家对一首诗主旨的说明,因此各家的序可能是不同的,只是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毛诗序》了。

关于《毛诗序》还有大序和小序之说。

小序即前面所说的每篇题解,大序则是指在首篇《关雎》题解之后,对《诗经》的本质、功能和表现手法所作的提纲挈领的总述。

但也有人不同意,认为《关雎序》与后面的提纲总述应该是整体一篇文章。

我个人也倾向认为,所谓大序的这部分文字都是由《关雎序》而引发的,理应作整体观。

且这篇序放在这里非常适合,《关雎》本身是《诗经》的第一篇作品,不仅是“风之始”,而且是“诗之始”。

毛《诗》按照风、雅、颂的次序编排,又把《关雎》排在“风”的第一首,借以表达“人伦之始、王化之基”的深意,那么在开篇之作《关雎》中插入这篇序文,其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关于《毛诗序》的作者,一直没有定谳。

史藉中提到的作者包括了子夏、毛苌、卫宏(东汉人)。

我们对古人所谓的“作”应该理解为“述作”性质,更多的是编撰整理,而非今天理解的创作。

无论大序、还是小序,其基本思想都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

前儒或有认为,小序前半部短语为子夏作,后半部分为毛公附益。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新发现的《孔子论诗竹简》内容,如“《谷风》鄙。

《蓼莪》有孝志。

《隰有苌楚》得而侮之也。

”就会觉得这种表达与小序形式极为相似。

再以上文所举例说明,《伐檀序》中“刺贪也”,即可能为战国古序,或古诗说,而“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则是毛公等汉儒附益而成。

上面所说的是小序情况,大序的文字也当如此。

其成文固然可能在两汉,但其中部分文字则由来已久。

各篇作品的小序,我们在今后讲解作品中会具体介绍,现主要讲大序的内容作一个讲解,序全文如下:《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关雎》之义也。

以下分节疏讲:《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此为第一节,即传统上所说的小序。

汉儒认为,《关雎》作者意在褒奖天子后妃的德行。

“风之始”的风指十五国风,十五国风反映的是十五个地区政教状况,那么,序作者即认为,《关雎》这篇作品反映的是政教最根本的家庭伦理,即夫妇关系。

下面说“风天下”的风,则是指后妃的德行能够像风一样影响世界,这里风与孔子所说“君子德风”的风意义相同。

“正夫妇”意味着后妃的德行为天下夫妇树立了一个典范。

下文中“乡”与“邦国”对言,乡指天子所统治的王城之外的区域,邦国则指诸侯国及公卿采邑。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即指后妃的德行可施行于乡和邦国。

现在有些人指斥汉儒附会,其实不清楚汉儒极少自创新说,大体都沿袭传统经说。

且周人乡饮酒等礼中都使用《关雎》、国学以“诗”教育子弟,如果我们仅根据字面将其理解为贵族男女之间的爱情诗篇则是一种文化上的倒退。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此下即大序。

下面两节围绕“诗言志”讲述诗的本质和诗的社会功能。

“风,风也”,前风字指国风,后风指自然之风,其义指风吹动物,故引申为教化的意思。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即像风吹一样感动人,像教育一样改变人。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指人的思想、思维活动,这种活动为表达出来时即是“志”,而用语言表达出来则成为“诗”。

“志之所之”的之,是去、往的意思,因此,典籍中也用“持”、“承”来解释“诗”,那么可以说“诗”即是承载、容纳思想的工具或载体。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

”情,是一种本能。

董仲舒说:“情者,人之欲也。

人欲之谓情。

”虽然,先秦典籍《尚书》就已经提出“诗言志”这一中国传统诗学的基本观点。

但显然此序又进一步把“情”(本能的欲望)作为“志”背后的驱动。

“形于言”,即诵诗,“嗟叹”则指唱和,“咏歌”则指配乐而长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则指配以舞蹈。

也就是说情志的表达经由了“诗”至“乐”再至“舞”的递进关系,而此三者均为“礼”的组成部分。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此章讲述诗的社会功能。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发,即现的意思。

这里“声”指声调,即宮、商、角、徵、羽也。

“聲成文”则是指声调能够相应谐和,形成一定的乐感而成为音乐,而制乐者的情感也反映在其中。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治世之天下太平,那么这时音乐安详而欢乐,表明政事和谐。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乱世指兵荒马乱的战乱状态,那么这时音乐充满怨恨与愤怒,表明政事处在一种悖逆的状态。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亡國指国家将亡,此时音乐则充满悲哀和愁思,说明人民已经走投无路。

困,是尽的意思。

《乐记》所云“郑、卫之音,乱世之音;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

这些思想主旨都是说通过对人情感表达的观察可以了解一国政教状况。

儒家重视诗教,也正是因为诗的这一重要功能。

因此,接下来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正得失”乃就人的政事得失而言,指政事能归于正确的轨道。

大小《雅》之雅,意即正。

“动天地”,即使天地显灵,“感鬼神”,即感动鬼神降福,这里鬼神指人的鬼神。

“动天地,感鬼神”更多体现在《诗经》之《颂》中。

莫近,意思是莫过于。

序作者认为,能够纠正政事得失,感动天地显灵、鬼神降福的,莫过于《诗经》。

因此,接下来说“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即前代之王用以治理国家。

“经夫妇”,经,常也,指夫妇之道有常,双方各按其分,各守其职。

“成孝敬”,孝以事亲,敬以事长,家内家外,各顺其道。

“厚人伦”,伦,理也。

人伦,即做人之理。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