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方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席方平》教学设计
发布者:大学语文资源网发布时间:2006-5-24 阅读:6双击自动滚屏
9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言小说的演变和《聊斋志异》。
2、提高学生概括分析情节的能力,由情节分析人物和主题。
3、通过比较阅读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复仇精神的正确认识和论辩
能力。(可链接《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
4、提高文言文自读水平。
知识点:古代文言小说过程。笔记小说、志怪小说、传奇、聊斋、蒲松龄教学步骤:
1、知识点连线与讲解。可以分析课文中一段笔记小说了解早期小说。重点讲聊斋与蒲松龄(以身世和创作的关系入手)
2、分段指导学生课堂阅课文,并概括每一段情节。
3、课文分析:重点问题:
主人公是怎样复仇的?这种复仇行为包含了怎样的文化内容。(中国人的复仇意识)
本文环境设置有那些特点?主人公在地府复仇遇到了那些挫折?这些挫折以及地府环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主人公通过二郎神讨回公道隐含了怎样的思想意识?
概括人物形象和主题。
4、比较分析和讨论
请学生阅读《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的第一部分,比较分析什么是现代复仇精神?你对严家炎关于现代复仇精神的观点
有和看法?
作业:写出作品的故事梗概。
写一篇短文,结合课文以及《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谈现代复仇精神。
文本分析
【问题】
1.这篇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对表现文章的主题与人物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2. 席方平是怎样复仇的,他的复仇过程说明了什么?小说写的是冥界的故事,冥界的社会结构和司法制度有什么特点?隐喻是什么?由此概括本文的主题与席方平的形象特征。
【赏析】
生平以及《聊斋志异》介绍(见附录)。重点:生平和创作之间的关系。
主题分析:
《席方平》是《聊斋志异》里的名篇,它通过席方平为父伸冤到冥府、城隍和郡司、冥王作斗争的故事,假托鬼神,影射现实。地狱和人间有相互比较的意思。
地狱和人间的相似性,说明人间就是地狱。突出以打官司的方式,而不用侠义恩仇的方式复仇,一方面说明主人公寄希望于司法,而司法的由此更凸现司法之黑暗。揭露了封建官吏与豪绅地主狼狈为奸、纳贿枉法,压迫人民的腐朽本质,赞扬了席方平的斗争精神。二郎神的出现则反映了作者的清官意意识。故事的结局则反映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思想。
问题:作者说自己是“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请结合作品谈谈其中包含的“孤愤”。
人物塑造方法和叙事特点:
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和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在回环往复非情节中刻画人物性格。席方平为父伸冤共告四次,每次都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告于城隍,告于郡司,告于冥王,告于二郎
神。前三次均无功而返,且屡受刑罚,最后路遇二郎神,其父原案才得平反。告状伸冤的情节几乎从头重复到底,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曲折,好比拧螺丝,一层一层向里紧。而每一次重复都刻画了席方平百折不回的顽强精神,暴露了各级衙门里黑暗的普遍性和冥府官吏的多变。
二、在重复中写出不重复。重复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造成一种盘旋而上的螺旋美,运用不当,却往往只能造成雷同。但是蒲松龄却偏要在险处取胜,有意使用重复,在重复中写出不重复,寓变化于不变之中,使它们能起到突出重点、深化、对比和铺垫等作用。告城隍、郡司写得简略,着重写席方平忿气难平的心理活动。第三个情节告状到冥府则是工笔细描初见冥王,“冥王有怒色,不容置词,命笞二十”当被席方平问得哑口无言时,“冥王益怒,命置火床”;席方平凛然大呼:“大冤不伸,寸心不死。”冥王又怒,命以锯解其体。席方平不畏酷刑,冥王暴跳如雷。冥王的威吓声,席方平的呼叫声,小鬼的赞叹声交织在一起,真实惊心动魄。
三、人物性格推进了情节的发展,情节又展示了人物性格。小说螺旋式的情节得自于席方平的性格,有席方平刚烈顽强、百折不回的反抗性格,才有入阴府告状的行动,才引出城隍、郡司、冥王的各种刑法,也才能使情节一环环盘旋而上。同样,情节的回环往复,也有力地突出了席方平的性格。作者精心安排的各个情节,不仅显现了席方平的刚烈顽强的基本性格,而且随着情节的发展,席方平的性格也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斗争的目标不再是将羊某问罪,代父伸冤,而是把斗争的矛头转向了以冥王为代表的整个统治集团,成功地塑造了反抗英雄的光辉形象。
课堂讨论:阅读《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比较本课文,就中国古代的复仇问题展开讨论。同时,对严家炎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附录:蒲松龄生平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淄川蒲家庄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
淄川蒲氏,自元代迁来,原籍何处,文献无征。其远祖蒲鲁浑、蒲居仁曾并任般阳府路总管,名载邑乘,但无任职年代。墓在城西北店子
村附近,旧有华表翁仲,俗称“石人坡”。故其民族成分引发学术界争议,“蒙古、女真、回族、汉人”多说并存,至今尚未定论。
《蒲氏族谱》记载,相传蒲姓为元世勋,宁、顺间曾遭“夷族之祸”。邢戮之余,只遗“藐孤”,时方六七岁,匿于外祖杨家,改随母姓,元亡后,始复姓蒲,名璋(即其始祖)。其后子孙日繁,所居满井庄因而易名蒲家庄。至明万历间,全县诸生八名补廪者中,其族竟占六人。嗣后科甲相继,称为望族。自蒲璋至蒲松龄历十一世,其世系为:
璋—子忠—整—海—臻—永祥—世广—继芳—生汭—槃—松龄
蒲松龄的高祖世广,是族中第一位廪生,才冠当时,所生四子中一人为训导,三人为庠生,而后世子孙中在明清两代出了(三名)县令以及教谕,训导等职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与庠生数十人;其曾祖继芳(行二),庠生,所生五子均为入泮;其祖生汭,所生五子无一采芹者;其父槃,字敏吾,配孙氏、董氏、李氏,少力学而家苦贫,遂弃学经商,数年称素封。业余不忘经史,博恰淹贯,宿儒所不能及。但长子早丧,四十余仍无子(曾过继嗣子),散金行善,救济乡里,后连生四子(三人进学)。生平“主忠厚”,值战乱,策划守村,出资助修城垣,故而名载县志“隐逸”中。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龄诞生于蒲家庄内故宅北房中。此时,其父正梦见一位偏袒上衣、乳际粘有一贴圆如铜钱药膏的病瘦和尚进屋。而蒲松龄身上也“果符墨志”,故其以“病瘠瞿昙”降生自况。
蒲松龄在兄弟四人(兆箕少亡,过嗣者兆兴回归)中排行第三(董氏次子),上有兆专(李氏所生)、柏龄两兄,下有一弟鹤龄。因家境渐落,不能延师,兄弟四人皆从父读。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能了,尤得其父钟爱。
清顺治十四年,18岁的蒲松龄与本县丰泉乡大刘(今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次女成亲。
次日,新婚后的蒲松龄初应童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藉藉诸生间。其制艺《早起》、《一勺之多》,大为山东学使施闰章称赏。其批语:“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又掉臂游行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