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物质稳定性
遗传学遗传物质稳定性
通过设计和构建人工基因组,实现遗传物质稳定 性的可控调节,为遗传学研究提供新途径。
06
遗传物质稳定性研究前景与 挑战
深入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解析基因组三维结构
阐明染色体在细胞核内的空间排布及其对基因表达调控的 影响,揭示基因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挖掘非编码RNA调控作用
全面解析非编码RNA在基因表达调控、染色质重塑和细胞 命运决定等方面的作用,揭示其调控机制。
加强公众沟通与参与
通过科普宣传、公众参与和多方利益相关者沟通等方式,增进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理解和信任,推动技术应用的合 理化和民主化。
培养专业人才和跨学科合作
加强基因编辑技术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跨学科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为遗传物质稳定性研 究提供持续动力。
THANKS
VS
选择压力
环境变化可能导致某些表型的适应性降低 ,从而对个体和种群的遗传稳定性产生影 响。
时间因素:进化与适应
进化过程
长期进化过程中,种群内遗传物质的变异和 重组可能导致新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出现 ,从而影响遗传稳定性。
适应性进化
面对环境变化,种群内可能出现适应性进化 ,导致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稳定性的改变。
02
遗传物质传递机制
DNA复制过程
半保留复制
DNA双链在复制时,每条链作为模板合成 新的互补链,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 子。
复制起点与方向
原核生物多个复制起点,真核生物单一复制起点; 复制方向均为5'→3'。
复制酶
DNA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生成,连接 DNA片段;解螺旋酶解开双链,单链结合 蛋白防止单链重新形成双链。
rRNA
核糖体RNA(rRNA)是核糖体的主要成分,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糖体,为蛋白质合成提供场所 。
生物进化中的遗传稳定性与遗传变异
生物进化中的遗传稳定性与遗传变异生物进化是指物种在漫长的时间中逐渐适应环境并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漫长的进程中,遗传稳定性与遗传变异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遗传稳定性使得物种的基本特征和基因组保持相对稳定,而遗传变异则是使物种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产生新物种的关键。
1. 遗传稳定性遗传稳定性是指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基因组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发生过大的变化。
这种稳定性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DNA的复制和修复机制的作用。
DNA在复制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两条链相互对应,确保基因组的稳定。
此外,细胞还具有检测和修复DNA错误的功能,进一步保证了基因组的稳定性。
2.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迁移等因素导致基因组发生变化。
这种变异能够为物种在环境变化中提供一定的遗传可塑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遗传变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a. 突变:突变是指DNA序列出现改变的现象。
突变可以是点突变,即单个核苷酸的改变,也可以是插入或删除一个或多个核苷酸碱基。
突变的发生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引发的。
b. 重组:重组是指基因组中基因间的交换。
这种交换可以发生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点,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染色体之间。
重组使得不同的基因组合出现,进而产生新的基因型,增加了物种的遗传变异度。
c. 迁移:物种之间或者不同区域个体之间的基因流动称为基因迁移。
当两个或多个群体之间的个体交流时,基因可以从一个群体流向另一个群体,这种流动会导致基因型的变化和新的遗传组合的出现。
3. 遗传稳定性与遗传变异的关系遗传稳定性和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相辅相成。
遗传稳定性保证了基因组的相对稳定,使得物种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保持适应能力。
而遗传变异则提供了遗传可塑性,使物种能够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且产生新的适应性特征。
遗传变异是物种进化的基础,而遗传稳定性则是物种能够保持基本特征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总之,在生物进化中,遗传稳定性和遗传变异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高中生物遗传物质知识点
高中生物遗传物质知识点复杂的劳动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遗传物质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生物遗传物质知识11、DNA的特性: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
②多样性: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碱基对的排列方式:4n(n为碱基对的数目)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碱基含量计算中的应用:①在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50%。
②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嘌呤之和与嘧啶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中相应的比值互为倒数。
③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的比值(A+T/G+C)与其在互补链中的比值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样的。
3、DNA的复制:①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②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
③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
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④过程: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随的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长,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互相盘绕成螺旋结构,c、形成新的DNA分子。
⑤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⑥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一次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⑦意义: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与细胞周期调控
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与细胞周期调控遗传稳定性是指细胞在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中保持遗传物质稳定性的能力。
细胞中的DNA分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DNA的遗传稳定性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细胞周期调控是一系列分子机制的精密调控过程,确保细胞在不同细胞周期阶段能够准确地复制和分裂。
本文将探讨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关系。
一、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是指避免因错误的复制和修复过程导致遗传信息发生改变的能力。
细胞中的DNA分子在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损伤,如紫外线、化学物质和放射线等。
为了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细胞通过多种机制来防止和修复DNA的损伤。
1. DNA修复机制DNA修复机制是细胞中保持遗传物质稳定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细胞通过两个主要的DNA修复途径来修复DNA损伤:核苷酸切除修复和同源重组修复。
核苷酸切除修复主要修复DNA链上的损伤,而同源重组修复主要修复DNA链断裂。
2. 染色质结构的维护染色质是细胞中DNA和蛋白质的复合物。
染色质结构的维护对于维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细胞通过染色质重塑和染色质修饰来维护染色质的结构。
染色质重塑是指染色质在DNA复制过程中的重新组装,确保DNA在复制过程中不受到损伤。
染色质修饰则是指通过添加或移除特定的化学标记来调节基因表达和染色质结构。
3. 基因组监控系统细胞通过基因组监控系统来检测和纠正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中的错误。
基因组监控系统主要包括DNA复制检查点和DNA损伤检查点。
当发现DNA复制或修复错误时,检查点会发送信号停止或延迟细胞周期的进行,以便纠正错误。
二、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周期调控是一系列复杂的分子机制,确保细胞在不同细胞周期阶段进行DNA复制和细胞分裂。
细胞周期分为四个主要阶段:G1期、S期、G2期和M期。
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细胞周期蛋白和细胞周期检查点相关。
1. 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蛋白是调控细胞周期的关键因子。
DNA修复机制及其在细胞遗传物质稳定性中的作用
DNA修复机制及其在细胞遗传物质稳定性中的作用DNA修复机制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它维护细胞的遗传物质稳定性,修复受损的DNA分子。
DNA损伤可以来自内源性因素,如代谢产物和自由基的生成,也可以来自外源性因素,如辐射和化学物质。
这些损伤如果不得到及时修复,就会导致DNA序列的改变,甚至致癌。
因此,维持DNA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于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生存至关重要。
细胞中存在多种DNA修复机制,包括直接修复、碱基修复、错配修复和重组修复。
其中,直接修复是最简单的一种修复机制,它能够直接去除DNA分子上的损伤物质,例如附着在DNA链上的烷基或光化学损伤。
碱基修复是通过一系列酶的协作作用来修复单个碱基的损伤,常见的损伤有氧化性损伤和甲基化损伤。
错配修复则主要修复碱基对的配对错误,以保证DNA复制的准确性。
而重组修复则主要用于修复DNA链断裂和大片段的缺失。
DNA修复机制的相关酶和蛋白质在细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针对光损伤而存在的光酶(photolyase)能够通过光动力学机制修复损伤的DNA链。
在错配修复中,谱系相关酶(MSH)和内切酶(MLH)等蛋白质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确保DNA碱基对的准确配对。
此外,DNA聚合酶通过插入互补的碱基来修复损伤的DNA链,DNA连接酶能够将断裂的DNA链连接起来。
DNA修复机制在细胞遗传物质稳定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DNA修复机制能够有效修复DNA的损伤,从而避免由此引起的突变。
突变是DNA序列发生持久性改变的结果,它可能导致细胞的功能异常或者肿瘤的形成。
而DNA修复机制能够及时修复受损的DNA分子,减少突变的发生。
其次,DNA修复机制对于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也至关重要。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需要复制和传递给子细胞,而这个过程需要保证DNA序列的精确复制和传递。
如果DNA分子的损伤得不到修复,那么这些损伤就会被复制并传递给子细胞,进一步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
遗传稳定性和变异性之谜解密
遗传稳定性和变异性之谜解密遗传是生物界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和多样性。
然而,在遗传进程中,稳定性与变异性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遗传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解密这一谜题。
遗传稳定性是指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保持一定的遗传特性的能力。
它确保了物种的传承与延续,并使得物种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遗传稳定性中,关键的角色是基因和DNA。
基因是带有遗传信息的DNA 分子片段,而DNA则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遗传稳定性的保持依赖于基因和DNA的复制的准确性。
然而,生物体在遗传过程中也会出现变异。
变异是指个体间遗传信息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是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不平衡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变异性能够增加物种的适应性,并带来新的特性和变异体。
不同的变异体可能适应不同的环境,从而提高了物种的生存能力。
遗传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个动态平衡过程。
稳定性的维持使得物种能够保持特定的遗传特性和功能,以适应当前的环境。
在稳定性的基础上,变异性为物种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和适应性,使得物种能够在面对环境变化和选择压力的情况下生存和繁衍。
为了更好地理解遗传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一个解释是适应性与非适应性突变的不同影响。
适应性突变是指能够提高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异,这些变异有助于个体生存和繁殖。
非适应性突变则是指没有显著影响个体适应性的变异。
适应性突变有利于物种的进化和适应,而非适应性突变则可能受到自然选择的淘汰。
除了适应性与非适应性突变的影响外,环境因素也对遗传稳定性和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的稳定性和变化程度可以调节个体和物种的遗传变异水平。
在稳定环境中,物种更倾向于保持遗传稳定性,而在不稳定的环境中,物种更容易产生变异。
这是因为在稳定环境中,物种已经具备了适应性的特性,在此基础上保持稳定性更有优势。
而在不稳定环境中,物种的稳定性可能无法保证生存,因此通过变异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更有竞争优势。
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研究
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研究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遗传物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而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则是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遗传物质指的是DNA和RNA,它们在生物体内承担着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维持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因此其稳定性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DNA的稳定性DNA的稳定性是指DNA分子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保持完整的分子结构和遗传信息的传递能力。
DNA分子在生物体内经常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辐射、化学物质等,这些因素可能对DNA分子造成损伤、缺失或错配等变化,从而导致遗传信息发生错误,引发遗传病甚至癌症等重大疾病。
因此,人们对DNA稳定性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学家、医药工作者等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科学家通过多种手段探究DNA的特性及其对外界因素的反应,以及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对DNA进行修复或保护。
DNA修复与保护DNA分子自身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它能自我修复部分损伤或缺失的碱基。
但是,当损伤或缺失程度过大时,需要靠一些特殊的酶类来修复。
这些酶类主要包括核苷酸修复酶、核苷酸切除修复酶和重组修复酶等。
此外,科学家还利用基因技术手段进行DNA修复和保护的研究。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DNA分子中插入特定的序列,增强其耐受能力;或者刻意改变某些碱基的结构,防止其被氧化或加入其他外来物质等。
RNA的稳定性RNA与DNA一样,也是生物体内重要的遗传物质之一。
RNA分子不仅承担着遗传信息的传递,还参与到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因此RNA的稳定性对生物体的生命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RNA的稳定性与功能相关RNA的稳定性与其所承担的功能密切相关。
一些RNA分子具有短寿命,只存在数分钟或数小时,而一些RNA分子的寿命则达到数天甚至数周。
科学家们正是通过深入研究不同RNA分子的稳定性和寿命,来探究其功能和作用机理。
RNA降解的影响因素RNA降解是影响RNA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RNA分子的降解主要受到胞内核酸外切酶的作用。
细胞分裂中的遗传物质分配与遗传稳定性
细胞分裂中的遗传物质分配与遗传稳定性细胞分裂是生物体中的一种重要的生命过程,用于细胞增殖和组织修复。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分配是维持遗传稳定性的关键。
准确的遗传物质分配确保了每个细胞获得正确的基因组,从而维持物种的一致性。
一、有丝分裂中的遗传物质分配有丝分裂是一种常见的细胞分裂方式,在有丝分裂中,遗传物质的分配经历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1. 染色体复制:在有丝分裂开始前,细胞对染色体进行复制,每一个染色体复制后都具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这样,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仍然是一样的。
2. 核分裂:在核分裂中,细胞核的外膜解体,使得细胞质中的纺锤体得以形成。
纺锤体是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结构,用于染色体的分裂。
3. 染色体分离:纺锤体将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使它们朝向细胞的两个极点。
这个过程确保每条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的两个细胞中都获取到。
4. 染色体移动:纺锤体通过一系列微管的组装和分解,将染色体从中央区域移动至极点。
这个过程保证了每个细胞获得正确的染色体数目。
5. 核分裂:当染色体到达极点后,核分裂会发生。
原核分裂包括核膜和核仁的重组。
6. 细胞分裂:最后,细胞质会分裂成两个细胞,每个细胞都拥有完整的染色体组。
二、减数分裂中的遗传物质分配减数分裂是用于产生生殖细胞(卵子和精子)的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
相较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中的遗传物质分配方式有所不同。
1. 染色体复制:与有丝分裂相似,在减数分裂开始前也会发生染色体复制。
2. 第一次分裂:在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会分离成两个非姐妹染色体。
相对于有丝分裂,这个过程导致了染色体的数量减半。
3. 第二次分裂:在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再次分离,形成四个细胞,每个细胞都只包含一个染色体。
4. 细胞分裂:最后,这四个细胞会分裂成八个细胞,每个细胞获得单一的染色体。
这些细胞最终会发育成为卵子或精子。
三、遗传稳定性的维持细胞分裂中的遗传物质分配对于遗传稳定性的维持至关重要。
如果分裂过程中出现错误,可能会导致遗传物质异常的分配。
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与细胞遗传现象
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与细胞遗传现象在生物界中,遗传是指生物种群或个体之间遗传信息的传递和保持。
遗传物质是指构成生物遗传信息的分子,主要包括DNA和RNA。
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与细胞遗传现象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和细胞遗传现象之间的关系。
一、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是指遗传物质在复制和传递过程中不发生或极少发生错误的性质。
DNA分子具有高度稳定的遗传性,这得益于其特殊的结构和复制机制。
1. DNA结构的稳定性DNA的稳定性源于其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由两条互补的链组成,这些链通过氢键相互配对,形成稳定的双螺旋结构。
这种结构保护了DNA分子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如高温、酸碱等。
2. DNA复制的准确性DNA的复制是遗传物质传递的基础。
在DNA复制过程中,酶和其他辅助蛋白质的作用下,DNA双链被解开,每条链作为模板合成新的互补链。
复制过程中,酶能够准确地将相应的碱基与模板链配对,确保新合成的链与原链一致。
这种高度准确的复制机制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二、细胞遗传现象细胞遗传现象是指在细胞遗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如突变、重组、基因转移等。
这些现象对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
1. 突变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突然变化的现象。
突变可导致基因的功能改变或失调,进而影响个体的生理特征或行为表现。
虽然突变是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的一种破坏,但适度的突变也是进化和适应环境的重要途径。
2. 重组重组是指遗传物质在相同或不同染色体上的DNA片段之间的重新组合。
重组可促进基因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推动物种的进化。
然而,重组也可能引起DNA断裂和连接错误,从而破坏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3. 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指遗传物质在不同个体或物种之间的传递。
细菌中的水平基因转移是典型的例子。
这种遗传现象通过裸露的DNA片段在细菌之间进行传递。
尽管基因转移有助于物种的适应和进化,但它也可能导致DNA的不稳定和外源基因的插入,从而破坏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细胞分裂与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
细胞分裂与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的重要过程,通过将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完全相同的细胞,确保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
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类型,它们在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方面有着不同的策略和机制。
一、有丝分裂有丝分裂是细胞在有丝器官的帮助下进行的分裂过程。
它包括有四个连续的阶段: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得到复制,然后通过一系列精确的步骤进行有序分配,从而确保两个新细胞中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在有丝分裂的前期,细胞的染色体逐渐凝缩和缠绕,形成可见的染色体。
每一个染色体由两个姊妹染色单体组成,它们通过一个特殊的区域称为着丝粒相连。
在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细胞的中央,形成一个称为纺锤体的结构。
纺锤体由细胞骨架中的纤维组成,它们通过与染色体上的着丝粒相连,将染色体分离到两端。
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分离到两端后,细胞开始分裂。
通过收缩纤维环和细胞膜的缩小,原核分裂中心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在有丝分裂的末期,两个新细胞逐渐形成,每个细胞包含一套完整的染色体。
这确保了遗传物质在分裂过程中的稳定性。
二、无丝分裂无丝分裂是一种在某些细菌和古细菌中发生的分裂方式。
与有丝分裂不同,无丝分裂没有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复制阶段,而是直接将遗传物质均分到两个新细胞中。
无丝分裂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进行复制和分离。
首先,复制起始点在细胞的中央形成。
然后,复制点向两个方向进行复制,使细胞中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
最后,细胞进行分裂,将复制后的遗传物质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
无丝分裂的特点是速度快、效率高,适用于单细胞有机体。
但由于缺乏纺锤体的参与,其分裂过程相对较为简单,容易导致遗传物质的变异和错误的分配,因此无丝分裂的遗传稳定性相对较低。
三、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无论是有丝分裂还是无丝分裂,细胞分裂的最终目的都是确保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
遗传物质是细胞中进行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DNA和RNA。
细胞分裂与遗传物质遗传稳定性的维持
细胞分裂与遗传物质遗传稳定性的维持细胞分裂是生物体中细胞的再生和繁殖过程,它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发育以及遗传物质的传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保障,它确保了细胞在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
本文将从细胞分裂的不同阶段以及细胞内的机制来探讨细胞分裂与遗传物质遗传稳定性的维持。
一、有丝分裂的遗传稳定性维持有丝分裂是有性生殖过程中常见的细胞分裂方式,它包括纺锤体形成、染色体对分以及细胞质分裂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对遗传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纺锤体形成在有丝分裂的早期,细胞中的纺锤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纺锤体由纺锤丝以及相关蛋白质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染色体精确地分离到两个子细胞中。
纺锤体的形成需要依赖于细胞骨架和相关的调控因子,这样可以确保纺锤体的形成和功能的正常发挥。
1.2 染色体对分染色体对分是有丝分裂的关键步骤之一,它决定了每个子细胞所获得的染色体数量和质量。
在染色体对分过程中,每一对染色体都必须准确地分离到子细胞中,这需要依赖于纺锤体的运动和染色体的结构。
若染色体的结构出现异常,或是纺锤体的运动错误,都有可能导致遗传物质的丢失或错位。
1.3 细胞质分裂细胞质分裂是有丝分裂的最后一个步骤,它确保了两个子细胞都包含了完整的细胞器和细胞质成分。
细胞质分裂发生的不准确可能导致细胞器的不均匀分布和功能障碍,从而影响遗传物质的正常传递。
二、无丝分裂的遗传稳定性维持无丝分裂是原核生物和部分真核生物中的常见细胞分裂方式,它与有丝分裂相比,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没有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体对分的步骤。
然而,无丝分裂仍然需要通过其他机制来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
2.1 DNA複製在无丝分裂过程中,DNA的复制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DNA复制要求精确的复制酶和相关的调控因子的参与,以确保每个子细胞得到完整而准确的遗传物质。
2.2 DNA修复DNA修复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遗传物质的功能
遗传物质的功能
遗传物质,主要指的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其功能包括:
1. 存储遗传信息:DNA是生物体内所有遗传信息的储存库,
它包含了决定生物体发育、形态和功能的遗传信息。
2. 指导蛋白质合成:DNA通过转录过程,将其中的基因序列
转录成RNA,然后通过翻译过程,将RNA转化为蛋白质。
蛋白质是细胞内大部分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3. 保证遗传稳定性: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结构,能够准确地
进行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确保后代的遗传稳定性。
4. 参与遗传变异和进化:DNA的修复机制可以修复DNA分子上的损伤,但在一些情况下,DNA分子可能发生突变,这可
以导致遗传信息的变化,推动生物体的进化。
5. 调控基因表达:DNA分子中的调控元件(如启动子、增强子、抑制子等)可以控制基因的表达,决定哪些基因在细胞中被转录和翻译,进而决定细胞的特殊功能。
综上所述,遗传物质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存储、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它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遗传物质的基本特征
遗传物质的基本特征
遗传物质是生物体内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物质,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包含遗传信息:遗传物质的重要特征是包含着生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包括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
这些遗传信息是由生物体的DNA序列所编码的。
2. 能够复制:遗传物质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即能够在细胞分裂时复制自身。
这种自我复制能力确保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保持。
3. 可变性:遗传物质不是静止不变的,其DNA序列可以发生变异和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遗传信息。
这种可变性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4. 高度有序性:遗传物质的DNA序列具有高度有序性,即遵循一定的规律排列。
这种有序性是遗传信息的正确传递和解读的基础。
5. 高度稳定性:遗传物质的DNA序列非常稳定,其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非常高。
这种稳定性确保了遗传信息的可靠传递。
总之,遗传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其基本特征包括包含遗传信息、能够复制、可变性、高度有序性和高度稳定性。
这些特征为生命体的遗传信息传递和维持提供了保障。
- 1 -。
遗传物质稳定性
《生物化学作业》院系:西北大学化工学院年级:2021级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姓名:罗向男学号:2021115017遗传因子在生物体中保持稳定性DNA 是几乎全部生物的遗传物质, 一个DNA 分子的碱基对只有4 种, 但数目成千上万, 甚至数百万, 故碱基对在分子中的排列方法是个天文数字. 生物体无数的遗传信息就蕴含在这无数的DNA 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中. 这多样的DNA, 形成了多样的蛋白质, 也就形成了多样的生物界. 显然, 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性对生物的个体生存及物种的稳定连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本文试从个体、群体和细胞分子水平来理解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性.1.. 稳定性1..1 ..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多数高等动植物都是二倍体, 即每一体细胞中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 有时性染色体可以不成对) . 体细胞不断增殖是通过有丝分裂来完成的, 分裂形成的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在数目和形态上与原来体细胞完全一样;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分裂方法, 通过减数分裂,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 精卵结合后的受精卵又恢复了二倍体染色体数, 保证了亲代、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相对恒定.1..2 .. DNA 分子具有与众不同的物征性的、稳定的、三维空间结构. DNA 的两条多核苷酸链相互缠绕形成双螺旋结构, 糖基和磷酸根形成DNA 的骨架, 位于螺旋外侧; 扁平的碱基分子碟子一样重叠在一起, 面对着螺旋体的中心. 双螺旋的反向平行、碱基堆积力及相应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作用, 尤其稳定了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1..3 .. DNA 分子结构中储存着遗传信息, 它的复制是以半保存方法完成的.自我复制是指以亲代DNA 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 分子的过程. 1958 年, Mesel.. son 和Stahl 研究了经15N 标记了三个世代的大肠杆菌DNA, 首次证明了DNA 的半保存复制. 研究结果说明, 新合成的两个DNA 分子完全一样,其中都含有一条亲链和一条新合成的子链, 即半保存复制. 体细胞和性母细胞在分裂过程中都要进行这种复制, 使亲代细胞的遗传信息精确、均等的传递给子代细胞, DNA 的这种半保存复制保证了DNA 在代谢上的稳定性. 经过许多代的复制, DNA 多核苷酸链仍可保持完整, 存在与后代而不被分解掉. 这种稳定性与DNA 的遗传功能是相符的.1..4 .. 遗传的中心法则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由DNA 合成DNA 及RNA 的过程, 使得DNA 分子中储存的遗传信息( 碱基序列) 变为RNA 分子的碱基顺序, 碱基互补配对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A= T ( 或U ) , G= C, 确保遗传信息的精确传递. 进而又以RNA 为模板合成具有特异氨基酸顺序的与亲代相同的蛋白质. 这种遗传信息从DNA 传递给RNA, 再从RNA 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以及遗传信息从DNA 传递给DNA 的复制过程, 即遗传的中心法则!. 随着科学实验的进展, 中心法则! 以有新开展, 遗传信息还可由RNA 传向RNA, 由RNA 传向DNA , 这在遗传信息的传递上开发了一条新的途径, 中心法则! 及其开展保证了遗传信息的精确传递和表达.1..5 .. 遗传密码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及突变与修复,传密码表可以看出, 共有61 种密码子和20 种氨基酸相对应, 其中大多数氨基酸具有一种以上的密码子, 这种现象称为简并, 这各氨基酸密码的简并性可以减少突变的影响, 防止了对蛋白质功能可能产生的有害作用; 起始密码子的存在又决定了蛋白质编码顺序的可读性, 即决定了正确读取的可靠性. 突变, 即DNA 顺序的改变, 只有在编码区内的突变, 才有可能影响到蛋白质, 在非编码区或基因间地域的突变通常没有作用, 且在有机体内存在有多种DNA 修复机制, 如切除修复、直接修复和错配修复, 减少了突变的最终发生几率.1..6 .. DNA 重复顺序的出现,着生物进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还出现了许多相同的DNA 重复顺序. 低等真核生物的大局部DNA 是非重复的, 重复组分不超过20% , 且根本是中等程度重复组分. 在动物细胞中, 接近一半的基因组DNA 被中等或高度重复的组分占据。
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
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指的是基因在通过细胞分裂和生殖过程中的稳定性,即基因信息不受随机突变和损失的影响,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和进化的正常进行。
本文将从DNA的复制精确性、细胞分裂过程中的错误修复和染色体结构的稳定性等方面,探讨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
首先,DNA的复制精确性是保证遗传物质遗传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DNA的复制是生物体进行细胞分裂和生殖的基础过程。
在DNA 复制的过程中,DNA双链解旋并拆开,形成两个互补的单链模板,然后通过DNA聚合酶将新的核苷酸加到模板上。
DNA复制的精确性依赖于DNA聚合酶的高度选择性和担保机制。
DNA聚合酶能够将正确的核苷酸配对到模板上,从而确保新的DNA链与原有的DNA链互补。
此外,DNA复制还受到一系列酶的协同作用,包括DNA附属酶、催化酶和纠错酶等。
这些酶能够检测并修复复制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从而保证DNA复制的精确性和遗传稳定性。
其次,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错误修复机制也是维持遗传物质遗传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细胞在分裂过程中需要复制和分离遗传物质,以确保每个新生细胞都持有完整的基因组。
然而,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细胞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例如DNA损伤、交叉互换和错误的染色体分离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细胞发展出了一系列错误修复机制。
例如,细胞通过细胞周期检查点来监测和纠正DNA损伤,阻止不稳定的细胞进入下一个分裂阶段。
此外,细胞还具有错配修复、异源染色体重组和染色体修复等机制,用于纠正DNA分离和重组过程中发生的错误,从而保证细胞分裂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
最后,染色体的结构稳定性也是维持遗传物质遗传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染色体是一种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杂结构,它负责存储和传递基因信息。
在细胞分裂和生殖过程中,染色体需要解开、拆分、复制和重新组装。
这个过程中,染色体的结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
染色体的结构稳定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染色体的DNA序列、核小体的保存和调控机制。
生殖细胞和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生殖细胞和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生殖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础,它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其主要作用是传递父母的遗传物质给下一代。
因此,生殖细胞对于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生殖细胞和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关内容。
生殖细胞的稳定性生殖细胞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数目不随机增减;二是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不发生突变。
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由原先的二倍体细胞分裂成为具有单倍体染色体数目的生殖细胞。
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它保证了发生有性生殖后,下一代个体的染色体数目不会随机增减。
如果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就会导致产生染色体畸变,从而造成一系列的遗传和发育障碍。
生殖细胞的突变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中,也存在发生突变的可能性。
突变是指在遗传物质的DNA序列中发生的意外变化。
在生殖细胞中,这种变化会被一直传递下去,从而引发一系列遗传疾病。
因此,生殖细胞必须要保证其染色体的稳定性,避免出现遗传突变。
遗传物质的稳定性遗传物质也就是DNA分子,它是信息的携带者。
由于DNA分子是生命的“原材料”,因此它的稳定性对于生命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1. DNA复制的准确性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要不断地复制DNA,以保证其传递给下一代。
这个过程需要保证DNA复制的准确性。
如果某个细胞的DNA复制出现错误,就会导致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可能会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遗传。
因此,DNA复制的准确性对于生物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 DNA修复的能力在生物体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DNA分子都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这个时候,细胞会启动DNA修复的机制,将受损的DNA分子恢复回原本的状态。
这个过程需要依靠各种酶和蛋白质,而这些酶和蛋白质的稳定性也对DNA修复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3. DNA的保护机制DNA分子的稳定性还需要依靠各种保护机制。
环境因素对遗传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遗传物质稳定性的影响在生物学中,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生物体内的DNA分子是决定个体性状的重要基础,DNA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生命的延续。
然而,环境因素对于遗传物质稳定性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讨论环境因素对于遗传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1. 辐射对DNA的影响一些环境中的辐射,如太阳紫外光、X射线等都会对DNA分子直接造成损伤。
这些辐射穿过细胞膜,直接破坏DNA链,导致细胞死亡或癌变等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辐射,像是定居在地壳上的铀、钍、镭原子所释放出的大量辐射也会导致遗传物质的突变。
2. 化学物质对DNA的影响环境中的许多化学物质也能影响DNA分子的稳定性。
例如,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会促使DNA突变;一些食品中的味精则会导致DNA吸收过多的钠,造成电解质失衡。
此外,许多工业污染物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DNA分子。
例如,污染的水源中可能含有很多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已经在许多研究中被证明可以对DNA造成严重的损伤。
3. 热度对DNA的影响在高温环境下,DNA分子也会发生变化。
事实上,比起辐射和化学物质,温度对DNA的影响更容易观察。
在高温环境下,许多酶分子都无法正常工作,因此使得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受到干扰。
同时,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还可能导致DNA被氧化。
4. 饮食对DNA的影响饮食中的成分也会对DNA稳定性产生影响。
例如,维生素C和E等抗氧化剂对抵御氧化损伤有很大作用。
另外,类黄酮还可以帮助维护DNA链的稳定。
反过来,食用高脂肪、高大卡食品会导致DNA的各种突变。
总之,环境因素对于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产生太多的影响,大多数是负面的。
更糟糕的是,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会以多种方式叠加,从而更严重地影响DNA分子的稳定性。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摆脱这些环境威胁,但如果我们能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做些改变,至少可以显著降低其影响。
同时也可以在其他层面上采取行动,如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环保意识、优化工业生产过程等,来最大程度地减缓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与疾病发展关系
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与疾病发展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及其与疾病发展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是指遗传物质在复制、传递和存储过程中是否容易发生突变或损伤,而疾病发展则是指由于遗传物质的突变等原因导致的人类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本文将探讨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与疾病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遗传物质主要包括DNA和RNA,它们是构成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决定了基因的传递和遗传信息的准确性。
1.1 DNA的稳定性DNA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遗传物质,几乎所有生物的遗传信息都储存在DNA中。
DNA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化学物质的作用、环境因素的干扰,以及细胞内修复系统的功能等。
DNA的稳定性主要通过特定的酶系统来维持,例如DNA连接酶和DNA修复酶等。
当DNA发生突变或损伤时,这些酶系统会及时修复DNA,保证遗传信息的传递准确性。
1.2 RNA的稳定性与DNA相比,RNA在细胞内存在时间较短,而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RNA的稳定性主要受到RNA酶的调控。
RNA酶可以降解RNA分子,从而保证细胞内的RNA水平处于稳定状态。
此外,特定的修饰反应也可以增加RNA的稳定性。
二、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与疾病发展的关系遗传物质的突变或损伤是导致疾病发展的一种重要原因。
遗传物质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基因的失效或功能异常,从而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2.1 遗传物质的突变与遗传病许多遗传病都与遗传物质的突变有关。
例如,囊性纤维化是一种由CFTR基因突变引起的常见遗传病。
CFTR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的离子传递受阻,引发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
其他常见的遗传病,如唐氏综合征和遗传性色盲,也与遗传物质的突变密切相关。
2.2 突变的积累与肿瘤发生突变的积累是肿瘤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
在人体组织细胞中,遗传物质的突变可能会导致癌基因的激活或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与疾病发生关系
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与疾病发生关系遗传稳定性是指遗传物质(如DNA)在传代过程中的稳定性,即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序列在遗传过程中的保持不变性。
遗传稳定性与疾病发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遗传稳定性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联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遗传稳定性遗传稳定性是一种保护遗传物质免受损伤和突变的能力。
DNA分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遗传信息的传递和保持。
DNA分子具有多种保护机制,如DNA修复系统、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调控等。
1. DNA修复系统DNA修复系统是细胞内一套复杂的分子机器,能够修复由外界因素或内源性因素引起的DNA损伤。
DNA损伤主要包括化学性损伤、辐射损伤和突变。
DNA修复系统能够检测并纠正这些损伤,维持遗传物质的正常状态。
2.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一种细胞自我死亡的过程,可以清除受损细胞,防止其遗传物质的进一步扩散。
细胞凋亡在维持遗传稳定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防止潜在的DNA突变传递给下一代。
3. 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周期调控是细胞内一套严格的机制,确保细胞在正确的时间点进行DNA复制和细胞分裂,起到保护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作用。
二、遗传稳定性与疾病发生1. 遗传疾病遗传物质的突变和损伤可以导致一系列的遗传疾病,如遗传性癌症、遗传性心脏病、遗传性代谢疾病等。
这些疾病往往与遗传物质的遗传稳定性有关,例如DNA修复系统的功能异常或细胞凋亡的缺陷可能导致遗传性癌症的发生。
2. 老年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遗传物质的稳定性逐渐下降,这往往伴随着老年疾病的出现,如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失聪等。
研究显示,DNA损伤和突变在老年疾病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研究进展为了探索遗传稳定性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 DNA修复系统的研究科学家们研究了DNA修复系统的功能和调节机制,发现一些与遗传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会导致DNA修复系统的异常,进而增加了疾病的发生风险。
2. 突变检测技术的发展随着突变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和分析DNA中的突变事件。
生物遗传稳定性的分子机制
生物遗传稳定性的分子机制
生物遗传稳定性的分子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因组修复机制:基因组修复机制是指在细胞内发生DNA 损伤后,细胞可以通过一系列修复机制来恢复DNA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这些修复机制主要包括DNA损伤修复,DNA重组修复,DNA复制修复,DNA修饰修复和DNA调控修复等。
2、蛋白质修复机制:蛋白质修复机制是指细胞内蛋白质受到破坏时,细胞可以通过一系列修复机制来恢复蛋白质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这些修复机制主要包括蛋白质修复,蛋白质重组修复,蛋白质复制修复,蛋白质修饰修复和蛋白质调控修复等。
3、细胞周期控制机制:细胞周期控制机制是指细胞经历细胞分裂时,细胞可以通过一系列细胞周期控制机制来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这些控制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周期检查点控制,DNA复制和修复控制,蛋白质合成控制,细胞分裂控制等。
4、染色体结构保护机制:染色体结构保护机制是指细胞内染色体受到破坏时,细胞可以通过一系列保护机制来保护染色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这些保护机制主要包括染色体保护,染色体重组保护,染色体修饰保护和染色体调控保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化学作业》
院系:西北大学化工学院
年级:2009级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
学号:**********
遗传因子在生物体中保持稳定性
DNA 是几乎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 一个DNA 分子的碱基对只有4 种, 但数目成千上万, 甚至数百万, 故碱基对在分子中的排列方式是个天文数字. 生物体无数的遗传信息就蕴藏在这无数的DNA 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中. 这多样的DNA, 形成了多样的蛋白质, 也就形成了多样的生物界. 显然, 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性对生物的个体生存及物种的稳定延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本文试从个体、群体和细胞分子水平来理解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1.. 稳定性
1..1 ..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多数高等动植物都是二倍体, 即每一体细胞中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 有时性染色体可以不成对) . 体细胞不断增殖是通过有丝分裂来完成的, 分裂形成的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在数目和形态上与原来体细胞完全一样;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分裂方式, 通过减数分裂,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 精卵结合后的受精卵又恢复了二倍体染色体数, 保证了亲代、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相对恒定.
1..2 .. DNA 分子具有与众不同的物征性的、稳定的、三维空间结构. DNA 的两条多核苷酸链相互缠绕形成双螺旋结构, 糖基和磷酸根形成DNA 的骨架, 位于螺旋外侧; 扁平的碱基分子碟子一样重叠在一起, 面对着螺旋体的中心. 双螺旋的反向平行、碱基堆积力及相应碱
基对之间的氢键作用, 尤其稳定了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1..3 .. DNA 分子结构中储存着遗传信息, 它的复制是以半保留方式完成的.自我复制是指以亲代DNA 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 分子的过程. 1958 年, Mesel.. son 和Stahl 研究了经15N 标记了三个世代的大肠杆菌DNA, 首次证明了DNA 的半保留复制. 研究结果说明, 新合成的两个DNA 分子完全一样,其中都含有一条亲链和一条新合成的子链, 即半保留复制. 体细胞和性母细胞在分裂过程中都要进行这种复制, 使亲代细胞的遗传信息准确、均等的传递给子代细胞, DNA 的这种半保留复制保证了DNA 在代谢上的稳定性. 经过许多代的复制, DNA 多核苷酸链仍可保持完整, 存在与后代而不被分解掉. 这种稳定性与DNA 的遗传功能是相符的.
1..4 .. 遗传的中心法则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由DNA 合成DNA 及RNA 的过程, 使得DNA 分子中储存的遗传信息( 碱基序列) 变为RNA 分子的碱基顺序, 碱基互补配对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A= T ( 或U ) , G= C, 确保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 进而又以RNA 为模板合成具有特异氨基酸顺序的与亲代相同的蛋白质. 这种遗传信息从DNA 传递给RNA, 再从RNA 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以及遗传信息从DNA 传递给DNA 的复制过程, 即遗传的中心法则!. 随着科学实验的进展, 中心法则! 以有新发展, 遗传信息还可由RNA 传向RNA, 由RNA 传向DNA , 这在遗传信息的传递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中心法则! 及其发展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和表达.
1..5 .. 遗传密码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及突变与修复,传密码表可以
看出, 共有61 种密码子和20 种氨基酸相对应, 其中大多数氨基酸具有一种以上的密码子, 这种现象称为简并, 这各氨基酸密码的简并性可以减少突变的影响, 避免了对蛋白质功能可能产生的有害作用; 起始密码子的存在又决定了蛋白质编码顺序的可读性, 即决定了正确读取的可靠性. 突变, 即DNA 顺序的改变, 只有在编码区内的突变, 才有可能影响到蛋白质, 在非编码区或基因间区域的突变通常没有作用, 且在有机体内存在有多种DNA 修复机制, 如切除修复、直接修复和错配修复, 减少了突变的最终发生几率.
1..6 .. DNA 重复顺序的出现,着生物进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还出现了许多相同的DNA 重复顺序. 低等真核生物的大部分DNA 是非重复的, 重复组分不超过20% , 且基本是中等程度重复组分. 在动物细胞中, 接近一半的基因组DNA 被中等或高度重复的组分占据。
在植物和两栖动物中非重复的DNA 只占基因组的很小一部分, 中等或高度重复的组分高达80% . 这种重复顺序保证了更高度的贮藏和运输遗传信息的可靠性, 产生更大的遗传潜力和更大的生物信息库, 保证已经获得的遗传性变异不致轻易丢失.
1..7 .. 选择的作用,响群体基因频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选择. 就基因突变而言, 大部分基因突变是有害的, 如人类的遗传病基本上都是基因突变所形成的, 据估计, 我们每个人都是5~ 6 个有害基因的携带者. 当然, 突变率的增加, 可能增高群体的遗传负荷, 但显性致死基因突变发生后, 由于选择的作用, 此致死基因会在当代消失而不增加遗传负荷. 因此选择又可以降低群体的遗传负荷, 增加遗传的
稳定性.
2.. 可变性
遗传物质是相对稳定的, 在一定的内外因素影响下是可变的, 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
.2..1 .. 等位基因的存在,因突变普遍存于自然界中, 从病毒、细菌到人类, 都在不断发生基因突变, 这可涉及到个体的每一种性状, 各种等位基因就其来源说, 都可看作是原型基因的突变型. 由于突变的发生, 增加了等位基因. 群体中罕见的等位基因大多数存在与杂合基因中, 而不是在纯合子中. 以人类的白化性状为例, 白化个体( aa) 的频率为0..000 1, 在杂合子中的等位基因 a 比在白化个体中的多100 倍. 此外, 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越低, 该等位基因存在于杂合子中的比例越大. 黑尿病隐性基因频率仅为0..001, 黑尿病患者的频率为面百分之一, 杂合子频率为千分之二. 杂合子中黑尿病基因的数目比纯合子中大1 000 倍. 可见, 等位基因的变化可以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
2..2 .. 各种基因在一定的群体中都有一定的自发突变率,突变是一种稀有事件, 但各种基因在一定的群体中都有一定的自发突变率. 在高等生物中, 各种基因的自发突变率为10- 5~ 10- 8/ 生殖细胞/ 代, 即每十万个或亿个生殖细胞中才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 人类基因的自发突变率则约为10- 4 ~ 10- 6/ 生殖细胞/ 代, 即每万个到百个生殖细胞中就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
2..3 .. 突变的发生,突变的发生与环境中化学试剂和物理因素有关.
例如, 电离辐射30~ 100 伦的照射即为加倍剂量, 可使人群的自发突变率增高一倍. 不少化学诱变剂存在于化学农药和工业污染中, 这些均可增加突变发生率, 毫无疑问环境污染会增高突变率.
2..4 .. 同源染色全的重组及DNA 的转座,重组意味着一个DNA 分子上产生遗传信息的新的组合. 在减数分裂中由于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行局部交换, 形成不同染色体组成的配子, 使后代个体表现出一定的变异. 转座是由可移位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重排现象, 转座有别于重组, 它依赖于DNA 复制, 转座发生的频率虽然很低, 但可以引发许多遗传变异, 如基因重排及质粒.. . .. 染色体DNA 整合, 染色体缺失、倒位等.
2..5 .. 染色体畸变与环境,在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下, 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畸变. 数目的改变有整倍体和非整倍体变异, 在人类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变异相对普遍, 一些常见的遗传病如先天愚型、18 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即为此类, 整倍体变异则常见于植物中. 有关植物染色体数目与环境关系的调查统计资料表明: 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 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 但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常为生态环境所修饰, 使得同种植物出现了不同的细胞型, 甚至产生倍性的变异. 这种变异常与多倍体有关, 这与环境因素生长习性和繁殖方式等相关, 可能的原因是同源多倍体具有适应能力, 并在独特的环境中占有地盘.
3.. 遗传物质稳定性与可变性相对存在的意义
3..1 .. 遗传物质稳定性在生物物种繁殖中的意义,从遗传的细胞学
基础与遗传的分子基础都已证明: 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奠定了生物遗传的基础, 保证了物种的延续, 维持了个体的正常发育, 保持了物种的特性, 由此体现出生物界的相对稳定.
3..2 .. 遗传物质可变性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进化的基础是遗传的改变. 遗传物质的可变性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而推动物种不断向前发展. 现已知道, 哺乳动物基因组的大小相仿, 都在30 亿对核苷酸左右, 而且许多个基因的序列都是相似的. 如人和黑猩猩相比, 据估计核苷酸序列的差别只有1..5% 左右, 正是这1..5%的差别决定了人为之而非黑猩猩. 研究表明, 分子水平上形成的遗传物质的改变.. .. .. 突变,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它为物生进化提供了最根本、最原始的材料.
3..3 .. 遗传物质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是从分析生物的内部矛盾运动所做出的概括. 物种的进化、发展是遗传物质稳定性与可变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体现质量的统一. 遗传物质稳定性是个相对保守的过程, 当受某种因素( 如环境变化) 影响时, 则遗传物质可变性成为必然. 这种可变性是通过物种的微小变异的连续积累, 一旦变异突破了遗传性, 物种的连续性发生中断, 便出现新的物种. 因此, 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两者互相依存, 互为条件, 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存在. 这种生物本身的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交互作用是生物进化的内因, 外界环境的作用是生物进化的外因.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