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望洞庭》说课稿1(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地大物博、山青水秀,而且历史悠久,唐诗宋词更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
今天,我们将借助唐诗《望洞庭》,来领略一代“诗豪”的绝世文采。
2、解题,了解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3、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整体感知美。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目的。
(二)理解读,洞察美。
精读感情:1、抓住字眼“两相和、镜未磨、遥望、白银盘、青螺”明确诗的意思;2、抓想象领悟诗的意境。
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
赏析古诗。
3、抓吟诵: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诗可言志,亦可传情。
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
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出示两首诗:2、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
(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四)延伸读,升华美。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
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望洞庭》试讲教案
《望洞庭》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默写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中意境的体会;(3)诗人心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望洞庭》这首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3)让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2)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诗;3. 画一幅描绘《望洞庭》诗意的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提高课堂参与度。
3.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古诗望洞庭说课稿(共11篇)
古诗望洞庭说课稿〔共11篇〕篇1:望洞庭古诗朝代:唐代刘禹锡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色一作:山水翠)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屹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程度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篇2:望洞庭刘禹锡古诗望洞庭刘禹锡古诗《望洞庭》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屹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程度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诗人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望洞庭》试讲教案
《望洞庭》试讲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洞庭》,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主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2.2 诗歌原文默写并朗读《望洞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表现手法等,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望洞庭》的意境和主题,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
3.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学习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4.3 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朗读《望洞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4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表现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分享彼此的想法。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默写《望洞庭》要求学生课后默写《望洞庭》,巩固所学内容。
5.3 推荐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刘禹锡的其他诗作,扩大知识面。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6.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强师生互动。
6.3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深入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景色。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7.2 课后作业7.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分享。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涵盖了诗歌的基本知识。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望洞庭》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望洞庭》。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板书:洞庭)2、课件展示洞庭湖风光,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4、过渡: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
5、过渡:通过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6、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望洞庭》试讲稿
《望洞庭》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试讲题目是《望洞庭》,在讲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唐朝的时候有一个诗人,是唐朝的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你们知道他是谁么?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他就是刘禹锡,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个传世名篇《望洞庭》。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释义、图片,先自行把古诗读一遍。
师: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先用笔画出来再查一下字典。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主动为大家朗诵一下这首古诗?
师:好这位同学勇气可嘉,也读的非常好,大家鼓掌!
师;现在由我给大家范读一下这篇课文,请大家注意诗歌里面字的音节和诗歌的朗读节奏!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师:(板书望洞庭),请大家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望”是什么意思,是“盼望”的意思么?
1。
望洞庭试讲教案
望洞庭试讲教案这是望洞庭试讲教案,是优秀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洞庭试讲教案第1篇《望洞庭》这首诗想象丰富,比喻新颖。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诗人通过巧妙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秋月图。
遗憾的是,在实施之中,由于条件有限,没有精美的课件展示洞庭秋月图,但幸得课本中的插图非常精致,值得一用。
所以,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用上一些形容词来形容月夜下的洞庭湖,让学生展开想象,展开联想。
接着,就是理解诗意——安排了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理解了,想像了,学生表达得还是比较流畅的,特别是文中三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都能准确地找出来,并能理解到位,感觉不错。
望洞庭试讲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洞庭湖的宁静、和谐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所在的单元以“自然风光”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而《望洞庭》作为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对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以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_____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但是,对于古诗中意境的感悟和诗人情感的体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古诗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古诗的意境。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朗读指导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资面试试讲逐字稿
望洞庭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的第8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试讲题目是《望洞庭》,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更是秀丽迷人。
谁能给大家分享下在你印象当中最美的景色是哪里? 师∶你最先举起了手,请你先来说一说。
师∶你说你去过苏州园林,听了讲解员对园林的讲解,让你更加的喜欢上那处地方。
师∶你也有想说的,快起来说一说。
师∶你说你去过杭州西湖。
师∶说到杭州西湖啊,老师的脑海中就浮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了。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今天呢,老师同样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一处美丽的景色,那就是洞庭湖。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入古诗《望洞庭》。
(板书课题:望洞庭)二、初读师∶现在老师先为大家范读一遍,在范读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重点生字词,并注意划分朗读节奏。
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好了,老师读完了,老师看到很多同学边听边做了标注。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习惯非常棒,老师给你们点个赞。
师∶在朗读的过程中啊,老师发现大诗人刘禹锡为同学们设下了关卡,需要我们一一闯关才能够读懂他的这首诗。
师∶那同学们愿意接受他的挑战么?师∶看到大家都自信满满,那我们现在立即开启第一关,也就是字词关∶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谈谈"螺"字的书写。
师∶现在老师已经把这些生字请到了多媒体上,它们正迫不及待的想跟大家交朋友呢,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师∶哪位小勇士愿意率先读出它们的名字? 师∶你的手举的最快,就请你。
师∶嗯,声音洪亮,老师已经被你的气势折服啦!师∶咦,有个生字生气啦。
哦,原来是你把它的名字给读错了。
师∶那它的名字到底叫什么呢? 师∶快请同桌来帮帮你吧。
师∶原来它名字的正确读音是"磨",第二声。
《望洞庭》试讲教案
《望洞庭》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望洞庭》的诗意,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3)学习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望洞庭》原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望洞庭》,了解诗歌的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洞庭湖美景图片。
(2)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说出对洞庭湖的印象。
(3)简介《望洞庭》的背景,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歌的意境和特点。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邀请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7. 课后作业(1)背诵《望洞庭》。
(2)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美景的短文。
8. 板书设计《望洞庭》意象:洞庭湖、白银盘、青螺表现手法:比喻、拟人意境:美景、赞美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描述出洞庭湖的美景。
望洞庭 说课稿 包含详细的授课过程
【三】朗读诗句?体验诗情?
1、播放音频,学生倾听。?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下面我们再次边读读这首诗,边领略它的美好景色。?
【3】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大脑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教学过程?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某某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寺两首中的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试着背诵。看PPT,填写完整的诗句。
4、补充介绍有关洞庭湖的诗句。?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总结延伸:
1我能有感情的把古诗《望洞庭》背给家长或小伙伴听。
2我可以把古诗《望洞庭》默写下来。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望洞庭小学语文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
望洞庭小学语文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
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
(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
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望洞庭》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 的其中一首,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七言绝句,描写了秋夜月光 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 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 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 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 人的艺术功力。
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 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之一《望洞庭》,下 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 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目录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新课导入,揭示课题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 2.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3.介绍诗人。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 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 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 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 《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 不例外。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 的语言文字和听过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而忽略了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 社会,进而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
望洞庭讲课逐字稿
望洞庭讲课逐字稿### 望洞庭讲课逐字稿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的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
诗歌朗读: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这首诗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播放《望洞庭》的朗读录音)诗歌解析:接下来,我们逐句解析这首诗。
1. 湖光秋月两相和:这句诗描绘了洞庭湖在秋天月光下的美景。
“湖光”指的是湖水反射的光,“秋月”则是秋天的月亮。
“两相和”意味着湖光和月光相互辉映,和谐统一。
2. 潭面无风镜未磨:这里用“潭面”指代湖面,“无风”说明湖面平静无波,“镜未磨”则形容湖面如同未经打磨的镜子,显得朦胧而神秘。
3. 遥望洞庭山水翠:诗人从远处眺望洞庭湖,看到山水相映,翠绿欲滴。
“山水翠”形象地描绘了山水的青翠色彩。
4. 白银盘里一青螺:最后一句用“白银盘”比喻洞庭湖,而“一青螺”则是指湖中的小岛。
整个画面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赞叹不已。
诗歌鉴赏: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两句,用对比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洞庭湖的宁静与美丽。
而“遥望洞庭山水翠”和“白银盘里一青螺”则通过远近结合的视角,展现了洞庭湖的壮阔与精致。
课堂互动: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活动。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洞庭湖畔,感受湖光山色,然后描述你心中的洞庭湖。
(学生描述自己的想象)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欣赏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还深入理解了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份对自然之美的感悟,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宁静和宽广。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资面试试讲逐字稿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资面试试讲逐字稿近年来,各地小学开始引入朗读课,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望洞庭》作为小学语文必修课文之一,也成为了朗读课的热门选择。
在这篇文章中,将详细介绍如何进行一堂以《望洞庭》为主题的语文朗读课。
一、课前准备提前准备一张黑板,用白粉或白笔写上“《望洞庭》——刘禹锡”。
在黑板上贴一张洞庭湖的图片或彩色印刷版的《望洞庭》课文。
二、朗读课的形式1.评析首先,老师应该让全班学生先朗读《望洞庭》,然后再请几位同学上台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述他们的朗读,找出不足之处。
2.分析接着,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意境和情感,以及朗读中需注意的语音、语调、停顿等要素。
3.再朗读在分析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再朗读一遍,这次要求全班同学都朗读。
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朗读几遍,然后两两配对,相互听读,纠正错误。
4.小组表演最后,老师可以让同学们组成小组,来进行朗读表演。
每个小组自备表演道具,如帽子、拐杖等,以此来营造出更真实的情景。
三、要点总结在这堂朗读课中,老师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1.大声朗读朗读时,学生应该自信地用大声朗读。
老师可以尝试用手捏住自己的鼻子或听讲学生的朗读,检验朗读声音的大小。
2.注意语音学生在朗读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语音是否清晰准确,以及声调和停顿是否符合文章的表达要求。
3.注意情感表达在朗读《望洞庭》时,学生要注意表现文章中的情感,以此来达到更好的朗读效果。
4.辅助道具学生可以自备一些辅助道具,此刻希望景更真,如帽子、拐杖等,以此来更好地营造出课文中的情境。
总的来说,在朗读课中,老师应该抓住优秀的朗读者,不断激励和夸赞他们,并鼓励其他同学努力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全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望洞庭》说课稿6篇
《望洞庭》说课稿6篇《望洞庭》说课稿1【说教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展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才能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忽略。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的)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风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才能。
(智能目的)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的)在这些目的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的,要求人人到达。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的,让根底好的学生有开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略)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教资面试试讲必读逐字稿语文《望洞庭》试讲范文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认识上潭、青螺等生字词,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诗歌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体会诗人运用比喻表情达意的手法,品味诗歌宁静优美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风光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归纳并体会洞庭湖的特点,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深入领会情感,感受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作者刻画洞庭湖的顺序与手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视频导入,教师播放洞庭湖的美景,营造优美宁静的气氛,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出诗歌《望洞庭》(二)初读1、自主学习(默读、朗读)(1)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词。
(2)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2、检查反馈(1)生字词:指明学生朗读多媒体上的生字词,学生互评。
重点强调:”和、翠”的读音;“青螺、洞庭”的书写(结合视频、图片、联系生活等方式加以理解)(2)主要内容:诗歌通过描绘洞庭湖的月色、湖面、君山等景观,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析读1、前两句教师设疑:(1)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洞庭湖的哪些景物呢?(2)你能想象“两相和”、“镜未磨”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吗?(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前两句的画面吗?(4)你能想象诗人当时的心情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来读一读。
教学方法:发挥想象力,口语交际,有感情朗读2、后两句教师设疑:(1)请同学们按照分析前两句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诗歌的后两句。
(2)后两句介绍了洞庭湖的哪些景物呢?(3)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来读一读。
(5)纵观整首诗,你会发现,该诗的写景顺序是_____。
教学方法:小组学习、发挥想象力,有感情朗读。
(四)品读播放音乐,让我们边想象洞庭湖的美景边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小学语文试讲逐字稿-望洞庭逐字稿
小学语文试讲逐字稿-望洞庭逐字稿一、谈话导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浴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道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美诗佳句,今天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学习“庭”字,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怎么记庭字?写庭字。
二、整体感知1读准古诗自由朗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借助插图、主食、字典理解古诗大意。
小组合作交流,理解重点字词。
我们班有许多小诗人,指名读(很有诗人风范,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比如:镜。
出了诗的节奏)齐读是个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
(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师生叠读,男女生叠读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读诗的最高境界就是读书诗的韵味,配乐齐读。
2. 想象画面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湖光、秋月、苍山绿水)你的脑海中有着什么样的画面。
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什么感受?(美沉浸在美景中)3学习一、二诗句读一、二句,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银色的光辉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和湖面交相辉映)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吧。
应该怎么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宁静!一起读引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下,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4 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做诗眼。
这首诗学完了,我们领略到了刘禹锡笔下的洞庭风光穿越千年的时光,如果你来到了湖南北部,你一定会去领略————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你一定会轻轻地轻轻地吟诵起一首小诗————板书:望洞庭刘禹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第1篇】【说教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的湖光和山*,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略)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
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点击查看更多:小学语文试讲稿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 ...号考生,今天,我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刘禹锡的《望洞庭》,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名山大川,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曲径通幽,巧夺天工,使人叹为观止的苏州园林。
师:今天,老师同样是要给大家介绍一处景点,它就是--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刘禹锡的《望洞庭》。
(板书课题)二、初读师:“望洞庭”,刘禹锡是怎样望洞庭的?在望的过程中他都看到了些什么呢?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这首诗,在老师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标记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的节奏。
师:好,老师开始了。
师:望洞庭刘禹锡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好,老师读完了,现在,我们先找一位同学读一读多媒体上的生字词。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师:声音洪亮,非常的有气势。
师:现在,我们将大家分为两组,女生为一组,男生为一组。
我们比赛读一读,看看哪一组读的更好。
师:好,女生先来,嗯,声音柔美,老师仿佛都感受到洞庭湖的美景了。
师:男生再来,哦,丝毫都不逊色,特别的有气势。
师:那解决了朗读的问题,现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刘禹锡呢。
师: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就你吧。
师:嗯,你说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看来你的课前预习做的很充分,老师给你点个赞。
师:现在,老师再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找一找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师: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师:第一组。
师:哦,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 ...号考生,今天,我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刘禹锡的《望洞庭》,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名山大川,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曲径通幽,巧夺天工,使人叹为观止的苏州园林。
师:今天,老师同样是要给大家介绍一处景点,它就是——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刘禹锡的《望洞庭》。
(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望洞庭”,刘禹锡是怎样望洞庭的?在望的过程中他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这首诗,在老师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标记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的节奏。
师:好,老师开始了。
师:望洞庭刘禹锡
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好,老师读完了,现在,我们先找一位同学读一读多媒体上的生字词。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师:声音洪亮,非常的有气势。
师:现在,我们将大家分为两组,女生为一组,男生为一组。
我们比赛读一读,看看哪一组读的更好。
师:好,女生先来,嗯,声音柔美,老师仿佛都感受到洞庭湖的美景了。
师:男生再来,哦,丝毫都不逊色,特别的有气势。
师:那解决了朗读的问题,现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刘禹锡呢。
师: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就你吧。
师:嗯,你说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看来你的课前预习做的很充分,老师给你点个赞。
师:现在,老师再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找一找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师: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师:第一组。
师:哦,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你们觉得这里描绘了湖光与秋月和谐一致的美丽景色。
师:哦,你说你好奇镜未磨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镜子呀,说的是我们古代的镜子。
大家都知道古人用
的是铜镜。
如果不经打磨的话,是无法照人的。
那这里说无风的潭面是未打磨过的镜子,是为了说明?
师:嗯,洞庭湖的平静,还有吗?非常好,朦胧美。
师:想象一下,每当清晨或是黄昏的时候,洞庭湖的水面上就
会笼罩着一层水气,那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啊!
师:第二组同学也有想说的。
你们最喜欢的是?
师:哦,你们说诗歌的后两句是诗人远眺的场景,他不仅看到
了翠绿的洞庭山水,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洞庭山水相映的美景。
师:你们分析的可真到位,一看就是认真进行了讨论。
师:那这里,老师也有一个疑问了,作者说“遥望洞庭山水翠”,意思很明显就是——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都是翠绿的。
师:那既然是绿色的,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遥望洞庭山水绿”呢?
师:你的头啊,都快摇成拨浪鼓了,快来说说你的理由吧。
师:嗯,他说“翠”除了有“绿”的意思,还说明君山非常的
美丽,更能体现诗人对洞庭山水的喜爱之情。
师:哦,你说,你仿佛眼前都出现了一幅君山倒映在水中的美
丽场景。
师:那现在,老师就来给大家出示一幅图片,这就是诗中的君山,这就是美丽的洞庭湖,怎么样?
师:是不是就像诗人的比喻一样,远远地望去,就像在白银盘里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师:那通过简短的四句,你们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师:嗯,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师:嗯,诗人也一定像我们一样陶醉在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之中。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与赞美之情,再来齐读一遍整首诗。
师:望洞庭,1、2,起。
师:嗯,果然理解的到位,读的都不一样了。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理解了诗意,了解诗人介绍,同时体会了诗人对于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其实,诗歌的魅力远不止如此,课下就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这首诗,并尝试进行背诵。
师:同时,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可以是阳光下的洞庭湖,也可以是四季中的洞庭湖。
师:好,同学们,下课。
略
:网络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