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的定位诊断54359

瘫痪的定位诊断54359
瘫痪的定位诊断54359

瘫痪瘫痪是神经疾病的常见症状,是指肢体随意运动功能减低或丧失,可因锥体束、运动神经、肌肉或神经-肌肉接头病变所致。要求:①熟悉瘫痪常见类型及定位诊断意义;②掌握瘫痪的临床诊断方法。瘫痪的常见类型及定位意义1.偏瘫是一侧上下肢瘫痪,多见于一侧锥体束损害,为痉挛性瘫痪(休克期可为弛缓性瘫痪)。病变部位可为:①内囊:锥体束纤维最集中,病变常导致对侧肢体完全性偏瘫,伴中枢性面舌瘫,累及丘脑辐射和视辐射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及对侧同向偏盲(三偏征);②皮质下白质(放射冠区):愈邻近皮质纤维愈分散,可导致不均等性偏瘫。偏瘫多因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外伤和脑炎等引起。2.单瘫临床常见于:①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病变:局灶性病变引起对侧肢体痉挛性单瘫或以单瘫为主的偏瘫,急性病变早期为弛缓性瘫,易误诊为臂丛或腰骶神经丛病变,但可伴精神症状、言语或智能异常、癫癎发作等脑皮质损害症状,常见于脑血管疾病、肿瘤及炎症等;②脊髓病变:脊髓占位性病变早期可出现痉挛性单瘫;③单瘫伴明显肌萎缩,腱反射消失,可为脊髓前角细胞、脊神经根和脊神经干病变,如臂丛神经损伤、腰骶神经根炎、脊髓灰质炎等,CT/MRI有助于确诊。3.交叉瘫是脑干病变特征性表现,病变累及

该平面脑神经运动核及尚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引起病灶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以及对侧肢体和病变水平以下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瘫。

①Weber综合征:中脑大脑脚病变引起病灶侧动眼神经瘫,对侧面、舌瘫及肢体瘫;②Millard-Gubler综合征:桥脑基底部外侧病变引起病灶侧展、面神经瘫及对侧偏瘫和舌瘫;③Fovil1e综合征:脑桥基底内侧病变出现病灶侧展神经瘫与对侧肢体偏瘫,常伴两眼向病灶侧水平凝视麻痹;均见于基底动脉旁正中支或短旋动脉闭塞;④Jackson综合征:延髓前部橄榄体内侧病变出现病灶侧周围性舌下神经瘫(伸舌偏向病灶侧)及对侧偏瘫,多因脊髓前动脉阻塞。4.截瘫通常指双下肢瘫痪。①脊髓病变:多为胸髓(T3~12)损害引起双下肢痉挛性瘫,伴平面以下感觉缺失、尿便潴留或失禁;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早期出现弛缓性截瘫(脊髓休克),数周后逐渐转为痉挛性截瘫,须注意与腰骶段脊髓前角、前根或周围神经病变鉴别,后者均有肌萎缩及不同类型感觉障碍;脊髓性截瘫见于急性脊髓炎、脱髓鞘性疾病、硬脊膜外脓肿、脊柱结核和转移性肿瘤等;②脑病变:半球内侧病变损及双侧旁中央小叶支配下肢的双侧锥体束可出现脑性截瘫,见于颅脑外伤、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及脑肿瘤等,须注意鉴别。5.四肢瘫临床常见于:

①颈髓病变:如枕大孔区及高位颈髓(C1~4)肿瘤及其它压迫性病变可引起四肢痉挛性瘫;颈膨大(C5~T2)病变可致双上肢弛缓性瘫、双下肢痉挛性瘫,常伴颈肩痛和手麻;②双侧大脑及脑干病变可引起痉挛性四肢瘫,由于反复发生脑卒中先后出现双侧偏瘫、假性球麻痹等,基底动脉闭塞、脑桥出血可导致急性四肢瘫,常伴严重意识障碍、生命体征改变,CT/MRI可确诊;③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如Guillain-Barré综合征出现对称性弛缓性四肢瘫,可伴脑神经麻痹、末梢型感觉障碍,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④肌源性四肢瘫如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等并不少见。6.癔病性瘫痪为功能性瘫痪,多见于年轻女性,常有癔病性格,发病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可表现偏瘫、截瘫、单瘫或四肢瘫等,弛缓性或痉挛性,腱反射偏活跃,症状多变,受暗示影响,电生理检查无异常。诊断时须排除器质性瘫痪,应注意有些患者为器质性损害合并功能性表现。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和临床表现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和临床表现 一、前循环脑梗塞 1、颈内动脉: 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和体征。 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TIA到大面积梗塞,从对侧轻单瘫、轻偏瘫,同向偏盲到失语、失认、完全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即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大脑中动脉综合症 2、大脑中动脉 完全MCA综合症(MCA近端主干闭塞):深部MCA综合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浅部MCA综合症——对策同向偏盲和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 按OCSP*分型,完全性MCA综合症就是完全前循环综合症(TACS):(1)、脑损害对侧的偏瘫,(2)、对侧的同向偏盲,(3)、新的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言语困难,空间定向力障碍。一般均有意识障碍,常使神经系统检查无法准确进行。 深部MCA综合症(单至数条MCA中央支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如果从皮质吻合支来的血流很有效,也可以只表现中央支闭塞症状即整个对侧偏瘫(头面,上肢、下肢)和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而没有皮质功能缺损症状。 浅部MCA综合症:上部皮质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及舌瘫,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质支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头和双眼转向病灶侧。(藿称对策注视麻痹),对侧同向偏盲或上相限盲,或空间忽视。 3、大脑前动脉 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可有小便难控制。通常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侧支循环的代偿,症状表现常不完全。 偶见双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当其闭塞时可引起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塞,表现为双下肢瘫、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脉络膜前动脉 闭塞常引起三偏症状群,特点为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而对侧同向偏盲又重于偏身感觉障碍,有的尚有感觉过度、丘脑手、患肢水肿等。 二、后循环脑梗塞(POCI) 1、椎基底动脉 梗塞灶在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颞顶枕交界处。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常引起广泛的桥脑梗塞,可突发眩晕、呕吐、共济失调,迅速出现昏迷、面部与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眼球固定、瞳孔缩小、高热、甚至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 椎基底动脉体征的共同特点是下列之一 (1)交叉性瘫痪:同侧脑神经瘫(单或多)伴对侧运动和/或感觉功能缺失; (2)双侧运动和/或感觉的功能缺失。 (3)眼的协同功能障碍(水平或纵向), (4)小脑功能缺失不伴同侧长束征 (5)孤立的偏盲或同侧盲。 较常见的综合症有: 中脑腹侧综合征(大脑脚综合症,Weber综合征) 供应中脑的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引起,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向内、上、下活动受限),对侧椎体束受损(对侧中枢性偏瘫) 脑桥上外侧综合征: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分析

神经系统疾病分析诊断 一、分析诊断步骤 1.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2.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 3.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血管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 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 A.血管性:急性起病,速达高峰。 B.感染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数日至数周发展至高峰。少数暴发性起病,数小时至1天达高峰。伴有感染症状。 C.脱髓鞘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缓解~复发。 D.变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主要侵犯某一系统,如ALS、AD、PD等。 E.外伤性:明确外伤史。 F.肿瘤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G.遗传性:儿童或青春期起病,部分成年期发病。 H.发育异常。 二、分析诊断原则 1.意义: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 处。 2.原则: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着手 分析。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特征 1.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 2.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 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 3.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 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 四、定位诊断的步骤 1.归纳:根据病史以及查体所见,归纳提取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2.分析:损伤哪些结构可导致出现这些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3.定位:什么部位损伤最能满足临床所见的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结构基础(即在有限 区域内能造成相关结构的同时损伤)。根据中枢神经各部分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特点,推测最为可能的损伤部位;并根据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伤后临床表现的特点不同,推断损伤部 位的高低(阐述做出定位诊断的理论基础)。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 3.周围性感觉支配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 ㈡刺激性症状: 1. 感觉过敏2。感觉过度3。感觉异 常4。疼痛

四.感觉障碍类型 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 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感觉障碍概述

: 感觉是各个感受器对机体内J各种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感觉障碍病因: 1末梢型感染障碍常见于尺神经正中神经挠神经损害时末梢神经炎中毒性神经炎代谢性神经炎股外侧皮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等 2后根型常见于椎间盘脱出脊髓外肿瘤脊髓空洞症外伤等 3脊髓型常见于横贯性脊髓炎脊髓肿瘤髓外肿瘤外伤脊髓血管病脊髓压迫症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空洞症视神经脊髓炎等 4脑干型常见于脑干血管病脑干肿瘤脑干炎症产伤先天性畸形桥脑小脑角病变脑干空洞症等5丘脑型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癫痫等 6内囊型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等 7皮质型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感觉型癫病发作炎症外伤等 8腺病型感觉障碍常见于精神创伤精神刺激的过度敏感的人 机理 (一)感觉的传导通路 感觉从末梢特有的感受器开始分别传向中枢其传导通路由三级感觉神经元组成一般在第二级进行交叉所以中枢与外周的关系与运动系统一样是对侧性支配的 1.痛觉和温度党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内;周围支分布于皮肤因膜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感觉终球等)中枢支构成脊髓的后根人上升l ~ 2个脊髓节段后进人后角换元后为第二级神经元其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外侧索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上行终止于丘脑外侧核换元后组成第三级神经元其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最后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2触觉第一级神经元在脊神经节内周围支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触觉感受器(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中枢支部分进人脊髓后索在薄束楔束内上行传导精细触觉(识别性触觉)与深部感觉传导路相同;传导粗略触觉纤维在后索上行1 ~ 2个脊髓节段后进人后角终止于后角细胞换元后构成第二级神经元交叉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前束上行在丘脑外侧核换元后构成第三级神经元经内囊后肢到大脑皮质感觉区 3深感觉第一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周围支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肌队骨膜关节等处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支组成后根的内侧部进人脊髓后束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在上升和下降途中都发出侧支直接或通过中间神经元间接地与前角运动细胞形成突触构成脊髓反射升支纤维可达延髓其中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纤维在后索的内侧部排列形成薄束来自躯干上部和上肢的纤维在后索的外侧部排列形成楔束薄束和楔束在后索中上行至延髓终于薄束核和楔束核在此处换无形成第二级神经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左右交叉即丘系交叉至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上行终止于丘脑外侧核再由此处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终止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旁中央小叶后部和中央前回一部分触觉也通过楔束薄束传导 (二)节段性感觉支配 每一脊神经后根的输人纤维支配一定的区域这种节段性支配现象在胸段明显体表标志是乳头平面为胸4肋弓平面为胸8脐平面为胸10腹股沟平面为胸12及腰1支配其他部位神经分布比较复杂在颈部自耳前线至锁骨和胸骨上缘由颈2 ~ 4分布上肢为颈5 ~胸2下肢前面为腰1 ~骶5肛周鞍区为能4 ~骶5分布每个感觉神经根或脊髓节段支配一块皮肤的感觉称为皮节绝大多数皮节由2 ~ 3个后根或节段重叠支配故当确定脊髓损害的真正上界时必须比脊髓损害水平高出1 ~ 2个节段来计算 《三)够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层次 脊随丘脑束的纤维排列由外向内依次为骶腰胸颈部的纤维即外侧部传导来自下部节段(腰能段)的感觉而内侧部传导来自上部节段(颈胸段)的感觉这与锥体束的排列相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来自上部节段的脊髓丘脑束纤维陆续将来自下部节段的纤维推向外侧引起后束内的纤维排列由内向外依次为骶腰胸颈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导读:感觉径路因受损部位不同,临床特点不一样这对定位诊断极为重要。…… 感觉径路因受损部位不同,临床特点不一样这对定位诊断极为重要。 1.周围神经型:周围神经受损时其所支配的皮肤区出现感觉障碍一般有4个特点:①感觉受累的同时往往有运动障碍、肌营养障碍及反射障碍等;②神经干或神经丛受损时则引起一个肢体多数周围神经的各种感觉障碍;③多发性神经病时,因病变多侵犯周围神经的末梢部分,感觉多呈袜套或手套状障碍分布;④若病变限于某一神经的特殊支干,也可发生神经支配区以感觉障碍为主的表现,如股外侧皮神经损害、腓神经损害等。 2.后根型:脊髓后根受损如压迫、炎症而产生刺激,相应后根常有放射性疼痛,称根性疼痛,病变在胸髓后根的典型症状是束带样痛,如脊髓髓外肿瘤、椎间盘突出。 3.脊髓型:横贯性脊髓病变产生病变平面以下的感觉丧失,伴有截瘫或四肢瘫、大小便障碍,见于脊髓炎、脊髓压迫症。脊髓半切综合征见于外伤、髓外肿瘤的早期,为病变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深感觉障碍,病变对侧的痛觉、温度觉障碍。脊髓后角病变感觉障碍亦为节段性分布,痛觉、温度觉减退,触觉和深度觉仍保存(分离性感觉障碍),这是因为痛觉、温度觉纤

维进入后角,而一部分触觉(识别性触觉)和深感觉纤维直接进入后索,如脊髓空洞症、脊髓外伤等。脊髓中央部位病变,由于损害了前连合,引起病变节段支配区的感觉分离性障碍,即两侧对称的痛觉、温度觉丧失而触觉保存。如髓内肿瘤等。 4.脑干型:延髓外侧病变损害了脊髓丘脑侧束及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产生交叉性的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和对侧半身痛觉、温度觉缺失,如延髓外侧综合征、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引起的病变。一侧桥脑和中脑病变引起对侧偏身和面部的感觉障碍,常伴有受损平面的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见于脑血管病所引起。 5.丘脑型:丘脑为深浅感觉的第三神经元所在部位。丘脑病变引起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感觉减退较触觉、深感觉障碍为轻,但可伴有比较严重的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后二者多见于血管病。 6.内囊型:内囊受损时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常伴有偏瘫和偏盲。 7.皮质型:大脑皮质感觉中枢在中央后回及旁中央小叶附近(第3、1、2区)。它们支配躯体的关系与中央前回运动区类似,也 是自下而上依次排列,即口、面、手臂、躯干、大腿以及小腿,小腿和会阴部的感觉支配位于半球内侧面。因皮质感觉区范围广,病变只损害其中一部分,因此感觉障碍只局限于对侧的一个上肢或一个下肢分布的感觉减退或缺失,称单肢感觉减退或缺失。 皮质型感觉障碍的特点是出现精细性感觉(复合感觉)的障碍,如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一、前循环脑梗塞 1、颈内动脉: 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和体征。 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TIA到大面积梗塞,从对侧轻单瘫、轻偏瘫,同向偏盲到失语、失认、完全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即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大脑中动脉综合症2、大脑中动脉 完全MCA综合症(MCA近端主干闭塞):深部MCA综合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浅部MCA综合症——对策同向偏盲和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 按OCSP*分型,完全性MCA综合症就是完全前循环综合症(TACS):(1)、脑损害对侧的偏瘫,(2)、对侧的同向偏盲,(3)、新的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言语困难,空间定向力障碍。一般均有意识障碍,常使神经系统检查无法准确进行。 深部MCA综合症(单至数条MCA中央支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如果从皮质吻合支来的血流很有效,也可以只表现中央支闭塞症状即整个对侧偏瘫(头面,上肢、下肢)和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而没有皮质功能缺损症状。 浅部MCA综合症:上部皮质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及舌瘫,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质支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头和双眼转向病灶侧。(藿称对策注视麻痹),对侧同向偏盲或上相限盲,或空间忽视。 3、大脑前动脉 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可有小便难控制。通常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侧支循环的代偿,症状表现常不完全。 偶见双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当其闭塞时可引起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塞,表现

为双下肢瘫、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脉络膜前动脉 闭塞常引起三偏症状群,特点为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而对侧同向偏盲又重于偏身感觉障碍,有的尚有感觉过度、丘脑手、患肢水肿等。 二、后循环脑梗塞(POCI) 1、椎基底动脉 梗塞灶在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颞顶枕交界处。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常引起广泛的桥脑梗塞,可突发眩晕、呕吐、共济失调,迅速出现昏迷、面部与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眼球固定、瞳孔缩小、高热、甚至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 椎基底动脉体征的共同特点是下列之一 (1)交叉性瘫痪:同侧脑神经瘫(单或多)伴对侧运动和/或感觉功能缺失; (2)双侧运动和/或感觉的功能缺失。 (3)眼的协同功能障碍(水平或纵向), (4)小脑功能缺失不伴同侧长束征 (5)孤立的偏盲或同侧盲。 较常见的综合症有: 中脑腹侧综合征(大脑脚综合症,Weber综合征) 供应中脑的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引起,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向内、上、下活动受限),对侧椎体束受损(对侧中枢性偏瘫) 脑桥上外侧综合征: 小脑上动脉阻塞所致,故又称小脑上动脉综合症。主要临床表现有:

神经损伤定位诊断

神经损伤定位诊断 概述 ?神经损伤,包括脊髓、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的损伤。 ?人体有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和5对骶神经。 ?C5-T1神经支配上肢,T12-S4神经支配下肢 运动肌力: ?支配运动肌力的冲动在脊髓内是通过皮质脊髓束传递的。 ?神经根断裂引起它肌节失神经支配,使其所支配的肌肉麻痹,皮质脊髓束断裂则产 生痉挛性瘫痪 感觉: ?人体痛温觉是在脊髓内经外侧脊髓丘脑束传送的 ?触觉是在脊髓内经腹侧脊髓丘脑束传送 ?脊髓或神经根病变首先导致触觉丧失,随之痛觉丧失。 ?在神经根损伤的恢复过程中,则应痛觉比触觉先恢复 ?检查感觉时,触觉与痛觉应分别检查,前者用棉拭,后者用针进行检查。 ?感觉检查结果以感觉正常、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迟钝或感觉消失,并按其范 围记录于图表上。 反射: ?牵张反射弧是由能够对牵张产生反应的器官(肌梭)、周围神经(轴突)、脊髓突触 和肌纤维组成。 ?冲动从大脑向下沿上运动神经元来调节反射。 ?基本反射弧中断引起反射消失; ?神经根受压则出现反射减弱; ?上运动神经元对反射有规律的控制中断,最终将导致反射亢进。 反射的检查结果用正常、增强、减弱来表示。 ?神经定位诊断应用于脊髓损伤、发育异常、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炎、神经根撕脱和 脊髓本身的病变。 ?注意:脊髓或神经根病变与周围神经干损伤两者之间的区别,表现在运动肌力、感 觉和反射的变化在肢体上分布范围不同,两者各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 ?脊髓或神经根病变引起节段性的运动肌力,感觉和反射改变; ?周围神经干损伤时,由于一个周围神经干有来自于多个神经根的神经纤维组成,损 伤后则以每一神经的特殊支配区的运动肌力、感觉和反射改变为特征。 上肢神经根定位: C5-T1神经根的定位: C5神经根的定位: ?C5神经根定位的主要标志性表现为: 运动(三角肌)-肩外展 反射-肱二头肌反射 感觉:上臂外侧 肌肉检查: ?三角肌:C5神经根(腋神经) 肱二头肌:C5-6神经根(肌皮神经) 反射检查:

病程记录(脑梗死定位定性诊断)

定远县总医院 病程记录 2012年12月10日 10:00 今日随李刚主治医师查房:汇报病史:患者,女, 74岁,主诉: 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半天。入院查体:BP:140/80mmHg 神志清楚,语利,口角不歪,伸舌居中。心肺腹正常。四肢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适中;步态正常,右侧肢体感觉正常,左侧肢体感觉稍减退。浅反射等正常。四肢肌腱反射(++)。双巴氏征(-)。脑膜刺激征(-)。共济失调(-)。2012.12.09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梗塞。今日患者症状未进展加重,无头痛、呕吐等不适主诉,饮食睡眠等一般情况良好。查体大体同前。头MRA 示:右侧大脑前动脉管腔变细。李主治查房后指出:患者老年男性,有高血压病史,突发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提示患者为急性脑血管病。其定位定性诊断分析如下:1.定位诊断:患者有左侧肢体感觉障碍,影响到右侧脊髓丘脑束,不伴其他颅神经核损害症状,则定位在右侧基底节区病变。2. 定性诊断:患者静息状态下急性起病,不伴颅内高压症状,头颅CT排除出血,则定性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其症状超过24小时,考虑为脑梗死。结合患者高血压病史,及血压水平,入院诊断为:1.脑梗死2.高血压病(1级极高危)。脑梗死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吸氧,通气支持,管理血压,控制脑水肿,防止并发症等)和特殊治疗(包括超早期溶栓,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血管内治疗,细胞保护治疗和外科治疗等)。该患者目前无溶栓指征,治疗上主要予以一般治疗,抗血小板,营养脑细胞对症等治疗,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必要时进一步治疗。继观。 医生签名: 2012年12月11日 10:00 今日随科主任葛连云副主任医师查房:患者,女, 74岁,主诉: 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半天。今患者症状平稳,无头痛,呕吐等症状,饮食睡眠等一般情况良好。查体:BP:130/70mmHg 神志清楚,急性病容,语利,口角不歪,心肺腹正常。四肢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适中;步态正常,右侧肢体感觉正常,左侧肢体感觉稍减退。浅反射等正常。四肢肌腱反射(++)。双巴氏征(-)。脑膜刺激征(-)。共济失调(-)。葛主任查房后指出:目前明确为脑梗死,临床上脑梗死分为:1.脑血栓形成2.脑栓塞3.腔隙性脑梗死4.已知病因但不明确的脑梗死5.未知病因的脑梗死。根据该患者起病及发展情况,

脑梗塞首次病程记录模板

病程记录 2009年05月18日16时00分 患者钱潺,女,80岁,因"右侧肢体麻木无力5天,伴右手不自主抖动半天" 于2009年05月18日09时54分门诊入院。 一、病例特点: 主诉:右侧肢体麻木无力5天,伴右手不自主抖动半天 入院症见: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右手抬起时不自主抖动,静置时不明显,精神尚可,纳眠可,大便干1次/日,小便调,自发病以来,精神尚可,纳眠可,大便干1次/日,小便调。 既往史及其它:有10+年高血压病史,血压最高达150/80mmHg,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 qd控制血压,否认"冠心病""糖尿病",49+年前因支气管扩张行右下肺叶切出术,否认有肝炎、疟疾、结核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出生于江西,未到过疫区。工作生活居住环境尚可,无不良嗜好,适龄结婚,育有一女,配偶及女儿均体健,家族中母亲死于脑出血。 体格检查:T:36.5℃P:80次/分R:20次/分BP:14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合作,步入病房,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全身皮肤粘膜及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d=3mm,对光反射存在,咽部不红,扁桃体不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颈静脉无怒张,颈动脉无异常搏动。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清,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HR: 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脊柱四肢无畸形,右侧肩胛下有一弧形疤痕,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神清语利,颈软,伸舌居中,颅神经(-),右上肢远端肌力4+级,右下肢近端肌力5-级,左侧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不高。腱反射对称(++),右上肢针刺觉减退,双下肢振动觉减退,掌颌反射右侧(+),双侧查多克征可疑。 辅助检查:待回 二、中医辨证: 患者以"右侧肢体麻木无力5天伴右手不自主抖动半天"为主症,无意识障碍,故属中医" 中风"范畴,患者因年事已高,肝肾不足加上平素急躁易怒,以致肝阳化风,夹痰横窜经络,致半身不遂,舌暗苔薄白脉弦均为风痰瘀阻之征。综观舌脉症本病当辨为风痰瘀阻之中风,病位在脑,涉及右侧肢体,病性虚实夹杂。 中医鉴别诊断:患者无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口吐涎沫及四肢抽搐等症,故可与"厥证"及"痫证"相鉴别。 三、西医诊断: 1、定位诊断:患者右侧肢体偏瘫、右侧偏身感觉障碍、右侧掌颏反射(+),双侧查多克征可疑,故定位于左侧面神经核以上锥体束及皮质脑干束。 2、定性诊断:患者中老年女性,有高血压病史,此次起病较急,结合头颅CT可定性诊断为脑梗塞,动脉粥样硬化性可能性大。 2、鉴别诊断:本病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可明确与"脑出血"鉴别。

躯体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

躯体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一般感觉 浅感觉(Superficial sensation)—痛(pain)、温(temperature)、触(touch ) 深感觉(Deep sensation):位置(position)、运动(movement) 、振动(vibration) 复合感觉(Complex sensation):实体(stereognosis)、图形(barognosis)、重量(weight) 、 两点辨别觉 二、浅感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躯体 (1)皮肤粘膜感受器→后根脊神经节→后角换神经元→脊髓灰、白质前联合交叉→对侧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前、侧)→脊髓丘系(spinal lemniscus)→丘脑外侧核换元(腹后--脊丘系lemniscus spinalis,腹内--三叉丘系trigeminal lemniscus)→丘脑皮质束(thalamocortical fasciculus) →中央后回 (2)浅感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头面部 头面部浅感受器→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ganglion nervi trigemini)→三叉神经脊束核(spinal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换神经元→交叉(桥脑下部)→三叉丘系→丘脑、大脑(3)深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关节、肌腱感受器→后根脊神经节→同侧脊髓后束(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延髓楔束核cuneate nucleus(楔状结节)、薄束核gracile nucleus(棒状体)换元→延髓交叉→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丘脑腹后外侧核换元→丘脑皮质束(thalamocortical fasciculus) →中央后回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 感觉过度(hyperpathia): 感觉异常(paresthesia): 疼痛(pain):局部疼痛(local pain)、放射痛(radiating pain)、扩散痛(sperading pain)、牵涉痛(referred pain)、灼性神经痛(causagia) 感觉减退(hypesthesia): 感觉缺失(anesthesia):痛觉缺失、触觉缺失、温度觉缺失、深感觉缺失、完全性感觉 缺失、分离性感觉缺失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 感觉过度(hyperpathia): 感觉异常(paresthesia): 疼痛(pain):局部疼痛(local pain) 放射痛(radiating pain) 扩散痛(sperading pain) 牵涉痛(referred pain) 灼性神经痛(causagia) 感觉减退(hypesthesia): 感觉缺失(anesthesia)、痛觉缺失、触觉缺失、温度觉缺失、深感觉缺失、完全性感觉缺 失、分离性感觉缺失 四、感觉障碍类型(sensory disorder) (1)末梢型(terminal) :由于植物神经纤维也同时受损,还常有肢端发凉、紫绀、多汗以及甲纹增粗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有的则有不同程度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见于四肢末梢神经炎。 (2)神经干型(单一周围神经) :受损害的某一神经干分布区内,各种感觉均减退或消失,如桡神经麻痹、尺神经麻痹等 (3)后根病变:各种感觉均有障碍并常伴有沿神经根分布的放射性疼痛。见于脊神经根炎、脊柱肿瘤、增生性脊椎病等。病变常同时累及前根而出现相应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4)脊神经节病变:同神经根病变所见,尚伴有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内的疱疹。见于带状疱疹.

脑梗塞首次病程记录模板

病程记录 2012-03-31 10:00 患者张桂芬,女,77岁,主因头晕、头痛右侧肢体活动障碍一年,加重5天。于2012年03月31日10时00分门诊入院。主诉:右侧肢体活动障碍一年,加重5天入院症见:右侧肢体活动受限,右手抬起时不自主抖动,静置时不明显,伴有头重脚轻,在活动时加重卧床休息时减轻,纳眠可,大便干1次/日,小便调,自发病以来,精神尚可,纳眠可,大便干1次/日,小便调。既往史:有5年高血压病史,血压最高达150/80mmHg,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控制血压,否认有肝炎、疟疾、结核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出生于原籍,未到过疫区、无不良嗜好。体格检查:T:36.5℃、P:78次/分、R:16次/分、BP:150/9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合作,步入病房,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全身皮肤粘膜及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咽部不红,扁桃体不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颈静脉无怒张,颈动脉无异常搏动。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清,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HR: 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脊柱四肢无畸形,右侧肩胛下有一弧形疤痕,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神清语利,颈软,伸舌居中,颅神经(-),右上肢远端肌力4+级,右下肢近端肌力5-级,左侧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不高。腱反射对称(++),右上肢针刺觉减退,双下肢振动觉减退,掌颌反射右侧(+),双侧查多克征可疑。 王圣民2012-04-01 08:30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由于感觉通路各部位损害后,所产生的感觉障碍有其特定的分布和表现,故可根据感觉障碍区的分布特点和改变的性质,判定感觉通路损害的部位。临床可分为以下几型: 1.末梢型: 表现为四肢末梢对称性手套式和袜套式分布的各种感觉减退、消失或过敏,主观表现为肢端的麻木、疼痛和各种异常感觉,如烧灼感、蚁行感等。由于植物神经纤维也同时受损,还常有肢端发凉、紫绀、多汗以及甲纹增粗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有的则有不同程度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见于四肢末梢神经炎。 2.神经干型: 神经干损害后表现该神经干支配区出现片状或条索状分布的感觉障碍,伴有该神经支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如挠神经、尺神经及腓神经损伤等。 3.神经根型: 脊神经后根、脊神经节、后角或中央灰质损害后出现的感觉障碍,表现为节段性(也称根性)分布的各种感觉障碍。①后根病变:各种感觉均有障碍并常伴有沿神经根分布的放射性疼痛。见于脊神经根炎、脊柱肿瘤、增生性脊椎病等。病变常同时累及前根而出现相应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②脊神经节病变:同神经根病变所见,尚伴有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内的疱疹。见于带状疱疹。③后角病变:因痛、温觉纤维进入后角更换神经元而受损,但部分触觉纤维及深感觉纤维则经后索传导而幸免,因而出现一侧节段性分布的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及深感觉正常的感觉障碍,称为浅感觉分离。病变累及前角时可出现相应范围内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颈8胸1侧角受累时出现该节段内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Horner征等。见于脊髓空洞症、早期髓内肿瘤等。④脊髓中央灰质病变:双侧痛温觉纤维受损而触觉及深感觉保留,出现双侧节段性分布的分离性感觉障碍。其特点和常见病因同上。 4.脊髓传导束型: 脊髓感觉传导束损害后产生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障碍。①后索损害:病灶水平以下同侧深感觉减退或消失,同时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见于后侧索联合变性、早期脊髓肿瘤及神经梅毒等,单侧见于脊髓半切综合征。②脊髓侧索损害:因脊髓丘脑侧束受损。产生病灶以下对侧的痛、温觉障碍。因侧索中的锥体束也难免,故常同时伴有损害水平以下肢体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原因同上。③脊髓横贯损害:损害水平以下所有深、浅感觉消失。见截瘫节。 5.脑干损害:一侧病变时,典型表现为“交叉性感觉障碍”,系因传导对侧躯体深浅感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出现对侧躯体深浅感觉障碍;同时尚未交叉的传导同侧颜面感觉的三叉神经传导通路也受损,因此出现同侧颜面的感觉特别是痛觉障碍。见于脑血管病、脑干肿瘤等。 6.内囊损害: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的后1/3投射至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及顶上小叶,病损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与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得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就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得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得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得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得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得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得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得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得发展与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得病因性质(即疾病得病因与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得内容、)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得解剖生理 1、感觉得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得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就是由三个向心得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得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 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 (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 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 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 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得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得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得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得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得诊断。 三、感觉障碍得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 对刺激得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 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她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刺激阈升高):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脑梗塞得定位诊断 一、前循环脑梗塞1?、颈内动脉: 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与体征。?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TIA 到大面积梗塞,从对侧轻单瘫、轻偏瘫,同向偏盲到失语、失认、完全性偏瘫与偏身感觉障碍。即表现为不同类型得大脑中动脉综合症 2、大脑中动脉?完全MCA综合症(MCA近端主干闭塞):深部MCA综合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浅部MCA综合症—-对策同向偏盲与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 按OCSP*分型,完全性MCA综合症就就是完全前循环综合症(TACS):(1)、脑损害对侧得偏瘫,(2)、对侧得同向偏盲,(3)、新得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言语困难,空间定向力障碍、一般均有意识障碍,常使神经系统检查无法准确进行。?深部MCA综合症(单至数条MCA中央支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如果从皮质吻合支来得血流很有效,也可以只表现中央支闭塞症状即整个对侧偏瘫(头面,上肢、下肢)与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而没有皮质功能缺损症状。?浅部MCA综合症:上部皮质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及舌瘫,上肢重于下肢得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质支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头与双眼转向病灶侧。(藿称对策注视麻痹),对侧同向偏盲或上相限盲,或空间忽视。?3、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得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可有小便难控制。 通常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由于前交通动脉得侧支循环得代偿,症状表现常不完全。 偶见双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当其闭塞时可引起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塞,表现为双下肢瘫、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脉络膜前动脉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作者:————————————————————————————————日期: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一、前循环脑梗塞1?、颈内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和体征。?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TIA到大面积梗塞,从对侧轻单瘫、轻偏瘫,同向偏盲到失语、失认、完全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即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大脑中动脉综合症?2、大脑中动脉 完全MCA综合症(MCA近端主干闭塞):深部MCA综合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浅部MCA综合症——对策同向偏盲和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 按OCSP*分型,完全性MCA综合症就是完全前循环综合症(TACS):(1)、脑损害对侧的偏瘫,(2)、对侧的同向偏盲,(3)、新的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言语困难,空间定向力障碍。一般均有意识障碍,常使神经系统检查无法准确进行。?深部MCA综合症(单至数条MCA中央支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如果从皮质吻合支来的血流很有效,也可以只表现中央支闭塞症状即整个对侧偏瘫(头面,上肢、下肢)和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而没有皮质功能缺损症状。?浅部MCA综合症:上部皮质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及舌瘫,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质支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头和双眼转向病灶侧。(藿称对策注视麻痹),对侧同向偏盲或上相限盲,或空间忽视。?3、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可有小便难控制。?通常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侧支循环的代偿,症状表现常不完全。?偶见双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当其闭塞时可引起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塞,表现为双下肢瘫、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脉络膜前动脉 闭塞常引起三偏症状群,特点为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而对侧同向偏盲又重于偏身感觉障碍,有的尚有感觉过度、丘脑手、患肢水肿等。?

13诊断学意识障碍与昏迷试题

一、填空题 意识障碍可表现为嗜睡、、。 二、名词解释 嗜睡谵妄意识障碍 三、多选题 A型题 1、下列引起意识障碍的疾病,其中哪项属颅内感染?( ) A高血压脑病 B脑梗塞 C脑血栓形成 D脑型疟疾 E癫痫 2、意识障碍伴瞳孔散大可见于;( ) A颠茄类中毒 B吗啡类中毒 C巴比妥类中毒 D有机磷农药中毒 E毒蕈类中毒 3、意识障碍伴瞳孔缩小可见于:( ) A颠茄类中毒 B有机磷农药中毒 C酒精中毒 D氰化物中毒 E癫痫 4、中度昏迷与深昏迷最有价值的鉴别是:( ) A各种刺激无反应 B不能唤醒 C无自主运动 D深浅反射均消失 E大小便失禁 B型题 (5~8) A高血压脑病 B颅内高压症 C吗啡、巴比妥类中毒 D流行性脑膜炎 E重度休克 5、意识障碍伴发热 ( ) 6、意识障碍伴呼吸缓慢 ( ) 7、意识障碍伴心动过缓 ( ) 8、意识障碍伴高血压 ( ) (9~13) A.昏睡 B.嗜睡 C. 意识模糊、 D.轻度昏迷 E.深度昏迷 9.熟睡状态,不易唤醒,但当强烈刺激下可被唤醒,醒时答话含糊 10.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但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存在

11.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定向力发生障碍 12.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无反应,深浅发射均消失 13.持续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唤醒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和做出各种反应 四、问答题 意识障碍的不同程度是如何分度的? 【参考答案及题解】 一、填空题 昏睡意识模糊嗜睡 二、名词解释 1. 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2.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临床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3.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或受损所有引起,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 三、多选题 1、D 2、A 3、B 4、D 5、D 6、C 7、B 8、A 9、A 10、D 11、C 12、E 13、B 四、问答题 意识障碍可分为嗜睡、嗜睡、最昏睡、昏迷。 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嗜睡: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定向力发生障碍. 昏睡: 熟睡状态,不易唤醒,但当强烈刺激下可被唤醒,醒时答话含糊. 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的中断或完全丧失,按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但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存在。 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于剧烈刺激可出现防御反应,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 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无反应,深浅发射均消失

大脑病变地定位诊断

大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大脑半球病变的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 意识与精神活动障碍;失语症; 失用症;失认症; 偏瘫;癫痫发作; 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等等。 定位症状: 额叶(P.187-192); 顶叶(P.192-194); 颞叶(P.194-195); 枕叶(P.195-199); 岛叶(P.119); 边缘叶(P.199-); 基底神经节(P.199); 胼胝体(P.200); 内囊(P201-202)。 额叶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额叶背外侧面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额叶背侧部皮质及皮质下病变的诊断要点: 1.运动障碍是主要的症状; 2.瘫痪大都由弛缓性过渡到痉挛性; 3.单瘫(皮质病变)或偏瘫(皮质下病变); 4.肌张力减低(4区病变)或肌张力增高(6、8区病变); 5.早期、剌激性病变→癫痫发作,破坏性病变→瘫痪。 (二)运动区病变的定位诊断: 1.运动障碍: (1)癫痫发作: 额叶病变的定位诊断(运动区) I.局限性运动性癫痫 (I)完全性贾克森氏癫痫(II)不完全性贾克森氏癫痫 (局部→全身)(仅限于局部) II.全身性癫痫大发作 (I)无先兆 (II)有先兆 I )反转性发作(头眼向对侧转动)继大发作,病变 在 6、8 区(头转→全身抽) II )先为头部相继出现身体向对侧旋转,而后扩延为全身大发作,病灶 在 身转→全身抽 6区头、 III)先有意识障碍,相继出现全身性癫痫大发作,病灶位于额叶的更前部(额极部)昏 迷→全身抽 III.瘫痪发作(抑制性发作) (2)瘫痪: 上肢单瘫;下肢单瘫;中枢性面瘫;面肌与上肢瘫;皮质性偏瘫;皮质性截瘫(旁中央

小叶性截瘫)皮质性三肢瘫(旁中央小叶性三肢瘫) 2.反射异常: 即出现所谓的“锥体束征” (1)病理征阳性。自皮质至第五腰髓锥体束任何部位的病变都可出现 (2)病变对侧深反射亢进(急性期减低或消失) (3)病变对侧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4)出现踝阵挛、髌阵挛、腕阵挛 (三)运动前区病变的定位诊断 1.运动障碍: 特点(1)病变对侧上下肢出现一过性上下肢瘫痪,伴精细运动障碍,粗糙运动保存。 (2)慢性进行性病变者往往先出现肌张力增高以后才出现瘫痪。同时伴有(精细)运动性失用或出现病理性联合运动。 2.反射异常: (1)强直性反射: 上肢的强直性反射:触觉性强握反射 (强握反射)视觉性强握反射 下肢的强直性反射 (强直性跖反射) (2)噘嘴反射或吸吮反射 (3)屈肌反射亢进: 病变对侧出现:Hoffmann; Rossolimo;Mayer; Leri 氏征 3.癫痫发作: 特征:头眼向对侧扭转,然后出现意识障碍(额极病变所致的癫痫:先出现意识障碍,后出现头眼向对侧扭转) 4.意识性头眼同向运动障碍(额中回后部病变): (1)剌激性病变: 使两眼向病灶对侧注视 (2)破坏性病变: 使两眼向病灶同侧注视 5.失写症: 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病变 (四)额叶外侧部病变: 主侧半球额下回后部损害─ 运动性失语症 二、额叶底部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智能障碍: 1.智力低下、欣快、幼稚、性格改变 2.无动缄默症,情感障碍,抑制能力丧失,极度兴奋和欣快,强哭强笑,童样痴 呆 3.狂怒发作:毛发竖直,血压升高,瞳孔扩大,攻击动作 4.近记忆力减退的消失 (二)癫痫发作: 1.额叶底部肿瘤癫痫发作少见,偶可有大发作,有时为贾克森氏癫痫 2.根据癫痫发作的形式不同,可以作为推测病变部位的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