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清廷近代海军建设对晚清海防意识影响的探究

合集下载

浅析晚清政府对海权的认识及其态度转变

浅析晚清政府对海权的认识及其态度转变

第33卷第6期2015年11月西安航空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V ol. 33 N o. 6N ov. 2015浅析晚清政府对海权的认识及其态度转变刘观林(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10006)摘要:晚清政府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朝野上下很少有人关注海权问题,直到西方列强从海洋上撞开中国的大门,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晚清政府的统治者们才开始认识到制海权的重要性,着手海防建设,同时产生了 一些朴素的海权思想。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晚清政府对海权的认识也逐步深入。

晚清政府高层对海权的认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晚清高层对海权的思想认识基本上停留在传统的海防思想上,直至曱午战争的失败和20年 代相西方海权思想的传入,晚清政府高层才开始彻底转变对海权的看法。

由于海权与海防的密切关系,晚清政府对海权不断深入认识的同时,也带来了海防建设近代化,启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海权;海防思想;晚清政府;李鸿章中图分类号:E8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33(2015)06-0008-04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在海上受尽西方殖民列 强的欺凌,几无还手之力。

这引发了晚清政府的高 度重视,国家对海洋的控制权开始进人统治者的思 维。

但这种“进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思维转变,清 政府在挨打中成长,其成长曲线是不规律,甚至脱 节的,其间不乏中断与终止,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

但艰难不意味着止步。

19世纪末,晚清政府徘徊在 传统海防思想与现代海权思想之间,其中涌现出的 一些朴素海权观念,虽是惊鸿一瞥,却也值得我们 挖掘和思考。

一、朴素海权思想的萌发清朝政府第一次在海上遭到重大阻击,还要追 溯到鸦片战争。

当日不落帝国载有高爆发火炮的 钢铁巨舰开火痛击清政府破旧不堪的海上大门时,清朝举国上下一时震惊,纷纷研究应对之计。

作为 革新派的代表人物,林则徐被推上了鸦片战争的第 一线。

对近代中国海军状况的研1

对近代中国海军状况的研1

对近代中国海军状况的研1对近代中国海军状况的研究内容摘要:中国在经历了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西方各国凭借着他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这使部分中国统治阶层中的官员开始慢慢清醒过来,他们认识到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的重要性。

经过几十年的思想转变与实践,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终于有了自己近代化的海军与海防。

然而,海军与海防建设的实践者们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心血与成果在不久以后发生的甲午战争中,竟然那么不堪一击。

中国海军的装备、士气在甲午海战后直到清朝覆灭都一蹶不振,急速消沉。

中国又重新回到19世纪前中期有海无防的局面。

在此,我们将通过对历史的总结与反思来对我们当代的海军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

关键字:海权意识、海防大讨论、李鸿章、海军学堂、水师初建、四洋水师、甲午海战、近代海军发展、当代海军建设中国近代海军初建的历史背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古代海军曾经辉煌过,北到朝鲜,东抵日本,南指印尼,西达东非,都留下了中国人骄傲的足迹。

但是这些航行不是以开拓疆域、进行侵略为目的的,而是以开辟海洋航线,繁荣海外贸易为目的。

而近代以来,由于蒸汽机、螺旋桨以及火药、火炮技术的出现和改进,只是西方各国的海军装备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古代海军惯用的接舷战、冲撞战、火攻战变得毫无用武之地。

而先敌发现占领最佳攻击阵位,迅速瞄准先敌开火则成了海战的最基本模式。

西方各国凭借着他们坚固的船、犀利的炮火、极快的速度打开了亚、费、拉美洲各个国家的大地,有恃无恐的将这些国家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中国近代化海军开始于晚清,清代以前,中国只有水师,没有海军。

魏晋南北朝至宋金时期,大规模的战争夺在长江一带进行,在这客观上促进水军的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有了一支包括艨艟、斗舰、走轲、海鹘等各型战舰的庞大海军,并在公元663 年的白江口海战中大败日本海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精炼海军加强海防

精炼海军加强海防

精炼海军加强海防在第一次“海防议”中,左宗棠的“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观点为清政府所采纳,从而在国防战略上确立了海洋与大陆同等重要的原则,也使海防在国防指导方针中取得了应有的地位。

从此以后,清廷决定由李鸿章、沈葆桢分别主持北洋与南洋防务,开始成规模地筹建近代海军。

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年(1874—1884),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规模初具。

“海防议”后的10年,晚清海军虽有了初步发展,但与西方列强相比,仍然差距悬殊,这一点在中法战争(1883—1884)中暴露无遗。

当时,法国舰队横行东南海域,福建水师被封锁在马尾港内,全军覆没;南洋、北洋海军也一无可恃,甚至连台湾海峡都难于涉渡。

中法战后,清廷痛定思痛,急谋有所改善。

光绪十一年(1885)6月发布谕旨说,“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并命各沿海督抚各抒所见,这就是第二次“海防议”。

第二次海防建设大讨论,得出了“目前自以精炼海军为第一要务”的结论。

其具体措施是决定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以统一海军指挥,加强海防的整体建设。

同时,决定集中使用并不宽裕的海防经费,“与其长驾远驽,难于成功,不如先练一支,以为之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光绪十四年(1888)9月奏定了《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共有舰艇25艘,总排水量约4万吨,再加上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海军,至甲午战前,中国海军共拥有大小舰艇78艘,总吨位8万余吨,成为一支相当可观的海上力量。

不思进取终食恶果中国海军力量的加强,自然引起国际上的关注。

光绪十五年(1889),美国海军部长本杰明·富兰克林·特雷西在一份年度报告中说:中国的海军实力列世界第9位,排在英、法、俄、德、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后,而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前。

岂料这一海军建设的成就不但没有成为继续加强海防建设的动力,反而成了清政府不思进取的借口。

从光绪十四年后,北洋海军没有再添置新的战舰。

举步维艰的晚清海军建设

举步维艰的晚清海军建设

近代中国的大门是从海上被攻破的,因此对于十九世纪的中国人来说,沿海地区经历了从“大后方”到“前沿”这农耕文明养不起近代海军。

江南制造局的火炮车间,整个晚清时期中国的军火工业基本上一直在紧跟大型铁甲舰、装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练习巡洋舰、鱼雷艇、驱逐舰、川江炮舰、长江炮舰和航海炮舰等则都走外购的渠位于马尾的船政厂区全图,中国的近代造船工业起步并不算晚不逊色。

可以说,大清国的那些靠读《四书五经》混迹官场的大人们在挑选军舰的时候思想并不陈腐,就像小孩子冲进玩具店的时候尽检新潮的好东西挑、恨不得把整个玩具店的好玩具都买下来带回家。

可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制约中国军转民96不起一辆劳斯莱斯一样。

即便能奋一时之雄起,在某一时期投入大笔经费通过外购能快速的建立起一支可观的舰队,可是在做完这些后往往后继乏力,已经建立起来的舰队不可避免的白白耗费了原本因有的价值。

蒸汽军舰之于中国就相当于劳斯莱尘土。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船队随着郑和的故去最终化为尘土。

农耕文明的民族很难自发的去探索海洋,农民关心的是他土地的收成;渔民虽然靠海吃海,但是也绝不会冒险离情况下将具体事宜交给提出主张的地方大员来办事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枢大员一脚把皮球踢给了地方,可是不曾想过海军的创办是需要倾举国之力而为之的天字一号工程,地方办海军,势必不会把眼光上升到国家的高度,跳不出限。

简单地说,即便是推动近代海军建设的主导者和支持者们,心里也未必知道近代海军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更别说什么海军战略的概念。

广招商,置兵轮,购枪炮,由李鸿章奏办者几十年,糜国帑以亿万计,百弊丛生,毫无成效”(《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奏》)。

往往被认为是“事鬼之徒”(卖国贼)。

这种观点贯穿洋务运动的始终,海军可以说是全社会的眼中钉和肉中刺,每当国家银根紧缩,节流经费的快刀第一个。

清朝的海军发展近代化的舰队建设

清朝的海军发展近代化的舰队建设

清朝的海军发展近代化的舰队建设清朝的海军发展历经多个阶段,从明末清初开始逐渐形成一支相对现代化的舰队。

本文将从清朝初期的海洋探索,到舰队建设的各个阶段进行探讨,以展示清朝海军近代化的发展轨迹。

一、海洋探索与知识积累在清朝初期,海洋探索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乾隆年间,清朝开始展开南海航海活动,目的是对南海及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探索,寻找新的贸易机会。

沿海地区的海军力量开始发展,海军舰队逐渐形成。

二、鞑靼海军的崛起清朝初期,由于缺乏现代化的舰队建设和技术装备,清朝在海军上的实力相对较弱。

然而,随着对外战争的频繁,清廷意识到加强海军的重要性。

在这个时期,鞑靼海军的崛起成为了一大亮点。

鞑靼海军采用了先进的造船技术,并引进了来自欧洲的军火和舰船。

他们迅速成为了清朝海军力量的主力,并在清朝海军的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洋务运动与舰队现代化建设洋务运动是清朝在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改革。

在这一运动的推动下,清朝开始引进外国的舰船、造船技术和军事理论,努力提升海军的实力。

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舰队现代化建设。

首先,清廷成立了舰艇设计研究机构,引进了欧洲国家的造船技术和舰船设计理念。

其次,清朝力图提升造船厂和船坞的建设能力,建造了一批现代化的船坞和舰船建造设施。

同时,派遣海军士官到海外留学,学习现代海军科学和军事技能。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朝海军的现代化进程。

四、近代化舰队的发展随着洋务运动的推动,清朝的海军近代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清朝末代皇帝光绪的统治下,清廷进一步加强了对舰队的投入和管理。

舰队的近代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装备和人员培养方面。

清朝陆续引进了西方现代化的舰船装备,包括战舰、炮艇、军火等。

同时,清廷制定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计划,提高海军官兵的战斗力和作战技能。

五、结果与启示清朝海军的近代化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果,但整体来说还是相对滞后的。

清朝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国内困局,限制了海军的发展。

我眼中的中国近代海防

我眼中的中国近代海防

我眼中的中国近代海防摘要:从抵抗派的“师夷长技制夷”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自强”,他们都为中国近代海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海防危机的沉痛教训。

关键词:近代化海防反思2012年11月8日,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病世。

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李默然塑造的《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的爱国形象,耳畔似乎传来了那句著名台词“撞沉吉野!”。

恰巧,“十八大”发出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世界强音,振奋的同时,更多的是感悟和反思。

感悟晚清岁月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反思近代化历程中,中国海防危机的沉痛教训。

新航路开辟后,近代强国英法美都是通过海洋走向世界的。

中国古代虽有汉武帝“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明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海禁、闭关锁国,使中国的海权理念滞后,并落伍于世界。

事实上,清朝以前航海更多的是政治目的。

中国古代的海军,远非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它没有现代化的战舰,也没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

直到鸦片战争,面对严重的海防危机,清政府才有了海防意识。

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为了加强海防曾劝道光帝“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惜未曾引起道光重视。

后来,魏源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购买“洋船、洋炮、火箭、火药”等各种武器,用于武装水师,提高防卫力量。

林则徐、魏源又相继提出了较为长远的海防大计,说明他们已有了利用海防工业以制夷的新思想。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清政府内部出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派。

由此,洋务派开启了中国近代海防的新时代。

1862年曾国藩主持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仿造的“黄鹄”号轮船下水。

1865年,在李鸿章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建造出可以航行于外海的轮船,此后,中国近代海防事业就与洋务派联在一起了。

洋务派代表左宗棠在分析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时曾说:“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

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由此可见,他已经认识到海军建设不仅是加强海防、抵御外侮的需要,而且也是“防海之害而收其利”的需要,这是近代中国人海洋意识的一个新突破。

浅析晚清边防观念的转型

浅析晚清边防观念的转型

浅析晚清边防观念的转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边防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国家往往把强边固防作为安邦定国之要务。

鸦片战争的惨败惊醒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迫使其以世界的眼光审视边防问题。

清政府逐渐承认夷狄的某些优越之处,关注民族存亡,图谋国家富强。

在千年变局的背景下,晚清时期的边防观念经历了由闭目塞听到师夷长技、由夷夏之防到中外之防、由重陆轻海到海陆并重的转变。

本文的晚清是指鸦片战争至1911 年这一段时期。

一、由闭目塞听到师夷长技天朝上国观念在中国历史悠久。

清朝前期,天朝上国观念在守旧派官僚的心中更是根深蒂固。

文化的优越感使清政府闭上了双眼,蒙蔽了心灵,失去了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意识。

但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天朝上国的优势荡然无存,被击得粉碎。

清政府的官绅和士大夫阶层被迫挣脱传统世界观的束缚,重新认知客观世界与自我评估,提出“师夷长技”。

这是晚清边防观念转变的先决条件。

鸦片战争后,晚清开明官绅士大夫阶层在睁眼看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师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840 年冬,林则徐在奏折中提到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主张。

魏源在抗击英军的斗争中,被英军的坚船利炮和排兵阵法深深震撼。

魏源认为,这些长技是英军获胜的重要原因。

魏源明确表示,中国要走出窘境,只有“以彼长技,御彼长技”。

之后,他在了解夷情的基础上编撰了近代中国第一部汇通中西的兵书———《海国图志》。

在天朝上国观念遮蔽朝野的时代,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题。

该命题为清政府筹划边防提供了精神动力,为应对外来危机指明了道路。

19 世纪60 年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官员深刻认识到闭关自守与虚骄自大的危机,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力倡洋务。

洋务派在对待夷的态度上有了较大进步,这从用洋务代替夷务的词语表达中可以得到验证。

清朝的海军建设

清朝的海军建设

清朝的海军建设清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因为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变革和剧变。

其中一个变革就是清朝在海军建设上的发展。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东亚地区的各个国家都在加强自己的海军力量,中国当时是一个封闭的国家,而且对于海洋文化也不怎么了解。

当时的清朝政府认为海防不如地防重要,因此对海军建设并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和资源。

但是,很快,清朝政府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开始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加强对于海军的关注和投入。

清朝的海军建设主要始于光绪年间,当时,清政府开始大量购买外国的军舰,并派遣学生前往海外学习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

然而,外国船舶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船只恶性搭载,导致一些海难事故的发生。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清朝政府开始制造自己的军舰,并从外国船厂汲取船舶制造技术。

在此期间,清朝政府还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航海学校,为海军培训技术人才,并出版了一系列的海洋科学读物。

同时,清朝政府也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海防系统,包括海防建筑和海防武器。

到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朝政府宣布成立海军,该海军称为北洋水师,总部设在天津,成立以后,海军的任务主要是维护国家的海权和海洋安全,同时也参与了八国联军的战争。

在建设过程中,海军也遇到了许多挑战和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费问题。

由于清朝当时的财政状况不是很好,投入的海军建设经费有限,这就导致了海军的建设进度比较缓慢,不能像其他国家那样快速地发展起来。

此外,还有人员培训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问题。

但是,尽管遇到了挑战和问题,清朝的海军建设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

在清朝海军成立后的十几年里,海军构建了一支以甲板火炮舰、二等铁甲舰、装甲巡洋舰、教练舰和水兵轮船为主的海军力量。

这些舰艇虽然不如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的先进舰艇,但是足以维持中国的海洋安全。

同时,由于中国的海洋安全突出,国际海盗问题频繁出现,中国海军承担了部分海上轮船的守卫工作,为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形成的诱因、过程及影响

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形成的诱因、过程及影响

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形成的诱因、过程及影响中国是一个兼具陆海、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大国。

海洋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

在古代漫长的历史发展岁月中,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向海洋进军,积淀了丰厚的海洋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大一统”“重农轻商”“重陆轻海”“和柔四夷”等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海疆观念。

鸦片战争以降,西方殖民势力东侵,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由原来的封建社会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急促转型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强势主导的海洋秩序的强烈冲击,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开始缓慢地形成,并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观念的嬗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往一些学者大多从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构建、海权观的萌发与滞后等视阈来对中国传统海疆观念进行解读,而对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则研究较少,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诠释,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思考。

一、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形成的诱因中国传统海疆观念在演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质。

如果没有 15-16 世纪之交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殖民势力的东侵,中国传统海疆观念依然会按照自身的历史惯性和逻辑运行着,不可能向近代转型。

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萌发于鸦片战争以降,真正形成于 19 世纪 70 年代,发展与延续至清末,形成极其艰难和痛苦。

( 一) 西方殖民势力的东侵,诱发了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从 15-16 世纪之交起,由于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殖民国家纷纷浮海东来,频频叩关,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海疆危机,中国传统海疆观念受到了严重挑战。

西方殖民者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大力向海洋发展,以海洋发展拉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拉动军事发展,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明末清初的统治者原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改变自己的海疆观念,及时调整海疆政策,却反而逐渐从海洋上退缩,宋元以来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这一时期却停滞不前。

官方虽从事一些海洋贸易活动,但大多是“朝贡贸易”,以政治原则优先,宣扬国威,缺乏经济利益的互动。

拓展探究:海防和塞防之争

拓展探究:海防和塞防之争

海防和塞防之争晚清海防塞防之争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催生的国防战略之争,实质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传统与现实之争。

它启动了中国国防战略、海防建设、边疆治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海防与塞防之争虽起因于“伊犁事件”和“台湾事件”之“偶然”,但却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从国际背景看,它是世界范围内的海权与陆权斗争在中国的一种体现。

无论是海权国家还是陆权国家,都把中国视为夺取世界霸权的关键地区。

19世纪70年代,中国西北、东南边疆出现严重危机。

当日、俄分别从海陆两面同时威胁大清帝国时,捉襟见肘的清统治集团面临海防和塞防的两难选择,传统国防观念受到严峻挑战,一场关于海防与塞防轻重缓急的争论在所难免。

从国情和历史传统看,受地理环境、农本经济、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传统军事战略等因素的影响,历代统治者长期固守“重陆轻海”、“重北轻南”的国防观念,中国虽有万里海疆,但实际上长期处于“有海无防”的局面。

当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东南沿海国门后,传统农业文明开始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断冲击。

海防塞防之争正是对这一冲击的本能回应,其实质就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传统与现实之争。

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并着手筹划近代海防建设。

洋务运动中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的诞生。

创办近代海军,开办近代轮船制造厂,设立海军衙门等,折射出晚清国防观念与国防建设的变迁。

海防塞防之争后,清政府逐渐充分认识到新疆、台湾重要的战略地位,先后在新疆(1884年)、台湾(1885年)建省,加强对两地的治理管辖。

由此可见,晚清海防塞防之争及其结果启动了中国国防战略、海防建设和边疆治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界限分明的“海防派”或者“塞防派”。

参与此次争论的朝廷重臣,并无人提出放弃海防或者塞防的建议,其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目前有限的财力条件下,应以何者为先。

晚清海防塞防之争不仅在当时影响重大,也为当代中国解决现实问题、制定国防战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

论李鸿章近代海防建设

论李鸿章近代海防建设

论李鸿章近代海防建设作为近代中国政治舞台具有重大影响的李鸿章,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学者对其评述褒贬不一,但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李鸿章对于晚清中国的近代化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试从海军海防战略、建军原则、海军编制、武器装备、国防教育等方面论述了李鸿章为近代海防作出的贡献,对近代海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标签:李鸿章;海防近代化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历代统治者无不视海洋为天然“长城”,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的国防思想。

直至鸦片战争败于西方的坚船利炮,方才将防卫视角移向海疆。

在近代中国,从国家全局理性的认识并统筹海防,李鸿章是其中的主要领导人和实践者,几乎和当时具有先进知识的中国人一样,李鸿章也是从外国“坚船利炮”的现象上直观的认识到中国的积弱所在,他以一个兵家视角审时度势,逐渐转变观念,将国防重点从对内转向对外,从塞防转向海防,提出了理论主张,进行了实践探索,并主持建立了近代中国最强的海军,为近代海军的诞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对近代海防的近代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提出了海战的战略战术李鸿章敢于冲破传统军事思想及体制,大胆革新,审时度势,科学判断出近代中国国防战略态势,聚焦海防,构建出近代海防战略的蓝图。

一是科学分析了当时形势。

李鸿章的建军方针起于他对时局的认识和判断。

在1872 年的奏折中说:“臣窃维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界腹地,凡前史之所未载,亘古之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此三年余年一大变局也。

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

①可以看出,李鸿章已经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变化,看到近代中国的主要威胁来自海上,有了海防意识的萌芽,而且,他还认为海防重于塞防,重海防轻塞防的思想虽有偏颇之处,但反映出李鸿章对西方列强的海上侵略本性和实力有了较清醒的认识。

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三洋布局,海口防御。

建立新式海军,用炮艇装备起来,分驻内海港口,在陆军的协同配合下,依靠近海自然优势保卫海防。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向海图强——海洋开发与治理经略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向海图强——海洋开发与治理经略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空间,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

一个国家、民族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对海洋权益的争取和维护的能力,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又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他们对海洋价值的认识程度。

21世纪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海洋世纪,中国与周边邻国领海仍有摩擦,诸如中日钓鱼岛问题,中菲、中越南海问题等,保障海权成为我们的重要共识。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意识的树立日益得到关注,因此,特别要关注以下视角:(1)海防体系与制度研究,尤其是明清时期对倭寇、海盗活动的防控,相关制度和体系的建立对当前海洋战略仍具有启迪与现实意义。

(2)海上贸易研究,包括对海商群体的研究,对中国与欧洲及东南亚国家的商品贸易的研究,从海洋的视角反映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及演变。

(3)运用相关理论、视角、方法对海洋社会的人群行为及历史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

(4)从国际地缘政治视角对海洋经济、海洋管辖权、海洋开发、海疆治理等多领域进行深入探索。

国家海洋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在海洋方面的体现,它主要表现在海洋文化、价值观的吸引力,海洋政策和管理机制的吸引力,国民的整体形象等方面。

近年来,对海洋史的全面深入研究成为学术热点。

观察与反思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学术研究路径,可以发现史学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因此,海洋史的研究成为高考命题的关注领域。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1.古代中国对海洋的探索(1)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

(3)从1405年到1433年,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

(4)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2.西方对海洋的探索(1)古代: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2)全球航路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明清时期的海军与海防建设

明清时期的海军与海防建设

明清时期的海军与海防建设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对海洋资源的需求增加,中国开始重视海防建设和海军力量的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的海军和海防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为后来的海军实力奠定了基础。

一、明朝时期的海防建设明朝时期,中国的海防建设主要集中在长城沿海的一些关键点位上,主要措施包括修建海堤、烽火台和加固城池等。

同时,海疆也划分为了几个大区域,每个区域设立了专门的海防指挥官,负责该区域的海防工作。

为了应对外敌入侵,明朝还设立了东厂、锦衣卫等特殊机构,主要负责反间谍工作和海上监察任务。

此外,明朝还发展了一定的海军力量,派遣船队进行海上保护和贸易活动。

二、清朝初期的海防建设清朝初期,由于战乱的影响和经济的萧条,海防建设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后。

然而,康熙朝期开始,清朝逐渐意识到了加强海防建设的必要性,开始大力投资海防工程和发展海军力量。

康熙朝期,清朝先后修建了沿海多座炮台和防御工事。

此外,康熙还大力发展海军力量,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

比如,康熙将原有的船队改编为正规海军,设立了船政司和巡捕呈等机构,加强了海上监察和巡逻任务。

三、清朝中晚期的海防建设清朝中晚期,特别是乾隆朝期,中国的海防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清朝搭建了一条起点为杭州、终点为广西的海防线,涵盖了中国南海地区的全部海岸线,保护了中国南海地区的安全。

为了应对英国和西方国家的入侵,清朝开始加强与西方国家的海军建设和技术交流。

清朝还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引进了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海军基地,提升了海军力量的整体水平。

结语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军和海防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虽然其规模和能力相比西方国家有所欠缺,但是其对于中国的海上安全以及海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明清时期的海防建设和海军力量,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海军将领和技术人才,为后来海军实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75年度事件海防与塞防之争

1875年度事件海防与塞防之争

1875年度事件:海防与塞防之争这一年,同治皇帝死于花柳。

宫廷之内,忙于制造种种皇帝患天花而升天的迹象和证据;朝堂之上,帝国的重臣们则陷入了海防与塞防之争。

争论的背景是近代中国边疆与海防同时出现的巨大危机。

19世纪60-70年代,除哈密、巴里坤一角仍在清军手中,新疆大部分地区先后被阿古柏势力侵占;1871年,俄国打着替清廷讨伐阿古柏的旗号夺取伊犁,其后又欲以同样的手段进军乌鲁木齐。

署伊犁将军荣全窥见俄国的真实用意:“不止在要求重币,亦不仅窃据伊犁,将尽新疆之地皆为己有而后已”,呼吁清廷出兵新疆,收复乌鲁木齐等重地。

1874年8月,清廷命左宗棠率军出关,清军云集嘉峪关前,整装待发。

与此同时,在东南海疆,日本1874年以弱旅入侵台湾,而清廷竟无力以武力驱逐,最后不得不褒赞日军侵台为“保民义举”,以白银50万两换取日军撤离台湾了结。

“海防空虚”情状暴露无遗。

11月,恭亲王等上奏请求拨款购买铁甲船以加强海防。

朝廷命李鸿章、沈葆桢等沿江、沿海各省将军、督抚十五人详议此事,限期一个月拿出结论。

但清廷财政有限,难以同时兼顾东南万里海疆与西北万里饷运。

1875年,朝廷重臣们遂在国防孰轻孰重问题上产生了巨大分歧。

后世学者论及此节,多以李鸿章为海防论之代表,目之为卖国贼;又多以左宗棠为塞防论之代表,赞其为民族英雄。

塞防:李鸿章未曾宣扬过“放弃新疆”1985年出版的《左宗棠评传》里如此为1875年的海防、塞防之争定性:“海防与塞防之争,既不是一般的策略分歧,也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两个集团(湘系、淮系)争权夺利的派系之争,而是要不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要不要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之争,实质上是爱国与卖国的斗争。

”胡绳1981年出版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也做了相同的定性:“当时,李鸿章正在把国家财力大量用于经营他的北洋海军,所以他极力强调海防的重要,而视西北边防可有可无。

左宗棠处于在西北地区拥有重兵的地位,使他不能不重视新疆问题。

晚清海防思想研究

晚清海防思想研究

2、形成阶段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晚清海防思想逐渐形成。这一阶段,清朝开始积极 借鉴西方的海防经验和技术,大力发展海军,提高舰船质量,加强海岸防御工 事。同时,清朝还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试图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发展 工业等方式,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
3、发展阶段
进入19世纪中后期,晚清海防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阶段,清朝开始 深入反思传统的海权观念,认识到海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为了应对日益严重 的海上危机,清朝不仅加强了沿海地区的防御工事,还提出了“育才兴学,发 展海军”的方针,大力培养海军人才,提高海军的作战能力。同时,清朝还试 图通过外交手段,晚清海防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未能全面认识西方列强侵 略的本质,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也缺乏更加深入的思考。此外, 晚清海防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财政拮据、政治腐败 以及技术与装备落后等问题。
未来对于晚清海防思想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与意义,从更多 的角度审视和反思这一时期海防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核心思想
晚清海防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船坚炮利。这一思想源于西方军事观念,主张建造先进的战舰和武器,提 高军队的作战能力。晚清时期,清朝开始大力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发展现代海 军,实现“船坚炮利”的目标。
2、海权意识。晚清海防思想认识到海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海洋 统治和维护海洋权益的主张。这标志着中国开始从传统的陆权观念向现代的海 权观念转变。
2、军队。军队在海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晚清时期,清朝开始大力发展海 军,提高舰船质量和作战能力。军队对于海防思想的实践和传播起到了关键作 用。因此,军队也是晚清海防思想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3、百姓。百姓对于海防思想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晚清时期, 清朝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手段,加强百姓对于海防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 的爱国热情。因此,百姓也是晚清海防思想的研究对象之一。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与发展兰岚【关键词】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师夷长技”【摘要】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产生于边疆危机当中,是对当时国家安全威胁的一种反应和反思,它源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当时的国防形势,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人文思想有关。

它的发展不仅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国防重心的转移,而且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开启。

文史哲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防形势面临着“千古未有之变局”的开端。

与中国古代史上的所谓“夷狄”之患相比,西方殖民主义势力选择的进攻方向在于东南海疆,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且以更高的科技实力和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制度为后盾,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形成了更大的威胁。

这使海防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着重考虑的严峻问题,由此产生了海防思想。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中国现代海防思想的早期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

林则徐从战争中认识到,“洋面水战,系英夷长技”,必须“另制坚厚战船,以资制胜”,并主张建立一支“船炮水军”,“以为海疆久远之谋”。

林则徐创建“船炮水军”的计划虽在生前未能实现,却使他成为晚清倡议建立近代海军之第一人。

魏源继承了林则徐的海防思想,而又有所发展。

他提出以守为战要与走精兵之路相结合;主张实行内守与外攻相结合的海防战略,“内守既固,乃御外攻”;并建议设厂造船,先在广东训练新式水师。

在他们的倡议下,“师夷长技”说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成为晚清海防思想得以重兴的思想基础和前提。

近代海防论的中心问题是制造轮船。

这样,创建海军的问题也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丁日昌是晚清创设海军的最早设计者。

他于1867年草拟了《创建轮船水师条款》,建议制造轮船30艘,分为北洋、中洋、南洋三路,派提督一员统之。

翌年,又在《条款》的基础上重拟了《海洋水师章程》六条。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创设外洋水师的具体方案。

其主要内容包括:购置兵轮,特别是大兵轮,以创设外洋海军;在中国沿海择要改筑西式炮台;创立三洋海军,分区设防;精设机器局,不但制造轮船、枪炮,还要发展民用工业。

政治类热点--海防建设、海权意识--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

政治类热点--海防建设、海权意识--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

政治类热点--海防建设、海权意识--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1.学者争辩认为,秦朝时期的中国是第一个发觉有诸多岛屿的国家:汉武帝时期国家在地图上将南沙的岛、礁、沙、滩一一标明,并划出南海诸多岛屿与异国的疆界。

元朝政府设立白沙水军,负责南海海疆巡逻。

清朝前期,整个南海诸岛海疆都在海口、崖州和儋州营的巡逻、防守范围之内。

以上材料反映了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B.海南诸岛自古是中国领土C.中国历代重视维护领海主权D.古代在海南岛实行郡县制【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从秦朝到清朝前期,历代政府都在南海诸岛海疆进行一系列管辖活动,这体现了中国重视维护领海主权,所以C正确;材料内容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所以A错误;材料强调了历代王朝重视维护领海主权,“海南诸岛自古是中国领土”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材料体现了对南海诸岛及海疆的管辖,没有体现“在海南岛实行郡县制”,所以D错误。

2.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朝廷的支配下,江苏、浙江对两省海疆边界作了第一次勘定,但双方对划界问题存在严峻分歧(如图所示)。

划界的分歧反映出当时()A.中心权威遭到破坏B.海防建设存在缺陷C.经济意识较为淡薄D.地方官员勇于任事【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1690年(中国)。

依据题干图片可知,江苏、浙江对划界问题的分歧主要在渔场和海盗活动区的勘界划分,渔场是重要经济区,可以为所在省份制造财宝,但也因此引来了海盗的觊觎,两省为了躲避缉捕海盗的任务宁愿放弃该海区的所属权,说明经济意识较为淡薄,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两省的分歧,但并没有阐述中心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难以得出中心权威遭到破坏,排解A项;试题情境为两省“划界分歧”问题,未体现海防建设,排解B项;勘界中两省官员因海盗活动区而推诿,排解D项。

故选C项。

3.1935年4月,中华民国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出版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图》,该地图标出了南海的各个群岛,并首次在其四周用国界线标明,这就是今日中国南海地图上U 形断续线的雏形。

清代海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清代海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清代海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清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的海防政策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中国国家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海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清代海防政策的制定清朝在海防政策的制定方面,实现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防御的转变。

在明朝,海防政策一直是被动防御的,更多的是通过城堡、瞭望塔等设施来进行防御,而清朝则在这方面下了重手。

首先是在海岸线上设置了多座炮台,并配备了大量士兵来巡逻,形成了清朝的海岸防线。

其次是清朝对外贸易的管制,这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中国的经济安全,还能够限制外国来华犯罪的可能性。

同时,清朝还在边境上修建了长城,用以维护边境的安全。

总的来说,清朝制定海防政策的核心是始终保持高度警惕,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主动防御海上的威胁。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清朝后期的稳定与繁荣。

二、清代海防政策的实施在海防政策的实施方面,清朝采取了许多行动。

首先是加强海军的建设。

清朝在水陆两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水军成为清朝防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在海军建设上采取了多种手段,包括向欧洲购买舰船、组建水师、驻守港口等。

在陆军方面,清朝也是加强了派遣,大量的士兵被调配到沿海地区,提高了海防能力。

此外,清朝还在沿海地区修建了一系列的防御工事,增强了防御能力。

另外,清朝还通过多次对外贸易的制度调整来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清朝通过设置海关、禁烟等措施来管制对外贸易,有效打击洋务派的经济犯罪行为。

这使得对内保护与对外开放得到良性的平衡。

这也是清朝后来能取得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总之,清朝在制定与实施海防政策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努力。

使得清朝能够在困难的时期保卫海疆,维持国家的安全和繁荣。

三、海防政策的意义清朝海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那个时代具有深远意义。

一方面,它使得清朝从原本的被动防御转向了主动防御,增加了中国在海上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它也将对外贸易纳入了视野,将贸易战争转化为以经济手段为主要手段的斗争,保障经济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清后期的沿海防务埋下了隐患[1]。
三、晚清海防建设意识的重要转变
1.北洋海军在“硬件”建设上的重要成果。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
军队建设的突出成果和后期的国际形势,尤其日本以及美国等
丧权辱国条约的惨痛教训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大力发展海军建设, 国家的不断强大,促使了晚晴在军队建设思想上,产生了重大的转变。
名将丰臣秀吉,彻底改变了朝鲜、日本以及中国的沿海防务。中国的 军队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但是,却代表了当时军事改革的最新 海防有很悠久的历史。唐朝在公元 7 世纪分别在山东的莱州、登州 成就和最高成果。同时,把战略战术写入规章制度,以制度和灵活机 设立东莱守捉、平海军,以防止海外势力对沿海地区的侵扰和影响。 动的战略指挥的部署只带战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首要创举。对
阴谋,煽动各国与中国之间的军事摩擦,一旦产生军事摩擦,实际上
2.北洋海军的“软件”建设成果。创办福建船政学堂、威海水师 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情况。通过电报,可以把最近的军事信息在
学堂、旅顺口鱼雷学堂、天津海军西医学堂等一系列新式军事学堂, 最短的时间里传送到千里之外。当时的国外军事条件已经非常成
派遣优秀留学生,培养人才,大胆起用人才,改革军队的训练内容和 熟,拥有杀伤力极强的武器,即“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
防,对中国海防的起源,一直是历史争论的焦点。我国的海防建设有 起。对中国旧兵制适当进行一些变通性改革,1888 年颁行了《北洋
着很长远的历史,因为中国的海防与战争紧密相连。中国最早的海 海军章程》,从制度上对北洋海军的各项事务或者晋升、管理等作了
防主要是为了防止海盗的侵扰,万历二十六年,中国海军大败日本 详细的规定,使军队管理走上制度化的道路。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对
阔,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道光帝在位期间,国家日益衰落,政府 拔优秀的学员,在进行一系列正规的考核后进行任用,达到了公正、
腐败,经济衰退。道光也曾经为了挽救清朝威望的局势作出了一定 公平的原则,也对当时军队积极性有重要的影响,是一个好的创举。
的努力,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 在《北洋海军章程》中,对后勤保障系统第八位,远远超过了日本。同时,预警,通讯保证等体系 近万余里,各国的商人和传教士通过绵长的海岸线,打着传教和做
初次应用于沿海防务,可以说,建立了完善的沿海防务体系,同时,也 生意的幌子,聚集在中国大陆的各个地方,怀着侵略和吞并中国的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代表了当时中国海军防务建设的最高水平[2]。
以 史 为 鉴 YISHIWEIJIAN
光绪十六年京畿大水及其救灾活动
□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万 强
经远、济远等 8 艘铁甲舰和战斗舰,以及后来的多艘运输舰、训练舰、 和以美国、英法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当时中国沿海地区的骚
巡洋舰和炮舰等。此时的北洋水师硬件装备在当时中国是前所未有 扰和侵略是前所未有的,为中国近代军事变革和军事强国思想的产
的。中国当时在各个港口防务的火力配置能力最强,已经达到了世界 生,提供了现实的需求。当时的李鸿章曾经指出,当时的中国海岸线
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道光年间,边海防逐渐废驰。清朝沿海防务的 从作战物资的准备、运输、征集、使用等各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初
主要力量北洋水师军费匮乏,无带兵之将,无识水务之兵。海防资金 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后勤保障机制,也是中国近代军队后勤保障系统
难以落实,不思改革,废弛边防,因循守旧。海防要塞年久失修,已经 制度化的雏形[3]。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装备状况有了明显改观,淘汰旧式装备,大力引
一方面是出现了以变法为主要思想内容核心的军事变革主张,
进新式装备,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更换。两支海军队伍有了一定的规 主张从军事上要独立自强,与毛泽东同志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
模,大多采用新式的舰艇。1888 年,北洋水师先后购买了镇远、定远、 异曲同工之妙。在思想和军事界认为当时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各国
YISHIWEIJIAN 以 史 为 鉴
基于清廷近代海军建设对晚清海防意识影响的探究
□ 云南民族大学人民武装学院 毛智贤
摘 要 中国近代所经历的战争都是从沿海开始的,甲午海战、片战争,我们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也都大多数包括 沿海港口,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关键词 清廷海军建设 晚清海防意识 影响
宋、明等朝的海防均有史料可考。
各级军官的选拔、考核、任用、奖励、服役期限、奖励待遇等方面作出
二、清廷海军建设情况
了具体的规定。在船制方面,对北洋海军各类战船编制体制作了较
从史料上看,清朝初期非常重视海军的建设,也在维护国家统 明确细致的规定,不仅设立了较明确的等级制度,而且对军官的选
一,拓展疆域,阻止侵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起了疆域辽 拔、晋升、服役年限等作了较明确的规定,从海军学堂的毕业生中选
方法,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先后培养出了 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当时国外武器装备的情况,中
邓世昌、严复等一批优秀军事人才,他们的才干在甲午中日战争中 国的海防设施已经不能够阻挡,战争的激烈程度和面临敌人的强 虽然得到了施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但是他们 大,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对当时清朝政府的政权、领土安全是极 的才干,在北洋水师得以体现。参照英国海军部编的《水师操练》进 大的威胁,是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必须从应对战法和军事实力 行单舰训练;参照英国海军的《轮船布阵》、《舰阵图说》进行阵法训 上进行改革,以挽救当时清朝日益衰落的局面。对内由于对太平天 练。聘请了一批洋员对北洋海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严格要求军队, 国运动的镇压,只是中国消耗很大,在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国内提
一、海防的起源
此时,北洋海军已经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变革,达到了鼎盛时期。
很多人一直认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农耕社会,对海洋的
3.北洋海军“制度”建设。军队制度建设至关重要,硬件和软件
依赖程度相对较小。传统上认为中国古代从没有设置或者加强过海 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果不从根本上进行变革,一切都无从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