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整理)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
一.绪论1.微生物: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分类:无细胞结构:病毒、亚病毒因子有细胞结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六界系统:占4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三域学说: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2.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世界上第一个观察到微生物的人——1676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否定“自然发生”学、说证明微生物引起发酵、制备疫苗预防疾病、发明巴斯德消毒法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发明固体培养基、分离出病原菌、提出“科赫法则”、创立显微镜技术布赫纳:用酵母菌无细胞压榨汁将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取得成功,发现了微生物酶的重要作用、从此将微生物学推到了生化研究的阶段。
3.微生物的特点:(1)形态微小结构简单(2)代谢旺盛繁殖快速(3)适应性强容易变异(4)种类繁多分布广泛(5)食谱广、易培养、起源早、休眠长二.原核微生物第一节:细菌1.细菌的基本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细菌的大小:度量细菌细胞大小常用的单位是微米um。
1m=103mm=106um=109nm.大肠杆菌可作为典型的细菌细胞大小的代表,平均长度约为2um,宽0.5um。
最小到最大:50nm~0.75mm,相差一万倍。
3.细胞壁的功能:(几乎所有细菌(除支原体外)都有细胞壁)(1)保护细菌免受机械性或其他外力的破坏。
(2)维持细胞特有的形状(3)屏障保护功能(4)提供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的着生、运动所必需的结构(5)赋予细胞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抗生素及噬菌体的敏感性。
4.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5.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机制阳性:肽聚糖的含量与交联程度都比较高,肽聚糖层多,所以细胞壁较厚,壁上的间隙较小,媒染后形成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就不易被洗脱出细胞壁,加上它本来就不含脂质,乙醇洗脱时细胞壁非但没有出现缝隙,反而使肽聚糖层的网孔因脱水而变得通透性更小,结果蓝紫色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就留在细胞内而使细胞呈蓝紫色。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微生物,这个微小却又充满神秘和力量的世界,对于我们的生活、健康、环境乃至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走进微生物学的领域,进行一次全面的复习。
一、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是指那些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它们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多个类群。
细菌是微生物中的一大类,其形态多样,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
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真菌则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菌等。
酵母菌常用于发酵工业,而霉菌可以产生多种有用的代谢产物,如青霉素。
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非细胞生物,它们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真核生物,具有复杂的细胞器和多样的运动方式。
藻类则是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的微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具有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等特点。
由于体积微小,微生物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这使得它们能够迅速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
它们能够快速吸收营养物质,并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
而且,微生物能够适应各种极端环境,如高温、高压、高盐等,同时也容易发生变异,这为微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环境变化提供了强大的能力。
三、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
碳源是微生物合成细胞物质和代谢产物的碳架来源,如糖类、脂肪和有机酸等。
氮源则是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等含氮物质,有机氮源如蛋白质、氨基酸,无机氮源如铵盐、硝酸盐等。
能源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光能和化学能是常见的能源形式。
生长因子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但自身不能合成的微量有机物,如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
无机盐为微生物提供必要的矿物质元素,调节细胞渗透压和pH 值。
水是微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各种生化反应的介质。
四、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通过测定细胞数量或细胞重量来衡量。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微生物绪论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2、微生物难以认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4个:①个体微小, ②外貌不显,③杂居混生,④因果难联,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曲颈瓶实验,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4、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成为细菌学的奠基人.5、安东尼.列文虎克,他用自己制作的放大率约200倍的一个透镜装在金属附件中,组成一架单式显微镜,于1676年首次看到了细菌,6、微生物的五大共性:①体积小,②面积大、吸收多,③转化快、生长旺,④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7、微生物的种类多及微生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物种的多样性,②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③代谢产物的多样性,④遗传基因的多样性,⑤生态类型的多样性,第一章第一节1、根据微生物的进化水平和各种性状上的明显差别,可把他分为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三大类群。
2、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成为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细菌两大类群。
3、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只要成分是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4、G+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大(20~80nm,从几层到25层分子)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含60%~95%肽聚糖和10%~30磷壁酸。
5、G-细菌肽聚糖的构造可以以E.coli为典型代表。
其肽聚糖层埋藏在外膜脂多糖(LPS)层内。
6、外膜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它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膜蛋白。
7、脂多糖(LPS),是位于G- 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其中类脂A更是G-病原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8、G+细菌与G-细菌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比较;见20页表1--4.6、假肽聚糖的结构虽与肽聚糖相似,但其多糖骨架则有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以β-1,3-糖苷键交替连接而成,连在后一氨基糖上放入胎尾有L-Glu、L-Ala和L-Lys三个L型氨基酸组成,肽桥则由L-Glu一个氨基酸组成。
微生物学期末考复习
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以及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叫做微生物学。
2.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粒子对敏感菌宿主细胞的侵染和裂解,而在菌苔上形成具有一定大小、形状、边缘的透明圈,称为噬菌斑。
3.溶源性: 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由于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上,与宿主细胞 DNA 同步复制,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这称为溶源性。
4.转化:受体菌接受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就称转化。
5.消毒: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
6.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称为无菌技术。
7.菌落:固体培养基中,单个或少数细菌细胞生长繁殖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是菌落。
8.平板:是被用于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最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形式,是冷却凝固后固体培养基在无菌培养皿中形成的培养基固体平面称作平板。
9.发酵:发酵是指在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氧化性中间代谢产物的一类低效产能反应。
10.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基质。
1.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2.病毒:病毒粒子指成熟的、结构完整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基本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
3.营养:指生物体从外部环境中摄取对其生命活动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正常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4.无氧呼吸: 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经部分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接受氢的过程称无氧呼吸。
5.同步生长:这种通过同步培养而使细胞群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状态,就称同步生长。
3.营养物质可以通过被动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移5.证明遗传物质的基础是核酸的三个著名的实验为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1.发明了外科消毒术的科学家是( B )。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微生物学复习资料1微生物复习整理材料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2.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7.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8.核区: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9.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10.荚膜:是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1.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具有运动功能。
12.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3.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周德庆-期末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即ð内毒素).L型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1.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径在0.1mm左右)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如产甲烷菌及大多数嗜极菌。
革兰氏染色机制: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G—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使细胞退成无色.复染: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这一染色,几乎可把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两个大类,因此它是分类鉴定菌种时的重要指标。
又由于这两大类细菌在细胞结构、成分、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通过简单的革兰氏染色,就可提供不少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2 菌物界: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3 二级菌丝:又称气生菌丝,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
它是担子菌中由相应的异性的初生菌丝进行体细胞接合而形成的菌丝。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1)
微⽣物学复习资料(1)环境微⽣物复习资料⼀、判断题:1、链霉菌是霉菌,其有性繁殖形成接合孢⼦。
×2、⽆隔菌丝是多核的单细胞菌体,只有细胞核的分裂,没有细胞数量的增加√3、有隔菌丝是多细胞的菌丝,细胞核的分裂伴随有细胞的分裂。
√4、酵母菌细胞壁主要是纤维素成分,不含或极少含⼏丁质。
×5、⼀种真菌通常产⽣⼀种类型的⽆性孢⼦。
×6、真菌菌丝体的⽣长⼀般不需要光线。
√7、所有的酵母菌都是有机营养型的微⽣物。
√8、真菌最适的⽣长条件是环境中有点碱性。
×9、⾰兰⽒染⾊结果,菌体呈红⾊者为⾰兰⽒阴性菌。
对10、G+C%相同的细菌,未必是种类相同或相近的种属。
对11、芽孢是芽孢细菌的繁殖器官。
错12、鞭⽑和细菌的须(菌⽑)都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错13、四联球菌、⼋叠球菌、葡萄球菌均是多细胞的微⽣物。
错14、⼀种微⽣物寄⽣于其他微⽣物时没有选择性错15、单纯扩散不能进⾏逆浓度运输,⽽促进扩散则能进⾏逆浓度运输错16、只有营养物质的吸收涉及到物质的运输这个问题,⽽代谢产物的分泌则不涉及到物质的运输这个问题错17、微⽣物⽣长的衰亡期,细胞死亡速率超过细胞分裂速率对18、⾃发突变是指那些实验室中科研结果所发⽣的突变错⼆、选择题:1?啤酒酵母的⽆性繁殖是 BA、裂殖B、芽殖C、假菌丝繁殖D、⼦囊孢⼦繁殖2?酵母菌适宜的⽣长pH值为 a(a) 5.0-6.0 (b) 3.0-4.0 (c) 8.0-9.0 (d) 7.0-7.53?下列能产⼦囊孢⼦的霉菌是 C(a).⽑霉和根霉(b).青霉和曲霉(c).⾚霉和脉孢霉 (d).⽊霉和腐霉4、巴斯德采⽤曲颈瓶试验来(A)A、驳斥⾃然发⽣说B、证明微⽣物致病C、认识到微⽣物的化学结构D、提出细菌和原⽣动物分类系统5、原核细胞细胞壁上特有的成分是(A)A、肽聚糖B、⼏丁质C、脂多糖D、磷壁酸6、蓝细菌的光合作⽤部位是(D)A、静息孢⼦B、类囊体C、异形胞D、链丝段7、某些酵母上下两细胞连接处呈细腰状,通常称为(C)A、有隔菌丝B、⽆隔菌丝C、假菌丝D、菌丝8、E.coli属于(D )型的微⽣物。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病毒:是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活细胞外具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C/N比:所谓C/N是指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生长因子: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培养基: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它具备微生物所需的六大营养元素,且其间比例合适。
基因:是生物体内一切具有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其物质基础是一条以直线排列、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片段。
纯培养: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条件下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次生代谢产物:指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作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所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化学物。
发酵: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不经呼吸链而直接传递给某一中间代谢物的低效产能反应。
抗生素:微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在很低浓度下就能抑制或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生长。
12药学《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提纲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提纲题型:一、填空题(20空,每空1分,共20分)二、单项选择题(22题,每题1分,共22分)三、匹配题(8题,每题1分,共8分)四、名词解释(5题,每题3分,共15分)五、简答题(5题或6题,共35分)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指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的一类微小生物的统称。
2.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革兰阳性菌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细胞,只能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维持生长。
3.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结构。
4.荚膜:某些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黏度极大的胶状物质。
5.鞭毛:指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其数目为一至数条,具有运动功能。
6.菌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7.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8.生长因子:是一类对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9.培养基:指由人工配制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0.选择性培养基:指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抗性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
11.鉴别性培养基:是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12.呼吸:指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经完整的呼吸链(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水并释放ATP形式的能量的一种生物氧化。
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甚或是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题: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
2.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 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3.2021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的病毒所引起。
4.微生物包括: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5.著名的微生物学家Roger Stanier提出,确定微生物学领域不应只是根据微生物的大小,而且也应该根据有别于动、植物的研究技术。
6.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新型学科领域,称为细胞微生物学。
7.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 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
8.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科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
巴斯德和科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9.20世纪中后期,由于微生物学的消毒灭菌、分离培养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平板或三角瓶中分离、培养和在发酵罐中进行生产。
10.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模式微生物、特殊微生物及医用微生物。
而随着基因组作图测序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基因组研究将成为一种常规的研究方法,为从本质上认识微生物自身以及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将产生质的飞跃。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大全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绪论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笑生物的总称。
其特点有:小(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mm)微米级: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纳米级:电子显微镜下可见(下抱起、病毒)简(构造简单)单细胞简单多细胞非细胞(即“分子生物”)低(进化地位低)原核类:三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三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阮病毒)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因此微生物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吸收多,转化快:这个特性为微生物的高速生长繁殖和合成大量代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微生物能在自然界和人类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小型“活的化工厂”。
生长旺,繁殖快:在发酵工业中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生产效率高、发酵周期短上。
同时对基本理论的研究也带来极大的优越性,使科学研究周期大为缩短、空间减少、经费降低、效率提高。
也有些病菌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适应强,易变异:有益的变异可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产青霉素的菌种的变异,使产量大大提升)。
有害的变异则是人类的公敌(如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可怕)。
分布广,种类多:主要体现有物种的多样性、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学习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点,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及其功能。
了解当代微生物学的发展状况,及当代微生物学的应用方向。
了解微生物学与那些学科有联系和交叉。
思考:1、微生物给人类带来了那些利和弊?2、你对当代微生物学有那些憧憬?3、你对目前那些微生物感兴趣,在哪方面,说说理由?4、你认为当什么样的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第一节细菌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囊,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过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一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答:①四肽链结构:重链、轻链②免疫球蛋白的分区:可变去和恒定区高变区和骨架区、铰链区③免疫球蛋白的其他结构:连接片(J链)、分泌片(SP).2.抗体的生物功能主要有哪些?答:①特异性的生物学作用、②激活补体、③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④穿过胎盘和粘膜。
3.比较五类免疫球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异同点。
答:共分为五类:①IgG、②IgM。
③IgA、④IgD、⑤IgE:①IgG血清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功能最多:结合抗原、激活补体、调理吞噬并介导ADCC、通过胎盘、结合SPA.为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抗菌、抗病毒。
抗毒素抗体)。
并介导II、III型超敏反应。
2、IgM分子量最大,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粘膜表面。
是血管内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在个体发育过程和体液免疫应答中均是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
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感染过程中血清IgM 水平升高,说明有近期感染。
天然的血型抗体和类风湿因子亦属IgM.其激活补体的能力比IgG强。
膜表面IgM 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的主要成分。
只表达mIgM是未成熟B细胞的标志,记忆B细胞表面的mIgM逐渐消失。
3、IgA(1)血清型IgA:以单体形式存在。
(2)分泌型IgA(sIgA):由J链连接的二聚体和分泌片组成。
合成和分泌的部位在肠道、呼吸道、乳腺、唾液腺和泪腺,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
是参与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
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分泌型IgA,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
4、IgD正常人血清IgD浓度很低,平均约0.03mg/ml.半寿期很短(仅3天)。
血清IgD的确切功能仍不清楚。
B细胞表面的mIgD可作为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成熟B细胞可同时表达mIgM和mIg。
微生物复习大纲 (答案)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及其五大共性二、微生物学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构造☆一、细菌细菌的形态:与人类关系密切菌的形态、细菌的大小、细菌的一般结构:细胞壁结构、杀菌物质的作用机理细菌的特殊结构:生理功能及观察方法。
二、放线菌个体形态、繁殖方式、群体特征、应用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各有哪些类别三、酵母形态构造、繁殖方式、生活史、应用四、霉菌1、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应用2、高等真菌简介五、噬菌体形态构造、繁殖方式、溶源菌、噬菌体的防治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一、营养、营养物质、生长因子二、营养类型:名称、举例三、运输方式:概念、举例四、培养基、培养基配制、各类培养基名称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一、生长测定、生长规律二、影响生长的主要因素1.物理因素:温度的作用机理、嗜热菌与嗜冷菌的差别2.化学3.生物4灭菌方法:常用物品的一般灭菌方法三、微生物的培养法1.好氧法2.厌氧法:好氧菌与厌氧菌的区别3.分批培养、连续培养、同步培养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与发酵☆一、能量代谢、化能异养菌产能方式、化能自养菌产能方式二、微生物的发酵类型:菌、产物(次生代谢产物);三、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上的应用第五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一、物质基础二、基因突变三、基因重组:接合、转导、转化、转染四、原生质体融合五、基因工程六、菌种衰退的原因、防止方法;复壮的方法;菌种保藏的原理与方法第六章微生物发酵生产抗生素一、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二、抗生素定义、分类三、主要抗生素生产菌四、抗生素的作用机理题型及成绩分布:一.选择题(共10分)二.填空题(共10分)三.分析判断题(共10分)四.名词解释(共30分)五.问答题(共40分)附:《微生物学》复习样题(答案后面的数字为教材中答案所在页码)一、单项选择题1、溶源菌遇到同一种噬菌体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噬菌体时表现为D108A.抗性B.裂解C.再次溶源化D.免疫性2、原核微生物主要有6类,它们是:D36-73A.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螺旋体;B.细菌、放细菌、蓝细菌、粘菌、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C.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支原体和立克次氏体;D.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
微生物学教程复习题(附答案)
微生物学教程复习题(附答案)微生物学教程复习题(附答案)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相互依赖,互相有利,显示出一起共同生活比分开来单独生活更为有利。
有时,甚至一种生物脱离了另一个种生物后即不能生活。
这种产关系即为共生。
发酵:广义的“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种生产方式;狭义的“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代谢产物的过程。
病毒: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寄生于活细胞内的微生物,在细胞外具有大分子特征,在活细胞内部具有生命特征。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的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菌落:单个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就会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体,即为菌落。
基因:是生物体内一切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其物质基础是一条以直线排列、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片段。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世代时间: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的时间。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胞晶体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生物固氮: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中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基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生命周期:指的是上一代生物个体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栓菌试验:即设法把单毛菌鞭毛的游动端用相应抗体牢固地栓在载玻片上,然后在光镜下观察该细胞的行为。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期末复习
概念: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类群:①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影响人物①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②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③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原核生物细胞核无核膜包裹(称核区)的原始单细胞微生物立克次氏体: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虫媒微生物”衣原体: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能量寄生型生物”细菌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一般为无性繁殖。
多数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存在不等二分裂)少数其它方式:(1)三分裂,如绿色硫细菌(2)复分裂,如蛭弧菌(3)芽殖——芽生细菌(芽生杆菌属等)概念: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外形和保护细胞等多种功能。
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免受低渗透压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大分子(Wr>800)抗生素或酶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肽聚糖由肽和聚糖两部分组成。
G+肽聚糖单体:双糖单位+四肽尾+肽桥双糖单位:N-乙酰胞壁酸、N-乙酰葡萄胺、b-1,4-糖苷键(易被溶菌酶水解)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壁层特有的成分,它由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类脂A构成革兰氏染色法染色步骤:涂片固定→结晶紫液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关键步骤)→番红复染(省略不影响)机制:细胞壁通透性学说①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②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层次多,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保持其紫色;G-细胞壁较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交联度差,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溶出,细胞退成无色③番红复染:G-细菌呈红色,G+细胞保留最初的紫色重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这一染色,可将几乎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两个大类,因此它是分类鉴定菌种时的重要指标,又由于这两大类细菌在细胞壁成分、结构、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呈现出明显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通过革兰氏染色,就能提供不少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缺壁细菌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人为操作或自身突变下缺乏细胞壁①L型细菌: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1.试述G+菌和G-菌细胞壁的区别。
2.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条件有哪些?(1)适宜的营养物质(2)适宜的氢离子浓度(pH)(3)适宜的温度(4)适宜的气体条件(5)适宜的渗透压3.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有哪些?各有何实际意义?(1)热原质: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内发热反应,本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 耐高温,高温蒸汽灭菌不被破坏,需干烤及特殊石棉滤板去除。
(2)毒素与侵袭性酶:保护细菌,促进其扩散,导致机体病理损伤(3)色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用于鉴别细菌(4)抗生素:可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5)细菌素:可用于细菌的分型和流行病学追踪调查(6)维生素:为机体提供营养。
4.细菌的群体生长曲线分哪几期?各期有何特点?(1)迟缓期:细菌处于适应准备状态繁殖极少。
(2)对数期:又称指数期。
细菌总数急剧增加,呈典型的生物学性状,最佳药敏试验时期。
(3)稳定期:此期细菌增殖数与死亡数渐趋平衡。
可用于观察细菌的代谢产物如外毒素、内毒素、抗生素、以及芽胞等。
(4)衰亡期:此期细菌总数急剧下降,形态难以辨认。
5.试述紫外线杀菌作用原理,作用特点及应用范围。
(1)原理;紫外线(200-300nm)的波长,尤其是265-266nm的波长与DNA的吸收波长一致,致使其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发生二聚体结合,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从而抑制其蛋白质的合成。
(2)特点:穿透力弱(3)适用范围:空气及物体表面的消毒6.细菌产生的毒力因子有哪些?(1)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的某些防御功能,并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1)黏附素:有助于病原菌的定植、繁殖。
2)荚膜:有助于病原菌的定植、繁殖。
3)侵袭性物质(侵袭素和侵袭性酶类):感染过程中有助于病原菌在体内扩散。
4)细菌生物被膜:有助于病原菌的定植及抵抗杀伤作用。
(2)细菌毒素1)外毒素:主要由G+菌和少数G-菌产生,引发机体特定组织的病理损伤。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重点
微生物教程期末复习绪论微生物与人类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
1nm)、构造简单.微生物种类:①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xun]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
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和芽孢,伴孢晶体.细胞壁是细胞的外被,主要成分肽聚糖。
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⑤与革兰氏染色反应密切相关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磷壁酸,脂磷壁酸,肽聚糖。
厚度大(20层),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脂蛋白,磷脂,脂多糖,孔蛋白,外膜蛋白.壁薄,层次多,成分复杂,机械强度较弱.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覆染阳性菌:紫色。
阴性菌:红色。
缺壁细菌1。
实验室中形成:①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②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部分去除(球状体)2。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
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芽孢形成:①DNA浓缩,形成束状染色体;②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即为前芽孢;③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热性提高;④在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Ca(吡啶2,6-二羟酸钙),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光率提高;芽孢衣合成结束;⑥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⑦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题一与答案
一、单选题1、柯赫对微生物学的贡献在于()。
A.证实病原菌学说B.成功在实验室培养病毒C.发展了广泛采纳的分类系统D.提出原核生物术语正确答案:A2、发现青霉素的科学家是()。
A.HersheyB.PrusinerC.FlemingD.Waksman正确答案:C3、巴斯德为了否定“自生说”,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著名的()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中确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A.厌氧试验B.灭菌试验C.菌种分离D.曲颈瓶试验正确答案:D4、人类已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是()。
A.麻疹B.天花C.水痘D.脊髓灰质炎正确答案:B5、关于柯赫在微生物学中的贡献表述不正确的是()。
A.配制固体培养基B.用自创的方法分离到许多病原菌C.发现酒精发酵、醋酿发酵等不同的发酵是因为发酵菌的不同D.提出科赫法则正确答案:C6、证明酒精发酵是由酶引起的科学家是()。
A.Louis PasteurB.E. BuchnerC.Von BehringD.Beijerinck正确答案:B7、种痘预防疾病是由哪位科学家发明的()。
A.LeeuwenhoekB.PasteurC.KochD.Edward Jenner正确答案:D8、以下哪个名称不属于三域学说的微生物类群()。
A.古菌域B.病毒域C.细菌域D.真核生物域正确答案:B9、巴斯德设计的曲颈瓶实验证明()。
A.微生物引起发酵B.发酵制造微生物C.两者没有关系D.A和B同时发生正确答案:A10、应用固体培养基建立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的科学家是()。
A.KochB.PastureC.FlemingD.Janner正确答案:A11、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是()。
A.几丁质B.肽聚糖D.磷壁酸正确答案:B12、灭菌标准的制定,和下列哪种细菌相关()。
A.大肠杆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嗜热脂肪芽孢杆菌D.肺炎衣原体正确答案:C13、细菌的细胞核是拟核或核区,拟核是由()组成。
微生物学[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一、要点提示1.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微生物的研究、利用都是使用其群体,称为培养物。
由于一般情况下只有纯培养物才能提供可以重复的结果,因此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获得某特定的微生物纯培养,是研究和利用微生物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采用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技术在琼脂平板上得到微生物的单菌落是最常用的纯种分离手段,而在分离、转接及培养微生物纯培养时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无菌操作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并广泛地被其他学科和生产实际所利用。
2.通过分离纯化得到的微生物纯培养物,必须通过各种保藏技术使其在一定时间内不死亡、不会因发生变异而丢失重要的生物学性状、不会被其他微生物污染或因自身泄漏而污染环境,否则就无法真正保证微生物研究和应用工作的顺利进行。
传代培养、冷冻真空干燥保藏、低温冰箱保藏及液氮保藏是通常使用的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
3.微生物个体微小,通常必须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其个体形态,而进行显微观察时,分辨率和反差是决定显微观察效果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它们与显微镜的特性有关,也取决于样品的制备与观察技术。
无论是光学显微镜还是电子显微镜,其设备和技术发展迅速,应用面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4.在显微镜下微生物的大小与形态千差万别,丰富多彩,是区分不同微生物和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重点、难点剖析1.无菌技术是最基本的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其核心是无菌概念的建立,以及正确而严格地按实验教材和实验课的要求,掌握在各种情况下的具体应用原则和操作规范。
2.分离获得某特定的微生物纯培养,是研究和利用微生物的基础。
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有固体培养基分离、液体培养基分离和单细胞挑取3大类(表2-1),其中用固体培养基获得单独的微生物菌落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此外还有活细胞或活体分离法,如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纯培养的分离等。
3.保证所用菌种性状的稳定是微生物学工作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否则生产或科研都无法正常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绪论一.微生物概念微生物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值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二.微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多数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
2.原核型细胞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膜和核仁等结构,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有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行有丝分裂。
三.正常菌群和条件治病菌人体的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鼻、咽部、肠道等)中都存在大量种类不同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都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
但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故被称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2.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形菌:分为弧菌和螺菌二.细菌的细胞结构(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是维持细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结构,是各种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的内容物等。
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赋形、保护、纳泄、抗原作用。
2.胞质颗粒:细菌细胞内的一些颗粒状内含物,多为细菌贮存的营养物质,也有的属于细菌的代谢产物。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某些细菌细胞在一定情况下才有的结构称为特殊结构。
包括荚膜、芽胞、鞭毛、菌毛。
1.荚膜的主要功能: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杀伤作用、抗原性。
2.芽胞:休眠结构。
3.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四种——单鞭毛、双鞭毛、丛鞭毛、周鞭毛。
4.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关。
三.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1.细菌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五种类型。
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充足的营养物质2)合适的酸碱度(pH)3)适宜的温度4)气体环境3.细菌的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一)培养基1.按照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类:分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2.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分类: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二)细菌的培养方法及生长现象1.固体培养基:分为斜面和平板两类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由单个细菌大量繁殖所形成的细菌群体,称为菌落。
挑取单个菌落划线接种于琼脂斜面上,由于划线密集重叠,长出的细菌会融合成片,称为菌苔,常用于菌种的保藏。
细菌菌落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光滑型菌落,粗糙型菌落,黏液型菌落。
2.液体培养基:培养方式有静置培养和震荡培养两种方式。
静置培养一定时间后,培养液可变为混浊、出现沉淀或在液面形成菌膜等现象。
多数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呈均匀混浊生长,少数链状的细菌呈沉淀生长,结核分枝杆菌、枯草芽胞杆菌等专性需氧菌浮于液体表面呈菌膜生长。
3.半固体培养基:无动力的细菌,可见细菌仅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有动力的细菌,可见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浑浊生长。
以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来判断该细菌是否有动力,即有无鞭毛。
(三)细菌的生长曲线:分为迟缓期、对数期(该期细菌被广泛用作发酵产生“种子”和科研实验材料)、稳定期和衰亡期。
五.细菌的重要代谢产物(一)分解代谢产物和相关的生化反应实验1.糖发酵试验:2.甲基红试验:红色阳性,橙黄色阴性3.VP试验:红色阳性,不变红色阴性4.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绿色变成深蓝色阳性,绿色不变阴性。
5.吲哚试验:玫瑰红色阳性,无红色阴性6.硫化氢试验:黑色阳性。
(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应用1.热原质:除去热原质蒸馏法效果最好2.毒素与侵袭性酶3.细菌素4.色素5.抗生素6.维生素六.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1.细菌的毒力: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
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2.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宿主的防御功能进入机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3.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的比较(P151表10-5)4.感染的来源: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5.感染的类型:1)隐性感染2)潜伏感染3)显性感染:按病情轻重缓急不同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按病变发生部位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临床上分为四种常见类型: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
4)带菌状态七.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一)革兰染色法:1.原理:2.步骤:将细菌涂片、干燥和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经碘液媒染后用95%的乙醇脱色,最后用苯酚复红或沙黄复染,干燥后显微镜下观察。
3.结果:呈紫色的为革兰阳性G+,呈红色的为革兰阴性G-。
4.意义:有助于细菌的分类;了解细菌的致病性(G+菌主要分泌外毒素致病,G-菌主要以内毒素致病);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
(二)抗酸染色法:1.原理:分枝杆菌一般不易着色,若用5%苯酚复红加温并延长染色时间,可染上红色,又因其菌体中含有分枝杆菌酸与苯酚复红牢固结合,可抵抗3%盐酸乙醇的脱色,仍保持红色,故称为抗酸染色阳性。
2.步骤:将细菌涂片用苯酚复红加温染色,再用3%的盐酸乙醇脱色,最后用美蓝复染。
3.结果:呈红色为抗酸阳性细菌;呈蓝色的为非抗酸性细菌。
抗酸性染色阳性细菌主要有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
第十一章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第一节球菌一.葡萄球菌属:常见的葡萄球菌可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1.球形或椭圆形,平均直径0.5~1.2μm,葡萄串状排列,无鞭毛,无芽胞,革兰染色阳性。
2.在琼脂血平板上能产生溶血素,在菌落周围形成完全溶血环(β溶血)。
3.抗原结构:葡萄球菌A蛋白4.抵抗力:葡萄球菌是无芽胞菌中抵抗力最强的细菌之一。
耐药菌多,仅有10%以下的菌株对青霉素敏感。
5.致病物质:凝固酶包括游离凝固酶和结合凝固酶6.所致疾病:分为侵袭性和毒素性两种。
1)侵袭性疾病: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感染特点:病灶局限,不易扩散,脓汁粘稠)2)毒素性疾病:葡萄球菌外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菌群失调症)、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等。
二.链球菌属根据溶血现象分类:即根据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是否产生溶血分为三类: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或草绿色链球菌(α溶血);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丙型链球菌或不溶血性链球菌根据抗原结构分类:对人致病的大多属于A群。
(一)化脓性链球菌(A型链球菌)1.链球菌中致病性最强的细菌。
2.球形或椭圆形,链状排列,革兰染色阳性,无芽胞,无鞭毛。
3.菌落周围可形成较宽的透明溶血环。
4.抵抗力不强,一般55℃即可被杀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5.治病物质:侵袭性酶包括透明质酸酶;链激酶(SK);制热外毒素是引起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6.所致疾病:引起人类各种化脓性炎症(感染特点:感染病灶与周围环境不清,易于扩散,脓汁稀薄)、中毒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7.防治原则: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二)肺炎链球菌1.革兰阳性球菌,菌体呈矛头状,多数成双排列,宽端相对,尖端向外,无芽胞,无鞭毛。
2.菌落中央常下陷呈脐状3.治病物质:荚膜是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子4.所致疾病:主要引起人大叶性肺炎三.奈瑟菌属是一群革兰阴性双球菌,对人类致病的只有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
(一)脑膜炎奈瑟菌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2.革兰阴性双球菌,肾形或豆形,无芽胞和鞭毛,大多有荚膜和菌毛。
3.治病物质:主要致病因子是荚膜、菌毛、内毒素4.免疫性:病菌通过飞沫传播而致流脑。
(二)淋病奈瑟菌1.革兰阴性双球菌,似一对咖啡豆,无芽胞和鞭毛,有荚膜和菌毛。
2.常用巧克力血琼脂培养基3.致病性:成人淋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性接触感染;母亲患有淋病时,可经生殖道传染新生儿,引起淋病奈瑟菌性结膜炎,用1%硝酸银溶液滴眼,以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
第二节肠道杆菌肠道杆菌是一大类生物学性状近似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多为周毛菌,少数有荚膜或包膜,多数有菌毛。
乳糖发酵试验可用于初步鉴定肠杆菌中的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一般非致病菌分解乳糖,而致病菌多数不能。
一.埃希菌属:包括五个种,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菌种1.大肠杆菌为中等大小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其IMViC试验(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结果为“++--”2.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因子主要包括定植因子(CF)和肠毒素,前者为大肠杆菌的菌毛,又称黏附素,具有较强的免疫性。
3.所致疾病:分为肠道外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和肠道内感染。
肠道内感染根据其发生机制不同,常见有以下五种: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
二.志贺菌属:志贺菌属细菌统称为痢疾杆菌,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1.有菌毛,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除个别菌株外均不分解乳糖,在肠道菌选择培养基上形成特征型菌落。
细菌有O和K两种抗原。
2.致病物质: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有的菌株还可产生外毒素。
3.所致疾病:志贺菌引起细菌性痢疾。
三.沙门菌属:仅少数对人致病,如引起肠热症的伤寒沙门杆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式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或败血症的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等。
1.革兰阴性杆菌,有菌毛,多数有周鞭毛,一般无荚膜,无芽胞。
2.沙门菌属细菌的抗原主要有O和H两种,少数菌还有表面抗原(Vi抗原)。
3.所致疾病:人类沙门菌感染有三种类型:肠热症,胃肠炎(食物中毒),败血症。
4.血清学诊断,比较普及的是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
一般是伤寒O凝集效价≥1:80,H凝集效价≥1:160,引起副伤寒的沙门菌H凝集效价≥1:80时才有诊断价值。
(肥达试验的临床意义:O、H抗体均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大;O、H抗体不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小;只有H 升高,则可能是预防接种过程非特异性反应;只有O升高而H不升高,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的交叉反应。
)第三节弧菌属一.霍乱弧菌1.呈弧形或逗点状,革兰染色阴性,有菌毛,无芽胞,某些菌株有荚膜,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非常活泼,呈穿梭样或流星状。
2.致病物质:①霍乱肠毒素②鞭毛、菌毛③多糖荚膜和特殊LPS2.所致疾病:霍乱为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主要通过摄入污染水或未经煮熟的食物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