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绪论

一.微生物概念

微生物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值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二.微生物的分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多数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

2.原核型细胞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膜和核仁等结构,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有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行有丝分裂。

三.正常菌群和条件治病菌

人体的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鼻、咽部、肠道等)中都存在大量种类不同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都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但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故被称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1.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

2.细菌的基本形态:

1)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

2)杆菌

3)螺形菌:分为弧菌和螺菌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

(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是维持细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结构,是各种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的内容物等。

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赋形、保护、纳泄、抗原作用。

2.胞质颗粒:细菌细胞内的一些颗粒状内含物,多为细菌贮存的营养物质,也有的属于细菌的代谢产物。(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某些细菌细胞在一定情况下才有的结构称为特殊结构。包括荚膜、芽胞、鞭毛、菌毛。

1.荚膜的主要功能: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杀伤作用、抗原性。

2.芽胞:休眠结构。

3.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分为四种——单鞭毛、双鞭毛、丛鞭毛、周鞭毛。

4.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关。

三.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1.细菌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五种类型。

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充足的营养物质

2)合适的酸碱度(pH)

3)适宜的温度

4)气体环境

3.细菌的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

1.按照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类:分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2.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分类: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二)细菌的培养方法及生长现象

1.固体培养基:分为斜面和平板两类

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由单个细菌大量繁殖所形成的细菌群体,称为菌落。挑取单个菌落划线接种于琼脂斜面上,由于划线密集重叠,长出的细菌会融合成片,称为菌苔,常用于菌种的保藏。

细菌菌落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光滑型菌落,粗糙型菌落,黏液型菌落。

2.液体培养基:培养方式有静置培养和震荡培养两种方式。静置培养一定时间后,培养液可变为混浊、出现沉淀或在液面形成菌膜等现象。

多数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呈均匀混浊生长,少数链状的细菌呈沉淀生长,结核分枝杆菌、枯草芽胞杆菌等专性需氧菌浮于液体表面呈菌膜生长。

3.半固体培养基:无动力的细菌,可见细菌仅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有动力的细菌,可见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浑浊生长。以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来判断该细菌是否有动力,即有无鞭毛。(三)细菌的生长曲线:分为迟缓期、对数期(该期细菌被广泛用作发酵产生“种子”和科研实验材料)、稳定期和衰亡期。

五.细菌的重要代谢产物

(一)分解代谢产物和相关的生化反应实验

1.糖发酵试验:

2.甲基红试验:红色阳性,橙黄色阴性

3.VP试验:红色阳性,不变红色阴性

4.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绿色变成深蓝色阳性,绿色不变阴性。

5.吲哚试验:玫瑰红色阳性,无红色阴性

6.硫化氢试验:黑色阳性。

(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应用

1.热原质:除去热原质蒸馏法效果最好

2.毒素与侵袭性酶

3.细菌素

4.色素

5.抗生素

6.维生素

六.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1.细菌的毒力: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2.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宿主的防御功能进入机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3.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的比较(P151表10-5)

4.感染的来源: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5.感染的类型:

1)隐性感染

2)潜伏感染

3)显性感染:按病情轻重缓急不同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按病变发生部位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

染。全身感染临床上分为四种常见类型: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

4)带菌状态

七.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一)革兰染色法:

1.原理:

2.步骤:将细菌涂片、干燥和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经碘液媒染后用95%的乙醇脱色,最后用苯酚复红或沙黄复染,干燥后显微镜下观察。

3.结果:呈紫色的为革兰阳性G+,呈红色的为革兰阴性G-。

4.意义:有助于细菌的分类;了解细菌的致病性(G+菌主要分泌外毒素致病,G-菌主要以内毒素致病);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

(二)抗酸染色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