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初中 物理 八年级第八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 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2、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知道增大、减小滑动摩擦的方法和实例【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摩擦力,学生养成勤思考,多动手,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品质。
2、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明白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且会正确对待摩擦力,思考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
提问:同学们,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小棍提起米杯来呢?你能给这个力取个名字吗?(引出课题)(二)出示目标,解读目标(三)合作尝试,自主探究学生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A.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B.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C.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师:这种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产生阻碍相对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动摩擦。
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师: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生: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生在课本“问题与猜想”的指导下猜想,并设计实验(材料在所在的实验台上)。
1、提出猜想教师引导: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学生分析:由生活出发会发现: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摩擦力就会越大,物体接触面越粗糙,物体的摩擦力会越大。
初中物理_第八章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八章压强第四节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生活现象。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归纳、类比、逆向思维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流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秘,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与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并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教学难点】1、了解飞机机翼的形状,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合理地解释现象的能力。
【教学准备】烧杯、带色水、玻璃管两支、铅笔两支、漏斗6个、两张纸、1角硬币、乒乓球6只、压强与流速关系演示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二、进行新课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做一做引导填表压强与流速关系演示1、流体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前面我们学习了液体内部的压强和大气压,它们都是流体静止时的压强。
当液体和气体流动时其压强又会怎样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实验一】学生分组来做下面两个实验。
将现象和可能的原因填入下面表格:实验吹硬币吹纸吹气前现象静止静止吹气后现象跳起向中间靠拢哪里压强小上面中间哪里压强大下面两侧哪里流速大上面中间哪里流速小下面两侧猜想可能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大胆进行猜想:流体流动后,其压强会怎样?猜想: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演示实验】利用如上图所示实验器材进行实验,通过管子粗细来改变流速,通过竖管内液面的高低来反映压强大小。
液体流速液柱流体压强粗管小较高较大细管大较低较小【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了解什么是流体。
每小组让一个同学来作实验,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1、硬币能够“跳起”说明上面压强小,下面压强大。
初中物理_八下第8章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新课改倡导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注重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关注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评价。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了物理,在物理中渗透了生活,将物理与生活有机融为一体。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人教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本节内容从两种观点对决入手,以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 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并认识牛顿第一定律,体验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
2.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通用惯性现象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树立交通安全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3.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资源】课件、斜面、木板、棉布、毛巾、小车。
【教学过程】牛顿第一定律这个人,你认识吗?发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并认识牛顿第一定律,体验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
2.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通用惯性现象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树立交通安全的意识。
明确目标透过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历史对决1.亚里士多德:要想物体运动,必须要有力维持。
现象:滑板车要用力蹬,车才能运动,人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教科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一节。
本节内容以日常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得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即“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并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
同时对“维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吗?”的教学时,不要使学生对亚里士多德产生片面的认识。
【学生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推断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经历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经历对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比较、分综合、推理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设计流程图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初中物理_内能及其改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能及其改变》教学设计递还是做功呢?总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板书)课堂小结梳理知识,课堂小结由各组组长带领组员,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知识梳理。
梳理知识,构建思维导图,并在全班展示。
学会将整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进一步完善知识的建构课堂检测达标检测,巩固升华见学案独立检测学生交流答案巩固所学知识结束语结束语:希望同学们将这节课所学的内能这种新的能量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
拓展延伸分层次布置作业针对学生能力的不同,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有利于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板书设计将本节课重点内容清晰的呈现出来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内能及其改变》学情分析关于“热能”,学生生活中有接触,但是概念模糊,主要是学生对微观粒子本身就不是非常了解,所以对微观粒子无规则运动及其相互作用所具有的能也认识模糊,很难形成清晰的概念。
本节以“内能”为主题,从热运动和内能的关系入手,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着手,从微观的角度(微粒运动)和宏观的表现(温度)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概念,易于接受。
本节的重点在于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
教学中通过实验和事例的分析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的日常经验对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并不难理解,但学生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生活中不太注意,所以教学中仍要重点强调一下。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内能及其改变》效课分析教学效果分析是有针对性、有深度的教学研究。
有效地分析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下面我结合本节课中测评练习的完成情况,进行效果分析:本节课采用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原则,对每个学习目标分别对应进行了针对性比较强的检测。
电磁感应原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电磁感应原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初中物理_电磁感应原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情分析在进行电磁感应原理的教学设计之前,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
根据初中物理的特点,学生对于电磁感应原理的了解程度较低,需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教学。
另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是一个关键因素,需要通过实验来巩固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材分析为了进行电磁感应原理的教学设计,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
初中物理教材通常包含了电磁感应原理的基本知识点和实验案例。
选择教材时,需要注意其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相符,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电磁感应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掌握电磁感应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技巧;- 能够分析和解决与电磁感应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和方法1. 理论知识讲解: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和公式,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2. 实验演示:在课堂上展示一些与电磁感应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电磁感应原理。
3. 实验操作:在实验室环境中,让学生亲自操作电磁感应实验。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巧和观察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给学生一些电磁感应相关的案例,让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 课堂小测验:在课堂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提交实验报告,评价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电磁感应相关的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对于电磁感应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但是,其中一些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和实验操作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实验操作技巧的训练。
初中物理课后反思范文(三篇)
初中物理课后反思范文《物理课后反思》作为一名初中物理学生,在每节物理课后,我都会进行一次反思,以便更好地总结和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这次反思,我意识到自己在物理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同时也明确了一些改进的方向。
以下是我对几个重要方面的反思。
首先,反思了解题思路和方法。
在物理学习中,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课堂上,老师讲解了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但我并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
在课后的习题中,我常常会出现解题思路不清晰、方法不正确的问题。
例如,在力学部分的学习中,我对如何列出受力分析图和使用牛顿力学定律进行计算的思路理解不深。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加强对不同题型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其次,反思了自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在物理学习中,掌握物理概念是基础,只有对概念的理解才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课堂上,老师讲解了很多物理概念和定律,但我并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
在课后的习题中,我常常会对物理概念的使用感到困惑。
例如,在光学部分的学习中,我对光的传播方式和成像规律的理解不深。
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加强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解题中正确使用物理概念,提高物理知识的应用水平。
再次,反思了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可以观察物理现象,深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在课堂上,老师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实验,但我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有待提高。
在实验中,我常常会出现操作不熟练、观察不细致的问题。
例如,在光学实验中,我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不够准确。
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观察力,在实验中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提高实验的效果和意义。
最后,反思了学习态度和方法。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于学习物理非常重要。
在课堂上,老师讲解了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但我在学习中的态度和方法还有待提高。
2024年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2024年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测量方法,掌握基本的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作用效果及测量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力的图示板、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如拉车、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范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3. 力的测量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2)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同一直线上的力,同方向为合成,反方向为分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通过几何作图或解析法求解。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确保测力计与被测力方向一致,避免斜拉或扭曲;注意事项:避免过度用力,以免损坏测力计。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题:力和运动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设计者: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复习内容分析(1)本章涉及到的主要考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由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推理得出的2、惯性在生活的利用与防止,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摩擦力的产生、影响大小的因素。
4、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中招考试涉及到本章的题型及应对:摩擦力作为本章的重点考点主要考察倾向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用二力平衡知识测量摩擦力的的大小,以及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在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例题进行强化训练。
2.学情分析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不理解,做题似是而非依靠生活中错误的经验认识想当然的做题。
因此在复习中要紧抓概念教学,围绕概念进行复习巩固提高复习目标1、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本章的基本知识点。
(放到课前自己进行复习)2、通过典型例题复习各个知识点,易错点。
3、独立完成单元复习题,检测考试的热点、易错点、难点。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但学生对灭火原理很少反思,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这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效果分析综述:本堂课基本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
还算比较满意吧。
学校新建成了录播室,学生们首次进入录播室,兴致很高,兴趣颇浓,所以精神状态不错的。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观看探究实验过程,学生积极性高涨,而且讨论时比较投入,能各抒己见,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竟然也抢着回答问题也。
初中物理_内能及其改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能及其改变》教学设计递还是做功呢?总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板书)课堂小结梳理知识,课堂小结由各组组长带领组员,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知识梳理。
梳理知识,构建思维导图,并在全班展示。
学会将整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进一步完善知识的建构课堂检测达标检测,巩固升华见学案独立检测学生交流答案巩固所学知识结束语结束语:希望同学们将这节课所学的内能这种新的能量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
拓展延伸分层次布置作业针对学生能力的不同,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有利于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板书设计将本节课重点内容清晰的呈现出来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内能及其改变》学情分析关于“热能”,学生生活中有接触,但是概念模糊,主要是学生对微观粒子本身就不是非常了解,所以对微观粒子无规则运动及其相互作用所具有的能也认识模糊,很难形成清晰的概念。
本节以“内能”为主题,从热运动和内能的关系入手,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着手,从微观的角度(微粒运动)和宏观的表现(温度)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概念,易于接受。
本节的重点在于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
教学中通过实验和事例的分析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的日常经验对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并不难理解,但学生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生活中不太注意,所以教学中仍要重点强调一下。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内能及其改变》效课分析教学效果分析是有针对性、有深度的教学研究。
有效地分析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下面我结合本节课中测评练习的完成情况,进行效果分析:本节课采用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原则,对每个学习目标分别对应进行了针对性比较强的检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功勋卓著的电与磁 第八章 电功率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教案_10
18.3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教材简析】“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是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18章《电功率》第三节的内容,是新课标要求的20个必考学生实验之一。
它是在上一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的基础上的延伸,同是中考电学知识的必考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相对来讲难度也比较大,需要应用到前面学习的电学的相关知识。
学好本节对培养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本节实验中要求同时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这电学中的三大基本仪器,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
但学生已经经历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具备一定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但在有些方面学生发展还比较薄弱,比如:撰写实验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上、评估交流能力上等,教学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伏安法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原理。
2.知道如何测定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和实际电功率。
3.会自己设计实验电路、选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有序地进行实验、读取数据、计算小灯泡的功率。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测量小灯泡的功率的过程,对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有更全面的体验与理解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学习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4.通过本实验探究的评估交流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尝试,用已知知识去解释某些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2.通过评估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通过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实验态度和尊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会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教学难点】理解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课时数】1课时【教具】(学生2人一组)干电池组(带盒)、电压表、电流表、小灯泡(带座)、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学习目标】1.知道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的原理和操作;2.熟练掌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初中物理_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地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 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4. 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和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运用"变量控制"法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教具学具】多媒体、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棉布、木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出问题:骑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行驶,停止蹬车,无论路面多么光滑,自行车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 在地面上滚动的足球也是这样.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力是摩擦力。
摩擦力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摩擦力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师出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情况探究知识点一:摩擦力体验摩擦力在分析摩擦力之前,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感受一下摩擦力。
1.将手掌用较小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使手掌相对于桌面滑动。
2. 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毛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3.用两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力方向。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
你感到摩擦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作用在哪?作用方向如何?(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感受,纠正学生的错误。
引出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具备什么条件才会产生摩擦力呢?教师演示实验用两个刷皮鞋的毛刷毛对毛和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学生看到刷毛的毛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弯曲,引导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方向还有产生的条件.2.摩擦力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力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c.接触面不光滑3.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冰、水、水蒸气是水的三种状态;2.知道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3.通过对物态变化的认识,了解自然界的雨、雪、雾、霜等自然现象;4.理解温度的概念;5.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频和实验认识水的三态及物态变化与温度有关;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及结构;3.通过分组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鬼斧神工。
2.通过亲身经历温度计的制作过程,了解连续缺点替代法在古代发明创造中的应用,体会古人的聪明智慧,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认识水的物态变化;2.温度的概念及温度计的制造原理;2.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能读出各种温度计的示数。
【教学难点】1.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基本思路及教学流程】本课以教科版教材为依据,制定教学流程如下:通过ppt图片认识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引入新课→观察制造云和雨的实验→亲身体验物体的冷热引入温度概念→通过自制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原理→练习温度计读数→亲身体验温度计的改进过程了解温度计的结构→练习使用温度计。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情景设置:在杯子里装上水。
提出问题:(1)它是什么状态?(2)寒冷的冬天晚上把它放到室外,会怎样?(3)夏天,把它倒在脸盆里放在太阳底下,由会怎样?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二)新课教学1.认识水的物态变化(1)播放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让学生思考、讨论分别是水的哪种状态。
总结:水蒸气是看不见的!雾和“白气”不是水蒸气,是液态小水滴。
(2)演示:“制造云和雨”实验。
学生:仔细观察在加热过程中烧杯中的现象和小盘底部出现的现象。
教师介绍云的组成:云是由小液滴和小冰晶组成的,其形状千姿百态。
(3)物态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程教学设计
思考: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能不能通过实验验证呢?
不能。由于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许多阻力很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
①概念: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理想实验的重要性
理解定律,了解惯性
学以致用,解释撕纸游戏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
1.情景设问,经验猜想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比如:马拉车则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推车则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思考: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验猜想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猜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运动需要力维持。
三、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围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展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另外,实验的验证和生活现象的列举是本节课必需要的。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先是介绍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在此基础上引入牛顿第一定律、分析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引入惯性概念,利用惯性知识分析有关的现象,进一步强化。
初中物理_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鼓、乒乓球、水槽、小石块、蜡烛、扬声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媒体播放:公鸡的叫声、汽车的喇叭声、雷声、小鸟的叫声。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认识声现象》。
由此导入课题二、进行新课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实验探究:①.让学生感知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②.观察小鼓敲击发声时的情况。
③.观察音叉敲击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乘势提出:声源的概念学生举例: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声源?2、引导学生解决议一议:思考:物体振动发声,当物体不振动时有什么现象?教师演示: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声;用手捂住音叉,发声立刻停止。
师生总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3、练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句话中的声源分别是_空气_,_水_和_声带_.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而发声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阅读课本37页,回答以下问题:①声音的传播与(水波)相似。
②击鼓时,鼓面振动,当鼓面向右侧运动时,(压缩)了右侧的空气,该处空气变(密);当鼓面向左侧运动时,右侧的空气变(疏)。
初中物理_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摩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三节摩擦⼒教案教学⽬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摩擦⼒。
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的⼤⼩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法:①经历影响摩擦⼒⼤⼩因素的研究。
②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分析、概括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乐理探索⾃然现象和⽇常⽣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活,⼜服务于⽣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的⼤⼩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压⼒与重⼒的区别,摩擦⼒的定义。
教学⽅法:对摩擦⼒的定义采⽤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因素采⽤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减⼩摩擦⼒的⽅法采⽤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教师演⽰⽤:⼩车、弹簧秤、⽊块、⾦属块、实物投影学⽣演⽰⽤:⼩车、长⽊板、⽑⼱、弹簧秤、⽊块、⾦属块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师:前⾯我们学习了哪两种⼒?⽣:重⼒、弹⼒师:什么是重⼒?什么是摩擦⼒?⽣:思考回答。
⼆、引⼊新课⽼师⼿持杯⼦静⽌不动,请学⽣思考:杯⼦受到什么⼒?(教师演⽰,学⽣思考回答)师:杯⼦受竖直向下的重⼒,杯⼦静⽌,根据⼆⼒平衡条件,杯⼦还受到⼀个⼿施加的竖直向上的⼒,这个⼒就是摩擦⼒。
(板书:第三节摩擦⼒)三、学习新课(⼀)动⼿做⼀做,感受摩擦⼒。
引导学⽣逐步做以下三个活动:1.将⼿掌⽤⼒压在桌⾯上并向前⽤⼒,但⼿掌相对桌⾯静⽌。
2.将⼿掌⽤较⼩⼒压在桌⾯上并向前⽤⼒,使⼿掌相对于桌⾯滑动。
3.⽤两根⼿指在桌⾯上模仿⼈⾛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向。
思考回答:你感到摩擦⼒是⼀个什么样的⼒?作⽤在哪?作⽤⽅向如何?教师总结: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上会产⽣⼀种阻碍相对运动的⼒,这个⼒叫滑动摩擦⼒。
2、摩擦⼒产⽣条件: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接触⾯不光滑。
3、摩擦⼒的⽅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向相反。
(⼆)动⼿做⼀做,测量摩擦⼒。
初中物理_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动和力》学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
通过八年级上册及下册第七章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
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是节复习课,采取青岛初中“整—分—合—补—测”以及“小循环,快反馈”的典型的复习课的模式,先提取出整章的知识框架,然后再分开复习,并辅以及时的反馈练习,逐一击破,学生轻轻松松的掌握知识。
最后再进行达标检测,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高效简洁。
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材分析本章教材在结构上环环相扣,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实际问题认识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实验推理:由不受力时物体运动状态不变,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然后进一步认识到物体有惯性这一客观事实。
1.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比如“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教材先提出问题,又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减小了实验探究的难度。
2.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在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第一节编排了牛顿第一定律,而第二节二力平衡又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第三节“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又用到二力平衡知识,这样编排便于学生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人教版的教材要好于沪科版,沪科版把摩擦力放到了二力平衡之前来学习,不便于学生建构知识。
初中物理_第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八章:压强《8.1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2、理解压强的概念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3、知道压强的国际单位时牛/米2,又叫帕斯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
2、通过类比速度来引入压强概念的学习,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2、压强的概念的建立、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三、教学难点:1、科学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压强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与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每小组海绵一块、小桌一个、钩码一盒,铁钉一个。
六、教学思路:虽然生活中和压强有关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压强的概念学生比较陌生。
教学中眼镜问题引入,先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再进一步去逐渐探索知识。
教学中通过学生探究实验认识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最终可通过比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这样引入压强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教学流程:问题引入→压力概念→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如何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压强概念七、教学过程:板书设计:1、压力: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①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
②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
3、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F公式:p=S单位:F(N) S(m2)p(N/m2即帕斯卡)(Pa)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的非常活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深刻地理解压强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并且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知识,具有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摩擦力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的力,教材通过让学生经历感知、描述、探究、分析等认识力的过程来完成学习目标。
滑动摩擦力测量的设计是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学生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上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感性认识丰富,求知欲望强烈。
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
本节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感知摩擦力的概念和方向,能够完成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并得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会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3)了解增大或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有关摩擦力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
(2)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交流合作精神。
四、教材的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验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本节教学目标。
六、教学流程通过体验摩擦力存在、归纳摩擦力定义、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和反馈练习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请两位学生上台进行捉泥鳅比赛,以一段轻松可爱的《捉泥鳅》音乐为游戏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一、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
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的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单纯强调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
新《物理课程标准》在物理课程的性质中指出:“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新《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感受失败与错误,通过纠错,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学习、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物理素养养成的过程。
作为物理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重任,理当在物理教学中全面贯彻新《课标》的全新理念,通过探究式学习的实施,让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在此仅以《牛顿第一定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与行家交流。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重要定律。
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能表达牛顿第一定律。
”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清楚,目的是为了培养表达交流的能力。
只有实施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在猜想与假设、方案设计、实验验证、综合评估与交流中使学生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8.1《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物体的惯性。
3、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一:牛顿第一定律1、提出问题:维持运动需要力吗?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伽利略认为: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
都有其理由。
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阅读“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为什么小车要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用什么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③在实验中要观察哪些现象?记录哪些数据?观察:记录:(3) 学生演示观察实验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进行试验与收集数据:表面状况阻力的大小小车运动的距离s/m毛巾棉布木板(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从表格记录中找出变化规律。
结论:(5)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3、牛顿第一定律(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2)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说明:(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
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翻转课堂微视频自主探究二:惯性1、两个棋子叠放在一起,用尺迅速打击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何处?________提问: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棋子一起飞出去呢?2、亲身体验:用纸条和钢笔帽来完成惯性实验3、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 _ ___做惯性,也叫惯性定律。
(注: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
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4、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1)引导学生尝试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演示实验现象:(2)让同学们谈一下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启动、刹车时身体的感受。
(3)为什么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4)讨论交流:为什么骑车的速度太快,容易发生事例?(5)认识人们如何利用安全带防止和减小汽车发生事故时由于惯性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
达标检测:1、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分别在光滑程度不同的水平面运动,小车最后都会慢慢停下来,这是因为,得到的结论是: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由此可推理出:如果小车不受力,小车将。
2.坐在正在行驶的汽车车厢内靠左侧窗口的乘客,突然感到座椅靠背向前压了自己一下,是由于;当汽车刹车时,身体将向倾(填“前”或“后”),当汽车向左拐弯时,身体将向倾.3.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轰炸机,要击中地面目标,应在____ __投弹.(填“目标正上方”或“到达目标上方前”)4、惯性和惯性定律不同之处在于:描写物体运动规律,描写物体本身的性质;的成立是有条件的,而是任何物体都具有。
5、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静止时有惯性,运动时没有惯性B、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才有惯性C、物体受力作用时才有惯性D、物体的惯性与运动状态或是否受力无关6、我国公安部门规定:在高速公路上,汽车驾驶员和乘客都要系上安全带,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能造成对人身的伤害( )A、汽车加速B、汽车速度过快C、紧急刹车D、汽车突然启动7、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下列不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而造成交通事故所制定的交通规则是( )A、某些地段要对机动车辆限速B、车辆快速行驶时要保持车距C、车辆靠右侧行驶D、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必须系安全带8.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B.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C.一般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D.一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一定不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9.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受到的一切外力都同时消失,那么它将()A.立即停止B.改变运动方向C、先慢下来,然后停止D.做匀速直线运动10.小兰看到人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后,很容易摔倒,下面是他对这种现象的解释:①人的脚着地后受地面摩擦力作用而停下来②人的上半身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③人向车行驶方向摔倒④从行驶的车上跳下的人原来与车共同处于运动状态。
解释这个现象的合理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11.如图1所示,在一辆表面光滑的小车上,有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小球(m1>m2)随车一起匀速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如不考虑其他阻力,设车足够长,则两个小球()图1A.一定相碰B.一定不相碰C.不一定相碰D.难以确定是否相碰,因为不知小车的运动方向12、.如果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说明该物体的()A、.速度方向一定发生了变化B、.速度大小一定发生了变化C、加速度一定发生了变化D、.受到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13、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原处,这是因为()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一个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C.人跳起后,车厢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上升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D.人跳起后直至落地,在水平方向人和车始终有相同的速度15、若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则该物体( )A、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B、运动状态可能改变C、一定静止D、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16、.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下列说话中正确的是()A.直接由猜想得到的B.直接由日常经验得到的C.直接由实验得到的D.通过分析事实、概括、推理得出的17、.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物体运动需要靠力来维持C.牛顿第一定律既揭示了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原因,又揭示了运动速度改变原D.牛顿第一定律反映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即始终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作业:写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报告。
要求:写出探究的问题和过程;自己设计的表格;总结得出的探究结论。
应注意的问题: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问题,多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尤以实验探究方法居多,须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
2、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它是与物理探究的问题密切相关的。
3、要引导学生注意计划与实验方案的操作性,学会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与假设具体化。
4、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因素,在探究中体会变量的概念,建立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5、引导学生尝试简单的因果推理,是学生处理信息、总结规律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技能,应在教学中时时留心,不断培养能力。
学情分析:我校是处于矿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对于物理这个科目的兴趣也是各不相同。
由于近几年矿区效益不好,年轻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儿童数量增加,初二是一个关键期,这给学生的教育带来多重困难。
初二年的学生,虽然在身心方面都在发育阶段,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但在抽象思维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同时,初二年的学生才接触到物理,对学习物理的方法、技巧不是很熟悉。
因此,要让学生学好《牛顿第一定律》这样抽象的课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一定要采取办法激起所有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生活到动手检验到规律,要让学生把动眼、动耳、动手、动脑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效果。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的时候,我采用每组4人的编制,这样既能照顾到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又能优劣搭配、互相帮带、便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