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时间”浅说
心理学的时程的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心理学的时程的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心理学的时程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和背景说明。
以下是一个示例:概述心理学的时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时间在心理学中的作用以及心理过程的发展和变化。
时程研究旨在探索事件、过程或行为在时间上的演变和变化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学中的各种现象。
时程的研究起源于对时间因素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通常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心理过程会发展并发生变化。
例如,人们的情绪在一天中可能会有起伏,记忆也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减弱。
时程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测量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变化,来揭示这些变化的规律和模式。
通过时程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心理过程在不同时间点的表现和变化情况。
这对于我们深入探究心理学中的各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时程的研究方法包括长期观察、实时测量和追踪技术等,这些方法帮助我们收集和分析丰富的时程数据,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对心理学的时程概念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将介绍时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探讨时程在心理学中的应用领域。
随后,我们将重点关注心理学中的时程研究,包括相关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案例以及研究所得的发现。
最后,我们将探讨时程对心理学的意义,包括其对理论建构、临床应用和心理干预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通过对心理学的时程概念的全面分析和讨论,本文旨在为读者带来对心理学中时程研究的深入理解,并展望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该研究对于推动心理学的发展、提升我们对心理学现象的认识以及改进心理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的正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思考和启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的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和框架,它决定了文章的逻辑顺序和信息的呈现方式。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引言部分:该部分在文章开头,用于引出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在引言中,我们将概述心理学的时程概念,并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
每个人都有个心理时间
龙源期刊网 每个人都有个心理时间作者:方雪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9年第09期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他的时间观疗法中提到,时间有两种,一种是物理时间,另一种是心理时间。
我们每个人看似都活在当下,活在物理时间中,但其实,更准确地说,我们活在属于自己的心理时间带里。
这个心理时间带,大致可以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种。
有的人活在过去,有的人活在现在,有的人活在未来。
你活在哪一个时间带里,决定了你会过哪一种生活。
活在过去的人,常常忘不掉曾经爱过的人,曾经经历的美好,当然,如果过去是残破不堪的,他也会带着这份残破继续往前走。
比如,我们会看到一些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过去的每一次成功、谈论看过的美景,也有一些人谈论自己受过的委屈、经历过的艰难,然后,把现在的日子过成过去的翻版。
活在现在的人,喜欢在当下把酒言欢,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日出或是日落。
这些人,常常看起来洒脱很多,也是最懂得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人。
还有些人,活在未来,一心盯着明天的计划、明年的目标和退休以后的环球旅行计划。
每一个当下的日子,都是为了把明天过好。
大多数的我们,其实都活在未来里,所以,才会拼命攒钱买房、给孩子上更好的辅导班,给自己做各种各样的美容保养,因而常常活得最累。
为了想象中的未来拼命屯粮,总也不知道何时算够,就像想要安然过冬的“蚂蚁”,我承认,因为蚂蚁的未雨绸繆,它抵御了很多风险,也不至于冻死在冬天里,可是,它的春夏秋,都在为冬做准备,活得至少算不得畅快。
活在未来本没有错,可是只看到未来、看不到现在便错了,因为有一些事只能现在做,有一些话只能现在说,过去了便过去了。
就像陪伴孩子成长,就像不经意看到很美的晚霞,这时,停下来,去欣赏,去享受,便是最好的选择。
每一个现在,都是曾经自己眼中的未来,如果没有把现在过好,既对不起现在的自己,也对不起曾经无数次憧憬未来的自己,所以,好好过现在,好好待自己。
时间心理学时间心理学1
时间心理学的研究发展李睿2009年03月09日16:23时间心理学(Psychology of time)是研究个体大脑对客观事件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的科学。
时间心理学的研究是围绕着时序、时距和时点这三个时间信息的基本属性进行的。
由于人对时间的反映同计时工具测量出来的时间通常不一致,因此对时间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建立时间心理学这门学科对把握主观时间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时间心理学的整个发展历史,时间心理学大致经历了从纯粹时间知觉模型建构到对整个时间认知范畴研究,从单一的时间认知研究到认知人格研究的一体化,从纯粹的现象分析到系统学科的建立。
早在1876年,随着“人差方程式”的发现,开创了现代反应时研究的先河,同时标志着有关时间心理研究的开端。
但此后进入一个休眠期,直至20世纪初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才集中对时间知觉的本质、影响因素及阈限,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的关系,儿童时间知觉等进行了研究。
Treisman于1963年提出内部时钟模型,认为在人的大脑中存在一个由某一中枢神经活动所驱动的内部基本时间产生器,人对时距的知觉就如同“看表计时”一般。
现今,国内一些心理学家在此领域进行了一些研究。
黄希庭于1993年提出的时间知觉分段综合模型认为:个体对时间的认知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时间的长短、间隔、顺序、刺激出现的时点以及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人格特征等。
黄希庭等人还就时间估计、儿童的时间知觉、影响时距连续的阈限因素进行了研究。
他们认为时间估计中个体完全凭借主观经验进行判断,并对影响时距知觉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此外,5岁儿童还不会使用时间标尺,7岁开始使用,8岁基本上能主动使用,且时间知觉的准确度和稳定性都大为提高,有开始接近成人的倾向。
20世纪60、70年代后对时间知觉的研究不断扩展,时间心理学进入腾飞的阶段,时间认知的研究逐渐渗透到时间表征、时间记忆、时间推理及时间概念的扩展、时间隐喻、时间洞察力研究等领域。
时间认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研究者开始有意围绕时间信息的三个基本属性——时序、时距和时点进行探讨。
柏格森“心理时间”的绵延——对福克纳小说中时间变化的解读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一
M O U N T A I N f L 0 W C R S
柏格森 “ 心理 时 间" 的绵延
对福克纳小说中时间变化的解读
李 鹏
物质。感觉具有原始的浑沌,其 自然状态并非割裂的,而是如 流水般绵延流动,他称之为 “ 意识流 ”。在詹姆士看来 ,心理 学的任务就是把头脑状况与意识流多变 的现象关联起来 。 奥地 利心理学家 弗洛 伊德在创立精 神分析学 的过 程中 , 把精 神活动 同三种时 间形态 ,即过去 、现在 、未来联 系为一 条线 。柏 格森进一步发展 了以上两种理 论的精髓 ,把 人的 内 心世 界理解为 “ 意 识的绵延 ”: 柏格 森根据 绵延定 义,将 时间分 为两 种 :数量 式 的时 间和 性质 式 的时 间 。人 们 为 了 实践 的方 便 ,将时 间设 想成度量单位均 衡的 、机械服 从计算 法则 的、绝对遵循先 后顺序单 向流动 的状态 。柏格森 认为这 种人 们平常所常用 的时间概念 ,实质上 是借空 间概念 偷换 了 时间的本质 ,但 它却与人 的心灵感受不相 符合——在 内心直 觉 中,时间是一种立 体的 、多层次 的,并与意识 融为一体 的 “ 具 体过程 ”。如 同一条不息 的川流 ,永在持续变化 ,互相 渗透 、不可分割 。因此,他提 出了一个表示时 间流 动的本质 性概念——绵 延。纯绵延 是 “ 完全质 的变化过程 ,是不可测 量 的 ”。p 过去 、现在 、将 来之 间互相渗透 ,各种 因素不断 渗透 、不断交 替展开 。心理时 间既不可能被理性 地分割 ,也 不可能禁锢于传 统的物理空 间之中 。一旦强行将 这种绵延 的 时间感受进行切割 或抽象 ,原本绵 密鲜活 的直觉 就会变成一 堆 无 生气 的碎 片 。 柏格森 的心理时间把 内心体验放在 了一 个非常重要 的地 位,让人 的主观 感受与主体意识 活动获得 了本体 地位 。 “ 心 理时间 ”是 一种 自我意识 ,一种 只有非理性 的直觉才能体验 到的底层表达 。绵延是心理时 间 自我意识特 性最佳的体现 , 因为绵延是 自发与不可测 的,它的每一瞬 间都在 变化 ,它 的 每一瞬 间都在创 造 ,生生不 息。对于心理 时间的把握 只有捕 捉绵延 的众 多瞬 间,不加逻辑 分割 ,摆脱必然 的物理节奏 , 才能创造性地传达 内心的真实,表达 内心的 自由。 故在 文学创作 引入 “ 心理时间 ”这 一概 念来丰 富创 作技 巧 已经不是 一个 单纯地利用 时间维度来进行 叙事的简单方 式 转变 了,而 是在作 品中通 过对 心理时 间的解 析与重构催 生出 独特 的艺术 效果 问题 。引入 “ 心理时 间”是 为 了真实展 现作 品人物彼 时、此时 、来时 的心理状态 ,超越 时空的界 限,让 人物 的精神 世界打破 时空的局限 ,将瞬 间刹 那灵感 的抓 取融 入到或互为平行、或相互渗透的思想表达中去。 柏格 森 突破 了传 统哲 学对 时 间 的定义 ,提 出了 “ 心理 时间 ”这一 具有 生命本质属性 的时间观 , “ 心理 时间 ”这个 概 念为现代小说 中描写复杂 的内心状态提供 了一个 很好的载 体,其绵延 的基 本属性对许 多意识流派 的小说家 产生 了非常 大的影响 。福 克纳就是其 中一 位。本文试 图从时间的角度探 讨福克纳小说叙 事技巧背后 的深 意所在 ,阐释 “ 心理时 间” 这一透视人物 心灵、 凸显人性 本源的重要 因素在 其小说 中的 地位与作用 。
心理时间感知:时间在心理上的流逝
心理时间感知:流逝在心中的时间
哎,说起这个心理时间感知,简直就是心头的一把秤,轻重缓急全看个人咋个掂量。
你看那日子,过得飞快的时候,就像嘉陵江的水,哗哗地流,一眨眼,春节的热闹还没回味够,就又到了端午划龙舟。
这时候,时间它老人家,好像脚底抹了油,咋个都追不上。
但有时候呢,时间又慢得像蜗牛爬,尤其是等那公交车,或者是考试前头的那几分钟,心里头那个急啊,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这时候,你恨不得能伸手去把时钟的指针往前拨一拨,好让这难熬的时光快点过去。
其实啊,这心理时间,跟咱们的心情、经历是脱不了干系的。
开心的时候,时间它就像个老朋友,陪着你慢慢走,慢慢聊;难过的时候,它又成了个急性子,恨不得一脚把你踹到明天,好让你早点儿忘了今天的烦恼。
所以说,咱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心理时间跟现实时间合拍。
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这样才能活得自在,过得舒坦。
不然,整天被时间追着跑,或者自个儿在原地打转,那日子还有啥奔头呢?。
心理时间管理评课
心理时间管理评课1. 简介心理时间管理是指在处理日常任务和时间安排时,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巧,提高效率和生产力,减少压力和焦虑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对心理时间管理进行评课,探讨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出一些建议。
2. 优点2.1 提高工作效率心理时间管理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分配合理的时间,帮助人们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合理规划时间,将任务分解为小块,可以更好地管理工作量,避免拖延或任务过多而造成的压力。
2.2 减少压力和焦虑心理时间管理可以帮助人们理清思路,减少任务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通过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多任务同时进行,人们可以更好地处理每一个任务,减轻心理负担。
2.3 培养时间观念和自律能力心理时间管理需要人们对时间有一定的观念,并能够自律执行时间计划。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人们可以逐渐培养时间观念和自律能力,有效掌控时间。
3. 不足之处3.1 适应性差心理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可能并不适用于每个人和每种情况。
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不同,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式也可能不同。
因此,心理时间管理并非一套适用于所有人的解决方案。
3.2 容易受外界干扰心理时间管理依赖人们对时间的控制能力和自律程度。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如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这可能会影响到时间管理计划的执行。
3.3 过度追求高效率可能造成焦虑心理时间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压力,但有时过分追求高效率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焦虑和压力。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追求高效率而忽略了自身的健康和休息。
4. 建议4.1 制定合理的时间计划在进行心理时间管理时,人们需要制定合理的时间计划。
计划应该具体、可行,避免任务过多或时间过短导致的压力。
同时,计划中也应留出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时间,保持身心健康。
4.2 注意时间的灵活性时间管理并不意味着每一分钟都需要被规划和安排。
人们应该允许一定的弹性,对一些突发情况做出及时调整,保持时间管理计划的灵活性。
简述心理发展的阶段
简述心理发展的阶段
心理发展的阶段是指人类在不同年龄段内的心理发展过程,通常由心理学家根据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特征来划分。
以下是常见的心理发展阶段及其描述:
1. 婴儿期(0-1岁):婴儿期是人类生命中最早的阶段,婴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主要是通过感官和动作探索世界。
在这个阶段,婴儿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开始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身份。
2. 幼儿期(1-3岁):幼儿期是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里程碑,儿童开始学习基本的语言能力,并开始形成自我概念。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常表现出好奇、活跃和乐观的态度。
3. 学龄前期(3-6岁):学龄前期是儿童情感和社交发展的阶段,儿童开始形成对他人的信任和友谊,并开始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和沟通。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常表现出积极、合作和开放的态度。
4. 学龄期(6-12岁):学龄期是儿童认知和社交发展的阶段,儿童开始深入学习各种学科,并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常表现出勤奋、努力和自我要求的态度。
5. 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是儿童情感和社交发展的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的身份和性别感到困惑和不安,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常表现出叛逆、焦虑和挑战的态度。
除了以上常见的心理发展阶段,还有其他的心理发展阶段,例如儿童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等。
每个心理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挑战,对于家长、老师和社会来说,了解这些阶段的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儿童的
发展。
心理时间感知:时间在心理上的流逝
心理时间感知:时间在心理上的流逝
哎哟喂,说起这个心理时间感知啊,简直是玄得很!你晓得不,有时候一天忙得像打仗,时间过得飞快,眨巴眼就黑了天,感觉像是才吃了早饭,结果一看手机,哟呵,都半夜三更了。
这时候,时间就像是被谁偷偷按了快进键,嗖嗖地往前窜。
但换个场景,比如你坐在茶馆里头,晒着太阳,品着盖碗茶,跟老朋友摆龙门阵,那时间就慢得跟蜗牛爬一样。
你东扯西拉,家长里短,不知不觉间,日头从东头挪到了西头,心里头还纳闷呢,这时间咋就这么不经用,才聊几句天就黄昏了。
这种心理上的时间流逝,真的是玄妙得很。
心情好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像是乘着风在飞;心情低落呢,时间又像是被谁按了暂停键,每一秒都拖得老长老长,让人心焦。
所以啊,咱们得学会调整自个儿的心态,别让情绪左右了时间的感觉。
快乐的时候,多享受那份轻快;难过的时候,也尽量找点乐子,让时间过得不那么煎熬。
毕竟,时间这东西,它不看你脸色,也不听你的使唤,它自个儿在那儿慢悠悠地走着,关键还是看你咋个去感受它,对吧?。
心理学与时间理解时间感知与时间管理
心理学与时间理解时间感知与时间管理心理学与时间:理解时间感知与时间管理时间,似乎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无法逃避的存在。
无论我们是学生、职场人士、家庭主妇还是退休人士,时间的流逝始终围绕着我们的生活。
然而,我们是如何感知时间的呢?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答案,并探讨了时间感知与时间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时间感知的心理因素时间感知是指个体对时间的主观体验和认知。
尽管钟表可以帮助我们量化时间,但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并不相同。
心理学研究发现,以下几个心理因素对于时间感知起着重要作用。
1. 时间流逝感:时间流逝感是指个体感知时间流逝的主观感受。
有时候,我们会感觉时间飞逝,而有时候时间又似乎变得缓慢。
研究发现,当我们参与有趣的活动时,时间感受会减弱,导致时间过得更快;而当我们感到厌倦或者无聊时,时间感受则会增强,时间过得更慢。
2. 时间压力:时间压力是指个体由于时间限制产生的压力和焦虑。
当我们感到时间紧迫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压力倍增。
心理学家认为,时间压力来源于我们对于时间流逝和任务完成的担忧,导致我们更加紧迫地处理事务。
3. 时间知觉扭曲:时间知觉扭曲是指我们对时间流逝的判断偏差。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低估时间的流逝,导致我们迟到或者错过预定的计划;而有时候,我们又可能高估时间的流逝,导致焦虑和无效的等待。
这种扭曲可能受到情绪、注意力和意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以上是时间感知的主要心理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我们的时间。
二、时间管理的心理策略时间管理是指有效地组织和规划我们的时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和满足我们的任务和目标。
以下是一些心理学家经常提到的时间管理策略。
1. 目标设置: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我们的时间。
设定长期和短期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具体可行的任务。
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且可以作为衡量我们时间利用效率的标准。
2. 优先级管理:合理地划分任务的优先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时间。
心理时间感知:时间在心理上的流逝
心理时间感知:时间的心理流逝
哎哟喂,说起这心理时间感知啊,简直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辣中带麻,麻中透着那么一股子说不清的味儿。
你想啊,有时候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就像你坐在茶馆头,一壶盖碗茶还没泡出味儿来,半天就过去了。
这时候啊,心里头那个急,就像是等公交车,眼巴巴看着一辆又一辆过去,自己的车就是不来,时间嗖的一下就不见了。
但换个时候呢,又感觉时间慢得跟蜗牛爬似的。
比如等考试成绩出来,心里头那个忐忑,一分钟都像是过了一个世纪,心里头七上八下的,比打麻将摸到最后一张牌还紧张。
这时候,时间就像被拉长了一样,每一秒都重得跟秤砣似的。
其实啊,这时间的心理流逝,就跟咱们的心情、环境、还有手头的事儿脱不了干系。
心情好的时候,干啥都顺溜,时间自然就溜得快;心情一差,或者是遇到啥难事儿了,时间就像被冻住了一样,慢得让人心焦。
所以啊,咱们得学会调节自己,别让时间牵着鼻子走。
开心的时候享受它,难过的时候也别太纠结,毕竟时间它是不等人的。
咱们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刻,让日子过得充实有意义,这样不管时间快还是慢,心里头都是舒坦的。
时间的心理学解读时间感知与时间管理的奥秘
时间的心理学解读时间感知与时间管理的奥秘时间的心理学解读:时间感知与时间管理的奥秘时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有时间的感知和时间的管理需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时间感知和时间管理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密切相关。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探讨时间的心理学解读,揭示时间感知与时间管理的奥秘。
一、时间感知的心理过程1.1 时间感知的主观时长时间感知是指个体对时间长度的主观体验。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一段时间过得快或者慢,实际上这是因为我们对这段时间的关注度、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同所致。
研究表明,当我们沉浸在一项有趣的活动中时,我们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这是因为我们对时间的感知相对降低,将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活动本身上。
相反,当我们感到无聊或者焦虑时,时间会感觉过得很慢,这是因为我们对时间的感知相对增强,我们会更频繁地想着时间的流逝。
1.2 时间感知的影响因素除了关注度和注意力的不同,有些更加复杂的心理过程也会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时间感知的心理因素:1.2.1 情感状态:我们的情感状态会影响时间感知。
例如,当我们期待某件事情的发生时,时间会感觉过得更慢,而当我们快乐或者满足时,时间会感觉过得更快。
1.2.2 任务的复杂性:任务的复杂程度也会影响时间感知。
研究发现,当我们参与一项复杂的任务时,时间会感觉过得更快,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任务中忙碌,分散了对时间的注意力。
1.2.3 个人的内部时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部时钟,有些人对时间会感觉更敏感,而有些人则相对迟钝。
这与个体的生理差异有关。
二、时间管理的心理策略时间管理是指个体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资源的能力。
良好的时间管理可以提高个体的效率和生产力,减少压力和焦虑感。
以下是一些心理策略,可用于改善时间管理:2.1 目标设定:设定明确的目标是有效管理时间的关键。
明确定义自己的目标,并将目标划分为具体的任务和时间段,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规划和组织时间。
心理的时间与知觉名词解释
心理的时间与知觉名词解释时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所度过的每一刻都由时间所决定。
然而,时间并非只有单纯的物理属性,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层面。
心理的时间是指我们主观上感知和经验时间的方式,它可以是我们的情感、记忆和意识等的产物。
在心理学中,心理的时间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它与我们的感知、认知和行为密切相关。
在心理学中,时间知觉是指我们对时间长度的感知和认知。
就像物理上的时间一样,时间知觉也有其特定的规律和特征。
例如,人们通常会觉得短暂的时间更快过去,而较长的时间则会被感觉为过得更慢。
这种主观体验,即心理时间的流逝,可能与一些认知过程有关。
比如,当我们的大脑被任务或活动充分占据时,我们会感觉到时间的流逝速度减慢,因为我们对时间细节的注意力较少,导致我们对过去时间的记忆相对模糊,从而感受到时间过得更快。
另一个与时间知觉相关的概念是时间压缩。
时间压缩是指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感觉时间过得比实际要快。
这种现象在我们投入到一项有趣的活动中时最为常见。
当我们完全投入其中、享受其中时,时间似乎会飞快地过去。
这种经验与“全神贯注”状态有关,当我们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时,我们的大脑会产生一种时间失真的现象,使我们感觉时间过得更快。
除了时间流逝的感知,时间的记忆也是心理时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通过记忆来回顾过去经历的时间,这种记忆有时会导致我们对时间的主观感受发生变化。
例如,当我们回顾一段令人愉快的时光时,我们倾向于觉得那段时间过得更快。
相反,当我们回忆一段难熬或无聊的时间时,我们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这种记忆的时间扭曲可以影响我们对过去的情感体验和评估。
心理时间还与情感和行为相关。
人们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对时间的感知和评估可能不同。
例如,当我们感到快乐或激动时,我们对时间的评估倾向于缩短。
相反,当我们感到沮丧或焦虑时,我们可能会感觉时间过得更慢。
此外,心理时间也可以影响到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当我们感觉时间紧迫时,我们可能会做出更冲动或更容易受诱惑的决策,而当我们感觉时间充裕时,我们可能会更加理智和谨慎。
心理时间感知:时间在心理上的流逝
心理时间感知:时间在心理上的流逝在人类的心灵深处,时间并非总是以钟表的滴答声来衡量。
心理时间感知,一个神秘而又引人入胜的领域,它探讨的是我们如何在心理上体验时间的流逝。
这种感知是主观的,它受到我们情绪、注意力、记忆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我们沉浸在一项令人兴奋或愉悦的活动中时,时间似乎飞逝而过。
这种“时间飞逝”的现象,科学上称为“时间压缩”,它揭示了我们的心理状态如何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相反,当我们处于无聊或痛苦的状态时,每一秒都变得异常漫长,这种现象被称为“时间扩张”。
这种感知上的差异,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当我们全神贯注于某项任务时,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往往会减弱。
这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被当前活动所吸引,从而减少了对时间流逝的关注。
这种“时间消失”的感觉,有时会让我们在完成任务后感到惊讶,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已经过去了多少时间。
记忆也在心理时间感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们倾向于记住那些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往往被认为发生在“不久前”。
这种记忆的偏差,被称为“时间近效应”,它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对近期事件的记忆比远期事件更为清晰。
此外,文化和个人经历也会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有不同的时间观念,比如一些文化可能更重视过去,而另一些则可能更看重未来。
个人的经历,如童年的回忆或重要的生活事件,也会影响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快节奏的生活所包围,这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时间的压力。
然而,通过理解和探索心理时间感知,我们可以学会更好地管理我们的时间,减少压力,并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冥想、正念练习或是简单地放慢生活节奏,我们可以重新连接到我们内在的时间感,从而更深刻地体验生活的每一刻。
总之,心理时间感知是一个复杂而迷人的领域,它揭示了我们如何在心理上体验和理解时间。
通过探索这一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我们如何与时间这一无形的维度相互作用。
心理时间感知:时间在心理上的流逝
心理时间感知:时间在心理上的流逝
在心理学的广阔领域中,时间感知是一个既神秘又引人入胜的主题。
它探讨的是我们如何在大脑中构建和体验时间的流逝。
这种感知并非线性的,而是受到情绪、记忆、注意力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想象一下,当你沉浸在一本好书中,时间似乎飞逝,而当你等待一个重要的电话时,每一秒都显得漫长。
这种主观体验告诉我们,时间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而是一个动态的心理构建。
我们的情绪状态,如快乐或焦虑,可以加速或减缓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快乐的时光往往转瞬即逝,而焦虑的时刻则似乎永无止境。
记忆也在时间感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我们通过回忆过去的经历来构建对时间的理解。
一个充满细节和情感的记忆可能会让我们感觉那个时刻持续了很久,而一个模糊的记忆则可能让我们感觉那个时刻很短暂。
这种记忆与时间感知的交织,使得每个人的时间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
注意力是另一个影响时间感知的重要因素。
当我们专注于某项任务时,我们往往会忽略时间的流逝。
相反,当我们无所事事或感到无聊时,时间似乎走得特别慢。
这种现象表明,我们的注意力分配可以改变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环境因素,如光线和温度,也会影响我们的时间感知。
在温暖的夏日午后,时间似乎变得缓慢而慵慨,而在寒冷的冬夜,时间则显得紧迫而快速。
总之,心理时间感知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现象,它揭示了我们对时间的体验是如何受到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的。
通过理解这些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时间感知,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时间感知:时间在心理上的流逝
心理时间感知:时间在心理上的流逝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时间是一种关键的资源和度量单位。
然而,有趣的是,时间在心理上的感知却并非简单地等同于钟表所显示的数字。
心理时间感知是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对时间流逝速度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远非简单的物理时间流逝那么直接。
首先,情绪状态对时间感知有着显著影响。
当人们处于愉悦或兴奋状态时,时间往往会被感觉为飞逝,仿佛转眼之间一天就过去了。
相反,当情绪低落或焦虑时,时间却仿佛变得缓慢无比,每一分钟都仿佛在无尽地延展。
这种现象说明了情绪与时间感知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任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会改变时间感知。
在处理一项重要任务时,人们往往会感到时间紧迫,常常会低估完成任务所需的实际时间。
而在无聊或重复性任务中,时间则可能被感觉为漫长而枯燥,即使实际时钟时间并没有增加。
另外,个体的年龄和生活阶段也会影响时间感知。
年幼的孩童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一小时和一天对他们来说可能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随着年龄增长,随着经历的丰富和责任的增加,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也逐渐变得更加精准和敏感。
心理时间感知的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对时间的主观体验,还对时间管理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启示。
通过认识到时间感知的相对性和主观性,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生活和工作,减少焦虑感和时间压力,更加理性地利用每一刻珍贵的时光。
因此,时间并非简单的物理概念,它在我们心理世界中的流逝是复杂而多变的。
理解和控制好心理时间感知,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实地度过每一个时刻,实现更加健康和平衡的生活。
心理时间感知:时间在心理上的流逝
心理时间感知:时间在心理上的流逝
哎呀,说起时间噻,我们四川人有时候觉得它跑得飞快,有时候又觉得它慢得跟蜗牛一样。
心理时间感知这个东西,真的是怪得很。
有时候你忙得脚不沾地,一抬头,哎呀,一天就过去了。
但有时候你闲得发慌,看个表,才过了五分钟,感觉像是过了一个世纪。
就拿打麻将来说嘛,一上桌,时间就过得飞快,一转眼,天都黑了。
但是你要是在等公交车,那时间就慢得哟,感觉像是在数蚂蚁一样。
这就是心理时间感知的魔力,它跟我们的情绪、注意力还有期待都有关系。
比如说,你期待的事情,时间就过得特别快。
就像小时候盼过年,那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就到了。
但是你要是在医院等检查结果,那时间就过得特别慢,每一秒都像是在煎熬。
还有个现象,就是年纪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
小时候,一年感觉好长,可以做好多事情。
但是长大了,一年一年过得飞快,好像啥都没干,一年就过去了。
所以说,心理时间感知这个东西,真的是一门大学问。
它跟我们的大脑、情绪、记忆都有关系。
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来改变对时间的感知。
比如,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间就会过得快一些。
或者,专注当下,不去想过去和未来,时间也会感觉慢下来。
总之,心理时间感知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变化和惊喜。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它,来更好地享受生活,把握时间。
心理时间名词解释
心理时间名词解释
心理时间(psychological time)是指个体主观感知的时间。
个体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如主观上认为的“现在”,即“知觉到的现在”就是个体能把一些相继发生的事件感知为相对同时发生的时间段。
心理时间,主要指银幕上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心路历程,即人物的所思、所想,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憧憬,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外化为形象的。
但在影视中却可以根据人的主观需要,把人的各种心态外化为可见的形象。
心理时间也是一种表现人的意识流的意象化的时间,即心灵时间,或表现性时间流程。
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是法国导演阿伦·雷乃拍摄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心理时间的时空波动形态初探
心理时间的时空波动形态初探心理时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潜在但又无处不在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对时间的感受和处理方式。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和研究,人们对心理时间的了解也日渐深入。
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对心理时间产生影响,形成时空波动的形态。
本文将针对心理时间的时空波动形态进行初探,并且举出5个例子,证明心理时间确实存在着时空波动的情况,本文的字数将超过2000字。
一、心理时间的定义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理时间。
心理时间是个人在其生活中感受到的时间,它不同于钟表时间,它是一个参照物,可以通过某些事件的发生来描述。
心理时间体现了个体对时间的感受和经验,和个体所处的环境、情境有关,是一个高度主观化的量度。
二、心理时间的时空波动形态由于心理时间是一个高度主观化的量度,因此它不是确定的,而是会受到周围环境和个体情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这种变化叫做心理时间的时空波动形态。
时空波动形态包含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1. 时间上的波动时间上的波动指的是心理时间在不同场景下的变化情况。
例如,在忙碌的工作时间中,人们的心理时间会变得很快,一两个小时像过去的十几分钟,这是因为工作时人们的视觉和感知都集中在工作上,周围的事物和时间变得不明显了。
而在放松和闲适的环境中,心理时间会变得很慢,一段时间像过去的很长时间,这是因为放松时大脑减少了对外部信息的关注和处理,时间似乎变得很长。
2. 空间上的波动空间上的波动指的是心理时间在不同地点、环境中的变化情况。
例如,在旅行时,人们会感觉时间飞逝,暂时的地点变化以及社交活动常常会使人忘记时间的流逝。
在工作时,一个长时间待在同一个地方的人,时间似乎变得很慢,因为单调的环境使人感觉时间变得缓慢流动。
三、证明心理时间的时空波动形态1. 高速公路上的心理时间在高速公路上,露天和室内会有不同的心理时间表现。
在露天上行驶,大量的信息和新颖的景色让人们感觉时间飞逝,而在室内行驶则没有这个感觉。
心理时间感知:时间在心理上的流逝
心理时间感知:时间在心理上的流逝在心理学的领域中,时间感知是一个复杂而迷人的研究课题。
它探讨的是个体如何在大脑中构建和体验时间的流逝。
这种感知并非线性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情绪、注意力、记忆以及生理节奏。
情绪状态对时间感知有着显著的影响。
当人们处于愉悦或兴奋的状态时,时间似乎飞逝;而在焦虑或无聊时,每一秒都显得漫长。
这种现象可以用“心理时间膨胀”来描述,即主观感受到的时间与客观时间的不一致。
例如,在等待一个重要结果的时刻,时间似乎变得异常缓慢,每一秒都充满了紧张和期待。
注意力也是影响时间感知的关键因素。
当我们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时,时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这种“心流”状态下的时间感知被认为是扭曲的,因为我们的大脑将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当前的任务中,忽略了时间的流逝。
相反,当我们的注意力分散时,时间似乎拖沓不前。
记忆同样在时间感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们对过去事件的时间感知往往依赖于记忆的清晰度和情感强度。
那些情感丰富或意义重大的事件,即使发生在很久以前,也常常被我们感觉像是昨天才发生。
而日常的琐事则容易被时间冲淡,感觉像是发生在很久以前。
此外,生理节奏,如昼夜节律,也会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我们对时间的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早晨的时间似乎比夜晚的时间流逝得更快,这可能与我们的生物钟和能量水平有关。
总之,心理时间感知是一个多维度、主观的体验。
它受到情绪、注意力、记忆和生理节奏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还能增进我们对人类心理复杂性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时间”浅说一
“心理时间”是从属于心理活动的时间,与“客观时间”相对而言,已成为现代文论中的一个概念。
十九世纪下半叶,亨利·詹姆斯就重视对人的意识的研究。
他认为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在于作品中的人物对世界的感受和深刻意识。
著名的“意识流”就是由他提出的。
稍后,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把“无意识”和“梦幻”提到一个绝对的高度。
并用这种观点来研究文艺,认为文艺也是“下意识”的象征表现,具有梦境的象征意义。
他宣称:“幻想同时间的关系,一般说来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说,它仿佛在三种时间——和我们想象有关的三个点——之间徘徊。
精神活动是与当时的印象与当时的某种足以产生一种重大愿望的诱发性的场合相关联的。
从那里回溯到早年经历的事情(通常是儿时的事情),从中实现这一愿望;这种精神活动现在创造了一种未来的情景,代表着愿望的实现。
它这样创造出来的就是一种白日梦或称作幻想。
这种白日梦或幻想带着诱发它的场合和往事的原来踪迹。
这样,过去、现在和未来就联系在一起了,好象愿望作为一条线,把它们三者联系起来。
”(注1)直觉主义的主要代表柏格森另有一种时间观。
他把世界说成是“意识的绵延”;把他所谓的“直觉”看成是“真正的时间”,唯一的“实在”。
他认为“每一瞬间都是一种创造,而我们则是创造这些瞬间的艺术家”。
时间在创作中“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它不是一种可以在不改动内容的情况下被拉长或缩短的距离。
他完成作品所须的时间,乃是他的作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使它缩短和加长,那就会改动它所充满的心理演变以及它的创新目标的内容。
创新所花的时间,和创新本身是一致的,形式在程度和尺度上的变化,同时也是思想的发展过程。
这是一个重大的过程,很象一个观念的成熟。
”(注2)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作家笔下的时间和作品的艺术效果有密切的联系。
而这种效果的取得,就在于“打破时间和空间在艺术家与我们意识之间所造成的疆界”。
“心理时间”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了。
詹姆斯的“意识流”,弗洛伊德的“郁结疏导”,无疑忽视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决定作用,强调了人的主观意志,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和范围;柏格森的“直觉说”,显然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但他们关于“心理时间”的发现,如把它限制在人们认识真理的一定阶段上,倒不失为一种真实。
许多作家(根据人的本能)竭力捕捉一瞬间的印象和幻觉,再把这些印象和幻觉连接起来,一瞬间的印象和幻觉不等于真实,不等于美,更不是最高真实、最大程度的美,而贯穿这些印象和幻觉的“心理时间”,却真实而独到地展现了人物的精神状态。
二
“心理时间”突破了自然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好象是作家信笔写来,随意发挥,变化无常。
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发之有因,变之有常。
例如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是这样。
主人公哈里和他的情人海伦,来到乞力马扎罗山狩猎旅行,不幸腿被擦破,“忘了给抹上碘酒,随后又根本没有注意它”,结果发炎以致坏疽,又无法回医院治疗,成为绝症,只好等待死神的降临。
在这生命垂危之际,主人公神思恍惚,思前想后,天南海北,把他一生的经历几乎和盘托出。
刚才还在卡拉加奇车站,背着背包望着为避战祸隐遁深山,埋于积雪之中的人们;接着又到了高厄塔耳山,“睡在装着山毛榉树叶的垫子上”,“缠住宪兵闲扯”,掩护一个士兵在雪地里逃走。
刚才还在“梅德纳尔之家”的冰川的大斜坡上滑雪,身子“仿佛象一只飞鸟从天而降”;接着又“在烟雾弥漫中玩牌”。
刚才还在防线上用机枪扫射四散奔逃的军官,诅咒“该死的杀人坏种”;接着又到布卢登茨饮酒作乐,对琴听歌。
他和女人们鬼混又憎恨自己的情场痴遇……但这些绝不是杂乱无章的。
就它的直接原因看,这些片断的回忆画面和梦境都是主人公处于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的关隘之际迭现出来
的。
很显然,哈里临终前的情绪完全来源于他的生活历程。
这个历程在这里只能是断断续续的再现,不可能合乎自然时序,但它是特定条件下的真实。
打破自然时序,打破形式逻辑的限制,而按照“心理时间”的逻辑,把过去、现在发生的事和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串在一起,也就形成了人物的心理意识流。
然而这种不受自然时序限制以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功能,只是“心理时间”功能之一。
“心理时间”的另一个功能,是在正确估计读者欣赏作品的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宣泄人物的内心感情,最大限度地发挥感染读者的作用。
在传统的叙事作品里,作者一般是按照时间的推移,一步一步地将情节推向高潮,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
这里所用的时间,往往带有被动性。
而“心理时间”的运用,往往把时间这个情节发展的要素化为某种动力,使之和其它艺术手段一道来摇撼人们的心灵,带有较强的主动性。
这不但合乎生活的真实,而且是对生活真实的驾驭。
“心理时间”是一种意识流动的轨迹。
但是“心理时间”总要依赖于客观时间。
任何作品都不能纯粹用“心理时间”来写成,都要遵循人们的思维规律。
这也就涉及到“心理时间”的深层结构。
这个更深的层次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心理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充分协调。
创作要把握住这一协调,以保证作品的风格获得它应有的美学价值。
这种协调很复杂。
反映在作品里,主要表现为过去刻着人物活动踪迹的时间和眼前正在流逝的时间,以及想象中的将来时间,按照什么样的方式联系起来的问题。
“心理时间”的运用,往往是把这三种时间并列起来,出现了多层次的时间交叉。
但这种并列交叉毕竟要服从于客观时间的制约,尽管在这里“客观时间”已经纳入了“心理时间”的内部构造。
这就是说,运用“心理时间”并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相反,在某一方面,它的限制要比运用“自然时间”更严格。
因为它多是从人物内心的隐衷出发,需要一把打开秘密的钥匙,把那些染着不同色彩的“时间”排好队放出来,而这把钥匙只能从生活的熔炉里锻造。
《乞力马扎罗的雪》一开始就客观地交代了乞力马扎罗是非洲的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上耸立着“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
在它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
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
”在主人公即将死亡时出现的梦景,则前呼后应,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意旨:崇高永生,鄙俗可弃。
整篇作品的结构服从于这个创作思想。
全部故事浓缩在一天的时间内,表现了主人公一生的经历和精神面貌,并没有生拉硬扯之嫌。
这就是因为他恰当地把握了客观时间与“心理时间”的关系。
艺术是有血有肉的,我们要善于把握它的内部联系。
上述三个层次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心理时间”的艺术职能。
第一个层次从属于第二个层次:宣泄人物的内心感情不是漫无节制的,它必须考虑到读者的心理反应,推动读者的感情升华。
这就要求作者潜入人物的心灵来拨动读者的心弦。
为此又要发挥第三个层次的作用,以沟通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交流,从而把作者的思想巧妙地渗进去。
三“心理时间”的构成这样复杂,运用起来当然不易。
它和其它艺术手段一样,既有自身的长处,也有自身的短处。
首先,运用“心理时间”表现思想内容,大多单刀直入,切中要害;但要求读者的思想高度集中,并在欣赏的同时积极参预新的创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艺作品的娱乐性。
基本上遵循客观时序的作品,眉目清楚,描写细腻,容易在步步展开中引人入胜。
而按“心理时间”展开的作品,由于跳跃性大,读时头绪不易理清,就得多费脑筋。
有时作者把全篇中人物关系结于一笔,就好象一刀砍在各种关系的纽结点上,面面生光,夺人眼目。
但是如果在阅读中,忽略那一笔,也就莫名其妙了。
其次,运用“心理时间”塑造的人物情思绵绵,立体感强。
人物只有和读者的思想交融起来,才能在人们的心头拱起他的形象。
传统的叙事作品往往是把人物形象推到读者的跟前,读者在把握了他的生活环境之后,再看看他的所作所为以至所感所思,从而决定爱憎。
但读
者也往往不易强烈地感受人物的情绪波动。
而运用“心理时间”就易于把读者带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一同感受,自始至终都处在纷繁复杂的情思纠葛中。
但人物生活的环境淹没在主观情感之中,就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慢慢咀嚼固然有味,如果倦于思考也就只能模糊一片了。
还有,运用“心理时间”写成的作品简约练达,容量较大。
“心理时间”的运用,不允许作者游离这一艺术手段的基本要求。
它可以穿针引线,大放大收。
而按客观发展时间来写,只能细针密缝,循规蹈矩,才能关合自然。
前者看上去比较恣意自如,实际上很难驾驭。
世界上决没有纯粹的艺术。
“心理时间”的运用也是要受思想内容制约的。
它一方面是那个支离破碎的世界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把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心攥在一起,导向一个幽远的境界。
“心理时间”毕竟偏重于主观性,只有把它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才能在我们的创作中起积极作用。
(注1)见《现代西方文论选》,第138页。
(注2)同上书,第84、89页。
“心理时间”浅说宗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