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如何有效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与合法权益
如何有效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与合法权益劳动者的权益与合法权益的保护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劳动关系基础上的,对劳动者而言,保护自身的权益是一项重要任务。
而如何有效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与合法权益,则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包括法律法规的保障、组织机构的监督、劳资双方的合作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方法。
一、法律法规的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
在许多国家,都有相应的劳动法律法规来明确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以确保公平公正的劳动关系。
劳动法律法规通常规定了最低工资、工时限制、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内容,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同时,法律法规还规定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救济途径,包括劳动仲裁、劳动争议调解等。
在这些救济途径的支持下,劳动者能够及时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组织机构的监督为了更好地保护劳动者权益,一些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劳动监察机构,负责对劳动关系进行监督和调解。
这些机构会定期检查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是否合规,是否按时支付工资、社会保险等,并及时处理劳动纠纷。
在这些监督机构的作用下,违法用工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了保护。
此外,一些工会组织也起到了监督的作用,他们通过与用人单位的谈判、协商等方式,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三、劳资双方的合作除了法律法规和组织机构的保障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也十分重要。
劳资双方应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用人单位应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如建立健全的工资支付制度、劳动安全保障制度等,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得到保障。
同时,劳动者也应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得侵犯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通过双方的合作与协调,劳动者的权益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护。
四、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也需要劳动者自身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因此,教育与培训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校应该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用人单位也应该为员工提供定期的培训,提高员工对自身权益的认识和维权能力。
浅谈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毕业论文
浅谈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毕业论文摘要: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对劳动者权益的定义和内涵进行分析,总结了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性和现状,并提出了提升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解决当前劳动者权益保护不足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劳动者权益保障现状措施建议一、引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已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性和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提供参考。
二、劳动者权益的定义和内涵劳动者权益指的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享有的合法权利和福利。
包括但不限于工资福利、劳动时间、劳动安全保护、劳动合同等。
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是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重要途径。
三、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性1. 人本理念的体现:劳动者权益保障是实现人本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
2. 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劳动者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劳资纠纷的发生。
3. 促进经济发展:劳动者权益保障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现状目前我国劳动者权益保障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监管不力、救济渠道不畅等。
这些问题导致一些劳动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五、提升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措施和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立法工作,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程度。
2. 强化监管执法:加大劳动保障监管的力度,提升执法效果,打击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3. 建立健全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者权益救济机制,确保劳动者在权益受侵害时能够有法律途径进行维权。
4.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劳动者对权益保障的知晓度和维权意识,加强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
六、结论劳动者权益保障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保护劳动者权益
保护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任何国家都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和有效的保护。
保护劳动者权益不仅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更是实现社会公正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从法律保护、公平就业和合理工作条件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劳动者权益。
一、法律保护法律保护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础,各国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劳动关系。
首先是劳动法的制定和实施,确保劳动者在工作中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劳动法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明确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责关系,规定了双方的权益和义务,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救济措施。
其次是建立健全的劳动监管机制,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和执法,及时发现和处理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同时,加强劳动仲裁和劳动争议解决机构的建设,提供便利和高效的法律救济渠道。
二、公平就业公平就业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公正的就业机会,消除就业歧视。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应依法开展招聘活动,遵守公平竞争原则,不得歧视劳动者的种族、性别、年龄、残疾等。
此外,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监管机制,打击非法中介和人力资源犯罪,保障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三、合理工作条件合理的工作条件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核心要求。
首先是保障劳动时间和休假制度。
政府应具体规定劳动时间,确保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超过法定标准,并建立健全的加班和休假制度。
其次是确保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安全与健康。
加强对危险岗位的管理和监督,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同时,注重职业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此外,用人单位应合理调整工资待遇,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工作贡献相对应。
总结保护劳动者权益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努力和参与。
政府要加大法律的制定和执法力度,提高劳动者知识和法律意识,加强监管和救济机制的建设。
用人单位要依法经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工资待遇。
劳动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
劳动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在劳动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确保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权益保障。
下面将从劳动合同、工资福利、劳动保险和工作环境四个方面来探讨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一、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作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约束关系,对于保护劳动者权益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劳动合同应当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二义性和模糊性的表述。
其次,劳动合同应当合法合规,符合国家有关劳动法规的规定。
此外,劳动合同中还应当包括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比如工作时间、休假制度、劳动保护措施等内容。
只有通过完善的劳动合同,劳动者的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工资福利工资福利是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保证劳动者获得合理报酬。
同时,用人单位还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合理的福利待遇,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年终奖金等。
工资福利的支付应当及时准确,不得拖欠或少付工资,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三、劳动保险劳动保险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为劳动者购买或参加劳动保险,包括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同时,用人单位还应当定期缴纳相应的保险费用,确保劳动者在遭受工伤或发生意外事故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和赔偿。
劳动保险的建设和完善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举措。
四、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保证。
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安全、卫生、无污染的工作场所,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和安全防护措施。
同时,用人单位还应当保证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合理,不得强迫加班或剥夺劳动者的休息权。
工作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对于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劳动者权益保护应当贯穿于劳动关系的各个环节,涵盖劳动合同、工资福利、劳动保险和工作环境等方面。
只有通过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制度、加强监管执法等多种手段,才能真正实现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浅谈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浅谈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法律制度之一,是保护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一种手段。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社会和法律的不断发展,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本文将从法律层面对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进行浅谈,探讨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应该获得的权益、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原则、现有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以及新时代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发展趋势。
一、劳动者应该获得的权益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应该获得的权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工资报酬权益。
工资报酬权益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权益之一。
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并且支付的工资应当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工资报酬权益不仅包括基本工资,还包括加班费、绩效奖金、补贴等相关待遇。
2、劳动时间和休息权益。
劳动者应当有规定的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
根据《劳动法》和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坚持合法、合理、合同化的原则,劳动时间不得超过每日八小时、每周四十四小时,但有些特殊情况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时,劳动者应当享受法定的带薪年休假、病假、产假、陪产假等。
3、社会保险和福利权益。
劳动者应当享受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基础保障制度,同时也可以给予劳动者一些形式的福利待遇,比如节假日福利、生日福利、员工旅游等等。
4、安全卫生和劳动保护权益。
劳动者应当获得安全卫生和劳动保护的权益。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制度,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设备和防护用品,确保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二、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原则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原则是指劳动者应当获得的权益以及保障这些权益的基本法律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1、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指在就业过程中,不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应该平等相待,不存在任何歧视和不平等的现象。
用人单位对于劳动者进行招聘、录用、晋升、解雇等任何决策,都应当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探讨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探讨劳动法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它规范了雇佣关系,确保劳动者能够在公平、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中获得合理的报酬和福利待遇。
本文将探讨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
首先,劳动法确保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根据法律规定,雇主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合理的工资,并确保劳动者在正当的劳动时间内获得足够的休息和休假。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长、加班和休息补偿等权益。
通过这些保护措施,劳动者能够享受到合理的工作条件,保障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其次,劳动法保障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
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承受了一定的风险和压力,他们可能会面临意外伤害、工伤或职业病等问题。
为确保劳动者在遇到这些困难时能够得到相应的帮助和赔偿,劳动法要求雇主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包括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这样一来,劳动者在面临意外情况时能够得到必要的保障,避免了因工作所带来的不可预见的损失。
再次,劳动法对特殊群体的保护也做出了相应规定。
例如,对于未成年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劳动法规定了特殊保护措施。
法律规定了未成年劳动者的工作时间、禁止从事危险工作和限制他们的工资扣除等条款。
对于女性劳动者,法律要求雇主提供适当的生理保护,如提供合理的生理期假和产假等。
这些规定能够保障特殊群体的权益,为他们提供更加公正的工作环境。
然而,劳动法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劳动法的执行力度和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
尽管法律规定了各项权益的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雇主可能存在对劳动法的漠视和违法行为。
这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提高对雇主的处罚力度,以确保劳动法的有效执行。
另外,劳动法在适应新兴产业和新型劳动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以互联网经济为例,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一些特殊的劳动关系涌现出来。
劳动法在这方面的规定相对滞后,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劳动权益保护需求。
因此,劳动法的完善和更新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旨在确保劳动者在工作中获得公正待遇、安全保障和合理权益。
本文将围绕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展开论述,从法律角度分析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法律框架以及相关法律措施。
一、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1. 尊重劳动价值:劳动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财富和价值。
劳动者权益保护能够确保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价值体现。
2. 维护社会稳定:健全的劳动者权益保护体系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如果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他们可能会采取抗议、罢工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将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3. 促进经济发展:劳动者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保护劳动者权益有助于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二、法律框架及相关法律措施1. 劳动法律框架:各国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框架。
以中国为例,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原则和具体措施,包括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工伤保险等方面的规定。
2. 公平就业原则:法律要求雇主在招聘、录用、晋升和解雇等过程中遵循公平原则,并且禁止歧视、虐待和骚扰劳动者。
这些保护措施确保了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不受不公正对待。
3. 工资保护:法律规定劳动者应当获得公正合理的工资报酬,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加班费等。
同时,劳动者还享有应时调薪、提供工资清单和支付方式等权益。
4. 工时限制和休假制度:法律规定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确保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在合理范围内,同时保障他们的休息和休假权益。
例如,一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还规定了带薪年假和带薪病假等。
5. 安全保障:法律要求雇主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设施,确保劳动者的人身安全。
同时,劳动者还应享有工伤保险和社会保险等权益,以应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和风险。
6. 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法律规定了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机制,包括劳动仲裁、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争议仲裁等。
劳动中的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
劳动中的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劳动者作为社会的一员,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他们应当享有一定的权益保护。
本文将从劳动法律法规的保护措施、劳动纠纷解决途径以及加强劳动保护的重要性等方面,探讨劳动中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一、劳动法律法规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劳动法律法规。
其中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旨在规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是我国劳动关系的基础法律,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劳动法》,劳动者有权享受工资、休假、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有权参加工会组织,有权进行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等。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休假制度、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以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劳动合同法》则更加具体地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
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需要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期限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增加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来进一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比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保护监察条例》等。
这些法规为解决劳动争议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确保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二、劳动纠纷解决途径尽管我国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劳动纠纷还是时有发生。
为解决劳动纠纷,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我国提供了多种途径。
首先是劳动争议调解。
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时,可以通过劳动争议调解来解决。
劳动争议调解机构会派出专业人员进行调解,协助双方达成一致,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是劳动争议仲裁。
如果劳动争议调解未能解决,双方可以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来解决。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会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公正仲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除了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外,劳动者还可以通过诉讼途径来解决劳动纠纷。
浅谈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浅谈劳动者权益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议题。
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不仅能够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也能够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如何保障劳动者权益,仍然是一个需要探讨和完善的问题。
一、加强法律保障,制定更完备的法律法规在劳动领域,必须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保障。
首先,要加强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法律和法规,形成规范的法律保障体系。
其次,要完善相关劳动合同,落实在操作过程中的实际保障。
针对个别企业无视劳动合同,缺乏稳定的工作环境的情况,政府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有力地维权维稳,加强企业守法意识。
二、规范用工制度,落实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劳动者的长远利益需要长期稳定的收入,因此用工制度必须健全且合法。
除了保障基本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还应当充分落实各种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保障广大劳动者的权益,并为他们的福利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养老金安全的监督,建立养老金制度健康发展的长期机制,进一步提升劳动者的福利水平。
三、建立预警机制,严惩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往往会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为此,必须建立预警机制,动态监测市场的劳动用工情况,防止违法用工和违法辞退的行为。
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明确相关责任和惩罚措施,对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进行有效惩治。
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全民社会保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民社会保险对于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意义愈发重要。
全民社保应当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部分,建立全民社保体系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关键环节。
因此,要加快完善全民社保体系建设,切实落实国家政策,让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健康、幸福的生活。
总之,劳动者是国家和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其权益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劳动动力贡献,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稳定。
从角度看劳动者权益保护
从角度看劳动者权益保护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有多个角度可以进行探讨。
这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劳动者权益保护:劳动法律的作用、工会的作用、企业道德的重要性以及新的劳动形态下的挑战。
1. 劳动法律的作用劳动法律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基础。
它确保了劳动者在工作中的一些基本权利,比如工时限制、工资保障、社会保险、休假制度、工伤保险等等。
劳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促进公平竞争和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确保劳动者获得合理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2. 工会的作用工会作为劳动者的组织和代表,对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会可以与雇主协商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代表劳动者维权,并为他们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
工会还可以提供法律咨询和培训,帮助劳动者了解和维护自己的权益。
3. 企业道德的重要性除了法律,企业道德也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因素。
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确保劳动者的人身安全。
此外,企业应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福利,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并倡导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发展。
4. 新的劳动形态下的挑战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市场出现了新的劳动形态,如平台经济和零工经济。
这些新的劳动形态给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很多新兴行业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往往受到侵害。
因此,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确保新劳动形态下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护。
综上所述,劳动者权益保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和保障。
除了劳动法律的作用和工会的作用,企业道德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
同时,新的劳动形态下的挑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只有通过法律、工会、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实现。
法律如何保护劳动者权益
法律如何保护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权益保护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法律的重要职能之一,劳动法旨在确保劳动者在工作中享有公平、合理的待遇和权益。
本文将探讨法律如何保护劳动者权益,并分析其中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一、劳动合同的保护劳动合同是雇佣双方之间达成的协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劳动合同法》,雇主应当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合同,并明确约定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等。
劳动合同的签订为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此外,《劳动合同法》还对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
例如,在劳动合同解除时,雇主需要提前通知、支付经济补偿等,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有效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利益,为雇佣关系的平衡提供了保障。
二、劳动标准的确立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国家通过立法和制定劳动标准来规范劳动关系。
劳动标准包括工资待遇、工作时间、休假制度等方面的规定。
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劳动者能够获得合理的报酬。
此外,法律还对工作时间作出了限制,避免劳动者长时间工作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劳动者的休假权利也得到了法律的保护。
根据《劳动法》和《年休假条例》,劳动者享有带薪年休假,并规定了休假的天数、薪酬等具体细则。
这些规定有助于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益,维护其身心健康。
三、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建立尽管法律有一系列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规定,但仍然难以完全避免劳动争议的发生。
为了解决劳动争议,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建立了劳动争议解决机制。
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包括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手段。
在劳动争议发生时,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申请调解,通过协商解决争议。
如果调解未能达成一致,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仲裁结果与判决具有法律效力。
如果当事人对仲裁结果不满意,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实现最后的法律救济。
通过这些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劳动者可以寻求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权益。
浅析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
摘要:劳动者权益是指劳动人民作为劳动付出者而享有的权利与利益。
一个公司或企业雇佣劳动者要履行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而且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积累与激励,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权益保护的法律形式包括行政保护、民事保护、经济保护以及刑事保护。
在现代社会,法律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起来的。
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法律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法律保障就是调整在社会保障中发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同时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关键词:劳动者;法律制度;社会保障;问题;对策一、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所体现的是广大人民的意志,是以维护广大人民利益为其根本目的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所以,在法律保障中劳动法首先要体现保护劳动者的各种需要和利益。
劳动法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为首要目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决定的。
劳动法正是以法律手段来满足、支持和保护劳动者不断得到这些物质利益的需要。
当劳动者的这种利益需要得到满足和保护时,劳动者便更有劳动的创造性。
劳动法把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首要任务,就是充分体现宪法有关规定的精神,把劳动者享有的合法权益具体化,实现正常劳动秩序,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与保障。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再加上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劳动法的实施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我国的劳动监察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现状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以此为开端奠定了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础。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陆续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初步形成了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显示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国家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劳动者权益保护中的法律保障
劳动者权益保护中的法律保障在当今社会,劳动者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劳动者在工作中往往面临着各种权益受损的情况,如工资拖欠、超时加班、劳动安全无保障等。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法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架构。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法律,它对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福利、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例如,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
这一规定旨在保障劳动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以维持身心健康。
除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也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范,以防止用人单位利用优势地位损害劳动者的权益。
比如,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劳动争议处理方面,法律也为劳动者提供了相应的途径和保障。
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解决。
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处理的前置程序,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如果对仲裁裁决不服,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一系列的法律程序为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法律对劳动者的工资权益保护也十分重视。
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后应得的报酬,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和国家规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为了保障劳动者能够按时足额拿到工资,法律规定了用人单位支付工资的具体时间和方式,并对拖欠工资的行为设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劳动安全卫生是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内容。
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劳动法的劳动者权益保护
劳动法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意识到了对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的重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劳动法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劳动者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和福利。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劳动法对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保障劳动者的福利待遇;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升劳动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一、保障劳动者的福利待遇劳动法保障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假期、薪酬、保险福利等各个方面的利益。
例如,劳动法规定了每日和每周工作时间,保障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
而在薪酬方面,劳动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同时规定了法定节假日工资倍数等规定,为劳动者提供了基本的经济保障。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医疗、伤残保险等等的福利待遇,确保了劳动者从自己的劳动所获得的回报。
二、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包括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变更、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辞退的程序和方法等等方面。
劳动法保障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法权益,例如,对于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法规定支付工资、未按照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等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并申请维权。
此外,劳动法规定了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健康,防止劳动者在工作中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等问题。
同时,劳动法还对于公司辞退员工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例如,规定劳动者被解除劳动合同后可享有的补偿金等制度,保护了被辞退员工的权益。
三、提升劳动者的自我保护能力除了劳动法作为制度法律的保障,赋予了劳动者更多的权利,也提高了劳动者自我保护的能力。
例如,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期限、工作时长等方面的约定,使得劳动者能够对于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自我约束和维护。
另外,劳动法规定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等诉讼渠道,让劳动者拥有了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维权的权利,提升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总之,劳动法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劳动法不仅是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也是提升劳动者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手段。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与劳动争议解决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与劳动争议解决劳动法是一种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体系,其涵盖了雇佣合同、劳动条件、工资和福利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重点探讨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和劳动争议解决的相关内容。
一、劳动者权益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是劳动法的核心宗旨之一。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需要特殊的法律保护。
以下是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几个重要原则和措施。
1. 劳动平等原则劳动平等原则是指雇主不能因种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国籍等因素不公平地对待劳动者。
根据劳动法,雇主需要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歧视。
违反该原则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
2. 工时和休假制度劳动法规定了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旨在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平衡。
根据法律规定,一般工作时间不得超过每日8小时,每周不得超过48小时。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带薪年假、带薪病假和婚礼假等特殊休假制度,确保劳动者享有合理的休息权益。
3. 工资保障工资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之一。
劳动法规定了工资支付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雇主必须按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拖欠或少付。
若发生工资争议,劳动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4. 安全保障劳动法对工作环境的安全提出了严格要求,雇主需要建立并有效执行安全制度和措施,确保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职业病患病时,有权获得相应的工伤保险和赔偿。
二、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是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解决劳动争议既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劳动争议解决方式。
1.和解解决和解是最为常见的劳动争议解决方式之一。
当劳动纠纷发生时,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达成和解协议,解决争议并达成妥善的解决方案。
和解既可以避免长期的法律诉讼,也有利于双方保持合作关系。
2. 仲裁解决仲裁是一种由第三方仲裁机构处理争议的方式,相较于法院诉讼程序,仲裁更加高效和灵活。
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遵守仲裁结果。
法律的劳动权益保护
法律的劳动权益保护劳动权益保护是法律所赋予劳动者的重要权益之一,其目的是确保劳动者在工作领域中获得公平和合理的待遇,同时保障其身心健康和尊严。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措施进行探讨,并重点分析其中的几个关键要素。
一、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基础法律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是基于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的规定。
其中,我国劳动法是最重要的法规之一,它确立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包括工资、工时、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护。
此外,我国还参加了相关的国际公约,如《国际劳动组织关于最低工资保护的建议》等,这些公约规范了劳动权益的国际标准,并为我国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提供了参考。
二、劳动合同的作用与保护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最基本的法律关系。
其作用不仅在于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还为劳动者提供了法律保护的依据。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应当明确约定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时、休假、工资报酬、社会保险等,同时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解除的程序和要求。
用人单位需要保证合同的有效履行,否则将面临法律责任。
因此,劳动合同对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为了解决劳动争议,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
这包括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三个层次。
劳动争议调解是最常见的解决办法,通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组织对争议进行调解,在确保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和解。
如果调解无效,劳动者可以选择仲裁或者提起诉讼,由相关的仲裁机构或法院进行裁决。
这些机制确保了劳动者在争议解决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四、劳动保护监督机构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监督机构的建立和有效运作至关重要。
在我国,劳动保护监察部门负责对用人单位的劳动条件、待遇等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其符合法律的要求。
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将依法采取行政处罚措施,并协助劳动者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基本知识法律如何保护劳动者权益
法律基本知识法律如何保护劳动者权益法律基本知识:法律如何保护劳动者权益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维系社会秩序与公正的基石。
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劳动者的社会,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成为法律的重要职责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法律如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帮助读者对劳动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劳动合同:保障权益的基础劳动合同是雇主与劳动者约定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
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应当明确规定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劳动报酬等重要条款,旨在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保护。
此外,劳动合同还应包含双方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经济权益最低工资标准是一个国家制定的劳动者最低获得经济报酬的标准。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生活成本、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劳动者的生活需求等多个方面。
通过确立最低工资标准,法律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经济权益,使得劳动者的收入不低于一定的底线,维护其生活质量。
三、工时限制: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与休息权益工时限制是法律对劳动者每日、每周工作时间的规定。
这种限制的存在,可以防止劳动者过度劳累,保护其身体健康与休息权益。
具体工时限制的制定因国家而异,但普遍来说,法律规定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某个小时数,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某个小时数。
这样的规定可以确保劳动者有足够的时间来休息和恢复,减少工作导致的身体和心理压力。
四、社会保险与福利制度:确保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社会保险与福利制度是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等。
这些制度的设立,旨在解决劳动者在生病、受伤、失业等特定情况下所面临的经济困难。
通过缴纳一定的社会保险费用,劳动者可以享受到相应的保险待遇,确保其在关键时刻不因经济问题而受到重大冲击。
五、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包括劳动仲裁和劳动争议法院等。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劳动法是一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旨在确保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享有合法权益的保障。
在劳动法中,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被视为核心原则之一,它确保了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中的基本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本文将探讨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法律保障措施。
一、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的重要性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体现了社会公平和人道关怀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法律、道德和社会意义。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易受到雇主的不公平对待和剥削。
因此,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的确立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保护劳动关系平等: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确保了劳动关系中的平等地位。
它要求雇主不能歧视劳动者,不论其性别、种族、宗教等身份特征,都要保证其在工作中享有平等的权益。
2. 保障劳动条件合理: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要求雇主提供合理的劳动条件,包括工资待遇、工作时间、休假制度、劳动安全等方面的保障。
劳动者有权要求雇主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并保障其合理的劳动时间和福利待遇。
3. 保护劳动人格尊严: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保护劳动者的人格尊严。
劳动者有权遭受虐待、歧视或其他侵犯人格尊严的待遇。
雇主不能对劳动者进行任何形式的暴力、威胁或伤害,必须尊重和保护劳动者的人格尊严。
二、劳动法中的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措施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劳动法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措施。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法律保障措施:1. 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是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重要文件。
劳动合同制度规定了雇主向劳动者提供的工作内容、薪资待遇、劳动时间和休假制度等方面的权益保障。
劳动合同确保了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权益平衡。
2. 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工资制度是一种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制度。
根据法律规定,雇主必须向劳动者支付不低于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这样可以确保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体现,对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并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首先,法律对于确保劳动者享有合理工时和休息的权益起着积极的保护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过度工作和长时间工作已成为困扰许多劳动者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法律规定了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制度,例如每周工作时长、加班相关条款以及休假制度等。
这些法律规定不仅帮助劳动者维持身心健康,也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其次,法律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权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工资作为劳动者获得收入的重要途径,其支付应该合理、按时,并符合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的约定。
法律规定了最低工资、加班费、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这些法律规定确保了劳动者获得公平报酬,并为其提供基本的福利保障。
此外,法律还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和劳动保护提供了必要的规范和保障。
在工作中,劳动者可能面临意外伤害、职业病等风险,而社会保险和劳动保护机制的建立则为劳动者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法律规定了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义务等,确保劳动者在遭受伤病时得到及时的治疗和补偿。
此外,法律还加强了对劳动安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劳动者在工作环境中的安全和健康。
然而,尽管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劳动者缺乏法律意识,对自身权益和义务缺乏了解。
这导致了一些劳动者对法律保护的依赖和主动性不足,从而使得法律的保护力度减弱。
其次,一些雇主或企业存在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由于监管不力或其他原因,一些雇主可能违反劳动法规定,剥夺劳动者正当的权益。
这需要加强法律监督和执法,确保劳动者权益的有效保护。
总结起来,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确保了劳动者拥有合理工时和休息、公平工资和福利待遇,以及社会保险和劳动保护。
劳动中的劳动权益保护与法律责任
劳动中的劳动权益保护与法律责任尊敬的读者:劳动中的劳动权益保护与法律责任在现代社会中,劳动权益保护是确保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一些与劳动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责任,并讨论如何在劳动中维护自己的权益。
一、劳动中的基本权益保护作为劳动者,我们享有一系列基本的劳动权益。
首先,我们有权获得公平合理的工资报酬。
根据劳动法,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并且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此外,劳动者还享有安全健康的劳动环境。
用人单位有责任提供安全的工作场所和必要的劳动防护设备,以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二、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责任如果用人单位未能履行对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将给予相应的责任和制裁。
首先,用人单位未支付工资将被追究支付拖欠工资的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未能按时支付工资,则需要支付逾期支付工资的违约金。
此外,劳动者还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等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并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于劳动安全和健康问题,用人单位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劳动法》和《安全生产法》,用人单位应当制定并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劳动保护设备。
如果用人单位未能履行这些责任,造成劳动者受伤或患病,用人单位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需要赔偿劳动者的损失。
劳动权益保护和法律责任不仅仅是用人单位的责任,劳动者自身也有责任。
在劳动中,劳动者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此外,劳动者应当加强自身的劳动安全意识,正确使用劳动保护设备,遵守劳动安全规定。
三、维护劳动权益的途径在劳动中,如何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成为了每一位劳动者关注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维权途径:1.友好协商:首先,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友好协商,尽量通过对话和沟通解决问题。
双方可以就劳动条件、工资待遇等问题进行协商,达成共识。
2.劳动仲裁:如果友好协商不能解决问题,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根据我国劳动用工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各种具体形式,按侵权性质作出分类,并根据这种分类分析我国现行劳动立法及实践操作中存在的保护劳动者权益不力原因。
本文通过对这些侵权形式及原因的剖析,着重于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具体对策,力图寻求一条能够从立法、司法和实践中更好的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
关键词:劳动用工单位、劳动者权益、侵权形式、侵权原因、法律保护目录摘要 (I)目录 (II)第一章绪论 (1)1.1 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 (1)1.1.1现实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第二章侵权的主要形式 (2)2.1传统的侵权形式 (2)2.2新类型的侵权形式 (2)第三章劳动用工单位侵权原因分析 (4)3.1劳动用工单位侵权导致劳动纠纷上升的主要原因 (4)3.2涉及劳动争议处理方面的几个问题 (5)第四章对劳动者权利保护问题的认识 (7)4.1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7)4.1.1劳动者就业权的保障 (7)4.1.2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保障 (9)4.1.3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 (10)4.1.4劳动者劳动安全卫生权的保障 (11)4.1.5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的保障 (12)4.2对劳动者权利保护问题的几点建议 (13)参考文献 (15)致 (16)第一章绪论1.1 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1.1.1现实背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劳动力供给量过大,远远超过了就业需求量,劳动就业压力非常大。
在这种形势下劳动者就业方面的弱势地位更加明显,直接使劳动者更加看重劳动机会,也间接导致了在劳动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劳动者为了保住工作而放弃了合法权利的保护,这反而又放任了用人单位的侵权行为,使之有增无减。
据统计,80%以上的劳动争议是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利造成的。
可见在这种劳动者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劳动争议案件不断上升、涉及劳动者不断增多的新趋势下,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将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关系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
如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问题,将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按我国目前的法制体系,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立法框架下,不同层次的各种规性文件就构成目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规用工单位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体系。
由于这一法律体系尚未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形成,这就使得劳动者在自身权益被侵犯时,有时竟找不到可适用的法律规定。
比如:当用工单位不依法为劳动者缴纳住房公积金时,劳动者就很难维权;有关媒体也报道过“骗取住房公积金案”法官审理时遇到的适用法律尴尬[①]。
因此,结合我国劳动用工实际,尽快完善各种层次的规性文件,使劳动关系完全纳入法治轨道,切实维护用工单位及劳动者权益就成为我国劳动立法领域颇为关注的问题。
第二章侵权的主要形式2.1传统的侵权形式自1994年7月5日颁布《中华人民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以来,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关注,对侵犯劳动者权益的各种报道也越来越多。
由于当时正处我国市场经济初步建立阶段,经济扩迅速,粗放性发展模型等原因导致许多中小企业不重视科技的力量,为在竞争中求生存,有些企业往往将一些经营风险通过管理手段变相转嫁到劳动者头上。
这个阶段用工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不按规定给付劳动报酬。
这种侵权状况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①借故延长职工工作时间(主要在按时计酬工种);②以各种借口减少职工工作实效(主要在按件计酬工种):③变相增加职工的工作量(如“减员增效”等各种变相合并岗位现象):④变相或实质性减少职工的各种休假、探亲期。
2、强迫性质的安排劳动。
这种侵权状况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①勒令职工冒险作业(各种小煤矿表现最为严重);②安排女职工、未成年工从事他们本不应从事的工作(如在女职工生理经期安排从事冷、热、重体力岗位操作);③不对职工进行岗前培训就直接安排到一些特殊岗位、危险岗位作业(这在一些资源开采型小企业表现较为突出):④不按规定给职工配备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具(这在如电、气焊工、车工、钳工等工种较为普遍)。
3、侮辱性质的安排劳动。
这种侵权状况又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①非法的监控及安保措施(如下班搜身检查措施,这在一些零售业及珠宝加工、零售业较为突出);②男女同工不同酬(这在一些外资企业表现较为严重)。
2.2新类型的侵权形式随着社会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日渐重视,虽然传统的侵权形式仍是侵犯职工权益的主要类型,但一些不为职工所意识的新类型的侵权形式正逐渐明显化、严重化,这一新类型的侵权形式主要是利用了国家法律法规不完善及劳动者对自身权利不完全了解这些空缺。
根据这一类侵权的主要案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形:1、不按规定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社会保障法》,企业应为职厂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险金散见于一些行政法规之中,加之这些行政法规尚未与《劳动法》配套,这就给企业钻制度的空隙留下了可能。
目前,我国企业职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因省份、城市不同而各有差异,客观上也造成了企业职工不完全了解自己的各种合法权利,特别是对一些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而言更是如此,近几年来,职工与企业就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等缴纳参保问题发生的纠纷日益增多。
2、不按规定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严格来说,住房公积金也属于社会保障立法的一部分。
虽然我国目前已制定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但目前我国法律对哪些企业及企业如何缴纳住房公积金(违反这些规定劳动者该如何维权等方面)规定得并不详细,加之监督力度不够,企业不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相当普遍。
可当职工与劳动用工单位就住房公积的缴纳时发生纠纷并诉至仲裁委员会或法院时,仲裁委员会及法院甚至连如何适用法律都难以掌握。
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目前广大职工最困惑的了,同时也折射出我国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立法方面的存在相当大空缺。
3、不正当地阻止人才(劳动)流动虽然这一类型的侵权早已有之,但由于市场经济早期的粗放型发展及对人才(含技术工人、熟练工)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并不注重约束人才的流动。
这几年来,由于人才的流动频繁,加之不少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视,对核心人才的约束越来越明显,一些企业往往用过高的违约金来阻止人才流动。
谭氏官府菜厨师跳槽被判250万元违约金案[②] 就轰动不小。
如何合理规人才流动,保护劳动者及企业两者的利益,是我国立法者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4、将劳动关系扭曲成代理、雇佣、承揽等民事关系由于我国处理劳动关系与处理代理、雇佣、承揽等民事关系适用不同的法律,一些企业就利用劳动者不完全熟悉法律这一点(加之劳动关系与代理、雇佣、承揽在某些方面本来就不易区分),将劳动合同扭曲为代理、雇佣、承揽等民事法律关系,从而使劳动者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
发生纠纷时,由于收集证据难等各种因素影响,劳动者很难依法维权。
第三章劳动用工单位侵权原因分析3.1劳动用工单位侵权导致劳动纠纷上升的主要原因(一)劳动用工单位无视法律,漠视劳动者合法权利从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表现类型来分析,传统的侵权形式主要是由这—原因造成的,就我国目前劳动方面的法律来说,对传统侵权形式这些方面的立法还是比较全面的,大部分劳动者对自身这上方面的权利也是熟知的,一些劳动用工单位为单纯追求自身利益,根本无视法律及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二)劳动立法工作滞后我国现行的《劳动法》还是1994年修订颁布的,由于当时具体的劳动用工环境与如今的劳动用工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有关部门又没能及时适应变化的需求加大劳动立法工作,使得现行的有关劳动法律法规滞后于实际劳动关系的发展。
新类型侵权形式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归结于我国法律在这些方面的立法空缺或不统一。
(三)被侵权劳动者对自身权利漠视虽然总体上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越来越强,但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许多劳动者对劳动用工单位的侵权行为采取忍让的态度,纵容了劳动用工单位的不良行为甚至是行为的发展。
另由于我国的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只有60天,而劳动者对这60天的时效往往无法完全了解,时效一纵即逝,从而无法保障自己的权益。
(四)相关职能部门分工交错,使得侵权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从总的来说,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劳动用工单位的劳动用工行为,但涉及到一些劳动安全生产制度落实,职业病防护,劳动工作环境监督等多部门交差管辖问题时,往往是无人管辖,留下了监督死角。
(五)劳动纠纷得不到及时裁决,从某方面讲纵容了侵权的发生由于目前我国劳动法律存在的一些空缺,使得相当一部分的纠纷得不到及时裁决,纵容了企业的违规行为,同样道理,由于专职劳动争议法庭及法官的缺少,一旦侵权形式不能得到法律的确认,就纵容了劳动用工单位再次侵权的发生。
劳动仲裁前置使得劳动争议案件成了三审终审制,束缚了劳动者主权利的途径。
3.2涉及劳动争议处理方面的几个问题我国《劳动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了劳动者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便劳动者其它权利受到侵害时,有进行救济的权利。
对劳动争议的妥善解决,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有利于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提高双方当事人履行义务的自觉性,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但从《劳动法》规定的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方面,仍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须共同探讨。
一是劳动者申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成本过高。
目前,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程序为“一裁两审”制度。
凡是劳动争议必须经过劳动仲裁委员会做出裁决,否则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而仲裁委员会又往往不受理非法用工、超过申诉时效等案件,因为未经仲裁,当事人便不能诉诸法院,这无疑间接剥夺了在非法用工情况下劳动者请求司法救济的权利。
有些案件,仲裁委员会认为不属于劳动争议,不属其管辖畴,发出不予受理通知书。
而当事人以民事案件向人民法院起诉后,法院经审理又认为是劳动争议,告知当事人先申请仲裁。
由于劳动关系所作的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对现实社会的许多方面都不能包括。
因此,目前有必要对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围做出立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以便统一理解,特别是要出台在用人单位主体不合法的情况下,对劳动者进行保护,分清与其它法律责任的界线。
二是申请劳动争议时效过短,不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由于劳动争议诉讼时效过短,劳动者往往冒着超过仲裁时效的风险。
当事人提出仲裁要求,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是指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
当事人超时效申请仲裁的,将不予支持其请求。
然而,大部分职工,在一些争议发生后,往往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尽可能通过相对缓和的方式解决,比如,托人情、找关系。
正是这样左顾右盼的时候,诉讼时效匆匆而过,当劳动者拿起法律这把武器自卫的时候,法律又为劳动者亮起了红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