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细菌的分布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微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可以是单细胞类型,也可以是多细胞的类型。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分解有机物、参与氮循环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细菌和真菌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例如,酵母菌在面包制作中的作用,以及乳酸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
2.分布范围:讲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如土壤、水体、动植物体内等。
3.作用:阐述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如分解有机物、参与氮循环等。
4.实例: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一些常见的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5.教学难点: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生存条件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例题4:
题目:请简述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案: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他们能分解有机物质,促进物质循环。此外,细菌还参与氮循环等生物化学过程。
5.例题5:
题目:请简述微生物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答案:微生物技术在食品制作、疾病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酵母菌在面包制作、酸奶制作中的作用,乳酸菌在泡菜制作中的作用。
8.例题8:
题目:请简述细菌和真菌的遗传变异方式。
答案:了解细菌和真菌的遗传变异方式,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掌握细菌和真菌的遗传规律。
题9:
题目:请简述细菌和真菌的生态关系。
答案:了解细菌和真菌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如竞争、共生、寄生等。
10.例题10:
题目:请简述细菌和真菌的科学研究方法。
初中生物-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第五单元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本章综合解说本章内容概览细菌、真菌是两类特殊的生物,对维持生物圈的繁荣和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们广泛地分布于我们的周围,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本章内容按照“宏观→微观→宏观”的顺序呈现内容。
首先从宏观方面介绍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征,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然后从微观方面介绍细菌、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生殖等方面的特点。
最后又从宏观方面引导我们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
另外,本章内容重视对生物技术方法的训练,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为我们今后学习生物技术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1)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3)真菌的主要特征。
(4)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5)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难点:(1)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2)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4)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5)细菌和真菌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本章学法点津1.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学习,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认识细菌的形态结构;通过对细菌和真菌的比校,认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细胞结构、营养、生殖等的异同。
根据比较后得出的结论,归纳细菌、真菌具有的主要特征。
2.回忆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以及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等内容,结合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讨论、探究等,认识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等现象的分析,辩证地看待细菌和真菌的作用:结合生活实例,认识人类在疾病防治、清洁能源生产、环境保护中对细菌、真菌的利用。
4.积极参与观察和探究,如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观察细菌和真菌的结构、制作孢子印、观察发酵现象、制作甜酒、保存食品等,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提高探究能力,学会合作,发展实践能力。
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A 真菌 B 细菌 C 菌落 D 菌痕
3、在一个培养皿中有大大小小许多个细菌
及真菌的菌落,细菌菌落的特征是 ( B )
A 面积比较大,呈绒毛状
B 面积比较小,表面光滑粘稠
C 面积比较大,呈蜘蛛网状
D 面积比较小,表面絮状
合作电话:010-57172727 客服电话:010-58425255/6/7 传 真:
2 菌
落
细菌的菌落大几倍 或几十倍。霉菌的
菌落呈绒毛状、絮状
或蜘蛛网状,有时还
呈现红、褐、绿、黑、
黄等不同的颜色
合作电话:010-57172727 客服电话:010-58425255/6/7 传 真:
比较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
细菌菌落
形态 大小 颜色
光滑粘稠 粗糙干燥
小
白色,少数其 他颜色
真菌菌落
绒毛状、絮状 蜘蛛网状
7、下列关于细菌的菌落特点叙述错误
的是( D )。
A. 比较小
B. 或光滑黏稠
C. 或粗糙干燥
D. 比较大
合作电话:010-57172727 客服电话:010-58425255/6/7 传 真:
A B
8、上图培养基中( A )是 细菌的菌落,( B )是真菌
的菌落。
合作电话:010-57172727 客服电话:010-58425255/6/7 传 真:
美国的J. A. Baross发现一些从火山口中分离出的细 菌可以生活在250℃的环境中。
五.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哪些基本条件?
生存 基本 条件
1.水分 2.适宜的温度 3.有机物质 4.有的还需要特殊条件
1、炎热的夏天,食物容易腐败,得肠胃炎的人 也较多,这是为什么?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人教版)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考点1:观察菌落1.菌落(1)概念: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区别大小形态颜色细菌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或无色真菌菌落较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红、褐、绿、黑、黄等(3)鉴别真菌和细菌①菌落特征可以作为鉴别细菌和真菌的重要依据。
各种细菌和真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具有一定的特征,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因此,菌落特征可以作为鉴别细菌和真菌的重要依据。
【拓展】①不同菌种形成的菌落的特征不同,即使同一菌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其菌落特征也有变化,但同一菌种在同一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特征一般是相同的。
②一堆细菌或真菌不能叫菌落,由多个细菌或真菌形成的集合体也不一定是菌落,因为这个集合体中细菌或真菌的种类不-定相同。
②判断以下菌落细菌菌落霉菌菌落霉菌菌落2.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过程考点2: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1)提出问题: 手上存在细菌和真菌吗?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减少了吗?(2)作出假设:洗手前手上不满大量细菌和真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减少。
(3)制定计划:①将9个灭过菌、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平均分成三组,每组培养皿底部贴上相应的标签:对照、洗手前、洗手后。
②把培养皿打开,请三位学生将手指的5个指尖分别在贴有“洗手前”标签纸的3个培养基上蘸一下。
这一步的目的是接种。
③再请刚才的三位学生用肥皂将手洗干净,然后在贴有“洗手后”的三个培养基分别按一下指尖;④将三组培养皿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⑤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并记录各培养皿中的细菌的菌落数,求出各组的平均值。
(4)实验结果:洗手前培养皿中的细菌数量多,洗手后的培养皿中的细菌数量较少,空白对照组没有菌落。
(5)得出结论:手上存在细菌和真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减少。
【拓展】(1)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接种方法①空气中:在教室或草地、树林中、汽车站旁等地方,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封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3.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节内容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初步认识它们的分布规律。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菌和真菌等实验,引导他们发现和总结分布规律。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一些关于细菌和真菌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巩固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作答。"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解答疑惑。
"通过练习,我发现大家对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方面有了较好的掌握。但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我会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4.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培养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与细菌和真菌相关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深入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作业旨在拓宽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培养大家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同时提高写作水平。"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思维导图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馒头上长出的
一个个菌斑就是霉菌的菌落。
2、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区别是:
3
4
第二节细菌
1、发现细菌的是列文虎克。
“微生物学之父”是巴斯德,他通过“鹅颈瓶实验”证
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空气中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和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2
(1
(2
(3
(4
(5
(6
(7)
(8
3、
4
5、青霉孢子是青绿色,着生在直立菌丝上,呈扫帚状。
6、细菌和真菌的比较
(1(2)如链球菌可使人患扁桃体炎;臂癣和足癣是由真菌引起的。
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和玉米瘤
(3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共生。
例如,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根瘤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
1、食品的制作:
①干蘑菇——脱水法;腊肉类熟食——晒制与烟熏法;果脯——渗透保存法;咸鱼、咸蛋——腌制法(4种食物保存方法的原理是:除去食物中水分,抑制
菌的生长和繁殖)
②袋装牛奶、盒装牛奶——巴氏消毒法;
③肉类罐头——罐装法。
(②③的原理是:高温灭菌)
④袋装肉肠——真空包装法(原理是:破坏需氧菌的生存);
还可以用冷藏法、冷冻法、使用防腐剂等方法。
(3)环境保护:
细菌可以净化生活污水,。
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4.应考虑好放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两套装培养基的培 养皿都需要在同一环境下培养吗? 两套培养皿都需要在恒温条件下培养。
5.设计好观察记录的表格,计划好观察的时间,次数.
合作电话: 客服电话:/6/7 传 真:
发霉桔子
酸牛奶
• 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绿色斑点等— —霉菌(真菌)
• 伤口会发炎——细菌
• 牛奶放久了会变质发酸——乳酸菌(细菌)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呢?
• 显微镜(光学高倍或电子显微镜):一般个体很 小,可以看清 单个细胞和内部结构
• 肉眼: 1.大型的真菌 ( 多个细胞) 2.菌落
形态 大小 颜色
细菌菌落
光滑粘稠 粗糙干燥
小
白色,少数其他颜 色
真菌菌落
绒毛状、絮状 蜘蛛网状
大
红、褐、绿黑、黄 色等
三、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1. 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牛肉汁+琼脂 2. 高温灭菌 3. 冷却 4. 接种—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 5.恒温培养. 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
讨论 1、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 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答:可以杀死其中的细菌;无菌棉棒是为了防止其他微生物污染培 养基. 2、第3条提示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答: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 3、汇总全班各组的探究结果,你认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是怎 样的? 答:细菌和真菌是无处不在的。
C 菌落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 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课件

想一想
1、馒头存放时间久了为什么会长“毛”?存放久了的馒头会长出“毛”,这是真菌中的霉菌繁育的结果。2、腐烂的树枝怎么会长有木耳呢?腐烂树上长出的木耳实际是真菌。3、营养丰富的牛奶和饭粒为什么会变质?牛奶和米饭变质了,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在作怪。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的散布
真菌
发霉的: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水、有机物、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某些细菌和真菌还要特定生活条件
如乳酸(杆)菌生活在无氧的条件,
有氧条件下生命活动受到抑制
1.炎热的夏天,食物容易腐败,冬天却不会容易腐败,为什么? 细菌真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低温能抑制细菌生长繁育2.夏天,受潮的食粮、衣物和皮鞋常常发霉长毛,为什么受潮的玻璃、石头、水泥墙不易发霉 ? 细菌真菌的生活需要有机物3.晒干的种子和潮湿的种子,哪个更容易发霉,为什么? 潮湿的种子,细菌真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橘子
花生
面包
生 活
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在作怪!
营养丰富的牛奶和饭粒为什么会变质?
空气中有许多细菌和真菌,那请同学们帮忙“抓”100个细菌过来给我,这个任务可能完成吗?为什么呢?
不能,因为细菌太小了。
一、视察菌落 一个细菌或真菌繁育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红曲霉
黄曲霉
毛霉
青霉
葡萄球霉
不同形态的菌落
细菌菌落
霉菌菌落
形态大小颜色
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有什么不同?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霉菌的菌丝较粗而长,形成的菌落较疏松,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霉菌形成的孢子有不同的颜色,所以霉菌菌落能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
第四章 细菌的分布与外界环境对细菌的影响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第四章细菌的分布与外界环境对细菌的影响第一节细菌的分布细菌种类多、繁殖快、适应环境能力强,因此,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水、土壤、空气、食物、人和动物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常有各种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存在。
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上起重要作用,不少是对人类有益的,对人致病的只是少数。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一)土壤中的细菌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细菌来自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和腐物寄生菌以及随动物排泄物及其尸体进入土壤的细菌。
它们大部分在离地面10~20厘米深的土壤处存在。
土层越深,菌数越少,暴露于土层表面的细菌由于日光照射和干燥,不利于其生存,所以细菌数量少。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另外还有真菌、螺旋体等。
土壤中微生物绝大多数对人是有益的,它们参与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分解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固定大气中的氮,供给植物利用;土壤中可分离出许多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
进入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但是一些能形成芽胞的细菌如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病原菌、肉毒杆菌、炭疽杆菌等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
因此土壤与创伤及战伤的厌氧性感染有很大关系。
(二)水中的细菌水也是微生物存在的天然环境,水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污水、人畜排泄物及垃圾等。
水中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因水源不同而异。
一般地面水比地下水含菌数量多,并易被病原菌污染。
在自然界中,水源虽不断受到污染,但也经常地进行着自净作用。
日光及紫外线可使表面水中的细菌死亡,水中原生生物可以吞噬细菌,藻类和噬菌体能抑制一些细菌生长;另外水中的微生物常随一些颗粒下沉于水底污泥中,使水中的细菌大为减少。
水中的病菌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钩端螺旋体等主要来自人和动物的粪便及污染物。
因此,粪便管理在控制和消灭消化道传染病有重要意义。
但直接检查水中的病原菌是比较困难的,常用测定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菌群数,来判断水的污染程度,目前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标准为1m1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每1升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个。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4章第1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在家阅读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解题思路。
-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疑问提交给教师,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通过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及作用,学生应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树立生态平衡的生命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科学思维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⑧细菌和真菌的研究方法和进展不断更新,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微生物的机会。
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土壤、水、空气、动植物体内。
③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氮循环、分解有机物、食品制作、环境保护。
④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健康影响、医药应用、农业应用、工业应用。
⑤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方法:显微镜观察、培养方法、鉴定方法、操作技巧。
⑥细菌和真菌的分类和鉴定: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方法、真菌的分类和鉴定方法、遗传变异、物种多样性。
- 真菌的分类和鉴定方法
- 细菌和真菌的遗传变异
- 细菌和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7. 细菌和真菌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 细菌和真菌的遗传学研究方法
- 细菌和真菌的生态学研究方法
- 细菌和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 细菌和真菌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七、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微生物的世界》、《微生物学原理》、《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等书籍,以深入了解细菌和真菌的更多知识。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ppt课件

知识讲解
2. 在标签纸上标出组别、实验日期、编号(1号或2号),将标签贴在培养皿 的底面。
3. 在各自选定的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例如,在教师或草地、林中、汽车 站等地方,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封好。又如,用 无菌棉棒蘸取池水、土壤或擦取口腔内部、手心等处,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 如果你想检测硬币上有没有细菌,只需将硬币放在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科学家在深海底部的火山口等极端特殊的环境中,
发现了大量的古细菌(硫细菌)、管状蠕虫等。古细菌 的存在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古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 非常强。细菌的分布很广泛。
课堂小结
菌落:
由一个细菌或真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细菌菌落
细 菌
观察菌落
真菌菌落
和
知识讲解
答: 经过严格的高温灭菌的环境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生存空间。
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但在不同环境中分布的多少 不同,如手、硬币上附着的细菌和真菌较多。
1.水分
生存基本条件
2.适宜的温度 3.有机物质
4.有的还需要特殊条件 (例如有些细菌必须在无氧条件下生存)
的生长。下列有关解释中,正确的是( A )
A.不同的细菌需要的生存条件是不一样的 B.这两种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一样的 C.甲、乙细菌都能够在盐水环境中生存 D.甲、乙细菌都不能够在盐水环境中生存
第四章_第一节_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6、表达交流。
1、提出问题:(先确定变量)
不同环境里都有细菌真菌吗?马路上的细 菌真菌比草地多吗?池塘里有细菌吗?…...
2、作出假设:
假设不同环境里都有细菌真菌,假设马路上 的细菌真菌比草地多。假设池塘里有细菌。
3、制定计划:
小时候你有过不洗手就吃饭的习 惯吗?帮幼儿园的阿姨设计一个探究: 说服小朋友养成自觉洗手的好习惯。
简答题
1、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 法是:
1、配制培养基 2、高温灭菌
3、接种
4、培养
2、小明经常看见广告上说:“舒肤佳可以有效地抑制细 菌的存活。”他想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于是 他和小聪两人分别进行了探究,如图所示:
洗手前按指处 洗手前按指处 洗手后按指处
(无菌操作28℃环境中培养后)
恒温培养
(或室内温暖的地方)
目的是杀灭培养基中原有的细 菌和真菌,以排除它们的干扰。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1、配制培养基
2、高温灭菌
3、接种 4、恒温培养
(科学探究是生物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其中1、2、3为本节内容)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无菌操作28℃环境中培养后)
小明
小聪
小聪 同学设计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 设计了对照实验 。 ★你认为_____
★在做这一步以前,他们应该完成哪些工作? 配制培养基,并将培养基和培养皿高温灭菌。
生活的最大悲剧不是失败,而 是一个人已经习惯于失败。
材料用具: 装有培养基经高温灭菌冷却的培养皿两套,无 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等。
探究讨论: 1、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 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 么要用无菌棉棒?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新课件

④将两套培养皿置于37℃恒温箱中,每隔10小时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 共观察3次。 实验现象:甲培养皿中的菌落多,乙培养皿中的菌落少。 得出结论:洗手前与洗手后相比,洗手前手上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多。 注意事项:①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要严格高温灭菌,在实验前不要盲目打 开培养皿,防止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落到培养基上。 ②实验中设有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其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除变 量外,进行微生物培养的条件如温度等要保持一致。
2.教材p69的提示第3条提示相当于细菌、真 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接种
3.汇总全班各组的探究结果,你认为细菌 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怎样?
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
4.什么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在这 个探究中,不可能有的情况是哪一种?为什么?
经过严格的高温灭菌并密封的环境中不可能有 细菌和真菌。在这个探究中,经高温灭菌后一直 密封的培养皿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因为灭菌 后一直处在密封状态。
细菌
真菌
大小 较小
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3.菌落的培养 特别提示 牛肉汁中富含有机物,可以为细菌、真菌的生长提供营养;高温
例1 下列对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B.真菌的菌落比较大,呈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等 C.真菌的菌落有时还会呈现出红、褐等颜色 D.细菌的菌落肉眼看不到 解析 菌落是指由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 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 燥,多为白色;真菌菌落特征:菌落一般较大、菌落疏松,呈绒毛状、絮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细菌菌落 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真菌菌落 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有时还能能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 颜色。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知识点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馒头变质长的霉、水果上长的“毛毛”,是真菌中的霉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
(强调:一个菌落只有一种细菌或真菌)2、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比较:菌落大小形态颜色细菌小表面或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真菌大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呈现红、褐、绿、黑、黄等颜色,也有白色的3、培养细菌或真菌的方法: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冷却③接种④恒温培养4、高温灭菌的作用:杀死混在培养基内的细菌以及真菌的孢子等,排除实验外其他环境的污染。
5、细菌和真菌的生存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分、有机物。
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
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即营养方式为异养)第二节细菌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发现细菌。
2、而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真菌),提出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3、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一颗小米粒),单细胞结构。
4、细菌特征: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无成形细胞核。
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分解者。
分裂繁殖。
有些细菌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叫芽孢5、细菌的结构特点: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特殊结构: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运动);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轻,对恶劣环境有抵抗能力的休眠体)。
掌握课本60页细菌结构示意图。
6、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速度快,不到半小时就分裂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龋 病
第九章
重点
龋病病因 釉质早期龋的病理变化 牙本质龋的病变及发展过程
B
F
H
B:细菌 F:食物 H:宿主
龋
龋病病因(三联因素)
B
F T
H
B:细菌 F:食物 H:宿主 T:时间 龋
四联因素学说
釉质平滑面龋
病变呈三角形,底部向釉质表面,顶部向釉牙本质界
a. 釉质早期龋病变分四层: 1.透明层 2.暗层 3.病损体部 4.表层 b.显微放射摄影:病变呈三角形透射区
牙周炎的发展过程
1.始发期:2~3天,龈沟周围急性渗出性炎症,血管扩张,大量 中性粒细胞渗出,龈沟液增多 2. 早期病变:3周,炎性渗出增多,并有多量T淋巴细胞,胶原纤维
变性破坏,结合上皮开始增生
3. 病损确立期:B淋巴细胞增多,龈沟液中出现免疫球蛋白、补体 各种酶,结合上皮根向增殖,浅牙周袋形成
牙周创伤
病因:咬合创伤 外科创伤 不当治疗引起的创伤 病理: 压迫侧:组织变性、 坏死、钙化、出血、 骨质吸收 牵引侧:纤维增生、 骨质增生
牙周创伤
镜下病变:出血、变性、坏死及钙化
牙周萎缩
病因: 炎症性萎缩;增龄性萎缩;机械刺 激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全身疾病造成 萎缩 临床表现: 牙龈、牙槽骨向根方退缩,牙根暴露 病理: 组织及细胞成分减少,骨小梁稀疏
第四章 细菌的分布
学习目标
掌握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
掌握口腔内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的类型
了解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的概念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土壤
空气
空气
空气消毒法
口腔中的细菌
•
据哈佛大学医学院报告:一张清洁的口腔,每只牙 齿表面有1千到10万个细菌;而一张不清洁的口腔, 每只牙齿表面可有1亿到10亿个细菌。 新生儿口腔本无细菌,但随着哇的一声问世,细 菌就随着空气进入口腔寄殖。以后随着喂奶进入口腔 的细菌就越来越多。人的口腔不停的分泌口水,温度 37℃,湿度100%,再加上呼吸,讲话及食物残渣, 给细菌提供了充分的养料和氧气,成为细菌生长繁殖 的"天堂"。 口腔中的细菌大都是危害牙齿及身体健康的有害 细菌。其种类大约有400多种。
牙周袋类型
• 龈袋/假性牙周袋(1) 结合上皮位置无改变, 牙槽骨无吸收 骨上袋(2) 牙周袋底位于牙槽骨的冠方, 牙槽骨水平吸收 骨下袋(3) 牙周袋底位于牙槽骨的根方, 牙槽骨垂直吸收
1 2 3
•
•
牙周袋类型
骨上袋
骨下袋
牙周变性
牙周组织营养不良性变化,包括水样变性、黏液样变、玻璃样变等 镜下:牙周膜主纤维消失,发生水样变、玻璃样变、病理性钙化、局 灶性坏死;牙槽骨广泛的骨吸收,牙周膜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第二章
第三节
牙槽骨
牙槽骨的基本结构:固有牙槽骨 松质骨 皮质骨 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章 下颌骨及牙槽突唇舌向剖面观
固有牙槽骨 松质骨 皮质骨
第二章
固有牙槽骨(筛状板,硬骨板) 由束状骨和哈氏系统构成 是牙周组织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
固有牙槽骨近牙周膜处为束骨 由平行骨板及穿通纤维构成
第二章
松质骨
釉质龋病变层次及意义
透明层:病损最前沿,晶体开始脱矿,孔隙容积1% 暗层:脱矿加重,孔隙容积2%~4%,有再矿化 病损体部:脱矿最重,孔隙容积5%~25% 表层:因再矿化而相对完整,孔隙容积5%
扫描电镜观 釉柱周缘脱矿,使釉柱更为清楚
透射电镜观 晶体中央溶解(空箭头) 晶体周缘破坏(实箭头)
窝沟龋特点:沿窝沟侧壁,向沟窝底部进展形成底朝釉牙本质交界, 顶向牙表面的三角形病损
4. 牙骨质龋有何临床病理特征?
第二章
牙周组织
第二章
本章重点
牙龈的组织结构 牙周膜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固有牙槽骨的结构
第二章
第一节
牙龈
牙龈的表面解剖 牙龈组织结构:上皮层:牙龈上皮 龈沟上皮 结合上皮 固有层:越隔纤维等
第二章 牙龈表面观
第二章
牙龈剖面观
游离龈 龈沟正常深度0.5~3mm ﹥3mm为病理性牙周袋 附着龈
皮质骨
第二章
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
• 具有高度可塑性,随牙齿生理性活动不断改建 • 随年龄增长牙槽嵴高度降低,骨密度逐渐减低 • 受压力→吸收,受牵引力→新生(正畸治疗的基础)
第二章
思考题
1. 牙龈从解剖位置上可分几部分,龈沟的生理位置和深度如何? 2. 牙龈上皮、龈沟上皮和结合上皮各有何特点? 3. 牙周膜纤维分哪几组,各有何功能? 4. 固有牙槽骨组织结构有何特点,其临床意义如何? 5. 何谓Malassez上皮剩余,其来源及意义如何?
牙本质龋
牙本质龋病变模式图
牙本质龋病变层次及意义
透明层:细胞突变性的基础上,小管中钙盐沉积 脱矿层:细菌产物导致脱矿,无菌,无有机物溶解 细菌侵入层:有菌,脱矿与有机物溶解并存 坏死崩解层:牙本质结构完全破坏
磨片:牙本质龋的形态
透明层(T) 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色素沉着层
切片:牙本质龋病变 细菌侵入层 坏死崩解层
第二章
结合上皮与牙面的附着方式
第二章
越隔纤维(T) 支持龈乳头 保持相邻牙的位置
近远中向牙体周切片
第二章
颊舌向牙龈剖面示意图
牙龈纤维分布及方向
第二章
第二节
牙周膜
牙周膜纤维分布及功能 牙周膜细胞种类及功能
牙周膜的神经支配
牙周膜增龄变化
第二章
唇舌向牙周纤维分布
近远中向牙周纤维分布
第二章
水平组(H) 对抗侧方压力,维持牙齿直立
斜行组 呈45o斜行,悬吊牙齿
第二章
低倍镜观:根尖区牙周膜
高倍镜观:根尖纤维呈放射状排列 起固定牙根尖的作用
第二章
成牙骨质细胞:形成牙骨质
成纤维细胞:形成牙周膜纤维
第二章
低倍镜观 破骨细胞位于骨吸收陷窝内 高倍镜观:破骨细胞为多核巨细胞
第二章
Malassez’s epithelial rest
牙 周 组 织 病
重点
牙周组织病的分类 慢性龈炎、龈增生的病理变化 剥脱性龈病损的概念 牙周炎病变发展过程及病理变化
慢性龈炎—临床表现
早期菌斑性牙龈炎
严重菌斑性牙龈炎
慢性龈炎—临床表现
炎症水肿型-牙龈缘红肿,光亮、松软、易出血 纤维增生型-牙龈炎症性增生,龈缘肿胀坚实
第十二章 慢性龈炎—病理变化
游离龈沟
第二章 牙齿侧面观
切牙
前磨牙
磨牙
第二章
龈沟底位置随年龄而变化:从釉质→釉质牙骨质界→牙骨质
第二章
A:牙龈上皮 C:龈沟上皮 D:结合上皮 B:龈缘 E:釉质空隙
第二章
牙龈上皮:复层鳞状上皮,表层有角化,上皮钉突多而长
第二章
龈沟上皮:无角化,有上皮
钉深部结缔组织中常有炎症
结合上皮:无角化,无上皮钉 借半桥粒与牙面附着
4. 进展期:炎症向深部蔓延,浆细胞增多,牙槽骨出现吸收破坏,
牙周膜纤维变性溶解,牙周袋加深
牙周炎临床表现
牙龈出血,牙周袋溢脓,牙齿松动、移位,牙面附有大量牙石 X线:牙槽骨吸收,导致牙槽嵴高度降低,牙周膜间隙增宽
牙周炎病变示意图
牙周炎主要病变: 牙龈及牙周膜炎症 牙周袋形成 牙槽骨吸收
牙周炎进展期病理
牙本质龋的牙髓反应 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 ) 牙髓炎症
牙骨质龋
条件:牙骨质暴露 特点:多发于牙颈部、进展快、累及牙本质 发生:菌斑下、沿层板及穿通纤维进展
思考题
1.龋病发生的四联因素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引起龋病发生的? 2. 釉质早期龋的病变可分几层,各层的形态特征及病变本质 是什么? 3. 牙本质龋的病变是如何发展的,其病变在磨片及切片上的 形态表现?
龈沟上皮局灶性溃疡,上皮钉突 增生,组织水肿,炎症细胞浸润 炎症局限于龈沟壁及龈沟底,结 合上皮、牙周膜及牙槽骨无破坏
龈增生—临床表现
病因:主要由全身因素引起,常合并局部菌斑感染 临床:表现为局部或弥漫性牙龈增生
龈增生—病理变化
非炎性增生:纤维组织增生,粗大的胶原纤维束类似瘢痕组织 炎症性增生:上皮及纤维组织增生伴有慢性龈炎表现(如图)
牙面可见菌斑,沟内上皮有溃疡和糜烂,上皮下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牙周炎进展期病理
牙面可见牙石,沟内上皮增生呈网状,结合上皮根方移位并出现上皮钉
牙周炎进展期病理
结合上皮向根尖移位,深牙周袋形成;大量炎细胞浸润,胶原纤维 水肿、变性;牙槽骨吸收活跃,牙周膜增宽,牙骨质暴露
牙周炎静止期病理
结合上皮、沟内上皮 周围炎症明显减少; 新生纤维结缔组织中 可见粗大胶原纤维束; 牙槽骨吸收静止;有 新骨沉积;吸收的牙 骨质有新生修复;牙 周膜间隙恢复正常
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奋森龈炎、战壕口炎)
临床表现:龈缘坏死呈蚕蚀状缺损,表面复盖灰白色假膜,有出血
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
病变区分泌物涂片:可见梭形杆菌和奋森螺旋体
剥脱性龈炎
非独立性疾病,是 多种病患在牙龈 的表现,如天疱疮、 类天疱疮、扁平 苔藓、红斑狼疮 等。表现为牙龈 的发红及脱屑样 病变,牙龈鲜红, 光亮及表层剥脱。
上皮根鞘退化后残留的上皮 受剌激可增殖形成囊肿或肿瘤
第二章
牙骨质小体
C:牙骨质 D:牙本质
第二章
牙周膜神经
• 来自牙槽神经分支,穿过牙槽骨骨壁进入牙周膜 • 神经末梢呈环状、棒状、梭形或树支状 • 感受痛觉和触压觉 • 感觉可定位
第二章
牙周膜增龄变化
• 咀嚼功能下降,牙周膜变薄 • 牙周组织萎缩,牙龈退缩,牙根暴露 • 结合上皮根方移位,龈沟底位置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