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雄伟奇特的羌族碉楼(我所了解的羌族之二:羌族建筑)
赵亚辉摄/文
重要提示:衷心感谢您的关注!近期由于某种技术原因,本文图片可能无法正常浏览。请点击本文人民网镜像链接,即可正常浏览图文。
羌族碉楼的代表之作:黑虎羌寨
这个碉楼有30多米高
位于山崖之上的群碉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因为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在岷山中穿行,不时能够看到富有特色的羌族的碉楼和石砌房。羌族建筑正是以碉楼、石砌房、索
挢等享有盛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碉楼的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
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碉楼的修建让人惊叹,匠人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碉楼建成后稳固牢靠,经久不坏。1 9 8 8年在北川县羌族乡水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现在羌区的碉楼虽能见到,但比以前少了很多,不少地方也新修了一些碉楼,多为观赏用。在一些保存完好的原始山寨,还有正在使用的碉楼,一般作为羌族民居的一部分,存储粮食使用。
碉楼是羌族民居的一部分
雄伟的碉楼
碉楼民居
碉楼的脊梁。羌人说:“做人要象碉楼一样,要有脊梁”
羌族民居多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在一些比较穷困的羌区,还有很多民居是木房。木房的修建也很有技巧,如何让房子更结实,通风性能更好,更能挡风遮雨。经过很多年的探索,羌人已经有了一套造木房子的方法。
羌族民居石板房
石板房屋顶
石板“层峦叠嶂”
位于半山的羌族村寨
羌族民居是石头垒成
一户羌族民居大院,碉楼是一部分
另一种羌族木居,主要在靠近汉区的地方
羌族木居,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
羌族木居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挂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现在羌区,仍然有很多索桥,大多是改良过的,不少用上了钢索,但是还保留了传统的痕迹。
羌区河上的索桥
羌区河上的索桥
改良后的索桥
这个索桥已经是危桥
索桥和索桥边的木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羌族建筑
中国网 时间: 2008-06-03 发表评论>>
资料图
资料图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挢、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着名。
历尽沧桑
羌语称碉楼为“邓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
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技艺精湛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挂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绿岩凿孔,插木为挢。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O 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芜人的血汗和智慧。
淳厚的古遗风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
羌族——中华原始民族唯一全部居住在四川岷江上游的族群。现约30万人。分布在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等地。四川是此次大地震的核心地区,大地震名“中国汶川大地震”,此名已传播全世界,如何利用这一世界性的资源,把羌族推向全世界。作为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重新规划灾区发展的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
本贴主要讨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这多这段时间搜集到的观点进行了简单总结,并且提出了现在的问题,目的是抛砖引玉。大家一起探求中国羌族建筑文化。
一、在5.12地震中,传统的羌族建筑的应对现状。
1、羌族传统建筑在本次地震中的表现。
经过比在调查桃坪、木卡、上孟,发现传统的羌族建筑破坏非常小,并且多是在顶层的罩房。而新建的建筑破坏则十分强烈,很多事粉碎性破坏的。
分析原因,则不得不说羌族传统建筑的“土法设防”。1)族建筑整体规则、均匀对称,多方形;2)无论民居、官寨、碉楼均上小下大,整体有收分。墙体也有收分;3)聚落中的单体总是通过围墙、过街楼等一些构筑物串联一起,形成整体;4)墙无柱。以墙代柱均匀分散受力。各转角及墙体面不时有长条“过浆石”阻挡破坏力从上往下传导,使得墙体不易整体开裂。5)•一年砌筑一层,全干后,第二年砌筑二层,依次上推,整体受力无缺陷之处;6)楼层、屋顶全用木材、竹草等轻质材料,各层楼梁纵横错开,相互牵制;7)砌墙多用片石,就地用泥沙作浆垒砌,理化性能比较一致;8)间都小。平面10平米左右。
二、中国传统羌族建筑文化的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地震过后,全国范围内冒出了大量的羌族建筑专家。每个人都在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些研究观点是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还是经过研究思索的来的,不得而知。
1、中国羌族建筑研究的中心在那里?欢迎大家讨论。
2、羌族建筑研究专著有哪些?羌族建筑研究的专家有哪些?
三、中国羌族建筑的理论研究工作对重建和改建后的意义。
1、研究羌族建筑的理论的意义。1、只有在理论上将羌族建筑进行梳理,找出羌族建筑的独特的文化表现方式,才能更好的进行今后的场镇规划和建筑重建。
2、于灾区重建的指导意义。文化的多样性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共识,如何传承羌族建筑文化的精华部分。保持好羌族文化的特性。羌族聚落和建筑的重建绝不能四川其他地区的照搬照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