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学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从事新闻与影视传播实务和新闻学及影视文化教学、科研工作的综合型人才。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2、热爱新闻工作,掌握坚实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

3、能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

4、身心健康。

二、专业及研究方向

1. 专业简介

新闻学专业成立于1997年,设置有经济新闻和法制新闻两个特色专业方向。本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近三年来,共获得教育部专项基金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一项。出版《经济新闻报道》、《经济新闻评论》、《媒介营销》等专著及教材,并在重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在国内新闻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以经济新闻、法制新闻和影视传播为主要特色的科研和教学格局。

2. 研究方向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根据2007年3月22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决议,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4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注:除上表所列课内学分外,我校硕士研究生还需完成实践与创新环节的10学分修读。

五、考核方式

硕士生公共课、学科基础课按学校要求统一采用“考试形式”,专业课、研究方向课根据课程性质,可采用考查、课程论文、学术报告等形式。

六、科研与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并经过认真考核筛选后方能进入论文撰写阶段。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即研究生第二学年下学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学位论文选题和撰写计划,并于第四学期(即研究生第二学年下学期)的四月份在本专业或导师所属教学单位内进行开题报告,经过讨论任课后正式进入论文撰写阶段。论文应阐述新闻传播学理论或应用方面的相关论题,要求格式规范,命题正确,论据翔实,逻辑性强,文字流畅。字数不少于3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的答辩时间为第六学期(即研究生第三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进行。

每名硕士生须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方能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和申请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答辩和审议,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授予学位工作细则》执行。

七、实践与创新环节

在实践与创新培养环节,研究生须至少修完10学分。其中毕业实习为必修项目,计4学分;其他项目为选修,共计6学分。具体要求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为准。

本专业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分两部分:

一、利用假期或由学院统一集中安排时间(一般为8周)进行专业实习,实践活动结束应取得实习单位的评语,并提交实习报告,计4学分;

二、本专业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即研究生第二学年上学期)参加学院每年十月份定期举行的硕士生学术报告会,提交并宣读自己在导师指导下撰写的学术论文。

八、培养方式

本专业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硕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及身心健康。通过课程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着重培养其科研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注重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附表1:

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附件2:

新闻学专业

跨学科及同等学力人员补修课程安排表

备注:硕士研究生跨专业及同等学力人员必须补修至少三门本科阶段专业核心课程。

附件3:

阅读参考书目

为了保证研究生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有计划地阅读如下参考资料。另外,还应结合讲课内容阅读教师指定的有关文献、资料。

1、[美]埃弗利特•E•丹尼斯等著:《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王纬

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陈力丹著:《新闻理论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3、李普曼著:《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7月版;

4、詹姆斯·卡伦著:《媒体与权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5、施拉姆著:《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6、黄旦著:《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7、鲍勃·富兰克林等著:《新闻学关键概念》,诸葛蔚东等译,北大出版社,2008年版;

8、[加]哈克特、赵月枝著:《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沈荟、周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美]菲利普·帕特森等:《媒介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舒德森著,《发现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11、詹姆斯·卡瑞等著:《有权无责:英国新闻史》,栾轶玫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12、埃默里父子著:《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

13、[美]洛厄里、德弗勒著:《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刘海龙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丹尼斯.麦奎尔著:《受众分析》,刘燕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法]阿芒·马特拉、米歇尔·马特拉著:《传播学简史》,孙五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李彬/王君超著:《媒介二十五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17、门切尔著:《新闻报道与写作》,展江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8、李彬著:《全球新闻传播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19、张志安著:《报道如何深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8月版;

《记者如何专业》,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20、[美]艾尔·巴比著:《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1、[美]威廉·布隆代尔著:《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徐扬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22、[美]阿里·弗莱舍著:《白宫发言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9月版;

23、[美]约翰.彼得斯著:《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何道宽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