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ok1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7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
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
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
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
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
出“无为而治”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不是“不为”而是含
2
《史记》载老子深懂周朝的图书 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 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 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 终”(《史记》)。
3
返回
《老子》简介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 的经典。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 章。《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 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 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 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15
本章反映了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 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 应该效法“天之道”。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 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 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 的法则,“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 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 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 艰难困苦的同情。这是《老子》中的人民性 一面,是其精粹。
11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 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 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正己 正人 的“不言”之教化。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去 强力主宰;万物生成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因 之而自恃;成就大事而不居功。就是因为他有功而 不自居 ,其功就永恒不灭

《老子·二章》注释、分析

《老子·二章》注释、分析

《老子》二章老子《老子》,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长地久⑩。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⑪,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⑫,外其身而身存⑬,非以其无私邪⑭?故能成其私。

【作品注释】①恶已:恶、丑。

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⑩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⑪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

以,因为。

⑫身:自身,自己。

31.老子二章--老子 (1)

31.老子二章--老子 (1)

(四课)老子,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也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

老子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二章第一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是知道什么是不善。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所以有和无相对而产生,难和易相对而成立,长和短相比而显现,高和下相对而依存,音和声相从而和谐,前和后相随而有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圣人用“无为”处理事务,施行“不发号施令”的教化。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听任万物生长而不替它们开始,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恃为有功,成就功业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自居,所以就不会失去。

第二段: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译文:天的“道”,不是像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一些,低了就抬高一些,力太大了就减一些,力太小了就加一些。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的“道”却不一样,是减少不足的而送给有余的。

孰能有?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怎么能把有余的送给天下呢?只有有“道”的人才能。

所以圣人推动万物而不恃为有功,成就功业而不自居,他不愿意显现自己的贤明。

三、思想内容评析第一章首先论述事物的相对性: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而成立。

然后论述“圣人”的行为准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而教,不为始,不有,不恃,弗居。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准则。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万物莫不有道。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

天道自然,人道无为。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去做,不轻举妄为,不发号施令,正因为这样,“无为”就可以“无不为”。

老子二章原文以及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以及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以及翻译老子二章原文以及翻译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子二章原文以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①恶已:恶、丑。

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引语]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艺术赏析
一、韵律美 句式长短搭配,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 如本课第一章:其中的“生”、“成”、“形”、“盈”、 “恒”都是eng韵,读起来铿锵有力,顺口好记。 二、喻像美 《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的,而其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法, 借物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如本课第二章:用张 弓来比喻自然法则,进而阐释自己的思想观点,极其形象生动 地揭示出深刻的哲理。 三、结构美 时而整齐统一,时而错综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如本课第一 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这一句 本可以采用整齐句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但是,作者为避免结构呆板,变化一 下说法,使句子具有错综美。
老子回答说:“你的舌头还在,牙齿都掉光了。”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老子突然明白了师父要讲什么,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 “我明白了,您要说的就是舌头还在,就是因为它柔软, 牙齿没有了,就是因为它坚硬。” 常摐见老子领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兴,他对老子说 道:“你讲得非常对。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面了,我再也 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了。”
内容分析
第二章反映了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 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 道”。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 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 不足”的法则,“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 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 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这是《老 子》中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 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 以不去。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有:世界万物
相成:相互形成
形:比较
相倾:相互倾斜依靠
相和:构成和谐之音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时候,丑的观念 也就产生了;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的时候 ,不善的 观念也就产生了。有与无互相化生,难与易互相完成, 长与短互相形成,高与下互相包容, 音与声互相谐 和,先与后互相跟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世 事,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化别人;这就像天地一样 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 ,滋养了万物并且不横加 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 ,万物靠它生长但它 并不据为己有。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功勋却不自局 其功。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就无所谓失去。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 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 ‚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 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 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 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 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 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有 局限性,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第二章中的整体思想:
1.事物辩证观点 2.圣人处世哲学 3.善对功名利禄
本章可以说是老子的辩证法。

美与恶、善与不善的理念是相比较、相 对立,美、丑、善、不善的观念自然而 成,同时同生。单一那就不存在了。
事物辩证观点
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但都是以对立的 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相生、相成、相 形、相倾、相和、相随 ,这样就是中国古 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 相对的概念使我们更好的认识所处的这个 世界。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 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 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 “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 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 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 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 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宽阔胸襟——和而不同
既需要辩证的思想,更需要宽阔的胸襟。 只有明达事理,宽阔胸襟,才能真正坚持 正义和公平,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宽容, 才能真正真诚平等地存同求异。
《论语· 子路第十三》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 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 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 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 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 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 “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返回
老子的影响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 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 到他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 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 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 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 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 意识形态。
《道德经》第一章
老子塑像
返回
老子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 鹿邑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任周守 藏室之史(或称柱下史)。相传孔子适周,曾 向他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 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 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 治”。
返回
“紫气东来”

【国学典籍】《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国学典籍】《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国学典籍】《老子·道德经》第二章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①恶已:恶、丑。

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赏析】无论学术界在“道”的属性方面的争论多么激烈,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上的显著特征。

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

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动词。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

八年级上语文《老子二章》ppt课件

八年级上语文《老子二章》ppt课件

从自然规律来看,矛盾本身就是存在的 ,矛盾本来就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事物 都有两面,正是这“有无相生”、“高 下相倾”、“音声相谐”相互依靠、转 化而存在,共同构成的这个自然社会, 因此我们不能强求“同一”,人类社会 也是如此,如果强求“同一”,势必违 反“道”,岂非取消了世界万物和人民 群众的生存权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视频编辑新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 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 前后相随” 。 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 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 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 “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 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 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本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了鲁昭公二十年(公元 前522年)齐国的相国与齐国的国君齐 景公的一次对话,中心是辨别“和” 与“同”这两个概念的本质不同。
视频编辑新星
本文主要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 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晏 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和”,不是 不分黑白、混淆是非的稀泥,而是 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 见的合理性。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 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 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 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而 “同”则相反,“同”否定不同, 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 认识的存在及发表。
视频编辑新星wwwbianjixingcom视频编辑新星wwwbianjixingcom视频编辑新星wwwbianjixingcom视频编辑新星wwwbianjixingcom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琴瑟专一谁能听之本文的说理特点以厨师和羹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论证主旨说理形象生动使人易于接视频编辑新星wwwbianjixingcom视频编辑新星wwwbianjixingcom视频编辑新星wwwbianjixingcom视频编辑新星wwwbianjixingcom视频编辑新星wwwbianjixingcom视频编辑新星wwwbianjixingcom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其中的第二章,更是被誉为集大成者之章,它不仅展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更深入人心地启发着人们的生命观、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与思考。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老子《道德经》第二章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全世界都知道“美之为美”,但这样也就意味着其反面——“丑陋”也同样存在。

所有人都明白“善良之为善”,但也随之产生了反面——“邪恶”。

因此,有和无彼此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正因为如此,圣人做事不强求,行为不言传,万物皆自生而不加干涉,生产自然而不强制,成功后也不留恋其功,只是把事情办完而已。

只有如此才能处于长久不变的地位,不会被时间所淘汰。

老子第二章中,描绘了“有”与“无”的相互生逢,把众生的善恶与美丑,都比喻成两面金子,一面上刻着“美好”、“善良”,另一面上刻着“丑陋”、“邪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这一种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相当深入人心的,深刻地反映了老子饱受战乱所带来的人民疲惫和深刻焦虑。

此外,老子第二章还告诫人们不要仅仅为求做好事而做好事,而是要像圣人一样处之泰然,不用言语,不用行为,随缘而为。

这种处事方式通俗易懂,直白而深刻,为后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生活指导。

综上所述,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所表达的哲学思想和人生道路的指引,已经吸引了无数学者和爱好者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虽然这篇文章只是简短地介绍了老子二章的原文和翻译,但相信读者们也能从这些内容中领悟更多的道理和知识,用于指引我们在今天这个纷繁世界中的生活和人生。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解读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解读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解读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解读[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读]天下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产生了;天下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产生了。

“有”和“无”是相互比较而产生的,一切有形相之物皆由无形所生出来的,然後有形之物灭了,再归于於无。

困难与容易是互相比较而形成的,难为大事,易为小事,大事必由小事做起故能成,小事必勿忽略,以能行难行之事,故能取得成功。

长与短乃互相互比较而形成的,无短就无长,无长岂能见现短。

高与下是互相比较而造成倾依的。

高必由下起,泰山聚众土而成高,故无下不能立高,是以下能倾高,无高不能现下,故高能倾下。

音与声互相对立而产生和谐的,音为小声,声为大声,故音为声之本,无音岂能有声,无声岂能知其音。

前与后互相比较而形成顺序的,无前不可现後,无后不现前。

所以圣人之处事以自然无为而行,不以声色俱厉,而以身作则。

仍万物以做而不加主宰,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做于万物而不自视己能,功业成就而而不自居其功。

正因为它不自居其功,所以其功绩就不会被埋没。

心灵药方人世间的事物包括你自己都有茅盾的双方相对立而构成,我们看事物必须看到他的正反两个方面面,防止片面。

处于顺境不要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处逆境不要灰心丧气,丧失斗志。

要知道,事物又是是不断变化的,面对这些变动要淡然处之,而不要庸人自扰才好。

执著是一切弊病之源,不要执著,一切要拿得起放得下。

放下才能自在。

成功是成就天时、地利、人和之所至,不要去占有那个功,要有「功在天下」的心情,不要老以为「功在自己」。

「无为」不是不去做,而是要顺其自然地去做,做了能「放下」;不是不去說,而是說了就說了,不用担心,只要心灵明白就可以了。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老子二章》的作者是先秦时期的李耳(道家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老子)。

《老子二章》原文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翻译:当天下的人都知道都认为这件事是美好的话,就显露出丑来了。

当天下人都认为这件事是善事的时候,就展现出恶来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与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体现,高与下相对共存,音和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
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自然的规律,它不是和弯弓射箭所显示的道理一样吗?弓高了就要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弦拉得太满就放松一些,力量不足就补充一些。

自然的法则,是减损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类社会的作法却不然,而是减损不足来供奉有余。

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大概是不想要显现自己的贤能吧。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全文及译文天下皆认知道,知道以观其德;皆认识,识以观其明;修道以宁神明,处世以化民善。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万物之蔽,引而藏之,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强之为道,强之为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下莫能致;渊深,众口不能同;孤陋寡闻,天下罕有;洞然明了,而不可为言,其甚也!上善若水,属于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以言语解释《老子道德经》第二章,不大容易,因为它深奥而隐晦,由表及里,以暗喻引申。

然而,通过解读有关文献及更上层楼的思考,这章节内在深邃的含义才会显现出来。

全文有“天下皆认知道”、“修道以宁神明”、“处世以化民善”、“天下之至柔”、“万物之蔽”、“强名曰“道””、“上善若水”等七句;本章主要内容是:尊重武功,以德服人。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开头,先以“天下皆认知道”为论述的开端,提出一种理论建构的基石“知道以观其德”,知道以观其明。

这里所说的“知道”,一方面表明“知道”不仅是普通的了解,而且要求不仅要有明白,还要有正直、远见和精神力量,也就是“修道以宁神明”;另一方面要求有“处世以化民善”,即要当正派人士,恪守道义,做实事,努力服务社会和国家。

继之,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其中“至柔”,是谓“柔和良善”,是取之自谦卑,顺从自然、立定法律之义;而“至坚”,则是指坚持正义,对付危险,与邪恶势力抗争。

“天下之至坚”,是针对“至柔”而言,指出了一种“以德服人”的方法,以尊重武功,彰显威严有力。

接下来,是“万物之蔽,引而藏之,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强之为道,强之为大”的表述。

这里的“道”,是强调以心思和智慧去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去体会宇宙的真理,去发掘显性之隐,去重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指出一种新的把握立法、治理社会的方式,即以宽容之心,用心灵去领悟真理,以道德去调和社会和谐;同时,“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也是赋予道的普遍性,自古以来,万变不离其宗,无常以圆道。

对《老子》第二章的解读

对《老子》第二章的解读

对《老子》第二章的解读【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学者们之【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 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 化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

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被泯灭。

笔者之解读老子本章之主旨是“自然无为(为读音: [wèi])”之身教,故“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知本章之主旨之【译文】,是译者望文生义之想当然,注解之结果不是译者注解《老子》,而是老子注解译者。

学者们之【译文】,均是参照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而来,《老子今注今译》不是陈鼓应注解《老子》,而是老子注解陈鼓应。

本章首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就是对违反“自然无为” 之批判。

“为美” 而美“为善” 而善,就是违反“自然无为” 之“人为伪” 。

《庄子外篇·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学者们之【译文】对此说什么—“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 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这明显不符合《老子》原意。

本章首句即便望文生义也应这样译—天下人都知道“为美而美”, 这是最可恶(恶wù)的事情;天下人都知道“为善而善”, 这是最大的不善。

人为伪之美则丑,人为伪之善则恶(恶è)世人皆知。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功成弗居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功成弗居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功成弗居《老子》第二章:顺其自然不言而教功成弗居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为什么美了,这也就变成了丑了。

天下都知道善为什么是善,这也就变成了不善的了。

有和无相互而产生,难和易相对而生成,长久和短暂相互比对而产生,高尚和卑下相互依倾而形成,音声相互回响彼此唱和,前后相互对比而有前跟和后随。

这种情形在人们脑海中存在的时间久了,人们就会认为永恒永久不变的的规律了。

所以,能够悟出高深大道的圣人,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用不加人力的无所作为的方式来对待处理万事万物,用身体力行来教导天下,不打断万事万物的自然运动运行规律,让万事万物顺其自然运行,从不妄加言辞予以判断和干预。

圣人用自然生养万物却不去占有干预他,默默助长万物却不施加凭恃自己的力量,功成之后悄然而退也不张扬声张以功劳自居于世。

正因为圣人有功又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才是千古不可磨灭的。

解读:本章的核心是讲“顺其自然”,表现在具体的人生方面就是“无为处世、不言而教、功成身退。

”所以本章实质上是讲人们对待对待自然、对待人生、对待世界的态度。

在《道德经》第一章众妙之门讲过,“道”是客观自然存在的,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本身存在着自生自灭的力量。

但是大道生出有无、有无相交生出万物之后,随着“众妙之门”的打开,天地之间的高级智慧动物“人”出现了。

人在自然界出现之后,为了认识、认知、掌握万物,人开始动用自己的智慧,开始对客观存在的世间万物运用善恶、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相对相互的概念来区分万事万物,从而给万事万物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判断”标准,从而产生自己对世界认知的世界观,并进而形成对人生的善恶观、荣辱观、是非观、得失观、生死观、苦乐观,从而开始了根据自己的的好恶和标准对物、对事、对人的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八年级上册语文老子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老子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老子二章知识点八年级上册语文老子二章知识点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

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老子二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语文老子二章知识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时候,丑就出来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

所以,有了“有”,才产生“无”,有了“无”,才产生“有”,“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

有了困难,才懂得容易,感到容易,才知道困难。

困难和容易是相互矛盾而促成的。

长和短,是互相比较才能够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了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自然法则来对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训别人。

这就像天地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他滋养了万物并且不横加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万物靠它生长但它并不据为己有。

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功勋却不自局其功。

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大意:本章指出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由此引申出“无为”的重要,它能使人获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占有,结果只能是失去。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一、现代文阅读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开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 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 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 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自然规律的运作难道不象拉开弓弦一样吗?高的 我把它压低,低的我把它抬高;富余的我让他减 损,缺乏的我让它补足。自然规律就是削减富余 补益贫乏,从而取得均衡。人类社会的法则就不 是这样,他们总是减损那本来就很贫乏的去增益 那本来就已经很富余的。又有谁能把自己多余的 拿出来贡献给天下呢?只有深通自然规律的人。 所以智者施为了却并不以此自持,大功告成而不 居功德,他不想让自己显得过分高明。
返回
作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面貌丑陋曰恶,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物有瑕疵曰恶,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饭食粗糙曰恶, 音:口中发出之声。 器物不良曰恶, 天下人都明白美好是最值得称道的,这 声:入耳所听之声。 年成不好曰恶, 是由于有丑恶的区分和存在;都明了善 行为不端曰恶。
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 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一天,函谷 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 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不久,果见老 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 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 子留下来,一展平生所学,仅用五千字写 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 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经》。如今函 谷关太初宫正殿传说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 地方,正门高书“青书西去,紫气东来”。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 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 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 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 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 “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 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 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8《知人者智》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
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
章旨:本章以天道比喻人道,认为天 道能均平无私,损有余而补不足,而 人道则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为满 足私欲而损人利己。以此劝喻君王循 守大道而虚静无为。
9.这一章中找你感受深的谈谈你的收获。
老子简介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 子的尊称。老子姓李 名耳,字伯阳,一名 重耳,又号老聃,春 秋时楚国苦县(今河 南鹿邑:曲仁里人, 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著《道德经》五千言。 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 祖师。
作者简介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 邑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 下史)。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 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 “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 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 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 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相传为老聃所作,今 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 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 的影响。
良是最珍贵的,这是由于有邪恶的区分 和存在。所以,有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 难易是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 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 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 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不依个人的心志欲念去作 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返回
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 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 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 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老了出生 后聪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 (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 子仰之。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 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 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 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飞翔 的。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 啊!”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6.“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 什么也不去做吗?有什么治国现实意义?
老子认为,理想的政治社会是顺应自然、因势利导、丢弃私欲、顺应民意, 达到无为之治、无失无败的境界。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老子》第四十九章)与民同心, 以善待民,以信取民,诚信治天下,这是何等的博爱精神,是何等的做人胸怀。 当时社会,天下纷争,相互欺骗,人心思乱,老子提出“与民同心,以善待人” 的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是一种极为进步的思想,这里也充分体现出老子 以平等待人、以爱心待人的人权思想。几千年过去了,现在读来,仍感亲切, 好像老子不是在两千年前说的,而是在今天说的。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 下,这是社会发展规律。
生长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 去教导,任凭万物自由生长变化,而不 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 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 绩不会失去。
为,而依照客观事物的自 身规律去行事。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 依存转化的例子,从分析有无、难易、长短、高 低等事物的相随相生着手,指出美与恶、善与不 善总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告诫君王千万不要自 以为所为所行是美事善事而任意妄为,而应当循 守大道而顺乎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由此推论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创 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的 事业。 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 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 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 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 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身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后者不存在, 离刻后者则前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今天,江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治国安民思想,无疑是有深 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尊重人,爱护人,与老百姓心连 心”,这是当今社会政治家最为时髦的政治语言,这样的提法、 做法实际上是在遵循社会规律。共产党人能在当今纷纭复杂的世 界环境里生存发展,其根基就是十几亿中国人,人心所向、拥护 共产党,共产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每天都能从新闻媒体上 看到各级领导下基层,为老百姓办实事,这就对了,党群关系、 干群关系融洽了,人心顺了,百事和解,天下太平。 7.我们可以从经典中获得怎样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