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近代农业迟滞的原因
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布日期2000-8-22 15:15:00 )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世纪即将过去,在20世纪的后5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古老的农业又将迎来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
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世纪,也将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村全面走向繁荣的世纪。
展望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因此应认真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制订科学的发展战略。
农业发展是自然、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选取以下七个方面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一、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实践表明,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对农业发展会产生正、负双向作用和影响。
当经济体制的安排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状况相协调,经济政策适当时,可以调动农业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并促进农业的发展;反之,经济体制的构造超越或滞后于农业生产力的实际状态,经济政策失误时,则难以激发农业经济活动主体的潜能和发展冲动,从而可能使农业垦迟滞运转状况。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以1978年党的十一周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后20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历史。
这两个20年构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个特点鲜明的历史阶段。
后者的成功与前者的失误正是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对农业发展双向效应的真实写照。
我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光辉历程,已经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包括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口决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行农林牧渔并举;实施科教兴农,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业保护、加强农业的宏观调控等等。
经济史 (中国近代经济)
三、农业近代化迟滞及其原因
• 1、传统土地所有制及租佃关系的保持
地权关系(地主土地所有制) 租佃关系(以实物地租为主,货币地租增长趋势) 赋役制度
押租、预租、转租 永佃制和折租制
• 2、农业生产的缓慢发展
时期 农业净产值 (亿元)
99.87
耕地 (千公顷)
63047
就业人口 (千人)
160118
中国近代化的中心目标:把以小农社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转变呈与国际接轨 的现代社会。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本质上是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 会的过渡或转型。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
1.二元结构: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现代的城市 工业部门和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 2.具体表现: a.城市与乡村的非协调发展。 b.新经济部门一定程度上掠夺传统部门,并使传统部门 在竞争中失败,从而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城乡生活水平差异拉大。这使得更多的农村人向城市 流动,形成过度人口迁移。 d.传统农业部门中,技术与农产品结构发生分离,商品 性农业的发展并没有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部门的 现代化远远滞后于工业的现代化。
2、农产品商品化的区域特点 a.东部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 高; b.江南较之华北农产品商品化程 度要高; c.沿江地区和铁路沿线农产品商 品化程度较高; d.经济作物集中种植区比粮食作 物集中种植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高;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滋长
1、经营地主(指地主购置牲畜、农具,雇工经营的生产方式) 2、富农经济(旧式富农和新式富农) 3、农牧垦殖公司(张謇开办通海垦牧公司)
先进机器工业和传统 的手工生产并存,由此 出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二元特征。
(一)市场扩大与传统手工业的分化 1、向机器工业转变的手工行业 洋务运动从国外直接“移植”近代机器工业:江南制造 总局、福州船政局、湖北枪炮厂等。 民办机器工业:很多在原有工业的手工业作坊的基础上 引进新式机器建立 2、趋向没落的传统手工业行业
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历史考察——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历史考察——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摘要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受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近代慢性农业危机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急剧演化为空前的农业大萧条。
1932-1934年,农业危机出现了非常惨烈的景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地方及小农经济的某些行业中,表现出完整的形态。
这次危机是近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极度衰弱的集中表现;它兼具封建农业危机和资本主义农业危机的性质;其破坏程度空前严重,动摇了国民党统治的根基。
坚持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基础地位;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探索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农业发展之路是我们从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以其形成原因的错综复杂性,表现形态的惨烈典型性,历史教训的全面深刻性在我国近代农业史上留下了沉重的一页。
关键词:农业危机 ;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芜湖米市; 蚕丝业A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Crisis in the Early 1930's------Case Study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AbstractIn the early 1930's, the slow agricultural crisis of modern times rapidly changed into an unprecedented agricultural depression affected by the 1929-1933 capitalist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special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From 1932 to 1934,There is an extremely miserable condition on the agricultural crisis.It had an integrated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some profession of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The crisis was a centralized manifestation of the extremely weak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 from modern times.lt had the nature of both feudal and capitalist agricultural crisis. The harmfulness of the crisis was very serious ,It shak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Kuomintaing rule.The important inspirations that we got from it were to adhereto the foundation as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the standar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 and to help peasants to shake off poverty and build up a fortune and to search for the path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hich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agricultural crisis in the early 1930's had a dignified page in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history as its intricate cause , integrated formation and deep lesson.Key words: agricultural crisis; 1930's; capitalist economic crisis; Wuhu rice market; sericulture in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目录引言 (1)一、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形成 (3)1、近代以来我国慢性农业危机的缓慢累积 (4)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我国农村的严重冲击 (8)3、1931年中国特殊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导致农业问题急速恶化 (15)二、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发展 (19)1、1932-1934年:我国农业史上的惨痛经历 (19)2、基础农业的衰退:以芜湖米市为中心的考察 (25)3、家庭副业的萧条:关于江浙蚕丝业的个案分析 (30)三、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宏观审视 (35)1、考察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参照系 (35)2、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特点 (36)3、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启示 (39)参考文献 (42)致谢 (45)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46)引言近代的100多年间,我国农业的发展步履艰难,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耕地抛荒,农产减收;农民日益贫困化,离村现象严重;农村金融枯竭,基层社会结构濒临崩溃等等。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方面 (2)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私营手工业取代官办工场,占据主导地位 商品流通扩大,白银使用广泛,商业资本活跃; 工商业市镇兴起。
(3)赋役制度的变革
明代中后期实施“一条鞭法”,将赋税、徭役、杂税 清雍正帝一上台就实施“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 “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 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按单一的田亩数 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纳银代役的 征收赋税),彻底取消了人头税,封建国家对人民的 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 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 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 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方面 (2)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3)赋役制度的变革 (4)国力的强盛(1820年之前)表现?
①耕地面积扩大 ②人口增长 ③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最高 ④城市和对外贸易居于优势地位 ⑤综合国力提高,世界领先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2、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小 结
明清两朝,我国农耕经济在前朝的基础 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在传统农耕 社会内部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 芽。 然而,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 禁海、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这种新 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了清王朝在世界 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落伍,潜伏下近代前夜 的危机。
二、近代前夜的迟滞
——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因素
1.自然经济占主导;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2.政府的抑商政策。 闭关锁国 3.禁海(海禁)
第10讲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备战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夯实基础精品课件
与前代相比:发展
与西方相比:迟滞
—世界视野中的古代经济
目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知识和能力要求:
了解:近代前夜发展与迟滞基本史实; 概括:资本主义萌芽基本特点缓慢原因; 比较:近代前夜东西方差距; 阐释:近代前夜迟滞的原因,实质;
画面三: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 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奴隶买卖园
画面四:当乾隆傲慢地拒绝英国通商要求,正在为“天朝物产丰盈,无 所不有”而沾沾自喜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在积极进行海外扩张,开辟市 场,掠夺金钱,贩卖奴隶。
材料五:规定出海商船不能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 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和临时工两种。他们每日黎明按工种
专长分立玄妙观、花桥等处“听大户
呼织”。
雇佣关系
材料二:江西景德镇
这里是江西景德镇。乾隆时期,这里
的制瓷业已经相当发达。时人形容
“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
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景德镇生产
的瓷器工艺水平相当高,分工也非常
细。这里的“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
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其中长
张某上午去卖自己工场生产的丝绸,其产品图案精美,手工细致, 很快就有很多人围了上来。但购买者不多。
围观者甲:多好的丝绸,可惜咱买不起。甲妻:买什么丝绸啊,家 里的土布还不够穿吗?
围观者乙:这么好的丝绸,要是前两年卖到海外,肯定能赚不少钱。 可惜政府已下令严禁出海,没办法啊!
快到中午才好容易卖完,回到家,将钱交给妻子,说:“这段时间 的收入还不错,过两天再添几张织机吧?”张妻说:“收税的官差刚走, 又交了一大笔杂税。”
2019春《金版学案》历史(岳麓版)必修二习题: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和迟滞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1.《中国社会史》评价清前期经济时说“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以下最能说明上述论断的现象是()A.当时中国是东亚、东南亚贸易的中心地B.当时中国对西方的贸易长期出现逆差状况C.当时中国的生丝、茶叶、瓷器畅销世界各地D.当时中国的GDP占到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解析: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
答案:D2.明朝中后期,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加工,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
史学界称上述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主要依据是() A.苏州、杭州、松江是纺织业发达地区B.机户和暑袜店主进行的都是商品生产C.机户和机工、暑袜店主与当地居民形成雇佣关系D.丝织业和暑袜制造业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解析: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是雇佣关系。
答案:C3.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上述情况在当时最主要的影响是()A.影响中外贸易的发展B.制约农产品的商品化C.助长土地兼并的现象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解析:题干主要反映了明清时期统治者对商业加征重税。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而统治者对商业加征重税,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更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项正确。
答案:D4.乾隆皇帝谕令两广总督苏昌“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通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
乃该夷来文内,有与天朝有益之语。
该督等不但当行文笼统驳饬,并宜明切晓谕,使知来广贸易实为夷众有益起见,天朝并不藉此些微远物也”。
中国经济史
一、经济史范畴的资源与环境:不是泛指一般的自然地理面貌,而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植被、水文、自然灾害,以及生产力发展程度制约下的人类活动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等。
二、传统农业:通常是指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使用人力、畜力,以手工器具和铁器等为生产工具,依靠先辈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生产,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农业,它是农业发展的低级阶段。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农业的部门结构比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水平上;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和组合处于低级的和自发的状态。
三、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主要标志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以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为主要标志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以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为主要标志4,明清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适应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四、中国传统农业取得的成就1、中国传统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驯化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良品种,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的植物栽培重要发源地和食物品种资源最富有的国家2、中国传统农业在利用土地、保持地力方面创造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3、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成就突出体现在粮食亩产量和投入产出比上升4、中国传统农业还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编著了大量农书,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农业典籍最丰富的国家五、土地买卖机制:土地买卖机制是指土地可以作为一种商品,一种能够带来多种利益的资源商品,能够进入土地交易活动中进行交换的功能,土地买卖机制加剧了土地商品化。
六、土地兼并机制:是指各种社会财富不断地产化、土地占有不断集中化的机制。
土地兼并就是土地的集中趋势和过程,是各种社会财富地产化的过程七、土地离散机制:是指通过土地买卖或其他方式,使土地占有规模日趋小型化、分散化的一种趋势八、国家对精耕细作农业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调节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2、修筑各种抗旱防洪的水利灌溉设施3、提倡、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等,以促进农业生产4、赈灾救荒一般说来,古代政府面对灾荒,首先采取赈济措施,对灾民进行临时性的救济,发放粮食和衣物以济燃眉之急。
中国封建社会到近代衰败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到近代衰败的原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国家。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一个产生、确立、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
明清时期就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一、经济方面:在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统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广大的农民则拥有很少或没有土地。
农民耕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地租。
而地主又通过政治权力或暴力兼并土地。
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基本的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主要地位。
小农经济曾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封建政府还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常常结合在一起,共同剥削压迫农民。
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力,生活及其贫苦和落后。
在社会内部缺乏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社会发展迟滞。
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空前发展,促使了商品经济出现高度繁荣。
在此基础上,若干手工业部门尤其是江南较为发达的丝织业部门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一些富有的商人购买织机开设“机房”,成为“机户”,他们雇佣“机工”为其劳作。
“机户”开设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它与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作坊有着本质的区别。
封建手工作坊主一般不脱离劳动,帮工、学徒“衣食于主人”,与作坊主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
而“机户”开设的手工工场是利用手中的资本雇佣“机工”劳动,靠剥削“机工”的剩余劳动为生。
这种占有生产资料的“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
而那些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计日受值”的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机户”与“机工”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本质的特征——雇佣关系。
明朝中后期,在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到清代,这种萌芽有了缓慢发展,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手工工场有了增加,其规模也比明朝扩大。
浅谈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浅谈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原因多种多样。
我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首先,政治体制的问题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清朝的封建专制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权力高度集中,君主尊重儒家思想,漠视法治和科学理性。
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排斥外来思想,严格限制国内民众的思想和言论自由,导致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僵化和学术进步的停滞。
其次,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也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时期,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相对较弱。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导致粮食产量低下,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
此外,清朝政府对外贸易限制严格,独占海外贸易权利,限制了与外界经济接触的机会,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清朝政府对工商业发展的限制和压制,更是导致了中国工商业的长期停滞。
第三,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封建等级制度压制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流动性,使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极高。
父系家族制度和男权制度使女性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限制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潜力。
此外,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农民的贫困,进一步加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最后,文化观念的滞后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长期保持着封闭和保守的文化传统。
这种传统思想观念,对科学、技术和创新持怀疑态度,导致了中国在工业和科技领域的滞后。
此外,宗族观念严重阻碍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流动性,限制了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政治体制的问题、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社会制度的滞后、文化观念的保守等都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要实现现代化,中国需要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深层次,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才能真正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近代史: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中国的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历史。
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是一部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也是一部救国图强的奋斗史,发人深省。
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有众多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但却无力挽住近代中国落后的狂澜。
有人将原因归结为清朝政府;有人将原因归结为传统文化;有人将原因归结为政治制度;有人将原因归结为中国人种。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打倒孔子及传统文化,将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全部归罪于孔子及传统文化。
直到今天,人们对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昔日风光无限的中国会惨遭落后的呢?首先了解一下近代中国以及当时世界的状况1. 近代中国发展状况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轻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主要地位。
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
吏治日益腐败、大小官吏贪风炽盛、营私舞弊、贿赂公行。
军队也很腐化、武备废弛。
腐化的政治、衰败的国力似乎已经按时着近代中国的落后。
鸦片战争是中国发展历史上重要转折点.也可以说近代中国的落后是从鸦片战争开始,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灾难重重的近代。
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使中国不断的落后。
因此,可以说中国近代的落后是从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开始的。
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军事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开始向近代化起步,但仍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与差距.经济的落后,社会的动荡,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困难,长达几十年的历史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发展的。
2.近代世界发展状况 .在中国不断落后的同时,西方国家却开始飞速发展. 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9世纪早期的拉丁美洲独立革命,资本主义在欧美获得快速发展,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欧美等国家不断强大起来,为了满足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对中国的疯狂侵略,这也是致使中国落后的原因。
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浅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到了近代却渐渐沦为历史的落伍者。
文章试从多角度对此展开分析,认为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之一在于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落后;封建制度;帝国主义掠夺;闭关锁国;科举制。
对于历史,人们可以采取宽容的态度,但是绝对不能忘记。
澄清历史事实不是要追究清算,而是要深刻地吸取教训以便指导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经济、军事或者科学技术,中国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但历史进入15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方。
步入近代以后,中国这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却似乎毫无预兆地轰隆一声就倒下了,从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近代中国更是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大门,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近代中国日渐落后于西方。
是什么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呢?一、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束缚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种制度在其建立之初必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因为它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但是当它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走向衰落时,便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封建制度在政治上较早确立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维护了国家的“大一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同时,也应看到,由于中国封建制度的长期积淀和影响,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难以解体,宗族制对人身的拘束,礼教思想、宗法观念对人心的束缚等等,都使中国的前资本主义社会进展迂缓,商品经济、市民阶层难以获得充分发育,致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始终在原有的轨道内缓步运行。
明清时期,中国正处于封建制度完善的阶段,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一套完整的体系来维持和完善封建制度。
明清统治者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制度,却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这主要在于当时的封建者实行的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等,这一切都不利于中国的社会、国人的思维以及科技的发展,进而扼杀了华夏文明的生机。
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ppt
总结
虽然资本主义的入侵带来的进步不可否认。 但西方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 义的中国,而是要使中国成为它们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永久性 市场,以掠夺更多的资源,攫取更大的利润。为此,它们竭力维 护中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君主专制统治,勾结封建势力压迫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样,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就给中国社 会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方面,外国商品和资本的大量 输入,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个封 建的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半封建的中国;另一方面,外国侵略势力 又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采用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 文化的压迫手段,残酷地统治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一步一步 地变成一个半殖民地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 社会的正常发展进程。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由此派生的社会矛 盾、阶级关系、革命性质等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总之,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的入侵为中国所造成的影响。 总之,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的入侵为中国所造成的影响。
4.文化渗透。 4.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 文化渗透 外衣,进行侵略活动,外国教会的某 些势力还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 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 种书刊,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制造舆 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资本主义 文化空前的挑战和冲击。在两种异质 文化不断冲突、渗透和融合的过程中 形成的中国近代文化,在一定程度上 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 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变化。 由于近代社会是被扭曲的社会,随着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 化不断加深,因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内, 既有崇洋媚外、卖国求荣、民族自卑 感以及文化虚无主义等带有殖民地色 彩的种种表现,也不乏抱定“祖宗之 法不能变,,的封建卫道者顽固守旧 思想的种种反映。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案(含解析)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之小船创作1.农业(1)明清时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天工开物》中涉及的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
(2)双季稻大面积扩种,水稻亩产量增加。
(3)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4)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1)商品流通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工商业市镇。
4.综合国力(1)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2)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年增长率高于欧洲地区。
(3)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1.标志明中叶以后,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2.特点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
3.地位只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4.迟滞因素(1)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2)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也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限制了市镇手工商业的发展,削弱了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强固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
(3)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工业化的变革。
1.清朝——海禁政策(1)背景①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东南沿海人民与西方人的私人海上贸易已很频繁。
②明清易代之后,东部沿海的抗清势力比较强大。
(2)影响: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1)政治:1640年,英国开始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2)经济: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近代中国农业经济落后原因综论
*
*
*
第2 6卷第 1 期
№ . 1
绥 化学 院学 报
J un l f uh aUnv ri or a iu i s y oS e t
20 06年 2月
F b. 0 6 e 2 o
V0 . 6 12
近代 中国农 业 经 济 落后 原 因综 论
维普资讯
革命 冲击 的江苏 尚且如此 , 么 , 那 没有 经过革命洗礼 的地方无 高单位面积上的劳动产量 疑将更加严重 。毛 泽东 同志 13 9 1年对 江西兴 国县 第 十一 区 永丰圩 的实地调查得 出, 那里 土改前 , 地主富农剥 削阶级人 数 从对 土地 的掌握来 说 , 人数 极少 而 占有大 量土地 的地 主 只占 6 , 占有 8 %的土 地o3 ’ % 却 0 ] 同样 证实 了这 种土 地状 阶级相对具备 更多的科 学文化知识 , C ̄ 也具有 更多 向外学 习 , 消
关键词 : 代 中国, 业经济 , 近 农 落后 原 因 中 图分 类 号 :. 06 K 5 .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0 —89 { o )l 11 0 1 4 49 ̄ 6o —O 1 — 3 0
中国农村 自周 以来形 成的小 农经 济发 展模式 , 经过 几千 物 , 增加 可用 土地 上 的产品。但它 的结果 是在 既定 的人 口人 而食物 质量却是 下降的。最后 , 无法在 自 年的发展 、 淀 , 中 国广 大农村 、 民心 目中形 成 了固有 的 均消费量上的增加 , 沉 在 农 思 维 模 式 , 一 朝 一 夕 所 能 改 变 。这 种 思维 、 展 模 式 按 照 农 耕 田里生产足够的食物 以满 足 自己的全部需 要 , 又不 愿放 非 发 但 进 业现代 化的要 求 , 即生 产力 的 巨大提 高 , 产关 系 的巨 大改 弃 为他们提供安全和社 会地 位的土地 的农 民家庭 , 入从事 生 善, 现代科技 、 机械 的综合应 用等, 尚有 巨大差距 , 这无 疑就决 专业作物生产的商业性 种植 或派失业 、 业不 足的家庭 成员 就 定 了中国农村在 向现 代化 的过 渡 中, 必然 有一段很 艰难 的历 从事副业生产的。虽说 专业性的商业 种植 能增加 可用土地的
浅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浅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曾经创造过令世界⼈民惊叹的灿烂的古代⽂明。
但是却⽐西⽅国家落后许多这是什么原因呢?下⾯店铺给⼤家分析浅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浅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我们⽣活在⼀个拥有五千年⽂明的伟⼤的国家——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曾经创造过令世界⼈民惊叹的灿烂的古代⽂明。
例如,瑰丽璀璨的《诗经》、敦煌的莫⾼窟、楚辞、《论语》、四⼤发明……中国作为古代四⼤⽂明古国之⼀,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化从未间断,⼀直延续⾄今的国家。
然⽽,中国在近代中的表现却叫⼈⼤失所望,被西⽅列强在家门⼝打得⼀败涂地,远远的落后于西⽅的国家。
那么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的原因是什么?很多的历史学者也对此进⾏过深刻剖析,原因也是错综复杂。
历史的发展本来就不是由单⼀因素组成的,近代中国的落伍也不是某⼀个时代落后的结果,⽽是由各种因素、各个时代的积累⽽造成的。
因此在本⽂中,我将从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外交、科技、经济、⽂化教育、民族性格七个⽅⾯浅析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
⼀.地理位置我们的国家处在陆地最多的亚洲⼤陆上,⼟地⼴阔、地形复杂、东临⼤海。
有竞争才会有进步,但近代以前,中国作为亚洲⼤陆上的超级⼤国,在我们的周围,没有⼀个实⼒很强的国家与我们抗衡,可谓四夷⾂服、⼀国称雄。
四⾯⼋⽅的蛮夷⼩国都要向我们进贡,这样就造成了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往往在⼼中存在⼀种妄⾃尊⼤、骄傲⾃满、不思进取的⼼理,这种⼼理⼀直到清朝时仍然存在,⽽且愈演愈烈。
如果说在清朝以前,我们还有可以炫耀的资本的话,那么在清朝就纯粹是⾃吹⾃嘘了。
我们在强盛的时候,别的国家还没有成长起来,正是我们国家的这种“早熟” ,从⽽造成了⼀枝独秀,⽽没有形成百国争鸣。
假如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时代就遇上⼯业化时代的西⽅列强,我们的国家可能也就不会出现近代之衰了。
⼆.政治⽅⾯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就是实⾏⾼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这种制度压制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般地主拥有最⼤部分⼟地,⽽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并且还要交⾼额的地租,这样就激化了阶级⽭盾和社会⽭盾,更何况封建专制⾛向末期的时候,政治上⽇益⿊暗腐朽,社会动荡,⽣产遭到严重破坏,⼈民的⽣活也是苦不堪⾔,使得被封建统治阶级压制的⼴⼤⼈民不得不奋起反抗。
民国时期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为例
民国时期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为例王军【摘要】民国时期作为中国农业近代化的重要转型时期,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我国农业出现持续而急剧的衰落。
农民普遍贫穷、农村资本外流和大量农民为求生计“离村”另谋出路造成近代农业衰落,加之我国农业改良受阻和农业商品经济出现病态发展,导致农业发展严重滞后。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w hich is an important transitional period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e is undergoing sustained and rapid decline due to the double oppression from imperialism and the feudal forces .Farmers are generally poor ,rural capitals outflow and large number of farmers leave village for their livelihoods ,combined with the hindered agricultural modification and the un‐health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y economy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severely backward .【期刊名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6页(P117-122)【关键词】民国时期;农业近代化;滞后【作者】王军【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广州 5109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6.3民国时期是中国农业近代化重要转型时期,一方面伴随着城市的工业化,乡村的资金和人才普遍流入城市,造成农村的贫困;另一方面“资本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农村缺乏土壤,导致农业“近代化”滞后,因此民国时期农业发展出现剧烈而迅速的衰落之势。
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缓慢原因的中长期历史考察
17 8 3年 资 本 主 义世 界 暴 发 了 空前 的 经 济 危 机之 后 , 本 主 资
民。 如在南通产棉 区, 他们用“ 期买” 的方式 , 尚未成熟 的 将
加严重 , 郑观应说 : 自洋纱布进 口, “ 华人贪其价廉质美 , 相 率购用 , 而南省纱布之利 , 半为所夺 。 迄今通商大埠 , 内地 及
市镇 城 乡 , 土 布 者 十之 二三 , 洋 布 者 十之 七 八 。i 衣 衣 ”] 5 在外
来 洋布 的冲击下 , 以男耕女织 为主要特征经济特权 , 中国当成销售市场和 把
掠 夺原 料 的基 地 。 国原 本 的 自然 经 济 开始 逐 步解 体 ; 国 中 中
路道县附近之地 , 海滨淤泥积涨之土, 植棉之地 , 年有扩张。
北 迄 燕 、 、 而竭 乎 满 洲 、 蒙 , 届 秦 、 、 而 宣 乎 甘 齐 豫 内 西 晋 蜀 肃、 疆, 新 多见 产 出 ; 原来 产 棉 之 区最 著者 如 江 、 、 浙 闽等 省 , 近亦扩充棉 区, 几乎全 国均从事植棉矣” 。 啕 其他如烟草 、 蚕 丝 、 生 以及 豆类 等 , 花 由于 外 国资 本 主 义机器 工 业发 展 的需 要 而得 到 迅 速 发 展 。 国 资本 主 义 势 力 深入 中 国农 村 进行 外 农 产 品 的搜 刮 , 过操 纵 市 场 、 断 价格 剥 削和 压榨 中国农 通 垄
托本 国国情 , 走出一条具有 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
1 中 国近代 农 业发 展缓 慢 的主 要原 因分析
这种解体不是来 自中国内部资本 主义的发展 , 而是 由 于外 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 , 自然经济 的破坏没有促进 中 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而使中国农业变成 了外国资本主
农业欠收的原因
农业欠收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素:
1. 气候因素: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晌是巨大的,异常的气候条件,如洪涝、干旱、风暴、冰雹等,都可能导致作物歉收。
2. 病虫害:病虫害是影响农业产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作物受到严重的病虫害侵害,会导致减产或者品质下降。
3. 种子质量:种子的品质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低质量的种子可能导致生长不良、产量低下,甚至无法收获。
4. 土壤条件:土壤质量对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贫瘠的土壤、过酸或过碱的土壤都可能限制作物的生长。
5. 农业技术:农业技术的落后也可能导致欠收。
缺乏有效的农业管理、灌溉、施肥等都可能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6. 政治和经济因素:政治和经济因素也可能对农业产生影响。
例如,战争、政治动荡、经济危机等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干扰,从而影响收成。
综上所述,农业欠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0~1911年中国近代农业化迟滞的原因分析马光文政史10级2班摘要:传统的“农耕文明”以“自然人”为劳动力,急剧增加的人口,加速了人地矛盾与生产关系的内部激化,随着两对矛盾的尖锐化,失地、失业人口增多,这些不稳定因素为动荡的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政府为维系本阶级统制,作手进行生产资料的内部调整,由于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改革的失败,这些相互联系的社会因素共同阻碍了1840~1911年近代农业化的步伐。
关键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动荡;政府改革关于“中国近代化”的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讨论的热点,且多数研究则以:中国政治近代化、中国工商业近代化等研究为主。
如阳父博士的大作《走向共和》则是研究中国政治近代化;陈旭麓先生则从多方面讲述中国社会整体的近代化,他的文章选编《中国近代史十五讲》就是其对中国近代化整体意识形态的体现。
然而,在众多的近代化里程碑似的发现中却鲜有涉及中国近代农业化的研究,虽然,在范文澜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对中国近代农业化问题有初步探讨,但相对于近代史其他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
农耕经济是中国政治——农业——官僚文明存在数千年的基础,与中国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以及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密切相关,所以探讨中国近代农业化问题是必要的,笔者则简要研究一下1840~1911年晚清中国农业迟滞问题。
中国封建政治堡垒在1840年被“工业文明”打破,“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与“机械化”的“工业文明”两种不同形态的“意识文明”在跨越数千年的历史纪元后,在1840开始相遇,擦出了激烈的火花。
随着这种火花的扩散,中国经济领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破产;中国政治领域“天朝上国、世界中心论”思想被彻底粉碎,面对这种现状,地主阶级的有志之士开始发出“中国近代化”的先声,但寂鸣之声并未撬动“天朝”石基。
直到1860年,天津、北京失陷,才令“农耕文明”下的“儒士”开始意识到“此乃千古未创之局”,传统的“华夷思辨”思想并不能解释天朝的现状,于是统治阶级的先驱者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工程。
在这长达百年的探索中,“政治、经济”均有些许成绩,唯独“农业”未有丝毫发轫迹象。
政治上:辛亥革命覆灭了封建大厦,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康梁立宪思想也曾盛极一时。
经济上:“洋务运动”和“新政”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并且在“工商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立宪”为主的“官僚资产阶级”和以“革命”为主的“中小资产阶级”。
唯有农业举步维艰,下面笔者来分析其具体原因。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根本原因中国农业是以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和“自己自足的农耕经济“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它的特征是: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分散性强,仅以满足家庭人口生活基本需求为目的,这种先天性的生产模式决定了中国农业是以“单位土地”的“精耕细作”型生产,阻碍了1840~1911年近代农业的发展。
从生产力方面来讲,中国农耕经济结构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生产规模狭小、增值技术贫乏,要增加生产或养活更多的人口,就必须增加劳动力深耕细作,在传统的中国农业中,自然劳动力是农耕文明增产的根本。
多少世来,中国自信以“儿子多就是劳动力多、儿孙绕膝”就是福气好,家庭殷实的象征,这种观念就是诞生于小农经济对生产力需求:为了加强农业收入、增加农业产量,农户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生产力,在缺乏机械动力的情况下,增加人口就是农耕家庭的必然选择。
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是以自然劳动力作为其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但从中国近代化方面来看,“工业文明”虽然打破了“农耕文明”并且自然经济开始出现解体的现象,但是,以“机械化”为代表的“工业农耕文明”只存于“官僚地主与租地农场主手中”,而这样开化的“官僚地主”在中国农村也只是很微小的一部分,这表明农村传统的生产力仍然未打破旧格局,还是以“自然人”的“个体劳动力”为主,因此,中国近代农业的动力仍是以人畜为主,生产力仍然落后,也就导致中国近代农业从根本上的落后。
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农业经济的地权关系、租佃关系与赋役制度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土地兼并及土地集中的趋势并没用减缓;土地租佃仍然是封建政治文明的基础。
首先,就土地占有问题而言,地主土地所有制仍是近代时期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只是土地占有者因身份的变化手段的多样化占取了更多的土地,加剧了人地矛盾关系。
如近代军阀、官僚集团依靠军事力量和政治手段或高利贷为形式大肆掠夺土地加快了土地兼并:20世纪20、30年代,在全部耕地土地中约有一半是地主所有,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大化,中国在农业土地上实行“旗地自由买卖”合法化,大部分国有土地走上了私有化的进程,北洋军阀执政时期,黑龙江耕地面积95%转化为私人所有,黑、吉、辽、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也迅速变为私人资产。
就租佃关系而言,近代时期,地租形态仍然是实物地租为主,其中租占成分有相当地位,随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近代的兴起,在经济方面则体现为货币地租增长趋势。
据调查显示:货币地租占原有地租的30%,“折租制”也有明显增长。
它由明代张居正“一条鞭法”租税制发展而来,“折租制”是原定额的实物地租,按市价折成货币,再向地主交纳。
但是,在调查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实物地租,如1924年江苏等11省153个县中实物地租仍占74%,征收实物地租约地块的68%,生产关系虽有略有触动,但封建地租根基仍然牢固。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农业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落后,以“人丁”为主的传统劳动力仍统制着“自然经济”的意识形态,虽然工业文明的机械化劳作,为传统农业带来了一丝震撼。
但是,就当时现状而言,农村劳动力仍没有太大的变化,反而,“人口”劳动力的增加加剧了“人地矛盾”,大大影响了中国政局的平稳与农村的安定。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里“土地占有数”的急剧私有化猛增的趋势,虽然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生产规模小、土地分散性强”的小农经济特点,但是,这些私有化及兼并土地的使用方式仍然是按传统的方式满足的基本生存需求,土地的占有方式仍以收取固定的地租或少量的地租货币为主,并未把土地产品市场化或土地商品化。
传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未促进近代农业的发展,反而随着“人地矛盾”的加剧及土地兼并的扩大化,引发了大量的失业、失地人口这些流动人口大大的破坏了农村安定和农业建设,为社会增添了不稳定因素。
二、人地矛盾及政局动荡的破坏了近代农业前进的步伐随着农耕文明生产力的增加,生产者集体土地必然减少。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可以看出:人口与土地这对基本矛盾也必然加剧。
另外土地兼并趋势的增长,失业、失地人口的增多为本已是动荡不安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政局提供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人地矛盾,土地兼并,社会混乱,政局动荡,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晚清农业近代化的推进。
从人地矛盾来看,1840年以前,人口虽记载不精确,但也并不是如费正清教授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被视为农业的迷团,而有明确的数据显示中国近代及近代前期人地矛盾十分紧张。
比如,在有案可查的清史中:1790年也就是乾隆年间有3亿多人口,而至道光1834年左右则有近4亿人口之多。
1793年,派往中国始求双边贸易的马戈尔尼使团在见证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发现:从天津大沽口到通州行至北京时,大副爱斯·安德逊记述说:“在这个国家里,在我们经过的地方,人口极为众多,而且到处是那么的多,我们走过的乡村前后一里路上的人数足以充塞我们英国最大的城镇”[1]。
人口确实兴旺,但在这样集约劳动力下潜伏的是严重的人地矛盾及其更多的地主土地兼并剥削。
近代以来,由于人口的增长,人均土地严重减少,清初,平均每人占有的10亩地,到现在道光年间已不到2亩,反而在这种演变过程中地主阶级人口增多,也就是兼并之家日多、土地集中趋势增加。
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由自耕农变为半自耕农、佃农或者失业游民,正如马克思说:“农村劳动力不断过剩的事实,……使他们失去了最后的反抗力,使他们变成地主和租地农场主的完完全全的奴隶,以致工资的最低限,就当做自然律钉在他们身上了”[2],“户口十倍于前”“游手好闲更数十倍于前”,由此可见,以封建政治文明为支撑的“农耕经济”为封建大厦正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社会危机。
接踵而来的嘉庆年间的“川楚白莲教起义”、185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1911年的以新军为基础的“辛亥革命”、1919年的“工农阶级为联盟的五四运动”、1921~1927的“北伐运动”、1935—1949年的“国内抗日解放战争”,这些运动的基础都是“农民、工人”,这种社会现象与晚清3亿~4亿人口这个现实是密切相关的。
严重的人地矛盾加剧了农业人口向革命专员的转变,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垂死挣扎”,由人地矛盾引起的“蝴蝶效应”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严重阻碍了晚清农业的发展,对整个中国近代农业化影响很大。
从晚清的社会环境来看,农业迟滞的原因又可以看作内、外两部分,外部的社会动荡、战乱纷争的政局形势,及农业内部动力的缺乏,都阻碍了中国农业的近代化。
随着近代中国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膨胀,佃农、半自耕农及失业人口的剧增,为中国近代化特有的战争史提供了阶层基础,在近代大小混战中,农业发展始终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以及面对这种社会危机严重加深下,农村中的中小阶层,走出儒学的天地、打破农耕文明的枷锁,去面向世界寻求新思想图救中国,农业内部缺乏动力。
中国近代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各个不同的阶级纷纷立志救国,但均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指导,反而各自为政,酿造了一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动乱年代,如农民阶级的救国运动:1854~1865年的太平天国运动,1898年的义和团运动;1911年的四川保路运动,以及的武昌起义和黄花岗起义,这些都是由农业人口转变而来以新军为基础的新式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最后大地主、大官僚的北洋军阀与西南军阀均想扩充势力的军阀大混战,中国近代100年的历史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是前之社会未有之创局,更是一个几千年未现的社会转型时期,几乎没一刻的稳定,因此,这样形势下的中国近代农业不可能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迟滞是必然的。
就农村内部动力而言,农村中的中小阶层面对这种主权被蚀、国土沦陷的创局,有志之士立志救国,纷纷离开农村寻求新出路。
维新保皇派的核心人物康有为,革命共和思想的倡导人孙中山,近代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工农阶级的代表毛泽东,等优秀人士。
农村知识分子的游离,使中国近代农业缺乏充实的新型人才动力,失去青年的农村是绝不可能高速发展的,更别说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中。
综上所述,晚清农业在人地矛盾的影响下,在战乱纷争的年代里,缺乏内部动力的情况下,是绝不可能有长足的进步。
人地矛盾的加剧,大量人口沦为失业者、革命者、游勇人士,增加了动荡不安的年代提供了不稳定隐患。
另外,面对这种大厦将倾的社会状况封建农耕文明的代表者发起了数次改革,企图”救亡图存“,但日趋增长的地主阶级仍没有摆脱封建儒学的思想枷锁,仍以“官僚——农业文明”为基础,走传统的“农耕”道路,这类反动的“腐朽势力”即便在披上改革的外衣下,依旧是没有为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做出多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