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学说的生成根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气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气

⼀、⽓的基本概念⽓在中国哲学是⼀个⾮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通常是指⼀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元论学说,并将其应⽤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学理论。

中医学把先秦⽓论思想应⽤到医学中来,对⽓范围的含义作了多⽅⾯、多层次的规定和分析,形成了以⽣理之⽓为核⼼的⽓论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且对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和⽓论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问题之⼀,中医学从天地⼤宇宙,⼈⾝⼩宇宙的天⼈统⼀观出发,⽤⽓范畴论述了天地⾃然和⽣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因此,在中医学中,⽓的概念,既有哲学含义,⼜有医学科学的含义,其内涵错综复杂,不可作单⼀的、⽚⾯的理解。

(⼀)⽓的哲学含义⽓是⼀种⾄精⾄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运动是⽓的根本属性,⽓的胜复作⽤即⽓的阴阳对⽴统⼀,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

⽓和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天地万物的发⽣、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的⽓化作⽤。

中医学将这,⼀⽓学理论应⽤到医学⽅⾯,认为⼈是天地⾃然的产物,⼈体也是由⽓构成的,⼈体是⼀个不断发⽣着形⽓转化的升降出⼊⽓化作⽤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体内部⽓化运动的规律。

(⼆)⽓的医学含义中医学从⽓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这⼀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是构成⼈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体⽣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命的基本物质,除⽓之外,尚有⾎、津液、精等,但⾎、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所化⽣的。

在这些物质中,“精、⽓、津、液、⾎、脉,⽆⾮⽓之所化也”(《类经·脏象类》)。

所以说,⽓是构成⼈体和维持⼈体⽣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是构成⼈体的最基本物质:关于⼈的起源和本质,中医学认为,⼈和万物都是天地⾃然的产物。

要探讨⼈的起源和本质,必须⾸先研究⼈在宇宙中⽣存的场所和与⼈关系最为密切的⾃,然环境。

气的生理特点

气的生理特点

气的生理特点气的生理特点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之一,具有多种生理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气的生理特点。

一、气的来源与生成1.1 气的来源气来源于脾胃、肺和肾三个脏腑。

其中,肺主气,吸收自然界中的清新空气,将其传输到全身组织器官中;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肾主藏精化气。

1.2 气的生成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指遗传基因决定的生命力量,形成于胎儿发育期间;后天之气指通过饮食、呼吸等方式摄取外界营养物质而产生的能量。

二、气在人体内的运行方式2.1 氣運行主路人体内部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其中包括了两个主要运行路线:任脉和督脉。

任脉起于下丹田,向上贯穿胸腹部至喉咙;督脉则从会阴起,向上贯穿脊柱,直至头顶。

这两条路线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2.2 气在人体内的作用气在人体内的作用非常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化代谢:气能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维持身体正常生命活动;(2)运输调节:气能将营养物质、水分、药物等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中,并通过调节机体内部环境来维持其稳定性;(3)保护作用:气还能抵御外界病邪的入侵,提高机体免疫力;(4)调节情绪:气也可以影响情绪和心理状态。

三、氣虛和氣滞3.1 氣虛氣虛指人体内部的氣不足或者運行不畅,表现为乏力、疲倦、容易出汗、肢冷等症状。

引起這些問題的原因可能是先天之氣不足或后天之氣不足。

3.2 氣滞氣滞指人體內部的氣運行不暢,表現為氣血不足、疼痛、胸悶、腹脹等症状。

引起這些問題的原因可能是情緒不穩定或生活方式不當。

四、如何调节气4.1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通过饮食来调节气的方法,主要包括:(1)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2)多吃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3)少吃辛辣刺激性食品。

4.2 运动锻炼运动锻炼可以增强人体内部气的运行能力,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4.3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可以通过中药配方或针灸等方式对气进行调节,常用的有益气血、健脾开胃等中药方剂。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绪论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隋·巢元芳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4)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2.宋金元时期: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人,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3.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二)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被中国古代学者称为“天人合一”。

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有伤寒。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与“症”的概念不同。

症是症状,包括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客观体征。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证是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中国美学史上“气”论的发展及其美学意义[word文档]

中国美学史上“气”论的发展及其美学意义[word文档]

中国美学史上“气”论的发展及其美学意义[word文档]中国美学史上对“气”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古代,特别是在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中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探讨中国美学史上“气”论的发展及其美学意义。

第一部分:气的道家论述道家学说中,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道家将气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力量和原则。

《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述,指出天地间万物的生成过程。

而这种生成过程依赖于气的运动和变化。

道家认为,气具有无穷的变化和流动性,是世界万物生成与变化的基础。

在美学上,道家将气与艺术相联系,将艺术视为一种通过艺术家的表现来传达气的变化和流动的方式。

道家认为,艺术家可以通过自身的修炼和感悟,捕捉到气的流动和变化,将其表现在艺术作品中。

因此,艺术作品能够表达出气的自然与无限的美。

第二部分:气的儒家论述儒家学说中,气也有重要的地位。

儒家将气视为人与人相互影响、交流的精神力量。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与品德的培养,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气质能够达到美的境界。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只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才能充实自己的气质,从而带来美的体验和美的境界。

在美学上,儒家将气与礼仪、音乐等美学实践相联系。

儒家认为,通过参与礼仪和音乐的实践,人们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个体的气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因此,气在儒家美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部分:气的美学意义气在中国美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气是世界万物生成、流动和变化的基础。

它承载了时间、空间和形式的变化,是艺术作品中呈现出的美的根源。

其次,气与人的精神境界和情感交流紧密相连。

通过修炼个体的气质和参与美学实践,人们可以体验到真、善、美的境界,促进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最后,气的美学思考对于人们理解自然、人类、世界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美的本质。

总结:中国美学史上对“气”的论述在道家和儒家学说中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气的生成ppt课件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气的生成ppt课件

(二)气的生成
1、生成之源 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人 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水谷之气——水谷之精化生 后天之气 清气——来源于自然界


2、相关脏腑功能
精充则气足 1. 肾为生气之根 精耗则气衰 2. 脾胃为生气之源
肺主呼吸之气,吸入自
然界清气、呼出浊气
3.肺为生气之主
肺将清气与水谷之气, 结合生成宗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 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 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气的概念的产生

气的概念的产生

气的概念的产生气的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哲学家们的思考。

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气是一种基本的存在形态,被认为是构成宇宙和人类万物的根本力量。

以下将从古代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易经》中,“天地始创,万物之本,生人之气也”(《易经·系辞中篇》)的论述表明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气的重视。

他们认为气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质,也是生命的基础。

气具有无形无质的特点,无处不在,并且具有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能力。

在这一观念中,气是一种非常抽象的存在,它包含着宇宙万物的真实本质。

随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气的概念逐渐得到了完善和丰富。

孔子将气和道义联系起来,他认为气是道德行为的体现。

墨子则提出了“善恶四气”和“交感四气”。

墨子认为人类的行为会通过气的相互感应产生影响,进而决定人们的命运。

这个观点在后来的道家和儒家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在科学的视角下,气的概念也得到了解释和发展。

现代科学认为,气是一种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的存在形态。

气体具有体积可变、能自由扩散和容易被压缩等特性。

气体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和原子以高速运动,并且具有相互作用的能力。

根据动理论,气体分子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热运动是气体状态变化的基础。

除了以上的古代哲学和科学角度,气的概念在其他文化和学科中也有不同的解释和运用。

在医学中,气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在心理学中,气可以解释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在物理学中,气体的行为和性质是研究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

在大气科学中,气体的运动和变化是研究天气和气候的基础。

总而言之,气的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哲学家们的思考和探索。

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来说,气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存在形态,也是生命的基础。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气是一种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的存在形态,具有体积可变、能自由扩散和容易被压缩等特性。

不同学科和文化对气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和运用,丰富了对气的理解和认识。

中医各家学说各家学说的形成因素

中医各家学说各家学说的形成因素

各家学说的形成因素很多,大抵可归纳为如下方面:①汉以前医学经典著作的影响历代各家学说都是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著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家们除对上述著作进行校订、注解、阐发,作专门研究之外,还通过临床实践,分别在病机理论、诊疗技术等方面不断加以总结、充实和发展。

同时,或对《内经》中的部分材料进行归纳、演绎而成为一种有系统的理论;或以《内经》、《难经》等学术思想为依据,结合其临床经验而发挥成为一家之说。

徐大椿曾谓:“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

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见《难经经释》叙)。

故虽师承各别,但皆不离乎《内经》,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

如金元四大家,虽以《内经》病机学说为依据,但通过各自的临床实践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学术思想。

明代各家的命门学说则是在《难经》命门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而阐明的专题论述。

明清的温病学说,也是在《素问·热论篇》和《伤寒论》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化而成的。

另如王清任的活血化瘀论和吴师机外治方法统治诸疾的创制,也无不受到《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书的影响。

②哲学及其它学科对医学的影响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其他学科对各家学说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哲学思想渗透入中医学领域之后,对医学理论的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

它在某一时期或对某一医家的学术思想方面甚至还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例如:继《内经》的精、气、神学说之后,道家对精、气、神的研究不断深入,称之为人身三宝,其所称“精气互藏”说,与宋代理学家的“阴阳互根”论颇为相近。

这些思想也反映于医学上。

如陈搏之“无极图”和周敦颐论宇宙发生的“太极图说”,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有一定指导作用。

刘河间的火热病机理论;朱丹溪的“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乃至明代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等人的命门学说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哲学的启迪作用。

又如:《内经》论天地之气有“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等论,宋哲学家张载发挥了古人的“元气”学说,重视气之“浮沉升降与动静相感”(《正蒙》),此后中医理论中“气”的学说也随之而发展,如张元素论药物气味有升降浮沉之性;李东垣提出了脾胃之气为一身之“元气”的论点,而尤重阳气的升发。

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气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宇宙观。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构成和运行的。

气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气的本质
气是一种无形无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万物的根本。

它是宇宙间最初的物质形态,具有生命力和运动变化的能力。

2. 气的种类
气可分为阴阳两种,阴气寒凝,阳气温煦。

阴阳之气的消长盛衰、相合相离,构成了万物生长发展的根源。

3. 气的运行规律
气的运行遵循一定的规律,包括阴阳消长、升降出入、凝聚散布等,从而形成了四时运行和万物生长的周期性变化。

4. 气的等级
气可分为天地人三种不同等级,天地人三气相互作用、互为条件。

天气主宰自然界的变化,地气化生万物,人气维持生命活动。

5. 气的生成论
气是宇宙间最初的物质形态,后化生了其他事物,如水火土石等。

一切事物皆由气而生,气是万物之本源。

气学说强调气的生生不息、运行不已,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永恒变化
规律的认识,对后世中国哲学和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哲学范畴“气”的逻辑变化

古代哲学范畴“气”的逻辑变化

中国古代“气”这一哲学范围的逻辑演变过程气一个熟习而又陌生的话题,不论是现代仍是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对气做了好多研究,人类还给气给予了好多神奇的意义,在生产力落伍的古以前试图将气作为人类解说神奇世界的钥匙,环绕气古代社会产生了好多优异的人类思想,这方面的成就在中国古代体现最显然,在中国古代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围 ,气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气这一范围向来支撑着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自然气这一范围也跟着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气的观点发源很早,在殷周文籍中,《左传》、《国语》第一对“气”作了阐述。

依据《国语·周语》,西周末年的伯阳父已经讨论气。

《周语》记录:幽王二年 (纪元前 780 年),伯陈父讲地震的原由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可以出,阴迫而不能?,于是有地震。

”伯阳父以阴阳的变化来解说地震,以为气是天地阴阳之气,阴阳之气包含在天地山川万物之中,是构整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并有必定的方向和次序,运动变化有必定的规律这类看法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同时他又从地震的现象来预知“周将亡矣”,把自然变化与人事治乱联系起来,仍旧保存了一部分唯物主义思想。

《左传》昭公元年记录医和的话道:“天有六气。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阴阳风雨晦明都是气。

从字源来讲,气字的本意是云气。

许慎《说文》说:“气,云气也。

”引而申之,凡与云气相类的都是气。

这些叫作气的现象有两个特色:第一,都是客观存在的,是走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现象;第二,又都是没有固定形体的,是常常变化的无定形的现象。

总之,所谓气即指全部客观的无定形的现象而言。

《庄子》书中曾明确地域别了“气”与“形”。

《庄子·至乐》篇记录庄子论存亡的自然过程道:“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

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艹 / 勿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古代哲学气说概论_上_

古代哲学气说概论_上_

学术探讨古代哲学气说概论(上)310007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陆 拯摘要 中医学中的气学,源于古代哲学气说,尤其与精气学说更为密切。

本文重点阐述气的起源和气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气的概念,气与精气,精气与元气的关系,使气的各种涵义、作用得以清晰明白,对研究中医学中的气学颇有启发,追本溯源,弄清医学之气的来源。

文中主要介绍气的词义演变,气与精气、元气的关系,精气的构成世界的本原,精气生化万物的机理,精气的运动方式,精气气化的规律,人为精气所构成,神为精气所化生等,对精气作了具体分析和系统的概述。

关键词 气 精气 元气 气化 古代哲学“气”的起源很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已有“气”字出现。

气的意义,作为全体而言,可以视为是组成人和自然的生命、物质运动的能量。

但根据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领域,它所表现的状况和所起的作用却未必相同,而是各有差异的。

气对中医学的影响十分深刻,所以在此处简介一二,以供参考。

1 气的词义演变气在甲骨文、金文中,以“ ”或“ ”作“气”字。

甲骨文中的气(“ ”)不属名词,而作动词或副词使用,如《殷契粹篇》说:“庚申卜今日气雨。

”此“气”作“乞求”解。

其卜辞意义是:“卜于庚申,今日,能求到雨吗?”《殷墟书契菁华》说:“气至五日丁酉允有求艰。

”此“气”是“迄至”之意。

其卜辞意义是:“迄至五日丁酉,确实会降灾难吗?”《殷墟前编》说:“之日气有来艰。

”此“气”是“讫终”意思。

其卜辞意义是:“这一天终于降临灾难。

”所以“气”不作名词使用,无“气”的独立概念。

以后大都将“气”作为名词运用,才有“气”的独立涵义。

古代气的涵义,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大气、风气(《庄子》);二是指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左传》);三是指天地阴阳之气(《国语》);四是指冲气(《老子》);五是指浩然之气(《孟子》);六是指精气(《管子》);七是指阴阳五行之气(《白虎通》);八是指元气(《春秋繁露》)等。

气的哲学概念形成的时期

气的哲学概念形成的时期

气的哲学概念形成的时期
气作为哲学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哲学家们开始对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概念,其中包括气的概念。

在先秦时期,一些重要的学派和哲学家如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都对气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

这些学派和哲学家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的活动力量和运动规律。

他们将气视为是宇宙的根本物质,是形成万物的基础。

在道家的思想中,气被视为是一种无形无质的本原物质,是宇宙存在和变化的根本力量。

道家诸子如老子、庄子等强调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念,其中的“一、二、三”就被解释为气的不同形态和变化过程。

在墨家的思想中,气被定义为无形的无终之实体,是宇宙的本质和运动的力量。

墨家认为,宇宙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气的运动而引起的,气的转化和交融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此外,名家的思想中也涉及了气的概念,他们认为气是一种能量和动力,是世界万物运动和发展的根源。

法家的思想中也出现了气的概念,认为气是一种能量和力量的表现,是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气作为哲学概念的形成主要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各个学派和哲学家对气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对宇宙的存在和万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资料整理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资料整理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资料整理这个内容有点枯燥,不过仔细体会里面讲的内容很有意思。

1、运气学说运气学说来源于古人对于天文地理人事对应关系的长期观察,寻找其总根源,是以地球生物圈为基准宏观规律的总结,其中有其理,有其象,有其数。

数是指万事万物普遍联系普遍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式,数是五运六气的核心,数学是科学之母。

以阴阳转换,五行印象,五行生克数理运算模式为核心,以太阳系五颗行星的运转和地球本身六种气候的变更为总动力根源。

在天人全息相应的整体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气化规律带动物化规律的地球物理运动规律。

古人认为天地是个大人体,人体是个大天地。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反应了古人朴素唯物自然简易的整体观,全息观,系统观。

在易学、天文学、气候学、农业生产方面均有运用。

不同的系统当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化。

在中医学当中,其最完美的运用和描述保持在中医元典黄帝内经运气七篇里面。

五运六气学说在中医当中的运用,系统而成熟的内容记载在《黄帝内经》当中,理论详实。

后世医家攀附内容太多,理论繁杂而不知其对错,同名之词而意义完全不同,为溯本归源,本课题以《黄帝内经》文中所述为准。

2、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五运六气理论在中医当中的运用,主要功用为推算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分析对人体的影响,预测疾病流行的一般规律,为预防疾病流行以及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是在运气学说的基础之上,经消化吸收之后用于医学。

(1)五运《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内有详细论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记者,五岁为一周”。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五运是以年为观察单位的,统管一年,名称为“土运、金运、水运、木运、火运”。

(2)六气《春秋·医和论疾》:“天有阴、阳、风、雨、晦、明六气”。

而在《黄帝内经》则没有明确提出六气是什么。

中医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中医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中医哲学基础——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精气学说产生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后被发展为“气一元论”,是对中医影响较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

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源于“水地说'。

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

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源于“云气说”。

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二气交感相错于天地之间,氤氳和合而化生万物。

精气有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一种是以弥散面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因细微而分散,用肉眼难以看到,称之为“无形”。

另一种是以凝聚而稳定的状态存在,由细小分散的气,凝集而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称之为“形质”。

形与气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如《医门法律》说:“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

”精气的运动变化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正是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方使得由精气所构成的宇宙自然界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亦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和反映。

“气化”和“ 形气转化”,即是精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体现。

气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的转化,以及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

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精气分阴阳,以成天地。

天地交感,以生万物。

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天地万物之间充斥着无形之精气,并相互作用,且这些无形之精气还能渗入于有形的实体,并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精气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换和感应。

气学说的生成根源与发展

气学说的生成根源与发展

在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学说是研究⽓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以阐释宇宙的⽣成之原与发展变化的⼀种哲学思想。

⽽中医学的⽓学理论,主要是研究⼈体内⽓的内涵、来源、分类、功能及其与⾎、精、津液和脏腑经络的关系的医学理论。

在⽓学说的⽣成过程中,不但哲学的⽓概念促进了医学⽓学理论的形成,⽽且中医学中关于⽓的认识对哲学⽓学说的产⽣也起了重要的奠基作⽤。

不管是古代哲学的⽓学说,还是中医学的⽓学理论,其产⽣皆借助于古⼈的“观物取象”的思维⽅法,是古代哲⼈将观察天地⾃然的变化与⼈体⾃⾝的⽣命现象⽽获得的认识加以抽象、纯化的结果。

云⽓说是⽓学说产⽣的始基。

⽓的概念源于“云⽓说”。

云⽓是⽓的本始意义,如《说⽂》说:“⽓,云⽓也。

”古代先哲们运⽤“观物取象”的思维⽅法,“近取诸⾝,远取诸物”,将直接观察到的云⽓、风⽓、⽔⽓以及呼吸之⽓等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出⽓的⼀般概念。

古代先哲们在⽇常的对⾃然现象的观察与体验中,发现了天空中的⽩云,体验到了风的流动。

云在风的吹动下,或升或降,或聚或散,变化⽆穷。

天地间的这种升降聚散氤氲之⽓,即是云⽓。

风的流动,云的聚散,能引起⾃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变化。

风吹云聚,可致雷鸣闪电和⾬,⾬⽔可孕育万物,⽽雷鸣闪电及狂风暴⾬⼜可毁坏⾃然界的万物。

由此产⽣诸多联想与推理,并萌⽣出⼀个理性概念:⾃然界的有形质之物皆由风、云之类的⽆形⽆状⽽变幻多端、运⾏不息之物所造就与毁灭。

即《⽼⼦·四⼗章》所谓的“天下万物⽣于有,有⽣于⽆”,《周易乾凿度》所谓的“有形⽣于⽆形”。

这类⽆形⽆状之物则被进⼀步抽象为“⽓”,认为它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形⽽运⾏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是宇宙万物发⽣发展变化的动⼒;⽓的升降氤氲聚散运动,造就天地万物,并推动万物的发展与变化。

于是产⽣了“⽓”的⼀般概念。

中医学有关⽓的认识对哲学⽓学说形成具有重⼤影响,是古代哲学⽓学说产⽣的⼟壤。

古代医家通过对⼈体⾃⾝的呼吸、⼼跳、消化、排泄、运动、⽣殖以及神志、思维等⽣命现象的观察与体悟,逐渐认识了⼈体内⽓的内涵、来源、分类、功能等,建⽴了中医学的⽓学理论。

论中医“气”的内涵实质及层层展开

论中医“气”的内涵实质及层层展开

论中医“气”的内涵实质及层层展开气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气是科学范畴,是实体性物质,具能量且是高能。

中医学的气可分三个层次,其核心是氢气(H2),更广的层次是液晶态组织液,最大层次则泛指非肉眼可见的具有可流动性挥发性的一类物质,包括统称为气场的声光热电磁粒子等物理场和化学属性的分子运动场。

标签:气氢气液体系统液晶态组织液实物与气场中医学是中国文化中传统人体牛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整个人类科学文化的独创性奉献。

气及经络学说是这一体系的的基础理论之一。

该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维持牛命活动的原动力。

这一理论经过几千年的验证,证明能成功地指导医疗和养牛健身实践。

但遗憾的是和现代科学体系格格不入,无法得到现代科学体系的认可,与现代科学体系在基础理论上难以统一。

由此,种种猜想假说应运而生。

质疑非难也不绝于耳。

笔者根据十几年的研究,吸收有关论点,对于气的物质构成,提出如下观点。

中医学常气血并称,气与血,都不只是某一种具体的物质,而是一类物质的集合。

气从它的核心到更广的外延,层层展开,这是探索气的物质构成的基本思路,一、气的核心是氢气(H2)气,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范畴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气文化”,涵盖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宗教、医学、武学及社会牛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的概念。

本文所说,是指传统人体牛命科学的气,这一领域的古今众多气论,都是经过了经验性的自身体认,才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实在的物质探索而非纯粹的哲理思辩。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一气是物质,这已是共识。

近代以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气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认为气是电磁波、红外线、激光、静电等,这是气学探索上的重大进步和飞跃。

但是,这些仅是气的局部属性和效应,而不是气本身。

无法想象这样的场、波在体内的经络中运行,对机体提供能量并在许多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从中医和气学的实践看,体内的气是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而不是物理属性的场态物质。

中医学气

中医学气

中医学气、血、精、津液学说一、精中医学气血精津液学说中的精,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

精气学说的形成精气学说的生成之源与发展变化,可分精学说与气学说作一讨论。

因精学说,也可称为“精气学说”,是整个古代哲学气学范畴中的一种观点、一种思想,也是整个气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部分。

要明确精与气的基本内涵,就必须探讨精和气的概念的产生与学说的形成的整个过程。

精学说与气学说的产生,皆源于古人运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认识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

所谓“观物取象”,即《易传·系辞下》所谓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指通过观察自然界或人体的一些重要的、显而易见的、最容易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或生命现象来获取一些直观的朴素的认识的实践过程。

1.2.1 精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的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而中医学的精学说(又称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精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及其与气、血、脏腑组织相互关系的医学理论。

虽然古代哲学的精学说对中医学的精理论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但医学对精的认识对古代哲学精概念的产生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医学对精的认识是古代哲学精学说产生的土壤,古代哲学的精概念正是在医学的精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而产生的。

1.2.1.1 “水地说”是精学说的产生之源古人在观察自然界万物的发生与成长过程中,联想到自然界的万物由水中或土地中产生,并依靠水与土地的滋养、培育而成长与变化,因而把水与土地并列而视为自然界万物的生成本原。

如《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

”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水地说”是古人对自然界万物生成本原的最朴素的认识。

自然界的水为地之经脉,土地中之精华,是万物赖以生长发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出“精”的概念,水地生万物也就嬗变为精为万物之原。

中医气学说

中医气学说

中医气学说中医气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它是以气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说。

气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中医气学说中,气分为天气和人体内气两个层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在中医气学说中,天气是指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包括温度、湿度、风力等因素。

天气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中医认为,天气寒冷会导致人体的阳气不足,容易出现寒邪侵袭,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天气炎热则会导致人体的阴气不足,容易出现口干燥热、失眠等症状。

因此,中医强调根据天气的变化调整饮食、穿着等生活习惯,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与天气相对应的是人体内气,中医认为人体内有着复杂的气机运行系统,包括经络系统、脏腑功能等。

人体内的气分为真气和营气两种。

真气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气,它主要存在于脏腑经络之中,负责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营气则是人体从饮食中摄取的营养物质,通过脾胃的转化作用转化为真气,供给人体使用。

在中医气学说中,气的流动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通过经络系统流动,维持着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

如果气的流动受到阻滞,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通过调理气的流动,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中医常用的针灸、推拿等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调理气的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气学说还强调人体内外气的相互作用。

人体内的气与外界的气息、气候等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如果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强调保护自身气场,避免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可以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养生等方式来增强自身的气场,提高抵抗力。

中医气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它以气为研究对象,探讨气的运动规律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中医气学说认为,天气和人体内气相互作用,决定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通过调节气的流动、保护自身气场等方法,可以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气学说是研究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的生成之原与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

而中学的气学理论,主要是研究人体内气的内涵、来源、分类、功能及其与血、精、津液和脏腑经络的关系的学理论。

在气学说的生成过程中,不但哲学的气概念促进了学气学理论的形成,而且中学中关于气的认识对哲学气学说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不管是古代哲学的气学说,还是中学的气学理论,其产生皆借助于古人的“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是古代哲人将观察天地自然的变化与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而获得的认识加以抽象、纯化的结果。

云气说是气学说产生的始基。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如《说文》说:“气,云气也。

”古代先哲们运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将直接观察到的云气、风气、水气以及呼吸之气等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

古代先哲们在日常的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体验中,发现了天空中的白云,体验到了风的流动。

云在风的吹动下,或升或降,或聚或散,变化无穷。

天地间的这种升降聚散氤氲之气,即是云气。

风的流动,云的聚散,能引起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变化。

风吹云聚,可致雷鸣闪电和雨,雨水可孕育万物,而雷鸣闪电及狂风暴雨又可毁坏自然界的万物。

由此产生诸多联想与推理,并萌生出一个理性概念:自然界的有形质之物皆由风、云之类的无形无状而变幻多端、运行不息之物所造就与毁灭。

即《老子·四十章》所谓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易乾凿度》所谓的“有形生于无形”。

这类无形无状之物则被进一步抽象为“气”,认为它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又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气的升降氤氲聚散运动,造就天地万物,并推动万物的发展与变化。

于是产生了“气”的一般概念。

中学有关气的认识对哲学气学说形成具有重大影响,是古代哲学气学说产生的土壤。

古代家通过对人体自身的呼吸、心跳、消化、排泄、运动、生殖以及神志、思维等生命现象的观察与体悟,逐渐认识了人体内气的内涵、来源、分类、功能等,建立了中学的气学理论。

中学以人体为研究对象,故中学的气,主要是指人体内存在的气。

此气是体内存在的不断升降出入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调控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所在。

这一气概念的产生,源于古人对人体的各种显而易见的且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的观察、推理、抽象和纯化。

如人在呼吸时,能感受到气的存在。

这是古人对人体之气的最原始最朴素的认识。

人在剧烈运动时,可以感受到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从而认识到人的运动与心跳、呼吸有关,剧烈的运动需要更多的清气吸入体内,然后再排出体外。

人的呼吸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从而认识到呼吸之气与人体生命至关重要。

再如人在出汗时,可见到蒸蒸热气。

大量汗出之后,又有虚弱无力的感觉,因而产生体内之“热气”随汗而失的联想。

另外,天气寒冷时,人排尿可伴随发散“热气”。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

”人排便、呕吐时,也可见发散“热气”。

剧烈吐泻时,因“热气”消耗多,可使人出现体倦乏力之感。

在战争中,肢体伤残时可见到血气喷发,宰杀动物时也会见到“热气”与血一起喷发的现象,从而产生联想,认为“热气”与血共存于体内,血出多时“热气”亦失。

“热气”脱失则影响人的生命活动,使人处于衰竭状态。

古代哲人在摄生延命的实践过程中,如气功家的练功过程中,通过对导引、吐纳等功法的修炼,体悟到气在体内上下流动或沿经脉流注。

再通过联想与类比,推测人体内的气如同自然界的云气,也不断地升降出入聚散运动。

古人在观察和体悟人体之气的同时,又在观察和推测自然界的云气、风气以及大气的流动和变化。

观察经验的积累,则产生了一个飞跃,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可见且运行
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既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又是天地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根源。

在气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先秦时期的先哲们抽象出冲气、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自然之气、浩然之气、精气等不同概念,但最终被两汉时期的“元气说”所同化,发展为“元气一元论”。

所谓元气一元论,是指以元气作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即认为元气是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原始的本原,在元气之上,没有“道”、“太极”等的存在。

由于把“气”作为宇宙的最初本原,故称“元气”。

因而凡将气作为宇宙最初本原的哲学思想,皆可称为“元气一元论”,或“气一元论”,或“气本原论”。

“元气说”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该书《王道》认为,气即是本始之气,说:“元者,始也。

”同书《重政》又指出,元气存在于“天地之前”,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说:“元者,为万物之本。

” 东汉时期,元气思想广为传播。

张衡主张“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天地万物由元气产生,而元气由“玄”产生。

《全后汉文·玄图》说:“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龠元气,禀受无原。

”“玄”是万物的最初本原,包含天地最大的道德,故又称为“道”。

道经过长久的运动,产生元气,元气是一种未成形的“气体”,但蕴含万物,又称为“太素”。

可见张衡的元气,是一种原始物质,是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还未发展到“元气本原论”。

《古微书·春秋纬》认为:“元者,气之始。

”但元气并不是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太易”。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周易乾凿度》说:“夫有形生于无形。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元气生于太易,无形而动,产生天地,也并非宇宙之最初本原。

1 2 下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