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翻译法
论英语隐喻的认知翻译标准及方法

口 刘 娟
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外语 系
8 的,在翻译 时要 充分理解两个 国家 的文化 内涵 ,不 能简
单地按字面 意思进 行翻译 ,还要考虑 两国文化之 间的差 异 。英 国是 一个 临海国家 ,很 多文化 都与航海 、海 洋有 关 ,比如 s w i m l i k e a i f s h . 而我 国盛产竹 子 ,我们 的文
【 摘 要】隐喻在 我们 的生活 中几 乎随处 可见 ,在 英语 的翻译 中隐喻 的翻译也是 一个重要 的方面 ,只有 充分 认 识 英 语 中 隐喻 的特 点 ,制 定 一 定 的 翻 译 标 准 ,才 能在 翻 译 的 时候 更 加 得 心 应 手 、 更 有 效 率 。 本 文通 过 对 隐喻 的认知 以及 其翻译标 准的分析,提 出一些具体 的翻译方 法,希望对英语翻译 能有所帮助。 【 关键词l 英语 隐喻;翻译 标准 ;方 法;认知 【 中 图 分 类 号1 H 0 5 9 【 文献标识码】 A I 文章编号l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3 ) 0 2 — 0 0 1 8 - O 1
口隐 _ 的 认 知
在进 行语言表达 的时候 ,借助 自己熟 知的事物来描 述那些 相对来说不是很 容易理解 的事物 ,达 到 了顺畅交 流 的 目的,大大 降低 了相 互之间交流 的难度 。这种用具 体来解 释抽象 的方法逐渐 被运用到翻译 的领 域当 中,增
认知翻译研究_理论与方法_王寅

2
+F D E G K JFL M J F I H L . 辟一节论述了翻译过程的国外研究简史 。 2. 2 翻译能力及其习得 + Toury ( 1995 ) 和 Shreve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 “Evolution of Translation Com* ( 1997 ) 等提出的 , 以 及 Chesterman , petence ( 翻 译 能 力 进 化 ) ”
知语言学和中国后语哲应运而生, 在其影响下出现了认知翻译学。 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刚刚起步, 有待深入, 本组稿件就是在这一理论背景之下组成的 。 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殰
9?@8<:> =5>:C5:8A 5>7 B;8<@ B856;<>:
《认知翻译研究: 理论与方法 》 王寅在国内首先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 且在 , 一文中进一步简述和评价了十数种常见实验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讨 论其 优缺点, 这是对认知翻 译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很好补充。
杨自俭和刘学云 ( 1994 ) 曾指出, 翻译学的 任务就是要研究译者的这种特殊思维活动的规 律。根据 Gile( 1995 ) 和 Ruiz 等( 2007 ) 的观点, 它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 1 ) 译出语理解; ( 2 ) 译 入语生成; ( 3 ) 两种语码之间的转换。 目前, 译 “出声思维法( Thinkaloud Pro界主要运用诸如 tocol) ” 、“控 制 实 验 法 ( Controlled Experiment )” 、 “学生 - 专家对比法 ( Comparison betw een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 ) ” 等来发现翻 译过程中的具体规律, 为认知翻译学开创了一 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1995 年 在 捷 克 的 布 拉 格 召 开 了 第 九 届 “Cognitive Proces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 口笔译认知过程) ” 国际研讨会, 两年后由 Danks 等人( 1997 ) 主编出版了同名论文集, 从 各个不同角度论述了口笔译时的心智运作过 程, 这标志“翻译与认知 ” 的跨学科研究 ( 又叫 “学科整合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学科漫游 Disciplinary Nomadism ” ) 正 式 开 始, 越来越多 的翻译学者开始关注人们在翻译时心智运作的 “翻译的认知转 方式, 这就是方梦之先生所说的 向” 之滥觞。这一新兴跨学科的出场, 既推动翻 译理论的建设, 也为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开 拓了新领地。 TirkkononCondit ( 2000 ) 出 版 了 Tapping and Mapp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lves ( 2003 ) 出 版 了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Gpferich 等 ( 2008 ) 出版了 Looking at Eyes : Eye Tracking Studies of Reading and Translation Processing ; Shreve 和 Angelone ( 2010 ) 出版了 Translation and Cognition, 等等, 它们都对认知 翻 译 学 作 出 了 重 要 贡 献。2009 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 M onash 大学召开的第 三届 IATIS 会议, 主题之一为“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Translation( 翻译的认知探索) ” 详细讨 论了如何运用先进设备来设计实验、 收集数据、 论述翻译过程, 进一步推动了认知翻译学的实 证性研究。 我国学者张泽乾 ( 1988 ) 分别从语言学和 信息论角度论述了翻译过程, 且重点分析了美 “分析、 国著名翻译家 Nida 翻译模式中 传译、 重 构” 的心智加工过程。 蒋素华 ( 1998 ) 介绍了德 国学者 Lrscher( 1991 ) 运用心理语言学方法研 究翻译过程的观点, 文中也述 及 了 TAP 方 法 ( 参见下文 ) 。 颜林海 ( 2008 ) 在其专著中也专
认知翻译法

认知翻译法读书笔记陈友勋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一)什么是翻译?翻译就是特定认知体验在两种语言文化之中的移植和再现。
(二)模糊的意义翻译的本质是意义的传达。
而然意义概念的界定本身就非常模糊,正是因为意义的虚无飘渺,难以琢磨,从没有任何一个译文敢于宣称自己达到了完美境界。
同样的原文,即使前人的译文已经是公认的成功典范,后人也会继续进行翻译,这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更是屡见不鲜。
(三)意义的符号学解释语言意义:1.指称意义(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如father(父亲),table(桌子)2.言内意义(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体现在语音(如押韵,格律,重读等),词汇(谐音双关,一语双叙),句法(排比,倒装等),篇章(句式的变化,段落的安排和衔接,粘连等)3.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包括表征意义(话语中发讯人的身份、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以及在交往中的态度)、表达意义(语言符号表达说话人的感情)、社交意义(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建立或保持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功能)、祈使意义(指发讯人企图改变收讯人的行为或心态的意向)和联想意义(附加在指陈意上的意义,是语言符号唤起收讯人对其他事物的联想)图一至图二反映了由符号的定义(Peirce符号三角)推论出翻译中的三个语言意义(四)神经认识语言学:激活扩散模式&认识意义的动静观符号的转换本身是静态的,而认识是大脑神经网络通过激活扩散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既有静态又有动态。
举例:《二六七号牢房》开头的那句话:“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
这个,我很熟悉。
”这句话的静态意义就是“我”很清楚牢房门窗之间的距离是七步。
但这句话的动态意义却是读者看到这句话后大脑中浮现出来的一个人从门走到窗,又转身从窗走到门,来回数着步数在窗门之间走动的场景。
这个动态意义已经在读者头脑中生动的模拟了“我”在监狱中的苦闷彷徨。
这里,实际上它比单纯的静态意义更重要。
英语教学法——认知法

英语教学法——认知法认知法 (⼀)认知法及其理论基础 1.定义: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也叫“认知-符号法”。
2.产⽣时间、背景: 产⽣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这种教学法是作为听说法的对⽴⾯⽽产⽣的。
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各个领域的激烈竞争,要求⼤量能够直接进⾏国际间科技⽂化交流的⾼⽔平⼈才,以培养⼝语能⼒为主的听说法已不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外语教学界要求⽤新的⽅法代替听说法的呼声越来越⾼;此时,美国的⼼理学、教育学、语⾔学等基础理论学科也有了很⼤的发展。
这就为创⽴新的外语教学法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种背景下,认知法便应运⽽⽣。
3.代表⼈物:美国⼼理学家卡鲁尔。
4.理论基础: 语⾔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成理论,他提出⼀个“语⾔习得机制”假说来解释语⾔学习过程,区分了语⾔能⼒和语⾔⾏为。
⼼理学基础是⽪亚杰的发⽣认识论和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发现学习论等。
5.认知法的主张:认知法主张在第⼆语⾔教学中发挥学习者智⼒得到作⽤,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语⾳、词汇、语法知识,理解发现掌握语⾔规则,并能从听、说、读、写⽅⾯全⾯地、创造性地运⽤语⾔,并且肯定了强调语法学习和发展智⼒的语法翻译法,⼜称为现代语法翻译法。
6 教育学原则:“学⽣中⼼论”。
7.教学过程: 认知法把外语教学过程分为语⾔的理解、语⾔能⼒的培养和语⾔的运⽤三个阶段。
(⼆)认知法的主要特征 认知法有以下8⽅⾯的主要特征。
(1)以学⽣为中⼼,教师的作⽤是激发学⽣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指导学⽣从⾔语实践中发现规则,并为学⽣提供创造性地活⽤规则的机会和情景,从⽽使学⽣掌握规则。
(2)注重发展学⽣的语⾔能⼒,使学⽣能够运⽤有限的语⾔规则创造性地理解和⽣成⽆限的句⼦。
(3)注重理解,在理解语⾔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进⾏操练,反对机械性的死记硬背。
(4)反对听说领先,认为语⾔的声⾳和⽂字在语⾔学习活动中相辅相成,主张⼀开始就进⾏听说读写的全⾯训练,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发展。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认知翻译学》评介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一《认知翻译学》评介吴亚静布占廷(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摘要:近年来,在认知科学的推动下,认知翻译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并逐渐形成系统 的研究体系和研究领域。
文旭教授和肖开容教授编著的《认知翻译学》从语言的认知理论出发,探索了 翻译转换中的语言认知机制,对翻译认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作用。
本文从翻译研究 范式宏观建构、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功能与组织原则、认知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趋势与展望等五 个方面简要梳理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并从强调学科建构性、凸显理论适用性等方面对该书作了简评。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认知;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891 (2020)03-0093-041.引言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理查兹(Richards,2001) 说:“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 最复杂的一种活动”(转引自卞建华,2005: 42)。
翻译与认知结缘是20世纪中后期的事,直到21世纪 初 Martin(2010: 169)提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这一术语,两者才正式结合。
随着翻 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口译和笔译学者与认知科 学家合作日益加强。
如今,认知翻译学作为翻译研 究的一种新范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研究领域较为 庞大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对翻译研究起着重要的理 论建构和理论阐释作用。
《认知翻译学》以翻译认 知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研究翻译中涉及的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问题,探索译者 理解、转换、表达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对翻译学的 构建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内容简介本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 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即翻译研究范式宏观建构 (第一章)、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第二、三、四、五、十章)、功能与组织原则(第六、七章)、认知理 论与方法的应用(第八、九、十一、十二章)以及研 究趋势与展望(第十三章)。
认知翻译

根据Gutt关于直接翻译的理论,原文的音韵、 词汇、结构等都为我们提供了表现其风格 特征的交际线索。在直接翻译中,为了再现 原文的风格特征,译者必须努力保留这些交 际线索。从原词看,在音韵和词汇方面,给人 印象最深的是,词人一口气用了七个叠音词, 其中有四个词的声母含有/i/音(觅/mi/,清 /qing/,凄/qi/.戚/qi/,其中三个是入声,充满 了压抑凄凉的气氛。
“这断子绝孙的阿Q!......”
《阿Q正传》
Ah Q,may you die sonless!... Ah Q,may you die sonless!( a curse intolerable to ear in China)... (amplification adopted to guide the search for relevance)
The cogni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The beginn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ntributions (the progress) P302-303 The shift from…to… (p303;307)
4. Sample study
(1) Willy: I don’t play that kid of game! Charley (turning to him): You ought to be ashamed of yourself! Willy: Yeah? Charley: Yeah?(He goes out) Willy (Slamming the door after him):Ignorance!
认知翻译研究_王寅

因为翻译过程充分体现了译者兼作者的认知方式, 素,完全对等的翻译并不存在,完全不能翻译的东西
而 CL 意在揭示人类的基本认识能力和方式,这对于 解读翻译过程,无疑是一剂妙方,必将有助于深刻认
在理论上也是没有的。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地球这个 现实世界中,且人的感知器官完全相同,这就决定了
识翻译的本质。因此,如下说法不会为过:对认知 我们的思维方式必有若干共通之处,否则我们就不
力倡导的语言的“体认观”,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互 忠实”,追求“人本主义”与“文本主义”之间的平衡,
动体验),又有主观因素(认知加工),且总结出十 当取“解构兼建构”的思路。现借用上文述及的 CL 数种基本认知方式,如:互动体验、意向图式、范畴 核心原则对其做出合理解释。
化、概念化、认知模型、心智整合、识解、隐转喻、关
认为,在翻译过程的研究中应当倡导“整体描写法” 实地传递原作者和原作品的原信息,将译出语的思
(Integrative/Holistic Description),将“经验科学(数 想用译入语“模仿”出来,即译界所说的“再现性”。
据调查)”与“文科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这与上文
说其具有创造性,是因为在翻译的模仿过程中不
能力和方式的研究将在认知翻译研究中最为重要。
能相互交际,翻译也就成为一种虚无缥缈的玄幻之
物。据此,我们(2005)提出了“体验普遍性”,它
三、认知翻译研究之我见
是我们人类能够互相理解和翻译的大前提。当然,
Martin 虽提出了认知翻译学,但认为当前该学科 尚处于前范式阶段,还未建成普遍接受的理论框架, 且呼吁同仁们继续努力(2010: 169)。本文受其启发, 尝 试 在 笔 者(2005,2008) 以 往 论 述 的 基 础 上,再 次运用体验哲学和 CL 的基本观点论述认知翻译研 究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认知翻译视角下的翻译能力研究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认知翻译视角下的翻译能力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翻译是一种认知过程。
翻译者需要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信息,这涉及到加工、解释和组合多种信息的认知过程。
在此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认知背景、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等因素,对文本进行翻译。
在翻译能力研究中,以认知翻译视角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对翻译者认知加工、思维模式和决策过程等方面的探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不同的认知背景和认知水平对翻译能力有重要影响。
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会根据自己的认知背景和认知水平对文本内容进行解释和理解。
不同的翻译者在认知背景和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这将对他们的翻译能力产生影响。
如某位翻译者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背景,在翻译时会更注重表达文化内涵和情感,从而增强了翻译的质量。
二、翻译者的认知加工方式也影响着翻译效果。
人类认知能力有局限性,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通过加工语言信息,将其中的有关信息提取出来。
不同翻译者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方式,可能会导致在同一行文内容的翻译上出现差异。
例如,一些翻译者在翻译时倾向于在语义上进行加工,而另一些翻译者则更倾向于在语言形式上进行加工。
三、翻译决策过程是影响翻译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进行多次决策,如何选择最合适的翻译词汇,如何恰当地表达文化内涵等等。
这些决策过程既受翻译者认知加工方式的影响,也受到翻译者个人认知特征的影响。
因此,在翻译能力研究中,需要加强对翻译者决策过程的探究。
总之,从认知翻译视角来看,翻译能力的研究不仅需要考虑翻译者的语言技能,还要从翻译者的认知过程出发。
只有在充分考虑了翻译者的认知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提高翻译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翻译法读书笔记陈友勋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一)什么是翻译?翻译就是特定认知体验在两种语言文化之中的移植和再现。
(二)模糊的意义翻译的本质是意义的传达。
而然意义概念的界定本身就非常模糊,正是因为意义的虚无飘渺,难以琢磨,从没有任何一个译文敢于宣称自己达到了完美境界。
同样的原文,即使前人的译文已经是公认的成功典范,后人也会继续进行翻译,这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更是屡见不鲜。
(三)意义的符号学解释语言意义:1.指称意义(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如father(父亲),table(桌子)2.言内意义(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体现在语音(如押韵,格律,重读等),词汇(谐音双关,一语双叙),句法(排比,倒装等),篇章(句式的变化,段落的安排和衔接,粘连等)3.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包括表征意义(话语中发讯人的身份、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以及在交往中的态度)、表达意义(语言符号表达说话人的感情)、社交意义(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建立或保持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功能)、祈使意义(指发讯人企图改变收讯人的行为或心态的意向)和联想意义(附加在指陈意上的意义,是语言符号唤起收讯人对其他事物的联想)图一至图二反映了由符号的定义(Peirce符号三角)推论出翻译中的三个语言意义(四)神经认识语言学:激活扩散模式&认识意义的动静观符号的转换本身是静态的,而认识是大脑神经网络通过激活扩散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既有静态又有动态。
举例:《二六七号牢房》开头的那句话:“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
这个,我很熟悉。
”这句话的静态意义就是“我”很清楚牢房门窗之间的距离是七步。
但这句话的动态意义却是读者看到这句话后大脑中浮现出来的一个人从门走到窗,又转身从窗走到门,来回数着步数在窗门之间走动的场景。
这个动态意义已经在读者头脑中生动的模拟了“我”在监狱中的苦闷彷徨。
这里,实际上它比单纯的静态意义更重要。
因为这个动态意义才真正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和创作苦心。
可以类比鲁迅在小说《秋夜》中的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五)认知翻译法的理论支撑翻译的实质就体现在“原文——意义——译文”这一转换过程当中。
翻译就是特定认知体验在两种语言文化之中的移植和再现。
(六)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翻译活动是“求同”和“存异”的妥协和平衡。
认知体验的共性是构成翻译中可译性的根本保证;而语言文化的个性是导致不可译性的直接原因。
一些谐音双关词等本身虽不可译,但其作用机制却是可以被人认识并再现于其他语言之中的。
从理论上来说,即便原文、译文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再大,也不过是初始输入的语言符号刺激不一样,但译者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操纵语符的输入形式,从而保证最终在读者大脑中达到和原文一致的激活效果。
(七)翻译与对比语言学为翻译而进行的语言对比必须在英汉语言之间形成差异的最底层展开,即在语言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展开,这样找出二者基本的差别,做出本质的解释,才能真正起到“以比促译”且“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英汉语言共性事实上,英汉语言中的表达,往往都是基本模式的嵌套和变形。
如:她买了一本讲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修养的书。
——拆分开其实是:1.她买了一本书She bought a book.2.书里讲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修养The book tells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cultivatetheir abilities.因此合并后:She bought a book which tells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cultivate their abilities. (九)形合与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所谓的“合”就是“组合”,是语言符号由“散”到“集”的组织手段。
汉语意合的表现在内容上是一个“悟”字,在形式上是一个“省”字。
英语形合的表现在内容上是一个“理”字,在形式上是一个“添”字。
例:张三打算进城买驴推磨做豆腐挣钱娶媳妇。
这句话体现了汉语在形式上“能省则省”的特点,而英语的形合结构很强调梳理清楚各句子成分的彼此关系,重视交代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意思。
在形式上,英语在采取嵌套模式组句时往往是“能添则添”,而添加的这些词汇,很多都只是表明句子内部各成分间的逻辑关系,本身没有实在的意义。
常见的是加上了冠词、介词、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等。
如上例翻译如下:Zhang San decided to go to the market to buy a donkey, which would help him makebean curd by turning the mill, so as to make enough money to get a wife.这句英语表达通过大量运用形合的方式,不单把同样的意思交代的清清楚楚,而且读者从字面上就可以明确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中译英时,仿佛是在汉语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逻辑梳理和轻重调整。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意合的语言(汉语)更接近于大脑网络激扩过程的心理临摹,体现出更大程度的象似性和自然性;形合的语言(英语)更注重以激活节点为中心进行扩散路径的板块整合,体现出更大程度的逻辑理性和操纵痕迹。
如下例:例:There was no snow, the leaves were gone from the trees, the grass was dead.译文:天未下雪,但叶落草枯。
正是由于多用连接成分等外部形式手段来遣词造句,导致了英语在表达同一意义时往往不及汉语简洁明快。
由于这个原因,英译汉时得到的汉语译本往往比英语原文篇幅短小。
但并非所有情况下都是如此。
不管是意合为主还是形合为主,英汉语言表达都要遵循一个特点:“Brevity is the soul of a language”(简洁是语言的灵魂)(十)虚词在翻译中的运用英语中的虚词有四类:冠词、介词、连词和感叹词。
虚词的语法特点是“虚”: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但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正是由于虚词对实词进行引导和安排的作用,产生了翻译的抽象原则。
翻译时采用的两个原则:临摹原则和抽象原则。
例:The many colors of a rainbow range from red on the outside to violet on the inside.译文:彩虹有多种颜色,外圈红,内圈紫。
通过介词on引出彩虹特定位置的具体颜色,又通过f rom…to…这个介词结构成功地把彩虹的各种颜色连接起来,串成一句。
临摹原则以实词为主,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大脑的神经机制相一致,采取的是无标记表达,因此表达不能太复杂;而抽象原则采取的是标记性表达,依赖虚词等形态标志,可以人为地把大量的节点、路径信息组织在一起,往往使句子长而复杂。
例:All was cleared up some time later when news came from a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译文:过了一些时候,从远方传来了消息:在小铜球坠落的当天,确实发生了地震。
这一切终于得到了证实。
分析:表达同样的语义,英文原文只有一句,各个小句的意思通过虚词(关系副词when,介词from和连词that)的衔接作用而连贯在一起。
英文是利用虚词和各个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组成一句话。
而中文则是将原文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新组织起来,并且每一句表达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思。
汉语中少用虚词,句式简短,青睐实词的使用,构句时临摹原则使用较多,而英语偏重依赖虚词进行表达,句子往往长而复杂。
例:There is nothing more disappointing to a hostess who has gone to a lot of trouble or expenses than to have her guest so interested in talking politics or business with her husband that he fails to notice the flavor of the coffee, the lightness of the cake, or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house, which may be her chief interest and pride.译文:最令女主人失望的是,她花了许多心神或费用来招待客人,可是这位客人只顾津津有味地与她的丈夫谈政治、谈生意,却没有注意到香喷喷的咖啡,松软的面包,或房间内讲究的陈设,而这些却是她感兴趣并引起为豪的主要所在。
分析:英语原文是一个冗长的复合句,其中的形合手段主要体现在连词that和两个关系代词(who, which)的使用上。
汉语译文中把这些形合手段所隐含的逻辑关系直接翻译出来,并把There is nothing more… than…这个否定对比句型中的强调意味转换成了汉语中正面的强调方式“最”,从而使得译文更加通顺流畅。
可以看出:汉语是分析型语言:分析型语言是指语言表达没有形态变化,语法功能主要是依靠语序和虚词来完成的语言。
英语是综合-分析语。
综合语是主要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的语言。
在英汉翻译中,我们要对原文的虚词特别留意,善于分析虚词对整个表达的影响范围大小和程度强弱,更准确地获取原文传达的认知体验。
例:这个学生连老师的话都不听。
译文1:This pupil even didn’t follow his teacher’s advice.译文2:This pupil simply turned a deaf ear to his teacher’s advice.这两个译文对“连”的理解不一样,我们可以分别对其回译,这样更能彰显二者差异:回译1:这个学生甚至不听老师的话。
回译2:这个学生根本不听老师的话。
回译1显然优于回译2。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个根本的差别反应到词汇上就是:英语好虚词,而汉语重实词。
所以对待英汉翻译态度不能机械,其实很多的英语虚词,都能够转化为汉语中的实词,而且这样的翻译更符合汉语的语感。
如果不加区别,一味地把英语中的虚词强行转化为汉语中的虚词,常常弄得译文非中非洋,不忍卒读。
比如对”when”的翻译,中国台湾学者余光中曾风趣的说:“有时甚至会出现’当他转过身来看见我手里握着的那根上面刻着玛丽·布朗的名字的钓鱼竿的时候’这样的怪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