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古代文论(名词解释)1、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羊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喻以及男女之间的情怨。

2、文质彬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说的是君子的个人修养。

孔子一方面强调“质”的重要,同时他意识到“质”不能脱离“文”而独立存在。

因此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

3、尽善尽美——按照孔子的看法,诗和艺术之所以之所以产生如此重要的社会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诗和艺术作品达到了美与善的统一。

艺术作品的善与美的关系,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4、辞达——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是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追求文饰,孔子还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5、思无邪——(1)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

无邪即雅正的意思。

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

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2)孔子论诗和乐时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5、思无邪是墨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反映了其政治思想与文学思想。

他从民众的物质利益出发,强烈地谴责统治者奢侈的音乐歌舞活动。

他认为音乐歌舞这些活动劳民伤财,令统治者荒废政事,故而有害无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诗言志”说:出自《尚书》中的《尧典》,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

“诗言志”说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以意逆志”说:出自孟子的《孟子·万章上》,“意”指读者之意,既不断章取义,也不牵强附会。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以意逆志”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这种方法解说《诗》,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实在客观的批评原则。

“文气”说: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气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所谓“文气”既是描写作家的气质、个性,又是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创作主体即作家的气质、个性不同,决定了文学作品风格各异。

“文气”说强调创作主体心理结构的先天性、稳定性和个性差异,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家论”的美学涵义,开启了以“气”论作家作品的理论传统。

“风骨”说: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文章道蔽,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言志”说:出自《尚书》中的《尧典》,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

“诗言志”说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以意逆志”说:出自孟子的《孟子·万章上》,“意”指读者之意,既不断章取义,也不牵强附会。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以意逆志”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这种方法解说《诗》,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实在客观的批评原则。

“大美”“天籁”“天乐”说:出自庄子的《庄子·知北游》、《庄子·齐物论》、《庄子·天道》,“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天籁”指没有任何外在条件下,天所发出的“自鸣”之音;“与天和者”即天乐,是档次最高的文艺。

这种说法听起来过于玄虚,实际上包含的美学理论非常深刻,它明显是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命题引发出来,但作了精彩的发挥,从而形成为道家文论的核心思想。

“虚静”说:由庄子提出,其本意主要不在文学或文艺,而是讲哲学的认识论,是说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体认和把握认识的对象特别是玄妙的“道”时,极不容易,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扰,诸如功名、情爱等世俗观念,即精神上要彻底解放,心灵世界应做到极度虚无空明,一尘不染。

古代文论_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_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二、名词解释1、“诗言志”《尚书&S226;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虽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

“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

2、“思无邪”。

原出《诗经&S226;鲁颂&S226;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

“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3、“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S226;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4、“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做的评价。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原因是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5、知言养气“知言养气”说,出自《孟子&S226;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知言养气”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1、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羊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喻以及男女之间的情怨。

2、文质彬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说的是君子的个人修养。

孔子一方面强调“质”的重要,同时他意识到“质”不能脱离“文”而独立存在。

因此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

3、尽善尽美——按照孔子的看法,诗和艺术之所以之所以产生如此重要的社会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诗和艺术作品达到了美与善的统一。

艺术作品的善与美的关系,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4、辞达——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是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追求文饰,孔子还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5、思无邪——(1)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

无邪即雅正的意思。

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

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2)孔子论诗和乐时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5、思无邪是墨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反映了其政治思想与文学思想。

他从民众的物质利益出发,强烈地谴责统治者奢侈的音乐歌舞活动。

他认为音乐歌舞这些活动劳民伤财,令统治者荒废政事,故而有害无益。

他的结论是音乐歌舞等活动必须摒绝。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及填空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及填空
钟嵘 《诗品》 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是一部评论五言诗的专著 “思深而意远”
三玄 《周易》、《老子》即逍遥经、《庄子》即南华经
皎然:取境 刘禹锡 境出于象外 荀子:化性起伪
司马迁 发愤著书 ;金圣叹 《六子才书》一庄二骚三史四杜五水浒六西厢
术语解释:
文质彬彬:仁义道德修养与礼仪文化修养兼备。孔子文质并重,要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
“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
心性说:(1)诚:一种特殊的人能够自觉到的先验道德理性(2)心:思考、辨别、反省的先验能力(3)性:人的共同本性
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向,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接受)
“诗缘情”:陆机《文赋》中的文体特征,强调了诗歌抒发情感的特征,肯定了诗歌抒情化的发展方向,是对先秦以来传统诗言志理论的重大发展。
“神思”:身在此而意在彼,不受身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即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
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取境: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观点,诗人通过构思活动,使形象化的艺术境界在自己的心中呈现出来。即一种诗歌意境的创造。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言志”说:出自《尚书》中的《尧典》,就是说“诗就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

“诗言志”说就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言志”应当就是指诗乃就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就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兴观群怨”说:就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兴,就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瞧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与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与不良的政治。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以意逆志”说:出自孟子的《孟子·万章上》,“意”指读者之意,既不断章取义,也不牵强附会。

所谓“以意逆志”就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以意逆志”说就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这种方法解说《诗》,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实在客观的批评原则。

“大美”“天籁”“天乐”说:出自庄子的《庄子·知北游》、《庄子·齐物论》、《庄子·天道》,“大美”就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天籁”指没有任何外在条件下,天所发出的“自鸣”之音;“与天与者”即天乐,就是档次最高的文艺。

这种说法听起来过于玄虚,实际上包含的美学理论非常深刻,它明显就是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命题引发出来,但作了精彩的发挥,从而形成为道家文论的核心思想。

“虚静”说:由庄子提出,其本意主要不在文学或文艺,而就是讲哲学的认识论,就是说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体认与把握认识的对象特别就是玄妙的“道”时,极不容易,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扰,诸如功名、情爱等世俗观念,即精神上要彻底解放,心灵世界应做到极度虚无空明,一尘不染。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源流正变名词解释古代文论

源流正变名词解释古代文论

源流正变名词解释古代文论(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古代文论的概念与起源1."诗言志"说的来源及价值2."兴观群怨"说的提出及其意义二、古代文论的发展与演变1.从"诗言志"到"思无邪"2."兴观群怨"说的内在联系及其影响三、古代文论对后世的影响1.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2.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正文一、古代文论的概念与起源古代文论是研究文学作品的创作、欣赏和批评的理论,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

在古代文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诗言志"和"兴观群怨"。

"诗言志"说出自尚书中的尧典,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

诗言志说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观,就是说诗歌可使人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引起思想交流,相互感染,从而保持社会群体的和谐;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对不良政治的种种表现表示出否定性的情感态度。

二、古代文论的发展与演变古代文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诗言志"到"思无邪"的演变。

"思无邪"原出《诗经·鲁颂》,表达了诗歌应该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观念。

这一观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注重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

"兴观群怨"说在古代文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揭示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源流正变名词解释古代文论

源流正变名词解释古代文论

源流正变名词解释古代文论(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古代文论的概念与来源1."诗言志"说2."兴观群怨"说二、古代文论的价值与影响1.对文学观念的启示2.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正文一、古代文论的概念与来源古代文论是研究文学作品的创作、欣赏、批评和理论探讨的学问,源于古人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探索。

在古代文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诗言志”说和“兴观群怨”说。

“诗言志”说源于尚书中的尧典,它认为诗歌是表达诗人思想、抱负和情感的载体。

这个观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诗歌成为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重要艺术形式。

“诗言志”说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兴观群怨”说源于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孔子认为,诗歌有感发人、提高修养、促进社会和谐和表达民情等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古代文论的价值与影响古代文论对文学观念的启示在于,它认为文学作品是表现人类思想、情感和意愿的载体,是艺术家心灵世界的呈现。

这一观念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文学作品成为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

古代文论对文学批评的影响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的理论框架,用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例如,“兴观群怨”说中的“兴”、“观”、“群”和“怨”四个方面,既是文学作品的内在要素,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维度。

这为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总之,古代文论作为我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而且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完整版)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完整版)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一、先秦部分1 .《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 .《论语》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 .《论语》“诗可以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古代乃至现代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完整word版)自考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自考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质彬彬:①这是孔子论“文与质”的关系,原本不属于文学艺术范畴,但却具有深刻理论意义。

②是指人固有的和坚定的伦理品德或品质,所言的“文”含义广泛,它不仅指人的言行举止的修养,而且包含有形式美的因素在内,③文质彬彬是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很好的统一2、主文而谲谏:①这是《毛诗序》关于诗歌怨刺的观点及诗歌用委婉曲折的方法劝谏,②用比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3、“六义”:①《毛诗序》对诗歌体裁和表现手法的理论总结,②“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③《毛诗序》对“风、雅、颂”作了解释,对“赋、比、兴"未作解释4、收视反听:①这是关于陆机创作构思的方法,②作家要在虚静专心的思考中,沉浸于想象之中,进入一个空灵境地5、“应感”:①最早出现于陆机的《文赋》,“应感”指艺术构思中的灵感现象,②构思活动发展到高潮时,艺术家的构思表现为高度兴奋的状态和强烈的创作欲望,于是可能出现灵感,③陆机的“应感论”过于忽视后天学习对于灵感深沉的重要一样6、“四声八病说":①这是沈约提出的声律理论,即永明声律论;②包括两方面内容:以是声即四声,用以定韵;二是病即八病,则用以求和,而八病之说是建立在四声基础之上的,所以四声八病说也可以成为永明生病说;③沈约关于四声的理论,这是一种积极的声律理论,至于其八病说,这是一种消极声律理论,容易束缚诗人创作的手脚。

7、“神思”:①“神思”一词,从魏晋南北朝后逐渐被用于形容,说明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中的想象活动;②刘勰首先提出“神思(艺术想象)具有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受到“志气”(意情)和“辞令"两个因素的制约;③“神思"相当于今天说的艺术想象.8、体性:①指作家的个性和作家的风格的关系;②“体”指文学作品的风貌;③“性”指作家的个性。

9、风骨:①这是中国古代文论特有的文学理论范畴;②“风"指的是情感;③“骨"应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三者结合便形成了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刘勰的风骨论只在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10、建安风骨:①这是钟嵘在《诗品》中关于诗歌创作的基本观点;②指建安时期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遒劲刚劲,慷慨悲凉的特色;③这一特色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发展.11、“直寻”:①这是钟嵘的观点;②直寻指吟咏性情的诗歌,都是描写目击身历的景象,根本不需要用典;③钟嵘反对声律和反对用典,是与他主张自然真美的观点一致的。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诗言志”说:出自《尚书》中的《尧典》,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

“诗言志”说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以意逆志”说:出自孟子的《孟子·万章上》,“意”指读者之意,既不断章取义,也不牵强附会。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以意逆志”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这种方法解说《诗》,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实在客观的批评原则。

“文气”说: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气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所谓“文气”既是描写作家的气质、个性,又是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创作主体即作家的气质、个性不同,决定了文学作品风格各异。

“文气”说强调创作主体心理结构的先天性、稳定性和个性差异,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家论”的美学涵义,开启了以“气”论作家作品的理论传统。

“风骨”说: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文章道蔽,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

三、名词解释:(出处、原文、含义、意义)1、诗格:最早出自《颜氏家训·文章》,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某一类书的总称,包括“诗格”、“诗式”、“诗法”。

“诗格”就是作诗的法式、标准,发展出“文格”、“赋格”、“四六格”,它是唐朝特有的诗论样式。

2、诗赋欲丽: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铭诔尚实。

诗赋欲丽。

”诗赋指纯文学的诗、歌、赋,用“丽”来概括诗赋的风格特征,表现了建安诗人对语言文字美的自觉和对人的创造性和主体精神的肯定。

3、诗大序:诗大序是两汉时期诗学的重要文献,是对于儒家“诗言志”学说的较为系统的阐发和总结。

4、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

5、诗有六义:“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毛诗序》对诗经的体制进行了概括,提出了“诗有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6、佛学方术化:是佛教在东汉流传的特点,佛教的方术灵神化主要是说佛教对中土黄老神仙方术的依附和对灵魂不死、鬼神崇拜等宗教观念和迷信思想的融合吸收,从而在信仰和行政的层面上为佛教在中土的传播开拓了道路。

古代文论 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 名词解释

8.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庄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意言。”这就是所谓“得意忘言“。那么,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之外旨”、“言外之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0.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又不同于表达作家个性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必须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就此而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
22.“自然英旨”说(“直寻”)说:钟嵘在《诗品》中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主要是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诗歌以抒情为主一切防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钟嵘都表示异议,他说观古抒情,他希望改变“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
名词解释
1.“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正》中提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中和:中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观”:指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源流正变名词解释古代文论

源流正变名词解释古代文论

源流正变名词解释古代文论摘要:一、古代文论的概念与意义1.古代文论的定义2.古代文论的研究意义二、源流与正变的含义1.源流2.正变三、古代文论的主要内容1.言志说2.兴观群怨说3.思无邪说4.温柔敦厚说四、古代文论的价值与影响1.古代文论的文学价值2.古代文论的社会价值3.古代文论对后世的影响正文:古代文论是指我国古代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

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学批评的方法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文论中,源流与正变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源流指的是文学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它反映了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正变则是指文学在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正常变化和异常变化,它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外部规律。

通过对源流与正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

古代文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言志说、兴观群怨说、思无邪说和温柔敦厚说。

言志说是古代文论的核心观念之一,它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工具;兴观群怨说则强调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思无邪说则主张文学作品应当遵循道德伦理,传递正能量;温柔敦厚说则强调文学作品应当以温柔、敦厚为主旨,以真、善、美为追求目标。

古代文论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

它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状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古代文论还对后世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古代文论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为我们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2、‚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和典型性的特征。

3、‚诗缘情而绮靡‛说:这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陆机对诗歌创作的要求是: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4、《孟子》中提到‚浩然之气‛,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刘勰提出‚才、气、学、习‛,都说到了‚气‛。

请问:文章中的‚气‛到底是什么?
答:‚文气‛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但其具体所指很难一概而论,不同的文论家所提的‚气‛有不同的内涵。

举例说,《孟子?公孙丑上》篇说:‚(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这里的‚气‛是指一种作者具有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形成于文章中就有一种‚浩然之气‛的正气和美而正的言辞。

而曹丕《典论?论文》中所说的‚文以气为主‛的‚气‛则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因此,不同的作者的文章就会有不同的个性特点。

曹丕在文章中还提到了‚徐干时有齐气‛,则是指徐干文章中常表现出来的齐鲁人的地方特征和风格。

‚孔融体气高妙‛的‚体气‛又是指孔融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孔融人格上的高雅超俗的风度气韵。

至于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提到‚才、气、学、习‛,他的原话是‚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正‛。

‚气有刚柔‛的‚气‛,主要是指作者的气质性格。

后人对‚气‛也有与上面不完全相同的解释。

(钟嵘的)“滋味”论
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

钟嵘是中国古代文论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

怎样综合运用“三义”呢?“三义”中,他又将“兴”放在第一位,并使“三义”综合运用,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

并且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滋味”的作品。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曹丕的)“文气”说
《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
移子弟。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十六、严羽《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

(1)《沧浪诗话》在宋代诗话中体系性最强。

全书共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

(2)《诗辨》提出“别材别趣”说。

“别材”即是说诗歌创作在题材和内容方面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规定。

“别趣”即是说诗歌有其特殊的艺术旨趣。

(3)“熟参”、“妙悟”说。

妙悟是严羽提出的诗歌的独特思维方式,是借禅悟来比喻诗道,因为诗歌审美与参禅悟道的心理过程十分相似。

妙悟说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诗歌的兴趣情味、审美意蕴、技巧规律等只有依靠妙悟才能把握。

其二,诗歌创作也必须依靠妙悟。

抓住了艺术思维不同于逻辑思维的根本特点。

熟参前代优秀诗歌,从而领会创作技巧,把握创作规律,提高艺术修养,作为诗人进行妙悟的重要条件。

(4)“以识为主”、“以盛唐为法”。

严羽论诗“以识为主”,要求学诗者提高鉴别诗歌优劣的能力,强调学诗入门的重要性。

严羽把“以盛唐为法”看作是诗人有“识”和“入门正”的标志。

这是他按照自己的的审美标准,通过对历代诗歌进行比较之后而提出的观点。

“以盛唐为法”的理由是:第一,盛唐诗歌特别追求“兴趣”,具有吟咏情性、不落言筌、无迹可求的审美特征;第二,盛唐诗歌属于“透彻之悟”,是自觉运用妙悟的艺术思维方法进行创作的;第三,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5)述严羽诗论的局限。

忽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只肯定汉魏和盛唐诗歌,缺乏历史发展的眼光。

40、“点铁成金”是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源出其《答洪驹父书》。

要求取古人陈言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

这一理论表现了一定的求变创新精神,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后人不善学习,往往以抄袭代替创作。

他信为杜甫诗歌和韩愈散文“无一字无来处”,也不符合实际。

41、“夺胎换骨”也是黄庭坚提出的命题,源出于惠洪《冷斋夜话》。

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材料。

这一理论虽有一定的借鉴古人、推陈出新的意义,却否定了诗人的自我个性和创造精神,是违背诗歌创造规律的。

所以受到后代诗论家的批评。

42、词“别是一家”说
这是李清照在《论词》一篇中提出的著名观点,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的音乐美。

十五、苏轼的文学观
(1)“有意而言”、“有为而作”。

强调文章的现实精神。

(2)强调“辞达”。

指出文学作品以达意为目的,反对“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答谢民师推官书》)。

(3)追求平淡自然。

指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答谢民师推官书》)。

指出“平淡”是“绚烂之极”(《与二郎侄》)。

(4)传神论。

主张追求神似,“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是苏轼王维诗画特点所作的评论。

诗画结合,揭示了艺术耐人寻味的美的境界。

反映了他对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点和意境美的正确认识,而且融合诗画特点来论述文艺言不尽意的美感特征者,苏轼是古代文论史上的第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