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接受美学》有感
读《接受美学》有感 (4)
读《接受美学》有感 (4)
《接受美学》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他涉及到一些深度的社会议题,如人际关系、社会责任、媒体视角、文化语境等。
从书中我得知,要“接受”美的存在,首先要建立一个真实的社会。
作者倡导我们不要被传统文化、贵族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所支配,而要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事物。
作者还提出,接受美的存在,有必要重新定义和调整人们对当前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应通过多方位的实践操作,去实现更大更好的美。
作者在书中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美,以及我们如何去找寻和表达它。
他将对美的接受与公共维护联系在一起,指出,人们一定要参与这一过程,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发展。
《接受美学》的整个书中,我深受鼓舞。
作者不仅涉及了比较深入的内容,还写得引人入胜,帮助我们思考一些问题,如社会的秩序、文化的差异、个性的发展等,启发着我们去创造美好的社会环境。
这本书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存在着实践价值,促使我们更好地接受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实践操作去实现更大更好的美。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美学的概念与原理能够为教学提供重要的启示。
接受美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促进语文课堂的艺术感受和文学素养培养。
首先,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之一是注重审美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元素,如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来提高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细致解读,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感受和感悟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首诗歌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声韵的运用,帮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美感,并引导学生写作感受和心得。
其次,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之二是培养审美趣味。
通过接触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展示各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创作手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喜爱。
例如,通过让学生阅读一篇情感细腻、叙事动人的小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沉浸在其中,欣赏作者的创作手法,感受故事情节的张力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
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会逐渐形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趣味,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第三,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之三是培养艺术修养。
通过接受美学的熏陶,学生能够增加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如作品的情感表达、形象塑造、场景描写等,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艺术元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艺术情趣和眼光。
例如,在学习一部文学名著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艺展览,观看相关的电影或舞台剧,与实际的艺术作品互动,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最后,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之四是促进语文课堂的艺术感受和文学素养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感受和体验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接受美学对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启示
审美价 值的获得 了生命 力的文本 才能称 之为作 品 , 则 , 否 这些文本
样 意 义 却 是 为 许 多 大 家 津 津 乐
道, 特别 是其 中 “ 莓 ” “ 帝 ” 草 、上 、 “ ”这 几个 意 象究 竟指 的是什 我
么 , 今 莫 衷 一 是 。那 么 , 师 就 至 教
学 教育
接受美学对语文个性化 阅读的启示
回 范风云 王兆 宁
内容摘要 : 受美 学指 出读 者在 文本 接受 中的主体地位 , 接 肯定读者 具体化和再创造 的价值 , 尊重读者 的审 美体验 。以接受美学观 点来看 , 阅读教 学就是文本接受过程, 阅读 中也要以学生为本 , 在 鼓励学生对文本做 出 多 样性解读 。本 文将 以接 受美学为理论基础, 具体分析在“ 个性化 阅读” 中老 师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 接受美学 个 性化 阅读
本 以 新 的 内涵 的 实 践 活 动 。这 种 以读 者 为 主 体 的 文 学 理 论 对 于 语
维和情感 活动 中 ,加深理 解和体 验, 有所感 悟和思考 , 到情感 的 受
熏 陶 , 得 思 想 启 迪 , 受 审 美 乐 获 享
其细细地 品 ,结合 自己的生活 经 验、 艺术 素养 、 情感倾 向来理解 这
维引 向既定的教 参答案 ;而是要
让 学 生 在 安 全 、 和 谐 的课 堂 氛 围
第二, 借助不同的期待视野填 补 “ 白” “ 理地 曲 解 ” 美对 空 ,合 审
象
中 , 慢地 品 读 , 步打 开思 维 , 慢 逐
调 动 以 往 的 阅读 经 验 和潜 在 的审
美水平 对文本作 出解 释 ,创造 出
接 受 美 学 是 二 十 世 纪 后 期 出
践行以“读者导向”为主的阅读教学——浅谈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践行以“读者导向”为主的阅读教学——浅谈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中学语文论文践行以“读者导向”为主的阅读教学——浅谈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牛坤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发端于德国的一种美学理论,其基本观点从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阅读理念,对当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对践行以“读者导向”为主的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一、关于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发端于德国的文学理论思潮和流派。
在接受美学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两种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的研究方向,即:一个是以汉斯·罗伯特·姚斯为代表的着重于读者研究,关注读者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另一个是以沃尔夫冈·伊瑟尔为代表的着重于接受活动的文本研究,关注文本的空白和召唤结构,关注于阅读过程的本身和阅读过程中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总的来说,姚斯和伊瑟尔二者的理论相互呼应,并呈现出相互一致的关注,即将关注的焦点从作者——文本关系转向文本——读者关系的研究,特别重视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一)期待视野姚斯指出:“如果我们想要认识文学文本由于其审美特点而使我们感觉并理解什么东西的话,就不能从分析已获得整体形式文本义一问题入手,而必须从最初的感知过程入手。
在这里,文本犹如一个‘内核’,指引着读者。
”[1]从审美感知的角度来说,姚斯认为作品的价值只有透过读者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而任何一位读者在阅读之前,都已经处在一种前在理解或者一种前在认知的状态,这种前在理解的状态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
简单地说,就是读者在进入阅读欣赏之前,因其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水平、文学造诣、审美情趣、鉴赏能力以及阅读经验的不同,在自己的心理上会形成一定的阅读定式,因此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能够产生怎样的理解,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其期待视野。
正如鲁迅先生当年评《红楼梦》时曾这样说“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每一个读者在进入阅读活动中的时候,总是因为原来的经验、趣味、素养等因素所构成的期待视野的影响,所以,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就是一个不断的建立、改变、修正、再建立期待视野的过程。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认为作品的生命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认为作品的生命美学强调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认为作品的生命在于读者的解读和理解。
美学关注的是艺术和审美经验,强调观众或读者的主体性和主观参与。
它认为作品的意义和感受不仅仅取决于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读者的感知和理解。
传统上,美学主要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美感和审美规律。
然而,美学的最新研究已经从艺术本身的内在特征和规则中的对象化移向了观众或读者的主体性。
美学理论家认识到观众或读者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的背景、经验、文化和情感状态都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美学强调的是在阅读中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
读者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情感经历和价值观来解读和理解作品。
每个读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每个人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会不同。
这种主观的参与使得每个读者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和体验。
美学强调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认为读者参与进来的主观解读和理解是作品意义的萃取和丰富。
如果没有读者的理解和感受,作品可能只是几个字母或颜色的组合,毫无意义。
通过读者的参与,作品才能被赋予意义和生命。
通过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作品也能够获得不同的解读和诠释。
这种多元的解读可能会丰富作品的意义和观点,为读者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是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因此,美学认为作品的生命在于读者的解读和理解。
读者与作品的互动是创造美学经验和审美价值的关键因素。
作品的意义和感受不仅仅取决于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读者的参与和体验。
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和理解,作品才能得到赏识和存在的价值。
所以,美学强调的是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认为作品的生命在于读者的解读和理解。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析作 品意 义 时 的 主 动性 和创 造 性 。 同 时 , 由于 作 品 的 意 义 的 实 现在 于作品与师生 的相互 运动之
中 , 是 以 学 生 的 最 终 接 受 为 标 志 ,因 此 这 样 的 接 受 行 为 也 呈 现 出 一 种 以 学 生 为 中 心 的 对 话 特
义 、内 涵 、影 响 、文 学 史 上 的 地
和想象力对作 品进行 了 “ 重塑” , 当 然 ,也 在 “ 塑 ” 自己 ,从 而 重 扩大 了 自己作 为主体 的能动性 。 接 受 美 学 对 于 文 本 和读 者 的
关 系 的研 究 成 果 ,显 然 有 助 于 语 文 阅读课程教 学改革的推动 和深 化 。新 课 程 改 革 在 语 文 阅 读 课 程 目标及实施建议 中要求 重视学生
这 两 者 已经 水 乳 交 融 ,难 分 彼 此 了 。 因此 ,在 接 受 美 学 看 来 ,作 品 的 意 义 来 源 于两 个 方 面 :一 是 作 品本身的 “ 确定性 ”与 “ 不 空 白 ” 所 形 成 的 潜 在 结 构 , 它促 使 读 者 去 寻 找作 品 的 意 义 ,赋 予 他 参 与 作 品 意义 构成 的 权 利 。一 是 读 者 的赋 予 ,读者 只 有 靠 自己去 发 掘 文 本 的潜 在 结 构 ,才 能 从 中
文学作 品的价值 、特性进行主动 选 择 、接 纳 或 扬 弃 的 过程 。 它 同
以 往 文 学 理 论 最 大 的不 同 是 对 读 者 意 义 的 发 现 , 由此 也 引起 人 们
位 、作家的再创造 、作 品价值实 现 等等具 有决 定性 作用 。 因此 , 作 品不 是单 由 作 家 完 成 的 , 而 是
接 受 美 学对 语 文 阅读教 学 的启 示
读接受美学有感
读接受美学有感读接受美学有感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学过的文艺美学都是主观美学,即着眼于创作者的心理、经验、情感等主观方面探究艺术创作的规律和价值。
然而,主观美学却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观者的心理和认知过程如何影响对艺术作品的接受,这也就是接受美学所关注的问题。
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艺术作品不再是创作者的孤独创作,而是与观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观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不仅仅是感性的,还包括诸如情感、认知、知识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如何让观者对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感受,则成为了接受美学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怎么样看待艺术作品,会引起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艺术作品的价值与文化,个人国际素养等因素有很大的关联。
在日常生活中,素材相对单一的环境中,我们缺乏新鲜感和想象力,但每当接触了艺术作品之后,它所带来的视觉、心灵冲击,可以迅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
进而会慢慢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等。
在传统的审美教育中,我们大多只接受抽象概念以及对艺术品的外部形式要素的分析和解释。
虽然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创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但仅凭这些毕竟还不能使美学知识充分为我们所用。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我们的思路更加开阔,有创意,从而去不断探索,开拓艺术世界的新局面。
艺术作品是一种语言,艺术家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和描述社会、生活、自我等状态,而当观者去欣赏这些作品时,就是通过自己的感知去解读艺术家的想法。
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要有独特的创意,还要能够引发观者的语言感知和认知,让观者从中得到启迪、鼓励,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美学是以美的标准为价值取向特征的一种普遍意识形态,它自古就享有崇高地位。
接受美学的出现,是人们在理解美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它提出了艺术作品与观者互动的概念,使我们更加了解人类对美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在增加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力的同时,也能提升对生活的品位。
接受美学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摘要:接受美学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由读者与作者一起创造,这对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它启示我们,教材、教师、学生应三者并重,但应以学生为主。
本文结合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简单探讨了接受美学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接受美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期待主体地位Abstract: accept esthetics emphasi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value of the literary works by readers and authors create together, the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for univers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t tells us, teaching materi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hree, but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students. Combining with the university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practice, simple discusses accepting aesthetic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university of inspiration and significance.Keywords: accepting aesthetics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reading expectation subject position前言:接受美学的文学观,是以读者为文学主体的文学观。
它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把文学的核心从作者、作品转移到了读者,以读者为主体。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导言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课程之一,通过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思维。
接受美学,作为美学研究中的一种流派,强调个体主观感受对审美价值的影响,提倡追求个人感受的真实性和内在价值。
本文将浅谈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探索如何借助美学的力量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与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接受美学注重个体主观感受,强调审美体验的主动性和个人独特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去发现、感受、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中的美。
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带领他们参加相关的艺术展览、文学讲座等活动。
通过感受文学作品和艺术品的魅力,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起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2.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在课堂中,我们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阅读任务,如情感写作、文学创作、朗诵等。
通过这些任务,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文学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从而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提供多样化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接触多样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
不同类型的作品风格各异,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起着积极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选择与学生生活、情感和成长有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更容易与之产生共鸣。
二、启发学生的批判思维接受美学认为,审美活动不仅是情感体验,也是思维活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启发学生的批判思维,让他们能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提升批判思维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讲解、丰富多样的练习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观察力。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文学作品中的物象、人物形象以及环境描写等,来理解作品的细节以及作者的用意。
2.引导学生进行情节分析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骨架,通过分析情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逻辑关系和内在内涵。
接受美学的意义
接受美学的意义接受美学,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啊,它离咱们的生活可近着呢。
咱就说读书这事吧。
一本书放在那儿,它可不是一个死的东西。
就好比一道菜,厨师把它做好了,摆在那儿,但这道菜到底好不好吃,还得看吃的人呢。
接受美学就有点这个意思,一本书写出来了,它的意义可不全是作者定的,咱们读者也有很大的发言权。
比如说《红楼梦》,曹雪芹写的时候有他的想法,可这么多年来,多少人读《红楼梦》就有多少种理解。
有人看到了爱情的凄美,有人看到了大家族的兴衰,还有人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
这就像同一座花园,不同的人进去看到的风景不一样。
你能说谁看到的才是真正的花园吗?当然不能啦。
这就是接受美学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实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再看看电影。
电影导演拍出一部电影,他想表达一些东西,可观众看的时候,就像一群探险家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地方。
有些观众可能会关注情节的刺激,有些观众可能会被电影里的某个角色所打动,还有些观众会从电影里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我记得有一次看一部科幻电影,导演可能是想表达对未来科技的担忧,可我看完就觉得那里面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特别真实,在绝境下的互相扶持让我特别感动。
这就像是我在导演搭建的舞台上,跳出了属于我自己的舞蹈。
这就是接受美学的魔力,它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挖掘出只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宝藏。
绘画也是一样的。
画家画了一幅画,画里有色彩、有线条、有构图。
可咱们站在画前的时候,就像是打开了一个装满故事的盒子。
我看过一幅画,画面上就是一个简单的乡村小路,旁边有几棵树。
画家可能只是想描绘乡村的宁静,可我看到那幅画的时候,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农村的外婆家,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
我的这种感受是画家能完全预料到的吗?肯定不是啊。
这就是接受美学,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连自己都可能没发现的情感和记忆。
接受美学还体现在建筑上呢。
你看那些古老的建筑,像故宫。
设计师当初建造的时候有他的目的,可现在咱们去看故宫,游客们的感受各种各样。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语文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学习成绩。
近年来,教育者们不断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其中,美学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可以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许多启示和启发。
一、美学能够使学生全面提高阅读能力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判断,从而提高人们对美的认识和欣赏能力,进而影响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思维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美学思想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形成独到的感悟和思考。
在理解文本初衷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加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从而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二、美学能够给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思想理念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在强调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往往忽略了美学思想在其中的应用。
美学思想能够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思想理念,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去感知、评价和创造文学作品。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语言知识,更能够在美学思想的引导下,切身体验到文学作品的美感和内涵,从而加深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三、美学理念能够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人类对美的认识和感悟,借此提高人类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美学理念也能够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感认知和欣赏能力。
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内核,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境界和文化底蕴。
四、美学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的学科,不仅重要的是理论和概念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理论落实到实际场景中去应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美学理念也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通过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学习、欣赏和感受,学生能够将美学思想学以致用,进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五、美学思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探寻和感悟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认知过程,这一思想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接受美学对初中经典散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初中经典散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作者:栗世娜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20年第10期栗世娜栗世娜,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教师。
接受美学是文学阅读学和批评学,而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阅读接受活动,并且初中语文的接受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探讨初中语文经典散文阅读教学会对教学活动很有帮助。
首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内容,大部分是需要教师和学生阅读和接受的文学作品;其次,教师的教学活动本身也是需要学生接受的一个过程。
教学工作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动态的过程,学生需要接受学习内容,也需要接受教师的授课方式。
所以,初中语文教学更应该吸收接受美学的理论。
本文中笔者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在初中语文经典散文教学方面的几点思考。
一、寻根溯源,尊重学生的阅读起点接受美学里有一条重要的原则是“视野融合”,即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本相融合,也就是读者和作者在审美和思想上高度一致,读者才会对作品真正地理解和接受。
所谓的“期待视野”,就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有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求和水平,使其阅读时对作品存在一定的期待。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作者和学生的“期待视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用的经典散文,大都是上个世纪的作家作品,这些作家古典文化素养深厚,物质财富匮乏,他们经历了中国社会纵横捭阖的变革,人生阅历丰富,深沉的情感往往掩藏在文字背后。
而现在的初中生从小物质财富丰厚,精神上深受“娱乐文化”的影响。
所以,学生对经典散文阅读的接受,只能是浮在表面的浅阅读,而没有深入作品内涵。
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把学生现有水平设为教学的起点,从而设置教学的“高度”。
于是在课堂学习前,笔者经常采用调查法,让学生细读文章,提出对文本的疑惑,老师根据学生的疑惑设计课堂教学的起点。
例如: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学生还不能理解中年人的人生责任,于是在课堂学习前,有很多学生质疑:“作者说,儿子和母亲并不重,但又说他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是不是前后矛盾?”抓住这个矛盾点,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就能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引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对美的本质、规律及表现形态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对人类审美经验及对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的鉴赏和理解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语文阅读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已成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美学提供审美的维度美学研究美的内在规律,使人们能够从审美的维度去感知和理解艺术作品。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美学来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的美的元素,让他们从审美的角度去分析、感受、评价文本。
1.1 美学启示阅读顺畅阅读美是一种情感的享受,学生能够从阅读中体验到情感的喜悦。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选择内容吸引、文笔流畅的文本,让学生能够融入其中,产生阅读上的满足感。
1.2 不同文体的美学特色不同的文体和题材,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色。
学生通过对不同文本的阅读,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体的特点,使其在阅读中获得多种审美的体验。
1.3 美感知觉的培养美的感知觉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
通过欣赏美术、音乐等艺术作品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觉,使其具备辨别和理解文本中的美的能力。
二、美学启示提高文本理解能力通过学习美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深入体验文本,把握其内涵。
2.1 文本的韵律美文本的韵律美是指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感。
通过学习韵律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诗意,理解作者运用音韵变化、韵文、节奏等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2.2 文本的意象美文本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比喻等表达方式,展现出丰富的意象美。
学生通过美学的启示,可以更好地领会文本中情景的意象特点,并在阅读中进一步发掘和理解作者的用意。
2.3 文本的情感美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通常通过作者运用的语言、描写等手法来表达。
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作者:————————————————————————————————日期: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中学语文论文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接受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教授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文本解读理论,它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它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能动作用和审美再创造。
文学作品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是“召唤结构”;它们能激起读者相应的艺术感受,以自己的期待视野迎纳文本,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想象等对此作出解释,填补文本“空白”,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可供欣赏的丰富的审美对象。
文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体验、共融、创造的回环往复的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有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即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所具有的主体条件和期待心理”,它是对作品的先入之见,决定了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
只有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相融合,读者才能接受和理解。
接受理论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将教材这一无声的乐章演绎得有声有色。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个性受接受美学理论的直接影响,我们在文本解读方法上由过去的以作者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转而开始重视研究读者,把读者在阅读中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了空前高度,这与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相一致。
要树立“读者本位”与“立足作品”的意识,学生的阅读是他与文本的真诚而适宜的对话,学生应独具视角,独立阅读,按照自己的兴趣、情感、理解、想象等进行观照体验、审美创造。
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量体裁衣”的,是个性化行为。
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与作品的双向互动,注重个人体验。
切忌以教师的经验、教参的答案取代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教师应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读出的世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突出个性。
这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尊重期待视野接受理论指出,读者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性格气质、审美趣味等方面是有差异的,这一切也必将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对文本读解结果的多样性。
接受美学理念下的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培养研究——评《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
广告书评接受美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其核心在于对读者的重视,认为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实现过程即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
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
可以说,接受美学理念一方面凸显了读者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对读者提出了要求。
因此,将接受美学引入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思维力有很大的帮助。
张心科所著的《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一书,很好地为我们展示出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对中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西方美学的研究认为,只有突出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和阅读结果的创造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文章阅读,而接受美学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为了更好地研究如何将接受美学运用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作者在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引进接受美学的理论,同时也对其他阅读方法进行研究,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术领域的教学实践,对四种文学体裁的阅读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该书主要分为理论探索篇和实证研究篇。
在理论探索篇中,作者先根据中学文学教育的地位、作用和三种阅读中心论影响下的文学教育提出问题,从而引导读者针对如何将接受美学融入中学文学教育中进行理论研究。
作者向我们阐明了接受美学有助于培养中学生文学阅读鉴赏能力,同时,站在接受美学的角度上对中学文学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媒体选用、研究性学习等进行探索,这种充足的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对其有基本的认知。
在实证研究篇中,作者从接受美学的指导角度出发,阐述如何进行中学文学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学文学教育实验研究;指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接受美学的重要性,了解在实施教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书中所列举的示例来加强自己对接受美学教学的认知,从而学会将接受美学融入中学语文文学阅读教学之中,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接受美学对小说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小说阅读教学的启示作者:侯召辉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年第03期1967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提出了接受美学这一概念,其核心是从读者出发,从读者的理解、接受出发。
在尧斯看来,任何作品如果不经读者阅读,没有了读者的“创造”,那只能算半成品。
这里就强调了读者的阅读对于文本的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如果要达到通过阅读丰富甚至再造作品的目的,就必须把学生充分地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文学灵性。
一.让学生在期待中产生兴趣阅读期待是学生在进入阅读过程之前对作品的主观猜想、希望尽快进入阅读过程的一种心理期待。
这种期待很容易转化成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通过联想、再造等,使文本带上读者鲜明的个性特征,完成对作品的再造过程。
例如,如果学生看到《林黛玉进贾府》这个题目,就会大概知道本课讲的是什么,因为《红楼梦》以小说、影视剧等形式广为流传,学生一定有印象的。
这时,为了让学生在“期待”中产生兴趣,教师应该在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地方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这样设问,黛玉进贾府,使贾府的显赫跃然映入我们的头脑中,除了景物,更有人物的描写。
红楼梦的人物出场也是很有讲究的,例如,“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王熙凤的出场,那么,同学们不知注意到没有:宝玉是如何出场的?这样就会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首先就要引导学生个性的阅读。
要个性的阅读就必须自主阅读,即在独立的阅读过程中感知、领悟与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个性体验。
即让学生头脑中的人物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所谓“一双眼睛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次,要鼓励学生提问。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对话的过程。
读者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与思想、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沟通过程。
要使这个更富有成效,教师就要不断向学生提问。
通过提问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文本”。
读《接受美学》有感
读《接受美学》有感
《接受美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美的另一面,不再只是以外表审美为标准,而是从心灵感应的角度出发,思索美的本质。
第一章开始,作者就提到了我们人类自上古时代以来就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
他们用粗糙的石头做出了美丽的雕塑,用精致的木材制作出优美的工艺品。
作者用文字笔法清楚的描述,将我们带入了古老的文化圈中,让我们看到了原始的美感。
随后,作者在书中开始探讨如何从更深层次理解美,他把美分为三部分:内在美、文化美和艺术美。
他指出,内在美不仅限于外表,而是指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展示出来的积极品质。
文化美指的是一个团体在使用语言、表演以及其他形式表达美时所表现出来的美。
艺术美涵盖了很多方面,从形而上学、绘画、雕塑到摄影等,包括了许多细节的美学让我惊叹不已。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探索审美的唯美之作,誓死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
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美,从内心去感受美,去看待以外在审美,发掘出本质,让美更有意义。
它不仅教会我们去审视美,更告诉我们,最美的东西是那些有情感的事物,它们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非外在的装饰。
浅谈接受美学对于音乐美学启示2篇
浅谈接受美学对于音乐美学启示2篇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就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来说,音乐的功能相当于语言中的一个字的作用,音乐和组成语言中的一个字都是用来刻画一个意向,只不过音乐刻画的意象更加清晰完善。
比如让一个不识字也没听过音乐人听一段音乐,他能够感觉到音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象,但让他看一个字他就不知道这个字是表达什么,得经过长期领悟才能直到这个字的表达的什么。
但是如果描述一件事情,单纯的用音乐来表达,恐怕就很难让人领悟到音乐表达了什么事情。
不过用语言来表达就容易多了。
看来语言善于描述事情音乐善于描述感觉,往往用音乐描述事情时就要加入语言形成歌曲,用语言描述感觉是就要加上音调与节奏形成朗诵。
2.音乐的作用音乐善于描绘形象,感觉等这些必须用情感认知的东西,可以说音乐是情感的载体,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音乐是情感的记录仪,它可以将当时人的感觉记录下来,一段时间后当你再听到同一段音乐后会有相同的感觉。
然而几千年后的人听到今天的音乐能否体验到今天的人的情感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不那么准确罢了,这是因为时代变迁引起的。
前面论述过“审美”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当代人和未来的人,和古人审美观都不同,因此体验到的东西也还会有所偏差,只有先了解作曲人的审美观才能体验作曲者的感情。
这就是音乐具有了时代性,也寄托了社会理想。
对于个人而言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音乐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伴着音乐的节奏生活,可以说,没有音乐,世界将变得异常寂寞。
1)情感与理智的桥梁前面说过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但归根结底情感在实践和认识中起了主导作用。
理智的精确分析反馈于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音乐为桥梁。
例如情感使一个人拥有了远大的理想,而理智去脚踏实地的向理想前进,当你懈怠的时候就可以理智的选择一些音乐,让情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继续努力美好的理想终究会实现。
接受美学读书报告
接受美学读书报告姚斯------接受美学刘彬学院:人文学院年级:2009级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学号:12009082509敬爱的李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想讲述的是姚斯的接受美学的有关内容,主要讲他的生平、著作及观点,接受美学理论和期待视野理论。
参考的书目有朱志荣著的《西方文论史》、朱刚编著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和刘小枫选编的《接受美学译文集》,有不足的地方,恳请你们批评指正。
一生平、著作及观点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1997)德国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康斯坦丁学派创始人之一。
他早年曾经在海德堡大学求学,师从海德格尔。
1953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61年晋升为教授,1966年起在新成立的康斯坦茨大学任教。
姚斯先生的主要论著有:《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1967)、《艺术史和实用主义》(1970)、《风格理论和中世纪文学》(1972)、《审美经验与文学释义学》(1977)、《在阅读视界变化中的诗歌本文》(1980)等。
作为接受美学的中心人物,姚斯的主要观点是:1、强调了文本的不确定性和读者在文本意义构建中的作用,以及文学的接受和产生效果的过程。
2、重视读者在文学意义构成中的作用,把读者诠释作为文学演进中的一个环节甚至内在动力。
3、在文学作品社会效果的产生过程中,突出作家、文本和读者的相互效果,特别强调了读者的能动作用。
4、更新文学史,建立接受美学,关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机制。
5、强调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而不是对读者的否定。
二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主要是特定地域的批评理论,它依据的哲学基础是阐释学,所以在批评原则上和阐释学文论非常相似。
姚斯把文学与历史、美学研究方法与历史研究方法统一起来、结合起来,建立了接受美学。
我想从他的三篇文章中粗浅阐述他的接受美学理论。
(一)《什么叫审美经验》第一篇是《什么叫审美经验?》,在这篇论文中,审美经验因为同现实还有一段无法克服的距离,所以只能作为正在失效的经验简介把握住;但同时,在它超前于具体经验并直接把准则和内容引进生活实践的地方,还是可以探寻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接受美学》有感
接受美学酝酿、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鼎盛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前半期,此后就渐趋衰落,但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渐融人了近20年各种哲学、美学新思潮中。
比如,70年代以后影响极大的解构主义思潮,在思路上就是从读者角度切入的,体现了接受美学的启不;又如女权主义批评,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接受美学的成果,它从接受和效果的角度,发掘了女性文学长期被湮没的许多成果,重建了女性文学史;新近的文化理论和文化批评基本上是在后现代语境中展开的,其中有不少论及大众文化问题,仍渗透了接受美学的影响;如此等等。
由此可见,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思潮、一个学派,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巨大、深远的影响,却至今仍然存在,它所开创的文学、美学研究新思路、新方法,还远未过时。
读《接受美学》让我对美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对朱立元先生有了一定的认识。
《接受美学》是朱立元先生在80年代末出版的,书中对接受美学产生的文化背景、理论源泉、主要内容的等进行梳理与阐发。
本书在努力使接受美学学科化,努力把接受美学基本思想、观念、方法应用到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实践中去这两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朱立元先生从文学本体论、文学作品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价值论、文学效果论、文学批评观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接受文学观,倡导建立一门“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的接受美学学科”。
该书从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出发,广泛结合中国当代文化转型期的变革实践,综合运用当代现象学美学、发生认识论、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等理论方法,熔冶重铸,建构新说。
由于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厚实的理解,因而其理论建构更倾向于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将接受美学统一起来。
不同于接受美学在哲学基础上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与反拨,朱立元坚持认为文学的阅读和接受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认识论问题。
他从心理学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文学接受的认识论,说明“这正是不同于一般认识论的文学认识的特点”。
对于姚斯的期待视野,朱立元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它作为阅读的前结构,至少应包括:(1)世界观和人生观;(2)一般文化视野;(3)艺术文化素养;(4)文学方面的知识、阅读经验,对文学史、文学类型、语言、主题、形式等方面的熟悉和领悟等。
朱立元认为,正是世界观和人生观、一般文化视野、艺术文化素养和文学能力四个层次、四要素的有机组合,才以经验形式形成每个读者现实地进行审美阅读的前结构和心理图式,即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
姚斯和卡勒等人只看到“文学能力”的一个层次和因素,忽视了前三个层次和因素,实际上是把文学阅读活动从整个人的精神文化活动的总体中割裂出来,孤立起来,这是不符和文学接受的实际的。
同时,朱立元还从发生认识论的同化与顺应出发,提出期待视野包括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两种相互对立的期待。
在文学阅读中,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作为阅读的主体性,一方面以习惯方式规定着对作品阅读的审美选择、定向和同化过程,而不是纯然被动地接受作品的信息灌输,即定向期待;另一方面则又不断打破习惯方式,变革自身视界结构,以开放的姿态接受作品中与原有视界不一样的东西,这便是创新期待。
从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出发,朱立元从接受角度进行了文学价值和文学效果的研究。
他强调读者直接参与文学价值的创造。
这是由于:(1)文学的价值关系只能在读者的欣赏中现实地生成,因为建立价值关系的惟一途径是阅读活动;(2)文学价值的形成,需要读者的创造性劳动的直接参与,这是文学价值的内在源泉。
(3)文学价值和价值的关系的实际承担者或载体不直接是文学作品,而是在读者创造性阅读中形成的审美对象。
同时,由于文学活动中读者的作用,文学价值表现为基本价值和浮动价值。
基本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1)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在同一时代或时期对于多数人来讲,其基本价值基本不变;(2)一部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杰作的价值超越时代而长存;(3)一部文学作品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价值具有很强的恒定性;(4)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文学的浮动价值是指文学的一部分价值是变动的。
这是因为多元价值系统的文学作品本身是变动的,而文学作品的接受主体则是更活跃的变量。
不仅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读者,而且同一时代不同读者或读者群,因其审美期待视界的不同,其价值目标、价值尺度与价值选择也随之发生变化。
价值关系的主客体双方既然都是变量,他们所形成的文学价值关系自然处于浮动之中了。
朱立元的文学价值观是与文学效果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认为,文学价值关系的现实确立,即文学作品的诸价值在读者身上的具体实现,就是文学效果。
它是某一阶段具体的价值关系在读者身上实现的静态成果。
文学效果是文学多元价值的转化,其直接效果是改造人们的灵魂。
这种改造实质上是从改变读者的审美经验的视界开始,逐步改变读者整个文化视野与实际生活的视野。
这种视界改变最终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社会行为。
解释学与接受美学的效果史观对于中国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对此朱立元提出了将之引入中国文学史编纂的理论设想。
朱立元认为,首先,可以在总体上引入“效果史”思路,把传统的作家作品史的编写路子上升到重视整个民族审美经验,观念演进史的高度。
接受美学从作品改变读者视界的角度来贯穿文学史,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文学史展示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演变的历史,特别是展示一个民族审美经验和观念发展的历史。
这样就不只是按历史顺序罗列一些已有定评的作家作品,而是从中把握与总结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发展脉络;不只从描述、分析作家作品的成败得失上,而且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去总结这种发展。
其次,应当将作家、作品史与批评史结合起来研究。
中国古代不少作家本人就是批评家。
第三,对一部分文学史上的作品,既注意当时读者的接受反应,又注意现代读者如何调整视界重新接受的情况,并加以对照比较,就能比较科学的处理一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历史性变化。
同时,读者审美需求及期待视界的突破改变也同样可以用来更合理的解释文学史上的某一文学流派或运动的兴废更替。
作者还建议,在中国文学通史或断代史之外,应当专门撰写一些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效果史”,考察其在诞生时及后世读者们的反应、批评、议论,考察其在不同时代地位的升降、价值的浮动以及社会效果的变化,以便“以小见大”。
综而观之,朱立元从认识的整体观、系统观入手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接受美学体系,为接受美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作出了发展贡献。
我认为,今天美学对象的确立,可以在充分尊重历史、尊重审美现象的基础上,作这样的思考:美学应超越主客分立模式,把集中体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包容主、客体于一体的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其次,美与艺术在今天已没有冲突,审美已成了艺术的首要功能,审美活动最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活动中,故而,艺术活动可以成为美学重点的、典型的研究对象;再次,如果我们追索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的根据,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实质上是人的一种特殊的
活动,是作为整体的人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又可视为一种导致特殊效果(如自由、和谐、健康)、富有魅力的生存与实践;而人的生存与实践首先是一种关系,人是在生存中体会到自我的,是在关系中认识自己的,人只有在某种独特的审美关系中,才能体认到审美主体,感受到审美经验,同时构建起“美”的事物即审美对象来。
在此意义上,审美关系同时也就是一种生存、一种实践,它和人的总体性生存与实践一样,具有社会性,也具有历史性。
故而,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我们可以说: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重点)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与理论;具体说来,美学应将美与艺术等审美对象放在一种能集中体现审美关系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中加以考察;进而可以说,美学应通过对人的生存或实践的考察来把握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并在这种活动与关系中来理解审美经验,理解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理解艺术活动,理解“美”这种观念或价值的诞生与应用。
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背景,由于多种多样的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同一作家、作品在接受视野中形成了不尽相同的面目,这种面目是由不同读者塑造而成的。
正如国内的译介者所言,接受美学的一大功绩是对读者的发现。
此外,接受美学还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大部分的创作群体或个体,其创作的价值并不是在产生之时就全部显现出来的,有不少是在作者身后才被逐渐发现,甚至是被附加的,而这种发现和附加是一个过程——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过程。
因此我们对研究对象的把握也不应是孤立和静止的,更不能是断章取义、主观臆断的;而应该用动态的、历史的眼光去考察。
由此,读者在文学史中的作用得以突显,一种由作者、作品、读者三方构成的动态文学史观得以形成。
总的来说,读《艺术与社会》使我受益匪浅,读书使人明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还要不断的阅读大量文选,提高自己的社会阅历,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朱亚冬 2011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