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不足改进措施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不足改进措施一、前言(1.1)哎呀,说起端午节,我就想起了粽子。
这个节日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那浓浓的乡愁,恨的是那满桌子的粽子。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端午粽教学的问题,看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功,又有哪些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改进。
二、成功之处(2.1)1.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端午粽教学中,我们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互动性强:在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端午粽的制作方法。
3. 实践性强:我们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粽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不足之处(2.2)1. 教学内容单一:在端午粽教学中,我们只关注了粽子的制作过程,忽略了端午节的其他文化内涵,如龙舟赛、挂菖蒲等。
2.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过多地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使课堂显得单调乏味。
3. 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关注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导致部分学生对端午粽教学失去兴趣。
四、改进措施(3.1)1. 丰富教学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加强对端午节其他文化内涵的传授,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端午节。
2. 创新教学方法:我们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我们还将尝试引入游戏、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我们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4)端午粽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识字1春夏秋冬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发挥了教材优势,促进了同学进展,觉得以下两点做得还就是比较好的。
1.借助插图,联系实际想象画面,轻松欢乐识字。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柔美插图,引导同学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同学对四季的特点有了充分的感知,激发了同学学习的爱好与识字的热烈。
2.教给识字办法,促进自主识字。
人教版试验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注意渗透汉字的构字办法,不断引导同学发觉新的识字办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就抓住了汉字的构字逻辑,引导同学主动把握识字办法。
教学时,让同学通过观看去比较,发觉异同。
同时鼓舞同学按照自我阅历,根据自己喜爱的方式识字。
这样同学不但能很快记住这些字,而且会渐渐地按照这个特点去熟悉更多的汉字,培养了识字能力,使同学学得主动、学得好玩。
识字2姓氏歌教学反思1.趣味诵读,激发同学学习爱好。
本课我采纳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举行了朗读教学。
通过师生问答嬉戏,生生问答嬉戏,您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竞赛等富好玩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同学深厚的爱好,也让同学在嬉戏过程中,感触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
同时,在采纳不同办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同学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爱好,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自主探索,培养同学自主识字的能力。
本课通过组织同学举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沟通不同的识字办法,使同学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同学学习生字的乐观性、主动性,让同学在把握学问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爱好。
识字3小青蛙教学反思1、导入新课时采纳猜谜语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还了解了“青”的意思,为使用“形声字识字法”举行识字做好铺垫。
2、能够引导同学采纳多种办法识记生字,在读文识字中抓住形声字的构字逻辑,字形与字义有机结合,培养同学的识字能力,激发同学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反思第【1】篇〗《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
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习。
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
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课最后一段还讲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教学过程中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以放视频的形式讲给同学们,他们都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有同学联系生活经验分享了关于端午节的其他习俗,例如,赛龙舟、编五色花绳、佩戴香囊等,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之中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第【1】篇〗活动目标:1、了解家乡龙舟的特点。
2、知道龙舟竞渡是一项集体性的活动。
通过游戏感受赛龙舟时的激烈气氛,体会团队合作精神。
3、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4、参与节日游戏。
活动准备:龙舟、竞赛中的龙舟竞渡、普通的船的:鼓,纸棍若干。
活动过程:一、出示竞赛中的龙舟竞渡,引导幼儿了解这项活动。
1、图上的人们正在开展什么活动?他们划的船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2、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图上的人正在开展龙船竞渡比赛,龙船竞渡的船是一条龙的形状,我们平时见到的船就是普通的船。
二、通过让幼儿了解龙舟竞渡的故事。
教师讲述故事《龙舟竞渡的传说》。
现在你们知道龙舟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吗?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讨论回答。
三、通过龙舟的引导幼儿了解龙舟的特征。
1、大家见过龙舟吗?它有什么特点?龙舟的中间是什么样子的?两头呢?龙头在哪里,像什么?2、请幼儿观察并回答。
老师小结:龙舟上有龙头、龙身、龙尾、桨、舵。
龙身上会画有龙鳞,龙舟一般中间宽、两头窄,都有一个长长的龙颈,龙头装在长长的龙颈上,龙头和龙尾向上稍稍翘起,好像一只野鸭浮游在水面上,有时龙舟上还会插一面小红旗。
3、你知道江西的龙舟在哪里吗?引导幼儿了解上饶的龙舟是江西的龙舟。
四、了解龙舟竞渡是需要大家合作的集体性活动。
1、龙舟需要几个人呢?为什么一个人不行呢?龙舟上的人怎么分工才能使龙舟划得又快,相互之间又不会碰撞呢?2、幼儿观察、思考、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老师小结:龙舟上一般最少要有17人,一个人没办法划龙舟,它是需要大家一起合作进行的比赛。
人们在划龙舟时分工合作,一人当舵手,一人敲鼓助威,其他的都是桡手,随着鼓声有节奏地前后用力划,步调一致,这样龙舟就可以飞快地前进了。
五、通过游戏感受划龙舟时的合作精神。
1、今天我们也来学习大人们划龙舟吧!现在我们来分组玩这个游戏,我做鼓手为大家助威,你们做挠手,跟着我的鼓声一起从前向后划浆。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最新
统编版语文一下《端午粽》教学设计教科书分析:1.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实际是一篇说明文。
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2.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应安排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落实。
学情分析: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要通过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
切不可采用范读简单的模仿来达到目标。
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3.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如果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愿意与同学分享。
教学重点: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教学准备:教师:“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午”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
学生:每人一套“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向家人了解端午节及其习俗。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同学们,在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前,我们一起复习以前学过的一些字词。
(一)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和有关的音节拼读。
1. PPT出示有关字词:liān——jiānɡ nián——niánɡɡuān——ɡuānɡ两头尖江南今年大娘上官月光树叶真正出示任务:正确拼读和认读红色的字以及它组成的词语。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端午粽》的授课纲要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端午粽》的授课纲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
2.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分享的习惯。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传统习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认同感。
2. 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珍惜亲情的美德。
二、教学内容课文解析1. 课文《端午粽》是一篇描述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散文,通过讲述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家庭成员分享端午粽的情景,展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家庭亲情。
2. 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短语,如“粽叶”、“糯米”、“红枣”等,需要学生掌握。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讨论端午节的相关话题,引出本课的主题《端午粽》。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生字词和短语。
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4. 生字词学习: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回顾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 学生书写课后生字词,加强记忆。
三、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生字词掌握情况1. 通过课后作业的书写练习,评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课文理解能力1. 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资源教具准备1. 课文课件或教案。
2. 生字词卡片。
3. 课后作业本。
教学素材1. 与端午节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导入新课。
2. 粽子制作的步骤图或视频,用于引导学生了解端午粽的制作过程。
五、教学时间授课时间第二课时,共计40分钟。
课后作业学生需在课后完成生字词书写练习,并回家向家长讲述课文内容。
以上就是《端午粽》的授课纲要,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
(教师)2.预习生字,做字卡。
(学生)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
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学设计
10.端午粽1.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不会读的词和句子用“~~~”划出来。
2.全班交流词句的正音。
3.师教读,指名“小老师”带读。
4.讨论交流:这一段写了有关端午粽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5.回答交流,并板书:箬竹叶糯米枣又黏又甜6.理解词语:箬竹叶清香又黏又甜7.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骄傲、喜爱的情感。
8.齐读第2自然段,读出外婆包的粽子的特别之处。
7.生自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组内讨论交流。
8.全班交流: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呢?9.生朗读以下词语:箬竹叶糯米枣清香又黏又甜10.朗读第2自然段,在老师的引导下,准确找出相关句子:(1)外婆的粽子是用这些材料包成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煮熟的粽子,清香扑鼻:外婆……一股清香。
(3)外婆包的粽子味道美极了:剥开粽叶,……又黏又甜又又又又10.我会填表示颜色的词。
的糯米的枣的苹果的梨的桃花的竹叶11.我会写:叶米四、拓展感悟,布置作业。
(用时:5分钟)1.回忆自己家端午节包了什么粽子,谁包的,用的什么原料,味道如何?2.全班交流并评价。
3.作业:你喜欢吃粽子吗?吃过什么味道的粽子?和同学说一说。
1.回忆自己家端午节包粽子的情形,先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全班讨论交流。
2.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12.生字变魔术。
木(加一笔)—木(加两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考虑到字词句的教学是低年级语文的重点,所以,在课前,我准备了若干田字格词帖拿在手上。
如教学“粽”这个字时,一边教同学读音(平舌音),一边提示学生“粽子”是用米做的,所以它是个米字旁,是个形声字,这个字和“子”连起来时,“子”要读轻声,所以这个词教读了好几遍,直到孩子们全读准为止,另外,课文第2自然段长句较多,所以,在教学时,。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0.《端午粽》|人教部编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但也有一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应该在讨论前给出更明确的指导,确保学生们围绕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端午节的基本概念。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它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关于端午粽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端午粽的制作和食用习俗,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辅助和故事讲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端午节相关的问题,如“你们觉得屈原为什么要投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制作端午粽的模拟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亲身体验端午粽的制作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模拟活动体验。
2.教学难点
-生字词的书写与运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正确书写生字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笔画、结构。
-课文的深入理解:一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和深入理解存在难度,教师需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
-情感体验与表达:如何让学生在了解端午节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共鸣,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尊重教部编版
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听课有感——吉春亚老师网络教研公益直播课《顺学情,攻难点,取实效》《端午粽》这一课是部编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情感。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第一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二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三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一、读“粽”到品“粽”。
在这一课的教学上,“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在设计本课教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指导学生读好、读准词语,读出节奏,为后面读好长句子做好铺垫。
另一个朗读的重点就是读好长句,感受才能深刻,才能读好段落。
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这个长长的句子由外及里介绍了关于粽子样子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在读好短语的基础上过渡到长句的朗读。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为了解决我们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的现实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于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各个感官,从视觉、嗅觉、味觉方面让学生感受体会。
精讲段落设置了三个核心问题:端午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闻起来怎样?尝起来味道怎样啊?让学生感受到姥姥的粽子好看、好闻、十分好吃,从而为下文的“我吃了之后美滋滋的”做好了铺垫。
学生孩子们联系到实际生活,理解非常深刻,从而更能体会到粽子的“十分好吃”。
三、注重字词的积累。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评课稿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评课稿一、绪论《端午粽》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和她的爷爷制作端午粽子的故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端午节的文化传统。
本评课稿旨在对《端午粽》这篇课文进行评析,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并提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以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的意思;•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四、教学设计1. 情境营造(5分钟)通过放一段关于端午节庆祝活动的视频,为学生引入端午节的活动氛围,激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
2. 导入新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用于描述食物的形容词,并通过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这些形容词进行理解和联想。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并复习上节课学到的词汇,如“端午节”、“粽子”等。
3. 阅读课文《端午粽》(15分钟)教师请学生默读课文,并结合课文内容提问学生,逐句解读课文,确保学生对故事情节和词语的理解。
4. 分组讨论(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你是故事中的哪个角色?请描述一下你的感受和想法。
”5. 集体讨论(10分钟)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发表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讨论进行评论和分享。
6. 教师点拨(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和引导,对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澄清学生的疑惑。
7. 情感体验(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你身边有没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你会参与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
8. 作文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作文练习:“请你以‘我的端午节’为题,写一篇短文,介绍你自己在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小学一年级语文《端午粽》原文、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端午粽》原文、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1.小学一年级语文《端午粽》原文篇一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小学一年级语文《端午粽》知识点篇二会认字注音及组词:端duān(端水)(端正)粽zǒng(粽子)(肉粽)节jié(节日)(端午节)总zǒng(总是)(总共)米mǐ(大米)(米饭)间jiān(中间)(一间房)分fēn(分开)(分别)豆dòu(大豆)(豆子)肉ròu(猪肉)(牛肉)带dài(带鱼)(带领)知zhī(知道)(知己)据jù(据说)(根据)念niàn(思念)(想念)3.小学一年级语文《端午粽》知识点篇三会写字及组词:午(上午)(中午)(下午)(午后)(正午)(午后)(午休)节(春节)(过节)(节日)(节目)(情节)叶(红叶)(竹叶)(叶子)(树叶)米(大米)(小米)(玉米)(江米)(花生米)真(认真)(真正)(天真)(真心)(当真)(真是)(真的)(果真)分fēn(分开)(分手)(春分)(分工)(分清)(十分)豆(豆子)(红豆)(土豆)(大豆)(青豆)(豆苗)4.小学一年级语文《端午粽》知识点篇四多音字:分:fēn(分别)fèn(分外)好:hǎo(好人)hào(好学)积累词语:美滋滋又黏又甜红红的枣白白的糯米青青的箬竹叶5.小学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篇五《端午粽》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和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使学生在体会浓浓亲情的同时,感受端午节中华传统文化。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反思1. 引言《端午粽》是一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前导入、课堂讲解和互动游戏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2. 教学过程2.1 课前导入在开始正式讲解《端午粽》课文前,我通过引入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引起学生对这个节日的兴趣。
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端午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节日的氛围和特点。
2.2 课堂讲解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将课文的重点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同时配以适当的图片和动画效果。
通过梳理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我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的脉络和情节。
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3 课后巩固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小组游戏,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一道与课文相关的题目。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够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在游戏过程中,我也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3.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3.1 课前导入不够充分在课前导入环节中,我对端午节的介绍可能过于简单,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
下次教学时,我可以通过更多的故事、图片和视频来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
3.2 课堂讲解过于灌输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我可能过于依赖幻灯片和讲解,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下次教学时,我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课文。
3.3 游戏设计可以更加多样化虽然设计了一个小组游戏来巩固课文内容,但这个游戏的形式较为单一,下次可以设计更多样的游戏,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4. 改进措施根据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我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加强课前导入,通过多种形式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小学一年级语文《端午粽》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端午粽》本篇课⽂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童的⼝吻⽣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的样⼦、味道和花样。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端午粽》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端午粽》原⽂ ⼀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锅粽⼦,盼着我们回去。
粽⼦是⽤青青的箬⽵叶包的,⾥⾯裹着⽩⽩的'糯⽶,中间有⼀颗红红的枣。
外婆⼀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就飘出⼀股清⾹来。
剥开粽叶,咬⼀⼝粽⼦,真是⼜黏⼜甜。
外婆包的粽⼦⼗分好吃,花样也多。
除了红枣粽,还有红⾖粽和鲜⾁粽。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篮粽⼦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了我才知道,⼈们端午节吃粽⼦,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屈原。
【篇⼆】⼩学⼀年级语⽂《端午粽》教案 教材解析: 《端午粽》本篇课⽂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童的⼝吻⽣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的样⼦、味道和花样。
第1⾃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等我们回去;第2⾃然段具体介绍了粽⼦的⾊、⾹、味;第3⾃然段重点写了粽⼦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习俗的由来。
课⽂语⾔⽐较形象,⽐如对粽⼦样⼦、味道的描写中,分别⽤“青青的、⽩⽩的、红红的”来形容箬⽵时、糯⽶、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韵味和节奏,⼝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这⼀类词语。
读好长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长句⼦主要在本⽂的第2、3⾃然段中出现,这两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朗读的指导,引导学⽣掌握读好长句⼦的⽅法。
教学⽬标: 1、多种形式巩固⽣字和词语,会写“真、节”2个⽣字。
2、通过图⽂结合,联系⽣活实际,了解“箬⽵叶,糯⽶,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叶,⾃⽩的糯⽶、红红的枣,⼜黏⼜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学习读好长句⼦;通过想象画⾯、体会⼼情朗读好课⽂。
4、能⽤⾃⼰的话说⼀说粽⼦的样⼦、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吃粽⼦的习俗、来历。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第一课就是和一年四季有关的《春夏秋冬》,在词语中学生感悟了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和不同,本单元是识字单元,还应以识字为主。
成功之处:我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笔画顺序来书写,鼓励他们运用各种方法来识记生字。
另外学生边说笔画名称边书空,增加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力,然后我对关键笔画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描红、临写。
我在巡视过程中适当指点,并给学生写得好的字印个小印章,这对学生起到较大的激励作用。
从今天作业的反馈来看,因为对字的严格要求,整体写的够比较工整,页面也很干净,我会对孩子的字一直严格要求下去,也希望孩子们能够坚持下去。
不足之处:第一节课是王校长听得我的课,整体感觉下来,环节讲的比较混乱,节奏不紧凑,知识点讲的不完整,学生状态也不是很好。
但是究其原因,是我个人备课不充足,ppt做的也不是很精细。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最快的速度调整状态,也会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到学习状态。
从现在开始,我要备好每一节课,而且还要备好学生。
教学反思参考本课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
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
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不足之处:但是出示的音近字或者形近字过难过多,没有较好的联系课文中出示的生字,导致课堂节奏过慢,没有完成教学设计中应有的环节。
在读书部分,学生能分角色进行朗读,但是读的环节安排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认识和朗读课文的时间,应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角色朗读,在讲解“张”字时,出示的弓箭和弓字旁的引导能正确指引学生认识并书写,没有在课堂上更正学生出现的问题。
在提示学生圈字时,没有做出区分,导致认读和书写的生字没有加以区分,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
小学部编一下语文《端午粽》思政课教学设计
杏花岭区(中学/小学)学科思政课教学设计<学科:_语文_>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学校: 杏花岭小学教师姓名:张新宇一.教学内容分析《端午粽》选自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是一篇描写传统节日的课文,课文以儿童的口吻描述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
课文贴近学生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在了解端午吃粽子习俗由来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爱国诗人屈原,进而进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同时,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
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二.学情分析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他们懂得借助标点符号读好长句子,但单纯借助标点符号并不能达到读好长句子的目的,还需分解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做好长句子的朗读指导。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爱国的认知还只是局限于词语,真正的含义还不理解,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有必要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端、粽、节”等生字,认识部首“、”。
2.朗读课文,学会读长句子。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激发爱国热情。
四.思政切入点: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
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寻找身边的爱国事例,激发爱国热情。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按一定顺序介绍粽子;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体会爱国之情。
(新课标)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优质教案2课时
10 端午粽【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节日。
语言运用:积累叠词的用法以及“的”字短语。
思维能力:能够有条理地介绍喜欢吃的食物。
审美创造:了解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感受传统食物带来的幸福。
【课前解析】关注课文结构:《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共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
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
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
第4自然段写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课文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关注字词学习: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7个。
其中有2个独体字,2个左右结构,3个上下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
会认14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以及1个多音字。
另外本课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类积累叠词的用法,如“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积累“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关注朗读: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初读时注意短语“()的()”的朗读,可以采用拆分法,分步呈现,帮助学生读好短语,为后面读好长句子做好铺垫。
另一个朗读的重点是学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时可以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子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
【教学目标】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人物心情。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由来。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关于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教案及反思
关于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教案及反思关于一班级语文端午粽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当怎么写?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一班级语文端午粽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班级语文端午粽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准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宏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准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争论法、总结法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课文。
(板书课题:端午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诞生字词。
(2)同桌沟通,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状况(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老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同学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午”最终一竖不要写出头。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三)9《端午粽》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三)9《端午粽》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本单元围绕“家人亲情”这个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篇,这篇散文体裁的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介绍了粽子的食材、味道和花样,字里行间蕴含着外婆浓浓的亲情、邻居间浓浓的乡情以及端午节的文化情怀。
读好长句子是本篇课文的重难点。
本文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大量的含叠词的偏正词组,如“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数量词组,如“一锅粽子”“一口粽子”“一小篮粽子”“一颗枣”“一股清香”等,这些词语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这些词组,既能积累叠词,也为读好长句做铺垫,从而突破重难点。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课要会认“端、粽、节、总、米、间”这六个字,会写“午、叶、米”三个字。
根据课前调查,学生已经认识了“节、总、米、间”,对“端、粽”两个字不太熟悉,这两个字也将作为本课的识字重点。
会写的字中“午”“叶”有一个共同的部件“十”,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汉字的书写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一类字的写法。
二、说教学目标1.借助偏旁识记、随文识字等方式认识“端、粽”等 6 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 个偏旁, 正确书写“午、米、叶”3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一”字短语和长句子,结合实物、联系生活了解“箬竹叶、糯米”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词语。
3.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文中有特色的词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四、说学情低年级的孩子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爱玩好动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们的天性,才能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
9 端午粽(导学案)-2022-2023学年一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部编版)
9 端午粽(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重要意义;2.熟悉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3.掌握端午节吃粽子的制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1.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2.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3.端午节吃粽子的制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2.端午节吃粽子的制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1.PPT:包括主题素材、表格、图片等;2.粽子材料:糯米、肉、豆沙、鸡蛋、糖等;3.用品:竹叶、绑带、锅等。
五、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PPT播放端午节和粽子图片,向学生介绍端午节和粽子的概念。
2. 学习1.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让学生通过PPT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传说故事、习俗等,并且让学生思考端午节的重要意义。
2.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让学生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如包粽子、挂菖蒲、赛龙舟、饮雄黄酒等。
3.端午节吃粽子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学会制作粽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了解不同地区制作粽子的不同方式。
3. 操作1.观看PPT上的制作粽子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制作粽子的流程以及每个步骤的要点。
2.给学生准备好粽子材料和用品,让学生尝试自己包粽子,并且讲解包粽子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4. 课堂小结1.请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粽子的过程和体会;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六、教学反思1.整个课堂利用了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视觉上得到了丰富的体验,增强了课堂趣味性。
2.通过让学生亲手体验制作粽子,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粽子制作的过程和每个步骤的要点。
3.需要注意的点是,在让学生操作之前,应该先进行粽子包的示范,让学生更加明确操作方法。
同时,要注意材料的准备,确保粽子包成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粽教学反思(两篇)
(一)
《端午粽》这一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围绕“家人”这个主题来编排的。
《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一、教学效果:为了解决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的现实问题,调动全体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大胆采用我校“灵动课堂”的模式来进行教学。
课前我为孩子们精心设置了两个核心问题:(1)端午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味道怎么样?(2)课文中粽子的花样有哪几个?你还知道什么样的粽子?在读通读会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好汇报前的分工。
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台上台下同学共同参与,认真倾听同学发言,互为补充质疑,完善问题的答案。
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使每个孩子的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成功之处:1.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
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
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2.《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语文课
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三、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四、改进措施: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
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二)
本课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得到了以下效果:
1.指导学习生字,为课文扫清障碍。
一年级的教学,生字的学习是重中之重。
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我让学生学习找到生字之间的共同点及不同的书写方式,从而让学生掌握写字要领。
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字与运用相结合。
2.指导朗读长句子。
朗读长句子,在教学时我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
3.积累和运用本课词语。
文章用词丰美,如“美滋滋”、
“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都是第一次出现,“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语也能使描述的事物更加形象。
教学时,引导学生多多积累,并学会运用。
4.课前作业效果明显,文章情感易体会。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二、成功之处
1.以读为主,感受课文情感。
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学生体会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和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和尊敬。
2.联系实际经历,体会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了解外婆包的端午粽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因为这一节日学生们都有体验过,所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入课文,他们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
3.包粽子、吃粽子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因此,课文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屈原的爱国之情,感受百姓对屈原的怀念。
进而通过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了解端午节的其他习
俗,使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三、不足之处
1.学生参与度不够。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还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还不够自信等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中,对于游戏或者活动的环节加入的不够多,整节课学习氛围一般。
低年级学生还是对于一些参与度高的活动感兴趣,今后设计教学环节时应该多多考虑。
四、改进措施
1.教学时应把识字和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起来,同时又要注重语文方法、语文思维、语文习惯等方面的积累。
让学生多认中国字、写好中国字、热爱中国字。
2.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天真好奇爱玩好动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
在新课导入、字词学习时可以采用多种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