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的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第课时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第课时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解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计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北极和南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二、新课讲解1.地球的自转(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

(2)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24小时。

(3)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每小时约1667千米。

(4)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区差异。

2.地球的公转(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

(2)讲解地球公转的周期:365天。

(3)讲解地球公转的速度:每小时约29.8千米。

(4)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

三、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计算方法。

2.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察产生的地理现象。

3.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生活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2.强调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课后作业1.复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

2.列举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计算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一步: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北极和南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第二步:新课讲解1.地球的自转(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导语】《地球的运动》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也是学生学习自然与生活的基础知识的关键内容之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等基本运动特征,培养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的概念和特点;2. 能力目标:观察、描绘和模拟地球的运动过程;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的特征;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物模型和实际观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教学准备】地球仪、简易模型、绳子、圆盘、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个单元学习的内容,复习并回忆一下地球的基本知识,例如地球是什么,地球的形状等。

二、新课呈现(20分钟)1. 通过展示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标志,并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利用投影仪呈现由美国宇航局提供的地球仪上的实时影像,让学生感受地球的自转运动。

3. 制作简易模型,通过绕着自己旋转来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教师可以示范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体验。

三、讨论与探究(30分钟)1. 提出问题:地球不仅有自转运动,还有其他的运动吗?请同学们思考。

2.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共享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圆盘。

要求他们先观察地球仪和圆盘上的标志,然后通过移动圆盘和地球仪,尝试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和倾斜。

鼓励他们观察并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

3.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观察和模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和倾斜的特点。

四、拓展应用(20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时间的影响。

2. 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季节变化,并思考地球公转和倾斜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昼夜交替带来的生活区别、气候变化等。

初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初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初中《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4.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2.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片。

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指示,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四季变化等。

三、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利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四、应用(10分钟)1. 学生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太阳从东方升起,为什么地球上有极昼极夜现象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2. 教师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的展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通过讲解和实践,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在应用环节,学生能够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的掌握不够扎实。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能够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运用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图片等教学道具。

2. 教学课件或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地球自转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一天)。

演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 地球公转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一年)。

演示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公转的过程。

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

4.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解决问题。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进一步探索兴趣。

6.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反馈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作业,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程度。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

七、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否准确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评价学生的能力掌握情况:能否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

幼儿园探究地球运动课程

幼儿园探究地球运动课程

幼儿园探究地球运动课程探究地球运动的课程对于幼儿园儿童的自然科学学习和认知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本课程可以引导幼儿在感性的基础上逐步理解和接受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自然探究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分别描述幼儿园探究地球运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地球自转、公转、倾斜等基本知识,亲身体验地球运动的过程。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珍惜地球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模拟球体的自转和公转模型来展示地球运动的过程,激发幼儿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可以利用音乐节奏、彩虹灯光等方式增加趣味性,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球运动的知识。

2.季节的变化及其原因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模拟等方式展示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和自然景观的变化,让幼儿感性地理解和认识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

3.倾斜轴和天赤道通过简单的模型,让幼儿感性理解地球的倾斜轴和天赤道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能力。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引导幼儿投入到模拟地球运动的环境中,让他们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通过交互式互动,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促进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模拟的方式,让幼儿自主探究地球运动的奥秘,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3.游戏化教学法通过各种有趣的小游戏,如地球拖动、说出天赤道位置等,让幼儿轻松而愉快地学习地球运动的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四、教学策略1.情感教育策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培养幼儿的热爱自然、珍惜地球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启发式教育策略通过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启发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思考和探究地球运动的原理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更替、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方面的影响,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学会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观察和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现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运动,引发他们对地球运动奥秘的探究兴趣。
3.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教师强调地理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责任感。
安排实践活动,如制作地球仪、观察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5.案例分析,联系实际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时差、气候变化等,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6.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周期。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

2. 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

3.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2.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2. 讲解地球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3. 讲解地球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解释四季变化的原因。

4.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影响。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农业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周期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分析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能力,评价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 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日出日落、季节变化等。

3.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研究进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八、教学资源:1. 地球运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1.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4.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4.小组合作:本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通过分工合作、分享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实践操作:本案例设置了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提高地理应用能力。通过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如GPS、遥感等,观察和分析地球运动相关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情感教育: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7.反馈与评价:本案例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通过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果。
2.启发式教学:本案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地球运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地理素养。
3.多媒体教学:本案例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2.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

初⼀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全 地球绕⾃转轴⾃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关于地球⾃转的各种理论⽬前都还是假说。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初⼀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全,希望⼤家喜欢! 初⼀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全⼀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向、周期及地球⾃转产⽣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向、周期和地轴倾斜⽅向、地球公转产⽣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度的变化、⽩昼和⿊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法 1.通过运⽤地球仪演⽰地球的⾃转和公转现象,学⽣能够准确地画出夏⾄⽇到冬⾄⽇太阳照射地球的⽰意图。

2.能根据“⼆分⼆⾄⽇太阳照射地球⽰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树⽴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转和公转的特点。

2.⽤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转和公转。

3.⼆分⼆⾄⽇,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 朝辉⼣照,⽇⽉轮回。

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下地球运动的⼀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新课讲解 第⼀课时 (⼀)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说” 2.哥⽩尼与“⽇⼼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地球的⾃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转的特点。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问:“为什么会有昼夜更替?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2.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建立地球运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地球运动是如何影响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的?”、“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等。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提高学生对地球运动影响的认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基本构造、地理坐标等,为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了基础。然而,地球运动的概念较为抽象,涉及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在分析地球运动对现实生活影响的过程中,可能缺乏足够的观察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4.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运动的过程,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理解地球运动的影响,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小组内互相批改,互相学习,提高作业完成效果。
4.教师将对作业进行全批全改,及时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和周期。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 结合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地球仪:用于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及地理现象。

3. 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材料:提供学生进行讨论的相关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和周期。

2. 第二课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第三课时: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4. 第四课时:总结提升,布置课后作业。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球的运动》学科领域:地理科学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感兴趣,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地球仪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球运动的动态过程。

3. 利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地球运动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4. 小组合作学习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播放地球运动的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2)提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探究地球自转(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让学生结合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

(3)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3. 探究地球公转(1)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让学生结合地球仪,观察地球公转的过程。

(3)小组讨论:地球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4.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了它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希望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提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什么?它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让学生结合地球仪,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地球仪实践操作(1)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让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实践操作,观察地球的运动。

3. 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运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如气候、季节等。

(2)让学生结合实例,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高一地理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高一地理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1)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3.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4.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3.小组合作: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共同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这种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程度、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等,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5.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详细且具有逻辑性,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知,再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条理清晰。教师运用人性化的语言,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此外,教师还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涵和外在表现。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其运动规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运动的意义和地理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运动规律。

2.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运动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 设计实践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

2. 讲解地球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讲解地球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4.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运动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如交通、农业、气象等领域的应用。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和地理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

2. 结合地理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八、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地球运动说课稿

地球运动说课稿

地球运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

- 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日地现象。

- 能够辨认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深化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

- 采用问答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对地球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

2. 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日地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地球与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2. 概念解释(10分钟)- 通过示意图和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观察与实验(15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观察不同时间地球上太阳的位置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调整红外线灯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地球受光照变化引起的季节变化。

4.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并进行交流讨论。

5. 深化理解(15分钟)- 回顾讨论结果,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6. 拓展延伸(15分钟)- 教师展示地球公转的模型,带领学生了解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和时间。

- 学生自行完成绘制地球公转轨道的作业,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7. 总结与展望(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建议】《地球的运动》教学策略

【教学建议】《地球的运动》教学策略

《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和要求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4.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2~3课时。

本节教学内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动态与静态思维转换大,一直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特征与接受能力,建议教学实施要扣准教学目标要求,适度适量“点到为止”,切忌过于深化和肆意加大难度。

(1)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逐步适度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2)本节教学要注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需要教师借助适当的教学设备与媒体手段,如实况录像、计算机课件、手电筒、台灯、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

(3)为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基础,也为了避免与高中学习内容的重复,教材有意识地对本节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简化处理,回避了一些难懂的概念,如“时区”、“日界线”、“黄赤交角”等。

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主要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简单因果关系即可,有些知识和概念待进入高中阶段再继续学习。

第一课时本节新课的导入设计了以下三种。

(1)有条件的学校,播放或演示“地球运动”的实况录像或课件,请学生观察。

(2)从谈身边所感受与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入手,归类后,分别进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学习。

(3)教师用地球仪等教具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请学生观察与思考。

这三种设计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地球的自转】1.可按照教材安排的内容顺序,设计教学流程。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能够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2)培养学生珍惜地球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3)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仪、图片、模型等;2. 教学设施:黑板、投影仪等;3. 教学资料:课本、PPT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2)提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2)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

4.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示意图;2. 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运动这一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逐步理解地球的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实际地球现象,了解地球的运动。

2.实验法:通过模拟地球运动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运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地球运动模型等教具。

2.PPT课件。

3.实验材料:如陀螺、直尺等。

4.相关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概念,通过地球仪和PPT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地球运动实验,如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运动。

4.巩固(10分钟)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教学计划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由于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于地球运动的认识存在着许多干扰,就像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描述的那样。

要想客观地认识地球的运动,我们必须站在宇宙中,从宏观的角度去观察。

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可以排除那些干扰,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建立在探究的基础之上。

本单元共7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的概念。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是单元的起始课。

为了奠定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教师将引导学生回忆地球的相关知识,并在分析整理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找到研究方向。

第2~4课“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与“谁先迎来黎明”,都围绕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的主题展开。

第2课,学生提出假设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第3课,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历史上关于地球运动的经典学说,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进行着公转,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进行模拟实验,并形成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最终解释;第4课,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感知相对运动的原理,推理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第5~6课“影长的四季变化”和“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都围绕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的主题进行。

前一课是后一课的基础,学生通过前一课了解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角度变化,才能理解太阳直射角度变化引起温度变化,从而产生四季变化。

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然后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获取、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知道了许多关于地球、太阳、月亮的知识,甚至可以讲出黑洞、超新星爆炸、类星体等科学词汇来。

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知识表面,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本单元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对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与地球运动有关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北京新课程培训平谷区)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北京新课程培训平谷区)
本节课面向的是新课标必修一的学生,他们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地图等途径获取信息。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和科学探索具有浓厚兴趣,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理论知识较为抵触。此外,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结合地图、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现象。
3.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实际案例、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对气候、生物、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
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1.地球仪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观察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过程,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2.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3.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观察实际案例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经验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使用不同颜色粉笔,区分主次、层次和关联性。
3.保持板书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部分学生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2.学生在实践操作地球仪时,可能出现操作不熟练的情况。
3.课堂互动中,部分学生可能参与度不高。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拓展学生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的教学策略(一)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设定1.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地球运动”教学的要求: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地球运动”的内容要求的表述如下:标准活动建议●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交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3.“地球运动”的知识结构: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学习其他地理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要着重要意义。

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是地球运动最重要的两种形式。

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包括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等,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应从公转中心、方向、轨道形状、周期和速度等方面去掌握。

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地方时的差别及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都主要是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黄赤交角来表示。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运动的规律,导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而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产生时空变化,从而导致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形成。

4.“地球运动”教学的具体目标:根据以上对课标要求的解读,确定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认识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及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分析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干地理意义。

通过对有关图表及材料的观察、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取信息能力、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有关具体知识的教学及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绘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有关学习资料的收集和对图表数据资料的阅读分析,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过程,学会案例分析法,尝试探究性学习;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读图分析、操作演示、绘图说明、综合分析等学习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使学生树立辨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

5.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从知识背景来看,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与高中学习的要求相差悬殊。

从数学、物理知识基础来看,相关知识储备普遍不足。

从学习的内容来看,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重要的地理规律,知识本身抽象、能力要求高,对于刚进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对刚刚进入到系统地理学习的学生而言,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二)“地球运动”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与解决策略1.“地球运动”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教学程式化,创新能力不足在地球运动的教学中,知识传授容易沿着概念→规律→意义的顺序进行。

程式化的教学,很容易造成重点不够突出,难点不易解决等问题。

对学生而言,因为教学形式单一,知识难度大,往往产生厌学情绪。

●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果不佳讲授为主,造成学生主体性缺失,课堂最终走向“一言堂”。

开展多媒体教学,教学密度过大,留给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时间不足,由“人灌”变为“机灌”。

●学科特色缺失,教学实效性差一是课堂驾驭能力差,将地理课变成数学、物理课,冲淡了教学的“地理味”。

另一个是地球仪、三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使用少、或不得当,工具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2.“地球运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1)构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教学程序基本流程:明确概念→理解原理→把握规律→综合提升●明确概念,就是要弄清其内涵和外延,把握其本质。

要强化概念教学,地理概念,特别是那些核心概念,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石。

●理解原理主要是指:要深刻了解基本原理的内容;全面总结原理的应用;适当进行解题训练。

即,通过搭建台阶,突破难点。

●把握规律,即,认清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属性(点、线、面、体;例如:盯两点:即盯住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其与极圈的切点;牵两线:两线指国际日期变更线和地方时为O时的那条经线)●掌握方法,通过归纳总结,概括解决问题的要领,使之条理化。

比如,阅读日照图,只需要明确“3判断、3计算”(方向、直射点的位置或季节;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方时)即可。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合提升: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球的运动,使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呈现核心概念,理解内涵与外延;提炼和梳理地理过程,使之结构化、系统化;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成因;理论联系实际,迁移、创新,最终达到综合提升的目的。

(2)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体现学科特色。

即,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要努力实现下列几个有机的结合:①时空结合研究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都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加以描述和阐释。

从时间的角度上看,在一定的时期内,任何地理事物的分布和运动变化,都分布在特定的空间领域;从空间的角度上看,任何地理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产生运动和变化,时间和空间是构成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重要结点。

例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也就是时间的变化;随纬度,也就是空间的递变,就是一种最重要的时空分布与变化结合的规律。

因此,时空结合就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特色。

“地球运动”的教学,正好契合了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地理学科特点表述:即地理学科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从时空结合的角度,即地理学科的视角,来研究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地理学科学习中最具核心价值的内容所在。

因此,在“地球运动”的教学中突出时空结合,是最具有典型性的。

从检测的角度上看,“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内容所在。

一是由于它的学科价值所决定的,另外,时空结合可以渗透到所有的地理知识之中,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易于结合,因而成为考查的重中之重。

②图文结合与其他自然和人文学科相比,地理学科的学习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的使用各种类型的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要想学好地理,必须要借助地图这一重要载体,因为在地理教学中,离不开地图工具的有效使用。

在开展“地球运动”的教学时,会涉及到众多的地图。

合理有效的运用相关地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地图,是指广义上地图,如各种专题地图,与地理学习相关的各种图表、图像等皆属于此列。

图文结合,是地理学习中的必然要求。

在“地球运动”的教学中,出现图文分离,为了读图而读图的现象,都是这部分内容学习中的大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图与文的有机结合。

如,以图释文,以文析图,图文转换等。

要充分挖掘图像的内在有价值,并对读图方法进行指导。

地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充分运用地图,是培养地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通过地理图像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图的使用,解决了地球运动中宏观与微观认识的矛盾(跳出地球看其运动的规律)。

最后,从学习目标的检测形式来看,不论是会考还是高考,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的纸笔测试的都会借助相关的地图来呈现,且多以地图的考查作为载体,所以这也是强调图文结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动与静,大与小结合静态是动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瞬间的一种表现。

是为了更好认识地理事物而采用的方式方法。

空间尺度大与小的切换把地球运动放置在太阳系这一巨大的空间舞台中去认识,这与人的视野相对狭窄构成了冲突。

为此宏观与微观的矛盾需要借助地图(平面或立体;传统如地球仪、三球仪或现代,如计算机动画模拟)工具加以解决。

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传统地理学的研究,多侧重于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定性描述上,而现代地理学则更多的关注于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定量分析上,因而得出的(定性)结论就愈加准确、科学,有信服力。

定量研究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因为海量信息的处理成为定量研究的技术基础和支撑。

同时定量研究更多的是一种侧重于认识事物,通过各种数据,揭示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性研究。

新课程非常强调“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的基本理念,这与地理学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异曲同工的。

例如,在“地球运动”的教学中,研究和认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递变规律时,可以通过阅读(——观察)相关地图中(二分二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的具体数值(据),整理完成下列有关正午太阳高度的填表内容(——动手)标注加以归纳(如果是学生通过课外观测到的实测数据,效果可能更好),最后分析(——动脑)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种学习过程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同理,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认识也可以复制上述过程,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就是在教学中要重视地理计算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以把有关地理计算问题,看成是隐性的,并且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定量研究的一种形式。

计算只是一种形式和手段,其本质是为了通过计算这种形式来深入理解相关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

⑤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地球仪、三球仪,动态演示课件;将传统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相融合)尝试使用虚拟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等。

正确认识各种媒体运用的利于弊,原则:适时适度,相互补充,效益最大化。

⑥学科间结合内容又涉及了天文、地理、数学(代数、三角、几何)、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涉及空间概念的内容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学习难度比较大。

数学知识、物理知识的借鉴与整合。

教学过程中可以借用数学知识,如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概念(特别是球体知识)与解析方法,来促进地理知识的学习。

例:借助数轴,明确公转运动中远日点、近日点与对应日期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也可借用上图正弦曲线表示,以便于理解记忆。

借用物理学中的相关知识,加深对地理现象的认识与理解,如运动的相对性、牛顿的运动三定律等。

还可以巧用物理中的“左右手定则”知识,来掌握记忆地转偏向的规律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用到的数学、物理知识只是地理教学的必要补充,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内容的理解,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要变成数学课、物理课,以免冲淡教学的“地理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