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的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的教学策略(一)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设定
1.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地球运动”教学的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地球运动”的内容要求的表述如下:
标准活动建议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交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3.“地球运动”的知识结构: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学习其他地理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要着重要意义。地球的自
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是地球运动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包括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等,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应从公转中心、方向、轨道形状、周期和速度等方面去掌握。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地方时的差别及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都主要是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黄赤交角来表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运动的规律,导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而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产生时空变化,从而导致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形成。
4.“地球运动”教学的具体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标要求的解读,确定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认识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及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分析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干地理意义。通过对有关图表及材料的观察、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取信息能力、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有关具体知识的教学及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绘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有关学习资料的收集和对图表数据资料的阅读分析,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过程,学会案例分析法,尝试探究性学习;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读图分析、操作演示、绘图说明、综合分析等学习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使学生树立辨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
5.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
从知识背景来看,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与高中学习的要求相差悬殊。从数学、物理知识基础来看,相关知识储备普遍不足。从学习的内容来看,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重要的地理规律,知识本身抽象、能力要求高,对于刚进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刚刚进入到系统地理学习的学生而言,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二)“地球运动”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与解决策略
1.“地球运动”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教学程式化,创新能力不足
在地球运动的教学中,知识传授容易沿着概念→规律→意义的顺序进行。程式化的教学,很容易造成重点不够突出,难点不易解决等问题。对学生而言,因为教学形式单一,知识难度大,往往产生厌学情绪。
●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果不佳
讲授为主,造成学生主体性缺失,课堂最终走向“一言堂”。开展多媒体教学,教学密度过大,留给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时间不足,由“人灌”变为“机灌”。
●学科特色缺失,教学实效性差
一是课堂驾驭能力差,将地理课变成数学、物理课,冲淡了教学的“地理味”。
另一个是地球仪、三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使用少、或不得当,工具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2.“地球运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构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教学程序
基本流程:明确概念→理解原理→把握规律→综合提升
●明确概念,就是要弄清其内涵和外延,把握其本质。要强化概念教学,地理概念,特别是那些核心概念,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石。
●理解原理主要是指:要深刻了解基本原理的内容;全面总结原理的应用;适当进行解题训练。即,通过搭建台阶,突破难点。
●把握规律,即,认清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属性(点、线、面、体;例如:
盯两点:即盯住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其与极圈的切点;
牵两线:两线指国际日期变更线和地方时为O时的那条经线)
●掌握方法,通过归纳总结,概括解决问题的要领,使之条理化。
比如,阅读日照图,只需要明确“3判断、3计算”(方向、直射点的位置或季节;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方时)即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合提升: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球的运动,使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呈现核心概念,理解内涵与外延;提炼和梳理地理过程,使之结构化、系统化;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成因;理论联系实际,迁移、创新,最终达到综合提升的目的。
(2)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体现学科特色。
即,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要努力实现下列几个有机的结合:
①时空结合
研究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都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加以描述和阐释。从时间的角度上看,在一定的时期内,任何地理事物的分布和运动变化,都分布在特定的空间领域;从空间的角度上看,任何地理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产生运动和变化,时间和空间是构成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重要结点。例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也就是时间的变化;随纬度,也就是空间的递变,就是一种最重要的时空分布与变化结合的规律。因此,时空结合就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特色。“地球运动”的教学,正好契合了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地理学科特点表述:即地理学科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由此可见,引导学生从时空结合的角度,即地理学科的视角,来研究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地理学科学习中最具核心价值的内容所在。因此,在“地球运动”的教学中突出时空结合,是最具有典型性的。
从检测的角度上看,“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内容所在。一是由于它的学科价值所决定的,另外,时空结合可以渗透到所有的地理知识之中,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易于结合,因而成为考查的重中之重。
②图文结合
与其他自然和人文学科相比,地理学科的学习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的使用各种类型的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要想学好地理,必须要借助地图这一重要载体,因为在地理教学中,离不开地图工具的有效使用。在开展“地球运动”的教学时,会涉及到众多的地图。合理有效的运用相关地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地图,是指广义上地图,如各种专题地图,与地理学习相关的各种图表、图像等皆属于此列。图文结合,是地理学习中的必然要求。在“地球运动”的教学中,出现图文分离,为了读图而读图的现象,都是这部分内容学习中的大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图与文的有机结合。如,以图释文,以文析图,图文转换等。要充分挖掘图像的内在有价值,并对读图方法进行指导。
地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充分运用地图,是培养地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通过地理图像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图的使用,解决了地球运动中宏观与微观认识的矛盾(跳出地球看其运动的规律)。
最后,从学习目标的检测形式来看,不论是会考还是高考,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的纸笔测试的都会借助相关的地图来呈现,且多以地图的考查作为载体,所以这也是强调图文结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动与静,大与小结合
静态是动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瞬间的一种表现。是为了更好认识地理事物而采用的方式方法。
空间尺度大与小的切换
把地球运动放置在太阳系这一巨大的空间舞台中去认识,这与人的视野相对狭窄构成了冲突。为此宏观与微观的矛盾需要借助地图(平面或立体;传统如地球仪、三球仪或现代,如计算机动画模拟)工具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