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神经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神经症
你怎样看???
•轻性心理异常
•重性心理异常
第一节神经症概述
一、¡°神经症¡±概念的由来与演变
•1769年,苏格兰医生William Cullen第一次提出此概念: neurosis,指神经系统的感觉异常。
•法国医生比奈尔把神经症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
•19世纪,有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疾病都被从神经症中分离出去。
•神经症的概念随之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神经系统的疾病转变为¡°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疾病¡±。
•曾译为神经官能症,后改为神经症。
•1980年,DSM-III 提出焦虑障碍的概念,取消神经症。
•ICD-10(1992),将神经症改为神经症性障碍。
•中国的CCMD-3系统目前仍沿用神经症的名称。
二、神经症的描述性定义
神经症(neurosis)是对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焦虑、烦恼、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病程不足3个月或仅有一次短暂发作者称为神经症性反应(neurotic reaction)。
三、分类
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ª3)中,神经症可分为:
1、恐惧症(恐怖症)
2、焦虑症
3、强迫症
4、躯体形式障碍
5、神经衰弱
6、其他或待分类的神经症
四、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1、起病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2、病前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
3、强烈的心理冲突,症状复杂多样
4、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5、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
6、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7、有相当的自知力,疾病痛苦感明显
五、神经症的流行病学资料
•国内外的调查均显示,神经症是一组高发疾病。
•我国1982年进行的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
•神经症的总患病率为2.2%;女性高于男性;
•以40~44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但初发年龄最多为
20~29岁年龄段;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家庭气氛不和睦者患病率较高。
•我国1990年的调查结果为:神经症总患病率为1.5%,其中神经衰弱为0.84%,抑郁性神经症为0.30%,癔症为0.13%。
•神经症的总患病率国外报告在5%左右
第二节常见神经症
一、恐怖症(phobia)
(一)定义
•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的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发作时往往伴有明显的恐惧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
(二)流行病学的研究
恐怖症在人群中很常见,是仅次于抑郁症、酒精依赖,位于第三位的精神障碍。
•1982年我国的调查:15-59岁居民中患病率为
0.059%
•在某医院心理门诊接待的2100例来门诊咨询的患者中,发现恐怖症162例,占7.7%。(赵耕源,1991)
(三)临床表现
1、广场恐怖症(agoraphobia)
害怕对象主要为某些特定环境
•广场恐怖症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
(1)恐惧症状
(2)恐惧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
(3)回避行为
2、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s)
•社交恐怖症又被称作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
•对视恐怖症
•赤面恐怖症
案例
•某女,23岁,未婚,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已3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1年。患者从小举止谨慎,善于自制,常常因某次考试未得第一或未受表扬而怨人或自责。19岁进入某中专,嫉妒他人,常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某日上课,发现一青年教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不禁浮想联翩,心慌脸红,师生见面教师若无其事,患者却面红耳赤,言行失措,后来发展到与同学相处也不自然。工作后从不参与同事交谈,办公桌面壁而放,上下班避免与人同行。
后经人介绍结识一男友,虽在同一城市,却多鸿雁往来;向往花前月下相互依偎,每次下定决心后又马上心慌、脸红,以至勇气全消;偶应赴约,总是故意姗姗来迟。一次上男方家赴宴,几天前就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到男方家中见到公婆后,顿觉头昏目眩,满身大汗,语无伦次,家人以为护暑送来医院就诊。此后,羞见一切外人,常常托辞病休在家,避免交往。检查中患者无特殊表现,自知害怕毫无必要,但事到临头又紧张不已,对此百思不解,苦恼不安,迫切求治。
3、特定的恐怖症
•害怕对象是场所恐惧和社交恐惧未包括的特定物体或情境,如动物、雷电、打针、鲜血等。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人类祖先的遗传基因
•对双生子的调查
•对家族的调查
(2)神经生理因素
•研究较多的是5-HT系统和NE系统,暂无定论。
2、心理社会因素
(1)行为学习理论
•恐惧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
(2)认知理论
•高估所害怕的情境和事物的危险性。
(3)人格和父母教养方式
•个体人格特征(行为退缩、胆小、羞怯等)
•父母教养方式
(五)治疗
1、药物治疗(辅助治疗)
2、心理治疗
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模仿法
二、焦虑症
(二)焦虑症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以焦虑和紧张情绪为主,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性不安为特征。
•临床上分为广泛性焦虑症和惊恐障碍
1、惊恐障碍
(1)定义: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是指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地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
(2)流行病学的研究
•患病率大约为2%-4%。
(3)临床表现
•在没有任何客观危险的环境下发作,或者发作无明显而固定的诱因,以致发作不可预测; •两次发作的间歇期除了害怕发作外,没有明显症状;
•发作表现为强烈的恐惧,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还往往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发作来得突然,10分钟内达到高峰,一般不超过1小时,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发作的经过。(4)病因
1)生物学因素:遗传素质
2)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分析:个体以心理防御机制对抗本我引起的焦虑,防御失败,就会出现惊恐发作。•行为学派:¡°对恐惧的恐惧¡±(fear of fear)
•认知学派:患者对自己的躯体感受过度敏感,对这些感受作出灾难化的解释和评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并最终出现惊恐发作。